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8课 思想文化》word教案 (11)

合集下载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6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6

第18课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内容主旨】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富裕的生活,但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发动内战,滥发纸币,导致民心尽失,使其在大陆的统治陷入危机。

【教学目标】1、知道国民政府在“大劫收”过程中的种种腐败现象;知道重庆谈判的经过,理解国民党“假意谈判,实则内战”的真实意图;理解国民党财政金融完全破产的原因。

2、知道漫画、文献资料的史料价值,懂得史料互证的内在逻辑。

通过度析历史资料得出结论,养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难点:国民党统治危机发生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抗日战争胜利》,提问:在视频中老百姓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战争结束后,人民渴望什么样的生活?设计意图: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

环节1:出示1945年11月拍摄于上海南京西路的照片,明白在抗战胜利后人民对国民政府抱有很大的期望。

设计意图:理解历史照片的史料价值,学会从历史照片中提取、分析历史信息,明白在抗战胜利之后人民对国民政府的期望之大。

环节2:由漫画《五子登科》转入“大劫收”,结合蒋介石的秘密手令,理解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大劫收”中的种种腐败表现,这种腐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失去民心。

设计意图:初步懂得漫画的史料价值,了解如何使用文献史料与之相互印证以还原较为真实的历史;明白贪污腐败会失去民心。

环节3:提问: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当时可能打破和平局面的潜在威胁是什么?以此转入“重庆谈判”。

出示《蒋介石邀毛泽东的第一份电报》以及陶希圣的一段话,理解蒋介石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内战争取准备时间,理解蒋介石“假意谈判,实则内战”的真实意图。

设计意图:分析文献史料,理解蒋介石谈判的目的及真实意图。

环节4:出示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师生分析得出毛泽东早已看出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的意图,但他仍然赴重庆谈判。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精品教案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达赖的金印)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亲率三千人赴京觐见顺治帝,收到清廷的优待和册封。

次年辞归,清廷命承泽亲王硕塞等率八旗护送至代噶(今呼和浩特)。

同年四月,又派遣礼部尚书觉郎球等前往代噶赐授金印、金册,“达赖喇嘛”这一封号及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从此正式确定下来。

达赖,蒙语意为“大海”。

喇嘛,藏语意为“上师”。

这就是图中金印的来历,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多媒体出示清入关的相关图片)教师简单讲述: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确立(清朝统治者进人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

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

)目标导学二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一(一)郑成功收复台湾1.(多媒体台湾地图)教师简单讲述:明末台湾的基本情况(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2.(多媒体展示《郑成功像》)学生抢答:你知道这是谁吗?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答案提示:郑成功。

1662年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

3.提出问题:收复台湾的影响?提示: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康熙设置台湾府1.读材料(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东南海岛台湾被郑经占据,郑氏本以恢复明室为号召,但自从永历帝和郑成功死后,失去了号召力和政治领导,郑氏集团内叔侄兄弟失和,内讧不息,已蜕变成失去政治目标的海上武装。

材料二:台湾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士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仅供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一)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二)【教材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

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

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三)【教学过程】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第18课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口述、文字、照片、政治漫画等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知道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接受日伪资产的同时,利用职权大肆贪腐,掠夺人民财富,在因为坚持内战而引起财政赤字后实行金圆券币制改革致使财政崩溃,以至逐渐陷入经济危机,失去民心。

2.学习通过层层分析问题,知道共产党人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建国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国民党却陷入政治危机。

3.通过学习,掌握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料相互印证的史学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庆谈判。

难点:国民党统治危机的表现。

[学情分析]
这个班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绝大部分学生止于兴趣,一直没能提升一步,要把兴趣引导到学习的全过程,提升到学习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训练,以及坚持。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8课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摆脱这种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认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还不够清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思想文化(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思想文化(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8课思想文化教学目标:1、能说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道教产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表述佛教传入的路线,培养学生识图及抽象概括能力;2、能说出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能说出秦汉时期雕塑文化的杰出代表——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通过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想象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势和当初设计的原因,培养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了解佛教、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影响;2、通过学习并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以及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的有关司马光的信息,讨论“为什么司马光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并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3、通过观察教科书以及教师提供的图片、资料,描述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道教的兴起,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2、通过小组讨论“司马光为什么能写出《资治通鉴》”使学生养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学习的品质;通过对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精神的学习,初步培养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3、通过学习和想象秦始皇地下军阵,感受秦朝的威武,同时认识到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史马光《资治通鉴》的学习,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

难点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励点拔。

师:佛教起源于什么地区?又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要求学生阅读第一目第一段,然后回答问题)生: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师:回答的一点没错,这说明佛教是外来的(板书佛教东来、起源、时间等要点)2、投影佛教东来路线图。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投影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佛教东来的路线。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图例,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生:通过观察、讨论明确:天竺——西域——(长安——洛阳)师:谁再来概括一下呢?生:丝绸之路3、出示佛像,学生观察。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十八课国民党统治的危机〖教学立意〗抗战胜利后人民盼望和平民主建国,但国民党违背人民的意愿,变大接收为“大劫收”;继而为拖延时间部署内战,玩弄假和谈真备战的反动伎俩,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不久又撕毁协定全面进攻解放区;金圆券的发行使国民党的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这个切表明:国民党的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跨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1945年中共中央派毛泽东与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2)了解“大接收”实际上成为“大劫收”,由“劫收”引发的腐败日益严重,埋下了国民党最终失败的祸根。

因为国民党滥发纸币,法币和随后发行的金圆券急速贬值,财政金融完全破产。

(3)理解重庆谈判顺应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的要求,但因为国民党以谈判为战争手段,缺乏诚意,谈判没有能够阻止内战的爆发。

2、过程与方法:(1)教师提供文字较为浅显的史料,学生研读并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

(2)通过漫画、民谣等解读,懂得漫画、民谣也是我们获得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

(3)引导学生分析国民党统治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概括危机的集体表现,学习归纳信息推导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国民党官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通过各种方式对百姓巧取豪夺,以致最后丧失民心,让学生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通过革命领袖毛泽东等人为了顺应人民和平民主建国的希望,不畏艰险,亲临重庆的事实,使学生感受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

〖教学分析〗1、重点:重庆谈判2、难点:国民党统治危机的表现〖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

一起朗读一首抗战胜利后在原沦陷区广为传唱的民谣(PPT,老师强调抗战胜利后)提问“中央指的是什么?”(国民党或国民政府)民谣从来就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透过民谣我们能够找寻历史的信息。

提问:这首民谣反映了原沦陷区百姓对国民党的什么态度?(失望或希望变失望甚至绝望)说明了什么?(国民党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首先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民谣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其次使学生知道民谣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透过民谣能够找寻历史的信息,实行史学思想的渗透。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第十八课梦想成真的时代.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第十八课梦想成真的时代.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第十八课、梦想成真的时代第十八课、梦想成真的时代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导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及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与化学、物理学、数学和工程学等交叉综合而成的新型技术系统。

知道克隆技术的产生。

列举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过程,知道在20世纪人们终于实现了航天的梦想。

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并结合调查表的分析,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克隆技术的日益发展、航天领域的突破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逐步使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以我国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导学重难点重点现代计算机的诞生。

难点对克隆人问题的看法。

导学设计意图从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启发学生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提问——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们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二、新课学习(一)神奇的电脑世界教师活动:讲述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化和效益。

了解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启发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讨论,理解科技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奇妙的克隆世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技术的真正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神秘的太空世界述说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尽情抒发感受,去探索太空的奥秘。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第18课国民党统治的危机教学主旨:知道战后老百姓希望和平、民主、富强,但国民党倒行逆施,统治陷入危机,失去民心;与此同时,共产党顺应民心;从而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培养要求中华民族内部团结,爱好和平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接受日伪资产的同时,利用职权大肆掠夺人民财富,以至逐渐失去民心;知道共产党人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建国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了解蒋介石撕毁决议,全面进攻解放区;知道国民党因为坚持内战而引起财政赤字,了解国民党解决财政赤字的方式。

(1)通过学习,学会根据留存的文字、影像等资料提取历史信息;(2)学习分析处理相关图表,提取隐含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培养要求中华民族内部团结,爱好和平的情感。

(2)感受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国民党统治危机发生的原因。

难点:国民党统治危机的表现。

三、教学技术和学习资源应用PPT、《百年中国》视频四、教学设计五、板书设计人民的愿望国民党的做法‖“大劫收”‖国经济和平敲诈勒索民‖政民富强滥发纸币“金圆劵”危心‖权党发展生产力尽‖动统民主假谈判,真备战,机失‖摇治政治……签订双十协定‖单方面撕毁协定‖六、作业与评价材料: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主笔陶希圣私下说:“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不过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问题:1.材料中所指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谈判是谈判,签订了《》。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促成谈判的因素有哪些?国共双方对此谈判的态度。

参考答案:1.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2.人民渴望和平。

共产党:积极参加谈判,争取和平建国;国民党:表面上积极邀请共产党谈判,实质上没有和平的诚心。

学生如能进一步展开,用史实具体分析国共的态度则更佳。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主要讲述了清朝的建立及其前期的繁荣。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已学知识,通过分析清朝的建立背景、主要成就和原因,使学生对清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材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元朝的兴衰,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清朝建立与前朝繁盛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的建立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原因;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的建立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原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教学难点:清朝建立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清朝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清朝时期的宫廷乐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清朝的建立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清朝的建立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案例分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从中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清朝前期繁荣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8课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8课教学设计方案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概述《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主要学习内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

本课的重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难点是中俄《尼布楚条约》。

本节课重在借助多媒体教室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深刻的学习探究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的历史,在探究中认识到台湾、黑龙江流域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2)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3)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用历史事实说明台湾、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而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中学七年级的学生;2. 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理解能力有限,知识水平不平衡;3.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4.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5.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思想文化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思想文化学案 华东师大版

思想文化
.三国鼎立 B.楚汉之争
.唐代的开元盛世 D.明代的戚继光抗倭
右图是明代画家丁云图所作的《三教图》。

这幅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儒、佛、道三家合一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情景出现在()
B.宋代
(1)这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两种宗教
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2)什么朝代以后佛教进一步融合了儒、道二家文化
(3)佛教和道教对我国社会影响非常深远。

教学反思
不足:1.在讲到《资治通鉴》的时候,老师应该结合课本《司马光手迹》图,提出问题:“我们应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自我感觉在教本课的时候课堂的逻辑性还有待提升
讲到道教的时候应该要结合泉州清源山的老子像,与实际想结合,突出重点。

优点:按照分层导学的模式突出重难点,注重当堂检测。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主要讲述了清朝的建立以及前朝的繁盛时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清朝的建立背景、入关定都北京、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统治成就,以及清朝前期的繁盛景象。

本节课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需要学生系统掌握清朝的建立背景、皇帝统治成就以及前朝的繁盛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朝代,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清朝的历史知识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清朝的历史背景、皇帝统治成就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便于理解教材中的图文信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的建立背景、入关定都北京的过程,掌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统治成就,认识清朝前期的繁盛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的建立背景、入关定都北京的过程,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统治成就,清朝前期的繁盛特点。

2.教学难点:对清朝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图文信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清朝建立与前朝繁盛的相关视频。

4.图片资料:清朝皇帝画像、历史场景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清朝皇帝画像,引导学生关注清朝的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清朝初期的统治措施和效果;
技能目标:能归纳清朝初期为稳定边疆做了哪些努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朝初期的疆域概况;
教学难点:能归纳清朝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朝的疆域概况吗?清朝为统一全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师:课件出示清朝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清朝为稳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安定边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清朝能统一全国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朝初期为安定边疆采取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效果如何?清朝的疆域概况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投影《少林寺》图,让同学们说知道的佛教建筑和石窟。
(2)请 一位同学用一个形体动作让别人知道你是佛家弟子。
(3)通过以上两题让学生觉得“原来宗教就在我身边,肯定能学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教师分析讲解佛教的教义和“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教义的吸引力;统治者的支持。)。
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可有:
(1)《资治通鉴》是怎样写成的?
(2)《资治通鉴》记载了什么内容?
(3)《资治通鉴》是什么体裁?有何史学地位?
(4)什么是编年体 ?
(5)司马光为何能写出《资治通鉴》?等等。
可以让一组的同学提出问题,其他组同学回答,
师:小结并解释书名的含义。
解答问题后,师结合课本《司马光手迹》图,提出问题:“我们应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师:《资治通鉴》被视为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指导学生列出表格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 。(书名、作者、成书时期、体例、叙史范围、史学地位)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几种宗教?家喻户晓的是什么?(佛教)
学生回答后导入下一目题:
3、佛教的中国化
因为宗教较抽象,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借用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列表作答
学生:讨 论作答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18课思想文 化
《史记》与《资治通鉴》比较
佛教、道教异同比
(4)结合《中国历史教学软件》(七年级下)的佛教图片视频及课本上的《三教图》帮助学生理解佛教的中国化。
投影问题:我国古代反映 佛教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
《西游记》中有另一种宗教的影子,有哪一位同学知道是什么宗教?
4、道教的兴盛
师:(1)投影《道教圣地青城山》,介绍“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后期形成。”请一位同学用动作表示道士心中想什么?(找一位同学到前面用拂尘表演)
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教学软件、拂尘、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1、导课:复习提问已学过的《史记》的有关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师:2、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投影“司马光图像”和“《资治通鉴》书影”
让学生读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这样可让学生融入课 堂,发挥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了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对佛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远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佛教与道教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资治通鉴》的内容、体例及史学价值;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难点
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对佛教、道教的分析、评价。
教法与学法
比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
18思想文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1)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盛,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宗教总是要全面辩证地分析。
(2)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不仅使人明了历史兴替,而且使人提高文化素养,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遗产。
知识与技能
(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佛教的传播及主要教义、道教的兴盛及主要教义
(2)投影问题:“佛教与道教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种宗教的基本教义得出“佛教等待来世而道教更注重现实”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道教的基本教义。
(3)指导学生对佛教与道教从起源地、主要教义、政治作用和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列出表格。
(4)联系现实,展示《刘思影自焚后被抬上救护 车》的图片,设计题目“今日说‘法’”: 你认为法轮功是宗教吗?为什么?作为刘思影的同龄孩子,你有何感受?你想对还在练习的法轮功者说点什么?
通过此题对学生进行法制思想教育,提醒同学们对法轮功要“警钟常鸣,斗争到底”。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学生:一一作出回答
学生: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学生: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
学生:回答
学生:做动作
学生:(《西游记》
学生:(道教)
学生:表演
学生:佛教等待来世而道教更注重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