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概述
树突状细胞注释
树突状细胞注释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
它们具有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能力,而且可以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能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
它们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树突状细胞通常少量分布于与外界接触的皮肤(黏膜)部位,如皮肤、鼻腔、肺、胃与肠的内层。
树突状细胞的名称来源于其独特的形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
这些突起在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帮助树突状细胞识别并摄取抗原。
树突状细胞一旦被激活,就会迁移到淋巴组织中与T细胞和B细胞相互作用,以刺激和控制适当的免疫反应。
因此,树突状细胞在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培养扩增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 12 卷 第 53 期 2008–12–30 出版 J 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 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 ng Research December 30, 2008V ol.12, No.53基础医学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培养扩增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彭福华 1,钟秀风 2,胡学强1 ,王敦进1 ,朱灿胜1 ,王玉鸽1***☆Amplifica tion and biological cha r acter istics of mouse bon e ma r row-derived dendr itic cells in vitroP e ng F u-hua1, Zhong Xiu-fe ng2 , Hu Xue -qia ng1 , Wa ng Dun-jin 1 , Zhu Can-she ng 1 , Wang Yu-ge 1 Abstr act1BACKG RO UND: So far, dendriti c cell 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pri ncipal antigen-presenti ng cells (APC) with st rongest funct ion, but the number of dendritic cells i s low in vivo. A method to get a l arge amount of dendriti c cel ls is the premis e of research on i ts propert ies and funct ions. O BJ ECTI VE : To establish a met hod for cul tivation and ampl ifi cation of mouse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in vit ro, and t o obs erve cel l morphology and rel ated characteri stics. DE SIGN, TIM E AND SET TING: An observat ional experi ment of morphology was performed at Laboratory of Zh ongshan Ophthalmi c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 ty, from August 2006 to M ay 2007. M ATERIALS: Twenty healthy female C57BL/ 6 mice were selected in t he experiment. M ET HODS: Under asepti c condition, bone marrow cell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tibi a and femur bones of C57BL/6 mice. Bone m arrow mononuclear cell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i n the RPMI 1640 medi um with recombinant mous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 ulat ing factor (rmGM-CSF) and interl eukin (IL)-4 in vi tro. Dendriti c cel ls obtained were divided into t wo groups: l ipopolysaccharide (LPS) -dendritic cell and sample dendritic cell. Dendrit ic cells in t he LPS-dendritic cell group were treat ed wit h LPS for stimulating and the dendriti c cell s in the simple dendrit ic cel l group were used as controls without t reat ment. M AIN OUTCOME ME ASURE S: The morphology of the dendritic cells was observed by invert ed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 icroscope. The biological charact eristi cs of the dendriti c cell s were identified by fl ow cytometry. RE SULTS: Two weeks after cult ure, the cult ured cells di splayed the typical morphol ogy of dendri tic cells. Under the invert ed m icroscope, the surface of the cultured cells was irregular, and there were many dendrite-l ike processes on the surface. Under the elect ron microscope, the cult ured cells had the typical m orphology of dendrit ic cel ls. The cult ured cells were indentified as myeloid dendritic cells by flow cytomet ry. High expressions of MHC-II, CD80, CD86 and CD11c were observ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ultured cell. In the simple dendriti c cell group, MHC-II expressi on was at a moderate level, CD80, CD86 and CD11c expressions were at a low level, and the cultured cell s had t he weak abi lity t o stimulate the proli feration of T cells . In the LPS-dendritic cells group, MHC-II, CD80, CD86 and CD11c express ions were at a high level. CONCLUSI ON: The method of primary culture used in thi s experiment can produce a large am ount of dendritic cells in vit ro, and t he cultured cells displ ays the typical morphol ogy of dendri tic cells wit h a higher purit y. Peng FH, Zhong XF, Hu XQ, Wang DJ , Zhu CS,Wang YG.Amplificati on and biol ogical characteri stics of mouse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in vitro.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08; 12(53):10547-10550(China) [http: // ht tp://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ird , Affiliated Hospital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 2Dep a; artmentof Pathology Zhongshan , Ophthalmic Cen Sun ter,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 a Peng Fu-hua☆,Doctor,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ird , Affiliated Hospital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 a peng fh@mail. Corresp ondence to: Hu Xue-qiang,Pro fessor,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ird , Affiliated Hospital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 a Supported by: Sun Yat-Sen University Clinical Research 5010 Program No.2007027*, 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Foundation, No. 8151008901 000104*;A Program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Science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No.2006 B36004003* Received: 20 08-10-13 Accepted: 2008-1 1-28摘要背景:树突状 细胞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性 抗原递呈细胞,但树突状细胞在体 内分布广泛且数量较少,获得大量 的树 突状细胞是研究树突状细胞特性和功能的前提。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正常情况下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异常情况下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XXX感化:皮肤黏膜的樊篱感化,血—脑樊篱,胎盘樊篱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2.NK细胞的首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介入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进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明的个体差别④不克不及遗传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份子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骨髓的功能:1.骨髓是首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抗体发生的首要场所二)胸腺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常见的细胞因子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常见的细胞因子及主要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是一类分泌型蛋白质,它们在细胞间传递信号,调节和协调免疫、炎症、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
细胞因子在机体内起到桥梁的作用,调控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通讯,对维持机体内稳态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胞因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1. 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IL-1)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
IL-1能够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增强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局部的渗出和浸润。
此外,IL-1还能够促进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产生,进一步增强炎症反应。
IL-1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2. 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主要由激活的T细胞产生。
IL-2能够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此外,IL-2还能够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增强其杀伤活性。
IL-2在免疫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用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某些肿瘤和免疫缺陷疾病。
3. 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主要由巨噬细胞、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TNF能够刺激炎症反应,增强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局部的渗出和浸润。
此外,TNF还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参与体内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肿瘤细胞。
然而,过度产生的TNF 会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引发严重的炎症性疾病。
4. 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产生。
IL-6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刺激肝脏产生急性期反应蛋白,增强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此外,IL-6还能够促进B细胞的分化和抗体产生,参与体内的免疫应答。
IL-6的异常产生与多种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5. 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产生。
猪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主要免疫生物学特性研究
I n v i t r o c u l t i v a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 s f r O m
p o r c i n e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mo n o c y t e s
第3 2 卷 第5 期
2 0 1 0年 5月
中 国 预 防 兽
医 学 报
VO l _ 3 2 . No . 5
Ma v . 201 0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e v e n t i v e Ve t e i r n a r y Me d i c i n e
猪树 突状 细胞 的体 外培养及 其主要 免疫 生物 学特性研究
沈海 燕 ,赵 明秋 ,琚春 梅 ,张 学 涛 ,康 艳梅 ,陈金 顶
( 华 南农业大学 兽 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 1 0 6 4 2 )
摘
要 :为建 立 体 外诱 导 、培 养 猪 外周 血 单核 细胞 来 源树 突状 细胞 ( D c ) 的 方 法, 并对 其进 行 免 疫 生物 学特 性 பைடு நூலகம்
DC的方 法 ,为进 一 步研 究 D C在猪 传 染 性疾 病 致病 机 制 中的作 用 奠 定 了基础 。 关键 词 :猪 树 突状 细 胞 ;免 疫 生物 学特 性 ;C D分 子 中 图分 类 号 :¥ 8 5 2 . 4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8 . 0 5 8 9 ( 2 0 1 0 ) 0 5 . 0 3 8 8 - 0 6
A b s t ac r t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i mm u n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 d u c e d d e n d i r t i c c e l l s( DC )f r o m p o r c ‘ i n e p e i r p h e r a l b l o o d mo n o c y t e s( P B Ms ) , t h e p o r c i n e P B Ms we r e i s o l a t e d a n d c u l t u r e d i n t h e p r e s e n c e o f g r a n u l o c y t e — ma c r o p h a g e c o l o n y ・ s t i mu l a t i n g f a c t o r( G M— C S F ) , i n t e d e u k i n 一 4( J L — 4 ) a n d 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j d e( L P S )f o r 8 d a y s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h t e c u l ur t e d p o r c i n e D C s
树突状细胞简介
此外,未成熟DC还能分泌一些趋化性细胞因子、具有炎 症介质作用的细胞因子,如LC能产生TNF-、IL-1、IL-6、 IL-15等。
FDC还可长期储存捕获的抗原,从而维持记忆性B细胞 克隆和血清抗体水平。DC表达的MHC分子和CD1分子也可参 与抗原的摄取,尤其是非蛋白类抗原。
DC借助膜表面不同受体可有效地捕获低浓度的抗原,如 经FcR捕获免疫复合物性抗原、经甘露糖受体捕获甘露 糖化/岩藻糖化的抗原。
DC具有强大的液相吞饮功能,未成熟的DC吞饮速度快、 吞饮量大。
某些部位或幼稚阶段的DC可通过吞噬作用摄取大颗粒 或微生物(>0.5m)。但分枝杆菌抗原则是通过M吞噬降 解后,将有效成分传递给DC,再行内化降解。
吞噬功能较低;
可有效诱导巢居的静息性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细胞发生增生。
2. DC的表面标志
DC表面表达与病原微生物结合的受体(PRR)、FcR 等,
参与捕获抗原和免疫复合物。
DC高表达B7-1和B7-2,二者与T细胞表面CD28/CTLA-4
相互作用,这是DC高效提呈外源性抗原,并提供T细胞第二 活化信号的必要分子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 CD14+单核细胞分化成的不成熟DC,保留有M-CSF受体。
但是,当其发育成熟后,M-CSF受体随即消失。 因此,比较统一的看法是:CD14+单核细胞在不同环境
下,发育成不同的细胞。 ①在GM-CSF和IL-4作用下,发育成DC。 ②在GM-CSF和M-CSF作用下,发育成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成 的 D 而从外周血单个 核细胞来 源的 D 属于 血源性 的。 C; C 血 源 性 DC在 成 熟 的各 个 阶 段 几 乎 不 吞 噬 和 吞 饮 抗 原 , 且 并 几乎 不表 达髓 系 抗 原 , 以 下 的讨 论 主 要 围 绕 髓 源 性 D 故 C展 开。 着 近年来 研究 的深入 , 们 逐 渐认 识到 D 随 人 C作 为 体 内 唯 一 能 活化 初 始 T 细 胞 的抗 原 递 呈 细胞 , 仅 能激 活免 疫 反 不 应 还 参 与 机 体 的 外 周 耐 受 , 机 体 免 疫 中 起 着 双 向 调 节 作 在 用 , 目前 已知 功 能 最 强 大 的 抗 原 递 呈 细 胞 。 自身 免 疫 、 是 在 超 敏 反 应 、 瘤 免 疫 和 移 植 免疫 等 生 理 病 理 过 程 中发 挥 着 重 要 肿 的 免 疫 介 导 作 用 。 此 , 文 就 树 突 状 细 胞 生 物 学 特 征 及 功 为 本 能 的 研究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1 D C的 成 熟 化 及 表 面 标 志 鉴于 D 前体 细胞在 不 同分化 阶段 , 同 的微环 境 中, C 不 发 挥 着 不 同 的 生 物 学 功 能 。 a c eeu】 D 的 发 育 分 为 4 B n h ra 将 C L 个 阶 段 : 1骨 髓 中 的 祖 细 胞 ; 2 与 病 原 体 相 互 识 别 前 在 血 () () 液 、 巴 管 和 淋 巴 组 织 中 巡 逻 的 D 前 体 , 们 可 分 泌 大 量 淋 C 它 的 细 胞 因子 使 炎 症 局 限化 ;3 驻 留组 织 的 不 成 熟 D 它 们 () C, 拥 有 强 大 的吞 噬 功 能 便 于 抗 原 的 摄 取 ; 4 成 熟 D 出现 于 () C, 次 级 淋 巴 器 官 中 , 表 达 协 同刺 激 分 子 进 行 抗 原 的 提 呈 。未 高 成熟 D C具 有 较 强 的 内 吞 能 力 , 般 认 为 , C 成 熟 过 程 中 其 一 D 吞 噬 能 力 会 逐 渐 减 弱 , 有 明 显 的 形 态 学 改 变 , 细 胞 表 面 伴 如 伸 出 许 多 细而 长形 态 不 规 则 的树 枝 样 突 起 , 内囊 泡 结 构 减 胞 少 , 胞器成分增加 , 其 抗原 提呈能 力逐 渐增强 。 时 D 细 而 同 C 表 面 表 达 分 子 发 生 改 变 。 一 般 认 为 它 可 作 为 D 尤 其 是 现 C( L s较特异 性的表 面标 志l。oet [等认 为 C l C) _ C v nr 3 2 ] y D a还 可 以 表 达 于 胸 腺 细 胞 , 鉴 定 人 外 周 血 与 骨 髓 中 DC 的最 好 标 是 记 。 成 熟 DC 还 低 量 表 达 C 3 中 等 量 表 达 B 未 D8 、 7— 1 ( D 0 、 D4 及 I AM 一 1 C 5 ) 而 成 熟 D 表 达 丰 富 的 C 8 )C 0 C (D 4。 C ( 接第9页) 上 8 避 免 器械 折 断 , U 的设 计 改进 是 沿 沟 槽 部 位 制 备 凹沟 , 横 P 使 断 面 减 小 , 小 了 硬 度 , 加 弹 性 ; 一 锉 多 锥 度 概 念 , 锉 减 增 同 使 的各 部 位 弹性 接 近 一 致 。 此 , 本 研 究 的操 作 上 总 结 , 了 因 从 为 减 少 P 手用 镍 钛 器 械 折 断 , 议 临 床 医 生 一 定 要 熟 悉 器 械 U 建 性 能 和 操 作 技 术 , 用 前 、 、 都 要 检 查 器 械 是 否 发 生 形 使 中 后 变 , 时 配 合 使 用 E T 等 润 滑 剂 , 于 弯 曲 根 管 和 复 杂 根 同 D A 对 管慎用 。 研究 比较 了预 备前 、 根 管弯 曲度 的 变化 , 现 本 后 发 P 可 明 显 减 少 根 管 弯 曲 度 , 与 先 前 的 研 究 P 预 备 的效 U 这 T 果 一 致 , 主 要 原 因 为 3 成 型 锉 S S , 2 度 大 , 明 ]其 支 X, 1S 锥 可 显减 少冠 方 阻 力 , 低 根 管 预 备 难 度 。 降 综 上 所 述 , U 手 用 镍 钛 根 管 锉 预 备 根 管 成 形 、 充 效 果 P 根 好 , 低 预 备 时 间 , 高 效 率 , 明 显 减 小 根 管 弯 曲度 , 低 降 提 可 降 根 管 预备 难 度 , 其 对 根 尖 区 预 备 效 果 好 。 尤 参 考 文献 :
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功能的研究进展杨丽红(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300020)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成熟化中图分类号:R33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04(2010)05-0099-02 树突状细胞(dendr itic cell,DC)广泛分布于机体所有的组织和器官中,体内的DC主要有两种来源,即髓源性和血源性。
髓源性DC是指由骨髓和脐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生成的D C;而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属于血源性的。
血源性DC在成熟的各个阶段几乎不吞噬和吞饮抗原,并且几乎不表达髓系抗原,故以下的讨论主要围绕髓源性DC展开。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DC作为体内唯一能活化初始T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不仅能激活免疫反应还参与机体的外周耐受,在机体免疫中起着双向调节作用,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
在自身免疫、超敏反应、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介导作用。
为此,本文就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D C的成熟化及表面标志鉴于DC前体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不同的微环境中,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Bancher eau[1]将DC的发育分为4个阶段:(1)骨髓中的祖细胞;(2)与病原体相互识别前在血液、淋巴管和淋巴组织中巡逻的DC前体,它们可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使炎症局限化;(3)驻留组织的不成熟DC,它们拥有强大的吞噬功能便于抗原的摄取;(4)成熟DC,出现于次级淋巴器官中,高表达协同刺激分子进行抗原的提呈。
未成熟D C具有较强的内吞能力,一般认为,D C成熟过程中其吞噬能力会逐渐减弱,伴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如细胞表面伸出许多细而长形态不规则的树枝样突起,胞内囊泡结构减少,细胞器成分增加,而其抗原提呈能力逐渐增强。
同时DC 表面表达分子发生改变。
现一般认为它可作为DC(尤其是L Cs)较特异性的表面标志[2]。
Cov entr y[3]等认为CD1a还可以表达于胸腺细胞,是鉴定人外周血与骨髓中DC的最好标记。
树突状细胞简介
可有效诱导巢居的静息性幼稚T细胞发生增生。
2. DC的表面标志
DC表面表达与病原微生物结合的受体(PRR)、FcR 等,
参与捕获抗原和免疫复合物。 DC 高表达 B7-1 和 B7-2 ,二者与 T 细胞表面 CD28/CTLA-4 相互作用,这是DC高效提呈外源性抗原,并提供T细胞第二 活化信号的必要分子基础。
志和形态各异,但一般均高表达MHC-II类分子,具有较强
的摄取抗原的能力,能在体外自发地与 T 细胞形成 DC-T 细 胞簇,激活未致敏T细胞,启动初次免疫应答。
按DC的来源,可分为淋巴样DC和髓样DC
淋巴样DC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组织中的 淋巴滤泡生发中心,主要与B淋巴细胞功能有关。 髓样DC主要分布于T细胞富含区,与T细胞功能有关。按 其分布部位又可分为:
③流出淋巴液和血液中成熟过程中的DC;
④次级淋巴组织中的成熟DC。
近年研究发现, CD34+HPC 在 GM-CSF 和 TNF-α作用下沿 三条不同的路线向成熟的DC分化。
CD34+HPC 分化为 CD1a+ 前体 DC ,分化成含 Birbeck 颗粒、
表达 Lag 抗原、 E-Cadherin 的郎格罕氏细胞 (Langhams cell,LC)和间质DC。
FDC是淋巴结浅皮质区和淋巴滤泡内的重要APC,其表
面具有树枝状突起。 FDC 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它主要通过表 面的FcR和CR将免疫复合物结合在细胞膜上,进而提交给B 细胞。 FDC在抗原提呈过程中的作用:
使免疫细胞识别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
2.并指状细胞 (interdigitating cell, IDC)
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应用
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应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类具有特殊形态和功能的免疫细胞,属于造血系统中的单核吞噬细胞系列。
树突状细胞的最显著特点是其形态上的“树突”状伸展,这些突起扩大了细胞的接触面积,使得其能够高效地捕获并处理抗原,从而产生强烈的T细胞免疫应答。
树突状细胞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强大的抗原捕获能力:树突状细胞表面富含多种分泌型受体和刺突结构,使得其能够高效地捕获各种抗原。
通过这种特殊的结构,树突状细胞能够在外周组织、淋巴系统等处及时地发现并吞噬入侵的微生物、病毒和其他异物。
2.高效的抗原处理和呈递能力:树突状细胞捕获到的抗原会进入细胞内并被分解为小肽,然后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呈递给T细胞。
这种抗原处理和呈递过程对后续的免疫应答至关重要,树突状细胞的目标就是在T细胞上激发强烈而持久的应答。
3.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树突状细胞在捕获、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共刺激分子和MHC分子上的共刺激信号,来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树突状细胞能够在机体中平衡不同类型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免疫平衡的状态。
1.免疫学研究:树突状细胞的独特功能使其成为研究免疫系统和抗原处理的重要工具。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方法获得大量的树突状细胞,并利用这些细胞来研究抗原处理机制、T细胞激活路径和免疫记忆等。
2.疫苗研发: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抗原处理和呈递能力,因此可以作为疫苗的载体,将抗原通过树突状细胞呈递给T细胞,从而有效地激发免疫应答。
目前,已经有一些基于树突状细胞的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3.免疫治疗:由于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例如,树突状细胞疫苗可以用于治疗肿瘤,通过激活机体特异性的T细胞来攻击癌细胞。
此外,树突状细胞也可以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总之,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
树突状细胞是⽬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树突状细胞是⽬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最⼤的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进⾏增殖。
因此,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树突细胞在体内充分激活T细胞,促进T细胞对癌细胞的清除,树突状细胞还能促进T细胞富集,增强对T细胞激活。
在这个设想下,研究⼈员们开始了树突细胞疫苗OCDC的实际开发。
他们招募了25名晚期卵巢癌患者,从她们的⾎液⾥挑出了合适的免疫细胞,并在实验室精⼼设计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长成了对免疫反应有关键作⽤的树突状细胞。
随后,研究⼈员们提取了患者的肿瘤样本,“喂给”这些树突状细胞。
这样⼀来,树突状细胞就记住了肿瘤的模样。
最后,研究⼈员们把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再注射回患者体内。
理论上说,它们会把癌症所有的突变都告诉给T细胞,让后者按图索骥,攻击肿瘤。
事实也正如研究⼈员的预期。
研究发现,在可被评估的患者体内,针对癌细胞的T细胞数量有显著上升,这表明树突状免疫细胞疗法起作⽤了!在对25名Ⅲ/Ⅳ期卵巢癌患者的治疗中,那些有响应的患者2年总⽣存率为100%。
相⽐之下,没有响应的患者2年总⽣存率只有25%。
更让⼈惊喜的是,树突状免疫细胞疗法让⼀名患者病情得到的逆转。
这名患者53岁,罹患IIIc期卵巢透明细胞癌,⼀般⽽⾔,这类患者的预后⾮常差。
之前,她已经接受了⼿术 6个疗程的化疗(紫杉醇卡铂),但发现了淋巴结转移。
由于患者本⼈期待更⾼的治疗效果,患者接受了树突状免疫治疗。
在治疗期间,患者的癌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肺部转移病灶消失,主动脉淋巴结转移病灶得到控制。
截⽌2017年8⽉,8年来患者肺转移和主动脉淋巴结维持着缩⼩,没有其他复发转移迹象,患者可以正常⽣活。
癌症治疗需要多种治疗⼿段联合治疗,放疗、化疗理论上是⽆法消除最后⼀个癌细胞,因为它永远是对数的杀伤,并且癌细胞具有隐藏性,⼀旦体内隐藏癌细胞被激活,癌症复发转移的速度就会很迅速,因此,靶向药、免疫治疗接连问世,来弥补放、化疗的不⾜。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镜下形态学_概述说明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镜下形态学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两类重要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和调节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他们具有复杂而多样化的形态特征,通过镜下观察和形态学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首先,我们将对巨噬细胞进行镜下形态学的定义和功能进行阐述;其次,我们将详细描述巨噬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形态特征;然后,我们将探讨巨噬细胞形态变化与功能调节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转向树突状细胞,并介绍其定义、功能、结构组成以及形态特征等方面内容。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比较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并深入分析它们在类型、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之处。
最后,本文将以简要的结论总结以上内容。
1.3 目的通过对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的概述和说明,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基础知识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类重要细胞的结构特征及它们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功能调节机制。
同时,本文也可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相关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2. 巨噬细胞镜下形态学2.1 定义和功能巨噬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起到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异物和死亡细胞等功效。
巨噬细胞存在于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角色。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明显看到巨噬细胞具有较大的体积和不规则的形状。
2.2 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巨噬细胞通常呈现出单核或多核的形式。
在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可表现为椭圆形或扁平形,在不同组织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
其质膜周围通常存在许多突起,称之为伪足。
伪足对于巨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非常重要。
此外,巨噬细胞还具有丰富的内质网系统和溶酶体等器官结构。
2.3 形态变化与功能调节关系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其形态可以发生显著的变化。
名词解释dc树突状细胞
名词解释dc树突状细胞
DC树突状细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免疫系统细胞,它是体内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应答启动和调节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树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形态特征而得名,具有许多分支状突起,类似于神经元的树突,故称“树突状细胞”。
DC细胞广泛分布于身体各组织中,包括皮肤、黏膜、血液以及淋巴器官等,并且它们可以从这些部位捕获抗原(如病原体、肿瘤抗原等)。
一旦吞噬了抗原,DC会将其处理并结合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上,然后迁移至淋巴结,在那里与初始T细胞接触,激活T细胞并指导其分化为效应T细胞或记忆T细胞,从而触发适应性免疫反应。
树突状细胞可以根据其来源和功能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群,例如髓样DC、淋巴样DC、浆细胞样DC等,每种类型的DC都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通过研究和利用DC的功能特性,科学家们开发出了DC疫苗等免疫疗法,用于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
小鼠树突状细胞流式标记
小鼠树突状细胞流式标记1. 简介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它们在识别和激活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和特性,科学家们经常使用流式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和表征。
小鼠树突状细胞是常用的模型生物,在许多免疫学实验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小鼠树突状细胞流式标记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一些常用的标记方法。
2. 原理流式标记技术基于荧光染料与目标细胞表面特定抗原间的高亲和性结合。
通过选择合适的荧光染料和抗体,可以将目标细胞(如小鼠树突状细胞)与其他非目标细胞进行区分。
常见的流式标记方法包括直接染色和间接染色。
直接染色使用已与荧光染料偶联的抗体直接与目标细胞结合,而间接染色则先使用与目标细胞特异性抗体结合,再加入荧光染料偶联的二抗。
3. 实验步骤以下是小鼠树突状细胞流式标记的一般实验步骤:步骤一:细胞准备1.小鼠树突状细胞可以从小鼠脾脏或淋巴结中分离得到。
使用适当的方法(如机械分散、酶消化等)将组织转化为单细胞悬液。
2.使用离心技术将单细胞悬液离心沉淀,去除上清液并洗涤细胞。
步骤二:表面标记1.将准备好的小鼠树突状细胞悬液分装至不同的试管中。
2.根据实验设计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荧光染料和抗体。
将染料和抗体加入到试管中,并充分混匀。
3.在室温条件下孵育试管中的细胞和染料/抗体混合物,通常需要15-30分钟。
4.洗涤标记后的细胞,以去除未结合的染料和抗体。
步骤三:流式细胞仪分析1.将洗涤后的标记细胞悬浮液转移到流式细胞仪样本管中。
2.使用流式细胞仪设置合适的参数,如激发波长、荧光信号收集通道等。
3.运行流式细胞仪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4. 常用的标记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小鼠树突状细胞流式标记方法:•CD11c标记:CD11c是树突状细胞表面上的一个抗原。
通过使用与CD11c特异性抗体结合的荧光染料,可以识别和定量树突状细胞。
•MHC-II标记:MHC-II是树突状细胞表面上的另一个重要抗原。
《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讲义
《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讲义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讲义一、免疫系统的概述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御机制,它如同一个精心组织的军队,时刻准备着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并清除体内异常的细胞。
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依赖于复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二、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1、骨髓骨髓是造血干细胞的发源地,也是 B 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
B 淋巴细胞在骨髓中经过一系列的发育过程,逐渐成熟并具备了识别抗原和产生抗体的能力。
2、胸腺胸腺是 T 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在胸腺中,T 淋巴细胞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和对外来抗原的识别能力。
(二)外周免疫器官1、淋巴结淋巴结广泛分布于全身非黏膜部位的淋巴通道上,是淋巴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
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淋巴细胞会在淋巴结中被激活,产生免疫应答。
2、脾脏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富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它不仅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还能过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黏膜部位的淋巴组织,它们构成了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三、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执行者,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一)淋巴细胞1、 T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分为多个亚群,如辅助性 T 细胞(Th)、细胞毒性 T 细胞(Tc)和调节性 T 细胞(Treg)等。
Th 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协助其他免疫细胞发挥作用;Tc 细胞能够直接杀伤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Treg 细胞则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维持免疫平衡。
2、 B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二)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和消化能力,能够清除病原体和凋亡细胞;中性粒细胞则是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吞噬细胞。
DC细胞解决方案
DC细胞解决方案引言概述:DC细胞,即树突状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它们在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抗原递呈。
在研究和临床应用中,DC细胞的解决方案被广泛探索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DC细胞解决方案的五个部份,包括DC细胞培养、DC细胞的表征、DC细胞的应用、DC细胞的改良以及DC细胞的前景。
一、DC细胞培养:1.1 选择合适的细胞源:DC细胞可以从外周血、骨髓、脾脏等多种组织中获得。
根据具体研究或者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细胞源进行培养。
1.2 优化培养条件:DC细胞培养需要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
优化培养基的组成和浓度,调节培养条件的温度、湿度温和氛,以促进DC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1.3 培养细胞的检测和鉴定: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和鉴定培养出的细胞是否为DC细胞,并评估其纯度和活性。
二、DC细胞的表征:2.1 表面标记物检测: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DC细胞表面的标记物,如CD11c、CD80、CD86等,以确定其表型特征。
2.2 功能性检测:使用T细胞激活实验等方法,评估DC细胞的功能,如抗原递呈能力、T细胞激活能力等。
2.3 份子生物学分析: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DC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了解其在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
三、DC细胞的应用:3.1 免疫治疗:DC细胞可以作为抗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工具。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3.2 疫苗研发:DC细胞可以作为疫苗载体,携带特定抗原刺激免疫应答,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肿瘤等疾病。
3.3 免疫监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液或者组织中的DC细胞数量和功能状态,评估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并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DC细胞的改良:4.1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转染或者基因敲除等技术,改良DC细胞的功能和特性,增强其在免疫治疗中的效果。
4.2 药物干预:利用特定药物或者化合物,调节DC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提高其在免疫应答中的效能。
树突状细胞分子标识
树突状细胞分子标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是一类免疫细胞,它们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肤、黏膜和淋巴组织等处,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呈递抗原,激活和调节免疫应答。
本文将从树突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调控等方面来介绍这一重要的细胞类型。
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特征是其具有丰富的突起状突触,这些突起使得细胞表面增大,从而提高了其与其他细胞的接触面积。
树突状细胞的突起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短突和长突。
短突主要用于与其他细胞进行接触和识别,而长突则用于与其他免疫细胞进行信息传递。
树突状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呈递抗原。
当人体受到外来抗原的侵袭时,树突状细胞会通过突触与抗原发生接触,并将其摄取和加工。
然后,树突状细胞会将加工后的抗原展示在其表面的特殊分子上,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
这样,树突状细胞就可以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从而引发免疫应答。
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和调控是免疫应答中的重要环节。
在抗原摄取和加工后,树突状细胞会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表面分子的改变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
同时,树突状细胞还可以被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所调控。
例如,炎症因子可以促使树突状细胞从组织中迁移到淋巴结,从而增加其呈递抗原的机会。
此外,树突状细胞还受到其他细胞类型的调控,如T细胞和B细胞等。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不仅限于抗原呈递,它们还可以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在感染或炎症等免疫应答过程中,树突状细胞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此外,树突状细胞还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表达共刺激分子来影响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从而调节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细胞类型,其在抗原识别和呈递、免疫应答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树突状细胞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还为免疫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tr,7 ( 37)3 8~4 2 au 4 3 7 4 :9 e 0
[ ] o ,  ̄es C Tr oa V, . 0 0 R l oT t r e s n 6 h D l i A ,a n v O e a 2 1 . o e p tn S so a t1 ef oi i
生物学 教 学 21年( 7 第3 02 第3卷) 期
・
3・
树 突 状 细 胞 的 生物 学 功 能概 述
汪静 ( 江 宁 市 桥 学 3 8 ) L 浙 省 波 柴 中 10 59
摘 要 树 突状 细胞是 一种专 职抗原提 呈细胞 , 分为未成熟树 突状细胞 和成熟树突状细胞 , 在机体免疫 应答 中有重 要作 用。本文 就树 突状细胞 的发育、 特征和生物学 功能作一概述 。 关键词 树 突状 细胞 抗 原提取 免疫 调节 疾病 防治
5 5~5 2 01 04
将成为今后表观遗传学 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
点 。虽然 目前关 于 5 mC的确 切 的生物学 功能 还不 一h
[ ] i G, r c M ,e e br r , .0 1 D nm c gli 5 F z Ba o R Si n e e S e a 2 1 . ya i r u t n f c n s g t1 e ao o
为三类 : 巴组织样 D , ①淋 C 包括滤泡 D , 指状 D C并 C和
胸腺 D ②非淋 巴样组织 D 包括 朗格汉 斯细胞 和间 C; C, 质D; C ③循环 D 包括外周血 D C, c和隐蔽细胞 [ - 2 ̄ 1 12 迁移特性 . D C的重要功能特征是其 具有特殊 的 迁移能力 , 导 D 介 C迁移 的关键 因子是趋 化性 细 胞 因 子, 包括 巨噬细胞炎症蛋 白( I ) 活化 T淋 巴细胞分 MP 、 泌 的趋化 因子 ( A T S 和单核 细胞 趋化蛋 白( P R NE) MC )
Ch on确认 了小 鼠脾 脏 中 的 D , 用一 系 列实 验 证 明 C并
体内的 D C按其 成熟 程度 可 分 为成熟 和 未成熟 两类 , 两者的生物学特 征差 异 明显 。未成熟 D C体外激发混
了淋 巴组织源性 的 D C是 强有力 的初始免 疫反应 的激
发者 。随后有学者发现类似 的细胞 在非淋 巴组 织 中也 存在 , 它们在心 脏和 肾脏移 植 的排斥反 应 中起 着 重要 的作用 , 这进 一 步激 发 了人 们研 究 D C的兴 趣 。近年 来的研究表 明 D C在人类 和小 鼠均有两个 类型 , C有 D 较强的呈递抗 原和辅 助混 合淋 巴细胞 反应 的能力 , 在
5一 h do y tyc tsn n no s el u n ie nit n y rx meh lyo ie i lu e ES c lsd r g df r tai . i e o
是很 清楚 , 是对 于它 的研究 已经取 得 了很多 突破 性 但
的进展 , 相信 随着 研究 的深入终 将 揭开 5一h C的神 m 秘面 纱 , 人们 也必然 会通 过它 更加深 入地 了解基 因的 表达 和调控的机制。
( 与单 核 、 粒细胞有共 同 的祖 细胞 ) 能分化发 育成 巨噬 细胞 ; 巴系 D 淋 C前 体 ( T淋 巴细胞 、 与 自然杀 伤 细胞
3 展 望
等 。在外伤或炎症 因子 的刺激下 , 单核 一 噬 细 胞 系 吞
3 4 5 2 ) 99~ 3 2 (9 9 :2 9 0
5一h mC与基 因的表 达调 控紧密 相关 并与 干 细胞 的多能性维持 以及癌 症 的发 生有 关 , 因此 5一h C必 m
树 突状细 胞 又称树 突 细胞 ( ediccl D , dn ri e C) 因 t l
有共 同前体细 胞 ) 能分 化为 淋 巴细胞 。大 多数 D c来
源于骨髓 , 由骨 髓进入 外周 血 , 分布 到全 身各组 织。 再
其表面有许 多树枝状 突起而得 名。16 8 8年 Ln e as agr n h 第一次 描 述 了皮 肤 存 在 的 D 。17 C 9 3年 Se m n和 tn a i
免疫相关性疾 病 的发生 发展 中起着 重要作 用 。对 D C
的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机体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 对 肿瘤 、 移植排斥 、 染 、 感 自身免 疫性疾 病 的发生 机 制 的
认识 和防治措施 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 1 树突状细胞的发 育和迁移特性 1 1 发育 . 体 内的 D C均 起源于多能 干细胞 , 主要可 分为髓 系 D C和淋 巴系 D C两 大类 。髓 系 D C的前 体
5 o 5h c n e in,ES — cl ef— rnwa d in rc l mC t mC o vr o s el l s e e la n e el n
[ ]j S , L A e a 2 1. e o i m p i 5一 y r y ・ 4 J G Wu n X,i X, .0 1G nm c ap g f hd x t1 no om
e y y s ei eh m ri. ulcA isR sac ,9 1 ) t l t i t u a b n N ce cd eerh 3 ( 2 : hcon nh n a i
合 淋巴细胞反 应 的能为较 弱 , 有较强 的抗原 内吞 的 具
加工处理 能力 , 与诱 导免 疫耐受 ; 可参 成熟 D C体外激 发混合 淋巴细 胞反应 的能 力和 抗原提 呈能力 强 , 但摄
取 、 工抗原 的 能力 明显 降 低。影 响 D 加 C发 育 主要 因
素包括 : 因子、 C自身所 表达 的粘 附分 子、 C所 细胞 D D 处 的局部微环境 、 刺激 D c的抗原种类 等… 。D c广泛 分 布于机体所 有组织 和器 官 , 据其分 布部位不 同分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