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14,15课)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选择题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关于博物馆的发展演变,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是亚历山大博物馆B.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由法国人建立的C.蔡元培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D.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2.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 )A.在天龙山石窟上刻“某某某到此一游”B.商贩在晋祠设置烧烤摊点C.在平遥古城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D.蒙山景区倡导游客垃圾入箱3.文化遗产应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不能体现在( )A.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B.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C.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D.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重大经济价值4.1987年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长城( )A.是世界最长的墙B.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C.风光优美雄伟壮丽D.保障了中华民族的安全5.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1454年出版的《圣经》。

……但既有活版印刷术,便当有适宜的纸料,否则书籍仍不能增加起来。

……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撒遍于穷乡僻壤了。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B.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C.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D.知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6.下表是《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从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 )时间内容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外语) 1863年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7年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1872-1875年派遣留美学生120人,学习自然科学(声光化电算法及制器)1880年创办北洋电报学堂(科技)②重点培养军事和实用技术人才③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④使西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主导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7.明代中期以来,民间大力兴办私人书院。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单元练习卷: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单元练习卷: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西周学校制度为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与商代相比,虽有较大发展,但教师仍是政府官吏兼教导之责任,而非专门意义上的教师职责。

这反映了西周()A.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视B.“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式C.封建统治者对教育的垄断D.教师职责专一地位较高2.《宋会要辑稿》记载:“不经国子监看详及破碎编类有误传习者,并日下毁版。

”同时政府规定,国子监审批印刻者向官府发出申请后,可为其颁发准许印刻的“公据”。

这说明宋代()A.文化专制逐步强化B.注重图书出版的监管C.印刷技术明显提升D.文人地位进一步提高3.文艺复兴后期,学校教育涉及小说诗歌、绘画雕刻、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哲学等学科,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解放了思想。

据此可知()①学校实行分科教学②学校教育关注人文学科和神学③学校教育重视人性的培养④学校教育与人才选拔相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

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

”从中可以看出()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5.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

回国的留美学生被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处。

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中华民国内阁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得出的认识有()①保守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④6.《后汉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14,15课)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14,15课)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 - 1 -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 - 11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中国教育:(1)形式:官学与私学成为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概况。

①官学:汉朝的太学、西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②私学:(3)作用:官学和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传承的依托;支撑了科举考试。

2.近代大学教育:概况。

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收回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②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③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④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

(4)改革开放后: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②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各类教育加速发展。

4.作用:(1)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情境在线】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

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太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提示: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传承儒家思想。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14,15课)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14,15课)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 1 -十五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 5 - 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

”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解析】选A。

根据“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可知,太学可以对政治、官员进行舆论监督,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排除B;材料表明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但无法体现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排除C;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与限制君主的集权无关,排除D。

2.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解析】选C。

由材料“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见材料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完善道德,故选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

3.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综合测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综合测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综合测试一、单选题1.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能够申遗成功,主是得益于其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它那高大的宫殿台基、完整的城墙遗址,还有那数以千计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共同呈现出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有力地将中国文明推到了5000多年前。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说明()A.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B.考古发现会影响历史研究C.考古发现能够还原历史面貌D.考古是历史研究最佳途径2.2021年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和元宵节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惊艳全国,这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让历史文物走进大众视野,从而引发了河南博物院的参观热。

这体现了()A.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B.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C.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过度娱乐化D.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世界价值3.古代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罗马是16世纪文艺复兴的中心。

以下选项中,搭配错误的是A.图拉真广场——中轴对称,功能齐全B.万神殿——古罗马最宏伟的建筑C.《创世纪》——文艺复兴的一座丰碑D.大斗兽场——建筑力度与外观美感相结合4.“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这是唐代诗人汪遵写的《咏长城》诗。

下列有关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秦长城西到临洮,东至辽西的山海关①汉新修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①明代对长城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①晚清在长城居庸关建“人”字形铁路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5.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苑内二楼半圆型的月台上,悬挂着张謇手书的一副著名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该对联的宗旨是()A.以实业教育为国育才B.传承中华传统文化C.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D.抵制外来文化入侵6.下表展示的是洪堡和蔡元培两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成就及主张。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第14课【基础巩固】1.下图是一位学者关于古代中国书院功能的研究成果。

据此可知,书院( )A.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以教化启蒙为主要功能C.是古代重要的宗教场所D.以传播宋明理学为己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书院具有创造、存储、讲学、刻书、出版、传播、教化等功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故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书院不是宗教场所,排除C项。

2.1558年德国莱比锡大学规定的学程如下:第一学期(半年)学习希腊和拉丁文法、辩证法和诗歌;第二学期继续学习拉丁文法和辩证法,另外增加修辞学;第三学期在学习诗歌和修辞学之外,再加学物理学和数学。

然后对各学科进行考试,通过者获得学士学位。

这些规定( )A.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B.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C.使启蒙运动的走向得以改变D.标志着近代教育的开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558年”“学习希腊和拉丁文法、辩证法和诗歌”“增加修辞学”“学习诗歌和修辞学之外,再加学物理学和数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学程中人文学科所占比重远高于自然科学,这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德国莱比锡大学规定的学程,没有体现其对象是“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莱比锡大学的规定标志着近代教育的开端,故D项错误。

3.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

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

”从中可以看出(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清政府主张实行“通才教育”,且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即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第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高中历史第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

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B.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C.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D.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2.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他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

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他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3.蔡元培就任某大学校长时发表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此演说旨在( )A.推动京师大学堂建立B.强调求学是为了做官和致富C.加速教育公平的步伐D.定位大学为研究学问的殿堂4.(2023河南焦作高二联考)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学校教育、书籍出版、图书馆及博物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下表中①②③④依次对应的载体为( )A.B.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教育、印刷书C.图书馆、学校教育、印刷书、博物馆D.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5.明代有学者评述说:“今之雕印,佳本如云,不胜其观……佳人出游,手捧绣像(插图小说),于舟车中如拱璧(珍宝);医人有术,检阅篇章,索图以示病家。

”这说明 ( )A.市民文化影响力得到提高B.雕版印刷开始大规模普及C.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D.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

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

这反映出流人( )A.推动了东北民族交融B.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D.稳定了东北地区社会秩序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课后习题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课后习题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必备知识基础练1.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

这种局面带来的结果是()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2.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3.《续文献通考》记载宋代的书院,“至理宗时尤夥,其得讫于朝,或赐额,或赐御书,及间有设官者。

应天有明道书院,苏州有鹤山书院,丹阳有丹阳书院……”这反映了当时()A.书院的制度化趋势不断加强B.传统儒学在宋代受到质疑C.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致D.文化发展相对繁荣4.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

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

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

据此可以推断()A.国王兼任中古时期大学校长B.中古时期大学脱离教会控制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D.基督教影响中古时期文化教育5.18世纪以前的大学里,自然科学只是有钱的爱好者的副业。

19世纪,自然科学开始逐渐被大学接受,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在大学中一直没有地位。

1889年,德国将一些水平较高的技术学校升级为大学,将技术教育纳入大学体制。

在美国,大学和产业界的交流普遍而顺畅,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了迅速的发展。

19世纪后期大学体系变化的主要背景是()A.生产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B.自然科学地位变得日益重要C.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6.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时之短长。

高中历史习题: 选择性必修3 第6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高中历史习题: 选择性必修3 第6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选择题1.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

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

”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A.秦始皇时期B.汉高祖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的正统思想。

题干材料中的“抑黜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正是反映的这些内容。

故选D项。

2.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影响是()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C.促进“百家争鸣”的出现D.“五经”成为教育的传统课程3.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

这表明()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师范馆的学生有不少兼具举人、贡生、生员、监生等旧身份,这反映出教育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

4.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这表明该时期我国()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长足发展进展,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该时期纸在社会上推广,且东晋南朝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相对较小,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了民间和官方推动了纸的使用和推广,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提及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5.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

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

到中华民国建立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B.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宗旨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到中华民国建立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推行戊戌变法运动,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未涉及宣传共和思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D项。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时练习题 第14,15课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时练习题 第14,15课 含解析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4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 1 -15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 7 -14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建议用时:40分钟)1.关于先秦时期我国文化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A.私学还没有出现B.其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C.地方官学已经开始设立D.封建政府统一管理教育B[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私学,A项错误;地方官学开始设立于汉朝,C项错误;先秦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正在确立过程中,D项错误。

]2.关于大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B.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影响深远C.柏林大学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D.美国大学致力于让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C[柏林大学秉持的精神是“研究教学合一”,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的是美国的大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 3.清华大学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是在()A.1911年B.1928年C.1931-1948年D.1923-1927年C[由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清华大学才组建成立,因此它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至少应该是在1928年以后,故选C项。

]4.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体制,其意义不在于()A.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B.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C.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摇篮D.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D[学校教育体制的建立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正确。

]5.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考达标练知识点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学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可见他主张的教育( )A.可禁绝其他学术的生存空间B.依托于国家政权践行实施C.是针对全民的因材施教D.以道德完善为培养宗旨2.1896年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说:“近年各省所设学堂,虽名为中西兼习,实则有西而无中……各省学堂,既以洋务为主义,即以中学为具文,其所定中文课程,不过循例咿唔之事。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 A.传统纲常礼教已经被抛弃B.中西文化呈现出交融之势C.教育近代化取得一定成效D.西学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3.下表所示为1960~1963年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概况。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等教育的主导地位B.服务于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C.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D.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知识点二印刷书的诞生4.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

书坊的刻书范围很广,大致可分成“科举应试之书”“日常参考书”“通俗文学作品”三类。

书坊主也已具有明确的图书销售意识,常见促销手段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

由此可见( )A.出版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出版行业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向C.书坊是政府控制的官营手工业D.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出版业发展5.宋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据此能反映(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印刷业发展B.当时士大夫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C.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应用D.印刷术普及应用促进了学术发展知识点三图书馆的成长和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6.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综合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综合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单选题1.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2.1949—1985年,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实现了两次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转变。

国家教育方针的转变意在()A.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C.落实“双百”方针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3.自古以来,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

下列有关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表述,其对应关系完全符合史实的是()①国子监西汉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书院宋代位于江西南昌的岳麓书院最为著名③京师同文馆近代专门引进、翻译西方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④京师大学堂近代采取分科教育方式,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A.①B.②C.③D.④4.北京故宫布局如右图所示,旧称紫禁城。

《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

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下表述错误的是()A.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B.遵循传统礼制,体现等级观念C.是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D.故宫博物院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后5.如表是2019年全球新增的29处世界遗产的部分节选。

据此可知()A.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更受到人们的重视B.亚洲地区的文化古迹在世界上占主体地位C.各国文化和自然遗产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D.新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6.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时之短长。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限时训练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限时训练答案

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限时训练答案1.D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温大雅作为隋末唐初的人,亲身参与了反隋建唐过程,与李建成、李世民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其记述内容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D项正确;《高祖、太宗实录》是唐太宗亲自审定,且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从李建成手里夺取皇位,对李建成的指责体现了其与当事人的利害关系,该叙述并不是最可靠的,A项排除;编著《旧唐书》刘昀等人虽与李氏兄弟没有利益关系,但其生活在五代时期,是后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并不是最可靠的一手史料,B项错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属于后人整理他人的史料编撰而成,虽然治史严谨,但不是最可靠的,C项错误。

2.C材料所述为文人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强调个性,注重诗意,集中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素养,C项正确;文人画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到北宋完备的教育制度和有史以来最为宽松合理的科举制度使通过教育进入上层社会的仕宦人数增多,其地位和影响都逐渐提高,于是他们找到绘画来作为体现他们趣味的、可以托物言志的文艺形式,A项错误;文人画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要,而不是市民阶层,B项错误;文人画和风俗画是两种不同的画风,在艺术成就上各有所长,D项错误。

3.D依据材料可知,宋代之后,南方的教育发达,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之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所以南方的教育相对发达,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宋代之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B选项错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南方的经济发展有关,并非是由政府政策所导致的;C选项错误,南方教育发达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对文物建筑“整旧如旧”原则,主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C项正确;唯一性原则是文物保护的原因,与维护文物的“整旧如旧”原则不符,A项错误;建筑的创新性不能体现文物保护“整旧”、“如旧”的主旨,B项错误;开放与保护性不是“整旧如旧”原则最主要的内涵,D项错误。

人教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测试题

人教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测试题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

太学的兴办 ()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解析】选A。

根据材料“‘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学习科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故选A;根据材料“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地方教育”与题意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太学生入仕是做官途径之一,而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才是以考试为主,排除C;D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2.朱熹编著的《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

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C.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D.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解析】选D。

由材料中朱熹编著的课本名称、受教育的对象及提出的具体行为规范来看,朱熹在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故答案为D。

A中的“治学态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均排除。

故选D。

3.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

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B.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解析】选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