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2(新)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3.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教科版(2019)

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3.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教科版(2019)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2.掌握万有引力表达式的推导及适用条件。

3.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及引力常量。

【教学重点】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及引力常量。

【教学难点】掌握万有引力表达式的推导及适用条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而不飞向天空?二、新知学习(一)苹果落地引发的思考1.牛顿的思考苹果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落向地面;月球不沿直线运动而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表明月球受到方向指向地心的向心力作用。

2.思考的结论(1)月球必定受到地球对它的引力作用。

(2)苹果与月球在运动中受到的都是地球对它们的引力(3)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讨论交流】(1)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而不飞向天空?(2)在地面附近,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即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那么月球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吗?(3)如果月球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球的表面,而是环绕地球运动?(4)在浩瀚宇宙中,天体在不停地运动着。

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在围绕太阳运行,月球在围绕地球运行。

是什么力使天体维持这样的运动?(二)万有引力定律1.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如图所示,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则行星运动的向心力F =m v 2r ,又v =2πrT ,因此F =4π2⎝ ⎛⎭⎪⎫r 3T 2mr2,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r 3T 2=常量,由此可得F ∝m r 2。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 ′也应与太阳的质量M 成正比,即F ′∝Mr2。

所以F =F ′∝Mm r2。

2.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引力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 =G m 1m 2r 2。

(三)引力常量1.首先精确测量者: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首先精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的数值。

2.大小:G =6.67×10-11 N ·m 2/kg 2。

《万有引力定律》高二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2篇

《万有引力定律》高二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2篇

《万有引力定律》高二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2篇《万有引力定律》高二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2篇不注意道"理",只是死记硬背几个结论,是学不好物理的。

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本文库高二频道整理了《《万有引力定律》高二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2篇》希望对你有帮助!!【《万有引力定律》高二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2篇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计算天体的质量1.基本知识(1)地球质量的计算①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②结论: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2)太阳质量的计算①依据: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②结论:只要知道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2.思考判断(1)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就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2)绕行星匀速转动的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3)利用地球绕太阳转动,可求地球的质量.(×)3.探究交流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和半径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提示】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利用为中心天体的质量.做圆周运动的月球的质量m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据月球的周期T、公转半径r,无法计算月球的质量.二、发现未知天体1.基本知识(1)海王星的发现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轨道.1846年9月23日,德国的加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2)其他天体的发现近100年来,人们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又发现了冥王星、阋神星等几个较大的天体.2.思考判断(1)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表明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太阳系内的正确性.(√)(2)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时,同样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 3.探究交流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飞船进行舱外活动时,要分析其运动状态,牛顿定律还适用吗【提示】适用.牛顿将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综合,成功分析了天体运动问题.牛顿定律对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是适用的.三、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问题导思】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是什么2.有了天体的质量,求密度还需什么物理量3.求天体质量常有哪些方法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其他天体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利用此关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2.计算天体的质量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半径为r,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和运行周期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得解得地球质量为3.计算天体的密度若天体的半径为R,则天体的密度ρ误区警示1.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其他任何星体.注意方法的拓展应用.明确计算出的是中心天体的质量.2.要注意R、r的区分.R指中心天体的半径,r指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以地球为例,若绕近地轨道运行,则有R=r.例:要计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外还需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A.已知地球半径RB.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C.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D.已知地球公转的周期T′及运转半径r′【答案】ABC归纳总结:求解天体质量的技巧天体的质量计算是依据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列出有关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时首先应明确其轨道半径,再根据其他已知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四、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问题导思】1.常用来描述天体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2.分析天体运动的主要思路是什么3.描述天体的运动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公式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可建立基本关系式:2.四个重要结论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M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以上结论可总结为"越远越慢,越远越小".误区警示1.由以上分析可知,卫星的an、v、ω、T与行星或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被环绕的天体的质量M和轨道半径r决定.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时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自转一周是24小时,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2.例:)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Cancri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480(1),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0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Cancri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Cancrie"与地球的()【答案】B归纳总结:解决天体运动的关键点解决该类问题要紧扣两点:一是紧扣一个物理模型:就是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二是紧扣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即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还要记住一个结论:在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四个物理量中,只有周期的值随着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增大,其余的三个都随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减小五、双星问题的分析方法例: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已知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T,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r,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G)归纳总结:双星系统的特点1.双星绕它们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2.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需要的向心力;3.双星系统中每颗星的角速度相等;4.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间的距离.【《万有引力定律》高二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2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高中物理 6.3《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 新人教版版必修2

高中物理 6.3《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 新人教版版必修2

6.3 万有引力定律★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理解地面上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即服从平方反比定律的万有引力。

记住引力常量G 并理解其内涵。

4、要在思路上明确牛顿是在椭圆轨道下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1、翻阅资料详细了解牛顿的“月――地”检验。

2、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以加深记忆,理解其内容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和借鉴科学的实验方法,充实自己的头脑,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提高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片段(二)进行新课1、月-地检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月-地检验”部分的内容,投影以下数据: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9.8m/s 2,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3天,地球半径为R =6.4×106m ,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证明课本上提出的假设,即地球对月球的力与地球使苹果自由下落的力的是同一种力,都遵守“反平方”的规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必要的信息,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一起点评。

设质量为m 的物体在月球的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则ω2r a =,Tπω2=,r =60R , 得 22460TR a π= 代入数据解得 g a 26013600180.9=⨯= 点评: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2、万有引力定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把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遵从的规律推广到宇宙万物之间,你觉得合适吗?发表自己的见解。

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导语】高二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

由此可见,高二是高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

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无忧考网高二频道整理了《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

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1)牛顿对引力的思考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

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

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

高中物理必修二必修2优秀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高中物理必修二必修2优秀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3 万有引力定律整体设计本节是在学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之后,探究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否与太阳与行星间的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从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而得到的一系列科学发现,不仅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表明了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之间普遍遵循的规律,引力常量的测定不仅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使得万有引力定律能进行定量计算,显示出真正的实用价值.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对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理解,知道公式的适用条件.教师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的方法.3.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过程与方法1.了解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2.认识卡文迪许实验的重要性,了解将直接测量转化为间接测量这一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1666年夏末一个温暖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颗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如下图所示)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万有引力定律.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推导”一下万有引力定律.复习导入复习旧知:1.开普勒三大定律⎪⎪⎪⎩⎪⎪⎪⎨⎧=k T a 23:周期定律面积定律椭圆轨道定律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2222:'::r Mm G F r Mm F r M F r m F 或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画面3: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画面4: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问题探究1.行星为何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2.月球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3.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4.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力相同吗?5.根据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你有何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保持在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2.月球、地球也是天体,运动情况与太阳和行星类似,因此猜想是地球对月球的吸引使月球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3.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与月球类似,也应是地球对人造卫星的引力使人造卫星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4.地面上的物体之所以落回来,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在高山上也是如此,说明重力必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5.由以上可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应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力. 讨论交流由上述问题的探究我们得出了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相同,我们能否将其作为一个结论呢?讨论:探究上述问题时我们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得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检验,因此不能把它作为结论.课件展示:牛顿的设想:苹果不离开地球,是否也是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造成的?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如在高山上,似乎重力没有明显地减弱,是物体离地面还不够远吗?这样的高度比起天体之间的距离来,真的不算远!再往远处设想,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样远,物体是否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也许真是同一种力! 一、月—地检验 问题探究1.月—地检验的目的是什么?2.月—地检验的验证原理是怎样的?3.如何进行验证?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1.目的:验证“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2.原理:假定上述猜想成立,即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同样遵从“平方反比”律,那么,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苹果到地心的距离)的60倍,所以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比它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要小,前者只有后者的1/60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也就应该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1/602.3.验证:根据验证原理,若“天上”“人间”是同种性质的力,由“平方反比”律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可求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根据人们观测到的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及月—地间的距离,可运用公式a=224Tπ·r 求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若两次求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结论.若两次求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不相等,则说明“天上”与“人间”的力不是同一种性质的力.理论推导:若“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则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应满足:G ∝21R 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F ∝21r因为:G=mg,F=ma 所以22rR g a =又因为:r=60R 所以:36001=g a a=36008.93600=g m/s 2≈2.7×10-3m/s 2. 实际测量: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a=ω2r=r T224π经天文观察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T=27.3天=3 600×24×27.3 s r=60R=60×6.4×106 m.所以:a=22)3.27243600(14.34⨯⨯⨯×60×6.4×106 m/s 2≈2.7×10-3 m/s 2. 验证结论:两种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即“天上”“人间”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点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重现牛顿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牛顿当时的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再引入合理的模型,需要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二、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与行星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月球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间也有引力作用.问题1:地面上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引力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可能性1:不存在.原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地球对月球或卫星的引力也是如此,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使物体靠在地面上,上抛之后还要落回.若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那些引力既没使一个物体围绕另一个物体转动,也没有使两个物体紧贴在一起,故此力不存在.可能性2:此力存在.原因:太阳、行星、地球、月球、卫星、物体,均是有质量的物体,太阳与行星间,地球与月球或卫星间.地球与物体间均存在这种引力,说明这种引力是有质量的物体普遍存在的,故两个物体之间应该有引力.问题2:若两个物体间有引力作用,为何两个物体没有在引力作用下紧靠在一起? 参考解释:“天上”“人间”的力是同性质的力,满足F ∝2r Mm定律.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比起天体来说太小了,这个力我们根本觉察不到.两物体之所以未吸在一起是因为两物体间的力太小,不足以克服摩擦阻力或空气阻力.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引力.点评:对上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可用“辩论赛”的方式让持两种观点的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依据,然后对方提出问题进行互辩,此过程让一般同学作补充说明,一直到一个观点被另一个观点击败为止.这样可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问题:1.用自己的话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2.根据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表达式,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3.表达式中G 的单位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总结: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表达式:由F=2rGMm(M:太阳质量,m:行星的质量) 得出:F=221rm Gm (m 1:物体1的质量,m 2:物体2的质量) 3.由F=212221m m Fr G rm Gm =⇒可知G 的单位:N·m 2/kg 2. 合作探究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1.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因为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所以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吸引力.2.万有引力的相互性.因为万有引力也是力的一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相互性,符合牛顿第三定律.3.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故在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力时,不考虑地面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只考虑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 知识拓展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1.公式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2.对于可视为质点的物体间的引力求解也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如两物体间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物体可看成质点.说明:均匀球体可视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3.当研究对象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个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 三、引力常量的测量引导学生设计测量引力常量的方法并交流,然后教师介绍卡文迪许实验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让学生观察体会实验装置的巧妙.实验介绍: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利用“扭秤”,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地得出了引力常量G 的数值. 课件展示: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装置.扭秤实验装置结构图图中T 形框架的水平轻杆两端固定两个质量均为m 的小球,竖直部分装有一个小平面镜,上端用一根石英细丝将这杆扭秤悬挂起来,每个质量为m 的小球附近各放置一个质量均为M 的大球,用一束光射入平面镜.由于大、小球之间的引力作用形框架将旋转,当引力力矩和金属丝的扭转力矩相平衡时,利用光源、平面镜、标尺测出扭转力矩,求得万有引力F,再测出m 、M 和球心的距离r,即可求出引力常量G=MmFr 2.大小球之间的引力非常小,这里巧妙地改测定力为测定力矩的方法.引力很小,但是加长水平杆的长度增加了力臂,使力矩增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同时又利用了平面镜反射光光点的移动的方法,精确地测定了石英丝的扭转角,从而第一次在实验室较精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卡文迪许的测量方法非常精巧,在以后的八、九十年间竟无人能赶超他的测量精度.卡文迪许在实验室测出了引力常量,表明万有引力定律同样适用于地面的任意两个物体,用实验方法进一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同时,引力常量的测出,使得包括计算星体质量在内的关于万有引力的定量计算成为可能. 知识拓展1.地面上物体所受重力.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随地球的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物体受到指向圆周圆心(圆心位于地球的自转轴上)的向心力作用,此向心力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提供.而万有引力的另一分力,即物体所受的重力G=mg ,如图所示.F=2RMmG,F 向=mrω2 物体位于赤道时,向心力指向地心,三力同向,均指地心,满足F=F 向′+G赤,即2RMmG=mRω2+mg 赤,当物体在地球的南北两极时,向心力F′为零,F=F 极,即2R MmG=mg 极. 当物体从赤道向两极移动时,根据F 向′=mRω2知,向心力减小,则重力增大,只有在两极时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才等于重力.从赤道向两极,重力加速度增大.而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并不指向地心,只有在赤道和两极,重力的方向才指向地心. 2.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物体在地球表面上所受的万有引力跟重力相同,若考虑,由于向心力很小,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即地球表面近似认为:2R MmG≈mg. 3.地球的人造卫星.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卫星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卫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即2rMmG=mg,a 向=g,由此可知,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例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如果通过球心挖去一个直径为R 的小实心球,然后置于相距为d 的地方,试计算空心球与实心小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分析:实心球挖去一个半径为2R的小实心球后,质量分布不均匀,因此挖去小实心球剩余的部分,不能看成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直接求空心球和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很困难.假设用与挖去的小实心球完全相同的球填补在挖去的位置,则空心球变成一个实心球,可看作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解答:假设把挖去的小实心球填补上,则大、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2dMmG 小实心球的质量为m=ρ·M R R 813481)2(3433=∙=πρπ 代入上式得F=228GM填入的小实心球与挖去的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1=2222)21(641)2(R d GM R d m G -∙=- 设空心球与小实心球的万有引力为F 2,则有F=F 1+F 2因此,空心球与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2=F-F 1=2222)2(648R d GM d GM --. 说明:本题属于万有引力与力的合成知识的综合应用.力的合成的实质是等效代替.等效代替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等效思维运用恰当往往能化难为易,另辟蹊径. 课堂训练如图所示,阴影区域是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球体挖去一个小圆球后的剩余部分.所挖去的小圆球的球心O′和大球体球心间的距离是2R.求球体剩余部分对球体外离球心O 距离为2R 、质量为m 的质点P 的引力.(P 在两球心OO′连线的延长线上)解析:本题直接求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求出阴影部分的质心位置,然后认为它的质量集中于质心,再用万有引力公式求解.可是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作用,只有对均匀球体,才可将其看作是质量全部集中在球心的一个质点.至于本题中不规则的阴影区,那是不能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的.故可用补偿法,将挖去的球补上. 将挖去的球补上,则完整的大球对球外质点P 的引力:F 1=224)2(R GMmR GMm =半径为2R的小球的质量M′=M R M R R 8134)2(34)2(34333=∙=∙ππρπ 补上小球对质点P 的引力:F 2=2225025'4)25('R GMmR m M G R m M G== 因而挖去小球的阴影部分对P 质点的引力F=F 1-F 2=22504R GMmR GMm -. 答案:22504RGMm R GMm -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通过月—地检验及其推广,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适用条件.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我们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求重力加速度.学习了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及引力常量G 的数值:G=6.67×10-11 N·m 2/kg 2. 布置作业教材“问题与练习”第2、3题.板书设计 3 万有引力定律一、“月—地”检验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可能出于同一个本源. 验证:月—地检验.结论:两种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2.表达式3.使用条件4.理解 三、引力常量的测量1.原理介绍2.实验测量3.过程体验活动与探究课题: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宇宙膨胀说”,认为引力常量G 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种理论,试推导分析现在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轨道半径、周期、速率与很久很久以前相比变化的情况.推导过程:若地球在半径为R 的圆形轨道上以速率v 运动的过程中,引力常量G 减小了一个微小量,由于m 、M 、R 均未改变,万有引力2R MmG必然随之减小,并小于轨道上该点所需的向心力m Rv 2(速度不能突变),由于惯性,地球将做离心运动,即向外远离太阳,半径R增大.地球在远离太阳的过程中,克服太阳引力做功,引起速率减小,运行周期T=vRπ2增大.由此可以判断,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公转的轨道半径比现在小,周期比现在小,速率比现在大,也就是说,随着引力常量G 的缓慢减小,宇宙在不断地膨胀.习题详解1.解答:设两人的质量均为50 kg ,两人的质心相距1 m ,两人间万有引力大小:F=22r m G=6.67×10-11×22150N=1.67×10-7 N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F N =mg=50×9.8N=490 N取人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则人受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 F′=μF N =0.1×490N=49 N.所以,F<<F′,故两人间的引力无法克服人受地面的摩擦力,所以不可能吸到一起去. 由于F<<F′、F<<mg ,所以分析受力时,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可以忽略的. 2.解答:由万有引力定律F=221r m m G =6.67×10-11×N 2843940)103360024365105(100.2100.2⨯⨯⨯⨯⨯⨯⨯⨯⨯=1.19×1028N. 答案:1.19×1028 N3.解答:夸克是物质组成的极小的单元,利用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可知两个夸克间的引力是很小的. 由F=2rMmG得 两夸克间的引力F=6.67×10-11×N 216230)100.1()101.7(--⨯⨯=3.4×10-37N. 设计点评本教学设计沿着牛顿的足迹,带领同学们在现有知识状态下,重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仅仅是引导而已.通过学生自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要学好现在的知识,大胆猜想,敢于质疑,敢于发现,就可能有所成功,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价值观.。

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2

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

即:

(二)表达式:




式中:
教学流程图:
学习效果评价:
本节课内容充实,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与表达能力,本课的设计可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深入地体会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更喜爱学习物理.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特别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挖掘了编者的设计意图,并且结合学生层次进行了处理,资源充足、适用.需特别指出的是,本节课将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留给学生比教师带着推导更能调动学生思维,更方便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万有引力常量的处理方法根据新教材的变动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够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参与面广,并且学生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
本教学设计特别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使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科学家的风采,学会利用教材资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高中物理 6.3《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 6.3《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② A.叙述牛顿之前科学家对地球和太阳引力的研究(表述)B.结合圆周运动分析,建立行星绕日运动的规律(应用)C.通过对引力规律的推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应用)D.说出万有引力常量的大小和单位(标识)E.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F.叙述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论意义(表述)③过程与方法A.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

B.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C. 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与同组成员及组间成员进行交换意见能协调本组成员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回答,通过讨论学习锻炼人际交往能力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注意万有引力定律形成过程,认可并赞同各位科学家的贡献(接受)B.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作出自己的评价,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反应)C.正确评价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信奉)④人际交往A.在课堂中充分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B.能与同组成员及组间成员进行交换意见(交流)C.能协调本组成员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回答(合作)基于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个人常识,在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对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作了如下处理:二、重点、难点①重点:A.强调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识过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B.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万有与引力)并能正确运用②难点:A.牛顿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基于以上的学生特点特制定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同时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

四、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设备五、教学设计六、课后反思:1.个人认为成功之处:我认为本课在定位上还是比较准确的,能抓住学生的特点及当前的课改趋势,而且积极的加入到课改的队伍中。

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理念,不断的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2020_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科版必修2

2020_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科版必修2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发现的过程及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推证了万有引力的一般规律的思路与方法.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教学方法】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导入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首先回顾前面知识问题设置:师提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新课教学】一、关于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吉尔伯特:猜想行星是依靠太阳发出的磁力维持着绕日运动开普勒: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笛卡尔:漩涡假设布利奥:首先提出平方反比假设。

认为每个行星受太阳发出的力支配,力的大小跟行星与太阳距离地平方成反比。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3万有引力定律(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3万有引力定律(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3.地球上的物体总是向地面坠落,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指向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相等,因此物体只能向地面坠落。
4.该物体的质量为:F / G = 10 N / 6.67 * 10^-11 N * m^2 / kg^2 = 1.5 * 10^26 kg。
5.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为:G * (M * M') / r^2 = 6.67 * 10^-11 N * m^2 / kg^2 * (5.97 * 10^24 kg * 1.99 * 10^30 kg) / (1.496 * 10^11 m)^2 = 4.07 * 10^27 N。
-使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来区分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应用领域,如航天、地球物理学等。
课后作业
1.请计算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假设地球的质量为5.97×10^24千克,月球的质量为7.35×10^22千克,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400千米。
2.假设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千克,距离地球表面100千米,计算该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并适应学生的学情,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将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式,以及引力计算的方法。
-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案例,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科学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交流能力。
学情分析
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指导学生学习。
1.学生层次: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对物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还缺乏一定的经验。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3.2 万有引力定律2-教科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3.2 万有引力定律2-教科版

3.2《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天体运动之后,目的是通过已知的天体的运动的规律,追寻牛顿的足迹探究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物体、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力规律。

重在通过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创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后面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基础,理清此定律的由来、适用范围对以后的综合应用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他们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且相比较初中生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

在思维方式上由初中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已经能通过一些思维的引导做一些逻辑的推理。

本节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过程,学生通过上节内容的学习已知天体之间的运动规律的知识。

但不能把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与星体等的引力本质上是一样的进行迁移。

因此这部分内容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与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数学表达式;在简单情景中能计算万有引力。

3、知道卡文迪许测量万有引力常量实验的设计思想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分析了解牛顿的“月-地”检验的意义。

2、通过对卡文迪许测量万有引力常量实验的了解,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领略天体运动规律的简洁与和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充实自己的头脑,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四、重点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思路和过程的体验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讲解法、学生自学法六、教学过程验(3)万有引力定律(4)万有引力常量对月球引力的公式数学推导,需要验证:观测难以直接得到行星的速度v,但可以得到行星的公转周期T,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则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来提供,根据向心加速度公式:验证成功(一)内容: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二)表达式:式中: r 为两物体中心的距离.相距很远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对球形物体而言, r为球心距离.引导学生用公式进行计算,引出G值未知,但300多年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量出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七章2万有引力定律(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七章2万有引力定律(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3.万有引力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例如地球引力使得物体受到重力作用,从而保持地面上的物体不会漂浮起来;地球卫星的轨道运动也是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通过卫星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作用,保持卫星在轨道上运行。
4.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航天事业中。航天器在进入地球轨道或前往其他行星时,需要精确计算和控制与地球或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以保证航天器的稳定运行。地球卫星的轨道设计、探测器的引力辅助变轨等,都需要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相关理论。
(3)实验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与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相关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等,如测定弹簧测力计的弹性系数、探究物体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科学讲座、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物理学术竞赛等,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答案及解析:
1.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质量分别为5kg和10kg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为:F = G * (m1 * m2) / r^2 = 6.67 * 10^-11 * (5 * 10) / (10^2) = 3.335 * 10^-12 N。
2.引力常数G是描述万有引力定律中引力强度的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67 * 10^-11 N·m^2/kg^2。引力常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例如使用扭秤实验装置,通过测量扭转角度和悬挂质量,计算得到引力常数的数值。
5.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可以采用扭秤实验装置。将一个质量较小的物体悬挂在绳子上,使其在水平方向上自由旋转。然后逐渐增加悬挂质量,观察和记录扭转角度的变化。通过实验数据,可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中引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重点题型整理
1.计算题: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物理:3.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教科版必修2)

物理:3.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教科版必修2)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一、知识目标1.会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理解并能够计算卫星的环绕速度。

3.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含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探索宇宙奥秘中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定律的巨大魅力。

2.体会科学探索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体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利用有限的已知条件进行近似计算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1.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2.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科学案例3.计算环绕速度的方法和意义4.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含义五、教学难点:天体质量计算教学方法:自主讨论思考、推导、引导分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牛顿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假设、推理、类比、归纳,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122m m F G r在一百多年后,由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精确测定了万有引力常数G ,从那时候起,万有引力才表现出巨大的威力。

尤其在天体物理学计算、天文观测、卫星发射和回收等天文活动中,万有引力定律可称为最有力的工具。

二、新课教学投影月球绕地转动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周期为T,已知月球到地心距离为r,如何通过这些条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质量?(要求学生以讨论小组为单位就此问题展开6分钟讨论,讨论出结果后,提供计算基本思路、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总结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教师在教室巡回,找出两个结果比较完整,讨论思路清晰但计算过程略有不同的组,要求其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回答。

)显示:匀速圆周运动,周期T、月球到地心距离r,求:地球质量M教师总结两组的讨论过程和结果,比较后,对所讨论的问题得出一个更加完善的答案。

板书演示,重现这一完整过程,并对问题的答案做出总结。

要求各小组将这个结果和自己小组的结果进行两分钟比较讨论。

(总用时约6分钟)提出问题:利用这种方法,是否可以计算不带卫星的天体的质量?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科版必修2

万有引力定律一.设计思想:本章学生通过有关史实了解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了解科学技术的互动作用,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归纳与总结,要求通过本节的习题,树立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应用的基本思想,理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把握求解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与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进一步理解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向心力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

能够简单综合分析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领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与研究方法。

2.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体会人类对真理的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领略人类智慧的光芒,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巨大通过本章知识复习,增强学生对宇宙空间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激情和献身精神。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的结合应用。

2.教学难点: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线索的了解,理解理论的建立方法。

2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变化本节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及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的结合应用,主要变化有:教学内容的调整。

增加了物理学史的内容,领略理论建立的过程,体验建立过程的艰辛和得到结论的喜悦。

通过天体运动中对轨道和重力的处理,强调了物理问题研究的科学方法-“近似处理”通过实例,增加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建议意教学方法:讨论练习探究讲授教学策略:【新课导入】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是什么?【师生共同活动】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神奇行星运动,第谷的观测数据不完整的事实(或不严谨的推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猜想与假设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检验的结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GMm/R2观测数据支持“地球与月球的引力”。

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专业.《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②》第七章第三节〕[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它歌颂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性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本节课内容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数学演绎得到规律:根据规律〔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的规律:2rMmGF 。

地球使地面上物体下落的力,与太阳使行星运动的力是不是-地检验更大胆地猜想:自然界任意两个物体之间是否都有这样的力?得到万有引力定律。

从上述物理学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

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分析]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

从知识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一说〞中的问题,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我们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位我们进一步演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确定了转接点,也引入本节新课内容。

然高一学生其思维方式容易停滞在知识接受层面,而忽视概念间、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且很多学生不能建立明确的动态的物理图像或物理情景,进而无法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定律
一.设计思想:本章学生通过有关史实了解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了解科学技术的互动作用,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归纳与总结,要求通过本节的习题,树立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应用的基本思想,理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把握求解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与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
进一步理解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向心力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

能够简单综合分析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领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与研究方法。

2.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体会人类对真理的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通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领略人类智慧的光芒,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巨大
通过本章知识复习,增强学生对宇宙空间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激情和献身精神。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的结合应用。

2.教学难点: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线索的了解,理解理论的建立方法。

2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变化
本节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及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的结合应用,主要变化有:
教学内容的调整。

增加了物理学史的内容,领略理论建立的过程,体验建立过程的艰辛和得到结论的喜悦。

通过天体运动中对轨道和重力的处理,强调了物理问题研究的科学方法-“近似处理”
通过实例,增加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建议意
教学方法:讨论 练习 探究 讲授
教学策略:
【新课导入】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是什么?
【师生共同活动】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线索
神奇行星运动,第谷的观测数据 不完整的事实(或不严谨的推理)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猜想与假设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可检验的结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GMm/R2
观测数据支持“地球与月球的引力”。

“地球与地面物体的引力”的猜想
推广到一切物体(万有引力定律)
测定引力常数(后人的工作)
称量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天体,航天事业 新事实的检验开普勒的墓志铭:我曾测量天空,现在测量幽冥,灵魂飞向天国,肉体安息在土中。

诗: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暗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马克.吐温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

同学们就让我们检验一下我们的收获。

【课堂练习】
示例1:若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离地面越近的卫星( )
A.速度越大 B 角速度越大
C.向心加速度越大 D 周期越大
示例2:某中子星的质量大约与太阳的质量相等,为2.0×1030Kg,但是它的直径只有10Km,求:
此中子星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
贴近中子星表面,沿圆轨道运动的小卫星的速度
示例3:网上消息:某年某月某日,一质量为100Kg,周期为1.0h的人造环月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一位同学记不住引力常量G的数值且手边没有可查找的资料,但他记得月球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4,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1/6,经过推理,他认定该消息是则假新闻,试写出他的论证方案(地球半径约为6.4×103)
【学生活动】分析示例1-示例4中,
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题目,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谈论,初步归纳出如何结合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解决物理问题,
【教师活动】题目中哪些问题运用了“近似处理”,本章中还有那些地方运用了“近似处理”
【学生活动】初步归纳如何运用“近似处理”的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课堂小结】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附件: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厘米, 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质量竟为一亿吨之巨!对比起白矮星的几十吨/立方厘米,后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

事实上,中子星的质量是如此之大,半径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质量就与太阳的质量相当了。

同白矮星一样,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它也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

只不过能够形成中子星的恒星,其质量更大罢了。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老年恒星的质量大于十个太阳的质量时,它就有可能最后变为一颗中子星,而质量小于十个太阳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

但是,中子星与白矮星的区别,决不只是生成它们的恒星质量不同。

它们的物质存在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简单地说,白矮星的密度虽然大,但还在正常物质结构能达到的最大密度范围内:电子还是电子,原子核还是原子核。

而在中子星里,压力是如此之大,白矮星中的简并电子压再也承受不起了: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中,同质子中和为中子,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

而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成的。

可以这样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

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在形成的过程方面,中子星同白矮星是非常类似的。

当恒星外壳向外膨胀时,它的核受反作用力而收缩。

核在巨大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高温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最后形成一颗中子星内核。

而整个恒星将以一次极为壮观的爆炸来了结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天文学中著名
的“超新星爆发”。

课程设计评价
本节课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针对的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领会了在新课标注重过程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优化了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教师有效的控制着教学的节奏和过程。

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最终落脚点,在内容上比较充实,所选择的例题符合学生的实际,起点低,坡度小,学生能够达成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