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

合集下载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协调人与自 然的关系
(五)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 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六)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 协调人与自
厚德载物
身的关系
(七)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自主学习问题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是什么 2、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如何传承 与保护?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与价值
向外辐射、传播
吸收
异国他邦的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
经济 地理 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繁荣
宋元
①理学形成;②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传承转折 转型与进步明清 近代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

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结壮,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必修3册+选修4册)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必修3册+选修4册)

高中历史教材课程目录必修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实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I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罗斯福新政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III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目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2课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改革的后果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3课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3课百日维新第4课戊戌政变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1课巴黎和会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第3课华盛顿会议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8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2课冷战的开始第3课美苏争霸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1课朝鲜战争第2课越南战争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第6课两伊战争第7课海湾战争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第3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保卫者康熙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2课圣雄甘地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探究活动课二春天的故事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5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6)

百家争鸣课题名称:1.1百家争鸣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目标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目标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导入示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导问题学做思一、百家争鸣1、概念: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学做思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⑶主张与成就A、思想主张: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活动探究1: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③阶层: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④文化: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知识分子。 ⑤民族关系:华夏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
(2)内容:__儒__家___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成 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3)影响: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__奠__基___时期。
【特别提示】“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发展起来 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 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影响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 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提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1)畏民:即敬畏民众。“君失道则民叛之,故可畏。” (2)重民: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 (3)得民:即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知民: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国将兴,听于民。” (5)爱民:要爱护民众。“仁者爱人。” (6)富民:要让民众生活富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消极影响 ①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 ②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 的精神枷锁。 ③“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④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 由,等等。 ⑤实质是用儒家伦理道德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第一课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知道诸子百家,生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进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同学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同学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同学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生疏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育同学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生疏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同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乐观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消灭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生疏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进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

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

学习中我们还要留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挂念同学理解儒家思想的进展演化过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乐观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分),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育同学的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同学已知学问,增加同学的学习爱好。

导入:老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同学:儒家思想。

老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贵重精神财宝。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课堂小结
素养提升
课件展示:结合教材P6,阅读下列材料,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哪些有益借鉴?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相应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中的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本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和价值三个子目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任务驱动的形式,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本课容量极大,且涉及到众多《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并且也有较多新概念和需要建立较为抽象的知识体系,但上课时间仅为一个课时,故建议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等课堂把控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和实践。
3.课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
5.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6.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知识,指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1.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开启本模块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学生检核自己梳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5/6/7/8.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北师大版必修3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北师大版必修3

"2013-2014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王芳在游览江苏无锡的太湖仙岛(原名三山岛)时,看到了一处景观。

图中人物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A.强调人们应贵贱有“序”B.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政治上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D.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解析:选D。

此像为老子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是孔子的主张; C、D都是老子的主张,但C明显是其消极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选D。

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权利解析:选C。

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人际关系。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同学设计台词。

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解析: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分辨清楚诸子百家各家的主要主张或观点。

A为墨家思想,B 为儒家孟子主张,C是儒家孔子的主张,D是法家的观点。

4.现代我们都知道,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了一次日食,宣帝却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的主张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无为而治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理解。

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发生时,汉宣帝的诏令即说明了这一点。

5.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图一图二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曾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
1、&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大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①“仁”、“礼”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课堂检测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 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 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身份地位,该穿什么衣服就 穿什么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 单甚至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 上级规定,大家穿统一的制服不是很好吗?按甲、乙、 丙、丁的描述顺序对应的思想学派是( B ) A.儒、墨、法、道 C.儒、法、墨、道 B.道、儒、墨、法 D.道、墨、法、儒
(二)庄子(名周)
1、* 战国时期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齐物”。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一)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课堂检测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 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A
34/35
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 这反应了孟子 A.“仁政”思想 B.“民本”思想 C.“性本善”思想 D.“致良知”思想
35/35
27/35
9.以下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关键是“仁政”
28/35
10. 孔子概括“知天命”年纪是 A. 二十岁 B. 三十岁 c. 四十岁 D. 五十岁
D
29/35
11、孔子途经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 问询后才知道,她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 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何不早些搬迁,妇女 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叹地对 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所以,他提 倡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11/35
(2) 荀子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 “性本恶” ④朴素唯物思想
17/35
你知道相关庄子成语有哪些
▪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 运斤成风 ▪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 题意讲解 无用之用 ▪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2/35
一、“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儒、道、 法、墨、名、阴阳、 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则称 “九流”) “诸子十家,其可观 者九家”-《汉 书·艺文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 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 重义轻利B. 民贵君轻C. 天人感应D. 正心诚意4.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5.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6.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 进步史观B. 天命史观C. 循环史观D. 英雄史观7.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尚贤B. 主权在民C. 以民为本D. 道法自然8.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 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春秋战国时期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 同、文化认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 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 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 要思想观念。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情境探究] 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 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 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 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 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 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 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 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 800年前后,形成以 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情境探究]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材料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 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 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 家的对立物,其十大主张每一个几乎都是直接针对着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 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 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 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 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新课程标准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时空坐标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活的状况:(1)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

(2)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2.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生活的变化:(1)表现。

①农作物培育:(请正确连线)②家畜驯养:羊、猪和牛等动物。

(2)影响。

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②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农耕生产需要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3.阶级的产生:根据课本知识,按一定逻辑关系填写下列图示:4.国家的形成:(1)背景。

①部落战争:为争夺土地和资源,部落之间爆发战争。

②阶级矛盾: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

(2)形成。

①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②部落首领演变为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

5.文字的出现: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古代文明多元特点的主要表现: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古巴比伦文明:(1)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②约公元前2900 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③约公元前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3)文明成果。

政治制度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②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3.古埃及文明:(1)地理环境。

2020版新学优高中历史同步人教必修3 精练习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0版新学优高中历史同步人教必修3 精练习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称。

……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

”“士”在当时充当的主要角色是()A.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B.诸侯争霸和兼并的倡导者C.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者D.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士”依附于不同的阶级,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成为这些阶级或阶层在思想文化上的代言人。

2.“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A.仁B.礼C.孝D.忠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孔子一切道德的总汇。

3.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

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

这一排名()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4.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该学派是()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这是道家的观点。

故选A项。

5.西方史学家提出,战国时期的“中国秩序是在□□思想出现以后才恢复的,该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

材料中的“□□”应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建立君主集权制,这为当时各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故选C项。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材料二为治者用众(大多数人都能遵从的方法)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君执柄以处势(权势),故令行禁止。

柄者,杀生之制(裁决的力量)也。

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

——《韩非子》材料三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4.有人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后,总结了以下内容, 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A [A 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 项是儒家的德治思想,C 项是法家 的严刑酷法思想,D 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 A 项。]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 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 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 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
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
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C [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
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 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 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据史料二,说一说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社会生活状况。 提示:状况:①主要从事采集、渔猎,过群居生活。 ②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③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决定性意义。
探究主题二 遗存考古凸显新早期国家的特征 史料一 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 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 葬品确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1)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 (2)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居于五帝之首,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 联盟,被后世尊为 华夏 始祖。 (3)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通过“ 禅让 ” 传承部落联盟首领。 (4)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 邦”时代。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 国家 的初始形态。
►[拓]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 朝的制度。”
探究主题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 史料一 我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史料二 古人类社会生活 采集与狩猎
探究点:(1)据史料一,古人类遗址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特点:①古人类遗址在中国境内多地并存,以中原地区分布最为密 集。 ②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良、生存空间比较大的区域。 ③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④凸显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史料二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 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 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 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28张ppt)

(六)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
王 阳
1.传承: 明中后期,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致良知”“知行合一”)

2、转折: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黄宗羲
工商皆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责焉耳矣。
——摘编自《中国历史纲要.上册》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方法论 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 ◎集大成者朱熹 理学的影响: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百家争鸣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2)战国“百家争鸣”局面:
② 表现:
派别
人物
道家
庄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兵家
孙膑
思想主张 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 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尚贤 《孙膑兵法》
③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1)春秋末期: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
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 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 族称为“夷”。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第1,2课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第1,2课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1 -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 6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

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秦汉魏晋(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2)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即可得出荀子的思想;解答第(3)问可以
结合材料的出处综合思考得出。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尝试答题】
(1)把“德”、“礼”看作
是主要治世之道,即“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忽略了法治的作用;用 礼维护奴隶制秩序。 (2)儒、法兼用的思想。主张“明礼”、“
法政”和“刑罚”三者并用,治理天下。
材料4:专任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
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综合探究】
(1)材料1阐明的主要治世之道是什么?用引 文内容回答,并指出此观点的缺陷。 (2)材料2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以材料为 依据,加以证明。
(3)根据材料4回答,秦始皇采用了上列哪段
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的
主张,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概况
学派 代表 代表作 主张
以“仁”“义”为核心, 性善 孟子 《孟子》 主张______论;提倡“仁 政”“保民” 儒家 沿袭儒家的重民思想,提 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荀子》 的论断;持性恶论,主张 德治 法治 _____与_____相结合
(2)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特别提醒: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
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其自身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 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
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派 道家 墨家
代表 代表作
主张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 庄子 《庄子》 主要特点 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 《墨子》 “节用”“薄葬”,反 对浪费 代表战国时期_______ 新兴地 主阶级 韩非 《韩非 ________的利益,主张 子 子》 以“法”治国,强调加 强中央集权
图文探究 料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材料2: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 罚以禁之。 ——《荀子· 性恶》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3: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 此知威势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韩非子· 显学》
(3)采用了材料3的主张。“知威势可以禁 暴”,“以刑杀为威”。
栏目 导引
材料中的治世主张?并引用一句相同观点的 史料以证之。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思路引领】
本题为材料型主观题,着重
考查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以及应用。解答
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并抓住材料中的有效
信息作答。如解答第(1)问时应注意材料中 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答 第(2)问时注意材料中的“礼义以化之”“ 法政以治之”“刑罚以禁之”并结合教材知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新儒学的形成 儒家宗法思想 董仲舒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杂以阴阳
五行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
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1)宣扬“__________”,提出“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学说。
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
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
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
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
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情景导入
儒家“一哥”之争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大师PK赛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儒家“一
哥”之争扑朔迷离。那么,究竟谁是“一哥”,
这些儒学大师在儒学发展历程中又做出了怎样 的贡献?
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辩证看待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 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
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摒弃的是 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
法家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影响
(1)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 远影响。
特别提醒: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
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 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 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 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共同探寻儒学在中国
历史长河中演进的足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 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 原因、历史意义
1.社会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统治阶
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阶级关系: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地主阶 级开始把持政权,新旧势力的斗争激烈进行。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 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______________ 罢黜百家,独 _________”的主张。 尊儒术
3.影响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提醒: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有“千
古一圣”之称,但是在他的思想中也有陈腐落
后的成分,如“贵贱有序”、“克己复礼”等, 应注意甄别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百家争鸣 1.背景 (1)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
用严刑峻法,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孔子 儒家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言行集成:《论语》。 (3)思想主张 ①政治主张: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 者“为政以德”。 ②人际关系: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私人办学 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先驱;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主张“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等教学原则。
戏曲、音乐会等对人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 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故本题选C项。 【答案】 C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规律总结】材料型选择题解答的一般步骤 (1)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选择题的基础, 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 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2)联系教材及相关
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
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 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
客观。(3)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从 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跟踪训练 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 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 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 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
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 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 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 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例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
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
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
(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
栏目 导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