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巴金随想
巴金作品读后感700字范文小学生模板5篇
巴金作品读后感700字范文小学生模板5篇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巴金作品读后感700字范文小学生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巴金作品读后感700字范文小学生模板1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
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亲切温暖和睦的。
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一种是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子弟。
就拿“觉新”来说,他就是那些逆来顺受孝顺子弟,他“父亲”自作主张让他和现在的“大嫂”结婚,他心中虽不愿意,因为他爱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为自己的爱情去争取,只是惟命是从,结果最终还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分开了。
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莫过于“觉慧”,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游行,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敢于做出反抗。
即使他爷爷不许他外出,他也并没有就此放弃了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看书读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再看看今天,家家户户和和睦睦,极少存在家庭的明争暗斗,都是民主制度,家和万事兴,有什么事情说出来和家人合伙商量解决,小孩子也有发言权,有时还能提出一些家长不能相处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一味的不分对错的唯命是从;和那封建社会的那种“我是长辈,我说了算”的封建专制家长,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巴金作品读后感700字范文小学生模板2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
巴金《随想录》随想
巴金《随想录》随想作者:张继红张学敏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42万言的《随想录》是巴金后期的总结之作,它折射出的是在那个“浩歌狂热”的年代,对人的尊严不断地践踏、人的奴性发展到一个极致的事实,巴金呈现了一种最大的心理真实。
今天,当我们不想再重温旧梦时,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巴金散文文本中的这种伟大的人格价值。
一伟大的作品是靠伟大的人格支撑起来的。
《随想录》是巴金人格支撑起来的一部大书,从中可看出巴金人格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
他是“五四”之子,是鲁迅精神的同路人。
评论家李建军说:“他摒弃了旧文人的毛病:腐朽浅薄的浪漫情调,轻狂傲慢的自我标旁,自怨自哀的怨天尤人。
”作品关注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关注那些普遍而重大的心灵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受“五四”精神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并具有他们共同的道德追求和伦理情怀: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真正把口头上的自由、平等与爱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充满热情的利他精神,谋求大众的幸福,关注所有人的精神解放和价值实现。
他多次说:“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使每个人都活着春天,每一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1]这不是空洞的大话,而是伟大的人格之灯发出的灿烂光芒。
虽然这种伟大的人文情怀被暴力倾向和“斗争”哲学所摧折。
在人格价值标准普遍迷失的年代,在社会剧变不断“改造”着人的心灵结构的年代,我们不再有探求真理的激情,在肆意破坏面前,我们各自妥协了各种妖魔现实,认为所有的“重组”和“改造”都是一种进步;我们失去了寻找真理和站稳立场的自信和信念。
为了远祸全家,我们随时做好了逃亡的准备,放弃自己足下的位置和脚步下的土地。
准备接受修改轻易地被刀斧斫砍的事实。
我们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独立个性和自由意志。
“五四”的现代人格结构被转化为一种没有中心的悬置。
就个人而言,这无异于一种异化。
而巴金的人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警示,这可以用他自己欣赏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去概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 年12月1 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 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8 ,其间历时八年。
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釜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几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赴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巴金的反省则是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这一反省在《随想录》中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最初是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巴金这样责问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
巴金作文600字精选5篇
巴金作文600字精选5篇巴金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
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金的作文,供大家参考。
巴金作文1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巴金《家》读后感作文800字。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十分喜爱它。
相信大家都知道并且都读过这本书,故事的内容就不需要介绍了。
看完这本书后,特别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后,我真的觉得书中的觉慧与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
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知道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
那本书里,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
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
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非常了解的。
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这门亲事后来没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
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
后来祖父死了,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建议。
他最后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
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巴金是觉慧吗?高家的悲剧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悲剧;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悲剧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悲剧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剧。
随想录作文
随想录作文随想录作文(精选5篇)《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作者在历史反思与自己省思中重新确认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高扬思想解放的启蒙大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随想录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随想录作文【篇1】巴金先生逝世后的第二天晚上,电视台在播放一个巴金专题节目时,出了一道征答题,问:(1)《家》、《春》、《秋》,(2)《寒夜》,(3)《随想录》,观众印象最深(或最喜欢读)的是哪一种?那节目结束之前,荧屏右下方显示出观众反馈的统计结果:《家》、《春》、《秋》占了百分之六十几,而《随想录》仅得百分之十几。
这可以理解。
《家》、《春》、《秋》问世最早,又得戏剧、影视剧演播之利,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怪乎在这项征答中,要“遥遥领先”于《随想录》以及《寒夜》了。
近日,91岁的贾植芳先生给出的却是另一种答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个人最推崇的还是《随想录》,“很多人都将期间所发生的错误推在别人身上,李先生(即巴金)没有,他体现了自己的真诚,这本书的价值很大,将传诸后世。
”贾老的这个答案,正与巴金先生自己的想法相似,1998年巴金曾对新华社记者说过,他一生没写什么东西,只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笔者的第一选择与贾老相同,也是《随想录》。
理由能说出几条,其中的一条是:《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十年中,巴金历尽种.种劫难,这种“受难者”的身份,能用来作为一种自我标榜的资格,甚至当作利益索取的资本;——事实上,这种“资格”和“资本”,确有不少人相当充分地利用了;——而对巴金而言,如果要说“利用”的话,他是作了相反的“利用”,用他自己在十年浩劫中的切身经历,来反复地反躬自问、自责、自省。
他不只一次说,在“中自己“中了催眠术”,“喝了迷魂汤”,是个“奴在心者”。
”在《解剖自己》一文中,他甚至作了如此犀利的解剖——“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作莫大的幸运。
巴金《随想录》选读.
二十年前巴金天热不能工作,我常常坐在藤椅上苦思。
脑子不肯休息,我却奈何不得。
“文革”发动到现在整整二十年了。
这是我后半生中一件大事,忘记不了,不能不让它在脑子里转来转去,因此这些天我满脑子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前些时候我回忆了第二次住院初期的那一段生活,仿佛重温旧梦,又像有人在我面前敲警钟。
旧梦也罢,警钟也罢,总有一点隔岸观火的感觉。
不像刑场陪绑,浑身战栗,人人自危,只求活命,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出卖别人,出卖一切美好的事物。
那种日子!那种生活!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是一片黑暗,就像在地狱里服刑。
我奇怪当时我喝了什么样的迷魂汤,会举起双手,高呼打倒自己,甘心认罪,让夺去我做人的权利。
我不是在讲梦话,一九六六年我的确做过这样的事情。
迷魂汤在我身上起过十年的作用。
在一九八三年它还想再一次把我引入梦境,但是用惯了的魔法已经失去迷魂的力量,我说:“我要睁大两只眼睛,看你怎样卷土重来。
”结果过去的还不是终于过去!我才懂得维护自己权利的人不会被神仙、皇帝和救世主吞掉,因为世界上并没有神仙、皇帝和救世主。
事情就是这样:十岁以前我相信鬼,听见人讲鬼故事就想到人死后要经过十座阎王殿,受拷问,受苦刑,我吓得不得了。
不但自己害怕,别人还拿各种传说和各样图画来吓唬我。
那些时候我整天战战兢兢,抬不起头,的确感到“没劲”。
后来不知道怎样,我渐渐地看出那些拿鬼故事吓唬我的人自己并不信鬼,我的信仰便逐渐消失,终于完全消失。
到十五岁的时候可以说我完全不信鬼了。
而且说也奇怪,从此连鬼影也看不见了。
今天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旧事,我不能不发生一个疑问:“要是那个时候我没有喝迷魂汤又怎么样?”我找到的回答是:倘使大家都未喝过迷魂汤,我们可以免掉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倘使只有少数几个人清醒,我可能像叶以群、老舍、傅雷那样走向悲剧的死亡。
在“文革”受害者中间我只提到三位亡友的名字,因为他们是在这次所谓“革命”中最先为他们所爱的社会交出生命的人。
但是他们每一个都留下不少的作品,让子孙后代懂得怎样爱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
小学作文:巴金随想
小学作文:巴金随想第一篇:小学作文:巴金随想巴金随想一代巨匠巴金的陨落,多少让人哀怨。
初次接触巴金老作的文学是他的《寒夜》,让我看到了旧中国两个人的不同思想和命运,那种静谧与寒冷,不正是火山爆发的前兆?这次快学巴金的鸟的天堂》,正是巴金逝世的第二天10月18日,但我觉得这么一位人民作家的优秀作品,实在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那种随意的而又真挚坦然的文风,细细叙来却又精美的文笔,让我们仿佛又看到那个常写作往日的巴金,对生活充满爱意,对人民充满爱意。
一个人的伟大,不是谁说了算的,我想,巴金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在默默无闻地实践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在为人民而艺术,他的人格熔铸在他的文学中,他用真情演绎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对巴今老作的了解,还从世界语言的接触中有所领悟,他是一位杰出的世界语者,他为世界语的推广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为人类和平作努力的理想也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巴金的过世无疑又让我们失去了一个文学泰斗,于是有人慨言:星星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呢?尽管文学新秀层出不穷,胸怀文学抱负者比比皆是,有文学才华的也目不暇接,但文学并不是为名为利而来的艺术,妄图通过文学来造就自己的名望的会失望,妄图通过文学来发财的也不可不必。
有犀利的文风、雄辩的思维者,用文学来抨击世事,却空泛内容,让人叹惋,有逻辑思维、有生活阅历者,用文学来记载历史、反映社会,却也情怀私狭,无酣畅淋漓之作。
我想,巴金老作虽然走了,我们学习巴金的精神是永远的事。
愿巴金老作一路好走!第二篇:小学作文:新学期随想新学期随想早晨,我熟练的背起了那沉甸甸的书包,踏入了学习了5年的校园。
走近校园,一股花香扑鼻而来,好像是来迎接我们的。
整个校园给我的感觉是焕然一新:红地毯上白了许许多多的像画架似得东西,那上面填满了每个办的老师对同学们的寄语,大队部里放了许多乐器,并且还装修了一番。
开学典礼上,新来的老师是一大批啊!并且呼吁我们踊跃创建文明城市。
而且也说了对每一个同学的希望。
巴金随想录散文精选三篇
巴金随想录散文精选三篇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精选的巴金随想录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巴金随想录散文精选一:绝不会忘记我还记得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在成都买过一种“良心印花”,贴在自己用的书上。
这种印花比普通的邮票稍微大一点,当中一颗红心,两边各四个字:“万众一心”和“勿忘国耻”。
据说外国人讥笑我们是“一盘散沙”,而且只有“五分钟的热度”,所以我们发售这种印花以激励自己。
我那个时候是一个狂热的爱国主义者。
后来我相信了无政府主义,但爱国主义始终丢不掉,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一直受到各种的歧视和欺凌,我感到不平,我的命运始终跟我的祖国分不开。
然而有一点我应当承认:我当时贴了印花,我记住了国耻纪念日,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和五月九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条约“二十一条”,五月七日提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表示接受。
因此当时有两个国耻纪念日),但过了一个时期我就把“印花”的事忘得干干净净,偶尔想起来自己也感到难过:难道我真的只有“五分钟的热度”吗?我每自责一次,这个记忆在我的脑子里就印得更深一些。
所谓国耻早已雪尽。
今天的青年并不知道“五·七”和“五·九”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我没有忘记,而且我不愿意做健忘的人。
这一年我身体不好,工作较多,很少时间读书。
但偶尔也翻看了几篇青年作者的作品,有的写了他们个人的不幸的遭遇,有的反映了某一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有的接触了一些社会问题……总之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揭露了某一个时期我们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侧面。
有人讨厌这些作品,称它们为“伤痕文学”、“暴露文学”,说这些作品“难免使人伤悲”,使人“觉得命运之难测、前途之渺茫”。
也有人说:“斗争才是主流”,“写反抗的令人感愤”。
我很奇怪,究竟是我在做梦,还是别人在做梦?难道那十一年中间我自己的经历全是虚假?难道文艺界遭受到的那一场浩劫只是幻景?“_”垮台才只三年,就有人不高兴别人控诉他们的罪恶和毒害。
四年级写人在巴金的“随想”之中
在巴金的“随想”之中
我和巴金始终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尽管我们都曾在这一百年里张望。
然而,我们又是那么的不同。
巴金从一百年前的头望向一百年后的尾,张望了一世纪,也思考了一世纪。
但我却只有从印刷体的淡漠文字中品读这些张望,思考这些思考。
巴金的“随想”,我不敢随意揣测其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然而他的“随想”,却也牵引出了我的随想,使我沉寂在一片对人性的思考,及心灵的审判之中。
一个人若能把世界的罪恶当作自己的罪恶,且无情的反思自己,剖析自己乃至整个时代。
那么我想,这个人便是这个世界的核心。
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个核心。
我想除了巴金,这种人实在不多吧。
巴金说过“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
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
我靠的是感情”。
单不说我们现在写文章,就连在现在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对待别人是真情实感。
每个人不都披着一层厚厚的伪装,而又有多少人向巴金那样深刻反思过自己“真挚”的情感。
这种人,似乎早已消失,似乎只有在那些印刷体中才能看到一个个令人萌生的希望。
然而,那些希望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最后只是一个个淡漠的永久文字。
我已无法渴望,这个世界。
似乎只有随想。
随想在巴金的“随想”之中,接受这个世界的审判。
巴金回忆性散文随笔
巴金回忆性散文随笔巴金的回忆性阅读性很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巴金随笔随笔,欢迎阅读!巴金回忆散文1:繁星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
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
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
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1920xx年1月巴金回忆散文2:桂林的受难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
这是那位年长朋友的寄寓。
我受到他的好心的款待。
他使我住在这里不像一个客人。
于是我渐渐地爱起这个小小的"家"来。
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
我常常打开后门走出去,跨进菜园,只看见一片绿色,七星岩屏障似地立在前面。
七星岩是最好的防空洞,最安全的避难所。
每次要听见了紧急警报,我们才从后门走出菜园向七星岩走去。
我们常常在中途田野间停下来,坐在树下,听见轰炸机发出"孔隆"、"孔隆"的声音在我们的头上飞过,也听见炸弹爆炸时的巨响。
巴金随想录探索集散文
巴金随想录探索集散文巴金直面““””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巴金随想录探索集散文,供大家欣赏。
巴金随想录探索集散文:访问广岛这次访问日本,我实现了二十年的心愿:我到了广岛。
一九六一年樱花开放的时节我在镰仓和光旅馆里会见了年轻的小说家有吉佐和子女士,听她谈了一些广岛的故事,关于那个地方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从这一天起我就在想:要是我什么时候到广岛去看看那多好。
六一年我没有能去,六二年我到东京出席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我以为这一次可以看到广岛了,可是出席大会的一部分人动身去广岛的时候,我要留在东京继续开会。
杨朔同志是去了的,我多么羡慕他,我请他带一样纪念品给我,他带回来一扎明信片,我把它们当做珍品收藏着。
六三年我又有访日的机会,我把广岛的明信片带在身边,我兴奋地想大概可以去广岛了,我和同行的人谈起,他们的反应并不强烈,主人也没有做这方面的安排,结果我白白做了一场梦。
再过三年连那一扎明信片也给拿走了。
在“牛棚”里,除了“改造”二字外什么也不敢想。
日子久了,思想活动了些,在“干校”的不眠的寒夜里我回想起同日本朋友欢聚的日子,我仿佛又在东京秋田家同中岛健藏先生一起喝清酒,同木下顺二先生在箱根喝茅台,我感到了温暖和安慰,终于沉沉地睡去了。
那个时候我正准备等到自己的改造有了成绩回到上海作家协会传达室当一个看门人,我以为今生今世不会再踏上日本的土地了。
我也不敢再做广岛的梦,因为一提到广岛,我便想起杨朔同志的悲剧的死亡。
十七年似梦非梦地过去了,我早已从“牛”又变回到人,而且接受了访日的邀请。
主人问起有什么要求,我提出了去广岛的愿望,我想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再过两年我连出门也会有困难,更说不上去远方。
我最喜欢的作家巴金作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巴金作文说起我最喜欢的作家,那非巴金莫属啦!巴金这个名字,在我心中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闪耀着温暖而持久的光芒。
我最初接触巴金先生的作品,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
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
本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却没想到一下子就被书中的情节和文字给吸引住了。
里面的人物仿佛都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
觉新,那个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无奈又挣扎的长子;觉慧,充满朝气与反抗精神的热血青年。
巴金先生用他细腻的笔触,把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仿佛能感受到觉新的痛苦和无奈,能理解觉慧的愤怒与追求。
那种对人物情感精准的把握和描绘,让我深深折服。
后来,我又读了巴金先生的和,这两部作品就像是的延续,进一步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沉浮。
我发现巴金先生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剖析社会,呼唤人性的觉醒。
巴金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故作高深的句式,但就是那种朴实无华、真挚恳切的表达,最能打动人心。
他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坐在你身边,跟你讲述着过去的那些事儿,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记得有一次,我读巴金先生的,其中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在文中坦诚地反思自己在过去的岁月中所犯的错误和不足,那种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
他没有为自己找借口,没有掩饰自己的过错,而是以一种极其真诚的态度来面对。
这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
还有他写的那些关于友情和爱情的篇章,也是那么的细腻动人。
他笔下的友情,是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无论风雨都不离不弃的真挚情谊;他笔下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而是细水长流的相互陪伴和理解。
这些情感在他的文字中流淌,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最真实、最美好的部分。
巴金先生的作品,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希望,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有勇气去追求自由和真理,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心。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巴金随想录》是中国文学家巴金所写的一部随笔集。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巴金的思想与生活,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以下三点:一、顺应时代潮流,追求真实自我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追求真实自我的精神。
在当时,不少作家追求文艺革命,倡导步入“社会主义的新舞台”,但巴金却坚持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断尝试着用更真实的笔触去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
他在文学创作中坚持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描写和内在思想的精细呈现,深入挖掘历史和社会真相,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
同时,他也坚信每个人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拥抱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
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巴金一生经历了不少的风浪和转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信仰。
他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坦然面对生死,珍惜每一个可以创作的时刻。
他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奋斗,永不放弃,从而收获了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大家。
三、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
他怀揣着对生命与文学的赤诚热爱,拓展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眼界,积极探索和学习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他努力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始终保持对现代文学变革的关注,并在这些变革中拓展自己的文学眼界,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在读《巴金随想录》之后,我意识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现实、开放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情商、适应力和见识深度,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和思维高度,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这一切都需要的是标新立异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放博爱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心态。
我最喜欢的作家巴金作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巴金作文在众多文学大家之中,巴金先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我的文学天空中闪耀着独特而温暖的光芒。
说起巴金,那得从他的作品开始讲起。
我第一次接触巴金先生的作品,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
阳光透过窗户,斑驳地洒在书架上,我随手抽出了一本。
刚开始,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可没想到,一下子就被书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里的那些人物,仿佛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
觉新,那个在封建大家庭的重压下,无奈又痛苦地挣扎着的长子;觉慧,充满朝气与反抗精神,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巴金先生用他那细腻的笔触,把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仿佛能感受到觉新内心的纠结和痛苦,能体会到觉慧的愤怒与决心。
那种感觉,就像是我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大家庭之中,亲眼目睹着一切的发生。
巴金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复杂的句式,但就是有一种能直抵人心的力量。
他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者,坐在你身边,慢慢地给你讲述着那些故事,让你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
除了,巴金先生的和也同样让我着迷。
这两部作品延续了的故事,进一步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和抗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为书中人物的遭遇而落泪,也会为他们的一点点希望而感到欣喜。
巴金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黑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爱情的渴望。
还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写一篇关于巴金作品的读后感,把又重新读了一遍。
那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周围的一切都安静得让人有些心慌。
我坐在台灯下,随着书页的翻动,仿佛走进了汪文宣和曾树生的世界。
汪文宣在社会的重压和家庭的矛盾中苦苦挣扎,他的无奈、他的痛苦,让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曾树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而离开,可内心又充满了矛盾和愧疚。
巴金先生把他们的情感描绘得如此细腻,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的那一刻,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巴金随想录散文推荐三篇
巴金随想录散文推荐三篇巴金先生坚持到今日,写了一部掷地作金石声、惊天动地的《随想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巴金随想录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巴金随想录散文推荐一:观察人不久前有两位读者寄给我他们写的评论我的文章。
他们都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是大专学校的老师,另一位在做文学评论的工作,总之,他们都读过我的书,我就简单地称他们为读者吧。
他们的文章长短不同,内容也有差别,篇幅较多的好像是我的评传,另一篇则专论《激流三部曲》。
两位读者对我都有好感,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意见:作者不应该对他所批判的人物表示同情甚至过多的同情。
这个意见的确打中了我的要害。
而且在他们之前就有人这样指出我的缺点。
现在让我来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想说,我不知道他们的“批判”是什么样的“批判”,是不是我自己经受过几十次的那种批判?是不是那种很像在演戏的、一片“打倒”声的“批判”?说实话,这种“批判”跟我的小说毫不相干。
我想到的只是讲道理的批评,我批评的对象常常是我同情的人,惟其同情我才肯在他或者她的身上花费笔墨。
对于冯乐山之流,我用不着批评,我只是攻击。
五十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
我从来不是照书本、照什么人的指示描写人物。
倘使我写人写得不好,写得不像,那就是因为我缺乏观察,缺少生活,不熟悉人物。
不管熟悉或者不熟悉,我开始写小说以来就不曾停止观察人;即使我有时非常寂寞,只同很少的人来往,但我总有观察人的机会。
我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
我不大注意人们的举动和服装,我注意的是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长时期来我观察了各种各样的人。
哪怕就是在我给关进“牛棚”的时期,虽然没有经过任何法律手续“造反派”就剥夺了我的公民权利,但是我仍旧保留着观察人的习惯。
对于从各个省市来向我进行“外调”的人,尽管他们装模作样,虚张声势,有时甚至张牙舞爪,发脾气骂人,或者说假话骗人,尽管他们降低身份拼命学习传统戏里坏人干的那些栽赃陷害和“逼供信”的把戏,他们却没有想到我暗暗地在观察他们。
巴金随笔节选_作文3000字_读后感作文_
巴金随笔节选巴金随笔节选出来了,大家快来饱饱眼福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巴金随笔节选,仅供参考!巴金随笔节选篇一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
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
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
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楞。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
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巴金随想录探索集散文精选
巴金随想录探索集散文精选巴金.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精选的巴金随想录探索集散文,供大家欣赏。
巴金随想录探索集散文精选:腹地西彦同志在介绍“牛棚”(和“劳动营”)生活经验的文章里提到关于“腹地”的批判。
这件事我早已忘记,翻看西彦的文章,“腹地”二字刺痛了我的眼睛,我又想起了十年前的事情。
这是一九六九年年尾或者一九七○年年初,在松江辰山发生的事。
我们起初在那里参加“三秋”劳动,干完了本来要回上海,但由于林彪的所谓“一号命令”就留了下来,等到第二年年初,我们文化系统在奉贤县修建的五·七干校建成后,直接搬到那里去。
当时我们借住在一所小学校里面,靠边的人多数住在一起,就睡在土地上,只是垫了些稻草。
除了劳动外,我们偶尔还参加班组学习,就是说同所谓“革命群众”,同“造反派”在一起学习。
也就是在这种“学习”的时间里,“造反派”提出我在一九三一年写的一篇短文里用过的一句话:“我们(应当)去的地方是中国的腹地,是民间……”他们解释说,腹地是指“心腹之患”的地方,在一九三一年这就是苏区,苏区是国民党政府的“心腹之患”。
因此他们揭发我“鼓动青年到苏区去搞破坏活动”。
他们要我写交代和检查。
多么可怕的罪名!幸而当时我已经不那么迷信神了,否则一块大青石会压得我粉身碎骨。
我的文章的题目是:《给一个中学青年》,收在三十年代出版的散文集《短简》里面,后来又给编印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巴金文集》第十一卷里。
“九·一八”沈阳事变后,一个中学生写信问我:“该怎么办?”我回答说:第一,我们没有理由悲观;第二,年轻人还有读书的权利,倘使不得不离开学校,应该去的地方是中国的腹地,是人民中间。
文章里有这样一整句话:“我们的工作是到民间去,到中国的腹地去,尤其是被洪水蹂躏了的十六省的农村。
巴金随想录心得体会
巴金随想录心得体会《巴金随想录》是一本关于巴金自己思考和感悟的随笔集。
通过这本书,我与巴金分享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被巴金对人性的思考所感动。
巴金一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性的根本问题是善恶之间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面临道德选择的考验,无论是放弃诱惑还是抵制诱惑,这是一个检验人品的时刻。
巴金强调,只有通过正确的选择和坚持正确的道德观,人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次,我被巴金对命运的思考所触动。
巴金深知人生的不可预测性和无常性。
他相信命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不得不接受它所带来的挑战和改变。
然而,他也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改变命运。
他坚信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面对命运的考验,勇往直前,不被困境所压垮。
此外,我还被巴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所深深震撼。
在《巴金随想录》中,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入。
他对贫富差距、教育不公、思想封闭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巴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激发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使社会进步和改革。
最后,我被巴金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所打动。
巴金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良师益友,他倡导人们去感悟自然的美好和智慧。
他同时也提倡对人文的热爱,他相信人文可以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他鼓励人们培养审美的眼光和情操,通过欣赏文学、艺术、音乐等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学养。
通过阅读《巴金随想录》,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作为一位优秀作家和思想家的大智慧和深情怀。
他的观点和思考不仅给我带来了启示,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面对人生的选择、命运的考验以及社会问题时,我将深深铭记巴金的思想,坚持正确的道德观,积极面对命运的挑战,努力去改变自己和社会。
在我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努力去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我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发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人文艺术的价值。
巴金随想录选读
二十年前巴金天热不能工作,我常常坐在藤椅上苦思。
脑子不肯休息,我却奈何不得。
“文革”发动到现在整整二十年了。
这是我后半生中一件大事,忘记不了,不能不让它在脑子里转来转去,因此这些天我满脑子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前些时候我回忆了第二次住院初期的那一段生活,仿佛重温旧梦,又像有人在我面前敲警钟。
旧梦也罢,警钟也罢,总有一点隔岸观火的感觉。
不像刑场陪绑,浑身战栗,人人自危,只求活命,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出卖别人,出卖一切美好的事物。
那种日子!那种生活!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是一片黑暗,就像在地狱里服刑。
我奇怪当时我喝了什么样的迷魂汤,会举起双手,高呼打倒自己,甘心认罪,让夺去我做人的权利。
我不是在讲梦话,一九六六年我的确做过这样的事情。
迷魂汤在我身上起过十年的作用。
在一九八三年它还想再一次把我引入梦境,但是用惯了的魔法已经失去迷魂的力量,我说:“我要睁大两只眼睛,看你怎样卷土重来。
”结果过去的还不是终于过去!我才懂得维护自己权利的人不会被神仙、皇帝和救世主吞掉,因为世界上并没有神仙、皇帝和救世主。
事情就是这样:十岁以前我相信鬼,听见人讲鬼故事就想到人死后要经过十座阎王殿,受拷问,受苦刑,我吓得不得了。
不但自己害怕,别人还拿各种传说和各样图画来吓唬我。
那些时候我整天战战兢兢,抬不起头,的确感到‘没劲”。
后来不知道怎样,我渐渐地看出那些拿鬼故事吓唬我的人自己并不信鬼,我的信仰便逐渐消失,终于完全消失。
到十五岁的时候可以说我完全不信鬼了。
而且说也奇怪,从此连鬼影也看不见了。
今天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旧事,我不能不发生一个疑问:“要是那个时候我没有喝迷魂汤又怎么样?”我找到的回答是:倘使大家都未喝过迷魂汤,我们可以免掉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倘使只有少数几个人清醒,我可能像叶以群、老舍、傅雷那样走向悲剧的死亡。
在“文革” 受害者中间我只提到三位亡友的名字,因为他们是在这次所谓“革命”中最先为他们所爱的社会交出生命的人。
但是他们每一个都留下不少的作品,让子孙后代懂得怎样爱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随想
一代巨匠巴金的陨落,多少让人哀怨。
初次接触巴金老作的文学是他的《寒夜》,让我看到了旧中国两个人的不同思想和命运,那种静谧与寒冷,不正是火山爆发的前兆?这次快学巴金的鸟的天堂》,正是巴金逝世的第二天10月18日,但我觉得这么一位人民作家的优秀作品,实在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那种随意的而又真挚坦然的文风,细细叙来却又精美的文笔,让我们仿佛又看到那个常写作往日的巴金,对生活充满爱意,对人民充满爱意。
一个人的伟大,不是谁说了算的,我想,巴金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在默默无闻地实践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在为人民而艺术,他的人格熔铸在他的文学中,他用真情演绎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对巴今老作的了解,还从世界语言的接触中有所领悟,他是一位杰出的世界语者,他为世界语的推广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为人类和平作努力的理想也不断地激励着人们
巴金的过世无疑又让我们失去了一个文学泰斗,于是有人慨言:星星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呢?尽管文学新秀层出不穷,胸怀文学抱负者比比皆是,有文学才华的也目不暇接,但文学并不是为名为利而来的艺术,妄图通过文学来造就自己的名望的会失望,妄图通过文学来发财的也不可不必。
有犀利的文风、雄辩的思维者,用文学来抨击世事,却空泛内容,让人叹惋,有逻辑思维、有生活阅历者,用文学来记载历史、反映社会,却也情怀私狭,无酣畅淋漓之作。
我想,巴金老作虽然走了,我们学习巴金的精神是永远的事。
愿
巴金老作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