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归纳最全)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①触景生情(景→情):②以景结情(情→景):③缘情布景: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⑤景略情在:(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衬哀情④以哀景写乐情2、借物抒情(1)定义及举例(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一)基本概念:(二)考试重心(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①相反相成②相辅相成(4)“虚”与联想、想象2、动静结合(1)基本概念(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4、细节描写5、色彩的渲染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7、白描8、疏密9、诗中有画:二、议论三、记叙第二节:修辞手法一、比喻四、借代七、设问二、比拟五、夸张八、反问三、双关六、对偶九、互文十、列锦(一)定义(二)作用(艺术效果)1、凝炼美。
2、简远美。
3、含蓄美。
十一、迭字第三节表现手法一、象征:(一)定义(二)条件与特征(三)作用: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一)定义及举例(二)联想、想象与夸张(三)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四)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三、抑扬(一)概念:(二)分类1、欲扬先抑2、欲抑先扬(三)相关范畴——褒贬1、似贬实褒2、似褒实贬四、衬托(一)概念:(二)分类:1、性质分类(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试题透视〗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 妙变化,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从什么 转达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 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 的赏析。
〖试题透视〗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 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 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 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 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 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又预料到愁重 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参考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 “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 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自身的孤独寂寞、 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 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寓情于景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 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 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 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 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诗歌赏析表达方式
7.工笔: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描写。相对于白描,工
笔也可以称为细描。
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 顾,临堂空复情。”
①正面渲染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 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法。
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悲愁和对前途的迷惘。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这首词全用白描手法,不加任何渲染烘托,
通过纯客观的景物 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不尚华丽, 务求朴实,却够成了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
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人不著一个哀字,但是 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②侧面烘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 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 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 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 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中重点注意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或色彩的描绘、白描或细节描写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相关术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析】“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
最新版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C.以乐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 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 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 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 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诗歌鉴赏方式之表达
壹
贰
叁
肆
伍
教 表 诗 诗 锦点 达 歌 歌 囊对
学目 方 的 的 妙 点 式 描 抒 计训 有 写 情 巧练 标哪 方 方 解 巩 些 式 式 题固
壹
表 达 方 式 的 种 类
古 诗
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议论 说明 抒情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描写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描写讲究技巧: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 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1.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②、点面结合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 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 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 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 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 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 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大作用 。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词 表
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 用典、排比、反问、通感、双关、叠字、反复、顶真等
达 技
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从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 对对象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 通过对其他的人或 物的描写达到间接 表现事物的目的。
工笔: 精雕细刻式的描写,描写详尽、细 从描写用笔:
腻、生动、多用修辞。 用经济的笔墨,精炼质朴的文字寥 白描: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本质。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描写的角度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色: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在一首别意绵绵的诗中,以 “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 景色,反衬了诗人离愁别恨。
(二)之 4、以哀景写乐情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此诗用“寒水”、“山家”、“怪 禽”、“旷野”、“落日”等景物状 描出山村人烟稀少、寂静萧条的景象, 似乎要向读者传达一种悲凉的情绪, 但结尾笔锋陡转,一个“亲”字,诗 眼明丽,仿佛告知人们,这里正是一 片未受战乱而分外祥和山村乐土,表 现出诗人由惧转喜的心理变化和亲切 温馨的内心感受,流露出诗人对和平 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本诗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
1、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及近:远 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 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 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 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 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2、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 “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 “断”“明”“隐”,使这些近景顿时栩栩如生; 写动景“乱蝉”“翻飞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 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 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飞白鸟”与“照水红蕖” 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 的淡淡清香。
古诗鉴赏之表达方式
手法七 观察角度变化 【必备知识】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 内涵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
看,看到的风景也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 作用 认识,获得更完美的体验。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 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 举例 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 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 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 美感。描写顺序:由远到近。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 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举例 分析:动静结合,相互映衬。诗中末句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更衬托 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动静结合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 特别 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赏析时应 提醒 指明诗中的“动”是什么,“静”是什么,二者结合有怎样的效果。
叙述 顺序
叙述
叙述 视角
叙述 特点
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
解说 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叙述的视角一般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利于抒 情;第三人称,客观真实。 叙述的方式一般分为客观叙述和夹叙夹议,另外还要 注意叙述的线索,如时间、情感等。
【题型解读】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诗歌中考查叙事方 式,在高考中考查不多,不过 2016~2017 年高考中浙江卷都考查了此考点。 【常见设问】 1.(2017·浙江高考)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2.(2016·浙江高考)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做简要分析。
高三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实战演练(三)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 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 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 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 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 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分)
白描手法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 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指用最 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 生动的形象。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 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 民的深刻主题。
动静结合
1、以动显静。 例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 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声写静,以 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 动写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突 出了春涧的幽雅、宁静。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 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 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 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 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 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 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记叙、议论。
(1) 抒情(1)抒情分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故)、借古讽今(喻今、伤今)(a)借景抒情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触景生情(景→情,先写景后抒情)2、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以景结情(情→景,含蓄、蕴藉)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缘情布景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寓情于景(有景无情)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情景交融训练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触景生情2、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以景结情3、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寓情于景4、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情景交融⊙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1、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以乐景衬乐情2、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以哀景写哀情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衬哀情4、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诗词赏析 表达方式
古代诗词鉴赏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五种,其中诗歌中常用的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方式: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等)。
描写手法: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借景抒情: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安史之乱后,诗人只身站在宜阳城头,极目远眺,只见土地荒芜,野草满目,城外流水东流复向西,再也难见农民用流水灌溉万顷良田。
路转春山,人迹罕至,任春花吐芳、鸟啼婉转、送尽春光。
全诗说尽宜阳城外凋残荒凉,却不露乱离之事,于花落鸟啼之中,寄寓了多少兴亡之感!可谓“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梅的高洁表现了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质。
赏析下面两首诗的表达技巧绝句二首(杜甫)(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一)从和两个角度去写的。
(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绿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
(三)寥寥数笔,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修改)
3、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 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 籍《秋思》)
(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 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 ②抒情性作品:用行为举止(多为细节) 来抒情。
3、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
例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例2: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例1:“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 乐》)
——以哀景写哀情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例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 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例2:“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 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 谢浑《谢亭送别》)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一是触景生情, 二是以景结情, 三是缘情布景, 四是寓情于景, 五是景略情在, 六是情景交融。
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 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 吾乡。”(王禹偁《村行》)
①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 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 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 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1)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 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 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 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 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1.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结合文本简析是如何运用
答 题
这种手法的。
模 式
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Biblioteka 象、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以及作者
表达的情感。
随堂练习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木兰诗》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 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 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 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乐府双璧” 借事抒情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 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 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七.描写角度 层次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或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色彩的角度:色彩的对比、映衬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咏梅》
物 言 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 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 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 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课件40张PPT
触景生情是先有景,由景想到和景有关的人或事。
(二)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 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 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 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 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 之景来寄托感情。 注意:以景结情(诗歌的构思立意:写景诗句放在最后)
【答案】①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点)
②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幅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
③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
情怀。(评)
(二)间接抒情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注,报与桃花一处开。
竹②生《荒咏竹野》外通,过梢描云写耸竹百子寻身。居无荒人野赏、高高节耸向,上徒、自外抱直贞中心空。等特点,赋予竹 子不耻慕染奢湘华妃、①不泪媚,俗羞、入高上洁宫、琴坚②贞、。追谁求能理制想长的笛品,性当,为表吐达龙自吟己。要像竹子一 样坚【贞注高】洁①,湘追求妃梦:想传,说愿中为舜国帝家的效妃力子的,高舜尚亡志后趣。, 湘 妃 泪 洒 竹 上 , 形 成 斑 竹③(这又种叫手湘法妃在竹其)他。诗②人上的宫诗琴中:也宫常廷有一运流用琴。师如于弹谦奏的的《琴石。灰吟》: “千锤 万凿这出首深咏山竹,诗烈运火用焚了烧托若物等言闲志。的粉骨表碎现身手浑法不,怕这,种要写留法清在白于在谦人《间石。”灰借吟石》 (灰“经千过锤“万千凿锤出万深凿山、”烈火) 、焚虞烧世”南“《清蝉白”》“( “粉垂末饮”清等露特点”,) 、运陆用游托《物卜言志算,子 ·把咏石梅灰人》格( “化驿,外赋断予桥石灰边历”经) 等锤诗炼中、也不惧有焚体烧现、,不请惜以粉本身诗碎或骨任,选要上留述清诗白在歌 中人的间一的人首的( 也品可性另,选寄其寓作他者诗为作国) 作尽为忠例、不子怕,牺谈牲谈的你意对愿这和种坚手守法高的洁理情解操的。决( 6 分心)。
【古诗文阅读】古诗鉴赏之诗歌的表达方式
【古诗文阅读】古诗鉴赏之诗歌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例句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分析
用叙述的方式写出作者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生凉的秋天,与夫君离别后,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外出乘舟解忧的情形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分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如下情境:白鹭蜷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例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分析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
例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分析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设题方式: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
描写手法: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景物描写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角变化、色彩渲染、意象叠加1、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①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②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景、人、事,来烘托另一事物的特点或人物的心绪情感。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被烘托之物不写)古代诗歌中,渲染和烘托往往成对出现。
既渲染气氛,又烘托人物。
③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两物皆写,以次衬主)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2、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①写人: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翁》)②写事: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③写景:不尚华丽,不事雕琢,务求朴实、真实。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细节描写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可以更加生动具体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内在本质,增强感染力。
往往从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动静结合(1)何谓动静:静止与活动、安静与声响(2)动静手法的几大细类:①动静结合:在写景时既描写动态景物业描写静态景物,动态与静态相映成趣。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②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突出静态,也属于反衬。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④化动为静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5、虚实结合(1)何谓虚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2)虚实结合的细类①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景为虚。
②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③具体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6、正侧结合指诗歌在写人写景时,既从正面描写,也从侧面描摹,两者结合起来以突出人或物的特点。
单独正面描写→渲染、白描。
单独侧面描写→烘托。
7、点面结合以简练的笔调勾勒出阔大的背景,再着意写出该画面中的一个细节,或与画面相比显得细小的形象。
8、视角变化指诗歌在写景时,远近、高低、俯仰、五感结合在一起,对景物进行多角度描写。
①远近高低俯仰:由远到近、由近及远;从高到低;俯视与仰视相结合。
②五感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结合9、色彩渲染通过景物色彩的渲染、对照来突出景物特点,构建画面,营造意境。
有冷暖、明暗之分。
10、意象叠加不使用连接词而将几组意象并列,形成意象的并置堆叠,从而构建画面、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指将感情融于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面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情景相生,景语即情语)2、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情感、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景为情生缘由、情为写景目的)两者区别:情景交融是景中含情,景明写、情暗抒。
借景抒情是明写景,以景引情,明写情。
3、托物言志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4、借事抒情指诗人通过对事件的具体叙述来抒发感情。
5、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两种抒情方式都是借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来抒发情感。
区别在于:用典抒情重在抒发与个人相关的私人情感(由他人感自身)。
借古讽今主要是发表对当今风气、政治或历史事件的看法(由他人观时政得失)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
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寓情于事: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用典抒情:用典:也叫用事。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用典抒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用典与咏史怀古的区别用典:也叫用事。
它是在诗中某一部分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或著名诗句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咏史怀古是指整首诗通过怀念某个著名历史件表达诗人的感情第二类:修辞手法(1)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比拟(2)对偶、双关、设问、反问、(3)互文、通感、用典对比衬托等第二类:修辞手法古典诗歌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比拟、借代、夸张、对比、起兴、象征、通感、对偶、双关、设问、反问、借代、双关、叠字、反复、用典、互文、通感。
1、对比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双方无主次之分。
通过对立的双方,显示两者的反差,突出主题,发人深思。
对比手法小结时空的对比:古盛今衰景物的对比:动静、高低、远近颜色冷暖、生命力强弱的对比情感的对比:哀与乐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艺术效果作用: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拟人:它使得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1]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运用比拟手法“飞出深深杨柳渚”将舟拟比作鸟类,“飞”守形象生动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
作用: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是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
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起兴即借助看似无关实则有相似处的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它有引起心绪情怀,创造作品气氛,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
象征(托物言志)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明月:象征离愁别绪,思乡怀人。
杨柳:惜别南浦:表示送别之地的专有名词梅花:坚贞、高洁、不屈、孤傲杜鹃:哀婉凄凉的心绪松柏:孤高、正直、耐寒不屈通感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
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此手法在现代汉语中运用较为普遍,古典诗歌使用相对较少。
借代(1)定义: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