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灭火与防火》_0
初中化学_沪教课标版_九年级上册_4.燃料及其燃烧 _ 4.1燃烧与灭火 _ 燃烧的条件
环节四:趣味练习(翻牌大开奖),巩固新知
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图片背面的成语?
火上浇油
煽风点火
釜底抽薪
杯水车薪
走近中考,小试牛刀
• 1、(2015•南京)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 隔绝空气 B.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 C.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 D.清除可燃物 • 2、(2015•自贡)古代人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祈福的风俗.孔明灯 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没被 点燃的原因是( ) • A. 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 C. 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 D.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 3、(浙江宁波)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火灾、灭 火与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火灾时,只能用CO2灭火 • C.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 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2、白磷在封闭的试管中燃烧, 解决了白磷燃烧的污染问题,安 全环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 意识和创新意识;
底部有孔
3、不需要通入氧气(空气),只需抽动燃烧匙铁 丝,就能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问题思考,加深理解】
• 1、为什么A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而B试管中的白磷燃 烧呢?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 2、为什么B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C试管中的白磷不燃 烧呢?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 3、如何使试管C的白磷燃烧呢? • 4、抽动燃烧匙铁丝,将白磷从试管水中提起 ,白磷 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初中化学>沪教课标版>九年级上册>4.燃料及其燃烧 > 4.1燃 烧与灭火 > 燃烧的条件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1
燃烧与灭火
[设计思路]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化学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是化学中解决问题生动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用化学的眼光来准确理解周围的世界,从亲自体会中去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和化学学习的特有魅力。
本节课尽力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身边的事物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揭示燃烧的本质,通过实验探究,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贵在学科中的自然渗透,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对灭火原理讨论及火灾应急处理学习,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对学生实行生命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燃烧,着火点等概念。
2.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体验结论的形成过程,学习化学学科独特的思
维过程。
2.体验燃烧、灭火的过程,提升应急自救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学习,体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
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2.通过防火自救讨论,体验生命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及安全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实验探究与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4
第四章燃烧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相关的简单问题。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实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实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理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三、学习难点:1、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2、能用化学学科知识解释日常生活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原因。
四、预习导航: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与空气中的发生的的的反应。
2、燃烧的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②可燃物与接触③温度必须3、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错误的是()A、电器因短路起火,用水浇灭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温布扑灭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喷大量水五、教学器材:实验仪器:酒精灯、镊子、坩埚钳、火柴、烧杯等。
实验药品:木条、玻璃棒、小煤块、蜡烛、棉手帕、水、酒精等。
其它:多媒体设备,燃烧条件模型。
六、学习过程:七、效果评价: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准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2、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3、开辟防火带是山林防火的一个措施。
在树林中开辟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着火点B、隔绝空气C、隔离可燃物D、沿通道扩散浓烟4、烧柴禾时,通常把木材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A、能够降低着火点B、散热的速率快C、木柴是可燃物D、使柴禾与空气充分接触5、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作用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水分解出不助燃的物质,使火焰熄灭C、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D、隔绝空气中的氧气6、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油井被炸燃烧,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B、设法阻止石油喷射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易熄灭,其原因是()A、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杆着火点高C、火柴杆潮湿,不易点燃D、火柴杆接触氧气少。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17
燃烧与灭火一、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科学中对燃烧学习的基础上,再从化学角度进一步的学习燃烧。
本节课侧重介绍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和助燃剂的探究,让学生在对已有燃烧的理解上,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冲突,让学生对燃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的参与,并且意识到学无止境,需要持续学习。
在教学中以学生已知的燃烧和一些熟悉的燃烧现象引导,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采取对比分析、层层递进的方法得到燃烧的条件,并通过实验来探究助燃剂,并根据燃烧条件推测灭火的条件,达到落实知识、形成水平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本节是碳及其化合物这个章的第一课时,既承接了九年级化学第一册第二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又要为第四章的学习开好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所以,在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和助燃剂的探究上。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比较分析,得出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再利用燃烧条件推测灭火所需条件,缺一即可。
让学生形成实验探究中的对比,知识上的对比。
而助燃剂的探究,让学生意识到因为学习水平的局限,会造成所学知识的片面和不完整,我们之前认为的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参与,并且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而通过学习后,我们意识到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的参与,二氧化碳不一定都能灭火。
知识的冲突和知识的修正,告诉我们仍需持续学习知识,扩大知识面,持续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让我们能更全面地看世界。
(三)制定依据以学生的学情出发,紧扣本课题教学重点,注重学生实验探究水平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条件: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分析,体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体会化学的伟大与美好;学会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世界;通过实验探究,养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绿色化学的环保理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16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一、材教依据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第二部分内容,燃烧的条件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二、设计思想【学生分析】在实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都利用过火,对燃烧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注重,学生并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探究燃烧的相关知识。
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设计思想】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所以,本课设计为由录象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提出问题: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亲自动手做探究实验→讨论、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科学探究的水平。
用炼钢和篝火实况为情境,引出问题:燃烧水准与氧气的量有什么关系?→实验:观看蜡烛不完全燃烧的实验→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异同→应用:理解完全燃烧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燃烧的条件②了解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事实实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③让学生能主动与他人实行交流与讨论,并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体验到学生之间分工、协作的必要性②培养学生以化学的角度关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使用到生活中去。
四、教学重点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燃料完全燃烧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的事实实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准备四幅相关燃烧的画面,制作多媒体课件。
探究燃烧条件所需的小煤块、蜡烛、小木条、酒精、棉花、瓷片等。
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一、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二、燃烧的条件:②要与氧气接触③要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完全燃烧:2、不完全燃烧:3、碳的燃烧:C+O2 CO2(完全)2C+O22CO(不完全)八、教学反思本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应用巩固”这些环节,来完成该课堂的教学任务,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料的充分燃烧》_0
4.1燃烧与灭火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本课设计在理解燃烧意义和条件的同时,感受火带给人类的文明发展;通过讨论灭火的方法增强学生消防安全的意识,渗透对生命的珍爱,也感受到事物的两面性,感悟“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价值,学好化学使用化
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般燃烧和广义燃烧的含义。
2、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
3、初步学会简单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方法。
1、在对燃烧的含义的逐步理解的过程中,体验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持续完善的过程。
2、体验用已学知识对陌生现象实行原理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珍惜生命的意识,形成消防安全意识。
2、学习大胆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感悟科学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3、体验事物的两面性,感受学好化学为人类造福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概念
难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四、教具准备
镁带、二氧化碳、集气瓶、玻璃片、坩埚钳、酒精灯、火柴等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4.1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三者同时满足
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
破坏燃烧的条件:
移走可燃物
隔绝氧气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三、广义的燃烧
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灭火与防火》_0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实验目的;(直接点出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方法。
水平目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及采取的教学方法)1、重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选择最好的灭火方法。
3、教学方法:情景法、观察法、直观教学法,引导教学法。
三、实验仪器:酒精灯、酒精、水、棉花球、蜡烛、烧杯、小木条、小煤块、纸币、白磷、红磷、铜片。
四、实验过程:(一)探究燃烧的条件导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火,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燃烧与生活密切相关。
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
(通过老师的导语让学生展开联想。
)1、观看图片(通过投影展示:篝火晚会、煤炉烧饭、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图片,表现燃烧的情景。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即时肯定学生的准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A、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B、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C、在酒精灯上分别点燃小木条和小煤块。
D、教师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磷放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块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
3、归纳燃烧的条件(各小组派学生代表汇报观察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A.学生回答:实验A的现象是酒精燃烧,水不燃烧;实验B的现象是未罩玻璃杯的蜡烛始终燃烧,而罩了玻璃杯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实验C的现象是木条燃烧,煤没有燃烧(用相同的时间)。
实验D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却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
B.由学生归纳燃烧的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做。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需要达到着火点(提醒学生什么叫着火点?)(二) 探究灭火的方法教师提问: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11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时间:2019.11.22上午第二节一、教学分析初中化学教学中,燃烧与灭火是一个重点。
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接触过一些燃烧现象,并初步了解了氧化反应的概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在这个课题中学生将会对燃烧实行理论层面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知识。
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白磷、红磷燃烧实验实行观察、对比、分析,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逐步归纳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通过对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根据灭火原理讨论不同情况下的灭火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形成防火救灾一般方法。
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
但是现代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化学现象的实际理解是比较缺乏的。
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水准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理解的直接支持。
九年级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关键年龄,所以本次课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知道灭火的一般方法和常用灭火器的选用。
2.了解一些基本的火场逃生常识。
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产及生活经验,通过实验得出燃烧条件、防火和灭火一些有效措施。
2.通过实验,初步学会使用化学知识准确选择防火灭火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2..通过防火救灾方法讨论,体验生命的价值、人的社会责任与安全的重要性。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教学难点: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对着火点的理解,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提问】:为什么铝片上的白磷燃烧。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4.1燃烧与灭火燃烧的条件》12
第四章燃料及其焚烧焚烧与灭火一、焚烧的条件焚烧:活动与研究:实验: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约400mL开水,投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薄铜片,并在铜片一端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红磷。
察看现象。
现象:议论:由上述实验中铜片上的红磷不焚烧而白磷焚烧的事实,为何?说明焚烧需要什么条件?由铜片上的白磷焚烧,但水中的白磷不焚烧的事实,为何?说明焚烧还需要什么条件?思虑: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热水中的白磷焚烧起来?设计实考证明之。
方法:可以看到:综合上述议论,可得出焚烧需要哪些条件?焚烧的条件:⑴.⑵.⑶.往常状况下一些常有物质的着火点物质白磷红磷木材木炭乙醇无烟煤着火点/℃40240250~330320~370558700~750由此可知: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因此,白磷往常保留有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有没有可燃物在特别状况下焚烧?实验一:取一小段用砂纸擦亮的镁带,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刻伸进盛有瓶里。
现象:CO2的集气实验二:用镊子从煤油中夹取一小块金属钠,滤纸吸去表面的煤油,放入焚烧匙,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里。
现象:焚烧: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焚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依据焚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_,木船焚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天津瑞海企业特大火灾,死亡人数达165人。
火灾经常陪伴着爆炸!爆炸._________变化可燃物在________________内发生的急速焚烧,短时间内积聚大批的热,负气体体积______________,发生爆炸。
重点词:例:思虑:火药平摊在铁板上,点燃可否发生爆炸?为何?注:1.例:问:轮胎爆炸是化学反应吗?注:2..物理变化例:安全小知识——理解图标问题:是否是只需氢气与空气的混淆物都会发生爆炸?课本P99:几种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的爆炸极限。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4.1燃烧与灭火燃料的充分燃烧》0
焚烧与灭火一、教课方案思想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质生活密切相连。
本课设计在理解焚烧意义和条件的同时,感觉火带给人类的文明展开;经过议论灭火的方法加强学生消防安全的意识,浸透对生命的爱惜,也感觉到事物的两面性,感悟“化学源于生活,效力于生活〞的学科价值,学好化学使用化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理解一般焚烧和广义焚烧的含义。
2、掌握物质焚烧的条件。
3、初步学会简单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方法。
1、在对焚烧的含义的逐渐理解的过程中,体验对知识内涵的理解连续完美的过程。
2、体验用已学知识对陌生现象推行原理剖析的过程。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珍惜生命的意识,形成消防安全意识。
2、学习勇敢怀疑的科学研究精神,感悟科学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3、体验事物的两面性,感觉学好化学为人类造福的意义。
三、教课重难点要点:焚烧的观点难点:焚烧的条件研究四、教具准备镁带、二氧化碳、集气瓶、玻璃片、坩埚钳、酒精灯、火柴等五、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情境引入,明确任务回想旧知,初步形成观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情境引入:火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图片议论、思虑激发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任务。
议论:我们学习了一些单质在氧气中的回想再现旧知,为新课的焚烧,这些焚烧有哪些现象?什么共同学习做知识铺垫点?归纳经过比较、归纳初步归纳:焚烧的观点形成观点研究:焚烧需要什么条件呢?图片:红磷和白磷的焚烧实验研究议论:怎样让红磷、热水中的白磷焚烧焚烧的条视频:可燃物焚烧的条件件及其关系议论对比得出焚烧的条察看、思虑件,推断水中白磷燃议论、剖析烧的方法。
视频实验应用证明猜想正确,感觉化学的奇特和学习的成就感。
迁徙应用:灭火的原理提出问题产生认知矛盾实验研究拓展完美焚烧观点图片:焚烧不妥惹起火灾,那该怎样灭火呢?经验再现:实验室、生活中常有的灭火方法议论归纳:灭火的原理实践:用多种方法熄灭蜡烛河南新乡一家生产镁块的工厂发生火灾,工人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但没法息灭演示:镁在二氧化碳中焚烧归纳反应原理视频实验:钠在氯气中的焚烧氢气在氯气中的焚烧思虑:焚烧应当怎样定义思虑、剖析利用焚烧的条件知识实践应用迁徙到灭火的原理,培育迁徙应用的水平。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4.1燃烧与灭火灭火与防火》0
讲课课题常有的化学反应——焚烧〔第二课时〕一、教课目的解析知识目标1.知道焚烧的一种特别方式——爆炸。
2.经过对平时生活中常有的灭火方法的解析,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理解焚烧和灭火的原理。
3.学会火灾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水平目标1.经过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水平。
2.培育学生的对获取信息的综合解析、比较概括水平。
感情目标1.经过对“爆炸〞的学习,理解到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经过内因才起作用,由此建立辩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2.经过视频知道火灾中自救和逃生的方法,充分认识防备火灾的意义。
二、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指引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理解爆炸和灭火的原理;加强安全意识、学会火灾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难点:对实验现象背后化学反应实质的解析三、教课过程1、经过复习引入新课【教师发问】: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怎么点燃一把火,对不对,那应当有什么样的条件物质才可以被点燃?【学生回复】:焚烧的条件:a、物质拥有可燃性b、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可燃物抵达焚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教师发问指引学生回复】:焚烧时依据氧气的充分与不充分分为:〔完整焚烧与不完整焚烧〕在氧气充分的状况下,碳焚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分时,碳焚烧生成〔一氧化碳〕。
2、提出爆炸的定义并经过研究实验让学生理解爆炸原理【教师发问】: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能不可以提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爆炸现象?在生活中或电视媒体中有没有大家所知道的爆炸现象呢?【学生回复】:烟花爆竹,矿物的开采,某些建筑物着火惹起的爆炸,煤气罐的爆炸等〔可以引入上周校运会中气球的爆炸现象,解析爆炸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研究实验一:生活中常有的爆竹,一个铁板此刻我手上拿的是一个我们生活中特别是喜庆的日子,过年等看到的爆竹,我想问问大家,假定我点燃这个爆竹,会不会爆炸呢?把爆竹打开,引出火药后点燃,爆炸了吗?引出爆炸的观点a、爆炸: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的焚烧,短时间内产生大批的热,负气体体积急速的膨胀,就会惹起爆炸。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9
【教学评估与课后反思】1、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教学中,我是通过教师的寄语导入的,这不但激励了师生,无形中更是搭起了师生间桥梁,也为了本节课的知识做了个铺垫,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及情景中渐入学习的佳境;在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演示和分组实验、影视片段的欣赏中我创设了很多的情景,注重情景交融,小事情看大道理;我一直力求做到给学生创设比较宽松,愉快式,但又不失严肃的课堂,力求做到让我的学生感受到每一节课的化学都能给他们新的惊喜,力求能做到使他们热爱化学!2、本节课能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
首先我将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灭火的原理何为同一个课时,二者过渡自然,学生较容易接受。
另外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积累的教学经验,我灵活使用的探究性试验在教学中的使用,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自行设计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灭火的原理的方案。
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实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猜想推理的体验。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发挥。
对知识理解和理解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在探究中得到了提升。
3.我根据了实际情况,有层次的、有目的性地布置了磷燃烧实验的改进设计和“消防之星”的化学小论文的作业,“二选一”的选择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一改以往学生枯草无味的课后作业,吸引学生的眼球,力求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皆进步!4、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我仅仅为了激趣引入,虽通过了多媒体、影视片段欣赏图片等活动,但课堂挖掘的不够多,学生的体会也不够深。
特别是在燃烧条件的探究中,基础生显然很被动,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和设计水平较低,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多拓展这个部分的内容,力创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验探究水平,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我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15
课题一燃烧与灭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燃烧条探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理解到防火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难点:1、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2、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的培养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实验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已接触到了燃烧的现象,也听到过火灾的相关情况。
在学习氧气时又观察了木炭、硫,磷等物质的燃烧。
而且还知道氢气不纯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所以说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
再者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也感受到了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等方法,这为本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归纳与理解。
五、教学设计意图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平时也接触过相关燃烧的具体事例,所以本课就从播放相关燃烧的课件、视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实行自主探究,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水平。
再者,通过观看相关火场逃生的课件,让学生学会火场逃生自救的方法。
最后,通过有奖竞答活动解释相关的成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流程:创设情境—温故知新、得出燃烧概念——探究燃烧条件——探究灭火原理——实践应用,火场逃生——解疑释惑(首尾呼应)——巩固新知——布置作业不过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数十亿财产的损失播放2019年6月27日晚,台湾新北市八仙乐园举办彩色派对发生的粉尘燃所以我们在利用火为人类造福的同时环节二:合作交流,实验探究活动一:发光、放热、剧烈、有氧气参与(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问题】: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燃烧究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猜想与假设】:猜想1:需要可燃物;猜想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猜想3: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2
4.1 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与防火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学习内容是:燃烧的含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包含的化学知识点较少。
通过回顾已经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燃烧反应,概括燃烧的含义,再通过白磷和红磷的对比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引出灭火的条件,再辅以安全消防意识教育,完成教学目标。
但我们了解到学生在六年级的科学课中已经探究和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对学生已有知识实行重复教学没有太大意义。
而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燃烧的含义”,所以我们想改变一下设计思路,从“知识讲授”变为“学生体验”。
而在化学史上对于“燃烧的含义”的理解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就想让学生体验化学史上燃烧理论的发展过程,同时通过讨论火灾逃生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活动,创设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的情景,设置一个悬念:为什么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扑灭金属镁的燃烧,然后再对燃烧的含义的学习中慢慢解开这个疑问。
整节课是以人类对燃烧的内涵的理解的过程作为时间线索:“古代”→“近代”→“现代”→“未来”。
第一阶段:古人发现并学会使用火,但并不理解燃烧现象,于是就用“神鬼说”来解释火的由来,学生体验燃烧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理解到原始人对燃烧的理解很浅显。
第二阶段:随着科学萌芽的出现,人们不再满足于用“火神”来解释燃烧现象,于是出现了“燃素说”,以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虽然漏洞百出,但它标志着人开始理性地思考自然现象,学生用已学过的实验事实来分析和判断该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体验解读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
第三阶段:了解拉瓦锡通过相似的实验事实推翻了统治欧洲科学界100年之久的“燃素说”,并提出了“氧化学说”的事实,学生再次用已学过的实验来判断“氧化学说”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并得出比“氧化学说”更科学的结论,从中体验科学的进步过程,并通过复习已学的物质燃烧的相关知识,从“氧化学说”的主要内容中初步形成燃烧的概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6
4.1.1燃烧与灭火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物质燃烧条件和燃烧的定义
②知道灭火原理,知道防火灭火和自救的常识
①通过改进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初步学习使用对比、观察、实验方法得到知识的水平。
②通过实验和抢答等课堂活动形式,增进合作与交流,初步学会化学知识使用于实际生活。
(2)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①通过灭火知识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形成化学有助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意识
②通过归纳分析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逐渐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分析
3.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铁架台、锥形瓶、分液漏斗、导管、橡皮管、烧杯、试管、表面皿、镊子、钥匙、小刀、橡皮塞、打火机、滤纸
实验药品:白磷、红磷、双氧水、二氧化锰、碳酸氢钠、稀硫酸、蜡烛、热水多媒体、投影仪
4.板书设计
5.教学内容。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灭火与防火》_1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的含义;
2、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
3、初步学会简单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方法。
1、在对燃烧的含义的逐步理解的过程中,体验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持续完善的过程
2、体验用已学知识对化学史上的燃烧理论实行质疑、分析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形成消防安全意识
2、感悟大胆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
3、感悟科学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燃烧的含义
[教具准备] 镁带、二氧化碳、集气瓶、玻璃片、坩埚钳、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灭火与防火》_0
授课课题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知道燃烧的一种特殊方式——爆炸。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3.学会火灾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水平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水平。
2.培养学生的对获得信息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水平。
情感目标1.通过对“爆炸”的学习,理解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由此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视频知道火灾中自救和逃生的方法,充分了解防范火灾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理解爆炸和灭火的原理;增强安全意识、学会火灾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2.难点:对实验现象背后化学反应本质的剖析三、教学过程1、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怎么点燃一把火,对不对,那应该有什么样的条件物质才能够被点燃?【学生回答】:燃烧的条件:a、物质具有可燃性b、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燃烧时根据氧气的充足与不充足分为:(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2、提出爆炸的定义并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理解爆炸原理【教师提问】: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能不能提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爆炸现象?在生活中或电视媒体中有没有大家所知道的爆炸现象呢?【学生回答】:烟花爆竹,矿物的开采,某些建筑物着火引起的爆炸,煤气罐的爆炸等……(能够引入上周校运会中气球的爆炸现象,分析爆炸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探究实验一:生活中常见的鞭炮,一个铁板现在我手上拿的是一个我们生活中特别是喜庆的日子,过年等看到的鞭炮,我想问问大家,假如我点燃这个鞭炮,会不会爆炸呢?把鞭炮打开,引出火药后点燃,爆炸了吗?引出爆炸的概念a、爆炸: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的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的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8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预习交流1、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剧烈______________。
所以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燃烧的条件推出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的灭火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了解常用的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课内探究一、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实验7-1】1、我们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而红磷__________,烧杯中的白磷____________。
2、对准烧杯底部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燃烧?说明燃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由本来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综合上述讨论能够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结论: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剧烈______________。
所以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跟踪训练:1、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杆着火点高C.火柴杆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杆接触的氧气少2、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燃烧所需的()A 最低温度B 最高温度C 平均温度D 熔化温度3、小明拿一瓶汽油,打开瓶盖放在空气中,他发现,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其原因是()A 是液态物质B 与氧气接触少C 具有挥发性 D温度低于着火点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2
4.1-1 燃烧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身边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如燃烧、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自燃、爆炸、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化学燃料与能源等;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学科性比较强的化学知识,如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碳酸钙的性质与用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
其中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碳酸钙的性质等是教学的重点,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木炭、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等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燃烧的条件。
(2)知道着火点。
(3)知道燃烧的定义。
(1)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得出燃烧的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度析燃烧与灭火的条件,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对着火点的理解四、教学流程【环节一】回忆1115大火课堂实验:一、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与助燃物(O2)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思考:如何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在水中通入氧气思考:该实验的产物五氧化二磷有毒,如何改进不污染空气?密闭容器,气球练习: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1)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2)东风提供了___________,(3)燃烧的战船使木船______________。
【环节二】举例:学习过的燃烧反应?镁带、铁丝、硫粉、红磷思考:从燃烧的现象和反应物的角度分析这些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小结:我们通常所说的燃烧,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实验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和黑色固体2Mg + CO2−−点燃2MgO + C−→实验3:钠在氯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2Na + Cl2−−点燃2NaCl−→思考:这两个反应与上述反应从反应物角度分析有何区别?我们通常所说的燃烧,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_10
燃烧与灭火
1知识与水平目标:知道物质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防火灭火和自救的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改进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对比、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的水平。
②通过实验和抢答等活动形式增强合作与交流的水平,初步学会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态度与情感目标:通过消防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逐步养成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三学习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课题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知道燃烧的一种特殊方式——爆炸。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3.学会火灾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水平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水平。
2.培养学生的对获得信息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水平。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爆炸”的学习,理解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由此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视频知道火灾中自救和逃生的方法,充分了解防范火灾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理解爆炸和灭火的原理;增强安全意识、学会火灾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2.难点:对实验现象背后化学反应本质的剖析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怎么点燃一把火,对不对,那应该有什么样的条件物质才能够被点燃?
【学生回答】:燃烧的条件:
a、物质具有可燃性
b、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c、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燃烧时根据氧气的充足与不充足分为:(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2、提出爆炸的定义并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理解爆炸原理
【教师提问】: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能不能提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爆炸现象?在生活中或电视媒体中有没有大家所知道的爆炸现象呢?
【学生回答】:烟花爆竹,矿物的开采,某些建筑物着火引起的爆炸,煤气罐的爆炸等……(能够引入上周校运会中气球的爆炸现象,分析爆炸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探究实验一:生活中常见的鞭炮,一个铁板
现在我手上拿的是一个我们生活中特别是喜庆的日子,过年等看到的鞭炮,我想问问大家,假如我点燃这个鞭炮,会不会爆炸呢?
把鞭炮打开,引出火药后点燃,爆炸了吗?
引出爆炸的概念
a、爆炸: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的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的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b、观察粉尘爆炸视频实验分析爆炸概念
【教师提问】:我们常在加油站里看到“禁止吸烟,小心明火”等标识,有没有同学在面粉厂,水泥厂看到这个类的标识呢?
【学生回答】:有或者没有
探究实验二:看粉尘爆炸的视频实验讨论
总结: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气体、粉尘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教师提问】:那是否所有的爆炸都需要明火呢?
【学生回答】:应该不是
探究实验三:用无水酒精,20ml的针筒,打火机的电石组合成的实验装置探究[课堂小结]:我们看到了,有电火花的情况下也引起了爆炸,这在生活中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如果家里的煤气泄漏了,能够打开排气通风吗?
有没有可能开了排气通风没有事的呢?有可能是说明你运气好,因为爆炸有一个爆炸极限,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爆炸极限
拓展视野:爆炸极限
3、情境应用,分析灭火原理。
同学们思考一下,燃烧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是有益的呢?如果对于我们不利的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昨天我们学会了怎么点燃一把火,接着点燃这把火(点燃酒精灯,蜡烛),那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下看看应该怎么熄灭这把火了。
探究灭火的方法原理
[课堂小结]:灭火的三种方法。
【学生回答】: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
(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高潮。
电脑屏幕显示了火灾的危害,学生产生了危机意识,所以在这个部分学习过程中,就表现地更加积极。
)
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灭火原理应运于生活,谈谈生活中大家是采取了什么灭火方法。
[课堂讨论]:
讨论:书中的讨论题并回答以下采取的灭火方式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用锅盖盖灭。
堆放杂物纸箱着火时,能够用水扑灭。
身上着火,就地一滚。
科威特油井着火,我国灭火队员采用在井口点燃炸药灭火。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与相对应的灭火的原理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a、物质具有可燃性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
b、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可燃物达到燃烧的着火点。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以火——灭字的表面来分析,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破坏条件只需要一个条件)
屏幕展示几种安全标记。
你知道这些图标代表什么意义吗?
[教师小结]:知道这些标志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十分重要,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场所搞一些恶作剧,那不过在拿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开玩笑!
4、引入视频,了解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教师提问】:如果大家在生活中真的碰见了火灾又该怎么办呢?观看以下视频,思考如果遇到火灾,你如何逃离现场?
【学生回答】:火灾小的时候可能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将它扑灭,火势较大的时候,应该立刻打119求救,如果被困在火灾区时,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况自救,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不能乘坐梯,走楼梯。
[教师小结]:遇到火灾这样的危险的情况,关键是沉着应对,而不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知识迁移:请你猜测一下以下实验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实验探究三:
1、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燃着的蜡烛(如右图),哪支先灭?
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2、为什么?
原因: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气体受热上升,使烧杯上方充满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所以高蜡烛先灭。
这就让我们明白:遇火灾逃生时,人们必须保持低位,以便呼吸到更多的氧气。
设计意图绝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上述实验中低的蜡烛先灭,因为在第二章第二
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中,下面的蜡烛先灭,上面的后灭。
说明学生缺少思考和分析,意在告诫学生事似而非,要学会先分析后下结论。
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实验,明确燃烧时接近地面氧气含量多,所以逃生时一定要保持低位。
视频介绍了火灾的起因、火灾的控制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后如何灭火、如何自救、逃生。
意在养成学生的安全意识,更在教会学生遇到火灾具有一定的逃生技能。
[板书设计]
课题2 燃烧与灭火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一、燃烧的条件(同时满足)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支持燃烧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P94
三、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与火源
(2)隔离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
(3)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五、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