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活力与配置方式优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活力与配置方式优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作者:王冬放胡伟
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1期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进一步重视要素与要素配置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要素活力与配置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要素活力的迸发增强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了要素利益主体的效用;市场机制是激发要素活力的保证,也是要素合理配置的结果;政府是宏观经济合理运行的稳定器。

关键词:要素活力;配置方式;优化;动力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5)01-0067-04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重大决定,在经济领域,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进一步重视要素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结合我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优化要素配置、增强要素活力与正确发挥市场作用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要素活力与资源配置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要素活力促进使用效率和主体效用的最大化
使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要求充分合理利用各种宝贵资源,应该包括两层含义:既要促进各种要素使用效率最大化,又要保证要素利益主体效用最大化。

过去我国往往更重视第一层含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强要素的生产力。

如今,我国还要继续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科学地认识第二层含义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要素活力的竞相迸发。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是要使资源配置合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能力;还要保护要素拥有者的产权,使其效用最大化,保障要素主体各种应享受和获得的合法利益,真正让要素主体愿意发挥要素的最大生产力。

因此,充分发挥要素的活力不能从单一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要从全社会的视角促使资源配置到达帕累托最优。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激发要素活力也要从广义的生产全过程来考察。

既要“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又要使资源利益主体“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享有活力迸发后的经济成果,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在全社会配置最优,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市场机制是激发要素活力的保证,也是要素合理配置的结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正确发挥市场与政府两种手段应有的职能。

市场手段的作用,就是各种资源必须通过市场来进行合理配置,要素的真实价格在市场中得到充分显现,不会使不必要的干扰因素扭曲合理价值,一切经济活动通过市场规律进行等价交换。

政府手段的作用,重要的是弥补市场不足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完善财政功能与增强人民福祉,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合理使用市场与政府两种手段,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充分发挥,要素的真正价值得到体现。

发挥要素活力与增强市场作用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不可分割的过程,统一于当前不断深化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全方位经济改革[1]。

(三)政府作用是市场经济合理运行的稳定器
当今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都深刻表明,对于一个大型经济体单纯靠市场机制或者是国家管控都不能完全使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素必须在市场机制下才能科学、高效配置;同时,由于市场存在自身机制难以克服的缺陷,经济发展特别是从宏观国民经济运行角度,必须发挥政府手段作为经济运行稳定器作用。

因此,“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要合理配合才能真正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单纯只依靠一只手根本不能完全解决经济发展的全部问题,保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必须要发挥政府手段的稳定器作用。

从制定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微观市场主体无法成为战略的制定者和国民经济引领者,只有政府才能进行全盘经济发展规划;从制定保障国民经济合理运行的制度、政策角度来看,由于市场机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情况,也必须而且只能是政府来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兼顾、部分先富带动总体共富[2]。

二、要素活力与配置方式优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一时期正是各种要素活力的迸发,极大推进了经济建设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对市场与政府作用变迁的科学认识[3]。

(一)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前
我国在1978年提出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是生产力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基础的阶段。

在此期间,虽然没有明确形成系统的市场经济理论,但是已经通过市场发现价格和配置资源,开始发展市场经济,极大促进了经济活力。

在此期间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1978年至1984年间,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次把市场调
节引入经济体制之中;随后,1984年至1992年间,在理论上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

从改革开放到邓小平南方视察前的这一时期,理论上还没有成熟,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已经清楚显示我国开始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开始尝试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和提高要素活力,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方向。

(二)十四大到十六届三中全会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发展时期。

以邓小平南方视察为重要标志,党和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十四大明确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树立了我国市场作用变迁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会议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一说法从思想上彻底解放了全国从上到下的认识,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随后,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经济制度、企业制度、市场和资源配置体系、分配制度等多方面构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

这一阶段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时期,随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政策的明确提出,市场作用得到科学界定,资源配置方式更加高效合理,要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经济成果完全证明了理论对实践的积极指导作用。

束缚观念的枷锁破除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市场体系的建立使价格、供求、竞争、利益等机制充分发挥应有的客观作用,进一步激发了生产要素的活力,国企的市场化改革,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的引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切实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

(三)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前
随着十六大对过去经济发展做出科学性总结,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程。

《决定》标志着党和国家对新形势的科学认识,并进一步促进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生产要素的活力。

这一时期提倡重视国有资产以外经济成分的重要作用,正是加深了对生产要素的科学理解,充分释放各种资源的发展活力,通过在市场中平等竞争,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保护产权与发展市场也为这一政策提供了充分保障作用。

这是对于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更深科学认识,逐步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4]。

(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经济建设的实际进一步完成了理论的突破,提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必将会更大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从起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突出
体现出未来经济建设更加尊重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使价值、竞争、供求、利益等机制充分发挥应有调节作用,是市场作用加强的过程,也是政府退出不必要领域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受到束缚的各种要素活力可以继续得到充分释放,达到效益与效用的最大化,从全社会角度得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经济更可持续发展。

同时,由于政府退出了不必要牵涉配置资源的领域,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在必要领域更好发挥职能,促进政府更加高效参与和调控经济发展。

三、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提出开创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改革发展稳定。

《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且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进而“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由此可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继续深化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更大力度减少对资源配置的束缚,更多给予生产要素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决定性作用理论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整体,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是市场与政府两种手段的合理配合,不是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放手不管。

市场决定性作用是政府在资源配置领域进一步向市场放权,更充分提高资源的效率与活力;政府作用是对于市场机制不能合理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更加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加强公共领域建设,增进人民的福祉。

这个过程是市场和政府互相明确职责的过程,即市场有效率的市场管,政府有效率的政府管。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必须通过价格机制来判断效率的高低、活力的大小。

通过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决定》,是对于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也是对过去的继承发展。

没有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摸索,我国不可能在理论上直接从计划经济一步跨越到如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几十年的生产力高速发展基础,过于脱离现实的理论也不可能得到实践的检验。

从计划经济中开始引入市场成分开始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正是科学、渐进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促使我国创造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不断继续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提出开创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篇章,使整个关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具有科学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通过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使经济发展整体环境更加有利于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并且反过来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成为良性发展的经济体系,最终达到道路、理论、制度的和谐统一。

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是集中更大政府精力来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得各种宝贵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不该管理的领域坚决放手,而该管的领域则一定要管好。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理论创新的亮点还在于表述了市场与政府手段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在各自应发挥作用的范围内提高效率,在二者配合中合理分工、科学互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起决定作用,就是要市场在配置资源时效率效用最大化,核心还是使国家和人民得到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获得福祉离不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也要求政府手段与市场机制合理配合,做好市场难以发挥效力的工作,正确发挥政府经济职能[5]。

参考文献:
[1]李兴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32-143.
[2]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2.
[3]苏星.新中国经济史[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527-598.
[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59.
[5]李成勋.经济发展战略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0-107.
责任编辑:王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