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六章环境影响与心理反应]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群体行为、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一、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在集体环境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会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集体决策等因素的影响。

1. 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指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

它包括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认同感。

群体凝聚力越强,个体越容易受到群体影响。

群体认同感是指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2.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群体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人们在群体中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规范分为明示规范和暗示规范,明示规范是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而暗示规范则是通过群体行为和社会期望传递的。

3. 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参与的决策过程。

在集体决策中,个体的意见和观点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群体的决策结果。

集体决策可以通过协商、投票和共识等方式进行。

二、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

它包括对他人的认知、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偏差等方面。

1. 对他人的认知: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是指对他人的个性特征、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认知。

人们通过观察和交流等方式获取他人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对他人的认知。

他人的认知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和行为。

2.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人们通过比较和反思等方式来认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社会信息时存在的一些心理偏差。

例如,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常常受到第一印象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此外,人们也容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自我保护性的认知偏差。

三、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

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

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思考、感觉和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
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过程。

它涉及到观察、记忆、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

2.社会认知偏见:社会认知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偏见,如刻板印象、归因错误等。

这些偏见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3.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它包括喜欢、厌恶、同情等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4.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举止。

它研究人们如何参与合作、竞争、合群等社会行为。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言语、行为或态度产生的影响。

它包括从伦理、权威、群体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6.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研究人们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7.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家庭、团队、社群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团体内部的互动、决策和合作等过程。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性格、意图、动机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理解。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的短暂接触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并且往往很难改变。

2、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

3、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有:(1)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一般性、概括性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准确判断。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好的,那么其他方面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评价;反之亦然。

(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可能是由于信息性影响(为了获取准确信息而从众)或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从众)。

2、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下,个体做出原本不愿意做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好;社会抑制则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差。

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

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邻近性等。

2、爱情爱情有多种类型,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等。

爱情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3、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的倾听和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涉及到人们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方方面面。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旨在揭示这些影响机制。

本文将围绕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团队合作和决策行为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感知、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其中,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和社会情境的感知和解释,包括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印象形成和判断。

社会知觉的一项重要概念是初印象,即人们在短暂接触之后对他人形成的第一印象。

此外,社会知觉还包括归因理论,即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的过程。

人们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和交往方式。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其中,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个群体或社会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会认同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社会规范也是社会影响的一种表现,指的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预期和规定。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引导,并依据社会规范来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行为。

三、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人们在群体中的协作和合作。

团队合作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领导风格、合作动机、沟通和决策等。

有效的团队合作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互信、共享目标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四、决策行为决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个体或群体在面对各种选择时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

决策行为涉及到风险决策、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等方面。

人们在决策中会受到认知偏差、风险偏好以及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决策问题的看法和选择。

总之,社会心理学涉及到人们在社会情境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多个层面探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思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1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1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小题:1、社会促进:形式——结伴效应、主场效应、观众效应社会抑制:又称社会干扰。

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的干扰理论解释:(个人感觉这是重点)(1)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提高机体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2)评价焦虑。

他人在场激发行为者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动机水平。

影响因素: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

评价者的身份与态度。

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3)分散冲突理论。

他人在场——两种趋势的冲突:注意观众和注意任务。

(4)生理反应模式。

激励或者威胁。

2、顺从:在他人直接请求之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顺从行为发生的规律:积极的情绪,顺从行为的互惠性,合理原因的效果。

增加顺从行为的技巧:登门槛、门前、低球、折扣、过度理由、引起注意顺从和从众区别: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

从众没有他人的请求是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

顺从发生的心理规律:积极的情绪。

顺从行为的互惠性。

合理原因的效果。

3、服从:由于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呼喝外界要求的行为。

外界的压力——他人和规范。

米尔格拉姆实验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其他人的服从与支持,服从者的道德水平与人格特征,权威的靠近程度,行为后果的反馈。

顺从和服从的区别: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是强制性的。

命令者和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角色关系,而请求者和顺从者之间没有这种规定性关系的束缚。

4、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从众的经典实验研究:谢里夫诱动实验和阿希线段判断实验。

从众行为的原因:信息型社会的影响。

规范性社会的影响。

5、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合格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内容: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化阶段:儿童期社会化、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成年期的社会化、再社会化(与社会化相伴随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艾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每一阶段的认同危机。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学科。

它关注人们是如何被社会环境塑造和影响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看法。

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例如,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评价自己的优劣。

此外,自我认同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

二、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研究了个体在面对冲突和不一致的认知时的心理反应。

认知失调会给人们带来不适感,个体通常会尝试通过调节认知或改变行为来减轻这种不适感。

例如,当个体在行为上做出了与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选择时,会出现认知失调。

个体可以通过改变态度或寻找认知一致的情境来消除认知失调。

三、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多个个体一起参与决策的过程。

群体决策的结果受到集体智慧和群体思维的影响。

集体智慧指的是群体在某些问题上的决策表现往往优于个体。

然而,群体思维也可能导致群体成员过度一致和忽视非主流观点。

因此,在群体决策中,正确地管理和引导群体思维至关重要。

四、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人们在解释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时所使用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可以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归因于个体固有的性格特质和能力等因素,而外在归因则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

其中,社会规范是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社会中被认为正确和适宜的行为。

社会规范可以通过社会压力和信息传递来影响个体行为。

此外,社会影响力还包括社会认同、社会依赖和社会比较等方面。

六、群体互动群体互动是群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变化和印象管理。

-人类的认知偏差:知觉的参差、幻觉、偏见等。

-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支持,自尊、情绪、信息接受等。

2.社会认知作用-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觉的形成和作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自我确认和自我增强。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确定。

3.人际互动与沟通-人际关系:人际接触、亲密关系和群体行为等。

-非言语沟通:言语之外的信息传递,例如姿势、面部表情等。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个体差异、情感表达和信任等。

4.社会影响与合规行为-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启发法和权威性等对个体的影响。

-合规行为:顺从、因循和服从等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支援: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

5.群体行为与社会认同-群体行为:奥斯曼尼著名的“集体心理”,群体决策和群体动力学。

-社会认同: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6.人类攻击与合作行为-侵略行为:进化心理学解释和文化因素对侵略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共享资源、互助合作等社会行为。

7.群体决策与领导力-小组决策:小组决策的优劣和小组决策优化的策略。

-领导力:领导行为和领导特质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观察研究: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的区别和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另外,还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源,加深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解析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解析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解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人们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主要研究人们在面对冲突或不一致信息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个体的行为与其价值观、信念或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失调。

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或行为来恢复一致性。

二、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集体中成员共同参与决策过程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决策往往会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结果可能与个体决策不同。

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群体思维,即在群体中,个体倾向于追求一致性和避免冲突,从而导致决策结果偏向于群体中的主流意见。

三、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对他人的认知中会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人们往往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成员持有更正面的评价,而对外群体的成员持有更负面的评价,这被称为内外群体偏差。

此外,人们还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和记忆,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这被称为确认偏差。

四、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言行、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他人的行为时往往会受到一些社会影响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影响是从众效应,即个体倾向于模仿和追随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情境下。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的社会影响现象,如权威影响、信息影响和社会压力等。

五、群体互动群体互动是指群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互动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表现出更极端的态度和行为,这被称为群体极化。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群体意见或行为时,往往会受到群体影响而做出与个人原始态度不同的决策或行为。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经典实验“蓝眼睛棕眼睛实验”就揭示了从众效应的存在。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在群体中选择遵从群体凝聚力更高的规则,而不是坚持个人认为是正确的观点。

二、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信息不一致、冲突的情况下,会感到心理上的不适,进而产生一种需求来消除这种不适。

为了减轻认知失调,个体可能会调整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

莱昂·费斯汀格的实验通过让被试去评价一些无聊的任务的有趣程度,发现在做完这些无聊任务后,被试更容易改变对任务的评价,来减轻自己的认知失调。

三、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经典问题,用来探讨合作与背叛之间的冲突。

在囚徒困境中,两个罪犯被分别关押并被独自审问,他们可以选择合作或者背叛对方。

如果两人都合作,他们都会受益;如果其中一个人背叛,而另一个人继续合作,那么背叛者将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两人都背叛,互相伤害。

囚徒困境揭示了个体如何在面对合作和竞争之间做出决策,并影响了合作行为的发生。

四、群体性暴力群体性暴力是指在群体中出现的暴力行为。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被群体所包裹时,常常会失去个人责任感和自我控制,从而容易参与到群体性暴力中。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另一个经典实验“权威实验”揭示了个体在遇到权威人物的命令时,会很容易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并参与对他人的暴力行为。

五、人际关系中的亲密与爱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亲密与爱的形成和发展。

亲密关系的形成与心理接触的频率、相互依赖程度、分享的个人信息等因素有关。

恋爱关系中的爱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罗森伯格的爱的三角理论将爱分为亲密感、激情和决心三个组成要素。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了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包括了人际交往、集体行为等群体层面的研究。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里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解释了人们在面临认知冲突时的心理不适。

认知失调发生在一个人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之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

当人们感受到认知失调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并且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来消除这种不适感。

二、权威性在社会心理学中,权威性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被视为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声音。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极度服从。

在这些实验中,被试者会服从指令给“学习者”电击,即使他们知道这可能对“学习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这个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体在集体行为中服从的讨论。

三、团队动力团队动力是指个体在参与团队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力量和动机。

当个体感知到归属感、认同感和目标一致性时,他们更有可能发挥出积极的团队动力。

团队动力对于团队的效能和成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如何激发和维持团队动力是组织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四、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在群体中共同决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詹斯(Irving Janis)提出的群体决策的一大问题是“集体主义错误”,即群体的决策往往比个体更容易出现错误。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可能会受到互相影响、压力和集体思维的影响,而导致决策的偏差和错误。

五、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竞争是个体和群体之间互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合作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争夺资源或优势而展开的冲突。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合作和竞争对于个体和群体间的关系和成就有着显著影响。

适当的合作可以促进团队凝聚力和效能,而适度的竞争可以激发个体的动力和创造力。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和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互动的心理学分支。

2.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个体如何理解、记忆、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方式。

3.社会影响:指他人的存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从众心理、服从、群体极端化、社会刻板印象等。

4.社会行为:指在社会环境中,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时的外在行为表现,包括合作、竞争、侵犯、助人等。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认知失调理论:由Festinger提出,认为个体会努力寻求认知的平衡,当认知出现失调时,会引发心理压力和不适感,进而产生动机去减轻这种不适感。

2.社会认同理论:由Tajfel和Turner提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社会类别来获得自尊和自我肯定,这种归属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3.社会学习理论:由Bandura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来获得的,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4.社会比较理论:由Festinger提出,认为个体希望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在水准上,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获得自我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应用1.组织管理:通过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帮助组织提高管理效率,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促进团队协作等。

2.社会服务:社会心理学可以应用于社会服务领域,如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等。

3.市场营销:通过社会心理学原理,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提高营销效果,如市场调查、品牌定位、广告设计等。

4.人际关系: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如人际沟通、亲密关系、人际冲突等。

5.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心理辅导等。

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跨文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研究越来越重要。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山东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重点考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重点考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重点考点整理山东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重点考点整理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山东省考研心理学复习中,社会心理学常常是考生们的重点关注领域。

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重点考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1. 自我与自恋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认知、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研究的核心内容。

此外,自恋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自恋是指个体对自己过高的评价和自我中心的关注,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

2. 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人际交往、人际吸引和人际冲突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群体行为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变化。

集体决策、群体动力和社会影响是群体行为研究的关键内容。

3. 态度与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个事物的评价或看法,影响着个体的行为。

态度的形成、变化和测量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重点。

同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也是研究的焦点。

4. 影响和说服影响和说服是社会心理学的关键概念之一。

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他人,并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相关研究包括信息处理、社会影响力和广告效应等。

5. 环境与行为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环境心理学关注环境对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此外,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个体对环境的知觉、评价和态度。

6.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了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机制。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和推理等。

社会知觉、社会记忆和社会推理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7. 规范与道德规范和道德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它关注个体对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接受和遵守,以及道德决策和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8. 团队合作与领导团队合作和领导是组织与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议题。

它研究了团队中的协作、决策和领导力等问题。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背诵脉络暨纲要社会心理学第一讲心理学主要应用领域1、心里咨询、心里治疗2、发展心理学3、教育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5、组织关系心理学6、广告与消费心理学:7、工业心理学8、运动心理学9、艺术心理学10、犯罪心理学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力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哲学思辨期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基本特征:根据权威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

(朴素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先贤、哲人、思想家)例子:孔子、诸葛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经验描绘阶段18世纪下半叶以后,心理学进入初创阶段。

强调根据经验来描绘社会行为。

例子:德国民族心理学:拉扎劳斯、施坦泰尔三、实验分析阶段: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 0年代1924奥尔波特出版了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力学》被誉为科学社会心理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20 世纪30年代----- 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价值的冲突20 世纪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反思纳粹、种族主义这特点、20 世纪50年代——社会交际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20 世纪60年代——范围扩大到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美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定义之多、如—学家之多“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胡寄南二、对研究对象的说明(1)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社会心理学注重对社会情境的探讨。

(3)个体心理学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原则。

分析与综合原则。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伦理性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现象描述性研究2、验证性研究三、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档案分析法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资料,借以揭示特定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汇总:1.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5.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7. 互助和合作:互助和合作是指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目标。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周围的人接触并进行各种社交交往。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家庭中还是在社交媒体中,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并探索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指出当我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与我们的行为或外部环境发生矛盾时,我们会感到不适。

为了解决这种内部冲突,我们会尝试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以减少不适感。

例如,当我们购买一件昂贵的物品之后,会感到一种内心的矛盾。

一方面,我们可能认为这件物品很值得购买,因为它具有质量好、功能强大等优点;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也会感到后悔和愧疚,因为我们花费了大量的金钱。

为了解决这种认知失调,我们可能会强调物品的优点,或告诉自己这是值得的投资。

二.群体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常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

群体影响可以分为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

信息性影响指的是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取有关现实世界的信息,以指导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当我们不确定一个情境时,会倾向于寻找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例如,当我们面临一个陌生的餐厅菜单时,我们可能会询问身边的人他们的推荐,以帮助我们做出决策。

规范性影响指的是我们遵循群体中规范或期望的行为方式。

当我们感到环境中存在社会压力时,我们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来符合这些规范。

例如,当我们参加一个正式场合时,我们会穿着正装,以遵守社会的礼仪规范。

三.认知偏见认知偏见是指我们对他人或群体的主观偏好或主观评价。

这种偏见可能基于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各种因素。

认知偏见可能导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他人,并对个体和群体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认知偏见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偏见,并努力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教育和互相交流,我们可以增强对不同群体的理解和尊重,并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四.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主题。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态度和偏见等等。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的整理。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有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的性格、态度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情境等外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他不够努力(内部归因),或者是考试太难了(外部归因)。

2、认知偏差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偏差,如首因效应(第一次留下的印象更重要)、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更有影响力)、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对其具体特征的评价)等。

比如,我们可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而认为他性格也好。

3、社会图式这是我们头脑中关于社会世界的已有知识和概念框架。

比如,我们对“老师”“医生”等角色都有一定的图式,会影响我们对这些人的期望和理解。

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互补性(在某些方面互补的人也能相互吸引)、熟悉度(接触越多越可能产生好感)和外貌吸引力(虽然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仍有一定影响)。

2、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非言语沟通,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传递信息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亲密关系包括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支持和共同的价值观是维持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影响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例如,在一群人都选择某种产品时,我们可能也会跟着选择。

2、服从指个体在权威的命令下,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环境影响与心理反应一、自然灾变与社会心理自然灾变是自然环境的突然或者巨大的变化,会对人造成重大的或潜在的灾害,造成的社会心理后效相当长久而深远。

其中地震是社会心理影响较大、并且研究较多的灾变之一。

(一)地震传言地震由于其对人类破坏的瞬间性、毁灭性,成为一种十分敏感的社会心理事件。

所以,很容易出现关于地震的传言。

地震传言的形成一般需要三个条件,心理的不安,异常现象与感知,与地震有关的认知线索,即地震传言=f(心理不安·异常现象·认知线索)。

地震传言与下列因素有关:1.心理不安,这是地震传言产生和发展的情绪基础。

2.地震活动,这是地震传言产生的认知线索。

3.相关事件,这是传言的认知线索。

4.内部消息的外传,这是传言的主要来源。

5.特大天气异常,这是传言的认知和情绪基础。

6.偶然事件,这是传言的认知基础。

7.地震虚报。

(二)地震恐慌不论是地震传言还是地震预报,人们在听到之后都会产生心理的恐慌,并且表现出恐慌行为。

这种恐慌情绪的表达和恐慌行为的出现,又会给他人造成刺激,引发类似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通过这一循环相互刺激模式,恐慌就会迅速增强并且蔓延。

地震恐慌行为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对消息重新确认,而地震传言往往是确认的参照系;2.逃离被认为是危险的地方;3.采取自我保护措施;4.其他短期行为。

一个典型的恐慌行为是去银行提取存款。

而与银行存款减少相反,保险公司的业务往往急剧增加。

(三)震时反应地震是一种强烈刺激,会引起人们明显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在地震发生时,人们的反应往往遵照下列次序:1.情绪惊恐。

首先是震惊,接着是害怕和慌乱,并且出现认知的“空白”和智力迟钝。

2.认知判断。

发生在惊恐之后的某一阶段,人们将当前现象与地震知识结合起来,确认是发生了地震。

3.外部行为。

在惊恐之际,特别是在认知判断之后,力求自我保护,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表现出外部行为。

能够生存的必胜信心和抗争意志,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现实的和想象的他人的支持,是在废墟中获得生存的最重要条件。

(四)震后的情绪性反应1.木呆在地震后的废墟上,刚刚爬出来的人看到眼前的景象,常常有一段时间的木呆。

他们当前所感知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景象完全不一致,因而在巨大的反差面前显得茫然。

2.慌乱和逃跑地震本身就造成慌乱,此后的余震会继续刺激这种慌乱,人与人之间的慌乱表情、行为相互刺激,会加强这种慌乱。

在慌乱中,人们迫切希望脱离这个危险的地方,因此出现逃跑。

3.无视危险在地震中,人们会出现一些非理智行为:冲动地、固执地、不顾危险和后果地从事认为是必要的行动。

由于情绪的冲动和理智活动的变窄,在危险的情境中常常意识不到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

(五)震后的行为异常1.超常的力量在震后的抗争、逃跑和救灾过程中,由于受到地震和危机情境的刺激,人们有时能动员出巨大的精神能量,发挥出平时不可能形成的力量,做出超常的举动,达到超常的结果。

2.良知的显露和恶性的去抑制在地震和救灾过程中,有些被认为是最缺乏良知的人(如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可能变得善良,其被压抑的良知可能显露,他们会像正常人一样去抢救别人,像正常人一样同情自己的人类同类;同时也有一些人却受到地震区内大量有价值的物品的刺激,在社会控制力量减弱或者空白之际,减弱或者摆脱了头脑中的法律、道德观念,去占有别人的或者国家的财产,掀起了抢劫风潮。

3.正常人的“精神病”和精神病人的“正常”在地震中,一些原来住院的精神病人受到地震刺激之后,其行为反而显得比以前“正常”,而一些以前的正常人则因为地震的强烈刺激,住进了精神病院。

(六)“灾时共产主义”在地震后的余震和抗震救灾期间,有时会出现一种类似“共产主义”的生活模式,表现出自我意识弱化、群体意识强化的倾向,即人们将自我融化到了群体之中。

这种类似于“共产主义”群体的出现,是由于在特定的灾变环境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出现了与平时不同的变化造成的。

这些变化包括:1.资源匮乏效应在地震时,生存和安全成为人们的第一位的需要,然而,生存资源却相当有限。

为了避免对资源的纷争,必须对资源加以集中,平均分配(或者偏向于弱者的差异分配)。

而为了分得有限的资源,就必须“各尽所能”。

2.力量微薄效应地震给个人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个人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同时地震造成了原有社会关系的隔断,人们也不能凭借这些力量。

于是,邻近的人开始谋求结为群体,依靠共同的力量。

3.恐惧和自信减弱震后人们处于强烈的恐惧、慌乱、不安孤独、失落之中,导致自信心的降低,依赖倾向的增强。

同时,这种情绪状态也需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亲和来解脱和缓解。

4.共同事件效应灾害对所有处于灾区的人都是一个共同性事件,不同的人对于这一事件具有共同的感知、感受,并且意识到在灾害中处于共同的“灾民"地位。

这些共同的感受容易增加彼此的接受,形成共同活动的群体。

5.隔绝人效应地震隔断了人们与不能直接接触的社会的联系,个人的活动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之内。

这使人们感受到重建人际关系、获得人际温暖的必要。

在这一“交往对象有限”的条件下,住宅周围的人就成为必选的、有重要价值的对象。

6.赤裸人效应地震使人们都变得赤贫如洗,没有什么区别。

在这一条件下,人与人交往、合作的社会地位障碍几乎完全消失,共同的地位、共同的模样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接受。

7.沦落人效应灾后的悲惨景象和失去亲人的悲痛、面临伤者的动情,引发出对自己同类的同情,增加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怜悯。

人们以一种感情上的认同感,将自己与他人融合在一起,模糊自我的界线。

8.失范效应地震引起的异常情况,使人们难以采取以前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因而必须摆脱以往的行为规范,寻求新的规范。

这一规范就是有利于“大家都生存”的“互相帮助、共同行动”。

然而,随着救灾的发展,人们所获得的资源逐渐增多并且出现差别,原有社会关系得以重建并且其他社会支持增加,恐惧感减弱,自信心增强,所遇事件也逐渐差别化,这种“灾时共产主义”也很快消失。

该群体的人数规模越大,往往存在的时间就越短。

二、社会灾难与社会心理社会灾难是由人们的活动引起、由一部分人给另一部分人制造的灾难。

社会灾难既受客观物理环境的影响,又受人的主观活动的影响,涉及的变量非常多,与自然灾害相比具有更大的偶然性、随机性和难以预测性,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更大。

(一)灾时的逃避1.遭遇灾难时的反应当灾难事件发生时,人们首先是感知到环境异常,十分震惊,寻找信息以判断事情的性质。

当确定发生了危险事件之后,大部分人选择了逃离。

在逃离的时候,一些人显得慌乱、恐惧而失去理智,而另外一些人则相对镇静,寻找通往恰当的道路。

如汶川、海地发生地震时,一些人们被吓呆了而不跑,而另外一些人则赶紧跑到空旷的平地。

2.人们在灾难发生时的逃离角色灾难发生时,人们逃离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定向角色”,另一种是“跟随角色”。

前者判断环境,进行定向,做出决定;后者听从前者的引导,跟随前者的行动。

逃离的人还分化为“助人者”和“被助者”两种角色。

(二)灾后的压力症候群1.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是指在遭到突发的重大创伤或刺激,如地震、火灾、空难、战争等,出现反复惊吓的一种心理疾病。

如9·11之后,美国国民的心理状态。

2.群体性突发心理疾病,是指由心理焦虑及其传播引起的群体性突发心理疾病。

如由于“9·11”事件的作用,美国的一些学校发生了一种名为“神秘X”的怪病,好多孩子身上突然出现红疹,奇痒难熬。

研究发现,是患者对共同事物(9·11事件)的担忧或猜疑而出现。

这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群体性突发心理疾病”。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和群体性突发心理疾病都产生于人们将外部社会信息与内部参考架构的比较。

当外部灾难信息与内部参考架构的差异较大时,人们就会引起这些反应。

(三)灾难主观概率提升和需要结构调整1.灾难主观概率提升灾难事件提高了人们对灾难事件发生概率的主观判断,进一步加剧了不安全感。

(1)人们相信,已经发生了的事件有更大的可能再次发生。

(2)人们相信,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可能比以前更多地发生。

“9·11”事件发生后的初期,选择乘坐飞机的人数大量减少。

(3)人们相信,在以前发生过事件的类似条件下更可能发生类似事件。

(4)人们相信,这次事件发生在该地点,下次在别的地方也可能发生。

2.需要结构调整在灾难事件后,人们的需要结构发生了变化。

如“9·11”事件使美国人变得更加重视安全而不是追求尊重和精神享受。

(四)生活信心降低与无力感增强1.生活信息降低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世界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为避免收入减少,为储备未来可能的非正常开支,减少了当前的消费,严重打击了经济,导致裁员和失业。

而裁员和失业则进一步打击了人们的前景预期和信心。

2.无力感增强灾难事件后,人们认为世界的变化是无常的,环境是不能为自己所控制的;只能消极被动,随波逐流。

在能动感和控制感减弱之后,一些人连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也消失了,变得麻木而少有期望。

3.建立新的解释系统在稳定的环境中,人们形成与之相应的世界解释体系,并且用其指导行动。

当社会灾难发生之后,既定的解释体系不能解释突发的异常事件,出现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缺口,受到怀疑。

人们需要为事件寻求新的解释,建立新的解释体系。

三、人造环境与社会心理人造环境特指人类“制造”的环境,比如城市环境、交通环境,住宅环境等。

人造环境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发展迅速,然而,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噪声1.噪声的含义(1)从物理性方面考察,噪声是音高、音强无规则,旋律、节奏不和谐的可感声波。

它是一种物理现象,与乐音相对。

(2)从人的主观方面考察,噪声是被感受到的嘈杂、刺耳的声音。

它是一种心理感受,与和谐、悦耳相对。

2.噪声的不利影响(1)短时噪声可能干扰智力操作。

(2)噪音可能降低帮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噪声能够增加人们的攻击行为。

(4)高噪音是否产生后效,与噪音的个人可控性有关。

如果不可控,当它消失之后,个体就会继续受到伤害;如果可控,那么就较少或者不会有后效。

(5)长期噪声对人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

(二)住宅和办公建筑1.住宅——平房小院与单元楼房(1)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独家的平房小院占有很大比例。

这类建筑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融洽彼此之间的关系;提供互相帮助,增强大家庭气氛;传统的四合院还会强化人的尊卑等级意识。

(2)随着城市发展,很多人家搬进了统一设计的单元楼房。

这既改善了居住条件,增加了居住面积,又满足了独处的需要。

然而,这样的建筑设计使得邻里之间的交往太少,也带来了孤独问题。

(3)住高层住宅的人往往比住低层者有更多的不满意,比如不利于儿童独自到楼下去玩,房间的朝向不合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