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选修4《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精品).doc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五大部分说课。
一、说课标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修四城乡规划的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的课程标准有:1.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可以看到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明”,可以确定这节课的学习水平为理解水平。
二、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城市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本节是选修四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考点。
由于必修二学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的内容,本节的难度不大,但多识记内容,难点在于城市化阶段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必修二已学过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的内容,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在必修二中已学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内容,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识记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理解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的相关概念和特征;2.理解并识记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3.识记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可以由图判断出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可以通过列表归纳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并说出其带来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节约、清洁的观念,保护城市环境,参与建设绿色城市。
(四)教学重点:1.重点是城市化概念标志以及城市环境问题成因及对策,依据是符合上面两点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内容;2.难点是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依据是需要读图分析,并且图示多种多样难以判断。
三、说教法本节内容我将以讲授法和谈话法为主。
教无定法,我采用课件辅助教学,播放视频和多展示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由于是选修课程,我还会用上指导自学法。
四、说学法1.通过回顾必修二的城市化内容,加强对本节的理解与识记;2.运用列表比较法,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11
学科:地理授课班级:高三30班2018年11月1日人口迁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2.能说出人口迁移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通过农名工现象分析,总结影响人口移动的原因,影响,问题以及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移动问题的学习,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祖国发展的思维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其影响【难点】人口移动的判断标准,阶段,及其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微课导入《农民工生存现状》)运用视频导入法,给出概念: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问题及其影响图片导入,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自然环境,政治,战争,国家政策,政治中心变化,经济水平差异,个人。
环节二:新课讲授1、(微课导入《农民工生存现状》)通过分析农名工现象,分析人口移动的原因,影响,问题措施。
小组形式进行,按照分析问题的角度,维度,分成四个小组:农名工组:分析为什么农民工要外出打工城市居民组:农名工的到来,对当地居民带来什么影响村委会组:农名工的大量外出,农村将会面临什么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居委会组:农名工的大量外出,城市将会面临什么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以小组为单位,将农名工问题分成几个板块,按照角色不同,学生通过自我角色代入,感同身受找出农名工现象背后的问题。
畅所欲言,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2、通过农民工现象,提出如何解决农名工问题——产业转移介绍茂名最近几年关于地方产业提升的几大举措:电白:引进珠海的石油产业高州:王老吉的引入信宜:引进东莞,广州的化工行业环节三:高考引入,巩固提高【问题】2017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卷Ⅰ】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城区,在公交线路的沿线,尤其在站点周边土地高强度开发,公共使用优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39
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四《城乡规划》第一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课程标准: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活动建议: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存在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课标解读:(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含义(二)运用课本材料、收集的图片资料、影响材料等,说明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三)通过案例分析、模型建构等方法,来落实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特点比较选修四教材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采取了正文、图表、案例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分成了(1)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3)不同国家所处城市化阶段不尽相同这样三个副标题来呈现。
其中提及到了城市化概念和内涵,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差异、与经济发展适应程度、经历城市化阶段差异等知识点。
突出了不同国家城市化阶段差异、城市化过程特点。
通过图表、案例、文字较好地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的对比。
这部分内容位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节之后,在城市环境问题及成因之前,具有很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与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相关内容对比:(1)必修四的城市化通过阅读材料展示其内涵,必修二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变化来体现。
(2)必修四教材比较强调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适应性,采用非洲案例、表格对比等,尤其突显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合理城市化现象(畸形城市化)而必修二教材着重城市化的原因分析。
(3)在城市化阶段的划分中,必修四通过正文材料较为直接地完整地归纳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阶段,从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而在必修二中以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为载体来体现。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了解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比较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能力目标:提高图文信息提取和转化能力,锻炼利用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来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难点:城市化与经济的适应性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六:设计思路在分析设计本节课过程中,着力让学生明确城市化过程原理、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差异的内容,因此按照“城市化字面意思——以某城市为例总结城市化的含义、动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非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及不合理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29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知识点多,但教材内容零散、知识点联系紧密,图表说明清晰。
就高一学生来看,教师需要说明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和重要标志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引发的城市环境问题。
这一章知识重要,需要教师在归纳强调的同时引用生活实图来进行形象的说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图片的预览使学生知道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中引发的城市环境问题。
使学生在读图、阅读材料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和解析能力。
2、过程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读图和教材案例分析,使学生在阅读和归纳中提高了他们的问题解答能力和对教材的系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标志和城市化中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难点:要说明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上海市出示城市发展变化图,引出城市化及城市化的概念出示教学课标: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3、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具体的教学过程:1、城市化:出示上海市城市变化图,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图片,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教师先提问,之后归纳——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化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教师首先出示课本2.16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进行读图思考,归纳城市化的三个标志——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土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
教师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读图思考,并进行引导提问。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师出示图,要求学生读图回答。
教师提问后要求学生并从图片中整理出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4、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看课本和图片,之后提问城市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表现有:三废污染;噪声污染等(2)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4)城市秩序混乱案例分析:课本31页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21
教材版本:人教2003新课标版选修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知识上,本节相关课标对教学内容有两点要求,一是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二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技能上,本节内容主要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城市化的相关地图、曲线图、数据表的,分析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从而训练读图、析图地理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运用资料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图文资料概括知识点,要求掌握分析的方法;此外,课标活动建议提倡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感知当地城市变化,反映新课程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体现生活化的地理;在学习层次上,本节课标要求为理解与应用层次,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第二章主要内容是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是聚落的形成,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城市化进程阶段特点;发达、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难点:城市化进程阶段特点。
四、学情分析本节主要面对的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城市中的一员,所以对城市并不陌生,学生对城市化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因此采取案例分析法能激发学生兴趣;他们每个人都会对城市的发展、变化有所认识,只是不能运用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去描述、解释城市化现象。
本节课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运用地理专业术语去描述、理解城市化过程。
对于城市化的进程学生缺乏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图表分析来归纳进程的特点突破难点;在对城市化的影响的学习中,高中生已有综合分析能力,可以采用案例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得出结论。
五、教学目标六、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读图指导法、讲解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20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2、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旨在学习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主要目的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2、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案例分析法;2、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既要看到城市化带来的有利影响,也要看到不利影响;2、正确理解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五、教学难点: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六、课时安排:1课时展示材料一~材料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其反映的环境问题。
材料一:眉山市空气质量相关数据:06月06日空气质量等级为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AQI指数124~154,首要污染物为臭氧;06月07日空气质量等级为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AQI指数122~152,首要污染物为臭氧;06月08日空气质量等级为良至轻度污染,AQI指数85~115,首要污染物为臭氧;材料二:材料三:眉山市工业生活废水、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大多未经处理就向江河排放和倾倒,岷江及其支流沿岸有数家厂矿工业废水排放量达百万吨以上,如彭山氮肥厂、眉山氮肥厂和机车车辆厂等,造成彭山眉山段岷江水质色度、生化耗氧量、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超标,水质级别一般为Ⅲ~ Ⅳ级。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下渗必然导致地下水的污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38
2.城市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
3.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工业化城市化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采取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导入新课,从一开始就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带着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图片、思考题、活动题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教材为主,不脱离教材,感受到教材的重要性,以及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但能让学生能很自然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发现身边出现了很多的城市环境问题,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可以在发现身边的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地改正它,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我们有一个美丽的绿色的城市而努力。
板书设计
第2节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
2城市环境问题》之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教学设计
课题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为人教版选修四第一章第二节第二个大内容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学生在学习了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之后,为明确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同时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如何解决城市环境问题。要从培养孩子们必备的地理素养出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之大。
学
生
回
答
城市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人类加工改造形成的。知道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
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到地理环境的不同方面,培养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理要素综合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16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城市化,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和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
这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极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着眼,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地了解和分析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说明其成因和危害。
推出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1、通过阅读材料,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学会归纳城市合理规划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城市化问题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庄河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庄河建设庄河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
难点: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地理知识,科学地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四、学情分析:(一)思维特征:高二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了一定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知识背景:在学习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能理解城市化过程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
(三)生活经验:随着庄河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学生对生活的周围环境有深刻的亲身感受,能较好地把地理基本理论和原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六、教法与学法(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将生活体验与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论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第一篇:大美庄河【新课导入】观看视频:大美庄河师:思考视频中,、城市里人工设施有哪些?自然要素有哪些?生:观看思考师:这些自然要素,它们哪些还处于自然状态?哪些已经有了人类改造的痕迹?生:思考回答设计意图: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18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及结合生活实际,掌握城市化的不同含义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归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差异;3.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归纳畸形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二、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地区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地区差异四、教学过程:第二部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特征师:阅读课本,总结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征生(单独):师:看图,这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它有哪些特征呢?(提示: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生(单独):(1)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师:城市化水平本应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发展情况不同,因此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
所以出现了畸形城市化(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合作探究1阅读表1.2,分析哪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本国人均GNP值不协调,并思考这种不协调将带来哪些问题?(前后小组讨论5min)生(单独回答第一个问题):生(让三四个小组的代言人发言):师(总结):①城市人口多,导致就业机会不足,会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压力过大,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②城市人口多,会出现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疾病流行等问题,会严重制约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城市的后续发展。
(2)不同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不同师:由于不同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时间不同,因此经历的城市化阶段不同。
阅读课本,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经历了城市化的那些阶段?(2min)生(单独):师:发达国家: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合作探究2:阅读案例2,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两个问题(5min)1、非洲城市化进程有哪些特点?并说明城市化处于哪个阶段?2、非洲国家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生(单独回答第一个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32
《城市化》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很明显,课标对于本节内容很强调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城市化是目前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表现十分明显的一种现象,学生对于这种过程都应该是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的,所以理解起来难度并不大,关键是如何分析资料、理解资料并将有关结论科学的表述出来。
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准确的表述能力都是学习地理所应该必备的技能,结合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选修4》第21章《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联系十分密切,因为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教材的结构上来看本节主要包含三个内容:“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三者应该是按照一种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排列的,首先让学生通过城市化的表现认识城市化,然后再以一个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所需经历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能够结合材料分析出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二下学期的学生,首先从思维能力上来说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从先前基础来看,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主要以自然地理为主,直到前不久才开始接触人文地理内容。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文地理内容通常对表述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可以推测如何简练、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能够结合资料分别说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3、能够列举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多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_20
破坏人类生活环境
措施: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活废弃物、工业生产废弃物
占据空间、污染环境、影响人类健康
措施: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
光污染高大建筑物玻璃幕墙的装修、各种霓虹灯的强烈闪烁
造成人们的视觉错乱影响视觉神经
措施: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规范霓虹灯的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④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学生读课本并思考,城市有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危害及措施?
拓展知识,提高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知识点四
4、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5、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6、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学生阅读,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了解我国城市发展基本趋势
本课小结
本节内容较多,知识点复杂,需要加强理解与记忆,本节重点理解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城市病的表现。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病的表现
1.城市环境污染
2.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3.就业困难
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及方针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虽然繁多,但逻辑性较强,理解的内容较多,加强理解有助于学生记忆。
本节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身边的实例较多,学生掌握总体难度不是很大。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28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并说出此歌曲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
此歌曲反映了我国南部沿海特区──深圳的变化。
深圳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今天南部沿海的一个大城市。
这说明,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
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
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二、知识讲解考点1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①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②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③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考点2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世界城市化进程:考点3 城市化现象1、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原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条件: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家车的迅速发展发展:20世纪50、60年代的郊区城市化,70年代后的逆城市化。
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加2、再城市化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大都市积极开发中心衰落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引年轻专业人员回城,市区人口再度增长考点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学案-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1.2 城市化與城市環境問題學案(人教版選修4)學習目標 1.理解城市化的含義,理解衡量城市化的指標,掌握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2.瞭解城市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城市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3.理解城市環境問題的治理對策。
4.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瞭解城市的發展規律,從而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一、城市化與城市化進程1.城市化(1)概念: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①____________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2)衡量指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化進程的地區差異(1)城市化水準與經濟發展的適應程度有差異a.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發展水準高,與城市經濟發展③__________。
b.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④______,發展水準⑤______,與經濟發展程度⑥____________。
(2)不同國家所處的城市化階段也不盡相同a.發達國家城市化階段相對完整城市化→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b.二戰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準迅速提高,但是形成了低品質的城市化。
c.城市化進程的三個階段:初期階段、加速階段、後期階段。
二、城市環境問題及其成因1.城市環境要素a.自然要素:大氣、土地、生物、園林綠地及水體等。
b.⑩____________:房屋建築、交通設施、工業設施、文化設施、城市垃圾等。
2.城市環境問題(1)自然環境問題a.城市環境⑪________:⑫________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⑬______污染、電磁波污染、⑭______________污染。
b.生態失衡。
(2)社會環境問題a.城市交通⑮________。
b.居住條件差。
c.⑯________困難。
d.社會秩序混亂。
3.成因:⑰__________、⑱__________以及不合理的社會生活方式是城市環境問題的主要誘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7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
4、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
5、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和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城市化,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和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
这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有极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地了解和分析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
4、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和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案例分析问题法。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城市化及城市环境问题,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城市问题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中国世界说之中国城市》,通过视频中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让同学谈一谈你眼中的中国城市。
(二)复习提问必修二我们学习过的城市化内容,布置三个问题,1.什么是城市化?你对城市化有什么理解? 2.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3.城市化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三)新课讲授1、城市化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选修4教案 1..2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1.2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地含义,理解衡量城市化地指标,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地特点.2.了解城市环境问题地表现,理解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地原因.3.理解城市环境问题地治理对策.4.通过本节内容地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地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地,培养学生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1>概念: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①____________转变为城市地区地过程.(2>衡量指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城市化进程地地区差异(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地适应程度有差异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与城市经济发展③__________.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④______,发展水平⑤______,与经济发展程度⑥____________.(2>不同国家所处地城市化阶段也不尽相同a.发达国家城市化阶段相对完整城市化→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b.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形成了低质量地城市化.c.城市化进程地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1.城市环境要素a.自然要素:大气、土地、生物、园林绿地及水体等. b.⑩____________: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工业设施、文化设施、城市垃圾等.2.城市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问题a.城市环境⑪________:⑫________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⑬______污染、电磁波污染、⑭______________污染.b.生态失衡.(2>社会环境问题a.城市交通⑮________.b.居住条件差.c.⑯________困难.d.社会秩序混乱. 3.成因:⑰__________、⑱__________以及不合理地社会生活方式是城市环境问题地主要诱因.三、城市环境问题地治理对策1.依据⑲____________,加强城市综合管理.2.依靠⑳________________,完善城市环境设施.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一、城市化进程地分析发展中国家,分为两种情况:(1>“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这种类型地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如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2>“虚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地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南美洲地部分国家“虚假城市化”状况最为突出.典例1 读“部分大洲和地区地城市、乡村人口当前与未来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图中地代码,填入对应地地区:西亚地区________,非洲________,北美洲________,拉丁美洲地加勒比海地区________.(2>北美洲城市化进程变缓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洲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发展带来地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发达国家在高度城市化地同时,出现了城市“郊区化”地新趋势,即城市________区、________区及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1>DABC (2>已经高度城市化城市经济地畸形发展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地涌入(3>失业人口增多,住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剧(4>住宅工业市中心环境恶化,地租高地铁、高速公路和私人小汽车地发展解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地读图和分析问题地能力.第(1>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四个地区中北美洲主要是发达国家,目前城市人口比重在70%左右,很容易判断出对应图是B;其余三个地区均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内部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市化水平也不相同,西亚地区石油生产国居多,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进程有一个快速地增长,应为D图;拉丁美洲地加勒比海地区整体上比非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也应比非洲高,故C为加勒比海地区,A为非洲.第(2>题到第(4>题,考查两类国家城市化地进程差别及其城市化问题,难度不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特点初级阶段速度慢,常为工业化推动城市发展,城市呈孤岛或点状分布中级阶段进程快,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开始起到动力作用,城市数量增多,开始出现城市带(群>高级阶段速度回落,动力转化为第三产业,城市带(群>不断出现【变式训练1】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地阶段分别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二、城市环境污染产生地原因及危害伴随着城市化地进程,城市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受人类不合理活动地影响,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自然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地发展,还出现了城市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社会环境问题.如下表:原则1.布局在城内或居民区内——基本没有污染地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小型食品、轻纺、服装、印刷、精密仪表等>. 2.布局在城市远郊——环境污染比较大地企业,或者有爆炸火灾危险地企业(如钢铁联合企业、石化企业、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1>对大气有污染地工业:①盛行单一风向——下风向;②季风——与季风方向垂直地郊外;③多种风向——工业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地上风向;④居住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地下风向.(2>对水源有污染地工业:布局在河流地下游或远离水源地.典例2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地排序依次是(>A.a-d-b-c B.a-c-d-bC.d-b-c-a D.c-d-b-a(2>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地现象是(>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答案(1>B(2>B解读(1>在城市化地初期,城市中心人口稠密,城郊人口稀少.随着城市发展,功能区逐渐分化,城市化过程中地问题逐步显现.市内居住人口逐渐向外迁移,最终市中心形成商业区,人口较少;向外为居住区,人口稠密;外围为工业区,交通方便且成本低,人口更少.(2>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市中心地价上升,逐渐形成商业区,人口向外迁移,城市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尽管市区内常住人口少,但商业发达,交通流量逐渐增大,市中心人口逐渐减少,市郊人口逐渐增多,可体现逆城市化趋势.【变式训练2】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地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据此回答(1>~(3>题.(1>该研究小组对城市洪水发生原因地调查结果,最不可信地是(>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地下渗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2>根据调查实验结果,研究小组提出降低城市洪水频率地建议,合理地有(双选>(>A.进行城市合理规划,完善排水系统B.发展城市立体交通,减缓城市交通压力C.在老城区大量建设高层建筑,以留有充分地绿化空间D.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加强现有水面地保护治理(3>下列关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地措施,正确地是(>A.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市区应多建高速公路和铁路B.为方便工人上下班,工厂应多建在居民区及其周围C.为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城市中心区应建大型森林公园D.为避免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厂过多,应将大城市部分人口、工厂等向郊区分散图1.21关于城市化地不同见解,据图分析:(1>城市化包括哪两个方面?(2>城市化地内涵是什么?提示(1>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两个方面. (2>城市化地内涵应包含三方面地内容:一是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地就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地空间转移,而后一个转移是衡量城市化水平地一个重要方面.二是与城镇建设有关地城镇地域地扩展,包括原有城市建成区地扩大、新地城镇地涌现和基础设施地改善.三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地城市生产方式地传播.衡量城市化水平地高低,通常用城市人口集中度地指标,即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地比例.正确认识城市化地内涵,对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制定本地区地城市化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地.图1.22世界城市化水平地增长情况,据图分析:(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城市化在起步时间上有何差别?(2>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有什么特点?(3>二战后,世界城市化得到迅猛发展地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1>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约在18世纪中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在二战以后.(2>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100万人口以上地特大城市发展引人注目.(3>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地迅猛发展.图1.29多中心带状地城市平面结构(深圳>,据图分析:(1>深圳市地城市规划有什么特点?(2>城市中地绿化带有什么作用?(3>这种城市结构对城市环境有什么影响?提示(1>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圳总体规划采用了多中心带状结构,不同中心有几百M地绿化带,各个中心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接,设计合理.(2>具有放氧、吸毒、除尘、杀菌、降噪、防风沙、调节小气候地作用.(3>对减轻城市大气、噪声和热污染等都有良好地作用.图1.30城市内部地绿地和水面,据图分析:(1>城市内部地绿地和水面有什么作用?(2>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对待自然生态环境?提示(1>绿地和水面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噪声、降风除尘、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地作用.(2>应尽量保留原有地自然植被、湿地、水面等,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材料展示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18世纪中叶开始地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地一个重要阶段.工业革命地浪潮起源于英国,继而席卷欧美以至全世界.从此世界从农业社会开始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开始进入城市化时代,世界城市化地进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从城市起源以后地几千年里,世界地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很低水平上地缓慢增长.1800年世界总人口为9.78亿,大约5.1%居住在城市.从这以后态势完全改变,世界人口地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世界地城市人口以更高地速率增长,城市化地发展迅猛异常,势不可挡.在19世纪地100年中,世界人口增加了70%,城市人口增加了340%,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从5.1%提高到13.3%,20世纪前5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52%,城市人口增加了230%,1950年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29%.1950~1980年这30年中,世界人口增加了75%,城市人口增加了150%,1980年城市人口比重逼近了40%.合计这180年中,世界人口增加了3.5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35倍有余,显然可以看出,1800年以来地城市化是一个不断加速地过程.二、城市化发展地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最早欧洲一度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地地区.1800年世界有65个10万人口以上地城市,只有21个在欧洲,到1900年世界10万人口以上地城市增加到301个,欧洲却占了148个,英国在185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一半以上地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国家.20世纪初美洲地城市发展具有更高地速度,世界发达地区地城市化在1925年前后达到高潮,以后其主流又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地普遍胜利,这一趋势就更加明显,亚洲和非洲地城市发展势头尤为迅猛.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城市人口增长突然加速,年增长率1925~1960年间接近甚至超过4%,1950~1960年期间最高曾达到 4.86%,这种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时期地发达地区,而且比发达地区以往地最高速度还要快.1975年,发展中国家地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地区,而且差距也越拉越大,目前约集中了世界全部城市人口地60%.只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地乡村人口基数很大,而且增长速度也很快,所以城市化地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1980年时只有30%左右.三、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在地域空间地不断扩展,形成了许多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城市化地地区地巨大城市集聚体.百万人口地城市集聚体已经比比皆是,且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地 1 000万人口以上地城市集聚体也已有10多个.许多大城市还首尾相连,形成了若干个包括几千万人口地大城市带.知识链接(1>城市化地概念、表现;(2>世界城市化进程;(3>城市化带来地问题.题目设计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图”,回答下列问题.(1>城市是区域发展地____________中心.城市化一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地过程.(2>一个国家或地区地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表示,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水平.(3>从图中可知,到________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半数.(4>试从图中分析,1980年以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特点上地差异.1.衡量城市化水平地最重要标志是(>A.城市人口规模B.城市用地规模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地比重D.城市数目地增多2.下列对城市化及其进程地叙述,正确地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B.发达国家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占40% C.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过快地原因是经济畸形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过剩D.二次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3.关于非洲城市化地叙述,正确地是(>A.城市化速度发展缓慢B.人口高度集中在首都或重要地工商业城市C.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D.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城市化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所致4.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其原因并不是由于(>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B.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地发展5.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地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地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2>此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3>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地不良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思考P15中国、印度、埃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本国人均GNP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将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社会秩序混乱、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思考P16由图可知: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进程地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进程地加速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相当一部分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正在加快增长,并由此产生较多环境问题,即“城市病”.思考P18 1.案例②分析了非洲国家地城市化,可以看出促进非洲国家城市化进程地因素有:a.国家独立,政局稳定,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在保持高出生率地同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数量也急剧增加.b.国家重视工业化地发展,将大量建设资金投向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大批新增农村人口为了摆脱贫困,就盲目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和追求良好地教育. 2.主要问题: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解决措施:首先要控制人口地高速增长;其次要依照法规,加强管理;三要依靠科技,完善城市环境设施;四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思考P18城市环境中除了人工设施外,大气、生物、绿地、水体中,只有生物、绿地还处于自然状态.由于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和汽车地排放物中,含有大量地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染,烟雾弥漫,有时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事件,危害人们地健康,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地污染.活动P19从环境整体性角度入手,分析城市硬质地面面积过大,使环境地自然调节能力极度下降,失去了良好地自然生态循环.城市硬质地面面积过大,使得城市地面热容量减小,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使得城市空间缺少足够地分解者,无法通过城市生态系统地循环,将自己地废弃物充分地自净.由于硬化使得水分不能下渗,地下水位下降,反而地表径流增加,不能充分利用.思考P20 1.“大烟囱经济”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地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地思想,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2.冶炼厂、重化工工厂排放地污染物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源,火电厂不仅产生大气污染物而且带有大量固体废弃物,印染厂主要是水体污染.这些废弃物地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们地身体健康.思考P21 1.城市中地不合理生活消费,例如开私家车上下班会加重城市大气污染;不集中供暖,分散取暖也会加重大气污染. 2.针对不合理现象,要从自我做起,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采用节水措施,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地人;以节俭为荣……活动P24 1.政府既是城市地管理者,也是城市环境地保护者、监督者,是社会公益事业地基础载体. 2.可联系所在城市地具体情况,调查城市存在地环境问题及产生地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答案基础梳理①乡村地区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地百分比③相适应④晚⑤低⑥不相适应⑦郊区城市化⑧逆城市化⑨再城市化⑩人工设施⑪污染⑫大气⑬光⑭固体废弃物⑮拥挤⑯就业⑰工业化⑱城市化⑲法律法规⑳科学技术力量重难突破【变式训练1】C[首先分析图中①②③三个阶段所表示地含义:①时期表示水平低、速度慢地城市化初期;②表示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地城市化中期;③时期表示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很慢甚至停滞地城市化后期.然后可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地实际情况得出正确答案.]【变式训练2】(1>D(2>AD(3>D[(1>城市发生洪水地原因不可能与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地下水位升高有关.(2>此题以社会焦点——城市改造为背景考查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立意较新颖.城市改造过程中洪水发生频率增加,主要是城市排水方法不够合理以及人工改造地表使地表水下渗、径流受阻所致.措施必须从此原因入手.(3>高速公路和铁路占地面积广,噪声及废气多,对城市具有严重地污染及分割作用.高速公路及铁路宜建到市郊;工厂是城市环境地主要污染源,尤其钢铁、化工、火电厂等,应远离市区布局,并考虑盛行风向地影响;大型森林公园也不宜布局在市中心,因为市中心一般是经济、商业、文化中心,而大型森林公园占地面积广,建在市中心不利于人们购物、交往,应布置在城市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起到防护及美化环境地作用;将大城市部分人口、工厂等向郊区分散,可避免大城市中心因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地环境问题,是合理布局工业区,适当分散污染源地有效途径.]题目设计(1>经济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地比重社会经济发展(3>2000(4>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变慢,甚至停滞,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自主练习1.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地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地最重要标志.] 2.A[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畸形发展,出现了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地现象,如“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3.B4.C 5.(1>城市面积由小变大城市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市发展为城市群(带>(2>城市化(3>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任选四个即可>解读通过分析城市面积、城市数目、城市分布地疏密、城市人口比重地变化特点,来理解城市化过程地内涵.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0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城市化的利弊。
学情分析:(一)思维特征:高中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了一定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知识背景:在学习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能理解城市化过程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
(三)生活经验:随着武汉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学生对生活的周围环境有深刻的亲身感受,能较好地把地理基本理论和原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生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3.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城市化带来的影响”过程中,提高辨证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阅读视频,查阅资料等形式,学会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在分析当前城市化一些不良倾向的过程中,提出海绵城市绿色城市与生态城市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教学重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准备】自制PPT。
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5分钟武汉城市文明宣传片视频,由城市变化《武汉,每天不一样》引出城市化的概念旧知回顾。
提出城市化带来的影响问题思考,分类为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展开,强调辩证分析利弊。
通过俩道高考习题让学生认识到本节知识点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提示让学生谈自身体会:从生活习惯、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交通运输城乡差距等方面讨论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不利影响。
1、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2、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3、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地面积(重点)组织学生归纳: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聚落形态,生活方式,生产形式,交通条件等)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通过手写小插图引发思考)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病分类)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一、课标要求: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
4、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
城市化进程。
5、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和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
治理。
6、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了解
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学习城市化,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和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
这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有极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地了解和分析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
4、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
城市化进程。
5、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和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
治理。
6、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了解
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案例分析问题法。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辩证的看待城市化及城市环境问题,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城市问题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五、教学难点:
1.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具: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
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最重要指标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
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
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引人注目
3.发达国家城市化
(1)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2)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
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污染:
①大气污染
污染源:居民燃烧煤炭、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危害:城市空气污浊,有时出现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②水污染
污染源: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危害: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下降
③噪声污染
污染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危害: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污染源: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生活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阻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问题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三)城市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1.依据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2.依靠科学技术力量,完善城市环境设施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