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传统戏剧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宗旨】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名词解释】本条例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与以上五项相关的资料、实物和场所;(七)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条【工作方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和公益性。
第五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会同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部门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按照属地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履行下列职责:(一)宣传和贯彻相关法律法规;(二)制定和实施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三)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四)制定和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五)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等各类专门人才;(六)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交流等传承活动;(七)监督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一支,起源于陕西省的秦腔地区。
几百年来,秦腔文化在传承中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 传统文化的传承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在传承中,秦腔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演员们通过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技巧,展现了秦腔特有的柔美与悲壮。
秦腔的剧本大多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西华山》、《马丹阳》等,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与承担。
他们在传统剧本与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使秦腔的表演更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许多传统秦腔艺术家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者,传授他们秦腔的技巧和情感表达。
这种承传方式使得秦腔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 创新与发展秦腔传承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保持吸引力。
一方面,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对秦腔的音乐、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他们结合现代音乐、舞蹈元素,使秦腔的表演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例如,一些秦腔演员在表演中加入了现代舞蹈的动作和元素,使秦腔艺术更富有活力和创新。
另一方面,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也得以体现。
许多秦腔演员和团队将秦腔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演出作品,如秦腔舞剧、影视剧等。
这些作品在秦腔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既保留了秦腔的独特风格,又给予了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三. 秦腔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秦腔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秦腔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毕业论文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院: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摘要秦腔艺术是陕西甘肃等地区重要的文化传统,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当今西方音乐入侵的时代,传统的秦腔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如何让秦腔艺术文化与我国现代社会相接轨,如何让民族艺术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以及深入调查研究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着重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对专家学者的学术性论文与期刊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了秦腔艺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所遇到的困境,总结并提出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以期提出了较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建议,进一步保障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秦腔,艺术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AbstractQin opera ar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in Shanxi, Gansu and other region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Chinese opera. In today's era of western music invasion, the traditional Qin opera culture and art are facing great pressur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how to mak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 line with our modern society, how to make national art and culture loved by young people.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by searching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papers and journal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exploring the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further guarante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Key Words: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目录前言 (1)(一)研究的背景 (1)(二)相关文献综述 (1)(三)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2)2、实践意义 (2)一、秦腔概述 (3)(一)秦腔艺术简介 (3)(二)秦腔艺术传统文化的起源 (3)(三)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二、研究现状调查 (4)(一)研究问题 (4)(二)研究对象 (4)(三)研究过程的方法及过程 (5)三、研究的发展态势 (6)(一)秦腔的发展环境恶劣 (7)(二)秦腔文化与现阶段艺术氛围的矛盾 (7)(三)秦腔文化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困难重重 (8)四、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9)(一)增加秦腔的文艺演出 (9)(二)秦腔艺术进课堂 (9)(三)多媒体网络推广宣传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谢辞 (15)前言(一)研究的背景秦腔又称为“梆子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海外华侨们寄托乡愁的娓娓乡音。
概述沪上中文学为你讲解陕西皮影戏
概述沪上中文学为你讲解陕西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通过皮影、背景音乐和歌唱来演绎故事情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陕西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演出特点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陕西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它还被称为“风灯戏”,后来逐渐演变为“皮影戏”。
陕西皮影戏以皮影为载体,用灯光照射在白色的幕布上,产生阴影效果,再配上音乐和歌唱来表演故事情节。
它包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角色的形象和幕布的背景,所有这些都是由操纵皮影的戏曲艺人完成的。
陕西皮影戏的演出形式非常独特,舞台背景、音乐歌曲以及流程都有一套成熟的规定,使得陕西皮影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多采用黄土制成的皮影,因此皮影多呈现出浓厚的陕西特色。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操作皮影的技巧,这其中包括了手指的灵活度、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把握等。
同时,演唱的音乐和歌曲也是陕西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们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凭借着他们的技巧和才华,将故事和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陕西皮影戏在故事内容上主要以古代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为主题,包括了大量的英雄、美女和妖魔鬼怪等角色。
这些故事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陕西皮影戏还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如舞蹈、曲艺等,使得整个演出更加富有魅力。
陕西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中国,陕西皮影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国内的一些剧院也常常邀请陕西皮影戏团到他们的剧场进行表演。
而在国外,陕西皮影戏也频繁地在不同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受到了很好的反响。
总之,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文化内涵。
陕西的非遗项目
陕西的非遗项目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项目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工艺和表演艺术,展现出陕西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将介绍陕西的几个著名非遗项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的魅力所在。
一、秦腔秦腔是陕西省的传统曲艺形式,被誉为“曲艺之祖”。
它起源于秦朝,经过历代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秦腔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腔,又有说白,配以动作和舞蹈,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秦腔的唱腔婉转悠扬,有着独特的音调和语调,让人陶醉其中。
秦腔的剧本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传奇,又有民间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二、华县大鼓华县大鼓是陕西省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之一,被誉为“华夏艺术明珠”。
它源于唐宋时期的大鼓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华县大鼓以唱词为主,配以击鼓和舞蹈,表演手法独特,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表达。
华县大鼓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又有民间传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三、陕北民间艺术陕北地区是陕西非遗项目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其中,腰鼓、扳词、板调等传统艺术形式深受陕北人民喜爱。
腰鼓是一种用皮筒制成的鼓,演奏者戴在腰间,通过腰部的运动来敲击鼓面,发出悠扬的节奏。
扳词是陕北民间的一种吟唱艺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板调是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展现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
四、陕西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陕西剪纸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而闻名。
陕西剪纸的特点是线条简练、造型独特,充满了浓厚的民间风情。
剪纸的主题内容多样,既有传统的神话故事,又有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欣赏性。
五、陕西民间舞蹈陕西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既有庆祝节日的舞蹈,又有表达祝福的舞蹈,以及表演故事的舞蹈。
其中,大秧歌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大秧歌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一种富有欢乐和祝福意义的舞蹈形式。
秦腔传承研究报告
秦腔传承研究报告秦腔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省的陕西关中地区。
它以广袤的地域分布、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而闻名于世。
秦腔的传承研究对于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秦腔的历史渊源、剧种特点和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秦腔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是以山西晋剧为主的表演形式,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风格的剧种。
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年,秦腔开始流传到陕西关中地区,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秦腔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后,在音乐、舞蹈、唱腔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秦腔的剧种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上。
秦腔的音乐曲调悠扬、节奏明快,具有独特的陕西民间音乐风格。
舞蹈形式多样,既有婉转柔美的女性舞蹈,也有豪放激烈的男性舞蹈,舞蹈动作优美、富有表现力。
秦腔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师徒传习和家族继承两种形式进行。
师徒传习是指年轻演员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秦腔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秦腔的精髓。
家族继承是指秦腔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传给子孙后代,通过代代相传,保持秦腔艺术的连续性。
然而,秦腔的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文化消费方式导致对传统戏曲的需求减少,使秦腔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其次,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的娱乐形式,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再次,传统的传承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需要寻找新的传承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秦腔,首先需要增加对秦腔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秦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举办秦腔演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年轻人关注秦腔。
其次,应加强对秦腔的研究和挖掘,发掘秦腔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使其与时俱进。
另外,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传承方式,通过开设专业的传承培训班、设立秦腔学院等,培养更多的秦腔人才,确保秦腔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秦腔传承研究对于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加强对秦腔的宣传、推广和研究,寻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传承方式,保持秦腔艺术的鲜活性和生命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华阴老腔》是陕西华阴市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曲调和唱腔形式。
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纯朴的曲调和深情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2006年,华阴市的老腔形式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阴老腔的传承起源于明代,起初仅为华阴乡下农民在田间劳作间休息时的自娱自乐的一种乐曲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宗教音乐形式,用于表达农民的感情和期望。
后来,随着文化的传播和演艺技巧的提高,华阴老腔逐渐成为华阴地区主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华阴老腔的基本表演形式是由一对演员进行表演,其中一人扮演男性角色,另一人扮演女性角色。
表演时,演员之间通过唱腔和对话来表达情感,情节和主题主要来自于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华阴老腔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年轻人不再对华阴老腔感兴趣,而且受到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娱乐形式的影响,传统艺术形式正在失去吸引力。
为了推动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华阴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华阴市政府加大了对华阴老腔的保护力度。
他们投入资金建设了一批室内和室外的演出场所,以便为华阴老腔的传承提供舞台。
他们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华阴老腔的管理和推广。
华阴市鼓励年轻人参与华阴老腔的学习和演出。
他们在学校和社区开设了华阴老腔的培训班,为对此感兴趣的人提供学习和练习的机会。
并邀请一些老艺人来给年轻人示范和传授华阴老腔的技艺。
华阴市还积极开展了华阴老腔的推广活动。
他们组织演出团队进入其他地区,向更多的观众展示华阴老腔的魅力。
他们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其他新的传媒手段来推广华阴老腔,提高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需要指出的是,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娱乐形式的竞争,年轻人对华阴老腔的兴趣逐渐减少。
华阴老腔的人才培养和传授也面临困难,因为学习华阴老腔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而且传统技艺很难用书本或课堂教学来传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华阴老腔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电影始祖”——陕西皮影戏的历史与保护
、
陕西皮影戏的历史与发展
万古人 ”的皮 影戏 ,更 逞其影 留下万紫
皮影是 采用皮 革为材料 制成 的 . 出
皮 影 戏 在 我 国 历 史 悠 久 ,源 远 流 千 红 予 真 人 造 形 、 其 事 幻 做 大 干 世 界 于 坚 固 性 和 透 明 性 的 考 虑 , 以 牛 皮 和 衍 又 长 。元 代 时 ,皮 影 戏 曾 传 到 波 斯 、阿 拉 于 粉 墨 戏 场 。
身 、两 腿 、两 上 臂 、两 下 臂 和 两 手 共 1 1
因 , 整个 关中地 区从事 这一 民问艺术 使 形 式 的 企 业 从 业 人 员 不 断 增 加 , 业 和 企 职 工 的 收 入 也 比 较 可 观 。以 蒲 城 苏 坊 农 民贺兴 文为法人 的企业作 为麦秆画艺术
伯 、土 耳 其 。稍 后 ,又 传 至 东 南 亚 。清 皮 影 戏 几 乎 遍 及 陕 北 、 南 及 关 中 陕 驴皮 为佳 。 色时主要 使用红 、 、 上 黄 青
绿 、黑 等 五 种 纯 色 的 透 明 颜 料 。正 是 由
代乾 隆年 间 , 皮影 戏传入 法国 巴黎、马 各 地 乡绅 官 府 家 和 平 民 百 姓 家 里 均 有 于 这 些 特 殊 的材 质 , 得 皮 影 人 物 及 道 使
1 4—— 影像动漫 2
‘ ‘ 电影始祖 ”
文 /潘倩 刘子建
陕西皮影戏的历史与保护
皮影戏 , 是一种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 戏剧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 烈的民族韵 昧,是当代需要重点保护与发展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按照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 则 ,我们建议 :首先在全省范闹内对 以往的皮影戏班社和艺人情况进行摸底
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传承保护
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传承保护作者:刘文峰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7期一、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戏曲在形成唱、做、念、打为一体的成熟的戏曲形式后,又因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语言、风俗、民间艺术的影响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剧种,如京剧、秦腔、梨园戏、藏戏、蒙古戏等等。
不仅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本地本民族观众喜爱的戏曲剧种,而且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之内,形成若干个剧种。
戏曲以其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各具特色的地方唱腔,深受百姓喜爱,尤其一些经典剧目,像《西厢记》、《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花木兰》以及三国戏、水浒戏、杨家将戏、岳家将戏等,皆是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其故事情节、精彩片段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可谓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点保护对象。
对戏曲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的先人做过许多工作。
明清以来,刊印了许多戏曲的选本和曲谱,比较著名的如《元曲选》、《六十种曲》、《缀白裘》、《九官大成》、《纳书楹曲谱》、《审音鉴古录》等,使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人能看到元代、明清时期戏曲的演出剧本和演喝声腔。
但这种对戏曲的传承还属于文本传承,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还谈不上活态传承。
民国年间,以齐如山为首的一批既热爱中国传承戏曲,又接触过西方戏剧的学者与一些有志于戏曲传承发展的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等,成立了国剧学会,全方位地搜集、记录、整理戏曲艺术,特别是作为戏曲艺术重要部分的表演身段、服饰道具、乐器等,为我们积累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录音录像设备的落后和不足,艺术家们的舞台表演艺术还是没有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对戏曲艺术做过三次大规模的抢救、发掘、搜集、整理工作。
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各地各民族戏曲遗产的发掘、抢救、整理,记录整理的传统剧目有数万种,还有大量的戏曲音乐曲谱,初步摸清了我国戏曲遗产的家底。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是陕西合阳地区特有的一种戏剧,留存的时间比较长,在古代乃至新中国前期都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在民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流行元素进入大众生活,合阳提线木偶戏渐渐淡出当地民众视野,本文试图找到其原因并找出提线木偶戏生存、发展、创新的可行性方案。
标签: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合阳县位于陕西关中东府地区,该地区文化历来较为发达,为《诗经》开篇之地,加之靠近于“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历史上长期受到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合阳提线木偶戏。
合阳提线木偶戏历史上曾经十分辉煌,因此有“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的说法。
但在今天古老的合阳提线木偶戏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一、合阳提线木偶戏面临的问题2006年4月,合阳提线木偶戏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偶头制作技艺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之后,合阳提线木偶戏也获得了一些发展。
在传统的剧本中不断加入新的元素,推陈出新,给传统剧目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根植于传统曲目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心理的变化创作出一些贴近大众生活作品,使得木偶戏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但是,目前在面对丰富多元的新艺术形式的挑战下存在着一些很大问题:(1)在流行元素普遍的今天,传统文化普遍受到很大的挑战,古老的提线木偶戏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广阔的社会文化土壤;(2)与大多数其他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情况类似,合阳提线木偶戏在艺术表现和制作工艺传承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3)剧团虽然经常对外演出,但是目前并未完全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当地人的印象中提线木偶戏的形象比较模糊,特别是与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结合较差,青少年对提线木偶戏的认知相当不足;(4)在微信公眾号、微博等文化快餐盛行的今天,仅靠现场表演的方式扩大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
二、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面对合阳提线木偶戏面前所面临的困境,相关部门也曾通过老艺人表演录像、解决剧团成员编制问题和前往洽川风景区表演等方式保护和传播合阳提线木偶戏。
陕西秦腔ppt课件
《三滴血》
剧情简介
讲述了两个家庭因一滴血而引发的纠葛和纷争, 最终导致悲剧的故事。
角色人物
周家父子、李家父子等。
艺术特点
以家庭伦理为主线,情节曲折,情感真挚,具有 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火焰驹》
剧情简介
讲述了黄桂英为救父命而被迫卖 身为娼,后被李彦贵所救,两人
历经磨难终于团圆的故事。
角色人物
黄桂英、李彦贵、黄父、李母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角色人物
窦娥、蔡婆婆、张驴儿、 县官等。
艺术特点
秦腔传统剧目中少有的悲 剧,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周仁回府》
剧情简介
取材于《说岳全传》,讲述了岳飞部下周仁舍命救主,历经艰险 ,终于将岳飞遗体运回故乡的故事。
角色人物
周仁、秦桧、李氏等。
艺术特点
以武戏为主,表演激烈,情感起伏较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 元化,秦腔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各方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
02 秦腔表演艺术
CHAPTER
表演形式与技艺
表演形式
秦腔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其中唱是秦腔的核心。此 外,秦腔的表演动作和身段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如“梢子功”和“翎子功”等 。
艺术特点
以爱情为主线,情节跌宕起伏,具 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04 秦腔的现代发展与影响
CHAPTER
秦腔的现代化改革
唱腔设计
秦腔唱腔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使唱腔 更加优美动听,富有时代感。
表演形式
秦腔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革新,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还引入了影 视、戏曲片、音乐会等形式,使秦腔更加多元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华阴老腔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剧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文化多样性的呼唤,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立足于此,旨在通过对华阴老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传承现状、传承挑战及发展对策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华阴老腔的传承重要性和发展方向,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华阴老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传承意义。
华阴老腔是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
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华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学观念。
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关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对于华阴老腔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对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能够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能够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旨在深入了解华阴老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传承现状、传承挑战以及发展对策,以期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华阴老腔相关问题的研究,旨在挖掘其传承的文化价值,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保护和弘扬华阴老腔的独特魅力,推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华阴老腔”是陕西省华阴市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阴老腔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表现方
式的戏曲形式。
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传
统文化形式面临着观众的减少和传承者的减少的问题。
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戏曲形式缺乏
兴趣,更喜欢现代流行文化。
怎样吸引年轻人参与到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中,是一个关
键的问题。
华阴老腔的表演形式和内容需要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
传统戏曲形式往往较
为古老且庄重,不太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华阴老腔进行创
新和改革,使其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口味,提高观众的参与度。
还需注重对华阴老腔的市场开发与推广。
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市场需求不足。
传承与发展华阴老腔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市场潜力,开拓新的表演场
地和观众群体,使华阴老腔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传承与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与挑战。
只有注重
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与改革,加强市场开发与推广,吸引年轻人的参与,才能真正保护、传承和发展好华阴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及保护策略
论《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及保护策略1. 引言1.1 华阴老腔的起源华阴老腔是陕西老腔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华阴老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明代,明孝宗朱祐樘曾经在宫中设立戏班演出,其中就包括了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的曲调优美动听,表演形式多样,被誉为“百戏之祖”。
华阴老腔的起源与华阴县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华阴县地处关中平原,历史上是秦始皇巡游泰山之地,素有“史祖之乡”、“文化之邦”之称。
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华阴老腔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华阴县自古就是戏曲之乡,有着丰富的传统戏曲文化底蕴。
华阴老腔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和曲艺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华阴老腔的起源既有历史渊源,又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
它是陕西老腔戏曲的瑰宝,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华阴老腔在不断发展变革中,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1.2 华阴老腔的特点华阴老腔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华阴老腔的音乐语言丰富多样,旋律婉转动听,节奏清晰明快,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演员在表演中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情生动传神,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华阴老腔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善于运用各种表演技巧,如身段、眼神、手势等,使演员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华阴老腔的特点还体现在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戏剧冲击力。
华阴老腔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2. 正文2.1 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华阴老腔的发展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华阴老腔在当地乡村仍然有一定的传承和表演活动,虽然规模较小,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艺术形式。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和传统艺术的重新关注,华阴老腔在一些文化节、演出活动中有所展现,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欢迎。
非遗视域下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以陕西省城固县为例
- 100 -2023年 第2期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长期潜移默化地以德化人、以文化人,在塑造思想、处世教化和乡风文明中发挥独特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八部分明确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当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
在上世纪,汉中市各县区皆有剧团或文工团,演出剧目众多,人才辈出,秦腔《社稷情》等剧目还受邀上省城或赴北京演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冲击,剧团没落,逐渐解散,目前汉中市十县两区仅有3个县保留国营剧团。
近些年来,数字化时代快节奏生活模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剧种衰落、人才匮乏、后继无人、观众流失等现象严重,戏曲处于濒危的局面。
2003年,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戏曲保护传承留下一线生机。
我国第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昆曲。
传统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类别,多个地方剧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得到抢救、扶持,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也将戏剧演出团体纳入采购范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营剧团走向振兴之路,民营剧团渐趋活跃,电视节目、电影市场也逐渐关注戏剧的独特艺术。
例如2023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获赞圈粉、走俏市场,剧中出现高分贝、快节奏的戏曲配乐,在传统戏曲中糅杂着大胆的创新元素,令人印象深刻,烘托出整部电影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
类似成功的案例,使戏曲在当代文化市场夹缝中求存的局面中,又看到了保护传承的希望和路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探究城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和个性。
一、城固戏曲的生存脉络城固民间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从城固出土的青铜面具来看,城固最早的“傩戏”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
秦汉以来,受政权更替、兵乱、匪患、天灾、苛捐杂税等因素影响,大量移民陆续而来,从未间断,外来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了城固南北兼容、包容并蓄的民间文化特征。
郭霞秦腔简介
郭霞秦腔简介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郭霞秦腔则是秦腔中的一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简要介绍郭霞秦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和艺术价值。
一、历史渊源秦腔起源于明朝,发展于清朝,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传承。
郭霞秦腔则是在20世纪初期诞生的,由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郭家四代传人发扬光大。
郭霞是郭家第四代传人,她从小跟随父亲学艺,后来又得到了一些著名艺术家的指导,如赵荣昌、李少春等。
她不仅继承了传统秦腔的精髓,还创造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了秦腔界的一位杰出代表。
二、表演特点1.唱腔婉转动听郭霞秦腔的唱腔婉转动听,以“甜美”和“柔和”为主要特点。
其唱腔音调高亢,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能够深深打动观众的心灵。
同时,郭霞还注重声音的细节处理,如音高、音色、音量等,使得唱腔更加生动、自然。
2.表演细腻入微郭霞秦腔的表演细腻入微,以“细节决定成败”为表演理念。
她注重表演时的动作、神态、眼神等方面,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同时,她还注重情感表达,能够深刻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使得观众更加容易进入角色的情感世界。
3.艺术特色独具郭霞秦腔的艺术特色独具,以“自然”和“真实”为主要特点。
她不会过分夸张或矫情,而是注重在表演中保持自然、真实的状态。
同时,她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能够及时调整表演方式和节奏,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三、艺术价值郭霞秦腔的艺术价值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作为秦腔的一支,它继承了秦腔的精髓和传统,同时又创造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郭霞秦腔不仅丰富了秦腔的艺术内涵,还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郭霞秦腔还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地域特色。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它的展示和传播,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为陕西省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陕西省⾮物质⽂化遗产条例⽬录第⼀章总则第⼆章调查第三章代表性项⽬名录第四章代表性传承⼈第五章保护措施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章总则第⼀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加强⾮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根据《中华⼈民共和国⾮物质⽂化遗产法》等法律、⾏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条本省⾏政区域内⾮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管理适⽤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物质⽂化遗产是指各族⼈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传统⼝头⽂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传统美术、书法、⾳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物质⽂化遗产。
属于⾮物质⽂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物的,适⽤⽂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
第四条本省对⾮物质⽂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具有历史、⽂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五条保护⾮物质⽂化遗产应当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合理利⽤、传承发展的⽅针,按照属地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第六条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将⾮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纳⼊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物质⽂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中的重⼤问题,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本级⼈民政府财政预算。
乡(镇)⼈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保存等相关⼯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民政府⽂化主管部门负责本⾏政区域内⾮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
县级以上⼈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职责,负责有关⾮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
第⼋条⿎励公民、法⼈和其他组织捐赠属于⾮物质⽂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相关资料。
第⼆章调查第九条县级以上⼈民政府根据⾮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需要,组织⾮物质⽂化遗产调查,具体实施由⽂化主管部门负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华阴老腔”是陕西省宝鸡市华阴市的一种古老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了解“华阴老腔”的传承历程。
据考证,华阴老腔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
在明清时期,华阴老腔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各个乡镇的推广和传承。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戏曲市场的多样化,传统的戏曲艺术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在华阴市
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华阴老腔”逐渐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不仅在华阴地区,更是通过一
系列的演出和交流活动向全国甚至国际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传统艺术。
我们可以看到“华阴老腔”的发展态势。
随着时代的变迁,华阴老腔在保留传统的同
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传统的主题和剧情仍然是华阴老腔的核心,但在表演方式和舞台
效果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华阴市政府还组织了一些培训班
和比赛等活动,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华阴老腔的传承,以确保它的传统魅力得以继承。
我们也需要关注到一些现存的问题。
华阴老腔的传承者年龄普遍较大,年轻一代对于
这一艺术形式的认同和参与度还不够高。
更需要加强对华阴老腔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
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华阴老腔在现代舞台上需要适应新的表演需求和观众口味,这需要传
承者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支持,帮助传承者提高演技和才艺。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
施意见
佚名
【期刊名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精神,进一步传承、保护和发展陕西秦腔等地方戏曲,打造特色品牌,彰显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服务“三个陕西”建设,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总页数】3页(P29-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J], ;
2.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J], ;
3.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J], ;
4.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J], ;
5.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湖北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东方神韵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形势不容乐观。
陕西省省传统戏剧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华县皮影戏则是陕西省传统戏剧中的精粹,本文以华县皮影戏为例,探讨了陕西省传统戏剧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旨在为促进陕西省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陕西省;传统戏剧;华县皮影戏;历史传承;保护开发陕西省传统戏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华县皮影戏则是陕西省传统戏剧中的精粹。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其是文明海内外的皮影之乡,千百年来,化县皮影戏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并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华县皮影戏是陕西省传统戏剧的精粹,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艺术,但其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基于以上,本文以华县皮影戏为例,探讨了陕西省传统戏剧的历史传承和保护开发。
1 华县皮影文化概述华县皮影戏是我国传统工艺文化遗产之一,华县皮影戏来源于民间习俗活动,多用来起到求神、寄托愿望,华县皮影戏在内容和形式上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其内容和形式大多褒善惩恶。
下面来简要分析华县皮影戏的特征和价值。
1.1 华县皮影戏的特征首先,华县皮影戏中皮影雕刻作品的造诣较高,其制作过程中凸显了高超的制作工艺,首先,选用上等牛皮进行清水浸泡处理,之后经过反复刮到透明,进行阴干处理,在阴干完成后用钢针描绘图样、雕刻,在经过细致的染色,最后熨平装订完成。
整个制作工艺涉及到二十多道工序,三千多刀精细雕刻,突出了高超的技术造诣。
第二,华县皮影戏演唱功底深厚,采用清秀典雅、委婉细腻的碗碗腔作为场强,在声律、韵律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讲究,在演唱的过程中真声和假声交织,给人以委婉细腻之感。
第三,华县皮影戏分工精细,最初由五个人组成皮影戏班子,但这五个人都身怀绝技,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互相之间配合默契,各司己职,各就其位,从而演绎出变化多样、令人陶醉痴迷的皮影戏[1]。
1.2 华县皮影戏的价值首先,是艺术文化价值,华县皮影戏是陕西省重要的传统戏曲艺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自身的艺术特点和文化特质,就目前来看,其保留下来的皮影戏剧目达到了三百部之多,题材广泛,不仅涉及到才子佳人、浪漫爱情,还涉及到历史武侠、劳动生活等,这些剧目文化层次高雅,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
此外,华县皮影戏所采用的唱腔有着独特魅力,被定为“华剧”,是陕西省传统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是学术研究价值,华县皮影戏是十分古老的艺术,对华县皮影戏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对于陕西省传统戏剧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今后传统戏剧理论的发展能够提供科学根据。
第三,是实用性价值,华县皮影戏中的故事情节常常天马行空,以人物奇幻的遭遇来构成情节,并有着多条情节路线来对整个故事结构进行布局,其中人物生动形象,立体感较强,这对于戏曲创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2]。
此外,华县皮影戏音乐飘逸典雅,是当今许多电影及电视剧音乐的重要素材。
第四,经济价值,华县皮影戏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其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项工艺品,经济价值良好。
2 华县皮影戏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许多传统文化出现传承断裂,华县皮影戏也是如此,往日辉煌不再,没落趋势明显。
2.1 后继乏人在华县皮影戏的起源地华县,皮影戏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大部分青壮年打工、经商,学习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活动场地,华县皮影戏传承人才已经青黄不接,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华县能够登台演出的皮影戏班组不足五家,且不少艺术家年事已高,而年青一代学习皮影戏艺术的则少之又少,这就使得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出现断层,后继乏人,未来发展堪忧。
2.2 剧本、乐器流失严重华县皮影戏的剧本大多为手抄本,就目前来看,在华县流传下来的皮影戏手抄本仅有六十多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华县皮影戏老艺术家相继离世,许多经典的剧本失传[3]。
此外,一些化县皮影精品也逐渐流失,近年来华县皮影精品受到国内外文物贩子的青睐,农村一些老皮影艺术家由于生活拮据,大量的传统皮影精品被变卖,流失严重。
在华县皮影戏中,除了板胡之外,其他乐器都是艺人手工制造,而当前流传下来的传统皮影乐器也少之又少。
2.3 政府重视不足政府片面的注重低华县皮影艺术的记录,并没有注重创新,使得华县皮影艺术名义上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但实际上却逐渐脱离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多年来,许多华县民间皮影戏团解散,许多老一辈华县皮影戏艺人退隐。
而政府也缺乏一定的经济支持政策,由于收入微薄,一些华县皮影戏艺术家纷纷离开舞台,转变行业。
皮影艺术微薄的收入使得许多新一代华县皮影爱好者望而却步,这不利于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3 华县皮影戏的历史传承和保护开发对策3.1 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3.1.1传承与保护结合对于华县皮影戏来说,应当将历史传承和保护相结合,不断发掘华县皮影戏新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可以建立华县皮影博物馆,对华县皮影戏的历史沿革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华县皮影戏的演出班社、艺人等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和存档,通过文字形式、声音形式、视频形式以及多媒体形式来全面、真实的记录华县皮影戏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并辅以艺术效果,在华县皮影戏博物馆中进行站们的展示,让人们真正的走进华县皮影戏,走进华县皮影艺术,以此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传承;第二,在积极保护华县皮影戏的同时,应当做好传承工作,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性趋势日渐明显,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窘境,传承人的数量十分少,再加上社会及政府的不重视,使得传承人的生活和利益得不到保证,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当采取改善传承人生活环境、提升传承人社会地位等方式来保证华县皮影戏传承人的利益,以此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政府可以组织各大艺术类高校来积极的培养华县皮影艺术传承人,邀请老一辈华县皮影艺术家到艺术高校开展讲座,讲述皮影艺术,弘扬皮影文化,让广大艺术高校生积极认识皮影艺术,同时高校可以设立华县皮影艺术专业课、选修课、华县皮影戏培训班等来积极的培养传承人,以此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传承。
3.1.2政府加强管理一方面,政府应当通过行政手段来引导华县皮影戏的发展,加强保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华县皮影戏艺术,对于造成皮影破坏、倒卖皮影相关文物的行为要严厉打击[4];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完善的华县皮影戏艺术发展规划,建立专项资金,鼓励社会、企业等积极支持华县皮影戏的保护工作。
3.2 华县皮影戏的开发3.2.1合理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华县皮影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就要求处理好华县皮影戏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合理开发。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娱形式出现了一定的变革,华县皮影戏在表演技术以及剧目创作上应当积极进行创新,以此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从本质上来讲,华县皮影戏是社会文化、习俗以及民间风俗和信仰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当积极传承华县皮影戏的这种特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是东方神韵的彰显,是应当积极保留并传承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够对华县皮影戏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5]。
对于艺术来说,艺术的民族性、特质、个性以及独特的风格是保证艺术生命力的关键,如果在创新的过程中失去了这些特质,则失去了艺术本身,因此,对于华县皮影戏的创新来说,应当在保留其个性、特质以及民族性的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协调好华县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够促进华县皮影戏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3.2.2通过创新丰富皮影文化内涵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华县皮影戏还是其他陕西省传统戏剧,其都是一种艺术形式,在新时期,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出现了一定变化,这就需要积极打造华县皮影戏的精品,要积极创新,在保留华县皮影戏传统特质、民族特质、东方神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丰富皮影文化内涵,在创新的过程中谋求发展。
因此,应当积极加强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打造皮影戏的精品剧目:①扩展影窗尺度:在皮影戏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演出条件以及相关技术的限制,其影窗尺度较小,主要用电灯、油灯来进行照明,而在新时期,则可以应用荧光灯组成的灯箱,以此来扩大照明范围,拓展影窗尺度,这不仅能够扩展每场演出的观众数量,还能够提升皮影戏的演出质量;②丰富演出形式和内容:传统的华县皮影戏主要乐器有四胡和唢呐,在新时期,可以增加笛子、笙、萧等乐器,并增加人手,由原来的以人包办变为几个人共同复杂,以此来丰富华县皮影艺术的声环境,此外,还可以积极利用灯光布景艺术,营造出云水烟雾等特效。
从演出内容上来看,可以增加一些特种操作技术、杂技动作、舞蹈动作以及戏剧动作,丰富华县皮影戏的内容,从而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华县皮影戏精品[6];③数字皮影: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数字化在艺术表演中的合理应用则能够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制作数字化皮影动画,增加现代元素,以此来增加华县皮影艺术的时代性,同时又不失华县皮影艺术的民俗特质和东方神韵。
3.2.3加大开发力度1.全社会共同关注华县皮影的保护和开发华县皮影戏是传统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和全人类重要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积极关注和促进华县皮影戏的保护和开发。
首先,对于华县皮影戏的艺术家来说,其不仅仅要研究怎样制作和操作皮影,更要注重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创新,要从华县皮影戏复杂的形成背景中将其展现的艺术特质、艺术魅力以及一切与艺术相关的元素抽绎出来,并将新时期艺术相结合,从而形成华县皮影艺术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思想。
此外,华县皮影戏艺术家不仅要注重皮影戏这种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传承,同时要注重华县皮影戏深层次精神内涵和艺术血脉的传承,要将华县皮影戏升华为一种艺术精神和艺术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华县皮影戏的渊源流传。
第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速,作为新闻传播媒体来说,其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积极的宣传皮影艺术和皮影文化,要营造出保护和传承华县皮影戏的氛围,积极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和创新中。
第三,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尤其对于陕西省政府文化相关部门,应当将华县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文化创新上下功夫,将华县皮影艺术发扬光大,将华县皮影艺术和皮影文化作为地区的一种文化品牌和文化标志。
2.创立华县皮影戏文化品牌近年来,在华县皮影戏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和社会人士积极注重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而要想进一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发展,就应当积极创立华县皮影戏的文化品牌,打造皮影文化,创新皮影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