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中建史
中建史绘图题
中建史绘图题同济⼆、绘图题(20分)1、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正⽴⾯(4分)2、北京四合院平⾯(4分)3、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阁平、⽴、剖⾯(12分)⼆、绘图题(每题5分,共20分)(00年)1、双槽与⾦箱⽃底槽2、楼阁式塔与密檐塔3、晋祠圣母殿平、⽴、剖⾯图4、五踩⽃拱三(01年).作图题1. 五踩溜⾦⽃栱侧⽴⾯2. 独乐寺观⾳阁3. 北京故宫平⽴⾯4. 应县⽊塔⽴⾯三. 绘图1. 清式庑殿纵剖⾯2. 嵩岳寺塔平⽴⾯3. 外滩意象(具抽象均可)画图题1. 歇⼭纵剖⾯2.北京故宫太和殿平.⽴⾯3. 北京四合院意象中国史(各10分共40分)1。
建筑图象a.三踩⽃拱(平⾯,正⽴⾯,侧⽴⾯)b.清式七檩歇⼭(纵横剖⾯)2。
建筑意象上海外滩江南古镇三作图(30分)1. 绘出四铺作⽃拱正、侧⾯图,并绘出华拱和令拱断⾯。
2. 绘出清式歇⼭顶纵剖⾯图,并注明主要构件名称。
3. 试以不少于3幅的系列简图概括出江南民居的主要特征。
三绘图1绘出独乐寺观⾳阁平⾯剖⾯图并注明关健构件2绘出两⽊构件相交时的燕尾榫和卯的轴侧3绘出嫩戗发戗⽴⾯图并注明关健构件三.绘图(08年)1.以剖⾯形式绘出唐宋殿堂和清式殿堂的⽐较简图,并以⽂字标明⼆者的关键差异。
2.绘出送带⽃拱⾜材重拱(包括⽠⼦拱和慢拱)的⾥⾯、剖⾯、轴测。
3.绘出所在城市3幅系列景观(简明,特点突出,⽂字说明)东⼤⾦厢⽃底槽侧脚与⽣起(⽴⾯)(2分)⼀颗印(⽴⾯)(2分)⼲阑式——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露⾯通风,防避⾍兽侵害,防洪哑巴院(平⾯)(2分)明清帝陵宝城和⽅城之间有⼀⼩院称⽉⽛城,俗称“哑巴院”。
中国仅存唯⼀⽊塔的结构特点(平⾯)(2分)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图(3分)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图——战国时代中⼭王墓的兆域图。
横向排列,有昭穆关系。
社稷坛的⾊彩布局(平⾯)(2分)10、叉柱造(剖⾯)(3分)南京梁萧景墓墓表(⽴⾯)(3分)中国仅存唯⼀⽊塔——⼭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中建史名词解释
1。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
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中国建筑史课件
2 大木作
• 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 梁檩枋椽柱 • 斗拱昂翘升
中国建筑史课件
•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 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 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 • 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 • 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 • 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
中国建筑史课件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
• 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 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 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 果。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 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 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 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
中国建筑史课件
• 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 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罗哲文”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哲理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一 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
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 构思。 •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 •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 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中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
中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1.抬梁式:柱承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如此层叠而上,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置于斗栱上。
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梁柱等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应用:广泛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建筑物。
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优点:这种木构架用料小。
缺点:柱子排列密,适用于室内空间尺度不大的房屋。
应用: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的木构形式。
3.井干式:将圆柱或半圆木二端开凹榫,形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优点:外观厚重,有利于防寒。
缺点:耗材量大,建筑进深和面宽受木材长度限制。
应用:适用于木材产量丰富的地区。
4.斗栱(铺作、斗科、牌科):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有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此外斗栱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尺度的计量单位。
5.叉手:脊桁两端的斜杆,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
又用以固持脊槫,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6.工官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管理和领导,对古代建筑发展有很大影响。
代表人物:宇文恺、李诫。
7.样式雷:清代在样式房服役的雷氏家族,始祖雷发达,参与圆明园和颐和园的修建,并制作烫样。
8.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山区或水域的一种民间住宅形式。
以竹木梁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具有防潮、通风、防虫的特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干阑式建筑遗址。
9.木骨泥墙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多位于黄河流域。
中建史
中建史1.名词解释马面: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墩台或马面。
辟雍:原为周天子所办的大学的学宫,东汉以后辟雍则带有祭祀性建筑的性质,其形制为圆形,水池中设方形建筑群。
阙:皇宫门前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
瓮城: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倒坐:四合院第一进院落中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的附属性房间。
里坊制:是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布局,把城市分割为若干个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区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确立于春秋至汉,三国至唐极盛,唐朝后期开始瓦解过白:指后栋建筑与前栋建筑的距离足够大,使坐于后进建筑中的人通过门堂可以看见前一进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堂之间要看得见一条发白的天光。
由戗:庑殿正面与侧面相交处的骨干构架,即回条垂脊骨干,处于两山各桁及前后各桁相交部分,是角梁的继续。
耍头:在斗拱前后中线翘或昂以上,有两层与翘和昂平行,大小也与之相同并与挑檐桁相交之材,其中下面那跟即叫耍头。
2.简答题1.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的特点和应用?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多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2.庭院围合的三种方式:A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B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C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为三合院。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由内而外的行政统治中心,因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为自由布局的城市。
4.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型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渠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耗时长。
中建史部分
中建史部分:一、木构架做法:1.抬梁、穿斗(特点、做法)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特点——抬梁式:用料多,柱网疏,空间跨度大,适于大型官式建筑穿斗式:用料少,柱网密,空间跨度小,适于民间小型建筑2.殿堂、厅堂型构架(特点)唐代殿堂型构架(佛光寺大殿)——中图72页宋代厅堂型构架(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大殿等)——中图114页特点——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房屋开间数不受限制相应增加梁架缝数即可。
2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每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
3殿堂型定型为四种规则的分槽平面;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厅堂型的斗拱分散于外檐与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显出勃勃的生命力。
3.举架、举折(概念、做法)举折(宋):以前后橑檐枋中心的水平距离为B,屋顶举起高度(即脊榑的高度)为H=1/3-1/4B,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选择1/10H、1/20H、1/40H……逐折定出下面各榑的位置。
举架(清):以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来确定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是自下而上的做法。
中图上说:举折之制:为取得凹曲屋面,需要相应地确定步架的高度。
这种方法,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清《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原》中称为“提栈”。
中建史名词解释整理
1概要安济桥: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位于河北赵县,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大拱由 28 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 37m,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和造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样式雷: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由“样式房”承担,在样式房中供劳时间最长的是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雷发达为第一代。
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营造法式》: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1.作者为北宋的李诫,该书的性质是政府法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以方便施工和管理2 主要内容: A 、总结过去经验,确立模数化的设计制度(材契制) B、共三十四卷,分壕寨和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 C、涉及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内容3 对后世的影响:A 、使中国建筑走向装饰化等级化 B 、限制了以后的发展《考工记》齐国(成即书于战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以及都城规划的专门文献,(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摶埴之工6 部分。
(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 30 个工种的内容,该书在建筑史,城市规划史,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一号宫殿 (图示 ):1位于河南偃师,是夏末都城——斟寻鄩遗址中最大的一处宫殿2其夯土台残高约 80cm,南北约 108m,东西约 100m。
3,夯土台上有面阔 8 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
4,反应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5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燕尾榫:2 城市里坊制:1 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 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 度的复合体。
中建史有关
中建史有关名词解释邺城(2014):是曹操为加强其后方根据地建立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其平面为横长方形,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成两半部分,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宫城,宫城东为一组宫殿官署,再东则为戚里。
宫城西为铜雀院,供王室专用的园林,靠近西城为粮食武器库。
东西轴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方正的坊里,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作坊。
城中水系由城西北引漳河水,宫殿建筑群布置严整。
邺城分区明确,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世都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水贯都(2013):北宋都城开封,城内河道众多,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命脉,城墙外各有护城河一道,其中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通过护城河相互沟通,使得河道在城内作为运输通路,便于将东南方粮食和物资运入城内,史称四水贯都。
坊里(2013.2008):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
呈正方形或矩形,面积为30—80公顷不等,夜间实行宵禁,管制严格。
坊里内有街巷,四周围以坊墙,坊墙封闭或定时启闭。
坊里制于唐代发展至顶峰,至宋坊里制逐渐瓦解,向街巷制转变。
瓮城(2013专):古代城市主要的防御设施之一。
是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考工记(2012.2011):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以及按照封建等级、级别的不同确定不同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此外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济大学建筑学考研中建史填空选择
X 弗莱彻“建筑之树”反映的欧洲中心论(文化相对论or欧洲中心论)的历史观,弗莱彻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
04、05a、06a、07、08a、10X 李约瑟最早提出“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体的重要原因。
04、05a、06、07a、08aX 《华夏意匠》的作者是李允是,其中的主要观点源自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设计原理分析(副标题一一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01、02、04、04a、05a、06、06a、07a、08、08a、09、10X 德•昆西最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
04、04a、05、05a、08a、09X 《大乘的建筑观》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以下哪种社会倾向作回应?06A.美学民粹主义B.实用主义C.现代主义D.理性主义X 《大乘的建筑观》一文的观点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04、04a、05、06aX 《道与建筑》的作者是张一调,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时完成的博士论文。
07a、08、08aX 张一调《道与建筑》主要论述的是:A.道教与中国建筑史B.老子与中国建筑史,道教与现代空间概念D.老子与现代空间概念09 X 张一调在《道与建筑》一书中以道家思想诠释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哲理。
10X 建筑类型学着眼于传统建筑的转化,并非今日的建筑形态所赖以延续的那部分传统。
04aX 缪朴《传统的本质》一文主要受现象学理论的影响。
09X 探讨建筑意义的理论以符号学比较典型,探讨传统转化的理论以类型学比较典型。
08aX 人类较早提出城市形态中人伦秩序及其空间制度的历史典籍是《周礼•考工记》。
10a 中国建筑的源流与地域背景IX 干栏式建筑可能起源于树里。
02X “地坑式”窑洞最早见于龙山文化。
锢窑多见于河南巩县一带,筒拱不用支模即可砌成,它的构筑方式相当于无梁殿。
02、03、05、06、08a、12X 窑洞的结构属于筒拱。
中建史完整版
木架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穿斗式木构架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木构架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斗拱作用:我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
斗拱主要部件: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分;“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工官制度: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宋代李诫—开封府署,编修《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唐代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宋代建筑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6.园林兴盛。
中国古代城市三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形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三大类型:1新建城市。
中建史(名词解释)考研真题
中建史(名词解释)考研真题A昂:宋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有上下昂之分。
安济桥:隋朝李春负责修建,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B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
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
在长城沿线,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墙。
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抱厦: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抱头梁:长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在檐口处的梁,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图说P175)驳岸:池岸一般都用石块叠成曲折自然的形状,只有少数地带砌成整齐的池岸,可以用来停船的地方。
壁龛:墙壁内凹处,通常置有塑像。
宝城宝顶: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气候,便于雨水流下而不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
避弄:苏州住宅前后各进之间可以不通过正中厅房,而由侧面甬道行走,称避弄。
C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内里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清称露明.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垂带(阶级)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两侧有垂带石。
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礓嚓(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多用于城墙马道。
如意踏跺: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清代不砌象眼.象眼:垂带外侧的三角形垂直面宋代用条石层层退入砌成,呈象眼。
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
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
04年沈阳建筑大学中建史真题(答案)
中国建筑历史部分一、名词:(共30分,每5分)1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峁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2宇文恺: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宫制工部尚书。
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隋朝新都大兴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宇文恺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
他用1/100比例制作“明堂”的图样和木模型,设计了“观冈行殿”结果“戒狄见之,莫不惊骇,帝弥悦焉”3赵县安济桥:李春修筑,建于隋朝605~617年,又称“赵州桥”。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高达37米,减轻桥自重,减少山洪对桥身冲击力。
(桥长54米,高7.23米)4 斗拱: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
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的组成(即,由斗、拱、昂、枋4类分件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到柱上,其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同时,还作为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5 北京四合院:它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大宅除纵向院落以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花园;北京四合院素朴、实用、色彩亦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强烈的封建宗教法制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的安排,严格区分内外,准备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
有明显的中轴线;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防风沙、防干扰和噪音,较安静;院是交流场所,但缺乏私密性;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纵深的、严整对称的组群布局,以居中的内院为主体;纵深轴线在这里既是起居生活的行为主线,也是建筑失控的观赏动线;过程要素为:正方(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小姐居)抄手游廊,构成模式为一明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为:“正房+耳房”6 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清朝皇家花园和行宫,位于北京西郊,与圆明园毗邻。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中建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即对专业名词的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解释一个词语。
名词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间、方位等的词。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建史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建史名词解释1.金厢斗底槽:宋代殿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2.明器:即冥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的随葬器物,同时还只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3.石窟:石窟原是印度佛教建筑形式。
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中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见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
著名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4.骑楼建筑: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它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故称骑楼建筑。
5.通进深:进深是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的总和叫做通进深。
6.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成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7.左祖右社: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
8.嫩戗发戗:戗是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9.出际:木构名词,槫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叫“出际”(也叫屋废),其长度以屋椽数而定。
宋代规定:两椽屋出2尺到2尺5寸,四椽屋出3尺到3尺5寸,又在槫背上置生头木,使屋面在纵轴方向上也略呈曲面升起。
10.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此类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富商,地主,官绅纷纷涌入租借寻求庇护,外国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围合是建筑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求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木厚木做门扇,故得名。
中建史复习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 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 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建史考研真题答案解析
中建史考研真题答案解析【题目】【引言】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研究历史的过程、人物和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建史考研真题对于考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解析真题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在介绍真题答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建史考研的背景。
中建史是指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这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变的时期。
因此,对于考生来说,研究中建史不仅是了解中国当代历史的必备知识,也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解析真题答案接下来,我们将对中建史考研真题的答案进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部分中建史考研真题的选择题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
通过选择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二、简答题部分中建史考研真题的简答题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这些问题通常需要考生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理论进行回答。
三、论述题部分中建史考研真题的论述题部分是考生展示分析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机会。
通过解析论述题的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和逻辑。
【第三部分】答案解析的意义解析中建史考研真题的答案有利于加深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帮助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
同时,答案解析也可以提供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思路,培养考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一、推测出题人意图通过解析真题答案,我们可以推测出题人出题意图。
题目出题人往往会针对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理论进行考察,这既考验了考生的基础知识,也考察了考生在具体历史背景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把握考点和脉络解析真题答案可以帮助考生把握考试的重点和脉络。
通过对答案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真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历史事件和理论,并深入研究和掌握这些内容,提高应试能力。
三、思考历史的连贯性和发展解析真题答案也有助于考生思考历史的连贯性和发展。
0元图解建筑史-04中国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0元图解建筑史-04中国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本期——0元图解建筑史第四讲[ 中国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如果不知道啥课,请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浏览)建筑史,实为动态的建筑学;建筑史观,是探论古今关系的重要价值取向。
如果说建筑史是每一位建筑师的必备养分,那么建筑理论更像是汲取建筑养分的触角。
史实的积累相当程度回答了“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而理论的阐述帮助我们思考“为什么”以及探索“怎么办”。
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至关重要,这对于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学习的“维度”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教学方式导读人 + 方法论[图解建筑史课程]分成20个精选中外建筑史专题20次专题专项图解论述作业训练本次为课程的第四讲导读人现代主义建筑研究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深主创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汤凤龙老师带队。
几凡学堂大牛J学长为你把舵。
J学长对建筑史的学习自有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深刻却不乏趣味。
连续两年蝉联同济历史方向第一真是名至实归。
课程教材以《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为主要讲解内容的参考,进行导读教学。
以《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八位当代建筑师作品的理论焦虑》《当代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为外建史阅读延伸参考;《建筑志》《华夏意匠》《名师论建筑史》为中建史阅读延伸参考。
本次课程教材《建筑历史》、《历史图集》《建筑历史》针对理论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历史图集》由学习笔记、理论大牛的课程整理、个人绘图集等经筛选、整理后重新编排成册。
两本书全面覆盖二十个专题知识,并由此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配合课程安排,以点带面,帮助你形成完整的发散式思维理论学习体系。
Joe学长讲解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本视频(4G包年包月流量用户请随意~)▼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演变是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意匠最重要的内容。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土木营建典籍,对用材制度和各作做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大木作是其中重点。
中建史04_住宅共99页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建史04_住宅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中建史名词解释整理
1概要安济桥: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位于河北赵县,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m,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和造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样式雷: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由“样式房”承担,在样式房中供劳时间最长的是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雷发达为第一代。
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营造法式》: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1.作者为北宋的李诫,该书的性质是政府法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以方便施工和管理2主要内容:A、总结过去经验,确立模数化的设计制度(材契制)B、共三十四卷,分壕寨和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C、涉及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内容3对后世的影响:A、使中国建筑走向装饰化等级化B、限制了以后的发展《考工记》齐国(成即书于战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以及都城规划的专门文献,(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摶埴之工6部分。
(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该书在建筑史,城市规划史,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一号宫殿(图示):1位于河南偃师,是夏末都城——斟寻鄩遗址中最大的一处宫殿2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南北约108m,东西约100m。
3,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
4,反应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5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燕尾榫:2城市里坊制:1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
2春秋至汉是其确立期,总体布局较为自由: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中建史画图题
以下是本人总结的中建史20道重要的画图题(外加自己复习的心得)不管大家考哪个学校,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按时间顺序:1.北魏松岳寺塔这应该是我们准备大多数考试的第一个重点,它是我国现存最早塔的实物,突出特点是砖砌密檐式塔2.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由于年代较早,说是大殿,其实不过是三开间的小庙而已,画时应注意歇山顶3.佛光寺大殿与2相比,规模大得多,为我国第一座木构殿堂,平面为金箱斗底槽4.独乐寺观音阁殿阁型构架,注意暗层的概念及其结构特性5.隆兴寺摩尼殿注意平面和立面,都很重要。
平面为四出抱厦式,屋顶为重檐歇山顶。
最引人注目的是斜栱的运用,这是宋代建筑中使用斜栱的最早实例6.晋祠圣母殿宋代建筑的代表作7.应县木塔我国现存唯一的全木构木塔,注意其结构性能8.殿堂型平面共四种:分心槽,单槽,双槽,金箱斗底槽9.宋代四铺作斗栱关于斗拱,包括唐宋和明清都有很多种,本人以为最有可能考试出题的就是宋式四铺作斗栱10.宋式须弥座共9层11.宋式勾阑12.明清北京城平面记住大体结构:外城,内城,宫城。
然后把中轴线细化,标出各部分名称。
最后别忘记标注指北针13.明清北京紫禁城平面很重要,非常重要,相当重要14.北京故宫太和殿立面15.北京天坛平面16.天坛祈年殿17.抬梁式和穿斗式构架区别记忆18.清式须弥座对比宋式进行记忆,跟宋式相比,大大简化,共6层19.清式勾阑20.屋顶中建史的若干个最…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2、白灰抹面最早是出现在仰韶中期,而普遍采用则是在龙山时期。
在龙山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3、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的白灰墙上刻画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4、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是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的牛河梁女神庙。
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6、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市布局特点 城市布局特点
A、宫城布局自由分散 B、斗城 C、八街九陌(道路系统) 八街九陌(道路系统) 门内大街宽约45米 门内大街宽约45米,以排 水 沟 界 为三股 , 中间 为驰 道 , 两 侧为臣 庶 所用 。 道 路 系 统 也即排 水 系统 , 明 沟暗渠交错成网。 沟暗渠交错成网。 D、面朝后市 E、闾里(里坊) 闾里(里坊) 居民闾里集中于城北, 居民闾里集中于城北, 又散处各宫区间。 又散处各宫区间。
3、 城市道路系统 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格网布置。 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格网布置。 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 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应 用。 4、市政设施建设 A、 防火 北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军巡铺” 砖砌望火楼。 ◆ 北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军巡铺”,砖砌望火楼。 钟楼、鼓楼,报时报警。 ◆ 钟楼、鼓楼,报时报警。 B、 排水 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 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汉长安 在街道两侧挖明沟, ◆ 在街道两侧挖明沟,唐长安 利用河道排水, ◆ 利用河道排水,北宋东京
6、 北宋东京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转 折点。 折点。 (1) 选址 (2) 城市布局特点
A 、 采用三套城 , 宫城 采用三套城, 居中, 东西主干道、 居中 , 东西主干道 、 前加御 道。 B 、 四条水系 , 水路发 四条水系, 达。 C 、 里坊制解体 , 城市 里坊制解体, 道路形成街巷系统, 道路形成街巷系统 , 整个城 市成为开放型的结构。 市成为开放型的结构。 D、城市管理的创新: 望火楼、惠民药局。 望火楼、惠民药局。
永定门
四、城市布局结构
1、 城郭之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城郭之制: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子城、内城、阙城; 城:子城、内城、阙城; 罗城、外城、国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在春秋战国时期,城郭相对位置关系不固定。 在春秋战国时期,城郭相对位置关系不固定。
郭于城一边(齐临淄、燕下都) 郭于城一边(齐临淄、燕下都)
(3) 水系:八水绕长 水系: 安天然水源比较丰 沛。 (4) 城市道路宽阔, 城市道路宽阔, 如:宫城承天门前 的大街宽220 220米 的大街宽220米, 相当于一个横长的 集会广场。 集会广场。御道宽 155米 155米,两侧植槐 排列整齐, 树,排列整齐,唐 代有“槐衙”之称。 代有“槐衙”之称。 鼓楼之制。 (5) 鼓楼之制。
5、隋唐长安
中国古代最大、 中国古代最大、最为严整 的城市。 的城市。 (1)选址 宏 观考 虑 : 因 统 治 的 需 要而定都关中。 要而定都关中。 异 地重 建 : 一 是 因 为 隋 时汉长安已经因战乱被破坏 得无法修复。 得无法修复 。 二是汉附近的 沙土也严重盐碱化, 沙土也严重盐碱化 , 无法饮 用 。 三是汉长安在城市布局 上不合理。 上不合理 。 四是渭水河道的 摆动使汉长安牌受洪水侵扰 的威胁之中。 的威胁之中。
五、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一) 都城 1、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之 ——《考工记·匠人》 始——《考工记·匠人》 战国时,齐国的官书, 战国时,齐国的官书,记 载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 载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 理想的都城模式, 理想的都城模式,其主要 内容为: 内容为:
“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 匠人营国,方九里, 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三门 。 国中九经九纬 ,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经涂九轨 。 左祖右社 ,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面朝后市 , 市朝一夫 。 ”
汉画像砖市 坊
4、宋至清,里坊制解体,城市类型多样化。 、宋至清,里坊制解体,城市类型多样化。 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产生了 决定性的作用, 形成城市上史上重要转折, 决定性的作用 , 形成城市上史上重要转折 , 即里坊制 的瓦解。 的瓦解。 里坊制的瓦解及造成瓦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导 致了宋以后城市类型的丰富多样。 致了宋以后城市类型的丰富多样。如: (1) 手工业城市:纺织中心:松江、苏州、杭州;陶瓷 手工业城市:纺织中心:松江、苏州、杭州; 中心:景德镇、宜兴。制盐中心:自贡。 中心:景德镇、宜兴。制盐中心:自贡。 (2) 商业中心城市:扬州,重庆等 商业中心城市:扬州, (3)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泉州等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 军事城市,如长城沿线的一些“ (4) 军事城市,如长城沿线的一些“镇”。
第二篇
第一章 城市
城市、宫殿、住宅 城市、宫殿、
一、城市起源与发展 ◆ 城市,最普遍的一个定义,即非生产性人口为主 城市,最普遍的一个定义, 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 武士、巫师 武士、 宫殿、祭坛、城墙——城市出现的标志 ◆宫殿、祭坛、城墙——城市出现的标志
中国城市的发展阶段粗略的分为四个阶段
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1) 确立了以宫为主 体进行规划的原则, 体进行规划的原则 , 奠定了都城的主体 框架, 突出了主权。 框架 , 突出了主权 。 ( 2 ) 建立了一种礼 制秩序。 制秩序。 建立子经纬道 ( 3 ) 建立子 经纬道 路网。 路网。 城市规模经过 ( 4 ) 城市 规模经过 计算与规划。 计算与规划。
4、曹魏邺城 古代都城 从邺城开始 有一定之规, 有一定之规,。 城市布局特点: 城市布局特点: A、 城市分区明确,宫城 城市分区明确, 居北, 居北 , 宫城墙与北城墙 合一,坊里、街署、 合一 , 坊里 、街署 、 市 在南。 在南。 B、 宫前东西横街直通东 西两城门,划全城为二。 西两城门 ,划全城为二。 C、 里坊制,道路规整通 里坊制, 畅。
第二篇 城市、宫殿、住宅 城市、宫殿、
二、城市选址
第一考虑的要素是—— 第一考虑的要素是—— 水。 一方面指为城市居民 提供生活用水, 提供生活用水,另一方 面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 时代, 时代,水还包含了一个 交通的问题。 交通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防洪。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防洪。 对都城来说, 对都城来说,城址的选 择还要有政治、 择还要有政治、军事上 的考虑此外, 的考虑此外,自然地理 条件还要便于守卫。 条件还要便于守卫。
2、秦汉时期,城市体系形成都城与地方城市两大类。 、秦汉时期,城市体系形成都城与地方城市两大类。 秦统一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秦统一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郡要设郡治、县要设县治,出现了郡城、县城。至此, 郡要设郡治、县要设县治,出现了郡城、县城。至此, 从职能上分化出另一类城,地方城市。 从职能上分化出另一类城,地方城市。 3、 三国至隋唐, 都城与地方城市存在相互对应的邺 三国至隋唐, 城制度与子城制度。 城制度与子城制度。 邺城与先前都城形制迥不相伦, 邺城与先前都城形制迥不相伦 , 曹魏邺北城之后始出 现了全城整体规划,应该讲开创了全新体系,并影响北魏、 现了全城整体规划,应该讲开创了全新体系,并影响北魏、 东魏、北齐和周边国家如渤海国等,特别是日本的藤原京、 东魏、北齐和周边国家如渤海国等,特别是日本的藤原京、 长冈京、平城京、平安京等列都城建设。 长冈京、平城京、平安京等列都城建设。这一时期在城市管 理制度上较有特点,采用里坊制。 理制度上较有特点,采用里坊制。
郭包于城外(吴阖闾, 郭包于城外(吴阖闾,即苏 州)
秦汉以后,都城格局逐渐统一为外郭内城的形式。 秦汉以后,都城格局逐渐统一为外郭内城的形式。
◆ 都城一般有三道 城墙: 城墙: 宫城(大内、 ◎ 宫城(大内、 紫禁城) 紫禁城) 皇城(内城) ◎ 皇城(内城) 外城(郭城) ◎ 外城(郭城)
2、城市组成部分 (一)宫殿区(衙署区) 宫殿区(衙署区) 封建国家的统治机构, 封建国家的统治机构,在城市中代表中央权力的部分是 最重要的部分。在都城中就是宫殿区。在一般的地方城市, 最重要的部分。在都城中就是宫殿区。在一般的地方城市,就是 府衙、县衙等。 府衙、县衙等。 (二)商业区(市) 商业区( 唐以前,集中设市,集中管理,称为“市坊” 城外、 唐以前,集中设市,集中管理,称为“市坊”。城外、郊 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 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 宋以后出现商业街, 宋以后出现商业街,这些商业街往往由相同行业的店铺聚 集在一起形成。市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围绕大型寺庙形成的集市。 集在一起形成。市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围绕大型寺庙形成的集市。 (三)居民区 城市里的居民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自聚集成区。 城市里的居民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自聚集成区。
1、 期 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
这个阶段还可以细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 分 ,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 , 城的发展经历了从氏族社 会的居住聚落到军事君主 制的城堡、 制的城堡 、 最后到城市的 过程。 过程。 ◆ 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 内蒙古中南部石城址 古文献中,城本身 就包含了两层含义, 就包含了两层含义 , 一是 名词指城墙, 名词指城墙 , 一是动词筑 城墙。 城墙。 ◆ 从都邑到城、市 从都邑到城、 山东临淄齐故都城下排水设施
三、筑城办法 城墙: ◆ 城墙: 1、 夏商时期,版 夏商时期, 筑夯土城墙。 筑夯土城墙。 2、 宋代以后,城 宋代以后, 墙开始使用包砖, 但还不是很普遍, 一般在重点部位 使用, 使用, 3、 明代以后,城 明代以后, 墙全部使用包砖 作法。 作法。
北魏洛阳城遗址
◆ 城门洞: 城门洞: 结构早期多用木过 梁 , 元以后砖拱门 洞始逐步推广。 洞始逐步推广。 水城门: 水城门: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石作制 度》 实例: 实例 : 苏州盘门水 门 城楼: ◆ 城楼: 战时的指挥所。 战时的指挥所。 瓮城: ◆ 瓮城: 二道以上城门。 二道以上城门。 马面: ◆ 马面: 城墙上每隔一定间 距 , 突出矩形墩台 。
2、秦咸阳 位于渭水两岸 特点: 特点: (1)因天材就 地利, 地利 , 表现出天人 合一的规划理念。 合一的规划理念。 (2)城郭分开, 宫殿分散。 宫殿分散。 (3)阿房宫以 山代阙。 山代阙。
3、汉长安:一个伟大的开始 汉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