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选修1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清单一改革的客观条件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错误!1(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清单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错误!错误!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错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清单三改革的主观条件错误!冯太后和孝文帝错误!1。

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错误!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探究]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三长制①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概念阐释】1.均田制: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学案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孝文帝的特点。

学问自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________。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上下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着大量的__________。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公布均田令,按肯定的标准,将_________的土地安排给农夫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_________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缘由: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肯定数量的_______。

(3)作用:使农夫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_______,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缘由(1)政治①为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膜深,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拟落后,_________常常发生困难。

(3)事:平城与北边强敌________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平安。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_____〞为名,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鲜卑族乐观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稳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思维拓展:1.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关系2.阅读材料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3.如何理解孝文帝奠定了南北统一的根底4.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最新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精品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和借鉴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二、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三、学习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自主学习】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的特点:(1)主持者:。

(2)重点: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3)设立。

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③职责:检查,征收,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行。

④作用:使国家从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

①原因:与相适应。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③作用: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农民成为国家的,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3.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2)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

(3)为后来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1)政治:旧都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时受北边强敌的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 过程: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三、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讲汉话、、通婚姻、、行汉制等。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利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合作探究】1.阅读人教版《历史选修1》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那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2.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其措施主要有哪些?3.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2.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3 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4.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设计相关的历史情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历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主要讲述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掌握其主要改革措施,认识其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
3.采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汲取信息,形成对孝文帝改革的全面认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孝文帝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单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第三单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卓有成效的新制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问题探究材料分析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巧设计迁都洛阳490年孝文帝亲政,495年正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情景教学对比分析雷厉风行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问题探究教师点拨综合分析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对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发动了两次叛乱,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的史实。

旨在通过史事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究,并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大义灭亲,坚决改革精神的钦佩情感。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契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

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含答案)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含答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含答案)第第2课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

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概念阐释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影响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单元三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制度创新:
填写下表:孝文帝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改革
措施
原因
内容
作用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设立三
长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
◎迁都和移风易俗——后期——:
填写下表:孝文帝改革的发展
改革措施
原因
意义
成功的原因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什么把改革重点放在移风易俗?其汉化政策有哪些?这些政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积极作用?【合作探究】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背景
内容
实质。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封面)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单元三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填写下表:孝文帝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改革
措施
原因
内容
作用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设立三
长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
◎迁都和移风易俗——后期——(孝文帝亲政后主持):
填写下表:孝文帝改革的发展(后期新举措)
改革措施
原因
意义
成功的原因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什么把改革重点放在移风易俗?其汉化政策。

学案12: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12: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孝文帝改革前期在创新制度方面的措施与作用。

2.“巧设计迁都洛阳”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为深化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

【自主学习】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概况(1)主持者:冯太皇太后。

(2)目的:建立各种新的制度,用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措施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荒地变为土地国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且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是加速北方游牧民族农耕化最具影响力的措施。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强大,改革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

2.过程(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的姓氏改为。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网络构建]【合作探究】探究一全面认识均田制史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486),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第2课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案

第2课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010编制:张敏审核:历史组时间:【课标要求】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识记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认识改革措施的相互关系。

【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学习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课堂六环节】一.“导”(3分钟)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山。

留守洛阳的太子恂对改革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

事情败露后,孝文帝将太子恂废为庶人,囚禁于洛阳。

次年,又以不思悔改为由,将他处死。

同年,鲜卑族贵族中的一些元老勾结文武高官发动兵变,也遭到孝文帝的坚决镇压。

这些叛乱事件的接踵发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孝文帝的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

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旧势力如此不满,企图作垂死挣扎呢?二.“思”——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有关内容。

(13分钟)【自主学习】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内容:484年,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_________发给官吏。

(3)作用: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背景:中原战乱,百姓流亡,________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________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4)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__________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1)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2)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3)内容:即邻长、里长、党长(4)职责:检查________,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5)作用:使国家从________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_______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学案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材整理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改革的目的冯太后主持进行的前期改革以建立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等政治经济制度为中心,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主要措施(1)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规定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使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于485年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所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要点提示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的地方基层政权,完善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变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大增加。

3.作用改革使农业成为北魏经济的主要成分,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改革与制度的健全,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疑点突破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参考教案1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参考教案1

第 2 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C 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D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何在?由此推断改革应该主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必要性: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直接威胁北魏的统治。

解决的问题:完善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稳定兵役和徭役的来源;缓和民族矛盾。

【讲授新课】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 、特点(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以缓和社会矛盾。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①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俸禄制,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从而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内容:a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b 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死)。

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 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①原因:a 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同时,农业萧条,也影响政府赋税的征收和统治的稳定b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③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作用:a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c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d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学习目标】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北魏为何要迁都洛阳【自主学习】(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措施:(1)制定,整顿吏治:原因:;内容:;作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推行:原因和前提:;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实质:;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设立三长制:目的:;内容:;性质:;职责:;作用: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推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4)推行新租调制:目的:;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特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重点:;措施:(1)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军事上:;④地理上:;⑤倾慕汉族文化。

策略:;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重点:;措施:①;②;③,定门第等级;④;⑤;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合作探究】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2、归纳概括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前提、目的、实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影响: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26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26

教学过程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设问导入: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迅速崛起,很快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统一黄河流域,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呢?北魏向何处去?过渡: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政权,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地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刻不容缓。

图片导入并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新课【问题探究】快速浏览教材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哪两个阶段?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了前期改革;孝文帝进行了后期的改革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36-37页内容思考:面对北魏社培养学生阅读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板书设计使知识体系化课堂检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按人口分配土地(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进一步巩固理解所学内容第11 页共1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学习目标】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北魏为何要迁都洛阳
【自主学习】
(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措施:(1)制定,整顿吏治:原因:;内容:;
作用:。

(2)推行:原因和前提:;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实质:;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
区。

(3)设立三长制:目的:;内容:;性
质:;职责:;作用: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推行。

(4)推行新租调制:目的:;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

特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
重点:;
措施:(1)迁都洛阳:原因:
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军事上:;④地理上:;⑤倾慕汉族文化。

策略:;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重点:;
措施:①;②;③,定门第等级;④;⑤;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

【合作探究】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2、归纳概括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前提、目的、实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影响: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4、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答案提示:(1)背景:商鞅变法: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文帝改革: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商鞅变法: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5、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愿望。

孝文帝的胆量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6、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政策?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改革没有注意选择,割裂了本民族的文化,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

【课堂检测】
1、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 匈奴
B.氐
C. 鲜卑
D.羌
2、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
A.439年
B.494年
C.495年
D.498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4、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
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拓跋的学生
6、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A.打击守旧贵族
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 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技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 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悉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1、C
2、B 3 、D 4、C 5、B 6、C
7、【参考答案】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农民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案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