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精品+实用)
诗歌鉴赏(1)--形象+赏析
景
境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 治活动处于低潮。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①压挂在枝头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着山丘的阴云送来了 一阵雨(1分) ②描绘了一幅春寒料峭、风雨交加的凄苦画面(1分)
答题步骤:
①描述自然特征。描述时结合诗句,突 出物的自然属性。 ②概括精神品质。如清高正直、傲然独 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韧顽强等,准确 体现物的象征内涵。
表(形)
里(神)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中的“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①暮春时节,幽竹依旧苍翠幽美,“不改清阴”(1分) ②具有不屈世俗、坚贞不渝的品性节操(1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 括作答。(2分)
①凌寒开放, “幽香”袭人,“素艳”动人(1分) ②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1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3分) ①拟人手法(1分) ②枝头的黄莺儿在这里久住,我们几乎相识,在这即将离 别的时刻,它频频向我啼叫了四五声。赋予黄莺儿以人 的情态,表达它对我的不舍(1分) ③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意(1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 将“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3 分)
诗歌鉴赏形象之意境(非常实用)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 简要叙述。(5分) •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 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 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 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 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 栖息。
• (2)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 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 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 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 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 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 和情调。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 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 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境”和谐的统一。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 意象的作用。(5分) • (2)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 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 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 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 思乡、孤寂之感。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 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 答题步骤:描摹诗歌图景——概括 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 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 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 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 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 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 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 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3、意境常用术语:
•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 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 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 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 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等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解析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命题趋势】赏析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核人物形象、物象特征及其作用、诗歌的画面、意境等内容。
【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详解】一、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
诗歌鉴赏-形象(意象意境)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 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即分析诗歌描写了哪些主要 景物) 注意:①用自己的语言。②描绘出主要景物。③描述时一要 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 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 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要答出具体的情感,切忌空洞。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 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灵活变通】有时第一和第二步的顺序可以变换.有时只需答 出意象即可而不必描绘。
示例 :
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中渔翁的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 (1)概括形象特点:本诗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 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 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3)指出形象的意义: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 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 寄托和写照。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形象(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语言精练、含蓄、 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古诗鉴赏中 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
一轮复习:高考诗歌三大形象鉴赏方法(简单实用型)
析)
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
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
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形象的意义
(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
人物形象类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明特点——析特征——明意义(感情)
1、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 2、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 3、形象的意义(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
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有以下几种: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示例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 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 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 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 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诗的前两句选取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
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 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 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 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2014年高考复习专题之 诗歌鉴赏——形象
考 试 说 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思路
• 整体感知-----局部品味-----规范表达
把握诗歌主旨的方法
• 1、看题目,题目往往包含了诗歌的内容、主旨。 • 2、翻译:通读两三遍,对诗歌进行逐字逐句的 口头翻译,以明白诗歌大意。 • 3、寻找意象,把握主旨。 • 4、寻找诗中关于情感的词(诗眼)。 • 5、诗歌中抒情、议论性文字等关键性文字。 • 6、结合作者、注释、背景、题材等分析评价。
例题赏析
广 铁 一 中 周 瑛
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知人论世, 抓人物神态 关注背景。 诉衷情 陆游 形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 象 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 天山,身老沧洲。 抓人物心理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 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背景介绍: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 他生活的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北方的金国 形 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 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他怀 象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 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 的 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意 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陆游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义
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技巧点拨★★分析方法1. 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 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
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共五则范文)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1一、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准确地、规范的答题二、教学过程(一)知识归纳人物形象的类型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
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
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1、命题方式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2、答题策略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真题展示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后作业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课堂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关于形象鉴赏的知识点
【导语】中国古诗词,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特别是⼀些优秀诗⼈的创作,往往体现着诗⼈的⾼尚情操和⼈格⼒量。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多注重诗歌的思想情感,有助于涤荡⼼灵,陶冶性情,使读者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
其⼀景物形象⼀、知识储备。
(⼀)常见七类意象的内涵。
1、送别类:杨柳、长亭、短亭、南浦、劳劳亭、酒2、思乡类:明⽉、鸿雁(易引发游⼦的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3、愁苦类:梧桐、杜鹃(⼜名“⼦规”,叫声似“不如归去”)、流⽔、猿猴、⼣阳、⾬、落花(有伤春、惜春之意,也可象征⼈的青春不再,流露着伤感之情)芳草(喻离愁别绪)4、抒怀类:菊花(隐逸,⾼洁)、梅花、松柏、⽵、冰雪、⿉离(抒发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5、爱情类:红⾖、莲⼦、连理枝、⽐翼鸟6、战争类:投笔长城(斩)楼兰勒燕然(建功⽴业)柳营请缨羌笛7、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另:云——来去⾃由,可象征游⼦、飘泊、⾃由。
⼆是遮蔽光华,喻⼩⼈。
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由。
鸟声清脆明亮,⼜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
(这些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是诗歌中的意象。
)(⼆)意境1、意境——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产⽣想像的境界。
是诗⼈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然景物)的有机统⼀。
2、常见意境⽤词:明媚绚丽恬静空寂幽清明净迷蒙暗淡肃杀荒凉险恶孤寂阴森恐怖雄奇壮阔清幽恬静瑰丽壮观⽣机勃勃虚幻飘渺孤寂冷清萧条冷落阴沉凝重祥和静谧苍凉悲壮闲适恬淡⾼远深邃清新明丽清冷幽静3、意境类解题思路:(1)描摹诗句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例题:下⾯这⾸诗营造了⼀种怎样的意境?绝句⼆⾸(其⼀)杜甫迟⽇江⼭丽,春风花草⾹。
泥融飞燕⼦,沙暖睡鸳鸯。
注:本诗是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对浣花溪⼀带的春光⽽作。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江⼭秀丽,春风吹拂,花草飘⾹,泥融⼟湿,燕⼦筑巢,沙⼦温暖,鸳鸯静睡。
古典诗歌鉴赏之诗歌形象
古典诗歌鉴赏之诗歌形象教学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
3.学习诗歌形象鉴赏方法,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知识运用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与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课时:1课时教法与学法:结合典型例题及训练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教学步骤:一、考纲解读考纲要求,能够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
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古典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部分: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题目。
二、概念解析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一)人物形象1.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形象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诗词鉴赏之形象
题点1 人物形象 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诗歌 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 一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除诗人自我外的其他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 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己的 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 和想象到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目要比较苦笋和魏征的相似点,是用人物形象比较事物形象,体察诗
人的“志”与“物”的结合点。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抓住事 诗歌首联写见到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直
物特点 接描写苦笋:“骈头脱襁白玉婴”“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挖掘事 物内涵
诗人将“苦笋”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 俱来的,进而联想到魏征。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 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相似。
析作用 意象
分析意象的方法
意象的“象”大多是名词。 找意象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
为“细柳”“红花”。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蕴性上去体味。
抓内涵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 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 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 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 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特定含义,即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 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 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 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概念解析: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
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二、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诗歌鉴赏形象(最终)
• (二)意象 •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 如虞世南的《蝉》,杜甫的《春夜喜雨》,杜牧 如虞世南的《 杜甫的《春夜喜雨》 早雁》 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暗淡轻黄体性柔》 的《早雁》,李清照《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
• 请大家思考,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形象有哪些? 请大家思考,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形象有哪些?
寻陆鸿渐①不遇 寻陆鸿渐① 皎然 移家虽带② 野径入桑麻。 移家虽带②郭③,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扣门④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扣门④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1]
①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曾授太子文学,不久,后隐居苕溪。 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曾授太子文学,不久,后隐居苕溪。 泛指城墙。 扣门:叩门。 ②带:近。 ③郭:泛指城墙。 ④扣门:叩门。
鉴赏物象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一、诗歌形象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意象。
(一)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本人)。
常见的诗人形象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只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写的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明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4.爱惜人才的形象。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鉴赏诗歌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
(二)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古诗词鉴赏之诗歌中的形象(答题模式概括)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一、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概括形象特点;(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指出形象的意义。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例: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1)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2)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
(3)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三、景物形象题1.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B、寓情于景C、以景托情D、情景分列E、景略情在(2)形成比较规范的答题模式。
(a)运用什么手法,(b)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c)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d)表达什么情感。
(3)了解形容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空灵、苍凉、雄浑、旷远等2.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一)考查意象类答题步骤:(1)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2)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完整版)诗歌鉴赏角度
一、鉴赏诗歌形象(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
(二)物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爱民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二、鉴赏艺术手法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总)诗歌鉴赏之形象
做题三思路: 一、审题,明确指向;二、分析,确定落脚点; 三、答题,力求准确。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 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 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 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 情的艺术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说明》提出了 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言和表达技巧。”从近两年的高考试卷来 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 往是融会在一起而不是单独立题的,但是 许多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似乎还不曾入门, 往往答非所问,甚至全然牛头马嘴,因此 我们非常有必要提高基本的鉴赏能力。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 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 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 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 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 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 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 “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形 象 ( Leabharlann 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 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双鲤】 古人经常把书信夹在鱼形木板里面,后来便常用它代指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书信。 如:“前度兰舟送客,双鲤沉沉消息。”(张辑《垂杨 柳·寓谒金门》) 又如:“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 腹中书。”(李冶《结素鱼贻友人》)
③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人解闷消愁。 如:“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李白《送友生游 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不免起了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 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留别》中的形象,《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
的形象,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 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 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又如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 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 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 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客观之物景(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酒】 “酒”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媒介。元代杨载说:“凡送人 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辞以致意。”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 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下面例句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
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 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禁悲伤地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 分子形象。
【芭蕉】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后人以此喻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指孤独忧愁与离情别绪。
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吴文英《唐多令》) 又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 秋晚寒斋》)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 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 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 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第一讲
形
象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一、古代诗歌形象的分类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在高考中,常考的古代诗歌形象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 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
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三、古诗歌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杨柳】
①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常以此暗喻离别,有 惜别怀远之意。 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 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时折柳的情景, 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
⑥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 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
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鸿雁】 “鸿雁”古人常用来喻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有时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④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
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
如:“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来自(李白《送张舍人之 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云》) 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 煜《虞美人》)
如:“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
月圆而人不圆(团圆)生出感慨。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②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诗人喜欢引入 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如:“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龄《送李十 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借代书信。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
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 抒情。 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 感。这里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如唐代诗人郑谷《菊》“王 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 瓦松高”中貌不惊人却自具高尚品格的“菊”便是诗人的化身。 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也是如此。
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
元二使安西》) 又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琵琶行》)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南浦】
南浦为送别之地,自从屈原的《九歌·河伯》:“与子
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之后,南浦就成了表达离愁别 绪的代名词。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长亭】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庾信《哀江南赋》) “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 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2.景物形象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
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
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②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为故乡的象征。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如:“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
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做遣愁的凭借。 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雨!”(贺铸《青玉案》)
意象。如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中无情的“台城柳”。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
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
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 辽阔。
3.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二、古诗歌中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
考 题 研 究 · 解 密 高 考 对 点 演 练 · 即 时 巩 固
3.愁苦类
考 点 梳 理 · 知 识 储 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