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课《运动的星球》word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1课运动的星球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计算推理能力;以及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的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教学重点】“日心说”的建立过程和行星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缺乏感性认识;开普勒如何确定行星运动规律的【教学仪器】录像,课件,图钉,纸,线【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学过程】引入:宇宙中有无数星系,与我们最密切的星系就是太阳系,首先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看一下太阳系的结构。
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这是我们早就获知的一个信息。
然而,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因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天体而被“逐出”行星行列,编入“矮行星”。
这样的话,太阳系就只有八大行星了,今后教材对这一点内容会做相应的修改。
行星重新定义一事,表明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开始进入探测太阳系的黄金时代。
那么,在古时,人类是对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运动有过什么样的看法?新课教学最早,人类从观察北极星常年不动,及北斗七星的回转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天圆地方。
直至公元二、三世纪才对宇宙中各天体的运动形成初步的理论——地心说。
公元16世纪又提出了日心说。
一、地心说首先请地心说小组展示自己的ppt,简要介绍地心说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地心说的主要内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围绕地球做简单完美的圆周运动。
接下来有请日心说小组介绍其创立者和主要内容二.日心说日心说的内容:太阳是宇宙中心并且静止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并且在自转,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心说是错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课《运动的星球》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课《运动的星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地球和其他星球的运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其他星球的运动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星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其他星球的运动特点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星球的运动规律。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其他星球的运动特点。
2.能够观察和描述星球的运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其他星球的运动特点。
2.难点:理解地球和其他星球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星球的运动,发现运动规律。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星球运动特点。
3.讲解法:教师讲解地球和其他星球的运动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地球和其他星球的运动图片和实例。
2.星球模型:用于直观展示星球的运动。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星球的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其他星球又是如何运动的呢?”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PPT,详细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其他星球的运动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星球的运动规律。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星球模型,模拟星球的运动。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星球运动的理解。
4.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谁能来说说地球和其他星球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和其他星球,还有哪些天体也在运动?”学生可以分享自己了解的天体运动知识。
6. 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其他星球的运动特点。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课《运动的星球》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课《运动的星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星球》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两种运动产生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过程,以及这两种运动产生的现象,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知道这两种运动产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规律,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两种运动产生的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过程,以及这两种运动产生的现象的原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采用观察、讨论、讲解和实践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地球模型的自转和公转,理解这两种运动的过程和产生的现象。
3.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
4.实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5.总结: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产生的现象:1.自转:昼夜交替、时间差异2.公转: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探究报告来进行。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运动的星球》PPT教学课件教案
1.偏心运动。 2.本轮与均轮的概念。 3.偏心等距点。
二、日心说
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了日 心说.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静止不 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 绕太阳运动. 1543 年 哥 白 尼 的 《 天 体 运行论》 出版,书中详细 描述了日心说理论.
哥白尼
日心说的建立与发展
在公元前300多年的赫拉克里特和阿里斯塔克斯就已经提到过太 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完整的日心说宇宙模型是 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
说明:开普勘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大阳运动,
也适用于卫星绕着地球转,不过比例式
k中
的k是不同的,与中心天体有关.
规律:
1、多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 圆,太阳处在圆心;
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 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大小)不变,即 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 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2.轨道半长轴越大,公转周期越大.
地心说遇到的困难 1.北半球冬季的中午较之夏季的中午,太阳看起来要 大一些(因而近一些)。 2.火星逆行。 3.太阳的运行在夏季较慢而在冬季稍快。
日心说成功地解决了地 心说遇到的困难
秋89天
夏94天
冬90天
春92天
假设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是一个椭 圆运动,太阳在焦点上,根据曲线运动的 特点,得在秋分到冬至再到春分的时 间比从春分到夏至再到秋分的时间短, 所以秋冬两季比春夏两季要短。
基本观点: 1.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且处于宇 宙的中心,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 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 星和土星,再外面是镶嵌着所有恒 星的天球——恒星天。最外面,是 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3.所有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匀速转 动。
《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自转和公转。
2. 精通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 理解地球的倾斜和椭圆轨道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4. 能够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昼夜变化来裁定季节。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观点。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地球倾斜和椭圆轨道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筹办1. 课件: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季节变化的示意图等。
2. 试验器械:太阳模型、地球仪等。
3. 教材:《运动的星球》相关章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及昼夜变化,让同砚沉思季节变化的原因。
2. 进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观点,并展示相关动画,让同砚理解地球的日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3. 讲解地球的倾斜和椭圆轨道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并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4. 展示太阳模型,诠释太阳对地球的照耀状况是如何影响季节变化的。
5. 指导同砚进行试验,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昼夜变化,裁定季节。
6. 小组谈论:让同砚分组谈论太阳位置和季节变化的干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7. 知识检测:安置作业让同砚总结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五、教学评判1. 同砚参与度:观察师生互动状况,鼓舞同砚主动提问和谈论。
2. 进修效果:观察同砚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状况,准时纠正错误观念。
3. 作业评判:通过作业评估同砚对地球运动的精通水平,鼓舞同砚沉思和总结。
六、延伸拓展1. 组织户外活动观察太阳位置和季节变化。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关于地球运动的视频,加深同砚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应该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精通地球的倾斜和椭圆轨道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并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和昼夜变化来裁定季节。
期望同砚在进修《运动的星球》这个主题的同时,能够对地球的运动原理有更深度的了解,培育科学思维和进修爱好。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运动的星球》是一部科幻电影,叙述了一个将来世界的故事,人类在地球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运动星球,在这里进行各种运动竞争。
《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主题简介:《运动的星球》是一部关于体育与运动的故事,通过描绘不同种族在星球上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展现出运动的魅力和团结的力量。
二、目标:1. 了解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2. 提高学生对各种体育项目的认识和兴趣;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
三、活动设计:1. 观看电影《运动的星球》并进行讨论: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并在观影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电影中体育运动的看法和感受。
2. 体育项目展示: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进行展示,可以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让学生展示他们对体育项目的热情和技能。
3. 体育比赛:安排学生分组进行体育比赛,可以是接力赛、篮球比赛等,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 体育明星采访:邀请一位本地体育明星来学校进行采访,让学生了解体育明星的努力和付出,激励他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
5. 创作体育作品:要求学生以《运动的星球》为主题创作相关作品,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展示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和表达。
四、评价方式:1. 学生参与度评价:考察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技能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体育比赛和展示中的表现;3. 创作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创作作品的创意和质量。
五、教学资源:1. 电影《运动的星球》;2. 体育器材和场地;3. 体育明星的采访安排。
六、课程安排:第一天:观看电影《运动的星球》并进行讨论;第二天:体育项目展示和比赛;第三天:体育明星采访和作品创作。
七、结语:通过《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不仅仅了解体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也会在活动中培养出团队合作和竞争精神。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2.了解不同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和训练方法;3.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身体素质的提升;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运动的星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运动的星球》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照、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一运动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称为公转,公转周期为365.24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1. 日照:地球的自转造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同时也影响了地球的日照时间和强度。
2. 季节: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的不同部位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3. 气候: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等。
导学步骤:一、导入1. 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2. 提出问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进修1.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
2. 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两种运动。
三、练习1. 设计小组讨论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有什么特点?它们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2. 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他们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水平。
四、拓展1. 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照、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总结1.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重要性,强调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2. 鼓励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科学钻研和应用,培养他们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进修、练习和拓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培养他们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实例和案例的引导,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认识水平。
《运动的星球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运动的星球》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太阳系中的运动规律,掌握地球、月球、太阳等天体的运动特点,能够解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
一、导入:运动的星球1. 请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月球和太阳是如何运动的。
2. 展示太阳系内各个行星的运动轨迹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行星的运动轨迹。
二、学习过程:太阳系的运动规律1. 地球的运动: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2. 月球的运动:介绍月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和月食现象。
3. 太阳的运动:讨论太阳是太阳系中的恒星,介绍太阳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4. 天文现象的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太阳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发生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三、拓展延伸: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1. 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北半球的冬天比夏天冷,为什么地球的自转引起昼夜交替,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不同的季节等现象。
2.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策划一个天文观测实验,能够观测到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规律。
四、总结反思:认识宇宙奥秘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地球只有一个自然卫星,而其他行星都有多个自然卫星?”等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宇宙中的奥秘。
2. 让学生展示他们对太阳系运动规律的理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布置:探索天体运动的奥秘为巩固所学知识,布置以下作业:1. 制作太阳系模型,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2. 搜集不同时期的星空照片,分析不同季节星座的变化规律。
3.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一个有关天文现象的问题,写成一篇小短文。
六、教学反思: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太阳系中的运动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和解释天文现象的能力,激发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运动的星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运动的星球》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运动的星球》的作者、出版时间和主要内容。
2. 掌握《运动的星球》中所涉及的各种不同运动的知识。
3. 能够分析《运动的星球》中所传达的运动精神和价值观念。
4.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
二、导学内容1. 介绍《运动的星球》《运动的星球》是由美国作家卡尔·萨根所著,于1985年出版。
该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宇宙运动的基本知识,涉及到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向读者展示了宇宙中无穷无尽的奥秘。
2. 探讨不同运动的知识在《运动的星球》中,卡尔·萨根不仅介绍了宇宙的运动规律,还涉及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运动,如足球、篮球、田径等。
通过对这些不同运动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运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 分析运动的精神和价值观念通过阅读《运动的星球》,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运动所传达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如团队合作、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等。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可以在运动中体现,也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得到应用。
4.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通过进修《运动的星球》,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认识到运动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导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运动的星球》,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并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2.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运动的理解和体会,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观影讨论法可以选择相关的运动影视作品进行观影,引导学生从中感受运动的魅力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加深对运动的理解。
四、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段关于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2. 阅读《运动的星球》让学生阅读《运动的星球》,并结合教室讲解和讨论,深入理解其中所传达的运动精神和价值观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运动的看法和体会,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运动的星球》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地球母亲的日常运动以及引力等基本概念。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本次作业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和定义;2. 帮助学生掌握日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的原因;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题目设计:①《运动的星球》中提到了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自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②地球的公转轨道大致是什么形状?③什么是地球的黄昏和拂晓?它们的表现有什么区别?④为什么地球会有四季变化?请简要说明原因。
2. 实验设计:让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运动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来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生可以使用软木板、丝线、小玻璃球等材料制作,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3. 创意作文题目:请根据自己对《运动的星球》的理解,写一篇有关地球运动规律的短文。
可以包括自转、公转、日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内容,要求连贯清晰,表达观点准确。
4.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在晴天时观察外面的天空,记录太阳的位置以及光线的角度。
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太阳在不同时间的运动轨迹,验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5. 制作PPT展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的PPT展示,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地球的运动规律,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评分标准:1. 阅读理解题目准确率和完整性占10%;2. 实验设计的创意和准确性占20%;3. 创意作文的观点清晰度和表达能力占25%;4. 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占15%;5. PPT展示的专业性和完整性占30%。
四、教学反思及延伸:通过这个作业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地球运动规律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践、观察和探究来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运动的星球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运动的星球》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学1. 你知道什么是“太阳系”吗?太阳系由哪些主要组成部分构成?2. 什么是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哪一种行星?3. 为什么地球能够被称为“运动的星球”?二、课堂导学1. 了解太阳系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或ppt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2. 探讨行星运动让学生明白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运动规律,包括公转和自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周期等。
3. 理解地球的自转通过实验或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自转,讨论自转引起的白天黑夜现象。
4. 探索地球的公转通过模型或实验展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讨论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和昼夜长度变化。
5. 分析运动的星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能够被称为“运动的星球”,引导他们讨论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等因素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课后拓展1. 观察星空鼓励学生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空,尝试找到不同行星的位置,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 制作模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太阳系模型或地球运动模型,加深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3. 撰写心得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运动的星球”的心得体会,分享他们对地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感悟。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运动规律,深入理解地球作为“运动的星球”的原因,从而增强对地球的认知和对宇宙的探索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地球和宇宙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通过阅读《运动的星球》这篇科普文章,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2. 理解地球公转、自转和倾斜对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影响。
3. 掌握地球的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和倾斜角度。
4. 知道地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运动中。
导学内容:1.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2.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3. 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倾斜角度导学步骤:Step 1:导入讨论问题:你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对我们有什么影响?(5分钟)Step 2:阅读阅读《运动的星球》这篇科普文章,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星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公转、自转等;2. 掌握地球公转自转的规律及对生物、地貌等的影响;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星球运动的基本概念;2. 地球的公转自转;3. 星球运动对生物和地貌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星球运动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星球运动?(2)星球运动的种类及规律;2. 地球的公转自转(1)地球的公转;(2)地球的自转;(3)地球公转自转的影响;3. 星球运动对生物和地貌的影响(1)星球运动对生物的影响;(2)星球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教师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通过互动式讲解,让学生了解星球运动的基本概念;3.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地球公转自转的规律;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星球运动对生物和地貌的影响;5.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星球运动的视频,引入本课话题;2. 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星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公转自转;3. 实验(20分钟):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地球的公转自转规律;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星球运动对生物和地貌的影响;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2.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小组讨论成果,并给予建设性建议;3. 学习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表现等,进行评价。
七、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完成小组讨论成果的总结;3. 阅读相关资料,积极思考星球运动对生物和地貌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3.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提高表达能力。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运动的星球》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运动的星球》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天天不同时间人们通常从事的日常活动,初步了解昼夜变化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2)通过模拟实验和小资料,初步熟悉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体验白天与黑夜有规律地交替变化着。
(3)通过查阅小资料,初步了解天文学家哥白尼。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合作交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
(3)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是非的记录,对昼夜是非现象作出公道的解释。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假性解释。
2.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探究、合作与交流,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三、教学准备1.手电筒、地球仪等。
2.搜集历史上人们对于昼夜现象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每天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吗?(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2.伴随着太阳东升西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白天和黑夜)3.对,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地球上就不断地出现白天和黑夜,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存在这样的困惑: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白天与黑夜》。
(板书课题)(二)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1.关于这个问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进行探索并作出了种种猜测。
谁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2.学生讨论、交流搜集的信息,说出猜想。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四 日地月系统 1 运动的星球》教学设计_1
不能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听不到声音
D、宇航员迈出登月窗时,月球的地面被太阳照亮,但是天空中却没有白云。请分析原因
E、通过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思考:让你选择登月地点,你将怎样选择?选择月海(平原)
2、学生小组讨论在选派学生解答
二、欣赏文章《月亮的自述》初步了解月球
课件出示《月亮的自述》
月亮的自述
①我是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古往今来,地球上的人们还给我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比如:玉盘、冰镜、蟾宫、玉兔、婵娟。这说明人类对我有着深厚的感情。
②有人觉得我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其实,我比太阳可小多了。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而我比地球要小得多。我的直径是3476千米,体积只有地球的1/49。
4.汇报实验现象。
5.分析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说一说我们的猜想合理吗?
6.教师补充说明:教材所示的模拟实验只能说明“小行星碰撞”的猜想可能是准确的,但不能说明环形山就一定是这样形成的,还可能有别的原因。
7.鼓励学生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8、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实行反思。
七、拓展
1、谈谈你对阿姆斯特朗的话“对一个人来说,这仅仅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迈出了一大步”的理解。
4、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完善对月球表面的理解
五、学生活动
1、教师出示下面几个问题
A、宇航员是在月球的白天登上月球的,图片中月面是明亮的,但天空却是漆黑的,请分析原因
这说明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月球上没有空气(因为空气能够反射光)。
B、宇航员能在月面留下特别清晰的足印,说明月面表层的土壤是怎样的?——月面上覆盖一层多孔的火山灰性质的土壤。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四 日地月系统 1 运动的星球》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
有助于建立起相关宇宙系统的模型。
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
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
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不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象实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实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别的;意识到天文现象是能够被人们理解的。
教学重点:利用模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实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表现生活中真实、奇特的天文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疑问。
现在六年级的学生大都知道是月球挡住了太阳,所以重在让学生自行获取证据来解释。
通过观察分析太阳被挡住时黑影的特点,模拟日、月食实验自己得到证据,实行解释。
利用课件,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中进一步得到证实、完善。
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
进一步激发、引导学生准确观看日食、月食。
全班:日、月食课件、录像;分组: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实验记录单。
课前谈话:和老师一起做一个数字接龙的游戏,学生先数,每次能够数一到两个数字,谁先数到六谁就赢。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同学们喜欢天文吗?你知道哪些天体呢?(太阳、月球、冥王星、海王星、金星、木星、地球……)刚才大家说到了很多天体,其中,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天体是怎样运动的你知道吗?(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课件引入,提出探究问题:1、看三个天体运动的幻灯片。
最新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1课运动的星球1新人教版优选教学课件
(2010·许昌高一检测)某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远日
点离太阳的距离为a,近日点离太阳的距离为b,过远日
点时行星的速率为va,则过近日点时的速率为( )
A.vb=bava
B.vb=
a bva
C.vb=abva
D.vb=
b ava
;这. 里T和R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 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
T0和R0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 的圆轨道半径。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是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条王鲑。个头儿不小。”伙伴保罗悄悄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的和鱼进行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地挣扎,孩子渐渐地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去的边缘。我知道一但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他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宁亚喊她,蕊敏,你去哪?她头也不抬地回,去死。 因为心里憋闷,杨蕊敏决定去护城河边溜达。她总觉得数学成绩不好跟她小时候摔破过脑袋有关,要不就是自己资质太差。转来转去,才发现后面有个人跟着。杨蕊敏心下一惊,想八成是遇上劫匪了吧?怎么办,这僻静的地方,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她只好抱住书包往前面使劲地跑,还不忘回头看看。因为心慌,她一个踉跄摔在地上。书包里零碎的东西散了一地。正在无措的时候,后面男生撵了上来。 你想干吗?蕊敏清了清声音,故作勇敢地说。
特别提醒:
①开普勒三定律是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总结定律,实践
表明该定律也适用于其他天体的运动,如月球绕地球运
动、卫星绕木星运动,甚至是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等.
②表达式
R3 T2
=k中的常数k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
关.如研究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常数k只与太阳的质量有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四 日地月系统 1 运动的星球》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看星座》教学设计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单元《探索宇宙》中的第3课。
本课通过指导学生去实际地观察星座,理解星座,从而将学生的视野由太阳系拓展到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以实现《标准》中“知道四季的代表星座”、“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等具体目标,并激发学生观察、理解星座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观察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星座;●能建立自己的星座;●能制作“星座”放映器。
●知道有很多像太阳一样炽热的、巨大的发光气体球;●知道星座的含义以及不同季节夜晚的星空是不一样的;●知道银河是由许很多多恒星构成的,太阳是其中的一颗恒星;●知道观察常见星座的方法;●知道制造“星座”放映器的方法。
●能主动地参与到星座的观察活动中去,并体验到观察发现的乐趣;●愿意和同学相互交流星座知识及分享观察星座的感想;●意识到宇宙的无边无际,逐步形成准确的宇宙观。
教学准备:1.课前能够先布置学生去观察星空。
2.准备能模拟星空的相关器材(如星空的投影片、电教设备等)3.搜集星座的资料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如“中国科普博览”的“天文馆”)4.教师准备演示用的“星座”放映器一个、学生准备制作“星座”放映器的材料。
(10厘米×10厘米的正方形薄纸一张、锥子一个、大小适中的纸筒一个、手电筒一只)一、情境导入1.出示星空图。
教师谈话引导学生欣赏。
2.交流观星感想。
(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像太阳的星体有很多,都是炽热的、巨大的发光气体球;星星看上去很小是因为离我们太远的原因)【评析】让学生欣赏星空图,就是要激起学生对神秘的星空的向往之情,在一种审美的氛围中,积极投入到星空的观察中来。
交流则是唤起学生对星座的已有理解,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引导建立“我的星座”1.模拟出示星空景象。
(可将星空投影片投影到墙顶上)【说明】该图片可沿用上面的,也可另行设置。
但必须选择典型的、利于学生操作建立“我的星座”的图片。
总来说之,最好能将星空模拟得真实一些。
《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运动,包括球类运动、田径、水上运动等。
2.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认识。
二、教学内容1.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包括足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等。
2.传授基本的运动技能,如传球、投篮、挥拍、蛙泳等。
3.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运动比赛和活动,如球类比赛、田径比赛、游泳比赛等。
三、教学方法1.讲解结合实践: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项目标规则和技巧,然后进行实践操作。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训练和比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砚生的运动水平宁兴趣,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四、教学过程1.第一阶段:介绍各种运动项目,讲解规则和技巧。
2.第二阶段:进行基础训练,进修基本的运动技能。
3.第三阶段:组织比赛和活动,展示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评判方式1.定期考核:每学期末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测试。
2.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给予相应的评判和奖励。
3.比赛成绩:根据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和成绩,评选出优秀运动员和优秀团队。
六、教学资源1.教材:《运动的星球》教材,包括各种运动项目标介绍和讲解。
2.器械:各种运动器械,如篮球、足球、羽毛球拍、游泳池等。
3.场地:学校体育馆、操场、游泳池等场地。
七、作业要求1.每周完成指定的运动训练任务,如练习投篮、传球、游泳等。
2.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运动比赛和活动。
3.撰写一份关于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标报告,包括规则、技巧和比赛经历等。
八、教学效果1.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
3.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认识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以上是《运动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运动,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星的运动【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计算推理能力;以及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的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教学重点】“日心说”的建立过程和行星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缺乏感性认识;开普勒如何确定行星运动规律的【教学仪器】录像,课件,图钉,纸,线【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学过程】引入:宇宙中有无数星系,与我们最密切的星系就是太阳系,首先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看一下太阳系的结构。
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这是我们早就获知的一个信息。
然而,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因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天体而被“逐出”行星行列,编入“矮行星”。
这样的话,太阳系就只有八大行星了,今后教材对这一点内容会做相应的修改。
行星重新定义一事,表明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开始进入探测太阳系的黄金时代。
那么,在古时,人类是对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运动有过什么样的看法?新课教学最早,人类从观察北极星常年不动,及北斗七星的回转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天圆地方。
直至公元二、三世纪才对宇宙中各天体的运动形成初步的理论——地心说。
公元16世纪又提出了日心说。
一、地心说首先请地心说小组展示自己的ppt,简要介绍地心说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地心说的主要内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围绕地球做简单完美的圆周运动。
接下来有请日心说小组介绍其创立者和主要内容二.日心说日心说的内容:太阳是宇宙中心并且静止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并且在自转,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心说是错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
但日心说比地心说更接近真理。
但日心说的传播必然危及教会的思想统治。
罗马教廷对公开支持日心说的科学家加以迫害,把日心说视为“异端邪说”。
可见,日心说最终战胜地心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三.日心说的发展过程请日心说发展史小组介绍为日心说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参看殉道者哥白尼学说的弘扬。
过渡:虽然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否定了地心说,但仍然认为行星围绕太阳做简单的完美的圆周运动。
那么是谁纠正了这个观点,使“日心说”更彻底地否定地心说.开普勒。
提到开普勒我们就有必要先了解留给开普勒大量精确观测资料的人——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
有请第谷小组讲述其对天文学的贡献。
参看第谷和开普勒的故事,两颗超新星——第谷和开普勒,建立万有引力的背景过渡:第谷连续20年对750颗左右恒星进行观察并有准确记录,为开普勒革新行星运动理论,发展日心说奠定了基础,那么开普勒如何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呢?请开普勒小组介绍接下来,我们通过录像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它们的理论以及建立的宇宙体系作个总结。
看了录像和先前同学们的介绍,请大家谈谈:从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第谷、开普勒这些科学家的事迹中,我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从科学态度及研究方法来看)相信真理,不迷信权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布鲁诺坚持宇宙无极限的思想,伽利略坚持相信天文观测的结果,支持日心说,开普勒放弃匀速圆周运动,采用椭圆轨道),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哥白尼4个九年时间论证自己的理论,第谷20年时间坚持不懈的观察记录,开普勒16年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探索(用开普勒自己的话说:“十六年了,我终于走向光明,认识到的真理远超出我的热切期望)),我们对待学习更应该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不放过一点疑问,要有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热情及坚强的品质,来实现人生价值.四、开普勒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教师补充作图,并展示课件)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一定律涉及到椭圆,接下来我们通过作图来了解有关椭圆的一些知识。
同学们手上有白板、纸、图钉、细线,根据做一做的要求画出椭圆。
图钉所处的位置就是椭圆的焦点,那么椭圆就有两个焦点。
过两焦点与椭圆相交的线段长就叫长轴,长轴的一半就叫半长轴,用字母a 来表示。
椭圆上任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和是定值还是一个变化的值?。
有了椭圆的初步认识后,第一定律就更好理解了。
看课件。
八大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并不相同,但太阳始终位于这些椭圆的同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教师:如何来理解这个定律呢?我们还是利用刚才所画的椭圆,行星在这个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行星好比作图中的哪个工具?笔。
太阳就在左侧焦点。
这两者的连线就是左侧图钉到笔的绳长。
请同学们让笔分别在近日处和远日处匀速地运动起来,在相等的时间内,绳长扫过的面积是否相等?近日处小于远日处。
依据第二定律,绳长扫过的面积要相等,笔在哪处运动的快?可见,第二定律揭示了行星并不做匀速率运动,而是近日处速率大于远日处。
3.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速度与行星距太阳远近有关,于是开普勒就联想到行星运动周期也应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有关。
于是,他继续对着第谷留下的一堆数字去动脑子。
开普勒将人们最熟悉的地球到太阳间的距离R 定为1,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T 是1年,以此为标准再换算其他行星的周期和到太阳的熟悉的比例关系有哪些?正比,反比,平方成正比,三次方成正比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来找找看。
成正比就意味着a/T 是一个定值,反比意味着aT 是一个定值,以此类推。
开普勒当时没有计算器,就靠一只笔,做了无数次这样的加减乘除,用了整整九年的时间才得到两者的关系:a 的三次方和T 的二次方成正比的关系大家看一下a 3与T 2的比值。
所有行星都是相同。
可见: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这就是行星运动的第三条定律表达式可为:K Ta 23a 表示椭圆的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小结:开普勒第一定律否定了圆轨道;第二定律否定了匀速率运动;第三定律建立了所有行星之间的联系。
开普勒三定律为后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开普勒被称为天空的立法者。
1618~1621年,开普勒写了(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一书,把天文学的研究概括为5个方面:① 观测天象;② 提出对观测到的天象进行解释的假说;③ 宇宙论的物理或哲学;④ 推算天体过去与未来的方位;⑤ 有关的仪器制造和使用的机械学。
这一概括表明到开普勒时期,天文学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体系和研究程序,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进行观测一提出假说一形成理论一实践验证一实际应用。
这也正是自然科学革命首先在天文学领域开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实验归纳和数学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提问:行星轨道图。
同学们可以看到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所以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轨道就按圆来处理.开普勒三定律用于圆轨道时,应该怎样表述呢?回答:(1)开普勒第一定律:大多数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接近于圆,太阳在圆心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半径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R 表示圆周运动的半径即轨道半径。
K TR 23五、小结和巩固练习小结:请同学们归纳,今本这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本节学习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第一定律与开普勒第二定律、开普勒定律的重大意义。
为了便于记忆开这三条重要的定律,有一首打油诗:第一定律画椭圆第二定律限面积周期半径归第三天上从此再不乱一、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看法及发展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1、古代人们对天体运动存在哪些看法?2、什么是“地心说”,什么是“日心说”?3、哪种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4、两种学说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
1、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
2、“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绕太阳运动。
3、“地心说”占领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4、“日心说”与“地心说”争论的结果是“日心说”最终战胜了“地心说”.真理最终战胜了谬误。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古人认为天体做什么运动?2、开普勒认为行星做什么样的运动?他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哪几个方面的描述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具体表述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
1、古人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十分神圣,他们认为天体的运动不同于地面物体的运动,天体做的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2、开普勒认为行星做椭圆运动。
他发现假设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认为行星作椭圆运动,才能解释这一差别。
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行星运动轨道、行星运动的线速度变化、轨道与周期的关系三个方面揭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具体表述为: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即:32a k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