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论

合集下载

《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阅读附答案

《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阅读附答案

《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阅读附答案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动物,如鱼类、鸟类、昆虫的集体统一行动有时是非常可怕的行动,最典型和最可怕的莫过于蝗虫的集体统一行动。

一只两只、几十只蝗虫对人类和庄稼、植物形成不了要挟,一万只甚至一亿只蝗虫也可能对庄稼和植物不会造成太多损坏,条件是它们不同时啃食植物和庄稼。

然而只要有上万只蝗虫步调一致地行动,大肆啃噬它们路过处所的植物、庄稼,就会造成满目疮痍,旷野一片,甚至造成大饥馑。

例如,2006年6月,澳大利亚遭受最严重的蝗虫灾害,蝗虫吞吃了维多利亚省多达1/4的农作物,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20亿澳元。

蝗虫在澳大利亚的集体行动甚至包含统一孳生,有些地区的蝗虫卵连绵长达20千米,笼盖的土地大如西班牙疆土,十分惊人。

另外,2004年西部非洲产生蝗灾,也造成25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当地仅节制蝗灾自身就投入了6000多万美元。

钻研人员发现,蝗虫造成灾害首先需要有数量,其次需要一致行动。

如果一群蝗虫的数量达到10亿~100亿只,并且一致行动,它们可以延绵数百千米,并造成灾害。

除啃光农作物,而且会啃光树皮草叶。

多年来,人们对蝗虫的统一行动很不理解,因为蝗虫没有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思惟,更没有统一的指挥,它们为何能统一行动,并且争先恐后,步调一致,造成深重灾害。

为了解开这个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杰罗姆?布尔 (Jerome Buhl)和英国牛津大学的钻研人员组成了一个钻研小组,想要弄清,是什么机制在触发和促使蝗虫统一行动。

以此为契机可以找到有效治理蝗灾的新方法。

钻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察看蝗虫的幼虫,即若虫的发育情况,以弄清它们集体行动的触机。

钻研人员把不同数量的若虫放置于一个80厘米宽的环形活动场所,并用VD拍摄它们的行动。

当蝗虫的若虫数量较少时,它们只是沿着场地转来转去。

然而,当若虫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5只时,它们开始犹如一只虫子同样以自发的固定方向沿场地行进。

这种似于蝗虫在野外的行动。

梁美芬 独特的智慧与美丽

梁美芬 独特的智慧与美丽

梁美芬独特的智慧与美丽作者:来源:《经济与法治》2013年第03期梁美芬,祖籍广东肇庆,1961年出生于香港。

2000年,荣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香港城市大学法律系副教授,现任香港立法会议员。

认识梁美芬,是在“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癸巳年新春团拜”的酒会上。

短发依耳,黑色衬底的毛衣外一款粉色中长大衣,于下摆处饰有小叶状花瓣,腰间轻束皮带,脚踩黑色长筒靴,衬托出她的风姿与干练,在众多香港政界名流丛中,她更显智慧与美丽。

当她翻看《经济与法治》杂志后欣然接受了专访的邀请,并立即拿出手机翻看备忘录,经与秘书一番沟通之后,确定了专访日期,其雷厉风行可见一斑。

专访是在与梁美芬共进午餐中同时进行的,我们交流完一个话题,吃一碗乌冬面,接着继续下一个话题,话题毕,再来一片烘焙面包……专访结束时,午餐也随之结束。

十多年的记者生涯,这样的专访套餐绝无仅有。

具政治学和法律专业背景的梁美芬,务实中也不乏热情洋溢。

务实且热情洋溢梁美芬:在大学期间,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有朝一日,将我所学知识应用于香港与内地之间。

特别是现在的政治风起云涌,每年都在谈政改,政府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所以我觉得,应该把我所学专业,把我对司法的理解和研究,有效地放大,贡献于立法会,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港人,同时也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司法交往和相互借鉴,这将是我所学所愿的最好归处,我愿意为此而努力。

事实是,我的努力,成就了我的愿望。

2007年我成功参选区议会议员。

有大学同学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去竞选议员,而且是参选区议会议员。

其实同学们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们没有更多的平台可以直接服务于民生,有了区议会议员的身份,我们可以在基层民众中搭起一个平台,甚至是在街头巷尾解答街坊民众的法律困惑,实实在在地帮助基层大众。

在区里,我有一个办事处,其目的就是要直面基层,服务于基层。

其次,也满足了我要从政,就必须从基层做起的愿望,因为只有真正体验和倾听基层民生的诉求和愿望,才能更好地反映民声,服务于民生。

十万古田古城消失之谜

十万古田古城消失之谜

十万古田古城消失之谜十万古田位于城步县汀坪乡和白毛坪乡交界处,南与广西资源县车田乡相邻。

面积约9万亩。

2014年10月25日,学校按照计划组织全校40多位教师,分成文史组、生物标本组、地理组等六个组对十万古田进行为期一天的科学考察。

从县城出发经过二个小时两辆汽车直达中古田,一下车,圆形古城址、护城河、古驿道、废弃梯田、水渠等呈现在眼前。

由于溪流纵横、遍布沼泽、海拨高、道路不便、苔藓密布,十万古田成了荒芜人烟的地方。

是湖南省乃至全国罕见的灾难性历史文化遗存。

偌大的十万古田古城到哪去了呢?据现有官方观点和古田守护者易宁鸿介绍,说是咸丰年间,该地爆发蝗灾和瘟疫导致古城消失的。

但笔者查阅了《明史》、《清史》和《城步县志》都没有城步、资源两县有蝗灾的记录,又走访了离十万古田约20公里的白毛坪乡坳岭村、汀坪乡大河村均无蝗灾的传说,并且十万古田植被丰富,鸟类、蛙类繁多,又是候鸟迁徒的通道,这些都是蝗虫的天敌,“蝗灾”一说显然不能成立。

古城的消失的时间可能是在明朝,而不是在清朝,与明朝残酷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有关。

明朝统治期间由于阶级矛盾加剧全国发生了一百多次农民起义,广西境内发生五次,其中以覃万贤和韦朝威、韦银豹的起义规模最大,起义军活跃在湖广崇山峻岭中,曾一度攻入广西的省城桂林。

据明史记载,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明征南将军杨文、广西都指挥韩观军共同镇压起义军,18360余义军和家属8280余人被杀害。

隆庆五年(1571年)韦银豹在古田被明军活捉送往北京。

在城步境内明朝从朱元璋开国(1368年)到城步苗区“改土归流”(1502年),共发生见之于史书方志的苗族起义和叛乱达16起,城步苗区民成为了明朝的心腹之患,明朝调集大军实行镇压,据《武冈州乡土毒·瑶种志》记载:明洪武四年武冈中州侗蛮杨清甫反。

洪武二十四年武冈苗叛。

永乐十一年武冈苗叛。

正统元年横岭苗劫绥宁,正统十四年苗叛,新宁侗苗杨文伯应之。

景泰元年苗占武冈,杨友遣绥宁县丞冯旺抚降之。

《史记》最早记录了蝗灾

《史记》最早记录了蝗灾

《《史记》最早记录了蝗灾》摘要:《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六国年表》关于秦王政四年(前243)“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及“蝗蔽天下”的记载,是正史中关于蝗灾的最早历史记录,也可能是所有文献资料中最早记载的形成一定危害规模的蝗灾史料,《六国年表》“蝗蔽天下”,梁玉绳说“或解此《表》曰‘蝗虫蔽天而下也”,所谓“蝗蔽天下”或“蝗虫蔽天而下”,与《秦始皇本纪》“蝗虫从东方来,蔽天”有怎样的关系,也是值得思考的,对于《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记述的异同,《资治通鉴》卷八“始皇帝四年”的处理方式是,对灾情的记录只取“蝗”字,不采录“从东方来,蔽天”及“蔽天下”诸语,然而又将“蝗”与“疫”相联系:“七月,蝗,疫王子今《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六国年表》关于秦王政四年(前243)“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及“蝗蔽天下”的记载,是正史中关于蝗灾的最早历史记录,也可能是所有文献资料中最早记载的形成一定危害规模的蝗灾史料。

《史记》所见蝗灾的记录,对于中国古代史学史以及世界史学史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农业史、灾荒史、生态环境史以及昆虫学史的研究均意义重大。

《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王政四年的历史记录,内容其实并不多,但是涉及了军事史、外交史及灾异史;同时还记载了“内粟”“拜爵”措施的推行,可以看作是行政史的记述。

太史公写道:“四年,拔畼、有诡。

三月,军罢。

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

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天下疫。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明代史学家程一枝研究《史记》的专著《史诠》指出,今本《史记》“七”作“十”,是错误的。

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也以为“十月”当作“七月”。

汉代简帛文字“七”与“十”字形相近,很难辨识(陈建贡、徐敏编:《简牍帛书字典》,上海书畫出版社1991年,第2—3页,第109—111页),容易出现错误。

同一历史事实,《史记·六国年表》就写作“七月”。

春田幼稚园是什么梗- 春天花花同学会

春田幼稚园是什么梗- 春天花花同学会

春田幼稚园是什么梗? 春天花花同学会你有没有参加过同学会――无论是高中的、大学的、研究生的,甚至是夏令营或“姐妹会”(Greeklife)的?近年来,不少人抱怨,以交流情感为目的的同学会逐渐变成了“炫富会”和“攀比会”,参加回来后心理压力巨大。

抛开炫富和攀比,我们还能从同学会上获得一些什么呢?渲染实用的生活方式与开拓眼界这是一群曾经在大不列颠岛求学的年轻人,他们标准的英式发音总带着一丝优雅,微博不约而同地殷切关注着自己求学的那个国家。

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的Ellie本有机会留在英国工作却因太爱广州而申请调回国,有律师牌的她现在是一位知识产权顾问,每年都会回英国母校一次;而飞比在外企4A广告公司叱咤多年后,经过间隔年的喘息,毅然投入淘宝销售大军,成为国际小贩一名;先前在IT行业冲锋的Bobbi现在选择了AIA保险行业,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

春节假期旅行回来,这三位私交甚笃的朋友又相约其他曾经的留英同学,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组织了一场迷你的互换礼物午餐会。

《风尚周报》:国外的同学会或者回国后国内的海归同学会,一般都是什么样的?Bobbi:国外的同学会一般都由华人自发组织,无官方背景,类似国内大学的同乡会,比如以春节联欢为主题,华人留学生们一起外出聚餐,其中比较多的是到中餐馆吃饭,因为在英国,中餐还是比较难找到又好吃又便宜的,然后集体思乡,谈论关于国内的一切新闻。

飞比:回国后的海归同学会,则一般由学联、英国总领事馆组织,是以酒会为主的小型聚会,这种聚会比较好玩,能扩展圈子,认识很多人,形式也颇多样化,有时会在画廊举行,有时也涉及慈善拍卖,有时还会到高尔夫球场练球呢,最少都有几十人参加,最多可能有200多人。

《风尚周报》:大家热衷的话题是什么?哪些是隐私底线? Ellie:和国内同学聚会主题主要围绕婚姻家庭不同,大家更热衷于Networking(社交联络),谈论时事,说一说城市热点,以海归者的角度客观评价中国人的价值观,新的生活态度,关注中国社会,也会谈论在英国的生活,去外地旅行的心得,不一定非要喝红酒,更多的是通过交流分享接触到的不同国家的文化。

北京地铁发“蝗虫论”微博

北京地铁发“蝗虫论”微博

文 明素养不够有关 ,还跟硬件设施不完善有关 。目前 ,我国许多城市地铁出于反恐考虑 ,都
没 有 设 立 垃 圾 桶 。乘 客 只 能 一 直 拿 着垃 圾 ,等到 下车 时再 找 地 方 扔 掉 。这 样 一刀 切 的 做 法 的 确 给 乘 客 出 行带 来 不 便 。 如 果 能 效 仿 国 外 的 做法 。改 垃 圾 桶 为 透 明 的垃 圾 袋 ,既 方 便 乘 客 处 置 垃 圾 。又 能 便 于 及 时 发 现 问 题 。 做公 共服 务就 没有 资格 选 择 服 务 对 象 。面 对 种 种 的 地 铁 不 文 明 现 象 ,有 关 部 门 应 该 换位 思考 ,从 乘客 的 角度 出发 ,充 分 考 虑 到 乘 客 的 一切 诉 求 ,通 过 健 全和 完 善 配 套 设施 ,让 乘 客 遵 守 文 明 成 为 举 手 之 劳 ,从 而 内 化 为 一 种 自觉 习 惯 。
精 湛。其 画技 炉 火纯
青 ,无人 能模 仿 ,无
人 能超越 。
到 晚 年 ,毕加 索
画 的牛 ,却只 有 简单 的寥 寥数 笔 ,那些依 _ — 一 附在 牛 外在 的皮毛 、 血 肉全都 不见 踪影 。 画 中牛 ,只剩 下一 副 骨 架 …… 然而 。只有 骨架 的牛 ,却是 毕加 索的巅 峰之 作 、神 来
随着 年龄 增 长 ,
京之 ̄ I ' B 9 人说话。”身处北京的 《 新京报 》 也刊登
评论称 : “ 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 , 它应带头恪守文 明 , 对 不文明行径当因势利导 ,不能角色 背离 。以非文 明用语谴责不文 明行径 ,显然有失分寸 。”
岁 月磨 炼 ,毕 加 索 画 的 牛 突显筋 骨 ,笔笔
上引号 ,也是对 自己同胞 的极端 侮辱 ,就算乘客再

管窥故事《师父和门徒》中的道德认识因素

管窥故事《师父和门徒》中的道德认识因素

管窥故事《师父和门徒》中的道德认识因素摘要: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稳定内在的道德认识水平,有助于激发起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形成稳固的道德行为习惯。

借助于故事《师父和门徒》,阐述道德认识如何形成、如何发展以及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重视它的意义。

关键词:师父和门徒;道德认识;道德准则;道德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33-021.禅的故事《师父和门徒》每当列子有空的时候,尹生就利用这个机会向他乞求秘诀。

列子一次又一次地回绝他,不愿意告诉他。

直到有一天,他才说:我以前以为你很有才智——难道你就粗俗到这个地步?现在,我来告诉你我从我的师父那儿学到了些什么。

侍奉师父3年之后,我的头脑不再敢去想到是非,我的嘴巴不再敢去谈到利弊。

直到那时,我的师父才只不过瞥了我一眼。

5年之后,我的头脑又想到是非,我的嘴巴又谈到利弊。

师父的脸第一次绽开了微笑。

7年之后,我想那些来到我头脑中的东西,不多加分辨是与非;我说那些来到我嘴里的东西,不多加区分利与弊。

第一次,师父把我拉过去和他同席而坐。

9年之后,我毫无拘束地想我所想,毫无拘束地说我所说,不知道是或非、利或弊,不管是我的事还是别人的事,也不知道师父是不是我的老师。

一切都是没有区别的。

现在你做了我的门徒,一年还没有过去,你就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愤慨和不满了![1]2.故事中的道德认识因素故事从列子的角度,叙述了列子拜师学习德行,最后学成出师的过程。

从叙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有没有学成的最主要的标准,是对是非、利弊的态度和看法,即一个人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

道德认识,包括人们在对社会道德关系的了解,和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范畴的理解和掌握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概念和观点,以及人们按照一定的思想观点、道德准则对自己和别人的言行进行评价、判断的道德思维能力。

[2]3.道德认识的不同水平列子说,”侍奉师父3年之后,我的头脑不再敢去想到是非,我的嘴巴不再敢去谈到利弊。

论香港问题

论香港问题

论香港问题1.香港问题分析:香港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个问题是复杂不易解决的,只有找到问题根源,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

其一起因是:部分社会问题的影响。

自2011年年底,中国内地人赴香港抢购奶粉、大陆孕妇冲关到港产子等事件引起社会关注以来,部分港人对内地的不满开始发酵,至2012年年初发生尖沙咀名店D&G 欢迎内地客却排拒港人、以及“蝗虫论”的骂战,已引爆港人的高度焦虑感,并促使香港社会特别是年轻族群孕育出一股“去中国化”危机。

其二起因是:“一国两制”正式实施之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必定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国两制”下的行政体制存在问题。

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架构,缺少有效的、可实际运作的制度来调整全国性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间的关系。

其次,“一国两制”下存在着法律冲突。

两者之间的冲突除了表现在法律规则内容和法律文化的背景之外,还表现在司法权的设置上。

现行我国“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中,并没有统一的司法体系,香港地区案件的终审权在香港最高法院,而不在全国最高法院。

在其次,“一国两制”下的文化认同有差异。

香港当代文化的形成过程,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英国文化或者说以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经过一百多年的灌输与强化,其中一部分已渗透到香港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随着香港回归和“一国两制”的正式实施,殖民主义文化已经逐渐淡出,自由资本主义和爱国主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殖民主义文化残余的存在,对特别行政区文化的健康发展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部分港人特别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存在着自我殖民心态,民族观念和意识淡的,部分港人特别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存在着自我殖民心态,民族观念和意识淡问题与挑战。

通过以上的叙述,产生香港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大陆与香港的资源冲突、利益纠纷、文化冲击和香港的法律问题。

2.近来香港问题引发事件及其分析:事件一:香港数十名市民2014年2月16日在广东道一带抗议“个人游”,期间他们对店内购物的内地旅客大声辱骂,并导致部分受影响店铺一度被迫关门。

“港人治港”15年

“港人治港”15年

“港人治港”15年作者:米格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2年第14期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这个被英国人管治了150多年的地区,开始在“一国两制”的全新构想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当时,的确曾有不少人担忧:“香港能否保持已往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香港作为亚洲自由港和国际商业、金融及物流中心的地位能否保持?香港引以为豪的自由、法治能否持续?”15年后的今天,香港在世界银行对183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排名中高居次席,并连续第二年以满分荣登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榜首,主权评级由AA+提升至AAA,更连续18年被评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

15年的主流民意是“人心思定”,这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事实也证明了中国政府实施“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的庄严承诺。

正因如此,由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发表的《香港蓝皮书:香港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蓝皮书》)信心满满地说:“香港成功落实了‘一国两制’。

”这个历史背景下,一如温家宝总理所言,“香港仍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这是《蓝皮书》相较于某些香港出版物“报喜不报忧”之不同,显示了其建设意义。

在介绍回归15年来成绩的同时,《蓝皮书》率直地提及了香港在经济、民生、社会与政制方面“悬而未决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制造业与服务业、生产与消费脱节,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步伐缓慢,经济多元化与结构调整错失良机;“高地价、高楼价、高租值”增加了营商及居民生活成本;贫富分化程度有所加剧,社会怨气不容忽视;行政主导的政制原则被削弱,社会分歧的泛政治化,等等。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近7年香港的住宅楼价指数已上升111%(受SARS影响2003年前后为香港楼市低谷),而同期家庭月收入中位数升幅仅有27%;同期贫穷人口数增加了6.15万人,占全港人口总数比率上升0.4个百分点。

《蓝皮书》特别指出,香港回归15年间,在“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下,政府开支占GDP的比重从20%降至15%,特区政府依然保持高效、法治和廉洁。

蝗虫为何成灾

蝗虫为何成灾

蝗虫为何成灾作者:艾先立来源:《科学24小时》2015年第03期美国作家劳拉·英格尔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在《倾巢出动》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她在自家农场目睹的蝗灾景象:“这天炎热无风,一大片遮天蔽日的蝗群扑面而来,每一只蝗虫都闪着亮光。

有的蝗虫落在地上的声音就像下冰雹一样,紧接着就是不绝于耳的咀嚼声,好似千万把剪刀在剪东西一样。

农场的青草、小麦和燕麦被一扫而光;甜菜、豆角和土豆被吃得干干净净;柳树和李树也被拦腰咬断……目光所及,很快便看不见一丁点绿色了。

”蝗灾就是如此可怕。

2014年8月下旬的一天上午,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同样遭遇了蝗虫“袭击”,无数蝗虫遮天蔽日,如乌云压境,场面惊人。

无独有偶,差不多同一时刻在中国河南的荥阳广武镇也发生了局部蝗灾,造成数千亩玉米绝产。

眼看即将成熟的粮食被这些绿色的小东西们无端糟蹋,受灾农民无不咬牙切齿,欲哭无泪。

蝗虫为何会大量聚集,并形成一种灾害?这其中的原因绝不简单。

祸不单行旱灾和蝗灾之间,似乎有一种难以理解的默契,人类很早就注意到它俩总是相伴而生,所谓的“旱极而蝗”就是这个意思。

近年来发生的几次非洲大蝗灾,都与当地极度干旱的天气状况有关。

难道蝗虫特别喜欢干旱的环境吗?答案是肯定的。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特别有利于它们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坚实且含水量在10%~20%的土壤最适合它们产卵。

夏秋季节是蝗虫的繁殖期,一只雌蝗虫平均每次可产卵50粒左右,每两周产卵一次,而卵由幼虫发育为成虫也只需要40天左右,蝗虫数量呈几何级倍数增长。

而且,一旦气候变得干燥,水位开始下降,土壤中的含水量便会迅速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蝗虫的产卵量更是会爆炸式增长,每平方米的土壤中可含卵20万~40万粒!更为恐怖的是,若遇不适气候,蝗虫卵还能蛰伏数年,直到气候适宜才自然孵化。

在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的古代,仅是旱灾就足以让不少百姓无粮可食。

哲学风格论——对《蚱蜢_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一个解读

哲学风格论——对《蚱蜢_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一个解读

哲学风格论——对《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一个解读哲学风格论——对《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一个解读一、引言《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是罗兰·巴特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涉及了许多哲学理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解读,探讨其中的哲学风格,并对其中的哲学观点进行分析和思考,以进一步理解巴特对游戏、生命和乌托邦的思考。

二、哲学风格的表达在《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中,巴特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来呈现他的思想。

他运用了隐喻、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通过生动而感性的语言将哲学理念表达得更加接近日常生活。

他将哲学问题和现实情境相结合,运用类比和寓言来解释抽象的概念。

这种风格的运用使得他的观点更加生动、有趣,也更易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三、游戏与生命的关系在《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中,巴特首先从游戏的角度对生命进行了审视和解读。

他认为生命就像是一种游戏,每个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和玩家。

他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活动比喻为游戏的不同阶段和关卡,每个人都要经历不同的游戏规则和挑战才能向前发展。

他指出,游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游戏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

巴特进一步探讨了游戏与生命的关系。

他认为游戏不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构建生命意义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通过游戏,人们能够建立起互动和联系,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培养出自信和胆识。

他认为游戏能够引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人们思考和探索。

在游戏中,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尝试无限可能性。

他通过游戏的视角,对人类的生命和自我进行了一种解构和再建构。

四、乌托邦与游戏的关系巴特进一步将游戏与乌托邦进行了关联,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他认为乌托邦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构建,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游戏的延伸。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可以按照理想的规则和价值观进行游戏,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完美。

乌托邦被看作是一种虚构的游戏世界,人们可以在其中构建自己的理想国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黄祸论"辨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黄祸论"辨析作者:许三春来源:《大学教育》 2018年第11期[摘要]“黄祸论”实质是19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对东方他文化的恐惧想象,通常被认为是欧美帝国主义国家为侵略东方国家而制造的借口,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其指涉也是不断变动的。

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黄祸论”定义为“中国威胁论”,这有进一步展开讨论的必要。

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19 世纪末德皇威廉二世炮制《黄祸图》,主要目标是针对日本,而一些日本思想家为了把日本人与亚洲人分开,则暗示“黄祸”是指中国人。

在后来的演变中,也有人鼓吹中国人是“黄祸”。

因此,“黄祸”包含了东方黄色人种,并不是单指某一国人,并在不同时期侧重指向也不同。

[关键词]思政课;黄祸论;历史虚无主义[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147-03学习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借鉴中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他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1]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开设公共的历史课程,只有思政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史叙事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政治教育。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在教育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对纲要课教材提出一些问题,不断引起笔者的注意和思考,比如最新版纲要教材(2015年修订版)第31页至32页有如下一段叙述:帝国主义者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他们攻击诬蔑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

19 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莫言小说:蝗虫奇谈

莫言小说:蝗虫奇谈

莫言小说:蝗虫奇谈莫言小说:蝗虫奇谈1927年4月的一天,我爷爷扛着锄头到田里去锄小麦。

从头年秋天开始,跨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和一个荒凉的春天,几乎没下一点雨雪。

河流干涸,池见底,一堆堆蝌蚪干死在臭水坑里。

井水落下去一扁担。

街道上尘土飞扬。

南边胶州岭地人畜饮水发生了困难,早几日已有马车拉着大缸和牛皮口袋来村里拉水。

村长马大爷看看村里那口唯一能饮用的井中水日渐下落,便派人手持子站在井边护着。

任凭那些拉水的胶州人怎么样苦苦哀求,马大爷也不许他们再从井里打水。

爷爷扛着锄头走在街上,有人问他:管二,还锄啥呢?麦苗子都能点着火了。

爷爷说:闲着心烦,到田里去转转。

走进自家的麦田,爷爷感到心灰意懒。

他看到那些麦子只有一虎口高,顶上挑着一个苍蝇那么大的穗。

完了,爷爷想,大歉收已成,连种子也收不回来了。

爷爷对我们说:咱家的麦子还是长得好的呢,甭管大小还算有个穗儿,弄好了兴许还能打上半斗“蚂蚱屎”,大多数人家的麦子连穗子都没秀出来就“鸡窝”了。

爷爷站在麦田里,放眼望去,看到三县交界处的宽广土地一片荒凉景象。

往年这时候,应该是麦浪滚、禾苗葱绿;可今年此时,只有那些极其耐旱的茅草和小顽强地挑着一点绿。

干旱使土地返了碱,沟畔和荒地里一片银白,好像落了一层霜。

爷爷坐在黑土地上,装上了一袋旱烟。

苦辣的烟雾呛出了他的眼泪。

爷爷的心里比那旱烟还要辛辣。

擦擦眼泪,看到眼前那几棵垂死挣扎的野草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虫。

几只火红色的大蚂蚁扛着虫跑来跑去。

爷爷挖了一把黑土,用手着。

他感到黑土又硬又烫,好像从热砖窑里抓出来的。

田野里热浪滚滚,陽光毒辣,令人不敢仰视。

高远的天空万里无云,只有在遥远的地尽头,好像有一些似烟似雾的东西在袅袅上升。

一声乌鸦叫,声如裂帛。

天越旱鸟越少。

前几天还有成群的麻雀跟着胶州拉水的马车低飞,这几天也不见了踪影。

村子里那眼水井壁上,每天都撞死若干鸟儿,有麻雀,有燕子。

为了保持井水的卫生,不得不用一个木轮车的花轱辘盖住了井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蝗虫论
2013-11-11 11:32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我有话说有8人参与
蝗虫论焦海洋图
11月10日,“北京地铁”的官方微博11时发了一条微博,微博内容称:地铁文明大家谈,“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北京首都的宽容大度为人称道,但有时候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

对于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
此微博一出,得到大量的转载,被网友称为“脑残”言论。

因为“蝗虫”一词,是对所有国人的侮辱性称呼。

以“蝗虫”来形容中国人甚至可以追溯至19世纪,英国旅游家立德描述过,“中国人永远像蝗虫一样,凡经之地寸绿不留”。

也有过香港人怀着“敌意”地用“蝗虫”来形容大陆人。

有网友说,以此来形容在地铁上乱扔垃圾的乘客、乱发传单的国人,是骂人的同时把自己也辱骂了的愚蒙无知。

(据《钱江晚报》11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