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文学的邀约(三)
格非简介
• 也许人们有理由把它看成是一篇关于“性诱惑”(或者逃避诱惑)的小说;也许在讲述男人成年的困难经历(性经 验);也许是关于“生存论”的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考:关于“时间”、“回忆”“重复”构成的生存 迷宫……在我 看来,这篇小说不妨简要看成是在讲述怀疑存在确实性的经验。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没有可供辨认的确定标 志,那些重复出现的事实,不是使存在变得可靠,而是变得似是而非。
国人比较重视内心感受到的时间。比如《世说新语》里,一个人看
到自己种的树,长得很大很粗壮了,泪流满面说“木犹如此,人何
以堪”,这里强调的就是一种内在的时间,感叹时间流逝,体现悲
悯情怀。格非形象地比喻,西方小说里,蝴蝶飞啊飞,最后一定会
落在一只白手套上;中国的小说里的蝴蝶最后一定会落在草丛里。
格非感慨地说:“中国古典小说的高明与伟大之处是值得我们终生
格非在渤海大学讲座
个人经历
• 格非于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他在给自己作的小传里曾写道: “小说写作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给我带来了一个独来独往的自 由空间,并给我从现实及记忆中获得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提供
格非文学的邀约(二)
格非文学的邀约(二)格非,本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人。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映》、《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等。
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_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会提起的作品。
本文的作者朱伟是资深媒体人,原《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
格非非常细致地描写了这个女人移动时,裤子的皱褶赋予身体的弹性,他的欲望似乎是由线条、几何图形构成的。
小说是在以第一人称叙述中,女人在“买木梳吗”的叫卖声中向“我”走来。
“买木梳”是昔日地下党的接头暗号。
她走到“我”跟前,捡起一颗靴钉,就上了一辆开往郊区的电车。
“我”则租了一辆自行车(时间错位了)追到城外。
“我”在漫天的大雪中跟踪着女人的背影,上了一座木桥。
背影消失了,“我”却被一个提马灯的老人叫住。
老人说,这是一座断桥,你不能往前走了。
故事的后半部分,“我”与这个女人又重逢了,时间又是在早春。
“我”正沿着湖散步,看到一对男女从坡上滚下来,正是那个女人和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是一个瘸子。
在村里的一个小酒馆里,我又看到了女人和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喝醉了,女人去扶他,被啐了口痰,推倒了。
“我”帮她把醉汉背回了家。
女人请“我”喝茶,“我”对女人说,七八年前,在企鹅饭店门外,我跟过你。
女人说,你是不是记错人了?我十岁起就没进过城了。
故事再发展,一天雨后,那女人来敲门,说她丈夫昨晚喝醉了酒,掉进粪坑里,死了。
“我”跟她到家里,入检时,看到尸体竟“抬起右手解开了上衣领口的一个扣子”,未死,就钉上了棺盖。
送葬后,女人说她害怕,让“我”至少陪她三天。
第三天晚上,“我”上床时,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哭声,闪电中一个赤裸的少女站在院子里,“她婴儿一样的脸上挂满泪珠”。
“我”把所见告诉女人,女人说,那是你的幻觉。
格非文学的邀约(四)
格非文学的邀约(四)格非的《望江南》三部曲的第二部《山河入梦》主要写了秀米与谭四的儿子谭功达,开头接着第一部的结尾――50年代初,已成为梅城县县委书记兼县长的他坐着吉普车来到乡下。
之后,他便陷在了理想主义的梦境中难以自拔:他修大坝,要全县城家家都有电灯、电话;开运河,要将各村连在一起,旱时用长江水灌溉,涝时可以泄洪。
直到普济大坝被洪水冲毁,他还在养猪场里,浑然不觉地研究如何利用沼气……格非其实不懂官场,他写这位县委书记兼县长,其实更多篇幅是用在了他和三个女人的关系上:姚佩佩,一个老部下钱大钧给他安排的女秘书;白小娴,一个城府很深的副县长白庭禹给他介绍的他的侄女;还有一个是寡妇张金芳。
小说中曾多次出现谭功达写的一个算式,那其实代表的是他和白小娴与姚佩佩的年龄差。
小说的主线是他与姚佩佩的命运悲剧。
姚佩佩父亲被镇压了,母亲也自杀,孤僻无依的她被姑妈接到了梅城,本来好端端在公共浴室里卖着筹子,偏偏让谭功达看到了,还动了恻隐之心,又由钱大钧一手经办,调进了县委。
如此一来,这个孤僻无依的女孩子就在谭功达这儿找到了依靠,并渐渐爱上了谭功达。
而谭功达这时,却忙着对白小娴一次更比一次笨拙的追求,反让省城里的秘书长金玉钻了空子,占了姚佩佩的便宜。
后来,白小娴爱上了新来的教练,谭功达这才注意到身边的姚佩佩。
在他即将被撤职前的那个雨夜,姚佩佩说到她的理想是“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隐居起来”,他就说了:“我跟你一起去,好不好。
”小说的最后一章是《阳光下的紫云英》。
紫云英是姚佩佩在那个雨的憧憬――她说,她要在荒岛的每个角落都种上紫云英,让大片大片的花朵都沐浴在阳光下,这当然是一种象征。
再后来,姚佩佩成了逃犯,她不断地给谭功达写信,边写信边接近谭功达,最后她回到了普济,由谭功达的下属,普济的书记高麻子安排进了谭家老屋。
但当谭功达赶去时,她已被公安先一步逮捕了,信还留在桌上。
不久,姚佩佩就被枪决了,谭功达与高麻子也因包庇罪与反革命罪入狱,最后,谭功达在粉碎“四人帮”的鞭炮声中,死于了狱中。
219479072_《江南三部曲》《这边风景》
格非:《江南三部曲》作者简介格非,1964年生,本名刘勇,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人。
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
现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
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望春风》,中短篇小说《迷舟》《相遇》《隐身衣》,专著《文学的邀约》《雪隐鹭鸶》等。
中篇小说《隐身衣》获2015年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介绍《江南三部曲》由《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组成,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最高票获奖作品。
它是格非的代表作,从构思到定稿,历时17年。
这部小说的主旨是:接受生活的糟糕,但拒绝命运的安排;先成为无用之人,再成为你自己。
它写给每一个倔强地想要活得更好的人,写给每一段琐碎细微又无法放弃的人生。
它见真情,见生死,映照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命运。
它是属于中国的身段、腔调、结构和叙事,是中国人的“百年孤独”。
片段摘录她觉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挟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
适用主题:随波逐流,与世浮沉;时代裹挟,身不由己;自我意识,独立精神……运用示例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粒泥沙不自觉地被社会潮流裹挟而行。
正如《江南三部曲》里陆秀米感觉的那样:“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挟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
”这不应当成为一种人生的常态。
人,还是应该按照自己内心真正的意愿去生活。
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江南三部曲》《这边风景》□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丁莹36王蒙:《这边风景》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阅读推荐:格非
• 笨重的石槽完好无损,一只在那觅食的灰鼠不安的望着我 ,仿佛在说:喂,你谁啊? • 我走过独臂的异乡人唐文宽家 • 我走过刀笔赵锡光家 • 我走过门前有一方池塘的更生家 • 我走过冠幅柏生家 • 我走过曾经的岳父小武松家 • 我走过高氏兄弟和梅芳家 • 我走过有蕉雨山房之称的赵孟书家 • 我走过村子最西头的老尼姑马老大家
• “假如,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儒里赵村重 新人烟凑集,牛羊满圈,四时清明,丰衣 足食,我们两个人,你,还有我,就是这 个新村庄的始祖……到了那个时候,大地 复苏,万物各得其所。到了那个时候,所 有活着和死去的人,都将重返时间的怀抱 ,各安其分。到了那个时候,我的母亲将 会突然出现在明丽的春光里,沿着风渠岸 边的千年古道,远远地向我走来……”
我的母亲
• 唐文宽:“你妈妈家就住在城里的糕饼街。右边有一个油条铺子,左 边有一个麻花铺子。她家里养着两只雀子。一只金雀子,一只银雀子 。每天早上,金雀子从油条铺子叼回一根油条,银雀子从麻花铺子衔 来一根麻花……” • 老福奶奶:“小天主,你知道你这条小命是谁给捡回来的吗?你那个 妈呀,简直不算个人!孩子还没断奶,他怎么能下这么狠的心……” • 婶子:“你爸爸这个人,心术不正,他头上戴着一顶富农的帽子,又 是个算命的,谁能跟他一心一意地过日子?他出去算命是假,与那些 不三不四的女人轧姘头是真。换成我是你妈,也不会跟他在一块过日 子……” • 梅芳:“有些人天生就是机会主义者,干革命是假,爱慕虚荣、投机 取巧,贪图荣华富贵是真。这些人呐,不让出头强出头,临了虚晃一 枪,这不,进了城,摇身一变,嗬,当起了官太太。黄鹤一去不回头 ,白云千朵空悠悠……”
格非
• 刘勇,男 ,笔名格非。1964年 出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进入华 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 业,1985年毕业留校,任中文系 助教、讲师(1987)、副教授 (1994)、教授(1998)。2000年获 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 华大学中文系。现为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主讲写作、小说叙事 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 格非于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 乌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 《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 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 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 群》更是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 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 文学时必提的作品。2015年以其 “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 学奖。
格非 简介
格非简介:格非,男,1964年8月生于江苏丹徒。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文学博士。
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和文学研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短篇小说《迷舟》、《青黄》等;论著有《文学的邀约》、《小说叙事研究》等。
凉州词格非闲谈作为当代文化研究领域内声名显赫的学者,临安博士近来已渐渐被人们遗忘。
四年过去了,我从未得到过他的任何消息。
正如外界所传言的那样,不幸的婚姻是导致他最终告别学术界的重要原因。
最近一期的《名人》杂志刊发了一篇悼念性质的文章,作者声称,据他刚刚得到的讯息,临安先生现已不在人间,他于一九九三年的六月在新疆的阿克苏死于霍乱。
直到今年秋天,当临安博士背着沉重的行囊突然出现在我寓所的门前,上述推断才被证明是无稽之谈。
他是从张掖返回长沙的途中经过上海的。
由于那则不负责任的谣传和多年不见的隔膜,我们相见之下令人不快的尴尬是不难想象的。
这些年来,世事沧桑,时尚多变,在大部分人忙于积攒金钱的同时,另一些人则自愿弃世而去,我们的谈话始终笼罩着一层抑,郁、伤感的气氛,临安博士已不像过去那样健谈,激情和幽默感似乎也已枯竭。
我们长时间看着窗外,看着那些花枝招展的少女穿过树林走向食堂,难挨的沉默使我们感到彼此厌倦。
在我的记忆中,临安先生尽管学识丰湛,兴趣广博,却称不上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他的研究方式大多建立在猜测和幻想的基础上,甚至带有一些玩笑的成分。
对于学术界在困难的摸索中渐渐养成的注重事实和逻辑的良好风气,临安常常出言讥诮,语露轻蔑:“捍卫真理的幼稚愿望往往是通向浅薄的最可靠的途径。
”四年前,他将一篇关于李白《蜀道难》的长文寄给了《学术月刊》,从此销声匿迹。
在这篇文章中,他一口断定《蜀道难》是一篇伪作。
“它只不过是一名隐居蜀川的高人赠给李白的剑谱,其起首一句‘噫唏唿嘘’便是一出怪招……”《学术月刊》的一名女编辑在给我的信中流露出了明显的不安:“你的那位走火入魔的朋友一定是神经出了问题。
格非创作简谱-精选文档
格非创作简谱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生于江苏丹徒县。
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调入清华大学,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电影与社会等课程。
2015年获“茅盾文学奖”。
格非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以“叙述空缺”闻名。
出版小说、理论和散文集等数十种,小说有英、法、日、意等语种单行本在国外出版。
1986年短篇小说《追忆乌攸先生》发表于《中国》第2期(署名刘勇)1987年短篇小说《迷舟》发表于《收获》第6期(始用笔名格非)短篇小说《陷阱》发表于《关东文学》第8期1988年短篇小说《没有人看见草生长》发表于《关东文学》第2期短篇小说《褐色鸟群》发表于《钟山》第2期电影剧本《死亡与回忆》发表于《影剧新作》第2期短篇小说《青黄》发表于《收获》第6期散文《一些断想》发表于《文学角》第6期短篇小说《大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第8期1989年短篇小说《黎明之轨》发表于《时代文学》第1期短篇小说《风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短篇小说《蚌壳》发表于《北京文学》第4期短篇小说《背景》发表于《收获》第6期短篇小说《夜郎之行》发表于《钟山》第6期评论《我看(洛丽塔)》发表于《文学角》第6期小说集《迷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90年长篇小说《敌人》发表于《收获》第2期中篇小说《唿哨》发表于《时代文学》第5期1991年长篇小说《敌人》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散文《音乐与回忆》发表于《音乐爱好者》第3期散文《欧美作家对我创作的启迪》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第1期1992年中篇小说《傻瓜的诗篇》发表于《钟山》第5期长篇小说《边缘》发表于《收获》第6期散文《靠近纳木错》发表于《芒种》第10期小说集《唿哨》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3年中篇小说《锦瑟》发表于《花城》第1期短篇小说《疑惧》发表于《新生界》第4期中篇小说《湮灭》发表于《收获》第4期中篇小说《雨季的感觉》发表于《钟山》第5期短篇小说《公案》发表于《钟山》第5期长篇小说《边缘》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边缘》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格非》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1993年8月小说集《相遇》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1993年8月1994年中篇小说《相遇》发表于《大家》第1期中篇小说《武则天》发表于《江南》第1期散文《废墟?仪式》发表于《作家》第1期散文《李小林和杂志》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散文《写作的恩惠》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文论《小说和记忆》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6期文论《故事的内核和走向》发表于《上海文学》第3期创作谈《的初衷》发表于《小说月报》第5期小说集《雨季的感觉》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1995年短篇小说《凉州词》发表于《收获》第1期短篇小说《初恋》发表于《花城》第1期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发表于《收获》第5期短篇小说《去罕达之路》发表于《佛山文艺》第5期短篇小说《紫竹院的约会》发表于《东海》第11期文论《另一种形式》发表于《作家》第7期文论《常规与例外》发表于《中文自学指导》第1期文论集《小说艺术面面观》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6年短篇小说《镶嵌》发表于《花城》第1期中篇小说《半夜鸡叫》发表于《青年文学》第5期中篇小说《时间的炼金术》发表于《钟山》第5期短篇小说《谜语》发表于《作家》第6期短篇小说《窗前》发表于《作家》第6期短篇小说《喜悦无限》发表于《人民文学》第11期散文《魔镜》发表于《天涯》第1期散文《瓦卜吉司之夜》发表于《特区文学》第1期文论《长篇小说的文体和结构》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长篇小说《边缘》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格非文集》三卷――《树与石》《眺望》《寂静的声音》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收入“九月丛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短篇小说《解决》发表于《小说家》第2期《月亮花》发表于《小说家》1997第2期中篇小说《赝品》发表于《收获》第5期短篇小说《沉默》发表于《天涯》第5期散文《1999:小说叙事掠影》发表于《花城》第3期散文《作家的局限和自由》发表于《作家》第7期散文《十年一日》发表于《莽原》第1期评论《夜宴悲音》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1期小说集《锦瑟》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格非文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r?gを渡ゐ?Bたち》由日本新潮社出版1998年短篇小说《让它去》发表于《钟山》第3期短篇小说《未来》发表于《山花》第4期短篇小说《失踪》发表于《时代文学》第4期中篇小说《打秋千》发表于《收获》第6期《散文两则》发表于《长城》第1期散文《荷兰队是我的一块心病》发表于《粤海风》第3期1999年短篇小说《马玉兰的生日礼物》发表于《作家》第1期短篇小说《苏醒》发表于《长城》第3期散文《似曾相识的精灵》发表于《天涯》第1期小说集《迷舟》由日本东方书店出版创作谈《鸲鹆――谈短篇》发表于《作家》第1期2000年短篇小说《暗示》发表于《作家》第1期评论《霍桑的恐惧与忧愁》发表于《长城》第6期文论《发展主义的观念和文学》发表于《天涯》第2期评论《阅读雷蒙德?卡弗》发表于《小说界》第6期文论《时代与经典》发表于《作家》第10期文论《故事?小说和消息》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文论《故事的消亡》发表于《莽原》第3期小说集《格非》收入“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评论《鲁迅与卡夫卡》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评论《阅读雷蒙德?卡弗》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评论《记忆与对话――李洱小说解读》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文论《文体与意识形态》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5期评论《废名的意义》发表于《文学理论研究》第1期散文《白色的寓言》发表于《读书》第7期评论《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发表于《作家》第1期评论《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归种子的道路》发表于《作家》第2期评论《罪与罚的叙事分析》发表于《作家》第3期评论《包法利夫人》发表于《作家》第4期评论《白鲸》发表于《作家》第7期评论《卡夫卡的钟摆》发表于《作家》第8、9期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收入“涨潮丛书”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傻瓜的诗篇》被收入“中国当代小说50强丛书”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敌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格非散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文论集《塞壬的歌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青黄》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格非卷》被收入“走向诺贝尔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电影评论《伯格曼的微笑》发表于《读书》第12期评论《小说讲稿:都柏林人》发表于《大家》第1期文论《经验、真实和想象力: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学写作》发表于《视界》第7期小说集《迷舟》由台湾小知堂文化出版社出版文论《小说叙事研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文集(与戴锦华)《笔锋上的较量》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3年短篇小说《戒指花》发表于《天涯》第2期散文《我读》发表于《世界文学》第2期文论《博尔赫斯的面孔》发表于《十月》第1期散文《布努艾尔与超现实主义运动》发表于《读书》第4期选编《废名小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年长篇小说《人面桃花》发表于《作家》第6期长篇小说《人面桃花》被收入“布老虎长篇小说”由春风出版社出版评论集集《卡夫卡的钟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选编《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我最喜爱的悲情小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5年评论《(柏子)与假定叙事》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散文《朝向陌生之地》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期《中国小说与叙事传统――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散文《一些感受》发表于《青年文学》第7期《中国小说与叙事传统――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被收入“新经典文库”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选编《影响我的二十篇小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6年中篇小说《不过是垃圾》发表于《长城》第1期评论《汉语写作的两个传统》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评论《喜剧与悲剧之间》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文论《小说与现实》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1期文论《作者与读者》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2期文论《故事》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3期文论《结构》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4期文论《语言》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5期文论《小说的未来》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第6期散文《何谓先锋小说》发表于《青年文学(上半月报刊)》第21期散文《我们时代的弊端:缺乏文学常识》发表于《小说家选刊》第7期《苟富贵,勿相忘》《译林》第12期小说集《格非作品精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文论《重绘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学图谱》发表于《探索与争鸣》第1期长篇小说《山河入梦》发表于《作家》第3期中篇小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发表于《收获》第5期长篇小说《山河入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集《不过是垃圾》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戒指花》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山河入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山河入梦》由人人出版XX公司出版创作谈《最有意思的是在心里成长》发表于《长篇小说选刊》第2期2008年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由人人出版XX公司出版文论《作家与批评家》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文论《电影与小说中的场景》发表于《花城》第1期文论《文学的危机与可能》发表于《文学报》5月15日散文《师大忆旧》发表于《收获》第3期2009年评论《有关中国叙事学的几点看法》发表于《文学教育》第2期文论《作者与准文本》发表于《花城》第6期散文《怀念》发表于《上海文学》第6期长篇小说《敌人》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朝云欲寄:格非文学作品精选》被收入“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文论《重塑经验作者》发表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文论《物象中的时间》发表于《扬子江评论》第3期文论《现代文学的终结》发表于《东吴学术》第1期文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复调》发表于《花城》第3期散文《我参加的一次笔会》发表于《小说界》第6期文论集《文学的邀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格非作品选》被收入“世界当代华文文学精读文库”由明报月刊出版社、新加坡青年书局联合出版中篇小说《蒙娜丽莎的微笑》由海豚出版社出版2011年长篇小说《春尽江南》发表于《作家》第17期长篇小说《春尽江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评论《黑暗中的毒花纹》发表于《文艺争鸣》第7期文论《叙事性中隐藏深意》发表于《文艺报》7月27日散文《我愿意代表失败者》发表于《文艺报》11月14日长篇小说《山河入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隐身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中篇小说《隐身衣》发表于《收获》第3期散文《息夫人》发表于《小说界》第4期散文《叔向的担忧》发表于《小说界》第4期散文《灌夫骂座》发表于《小说界》第5期散文《坑灰未冷》发表于《小说界》第5期散文《尼采与音乐》发表于《小说界》第6期文论《文学与传统》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文论《“故事、小说和信息”》发表于《东吴学术》第1期中篇小说《隐身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山河入梦》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春尽江南》由麦田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年评论《鹤西》发表于《小说界》第2期散文《北疆纪行》发表于《回族文学》第2期评论《篡越之耻》发表于《小说界》第3期长篇小说《敌人》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边缘》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迷舟》被收入“中篇小说金库丛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隐身衣》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发表于《当代中国文学》第4期文论《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发表于《文艺报》10月10号小说集《人面桃花》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文论集《博尔赫斯的面孔》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文论集《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文论集《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小说精选集《相遇》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小说集《褐色鸟群》被收入“格非作品系列丛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蒙娜丽莎的微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雨季的感觉》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文论《幻想的魔力》发表于《文艺报》6月8号。
发散与反思——由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演讲说开去
79南腔北调文学视界在攻读文学硕士学位期间,我的导师郭宝亮教授曾多次提醒我:“做文学研究,不仅要知道前人都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接着说,甚至反着说。
”同样的意思,已经过世的陈超老师也曾在他的课堂上多次提及。
他经常告诫我们:“听我的课,不需要记笔记,大家最好能够少动笔多动脑。
与其说我是传授知识,毋宁说是在训练一种思维方式。
我的课并不提供现成的答案或权威性的学术论断,希望同学们在听讲时能够与我建立一种潜在的交流,这种潜交流既可以是延展性的,也可以是对话性的。
”两位恩师的谆谆教诲,令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以至于我在阅读文本或聆听讲座时,逐渐形成了自觉的发散性思维和反思性意识。
这一话题延伸开来,格非先生在清华人文讲堂上作的题为“重返时间的河流”的文学报告,也让我获益良多。
作为一节非同步性的线上课堂,想要与格非先生互动问答显然无法实现,于是,陈超老师所强调的“潜对话”或“暗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试着从发散性与反思性两个维度,浅谈一些个人的观后感想与思考。
格非是我非常崇拜的当代小说家,而且我的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他的“江南三部曲”,所以对于格非先生其人其作,还是算得上了解的。
格非以“先锋文学”著称于文坛,他的作品因带有深邃的形而上思辨色彩而被学界冠以“智性写作”的标签。
早在先锋时期,他就在小说创作之余,写就了《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小说讲稿》等诸多文学随笔,——由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演讲说开去发 散 与 反 思文/赵振杰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文学视界从华东师范大学调入清华大学后,格非不仅完成了“江南三部曲”、《隐身衣》《望春风》《月落荒寺》等多部力作,同时还先后出版了《文学的邀约》《雪隐鹭鸶》等学术专著。
可以说,格非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兼具作家、教师、学者多重身份的人文知识分子。
常年的小说创作、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形成了格非先生颇具个人化的文学理念与观点。
格非文学的邀约(三)
格非文学的邀约(三)迄今为止,格非大约写了50几个中短篇。
其最被认可的是他2012年发表在《收获》上的中篇《隐身衣》。
他自己说,这个中篇是他的小说中被译语种最多的一篇。
他还说它是他被蛊惑于音响硬件发烧的―个记录。
小说中“我”的原型,就是一个帮他做电子管功放的朋友。
“他前后给我做过五台以上的功放,在这过程中,我对器材略有了解。
”他说。
我在格非在清华大学的家中,也看过他的器材,他用的是天朗60年代的“金监听”,古董箱子。
他有怀旧情结。
那次,他给我放的CD是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给男高音皮尔斯伴奏的舒伯特的《冬之旅》。
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位器材发烧友写世态炎凉。
他曾有个漂亮的妻子,但如他母亲所预言:“穷人凭运气,有时候也能捡到宝贝,但你就是没办法留住它。
这个女人,你也就是过一手罢了。
临了,她还得去她该去的地方。
”结果,她很快就成为了他人的猎物。
他的亲姐,在他姐夫的怂恿下,不择手段,一心请他从家里搬出去。
他唯一的朋友,曾说过“豁出性命,也会以死相报”的,关键时却说“你走投无路,跟我他妈的有关系吗?”最终,倒是那位神秘的,阴沉的,被喻为穿了“隐身衣”的丁采臣,在他自杀前,为喜欢音乐的人购置了一套顶级音响,并在“我”与他留下的女人有了孩子后,将购音响的尾款打到了“我”的卡上。
因为他事先有承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但我欠你的那26万,一分都不会少。
”这个小说有实实在在的人物、故事,神秘只体现在丁采臣与他留下的那个破了相的女人上。
那女人说:“我不过是丁采臣的一个人质而已。
”她与丁采臣,共同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座右铭:“事若求全何所乐?”格非在这个中篇里写到了古董音箱玩家钟爱的天朗Autograph、外观时尚的莲12CD机与阿卡佩拉音箱,也写到了德彪西、拉威尔、莱昂哈特的《哥德堡变奏曲》,还有萨蒂的钢琴曲及一些时尚元素,比如“这两年金骏眉炒得厉害,要我说,还是滇红味更正一些”。
他很喜欢古典音乐,且本性执着。
在我创办《爱乐》杂志的1994年,我约他写了一篇《寂灭》,发表在创刊号上。
格非:文学的邀约(一)
格非:文学的邀约(一)作者:朱伟来源:《北广人物》2018年第12期格非,本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人。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等。
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会提起的作品。
本文的作者朱伟是资深媒体人,原《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
格非,真名叫刘勇,江苏丹徒人。
有关家乡、家庭,好像很少听格非谈起过。
记忆中,他只说过,“家乡的河豚是真好,等春天,到我家吃河豚去”。
这一说,30年就都无下落。
他的履历很简单:从乡下到上海,进华东师大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当讲师,随后是副教授、教授。
华东师大文学系当时集结了一帮文学评论精英:许子东、王晓明、李劫、吴洪森……讨论小说技艺的风气很浓。
格非在《中国》杂志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追忆乌攸先生》时,署名就是刘勇。
格非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迷舟》19 8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时,吴洪森曾在序中写道:刘勇是因为发现小说作者中有重名的才起了“格非”这个笔名,而且他还说“我觉得,他在构思这个笔名的过程中,就已经作为一个优秀小说家诞生了。
”吴洪森是格非的近友,格非曾带他到过我家。
格非在新时期,是一位难得的以其学术背景进行创作的作家。
但我总觉得这种学术气在读者认知度上,其实帮了他很多倒忙——他的叙述往往会阻碍急于窥知故事结果的读者,他们没有耐心体会语境氛围背后,作者煞费苦心的结构。
这其实正是他小说魅力的所在。
我以为,起码,在创作刚起步时,格是格非小说构思中的途径,是非构成意味。
他以一个意象开始寻找逻辑——《追忆乌攸先生》的“乌攸”就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乌有”——“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
这是一个倒装结构的小说,故事其实很简单:乌攸先生因奸杀了杏子而被枪毙了。
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先锋叙事策略的延续
2021.01名家研究·新纪实09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先锋叙事策略的延续□ 杨 文武汉大学文学院[摘 要]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格非早期作品以对小说结构形式、叙事策略的大胆探索和实验蜚声文坛。
新世纪问世的《江南三部曲》有意向中国传统小说写作范式回归,同时杂糅了先锋文学的某些叙事元素,在叙事策略上表现出一种内在延续性,这与中国传统叙事资源相结合,为当代中国文学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 格非 江南三部曲 叙事策略 内在延续[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1-0009-0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先锋文学的式微和文学“向内转”的趋向,中国传统文学叙事资源备受关注。
面对新的时代转折和多重文化语境,格非对先锋时期的创作予以反思,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学中寻找突围之路,《江南三部曲》便是他向传统回归的鼎立之作。
与先锋时期乐于讲述支离破碎的故事不同,《江南三部曲》描写了20世纪中国云谲波诡的历史图景下家族三代人的理想追寻、精神嬗变与命运沉浮,内容的连贯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有所增强,体现了格非向中国传统文学的靠拢;叙事上采取的诸如空缺与重复的设置、多重叙事视角的转换、对宏大历史叙事的解构,表明了其文学创作中对先锋叙事策略的一种内在延续。
一、空缺与重复“故事观念的彻底革新是从对传统故事的两大特性(时间的延续和因果关系)提出强烈的质疑开始的”,《江南三部曲》的故事被置于一个前后相继的历史框架之下,而格非有意打破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将“空缺”与“重复”在文本中加以叙事策略的改造,以“碎片化”的历史记忆、隐喻式意象的重复来表现历史的真实,进而引发对存在、欲望、理想等问题的追问与思考。
叙事内容的“省略”所引起的“空缺”并非使故事内容中断,“作为叙事技巧的有意省略虽然在文本中是空白,但它参与故事的运作,并在文本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它的缺席实际意味着在场,由于这种省略或空白的存在,故事的疆域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从读书到写作
从读书到写作
王淦生
【期刊名称】《作文:初中年级》
【年(卷),期】2023()3
【摘要】江南三部曲。
格非。
作者介绍。
格非,本名刘勇,中国当代作家。
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望春风》,中短篇小说《迷舟》《相遇》《隐身衣》,专著《文学的邀约》《雪隐鹭鸶》等。
中篇小说《隐身衣》获2015年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总页数】5页(P54-58)
【作者】王淦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读书作文谱》写作教育观探释——兼论唐彪对写作教育体系的构建
2.读书治学写作——读季羡林先生的《读书治学写作》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浅议读书积累与写作
4.读书笔记,怎样爱你更容易——巧借读书笔记,提升写作能力
5.充满浪漫的读书与写作——新课程背景下读书与写作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格非文学的邀约(三)
格非文学的邀约(三)迄今为止,格非大约写了50几个中短篇。
其最被认可的是他2012年发表在《收获》上的中篇《隐身衣》。
他自己说,这个中篇是他的小说中被译语种最多的一篇。
他还说它是他被蛊惑于音响硬件发烧的―个记录。
小说中“我”的原型,就是一个帮他做电子管功放的朋友。
“他前后给我做过五台以上的功放,在这过程中,我对器材略有了解。
”他说。
我在格非在清华大学的家中,也看过他的器材,他用的是天朗60年代的“金监听”,古董箱子。
他有怀旧情结。
那次,他给我放的CD是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给男高音皮尔斯伴奏的舒伯特的《冬之旅》。
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位器材发烧友写世态炎凉。
他曾有个漂亮的妻子,但如他母亲所预言:“穷人凭运气,有时候也能捡到宝贝,但你就是没办法留住它。
这个女人,你也就是过一手罢了。
临了,她还得去她该去的地方。
”结果,她很快就成为了他人的猎物。
他的亲姐,在他姐夫的怂恿下,不择手段,一心请他从家里搬出去。
他唯一的朋友,曾说过“豁出性命,也会以死相报”的,关键时却说“你走投无路,跟我他妈的有关系吗?”最终,倒是那位神秘的,阴沉的,被喻为穿了“隐身衣”的丁采臣,在他自杀前,为喜欢音乐的人购置了一套顶级音响,并在“我”与他留下的女人有了孩子后,将购音响的尾款打到了“我”的卡上。
因为他事先有承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但我欠你的那26万,一分都不会少。
”这个小说有实实在在的人物、故事,神秘只体现在丁采臣与他留下的那个破了相的女人上。
那女人说:“我不过是丁采臣的一个人质而已。
”她与丁采臣,共同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座右铭:“事若求全何所乐?”格非在这个中篇里写到了古董音箱玩家钟爱的天朗Autograph、外观时尚的莲12CD机与阿卡佩拉音箱,也写到了德彪西、拉威尔、莱昂哈特的《哥德堡变奏曲》,还有萨蒂的钢琴曲及一些时尚元素,比如“这两年金骏眉炒得厉害,要我说,还是滇红味更正一些”。
他很喜欢古典音乐,且本性执着。
在我创办《爱乐》杂志的1994年,我约他写了一篇《寂灭》,发表在创刊号上。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情景默写1.按要求填空。
(1)五月渔郎相忆否?,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2)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4)荀子《劝学》中的“,”表明了他对“学”与“思”关系的思考。
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诸葛亮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_。
……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_。
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
_______________。
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
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A.②④③①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为什么要读经典?(节选)①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②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③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本刊特色栏目约稿
102
武陵学刊
第 46 卷
努力。而将百合谷设置为敌我双方交火的主战场, 就更加显示出作者将国仇家恨、大善大恶、爱恨情 怨“一锅烩”出的创作“野心”。低洼的百合谷上空 就如同有着一顶盖子,将所有是非恩怨都覆于其 下,作为创作者的宋榞却并没有冷眼旁观。
如果没有道具百合的在场,《百合》 的故事也 就成了没有框架的“独语”,独语或许是深刻的, 但也可能是破碎的。一个单靠“讲述”的故事当然 也可能是精彩的,但文学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精彩, 它需要被人记忆。一个浓缩的意象恰可生成一个 象征性的符号,它包蕴深广,又凝练精简。当它一 次次反复出现于行文中,人们当然会对其印象深 刻。它引起的所有故事,压缩进的所有感情都会在 某一个瞬间被整体唤起,留给人体味、咀嚼的深度 与厚度也同时被强化了起来。新世纪以来,我们已 经很少看到由一个自然意象来结构作品的小说 了 ,多 的 是 纯 粹 的“ 叙 事 ”,我 们 在 努 力 探 索“ 叙 ” 的多种可能性,这是现代小说发展的必然需要,但 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意识到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 自然与自我的无声交流。所谓“叙”显然是人为成 份居多,斧凿痕迹明显,而意象则自然很多,它会 在不经意间唤起接受者内心的感应。宋榞正是利 用经过人类普遍情感浸透的“第二自然”的显现, 将人性雕刻于无处不在的百合花上,使叙事平易 流畅,内蕴余味绵长。
参考文献院
[1] 宋榞《. 百合》:自序[M]// 百合.北京:金城出版社,2021. [2] 田本相,刘一军.曹禺访谈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3] 格非.文学的邀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4] 宋榞.百合[M].北京:金城出版社,2021. [5] 王确.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6. [6] 汪裕雄.审美意象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格非获奖感言及格非简介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格非获奖感言及格非简介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格非获奖感言及格非简介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8月生于江苏丹徒。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0年调入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教学和文学研究。
在文学创作方面,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迷舟》《青黄》《隐身衣》等。
在文学研究方面,著有《文学的邀约》《小说叙事研究》《雪隐鹭鸶》等。
2014年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
2015年8月,刘勇(格非)[1]作品“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阎晶明宣读授奖辞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对历史和现实郑重负责的态度,深切注视着现代中国的壮阔历程。
以百年的跨度,在革命史与精神史的映照中,处理了一系列重要的现代性命题。
三代人的上下求索,交织着解放的渴望和梦想的激情,在兴衰成败与悲欢离合之间,个体的性格和命运呼应着宏大的历史运动、艰巨的价值思考,形成了丰赡绵密而高远寥廓的艺术世界。
这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维度。
格非发表获奖感言在接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个重要的奖项之际,请允许我简要地追溯一下中国长篇小说的源流。
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先生、老舍先生、巴金先生、李劼人先生等一批文学巨匠,熔铸古今,会通中西,共同奠定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基石,并由此确立了长篇叙事文学的崭新高度。
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有别于古典小说的新的叙事传统。
作为后辈作家,我们多年来一直受到这个传统的护佑和滋养。
如果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就将看到耸立在远处的另一个巅峰。
我指的是由《水浒传》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章回小说的传统。
李劼人曾说,一直要等到司汤达和福楼拜等人出现,西方小说才有资格与明清章回体小说相媲美。
格非
故事梗概
许多年前我蛰居在一个叫水边的地方,一个我从 未认识的叫“棋”的少女来到我的公寓,她说与 我认识多年,我跟她讲了一段我与一个女人的往 事:春天来得很迟的一个四月,我在企鹅饭店遇 到一个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跟着她走了大半个 城市,她在一座木桥上消失了。一九一二年春天, 我与那个“女人”重遇,在她丈夫“意外”死后, 我与她结婚了。可在结婚那天,也是她三十岁生 日那天,她因脑溢血病发而死。
对此作的评论
陈晓明:当代小说中最玄奥的作品,格非把关于形而上 的时间、实在、幻想、现实、永恒、重现等的哲学本 体论的思考,与重复性的叙述结构结合在一起。‘存 在还是不存在?’这个本源性的问题随着叙事的进展 无边无际地漫延开来,所有的存在都立即为另一种存 在所代替,在回忆与历史之间,在幻想与现实之间, 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存在仅仅意味着不存在。 季红真:由于过于抽象而丧失了叙事的本性,成为一 种形式的哲学。 张志诚:性、梦幻与感觉的密码。 张路黎:它写的是人性之恶,是人的内心隐秘的罪感。 郑鹏:从《圣经》的互文性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 这样众多的不同观点,说明《褐色鸟群》主题和涵义的 复杂性
叙事结构——“圆圈”式、重复
第一圈:一个我从未认识的叫“棋”的少女来到我的 “水边”公寓,她说与我认识多年,我跟她讲了一段 我与一个女人的往事;许多年后,“棋”又来到我的 公寓,但她说从不认识我。 第二圈:许多年前我追踪一个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来 到郊外;许多年后我又遇到那个女人,她说她从十岁 起就没进过城。 第三圈:我在追踪女人的路上遇到的事与女人和我讲 述的她的丈夫的事—桥边自行车还有河里尸体,构成 相似。 这三个圆圈之间存在相互否定(矛盾)与肯定(相似) 的多重关系。存在还是不存在?在这里,一切都难以 确定。
小说的非逻辑性—谜
高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高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
在这本书言中他写道:“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
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的内心最深处,我有一个最溺爱的孩子。
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在艰苦环境中通过自身奋斗逐渐成长的故事。
大卫自幼丧父,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
母亲改嫁后,大卫受到继父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住读,受尽屈辱和摧残。
母亲生病去世,大卫又被继父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因不堪忍受虐待和羞辱,他决计逃跑,去寻找住在多佛的贝特西姨婆。
姨婆收养了他,并把他送进了坎特伯雷学校。
毕业后,大卫决定做一个代诉人,进入斯潘洛-乔金斯事务所当学徒。
可姨婆突然破产,为了减轻姨婆的经济负担,大卫找了个秘书工作,又学习速记,给一家《晨报》报道国会的辩论,同时开始写作。
最后大卫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并和爱格妮斯结婚,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说以大卫曲折的成长经历为主,依照人物生活场景的迁移构建主要情节结构,同时穿插有佩格蒂先生、米考伯先生、威克菲尔以及斯特朗博士、巴基斯、斯蒂福斯、特雷德尔、希普等众多家庭的故事,塑造了一大群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生活面貌,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课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独自谋生”,详细描写了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当童工的经历以及他与房东米考伯夫妇的交往。
大卫当童工的经历,与作者本人早年的经历非常相似。
狄更斯曾在自传中写道:“在某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去黑鞋油作坊,开始学做生意了。
”“我的工作是给黑鞋油瓶子盖上封口:先在瓶口上盖一张油纸,然后加上一张蓝纸,再用细绳把纸捆住,把四周剪齐整,样子就像从药剂师那里买来的油膏一样好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非:文学的邀约(三)
作者:
来源:《北广人物》2018年第14期
迄今为止,格非大约写了50几个中短篇。
其最被认可的是他2012年发表在《收获》上的中篇《隐身衣》。
他自己说,这个中篇是他的小说中被译语种最多的一篇。
他还说它是他被蛊惑于音响硬件发烧的—个记录。
小说中“我”的原型,就是一个帮他做电子管功放的朋友。
“他前后给我做过五台以上的功放,在这过程中,我对器材略有了解。
”他说。
我在格非在清华大学的家中,也看过他的器材,他用的是天朗60年代的“金监听”,古董箱子。
他有怀旧情结。
那次,他给我放的CD是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给男高音皮尔斯伴奏的舒伯特的《冬之旅》。
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位器材发烧友写世态炎凉。
他曾有个漂亮的妻子,但如他母亲所预言:“穷人凭运气,有时候也能捡到宝贝,但你就是没办法留住它。
这个女人,你也就是过一手罢了。
临了,她还得去她该去的地方。
”结果,她很快就成为了他人的猎物。
他的亲姐,在他姐夫的怂恿下,不择手段,一心请他从家里搬出去。
他唯一的朋友,曾说过“豁出性命,也会以死相报”的,关键时却说“你走投无路,跟我他妈的有关系吗?”最终,倒是那位神秘的,阴沉的,被喻为穿了“隐身衣”的丁采臣,在他自杀前,为喜欢音乐的人购置了一套顶级音响,并在“我”与他留下的女人有了孩子后,将购音响的尾款打到了“我”的卡上。
因为他事先有承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但我欠你的那26万,一分都不会少。
”这个小说有实实在在的人物、故事,神秘只体现在丁采臣与他留下的那个破了相的女人上。
那女人说:“我不过是丁采臣的一个人质而已。
”她与丁采臣,共同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座右铭:“事若求全何所乐?”
格非在这个中篇里写到了古董音箱玩家钟爱的天朗Autograph、外观时尚的莲12CD机与阿卡佩拉音箱,也写到了德彪西、拉威尔、莱昂哈特的《哥德堡变奏曲》,还有萨蒂的钢琴曲及一些时尚元素,比如“这两年金骏眉炒得厉害,要我说,还是滇红味更正一些”。
他很喜欢古典音乐,且本性执着。
在我创办《爱乐》杂志的1994年,我约他写了一篇《寂灭》,发表在创刊号上。
其中,他有写道:“森林总是忧郁的,深邃的,孕育着浩瀚无边的神秘。
假如你让目光越过森林上空堆压的积云,在大自然的宁静或喧嚣中独自失神,你便在无意之中为它的神秘创造出了形态,犹如远处教堂钟声给森林带来了庄严。
”我常常觉得,这就是他小说的酝酿过程。
迄今为止,格非一共写了七部长篇小说,前三部《敌人》(1991)、《边缘》(1993)、《欲望的旗帜》(1994)是追求先锋语境的早期作品。
而我则比较喜欢他2004年开始创作的《望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2004)、《山河入梦》(2007)和《春尽江南》(2011)。
2016年出版的《望春风》则是他最近的一部长篇。
我曾问过格非:“好像你的故乡和童年,在你的小说中,都很难寻觅到,这是为什么?”他说,《望江南》里有一些。
有什么呢?我很好奇。
格非在这三部曲汇集出版时曾在弁言中写
道:“我全部的童年生活,都是在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的,它是我记忆的枢纽和栖息地。
小时候跟母亲过江北上,去外婆家过年,外婆家茅屋前、竹林边,总有江北人驻足遥望,并奔走相告,江南来人了。
”这应该就是《望江南》的含义了——对他“记忆枢纽”的眺望。
而他又说:“江南不仅仅是—个地理名称,也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概念。
”我理解,概念是框架,框架里对他内心盘桓的寻思,才是有意思的内涵。
三部曲的第一部《人面桃花》是以一首经典唐诗一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意境,写的一部26万字的长篇,这想法本身就够牛的了。
第一章《六指》写主人公秀米的出场,这是“去年今日此门中”的意境,但只说了秀米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女。
至于她的容貌,则是直到最后一章,才由她的老师说出:“秀米容貌之秀美,实为老朽平生之仅见。
”那时的秀米,在读到革命党人张季元的日记后,突然就被阳光刺得睁不开眼睛了。
而这个张季元当时则是以秀米母亲情人的身份,借居在已经出走的秀米的父亲陆侃的阁楼里,他的神秘感召了秀米。
而当秀米感知到这爱的启蒙时,他的身体已经被冰块裹得严严的,浮在了冰水里,“就像一串冰糖葫芦”。
篇名《六指》,其实是张季元的等待者,与他同是蜩蛄会的小驴子,他连接着秀米的命运。
张季元死后,秀米美妙的青春期也就翻过去了。
接下来的三章,都是写“人面不知何处去”。
妙的是,格非设计了一个双重的造化弄人一第二章《花家舍》,秀米在读过张季元的日记,痛过,又忘了,将要嫁人之际。
小说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于是,她说:“这身子本也不是我的,谁想要,就由他去糟蹋好了。
”没想到,出嫁路上,半途却遇到了土匪劫轿,被劫到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
围绕她,就像武侠小说的桥段,花家舍的六位庄主,从大掌柜始,先后都死于神秘的仇杀与猜忌。
最终,黄雀在后,秀米竟落到了五爷庆德的贴身马弁手里;而马弁身后,就是第一章张季元日记中每天惦记的小驴子。
说到底,是六指决定了秀米,使她成了革命党。
这是第一层造化弄人,而更深一层的造化弄人则是,花家舍大掌柜被杀的那天,曾托梦于秀米,说他离开了官场,本来是想在花家舍成就一个“春阳召我以烟景,秋霜遗我以菊蟹”的桃花源,使“家家户户晒到的阳光都一样多”。
他是为了这个桃花源的营造,才打家劫舍的。
他还说秀米”命中注定会继续我的事业”。
第三章《小东西》,小东西是秀米与马弁生的儿子,她带着这个孩子从日本留学归来,回到了老家普济。
她在普济团聚民众,确实与大掌柜一样,开始营造她的理想国。
结果,她也遇到了和大掌柜同样的问题:钱从何来?大掌柜是团聚兄弟去劫富,秀米则只能变卖自家的家产。
于是,在母亲与民众眼中,她就变成了—个疯子。
而等她贡献了家底,真要革命了,民众却都作了鸟兽散,与她亲如姐妹的女佣翠莲还出卖了她。
小东西为给她报信,也被乱枪打死。
秀米入狱后,被判了死刑,但因为怀了舵工谭四的儿子,由众乡绅联名具保,被获准生下孩子再行刑。
等她生下孩子,也民国了,她被释放,回了老家普济。
最后一章《禁语》,她已不再说话,只写字。
“桃花依旧笑春风”是写她住进父亲陆侃与张季元当年住过的阁楼,远离尘世,伺候起花草,在父亲当年的凉亭里读书,与父亲一样,看墙上光影的移动,也通过父亲的遗稿,品味当年的情景。
她父亲遗稿的终句是:“光阴混杂,犹若蛛丝乱麻。
奈何,奈何。
”
我相信,这小说中的一千人物,应该都来自格非记忆的库存。
秀米的传奇身世肯定是虚构,但其沧桑之感,应已在他心中盘桓了很久吧?格非说,写这部小说前,他看过一些秋瑾的材料,“因与我心目中的秀米不合,舍弃了”。
我喜欢这小说中的书卷气,其中用到了不少诗句。
比如秀米在狱中带出的两句:“未谙梦里风吹灯,可忍醒时雨打窗”乃是脱胎于杜甫的“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后来她写菊花“此花开尽更无花”是元稹的句子,“东篱恰似武陵乡”是张孝祥的句子……
还有,小说中写到了两个物件,一件是金蝉,这是革命党人的信物,蝉显然被赋予了蜕变改易的含义;另一个是陆侃收的“凤凰冰花”,小说中说是瓦釜,能预知吉凶未来。
格非告诉我,这个意象是否来自《太平广记》,记不得了。
我还真去查了《太平广记》,未见。
倒是洪迈的《夷坚志》中,有一则《锡盆冰花》,与他写的“凤凰冰花”颇有几分相近之处。
(未完待续)据《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