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_4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的概念,知道克隆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的辩证思考。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克隆的概念及克隆技术的应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的辩证思考。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技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案例,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利弊。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奇妙的克隆》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克隆技术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克隆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克隆技术产生兴趣。
2.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3. 克隆技术的应用:介绍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分析克隆技术带来的利益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克隆技术。
2. 课文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利弊。
三、教学内容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2. 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总结:对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提前为学生提供克隆技术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方便学生对克隆技术有更直观的了解。
教案《奇妙的克隆》
教案《奇妙的克隆》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克隆。
2.掌握克隆概念的简单例子。
3.培养思维逻辑和实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克隆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奇妙的克隆实验。
3.克隆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引导•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克隆吗?克隆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克隆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学生参与•学生讨论并互相分享自己对克隆的理解和应用案例。
2. 探究克隆的实验教师演示•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克隆实验。
•步骤:1.教师取出一颗有机蔬菜的种子。
2.教师将种子切成两半。
3.将两半种子分别播种在不同的土壤中。
4.注水、施肥,保持相同的环境条件。
5.观察和记录两株植物的生长情况。
学生实践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根系的生长情况等。
3. 结果讨论和总结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小组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对比两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全班分享•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并分享自己小组的观察结果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四、课堂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方法进行类似的克隆实验,如利用细胞分裂实现克隆。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克隆的前沿研究和应用案例。
3.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并进行其他有关克隆的实验。
五、课后作业1.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2.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克隆的知识,并撰写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克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一种克隆的简单例子。
课堂中引入了学生参与的环节,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同时,在课堂延伸和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进行更多探究和学习,激发了他们对克隆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逻辑的训练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培养。
《奇妙的克隆 》教案【4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竞赛,了解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时安排两时四、前准备学生:、结合后练习预习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文;把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时一、教学内容展开竞赛,掌握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导入新《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3、感知文,展开竞赛按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克隆”⼀词是英语词clone或cloning的⾳译。
我国以前曾将其译为“⽆性⽣殖”或“⽆性繁殖”。
什么意思呢?“⽆性”,当然就是没有阴阳结合的过程,⽽是由同⼀个“祖先细胞”通过*⽅式繁殖⽽形成纯细胞系。
这个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由于基因(遗传信息)彼此是相同的,从⽽决定了每个细胞由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例如细胞的个头性状)是彼此相同的。
由于上⼀代和下⼀代的遗传信息是⼀致的,所以可以简单地说,克隆是⽣命的全息复制。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
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法。
3、进⼀步学习说明⽅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提⾼学⽣的语⽂素养。
教学过程 ⼀、情境导⼊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
他神通⼴⼤,有⼀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把猴⽑变出⼀⼤群和它⼀样的猴⼦来妖魔作战。
这⼀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
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
今天我们⼀起⾛进国际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喜欢的⽅法读课⽂,了解课⽂每⼀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
然后⼩组合作交流。
全⽂分四部分:(四个⼩标题) 第⼀部分:什么是克隆;第⼆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和第四个信息是⼩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个信息是要根据课⽂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法:1、根据⼩标题筛选;2、根据⽂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段内容筛选。
) 三、研读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读课⽂第⼀部分,画出⽂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找到后,⼤声念出。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的顺序,并理解这种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4、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2、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学生:1、结合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教学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板书课题:17奇妙的克隆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竞答的形式回答。
(问题用幻灯的形式打出,按课文四个板块,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1、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木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岀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 的语句。
[板书:克隆的含义](“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
教学内容:
主题:科学与技术
课型:阅读理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科技知识水平;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克隆的了解程度。
2.介绍克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二、阅读(20分钟)
1.教师提供《奇妙的克隆》文章,学生进行静默阅读。
2.学生阅读完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共享自己的理解和问题。
三、讲解(15分钟)
1.教师与学生共同整理出克隆的定义和产生克隆的原理。
2.教师利用电脑或投影仪,展示幻灯片讲解“克隆的类型”、“克隆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点。
四、思考(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克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伦理问题。
2.学生结合课堂讲解和自己的理解,进行个人思考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
1.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总结性问题,梳理所学内容。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布置综合性思考题:如何看待克隆技术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2.学生完成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交流讨论。
教学延伸:
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验,如利用植物进行植物克隆实验,或通过观察昆虫克隆现象等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并培养其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科研探究,在网上或科学期刊上查找相关的克隆研究,并展开更广泛的科技讨论。
《奇妙的克隆》教案(15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奇妙的克隆》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奇妙的克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奇妙的克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蟾蜍、胚胎、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
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德育目标1.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2.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说说对“克隆”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学媒体资源介绍“克隆”。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用简洁的话条理清楚地介绍什么是克隆?克隆的作用?(学生读课文时,以轻音乐陪衬,出示克隆绵羊、鱼、牛等动物的图片)(认识一个新事物应由简到繁,由易入难。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单元模块中预习本课内容,训练学生阅读较长说明文的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体特色。
学会快速过滤筛选有效信息。
2、在阅读中体味文中科学家锲而不舍、严谨求实、追求高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3、辩证看待事物,理性分析现象。
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1、跨知识的阅读与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文章内容本身所传达的具体知识,而要跳升到语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说明文语言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在文章理性客观的描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领悟科学精神的:不畏失败,勇攀高峰,锲而不舍,严谨求实。
3、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1、读:多读课文,走进文中的科学世界,对于感的知识或话题要积极的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查:这篇文章是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其中涉及许多在克隆研究中的案例和事实,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查阅这方面的信息,扩充你的知识域面。
对于本文的作者,更应该有深刻的了解。
建议同学们多从课外搜集资料,为我所用。
3、写: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语言表达,除了与你的学习同伴探知讨论、各抒己见之外,一定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整理成文字,这样会促进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也可使你的思想闪光得到永久保存。
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各采众长。
一、情境导入:克隆羊多利(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二、步入课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克隆”一词也经常被用到,只不过我们平时所说的克隆含义更加灵活、更加广泛。
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可以叫做克隆的例子吗?(畅所欲言,将科学术语通俗化,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活动:生活中的“克隆”(二)整体感知我们这篇文章是科学家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那就了文章的内容应该是准确严谨。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6篇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6篇《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音形义。
2、了解课文内容,能知晓关于“克隆”的知识,学习课文中举例子、列数据、作诠释、引用等说明方法和特别的说明顺序。
3、能从文中找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学习其精神。
4、能就“克隆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特别的说明顺序,对“克隆人”的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由课文前的“导言”自然引入,学生看课文,明确课文各部分之间关系。
由克隆含义到克隆实验,再讲到克隆的重大发展,最后说对克隆问题的思考。
二、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囊(náng) 繁(fán)衍(yǎn) 蟾(chán)蜍(chú) 鳞(lín)片(piàn) 脊(jǐ)椎(zhuī) 两(liǎng)栖(qī) 濒(bīn)临(lín) 克隆胚胎相安无事永无止境让学生找出在书上的位置,知晓大意,读准字音,抄写识记两遍。
三、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思考这些题。
教师通过抽问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讲解,板书如下:克隆——无性繁殖的生物技术举例、引用、作诠释体现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克隆鲫鱼突出中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和贡献两栖类科学追求无止境(说明顺序迥异)哺乳类克隆绵羊:证明动物体细胞具有与受精卵一样发育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挽救珍稀动物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关于“克隆”的知识及说说明方法,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
二、学生再看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1 克隆技术的定义1.2 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2.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2.1 细胞核移植2.2 胚胎移植2.3 基因编辑3. 克隆技术的应用3.1 医学领域3.1.1 治疗性克隆3.1.2 器官移植3.2 农业领域3.2.1 培育优良品种3.2.2 保护濒危物种3.3 生物研究领域3.3.1 基因编辑技术3.3.2 研究发育过程4. 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4.1 克隆人引发的伦理争议4.2 克隆动物的伦理问题4.3 克隆技术的伦理规范5. 我国在克隆技术领域的成果5.1 我国克隆技术的发展概况5.2 我国在克隆技术应用方面的成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应用及伦理问题。
2. 教学难点: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克隆技术的相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新闻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讲授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3. 讲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和基因编辑,让学生掌握克隆技术的核心知识。
4. 介绍克隆技术的应用,包括医学、农业和生物研究领域,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5. 探讨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包括克隆人和克隆动物的伦理争议,让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带来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七、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解答学生对克隆技术的相关疑问。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和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可能带来的道德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克隆技术的应用:如克隆生物、克隆器官、克隆人类等。
3. 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道德问题:如生物伦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身份认同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和道德问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克隆技术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克隆技术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3. 讲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5. 总结与反思:总结克隆技术的优点和缺点,强调其双刃剑性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克隆技术的理解和思考。
3.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克隆技术的研究论文、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2. 视频资源:克隆技术的相关纪录片、电影片段等。
3. 教材和教辅:提供克隆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拓展内容。
4. 讨论指南:为学生提供克隆技术道德问题的思考方向。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和道德问题。
2. 教学难点:克隆技术的技术原理、伦理道德的判断和分析。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案例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改进教学方法。
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4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4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掌握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克隆技术的定义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动物克隆到植物克隆,再到人类克隆的可能性2.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3. 克隆技术的应用医学领域:治疗遗传病、器官移植等农业领域: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农作物生物研究:研究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4. 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人类克隆的伦理争议克隆生物的生态影响克隆技术的利弊权衡5. 克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克隆技术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克隆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新型产业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应用和伦理问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克隆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克隆技术的实际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克隆技术的利弊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克隆技术应用的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网络查询工具,用于查找相关资料。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克隆技术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克隆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
4.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克隆技术的应用案例,如克隆羊“多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讲解克隆技术概念:介绍克隆技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含义。
3. 发展历程:讲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轨迹。
4. 基本原理:讲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如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
《奇妙的克隆 》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和潜在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
3. 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4. 我国在克隆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 克隆技术的应用和潜在影响。
3. 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克隆技术的相关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和潜在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4. 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克隆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介绍克隆技术的定义、原理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3. 分析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讲解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生物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4. 探讨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潜在影响,如克隆人类、克隆器官等。
5. 介绍我国在克隆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克隆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每组挑选一个案例进行分享。
2.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克隆技术应用案例的展示,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克隆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2.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奇妙的克隆》教案
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1.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查找问题,提高阅读现代科普文章的能力。
2.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象的兴趣、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体会学习科学家们的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科学知识,进一步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辨证地看待“克隆”技术的发展,加深对克隆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1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本文约3000字,5分钟读完。
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注释默读全文。
2请同学们在仔细阅读全文的过程中,把你在书上获得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划出来,等一会儿,试着用简洁的话告诉大家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
提示:“克隆”名称的起源、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替换体细胞核也能完成克隆、克隆生物技术有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发展、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还存在伦理道德、法律上的问题……3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本文分列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哪些科学知识?提示:这篇科普说明文首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技术的探索、发展过程,最后写克隆技术的利用,行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难点: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
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六、作业1、抄写生字词2、练读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二、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一、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同学们,你能否想到,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跟你打招呼说:“嗨,我是你吗?”这不是天方夜谭,克隆技术也许会创造这个奇迹。
目前,对克隆技术可能引起的诸多问题,人们一直在探讨、争论。
但,克隆究竟是什么?它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相信你会从中得到一些答案,受到一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三、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根据文中的语句说说什么是“克隆”?它“奇妙”在何处?(2)文中列举了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的众多科研成果,请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一下。
2、指名回答什么是“克隆”“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追问:什么是“无性繁殖”?“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那么,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10段……长出数百株草莓苗”3、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请你按时间顺序排列。
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1979年克隆鲫鱼,2019年克隆绵羊“多利”提问:作者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来说明?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也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板书:鱼类换核→两栖类换核→异种鱼换核→哺乳类换核4、文章四个小标题的顺序能否进行调换?不能,因为作者按照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由易到难的思路进行说明。
这四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5、在这些科研成果中最引起轰动效应的是什么?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它会“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2、难点: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
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
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
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二、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探究
、明确什么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
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㈠克隆的科技成果
、分组自学。
自学要求:
⑴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⑵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⑶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⑷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
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
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
㈡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要求: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观点鲜明,论据充足;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教师小结
想阻止科学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终要进取。
齐读结尾这段话。
三、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