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课堂教学设计刘晓华(东岳观镇中学)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章,所学习的病毒是学生学习的生物体中最特殊一种形式且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在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根据材安排,第二单元首先认识了细胞,了解了细胞基结构,然后安排了细胞如何构建生物体,从多细胞生物和单细胞生物角度阐述细胞是构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单位;随后安排了章内容,让学生知病毒,掌握结构简单、不能独立生活毒也是生物。
人类在治疗各种疾(人类的、动物的、植物的)过程中,借助断发展科学技术手段逐渐认识了中对毒发现史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让学生在现有知水平上了解生物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标依据新课标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理解科学质以及形成科学态和价值观。
生物学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质,引导学生主动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学中,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微生物通常包括毒、细菌、真菌等类群”重要概念。
三、学情分析节课学对象为七级学生。
通过前一部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基结构,植物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认知了细胞是构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单位,具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会初步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方法,备独立学习节部内容知识和能力基础。
他们对节课涉及有关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感性认识。
但对毒形态结构、生活动知识难以理解,尤其是对毒非细胞结构存在疑惑,有较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毒发现过程和类。
人教版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
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认识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2. 使学生掌握病毒的结构组成,包括外壳和遗传物质。
3. 培养学生对病毒生活特点的认识,了解病毒与宿主的关系。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特点、生活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病毒与宿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病毒的基本特征。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利用互动讨论法探讨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关于病毒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病毒相关知识,准备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病毒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生物吗?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
2.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3.1 讲解病毒的结构组成,包括外壳和遗传物质。
3.2 分析病毒的生活特点,如依赖宿主、繁殖方式等。
4. 案例分析4.1 展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案例,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4.2 引导学生分析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如何预防病毒感染。
5. 互动讨论5.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病毒是否有生命现象?为什么?5.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6.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病毒的认识。
6.2 教师补充总结,强调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7. 课后作业7.1 让学生编写一个关于病毒的小故事,展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7.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探索活动:病毒的复制过程1.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病毒复制的过程。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病毒教案
教学目标
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收集并整理从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事物
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认识到生物界的多样性。
通过上网查找有
关病毒的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难点是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教学手段:PPT文件和视频资料等。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一、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病毒的危害
2.病毒的利用
二、病毒的发现过程
三、病毒的特征
1.小
2.寄生在活细胞
3.能繁殖
4.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四、病毒的种类
课后小结。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课程资源分析:教材分析:“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的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是在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上对生物类群的一个重要补充。
课文的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病毒的发现史,人类是在治疗各种动植物疾病的过程中,借助科学技术手段逐渐认识病毒的,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接着教材介绍了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理,最后介绍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命科学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知识面广,对病毒知识有一些了解,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还有待培养和提高,有一些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病毒营寄生生活”的特性,因此采取了比较直观的自制教具加以演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资源开发利用分析:本节教学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如学生亲自经历过的和病毒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流感、非典、接种疫苗等),网上有关病毒的资料,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自制直观的教具,病毒发现的历史,将这些显性和隐性的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使整节课生动有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收集资料和合作学的能力,这也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二、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学生先收集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并利用简单直观的自制教具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地突破了本节学习的难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发现、结构、生活特性,2、通过分析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4、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提高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病毒的结构、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生活特性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老师出示一个红丝带结成心形的结,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红丝带代表着什么?有什么意义吗?生:我知道,这是和预防艾滋病有关的一个标志,人们把它叫做红丝带。
人教版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包括病毒的结构、分类和生命活动等。
2. 使学生掌握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概念:病毒是什么,病毒的特点。
2. 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组成,病毒核酸的类型及特点。
3. 病毒的分类: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的不同,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4. 病毒的生命活动: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与宿主的关系。
5.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 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病毒的行为。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病毒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材料和设备。
3. 相关案例和文献资料。
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讲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展示病毒的结构和分类。
3. 讲解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病毒与宿主的关系。
4. 讲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5. 开展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6.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病毒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病毒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病毒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病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研讨会,加深学生对病毒研究的了解。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病毒的的种类,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的生命特征和繁殖特点。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1、病毒的主要特征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特征与繁殖特点设计思路:调查——回顾——探知——归纳——巩固——延伸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健康是人人都无比关心的事情,它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深刻的影响!1、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2、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二、推进新课学习任务一、病毒的发现1、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史。
2、描述病毒的发现,讨论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学习任务二:说出病毒的种类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
1、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
2、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3、拓展反思:假设你是科学家,你还想研究病毒哪些方面呢?学习任务三:探讨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一、病毒的结构1、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
2、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
二、病毒的生活1、介绍病毒的生活方式是寄生,离开寄主会变成结晶体。
2、课件展示:病毒的生活和繁殖过程。
学习任务四:说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辩论:病毒对人的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2、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3、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虫剂、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
4、用多媒体视频加以介绍:疫苗制取和基因转移及基因治疗。
三、课堂小结1、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2、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3、病毒的寄生: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4、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5、病毒的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时才具有生命,若离开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师通过一个红丝带的标志,引入新课。
让学生想到艾滋病病毒。
在此教师可就红丝带的含义,激发学生同情和理解艾滋病人的痛苦。
不歧视艾滋病病人。
由此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学生通过自己知道的,回答是病毒。
请学生举例,学生举手回答自己知道的病毒,考虑到学生举不出细菌病毒的例子。
教师举例,大肠杆菌噬菌体。
板书写在黑板右侧,以备后面会用到。
进入新课内容。
教师问:同学们是否想了解病毒?那我们就从病毒的发现来讲起。
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病毒的发现的内容。
要求学生知道发现者的名字,病毒比细菌还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给学生比喻病毒与细菌的大小。
考虑到我们这的学生对摩天大楼的想象存在一定问题。
这边的孩子去过大城市的并不多,我就用我们所熟悉的整个学校大小和一个兵乓球作比较。
学生较容易接受。
接下来让学生说一说病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从课本上看到病毒的三种常见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
病毒是不是就这三种形态呢?不是的。
除此之外,病毒还有其他形态,这只是他的常见形态。
问学生病毒是怎样生活的?教师提示,植物可以利用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利用线粒体为自己提供能量。
病毒靠什么呢?学生通过看书得出:寄生。
教师解释寄生的含义寄生是指一方为另一方提供物质和生活场所。
一方有利,另一方受害。
被寄生的一方叫做寄主。
我们按照寄主的不同可以把病毒分为几类?引导学生回答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现在回到黑板右侧的板书上。
这边是同学们举得例子。
现在同学们来区分一下它们是什么病毒。
由学生来分类。
当分到大肠杆菌噬菌体时,教师说这是什么病毒。
学生说细菌病毒。
教师问问什么不叫大肠杆菌病毒。
学生不知道。
教师解释,因为通常情况下,细菌病毒会把细菌給解体掉,噬在字典里是“吞,吃”的意思。
所以把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这时板书下面打括号,写上“噬菌体”。
接下来讲病毒物质组成。
引导学生看书上73页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福州屏东中学吴小丽一、教材分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是自然界中也存在不具备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微小生物——病毒,本章知识点主要包括病毒的结构组成、生活特征、种类,病毒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
本章是在学完“细胞的结构和生活”及“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将病毒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列出,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分布广泛的病毒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后学习生物多样性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近年的抗非典、禽流感及最近的抗甲流等行动让大家对病毒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病毒到底是怎样攻击人类的的,它有哪些特征,学生还是很懵懂。
同时考虑到我校初中部学生普遍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表现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参与活动意识浓厚。
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病毒相关的资料,编排小情景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升华,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病毒,客观看待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加强收集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三、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改理念,始终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主动参与课堂,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剧教学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先以“甲流”事件引入,课堂上注重为学生构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和编排的情景剧得到充分展示,同时精心设置问题,搭建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并借助图片和直观视频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建构病毒的种类、结构及特征、等知识,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病毒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面临特殊事件时能够以良好的、科学的心态去对待,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尽义务,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近年病毒大规模频繁爆发的原因”,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情感得到升华。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生活,明确病毒是生物,收集并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2.能力目标。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课题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识别病毒,描述病毒的特征;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3、认同利用病毒也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病毒的特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导言学习目标一: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先读一段资料给大家听,然后大家来回答几个问题。
2003年,我国爆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典型肺炎,也称SARS。
SARS是由SARS病毒引起的疾病,患病者的临床表现是发烧,咳嗽,呼吸加速或呼吸窘迫等症状。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也发现了SARS这种病。
为了控制疾病的流行,我国政府及世界卫生组织采取了很多措施,从而避免了疫情的蔓延。
通过这段资料,你们认为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什么?生:SRAS病毒。
师:非典型肺炎对人类的危害性大吗?生:大。
师:对了。
非典型肺炎对人类的危害性是很大的,也就是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性很大。
那么,你们认识病毒吗,知道病毒长什么样子吗?生:不认识(不知道)。
病毒的发现师:不认识或不知道都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请翻开课本72页,并仔细阅读第一段“病毒的发学习目标二:现史”(板书“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病毒的发现”)。
讲起病毒,我们不得不将时间推前至19世纪末。
在那时,科学家伊万若夫斯基通过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是由比细菌海啸的病原体引起的,他将这种病原体叫做“滤过性病毒”(板书“滤过性病毒”)。
后来,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时,发现了口蹄疫的病原体也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证明了口蹄疫也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已经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病毒的种类(板书“二、病毒的种类”)师:同学们,讲到这里,相信你们对病毒有了初步的认识。
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包括病毒的结构、分类和生命活动方式。
2. 使学生掌握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观察病毒的结构、分析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的结构、分类、生命活动方式。
2.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病毒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生命活动方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教学,分析病毒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病毒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生物吗?”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基本特征。
2. 讲解病毒的基本特征:介绍病毒的结构、分类、生命活动方式,解释病毒为什么没有细胞结构。
3. 分析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介绍病毒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病毒载体、病毒疫苗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5. 总结与拓展:总结病毒的基本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展示等,评估学生对病毒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病毒相关的研究报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论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情感升华
1、播放视频《一个艾滋病人的最后90天》
2、图片展示人类猎杀猩猩和食用果子狸带来的危害
3、邀请学生加入保护野生动物行列中
1、观看视频
2、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1、树立关爱艾滋病人,体会艾滋病人对于生命的渴望,尊重他人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大连市第三十八中学傅紫薇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病毒的发现,根据病毒的形态、大小及种类等方面识别病毒
2、从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说出病毒的主要特征
3、说出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完成知识建构,培养信息素养和交流表达能力。
模仿开心辞典,大屏幕出示抢答题,导入本节课所学内容。
最快说出答案是甲流,致病菌为病毒。
在智力碰撞中激发学生兴趣,从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入手。
过
渡
介绍1918西班牙流感的危害,导致四千万人死亡,但是那时人们还不知道病毒的存在,看来想了解病毒的微观世界还需大费一番周折。
病毒的发现
播放视频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自主完成学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健康,尊重关爱生命
4、建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重点
1、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第一单元《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制作人:王永刚扈常春教材内容分析:病毒是已知的最微小的生活在细胞内的致病因素,人和动物约60%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是一种简单的生命形态。
病毒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密切。
学生情况分析:大部分同学在农村长大,了解病毒会造成人及动植物的某些疾病,但是对病毒与其它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的区别并不清楚。
混淆病毒与细菌。
大部分学生家庭不能上网,搜集资料范围受限。
教学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策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了解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时,运用换位思考法,让学生假定自己是病毒,在身体结构非常简单的情况下,要长期生活下去,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研究病毒的科学家,在对病毒基本特点了解的基础上,找出可能的病毒为人类造福的途径,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补充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课前准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病毒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各种资料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反馈练习设计:一、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体积很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B寄生在动植物或者细菌体内,不能单独生活C组成成分简单,一般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D根据寄主的种类,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二、连线题车前草病毒植物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动物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细菌病毒三、填空题人们说病毒是一类十分原始的生物,是因为病毒没有结构,由外壳和内部的组成营生活,离开了活的细胞后通常变成,所引起的疾病有、等。
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让学生掌握病毒的分类和生命活动方式。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概念: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
2. 病毒的特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3. 病毒的分类: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4. 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复制自身,并释放到环境中继续感染其他细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和生命活动方式。
2. 教学难点: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病毒的相关知识。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第二课时:病毒的分类。
3. 第三课时: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
4. 第四课时: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第五课时:课后实践与拓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病毒基本概念和特征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病毒分类的理解。
3.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病毒生命活动方式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
2. 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病毒的结构。
3. 生物学实验器材:用于开展病毒相关实验。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掌握病毒的生命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毒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病毒的结构特点,病毒与细胞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生命特征,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病毒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生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生命特征。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生命特征,病毒与细胞的关系。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5. 知识拓展:教师介绍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病毒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做好笔记。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知识拓展,评价学生对病毒结构特点、生命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病毒在自然界中作用的认识。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素材:1. 病毒图片及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病毒,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2. 病毒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
3. 病毒与细胞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病毒与细胞的关系。
4. 病毒在自然界中作用的案例:如噬菌体感染细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等。
5.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相关资料: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乙肝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
2. 掌握病毒的分类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病毒的结构特点。
2. 病毒的分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
2. 病毒的分类及实例。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
2. 病毒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结构,提出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病毒。
二、病毒的结构特点(15分钟)1. 展示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病毒的结构。
2. 介绍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3. 讲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三、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15分钟)1. 讲解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即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复制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
2. 引导学生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四、病毒的分类(15分钟)1. 讲解病毒的分类,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
2. 展示典型病毒分类的图片,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3. 引导学生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传染疾病和病毒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病毒感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PPT课件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生命活动方式和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病毒的生命周期(15分钟)1. 讲解病毒的生命周期,包括吸附、穿入、复制、装配、释放等阶段。
2. 引导学生理解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
七、病毒的传播途径(15分钟)1. 讲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2. 引导学生了解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八、病毒与人类健康(15分钟)1. 讲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传染疾病和病毒性疾病。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正是由于科学家对于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让人类认识了越来越多的病毒。病毒都有面改
完成学案,小组内完成快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
教材翔实,内容简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行为
模仿开心辞典,大屏幕出示抢答题,导入本节课所学内容。
最快说出答案是甲流,致病菌为病毒。
在智力碰撞中激发学生兴趣,从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入手。
过
渡
介绍1918西班牙流感的危害,导致四千万人死亡,但是那时人们还不知道病毒的存在,看来想了解病毒的微观世界还需大费一番周折。
病毒的发现
播放视频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自主完成学案
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并达成情感目标。
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的想到了打疫苗,疫苗和病毒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打击先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几个小组同学给大家带来的小资料。
与人类的关系
1、聆听、欣赏
2、设疑:疫苗与病毒的关系
3、补充鼻苗法
1、分小组介绍资料
2、思考并回答
3、体验祖国医药成就
优化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收集并整理资料和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升华
1、播放视频《一个艾滋病人的最后90天》
2、图片展示人类猎杀猩猩和食用果子狸带来的危害
3、邀请学生加入保护野生动物行列中
1、观看视频
2、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1、树立关爱艾滋病人,体会艾滋病人对于生命的渴望,尊重他人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
2、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艾滋病的传染途径
课堂小结
布置任务
知识框架填空
整合教学活动内容,建构知识框架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它们个体微小,但与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包括人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教材在介绍了由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后,又安排了没有细胞结构的一类生物,作为对生物结构组成的一个补充。
本章只有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病毒的发现过程,病毒的种类,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关于病毒的发现过程,教材中主要介绍了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病毒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认同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病毒的种类,教学中可列举一些病毒的例子,根据不同病毒所寄生的生物的不同,对病毒进行分类。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或动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要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病毒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识别病毒,能够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和生活特点,认同病毒是一类生物。
2.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病毒的结构组成和病毒的生活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回顾非典事件,提出相关问题:引起非典的元凶是什么?什么是病毒?2.举出你所知道的常见、常听的病毒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非典”,引出病毒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然后组织学生举例,唤起学生对病毒的原有知识经验。
有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回顾病毒的发现过程1.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史。
小组内进行叙述。
说明:组织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2.分析讨论:在病毒的发现过程,运用了哪些科学方法和工具。
3.拓展:教师出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认识病毒的形态。
说明:通过教师出示电镜下的病毒图片,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多样性。
学习任务二:自学教材P72-73,说出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特点。
1.尝试对病毒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完成下面表格:种类概念举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2.分析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示意图,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缺 , 就 决 定 了初 中 学 生 学 习生 物 的直 观 性 。在 本 节 内 这
容 学 习 之 前 , 生 已具 有 了 细 胞 结 构 , 细 胞 生 物 的 知 学 单
识 , 此 基础 上教师 给学 生提供 观察 的材料 , 学 生创 在 给
造 一 个 学 习 的 环 境 ,使 学 生 在 这 个 环 境 中 启 动 自 己 的 学 习 经 验 ,通 过 自发 性 学 习 活 动 ,建 构 自己 的 知 识 系
六 、 学 流 程 教 ・
收 集 并 整 理 从 书 籍 、报 刊 杂 志 及 网 上 查 询 到 的 有 关病毒 的信息 , 用资 料 , 解病毒 与人类 的关系 。 运 了
3情 感 态 度 与价 值 观 目标 . ( ) 注 病 毒 与 生 物 圈 中其 他 生 物 的 关 系 , 别 是 1关 特
统 。 四、 前准备 课
( ) 学 内 容 分 析 一 教
本 章是第 二单元 的最 后一 章 , 目的 是 让 学 生 明 白 ,
在 生 物 圈 中有 单 细 胞 的 生 物 和 多 细 胞 的 生 物 ,同 时 还
学生: 收集 病 毒 引 起 的 疾 病 的 相 关 资 料 , 如 流 感 、 ( 非 典 、 滋 病 、 足 口病 、 肝 等 ) 对 其 进 行 整 理 和 归 艾 手 乙 并
第 1 期 2 20 0 8年 1 2月
中 小学 教 学研 究
T a hn 8 e r f rP i r n d l c o l e c ig R s a c o r ma y a d Mide S h os
教 学 设 计
《 没有细胞结构 的微小生
郝 莉 , 志 萍 邱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病毒分类:
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称植物病毒。
通过观察动画,在教师提示下得出:大肠杆菌噬菌体是细菌病毒。
会问:为什么称大肠杆菌噬菌体而不称大肠杆菌病毒?
举手
答:防止得肝炎病。
图片展示引导: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将患病的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
设疑,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
症状、特征、传染途径
艾滋病的预防
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组织学生解答刚开始课上提出的疑问,给予指导和提示,了解本课目标到达程度。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比较接近的对比关系。
进一步认识病毒“小”的特征。
分析,解释原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程序设计
教师通过一个红丝带的标志,引入新课。
让学生想到艾滋病病毒。
在此教师可就红丝带的含义,激发学生同情和理解艾滋病人的痛苦。
不歧视艾滋病病人。
由此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学生通过自己知道的,回答是病毒。
请学生举例,学生举手回答自己知道的病毒,考虑到学生举不出细菌病毒的例子。
教师举例,大肠杆菌噬菌体。
板书写在黑板右侧,以备后面会用到。
进入新课内容。
教师问:同学们是否想了解病毒?那我们就从病毒的发现来讲起。
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病毒的发现的内容。
要求学生知道发现者的名字,病毒比细菌还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给学生比喻病毒与细菌的大小。
考虑到我们这的学生对摩天大楼的想象存在一定问题。
这边的孩子去过大城市的并不多,我就用我们所熟悉的整个学校大小和一个兵乓球作比较。
学生较容易接受。
接下来让学生说一说病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从课本上看到病毒的三种常见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
病毒是不是就这三种形态呢?不是的。
除此之外,病毒还有其他形态,这只是他的常见形态。
问学生病毒是怎样生活的?教师提示,植物可以利用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利用线粒体为自己提供能量。
病毒靠什么呢?学生通过看书得出:寄生。
教师解释寄生的含义寄生是指一方为另一方提供物质和生活场所。
一方有利,另一方受害。
被寄生的一方叫做寄主。
我们按照寄主的不
同可以把病毒分为几类?引导学生回答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现在回到黑板右侧的板书上。
这边是同学们举得例子。
现在同学们来区分一下它们是什么病毒。
由学生来分类。
当分到大肠杆菌噬菌体时,教师说这是什么病毒。
学生说细菌病毒。
教师问问什么不叫大肠杆菌病毒。
学生不知道。
教师解释,因为通常情况下,细菌病毒会把细菌給解体掉,噬在字典里是“吞,吃”的意思。
所以把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这时板书下面打括号,写上“噬菌体”。
接下来讲病毒物质组成。
引导学生看书上73页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
总结的出病毒的结构组成是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又根据遗传物质有DNA和RNA两种。
可以把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接下来要求学生回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问学生病毒是否有细胞结构。
学生比较得出:没有。
然后渗透情感目标,让学生说当你得了感冒。
你有什么感觉?进而问:学生怎样预防感冒?学生回答教师最后总结补充。
病毒在生物体内能够生活,病毒离开生物体会怎样呢?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明确病毒在生物体外就会变成结晶。
纯净的病毒是一些形状漂亮的结晶,可以在瓶子里长期保存,它对生物体来说是否安全呢?病毒结晶虽然躺在瓶子里,毫无动静,但它始终得保持着生命力,非常顽强。
本来在备教案的过程中准备讲病毒侵染噬菌体的过程。
考虑到是高中内容就删掉了。
由此引到病毒对生物体的危害。
最后讲到病毒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小结,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