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法上下和谐理论的比较与借鉴——从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上下和谐之道

合集下载

儒道释和谐思想比较及现代启示

儒道释和谐思想比较及现代启示
大正藏第五十二卷圆瑛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讲义叶小文从心开始的脚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杜道明儒道释美学思想异同论中国文化研究嶂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叶小文刍议儒道释之和册宗教学研究责任编辑郑涵万方数据
21 第 2 00年 期 ( 总第 7 7期 )
[ 摘要 】作 为中国哲学三大体 系的儒、道 、释均有丰富的和谐思想 ,但在 内涵主张、途径方法上却迥 然有别 ,各有特点 。
比较三者异 同,总结各 自精华及局 限,探寻三者和谐共生的文化路径 ,对 当前 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 关键词 ]和谐思想 ;儒道释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1 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5 32 1 )2 0 3 — 4 0 8 86 (0 00 -0 0 0
子 指 明 的理 想 人 生 道 路 是 “ 心 、诚 意 、修 身 、 正 齐 家 、治 国 、平 天 下 ” 。儒 家 和谐 的 目标 是 外 向 的 ,指 向整个 社 会 而非 个 体 ,提倡 的 “ ”多 指 和
收 稿 日期 :2 1 — 3 2 00 0- 1
作者简介 :阮 娟 ,女 ,福建仙游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20 级博士生。 07
福 建省社 会主 义学 院学报
J URN U I NS I U E OFS I I M O A OFF JAN I T T T OC AL S
No2 2 0 . 01
sr l . 7 ei 7 a No
儒 道释和谐 思想 比较及现 代启示
阮 娟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 院,福建 福州 3 00 ) 5 0 7
主导 地 位 ,儒 家 讲 人 世 ,关 于 “ 谐 ”思 想 的理 和 论 重 点 在政 治 、伦 理 方 面 ,强 调 人 与 人 、人 与 社 会 的 和 谐 ,同时 也 讲 人身 心 的 和谐 。这 一 特 色 与

“儒道”互补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儒道”互补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帝王们也纷纷与老子攀亲
大唐盛世,帝王自称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 采用道家学说为兴国方针,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 玄元皇帝”,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 宋代帝王对道教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 上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必 修教材。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 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 念。
2、道家思想在中国的影响
尽管老子其人其事扑朔迷离,但他开创的道家学派 却在古今中外皆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历来被视为“帝王统御之道”,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被风味传统社会管理的不传之秘。 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盛唐气象,清代 的康乾盛世,都是用“黄老哲学”治国。 我们重视儒家,可孔子又视老子为自己的老师。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的处世、治家、领兵可 谓经典之作,他曾说:“一日不读老庄,身上就充 满酸臭之气。”
经典管理理 论与模式
欧美
在这个大背景下,只掌握所谓的经典管理或者仅了解中国管理模式都是有失偏颇的。 在西方管理一统全球的今天,了解中国管理思想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有缘结识诸位
——演讲者介绍
齐善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曾任与现任学术与行政职务
1、曾任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2、曾任南开国际管理论坛总裁 3、现任教育部直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 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道德经在日本的企业家中享有极高声望,没有 读过道德经的企业家简直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企 业家。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 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 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 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才是“无为”。 ——薛永新

企业管理与道家儒家法家思想

企业管理与道家儒家法家思想

企业管理与道家儒家法家思想道家思想:清净无为,遵行客观规律。

儒家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注重教育启发,主张和谐。

法家思想:“人之初,性本恶”,执行文化,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

企业管理从层次来看主要分三层,通常都叫高层、中层、基层,不同的位置要有不同的心态和性格,好的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性格呢?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决策层,是把握企业前进方向的舵手。

应该具备道家清净无为的性格,无为不是碌碌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遵行事物发展的客观。

要有战略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去思考为与不为的界限,比如法律、成本、规划。

一般而言,那些不为的是无害的,但机会成本绝不能忽视。

如果不为是因为弱点导致表现不佳,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提高,如找一个互补的合作伙伴,甚至变换一个职位。

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的纽带,是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

中层管理人员应该主张儒家思想,即中庸和谐,沟通上级、下级,也要平级沟通,企业的和谐主要是依靠中层干部来实现的。

中层管理人员要能理解企业高层的决策,还要依靠技术技能给予下级专业技术上的指导。

儒家思想的主张逐渐成为技能要求,流行的“木桶理论”刚好可以用来寻找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技能中的不足,通过培训可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绩效。

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是企业组成的重要基础。

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往往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业绩。

法学思想主张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强调执行力,正是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

基层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任何岗位上的一流员工对于企业而言都有最宝贵的财富。

易经告诉我们要讲究平衡,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样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公司与客户、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等,在一个团队里,管理者既需要魄力和权力,更需要胸怀和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个性互补,能力互补,知识互补。

在企业不同的管理层具备不同的个性思想,交溶互补,这就是梦幻团队。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和道家是两大代表性的学派。

儒家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家则追求自然和谐,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尽管这两个学派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思考方式,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二者也产生了一定的比较与融合。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

它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在中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和谐及社会秩序。

儒家注重社会责任与义务,提倡君子之道,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和承担。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讲求孝悌、仁爱和诚信,强调为政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二、道家思想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追求的是个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认为人应该返璞归真,顺势而为,不要过多干涉自然的运行。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修炼和发展,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三、儒道思想的比较儒道两家思想有着不同的重点和追求,但也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

两者都致力于提升人的修养和境界,以追求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的和谐。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维系;而道家则注重个体的内省和发展,追求与宇宙的融合。

两家思想在个体修炼、道德行为和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四、儒道思想的融合中国古代社会,在实践中儒家和道家思想也互相借鉴、融合。

儒道两家之间存在许多契合点,诸如个体修炼、追求和谐、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等方面。

儒家和道家思想经过长期的交流和碰撞,相互促进并吸取对方的优点。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要保持心灵的宽广与自由。

两者结合,可以使社会和个体在伦理与道德的双重关怀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前言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

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儒释道三者的异同点

儒释道三者的异同点

3.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相互渗透。

从认识论讲,都注重整体的领悟和类比联想。

儒释道三家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通的是在世理方面,劝善止恶,社会教化是比较接近的,不同的地方是出世方面。

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宗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进世,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组成,积极进世型。

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宗旨是自然,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觉得“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则。

佛家思想:佛家遵循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

佛家,唯心主义,夸张自己修养,讲的是超世,释教是教育,是教人要坚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飘逸循环,度己度人,成绩佛果。

对比: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道教信奉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佛教和道教他们的目标一个是成佛,一个是成仙都是打算脱离尘世,不再管人世中的事,儒家则不同,儒家则是以治世为主,所谓修身,治国,齐天下,被作为治世工具,这是主要功能,对于出世的功能几乎没有。

总结: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

讲的是超世。

不过,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统治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是三大学派:儒家、法家和道家。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管理方式。

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孔子在《中庸》中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将人作为管理的载体,把“治人”归结成为管理的本质。

同时,儒家学派强调用道德感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惩罚会收到更好效果。

正如《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凡事要“以德服人”,实行“中庸之道”。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礼为治的政治管理思想,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主要内容:①行“王道”,施“仁政”;②主张“贤能政治”;③“重民”思想;④“和为贵”思想;⑤“仁义”思想。

此外,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身的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2.道家管理思想: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做到天地相合,充分融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有似无,无为而治,达到一种较高的管理境界,即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浅析儒家和谐管理思想

浅析儒家和谐管理思想

浅析儒家和谐管理思想摘要: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和谐思想又始终贯穿于儒家学说之中。

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实施和谐管理的今天,对儒家的和谐管理思想进行一番梳理和论述,以此彰显我国古代儒家和谐管理思想在现代所蕴含的深意。

关键词:儒家;和谐;管理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国,它的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有许多流派对“和”一词有自己的理解和说明,他们对和谐的解释对现代人有深远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对管理界的影响,而我们现代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进行和谐管理的今天,对中国古代和谐管理思想作一番梳理和审视,以彰显我国古代和谐管理思想在现代所蕴含的深意。

自中国古代以来不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还是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等各学派都从各自的学术主张出发对和谐管理思想作了精辟的阐释。

当然儒家的贡献尤为突出,我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一向讲究“人和”。

在儒家看来,“和”是管理活动境界。

“和”是儒家管理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其核心的特征。

“和”的思想贯通于儒家管理思想之中,也可以说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

儒家之“和”的基本内涵所谓“和”,《说文解字》释为两义:一曰“相应也”,即唱和之和,最初来自于音乐,二曰“调也”,即多种不同的事物、成分、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关系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有着和顺、谐和、调和、和衷、和合、和睦、和谐、中和等多种相异又相近的涵义。

在儒家著作中,“和”字所包含大致是这些涵义,若选用其中一个来统摄,涵盖其主要内容,并能代表儒家的基本精神,那就是“和谐”。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和顺、协调、一致、统一等,汉语中许多词都表达了“和谐”的意思。

谐’考虑的是科学化、物化的东西,它讲究的是比例协调、配合得当、可以科学安排。

一、孔子的和谐管理思想(一)和而不同在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管理思想中,认为“和”既是一种管理的方法,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管理方法达到某种“和”的状态。

儒道管理思想的区别与启示

儒道管理思想的区别与启示

儒道管理思想的区别与启示090502059 何海波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东方智慧的精髓与肇始于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有着诸多契合,对现代经营管理有着极强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易》,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讲阴阳变化,化生万物,这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易》也是儒家五经之首。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道本是同源的,其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和谐。

然而,即使同宗同源,但两者的发展路径和侧重之处是不完全相同的,道家更侧重于人与自然,而儒家更强调人与社会,只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和谐,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长治久安,儒道需要并重。

结合现代管理要素,从人性假设、组织结构、管理控制、权利来源、领导决策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主要区别和启示。

一人性假设西方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主要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等,与此相对应的人性假设理论也很多,如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等。

关于人性假设,没有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处于在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在不同的客观实践情景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 儒家: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孔子强调顺其本性,因材施教儒家思想关于人性假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分别是孟子所代表的性善说和荀子所代表的性恶说。

殊途同归,不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都强调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行为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善良,人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坏;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恶,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干坏事。

但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也必须要改造,因此,要“化性”、“起伪”,通过学习、修养,使恶的人性发生变化。

所以两者都强调通过学习和环境的影响,来培养高尚品德的重要性。

当然关于人性假设在孔子那边本身是没有绝对划分的,他认为人性是复杂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性格表现,所以孔子强调要顺其本性,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教育。

浅谈儒家的和谐观和中国传统调解制度【文献综述】

浅谈儒家的和谐观和中国传统调解制度【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法学浅谈儒家的和谐观和中国传统调解制度提到“和”字,国外的研究不能不提到日本。

追求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顺畅向来是儒家的信仰与目标。

"和"是日本社会的最高价值,"以和为贵"是日本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和"的精神包含自制、互利互惠、宽容、淡化是非等内容。

受这种精神的感召,日本社会对私人间或私人与公权力间的纠纷尽量避免以诉讼解决,而通过不破坏和谐的妥协方式化解。

然而,就我所了解,日本所谓的儒家和谐将主要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我们中国儒学博大精深,除了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中国儒家和谐观所涉及的深度,也许还没有为国外所真正体会。

当然,近几年,我们经常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认为这和我国基本现状有关。

我国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气候问题,物种灭绝加剧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加剧程度远甚于日本等国家有关,所以我国和谐观定义中非常重视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里不得不提到马来西亚的孔学研究会。

自1996年开始进行准备注册的工作,2002年,承拿督林金华局绅允诺寻求地段筹建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经典导读促进委员会。

这是一个学习儒学的机构,兴办教育,可以说将中国的儒学发扬光大。

而且他将儒学教育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孔学会”的原始念头是要有间“夫子书院”。

假“夫子书院”为弘扬儒学的根基地;有“夫子书院”为硬设备,可以促使根基稳固深植。

“孔学会”从口头禅到听闻“书院”地址声息,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好现象。

故此,大家立刻积极投入筹备工作,同时展开文化活动;出版第一册论文集、出版教育小册子、办儒学座谈会,成立经典导读促进委员会、邀请台湾王博士作全国“儿童读经教育”巡回演讲…乃至主办“国际儒学学术研讨会”、“国际孔学大会”、“国际祭孔团”…等。

历年来,与国内外百余学者保持密切交往,促成了庞大学术指导顾问团,为孔学研究会指示明确的方向和工作步骤,还提供许多高素质论文。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共5篇)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共5篇)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共5篇)第一篇: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前言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

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儒道两派对“和谐”理解之异同——传统文化管窥

儒道两派对“和谐”理解之异同——传统文化管窥

儒道两派对“和谐”理解之异同——传统文化管窥作者:李成远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3年第8期李成远(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科学文化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3)摘要:儒家和道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流派,它们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以及现代社会政治构建都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和谐思想的精髓主要表现为身心和谐(自我和谐)、社会和谐(政治和谐)、中庸之道(人际和谐)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几个方面;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相反相成、“柔弱”之道等。

儒道两家对和谐的理解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但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儒家;道家;和谐思想;精髓;异同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3)08-0151-04一、儒家和谐思想的精髓(一)身心和谐(自我和谐)儒家推崇的主要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提出了构建和谐大同社会的理想。

人加强自身的修养是儒家和谐思想的出发点。

按照儒家的理论,人是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是“致和”的起点,也是“为和”的主体,因此,要达到“外王”必须先做到“内圣”,要实现社会大同、天下和谐,必须以每个人的自身修养为基础,即以修身为本。

如何修身,儒家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解决自我的意识、思想、情感、行为是否得当的问题。

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方式,来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增进理性、澄明德性、完善人格。

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为有仁德的人,成为志士仁人。

在儒家看来,身心的和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人做人立身的根本。

提倡人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通过修身养性而实现人内在的身心和谐,是实现人际和谐、群己和谐,最后达到天人和谐的必要前提。

儒家提倡的“内省、自讼、克己”和“反求诸己、养浩然之气”的身、心修养方法,倡导人们求真、行善、崇美,脱离片面追求物欲满足的低级趣味,这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为现代人摆脱物欲困扰,确立起健康的人生态度,尤其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都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

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

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

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

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

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

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

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

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

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

浅析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浅析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管理心理学》培训班学习感悟在悠远璀璨的华夏历史中,战国时代的哲学天空尤其耀眼,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们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对唯心论和唯物论作了最深入的剖析和探讨,真可谓百家争鸣、争奇斗艳。

法家、儒家、道家、兵家、纵横家、杂家、释家、阴阳家等各种流派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那个时代形成的哲学思想对东方文化影响至深,乃至于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浅析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在各种思想流派中,最能恩泽后世的就是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不仅在古代封建王朝帮助帝王们建功立业,即使在21世纪的当下,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等各类社会精英都在向古代圣贤孜孜不倦的求知中,获取了管理实践中的真知灼见。

无数实践证明,要想成为真正的管理高手,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组合应用非常关键,甚至缺一不可。

在公司年初组织的一次管理人员《管理心理学》学习培训班上,我有幸进一步学习了解了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对三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上的应用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各位同事分享如下。

浅析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一、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浅析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一)儒家思想概述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其以“人性善”为出发点,主张“德治”和“仁政”,强调恩泽、教化,以人为本、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倡导众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中庸之道、张弛有度、诲人不倦和和谐共生,赞美舍生取义和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气节。

?浅析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二)儒家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儒家关注人的社会属性,重视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化和引导,并以此作为人们道德标准的衡量尺度。

把儒家思想应用到管理中,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知人善用的过程中,要有相马的眼光,有才无德要慎用,有德无才可小用,有德有才可大用,无德无才百无一用。

法家儒家道家在管理中的合理运用

法家儒家道家在管理中的合理运用

法家·儒家·道家在管理中的合理运用法家·儒家·道家卢志文基层干部做“法家”,中层干部做“儒家”,高层领导做“道家”,这是很多管理行家的共识,也应该是学校较为理想的管理层级定位。

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他律,出发点是“人性恶”,类似x理论,强调监督、告诫、处罚,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严刑厚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制度管人,铁面无私,照章办事,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行事讲究效率,不拖拉积压,崇尚“无宿治”;强调制度的稳定性,反对朝令夕改,主张“国贵少变”。

基层干部把关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流程和细节,他们不需要“深入基层”就可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教师备课是否充分,作业批改是否认真,各种规章制度落实是否到位,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他们能否严格执法和敢于顶真碰硬,是衡量一所学校执行力高低最重要的指标。

学校基层干部贯彻“法家”的管理思想,严格执法,制度第一,不做好好先生,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实现组织的高效运作。

儒家主张“德治”,强调“自律”,出发点是“人性善”,类似y理论,强调恩泽、教化、感染,以人为本;提倡“德治”和“仁政”,主张“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恪守中庸,防止“过”和“不及”两个极端,把握好“度”,做到节用有度,任废有度,赏罚有度,褒贬有度;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注意成员之间协调与和睦,又反对无原则的苟同与同流合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先义后利”,对人则“先利后义”;强调“为政在人”,主张“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倡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中层干部负责学校一个块面或者一个条线的工作,是校长和基层干部及一线老师之间的桥梁,要将校长宏观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战略具体化、制度化,需要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建立团队,化解矛盾,培训员工,开展活动,同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

分析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分析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分析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周二晚邱洛5140159012在我看来,三家管理思想的区别主要原因是其本身思想重点的不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讲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主要观点有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而法家的思想核心“法治”,反对礼制,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人“好利恶害”,遵从“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讲求“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儒家的管理思想鼓励人们进取、去学习,从而获得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

它主张的“仁”要求国家或者是企业施行“仁政”以创造出良好的文化,吸引人才。

它主张的“信”要求讲诚信,否则部分个体有可能导致整体衰落,比如中国某些货品造假,就给人印象,中国的东西都是假的,都该是廉价的。

另外,儒家讲求的“恕”要求管理的过程中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其所讲的“忠”,旨在让被管理者主动忠诚于管理者,主动为他最一件事,而不是不得不服从。

道家说无为而至,无为不是指不为,而是指不妄为,不刻意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用说我们现在的许多企业、官员,就连我们的国家也曾经犯过一些错误,试图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常常是由于社会或者某些人浮燥的习气。

道家就要求管理能够做到效法自然,尊重规律,清静无为,保持清净,冷静思考。

我个人认为,道家的管理思想相比其他两家略显被动,但是不同时期合适的管理思想自然是不同的。

法家的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实用的最多,“法”指的是完善法律,建立奖惩制度,迫使或者诱使人们去做一件事,这和儒家的“忠”是不一样的,即使有时候效果有点类似。

“术”要求管理者可以驾驭下属,“势”的树立,自然要求管理者有自己的权力,树立微信。

这些都是为了获得对下属的掌控,和儒家希望被管理者产生自发行为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这三家思想的区别不代表他们之间有优劣,似乎儒家的思想更合乎情理,但现实是如今社会法家思想更加适用。

当达到一个盛世的时候,道家的无为才是管理者一段时间内最好的选择。

儒、道、法三家思想的区别

儒、道、法三家思想的区别

儒、道、法三家思想的区别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人们称它为“百家争鸣”时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当属儒家、道家,其次则有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等。

今天,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儒家、道家和法家各自的思想主张及其区别吧。

1.儒家说到对现如今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大多数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估计就是儒家思想了吧,尤其是孔子,孟子,以及《论语》这部作品,儒家可以称得上是“百家争鸣”之首,现在来看,它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之一了,如今还有很多国家借鉴学习其中的思想。

儒家主要的思想就是“仁”,“仁”即“爱人”,它在政体现治上的即为“大一统”、“大同”了,儒家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儒家与其他几家思想最大的区别就是包容,正是因为这份宽容,使得我国之后对其他文化和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包容,这也是儒家后来能成为华夏治国理念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儒家的'仁、德、礼、义’等等思维概念都是围绕着'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而展开论述的,由于其思想核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观点上,故此儒家思想受到了历朝历代的封建君主崇捧。

2.道家道家的思想与其他流派不同之处在于出世,与儒墨法的积极入世相比,道家却反其道而行,崇尚无为和遁世。

是道家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点,提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治国主张,其政治理念是“小国寡民”与“无为而治”,达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把矛头指向当时儒家所维护的'礼’和法家所倡导的'法’。

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得更加顺其自然。

3.法家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法家的真正源头应该是在商纣王的时候开始的,法家思想完全依法而行,属于专制,而且有一些极端,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检查,很难作为大国长久的治国方式,所以秦亡后即被淘汰。

儒道异同作文

儒道异同作文

儒道异同作文儒家与道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流派,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但在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上却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分别从宇宙观、人性观、政治观和修身观等几个方面探讨儒道两家的异同之处。

从宇宙观的角度来看,儒家注重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有秩序、有规律的整体,人应当顺应天道,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追求社会秩序和个体的道德完善。

相对而言,道家则更加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宇宙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主张顺应自然、随缘而生,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自然和谐状态。

在人性观方面,儒家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追求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

儒家通过教育、礼仪等方式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倡导仁爱、孝悌等传统美德。

而道家则较少关注人性本身,更多地强调超越个体、归于自然的境界,认为个体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无欲,达到心境的自由和解脱。

在政治观方面,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间的义务与责任关系,认为政治秩序应当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通过教化和仪式来维护社会秩序。

道家则更多地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政府少治理、民众自生自灭,反对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干预。

在修身观方面,儒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通过学习经典、尊师重道等方式,塑造个体的品德和人格。

道家则更加强调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主张通过内心的静修和超越个人欲望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安宁。

儒家与道家在宇宙观、人性观、政治观和修身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强调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和个体的道德完善,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个体内心的自由与超脱。

每一种思想流派都在不同层面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提供了独特的理解和建议,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儒道异同作文(续)儒家与道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流派,虽然在许多方面有着鲜明的差异,但它们也不乏共通之处,尤其是在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探索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闫秀敏
( 河南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 30上下和谐是社会和谐 的重要表现, 家、 家、 儒 道 法家均对此十分重视 。有鉴 于管
理者在上下和谐 中的主导地位 , 儒道 法均从管理者的角度 , 阐述 了其上 下和谐理论。 儒道 法对上下和谐的理论阐释各有 其理 。 区别这些不同的和谐理念 , 有效吸收其合理 内容。 是管理者 完善 自身、 实现上下和谐 、 促进社会和谐 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 下和谐 ; 上 管理 ; 家; 家; 儒 道 法家 中图分类号 :2 B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2 0 2 0 )80 1 - 4 1( 34 ( 0 9 0 - 0 3 0 2
管理渗透于社会政治 、 济、 经 文化等各个领域之 儒家认为 , 管理者培养 自己高 尚的道德 , 目的 其 中,管理关系的和谐状况直接表现 了社会的和谐程 就在于“ 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 度。 而从管理关系看, 超越于人员平级关系, 管理者与 姓 ” 黝, 到上 下级 之 间的 和谐相 处 。孔 子 早就 认识 册 达 被管理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的和谐是达到管 理关 系 到 :君 子 之德 风 , 人 之德 草 , 上 之 风 , 偃 ” “ 小 草 必 , 和谐的关键所在。进一步看 , 在追求上下和谐的过程 管理者的道德如风 , 被管理者的道德如草 , 风向哪边 中, 管理者的作用举足轻重。 实际上 , 在制度与习俗的 吹 , 草向哪边倒 , 因此 , 上行则下必效 , 上善则下必善 , 根本制约下 , 管理者天然地就是实现上下和谐的主导 所谓 “ 者 , 也 。子 帅 以正 , 政 正 孰敢不 正 ? ” E 下 行 者 。遵循这种逻辑 , 我国传统儒家 、 道家 、 法家等诸子 效实际上就是上下级之间关系和谐的一种具体表现。 百家为祈求社会 的稳定 和谐 , 在言及管理关系中的上 孔子圣人之德 的和谐价值亦被其后人发扬 。 如孟 下和谐之时, 总是立足于管理者 , 管理者 的内在素 子在对被管理者人性做出“ 的先验判定 的基础上 , 从 善” 质、 管理者的待下态度和方法等方面进行 阐释。 就认 为 上 下 级 之 间达 到 和 谐 的基 础 和前 提 是 处 于 主 导地位的管理者是否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 他说 :君 “ 仁, 莫不仁 ; 君义 , 莫不义 ; 君正 , 莫不正 。一定君而国 儒家的上下和谐理论 定矣。”女 此 , 田 玎 大家都一心向善, 就可以亲近互利 , 实 现上下 和谐 相 处 。 儒 家从 仁 政 礼 治 出发 ,认 为 上 下 和谐 关 系 的形 2 . 居上示尊的待下态度 成, 离不开管理者 良好 的道德 品质 、 居上示尊 的待下 由 于儒 家 一 贯 认 为 “ 之用 , 为 贵 ” ∞, 以 , 礼 和 翻 所 态度和追求忠恕的待下方法。以此 , 儒家对管理者的 为 . 现 上下 和谐 , 家强 调管 理者 在拥 有 良好 道德 『 实 儒 相 关 品行进 行 了系统 阐释 。 1 理者 的圣 人之德 . 管 的基础上 , 还必须注重“ 的现实运用 , 礼” 所谓“ 道之以 由于儒家在管理上追求 内圣外王之道 , 以其认 德 , 之 以礼 , 耻 且格 。”12 所 齐 有 [" 21 1) 为管理者必须道德高尚。儒家 四书之一《 大学》 开宗明 儒家之 “ ”其实质是 为了区分上下贵贱 , 护 礼 , 维 义 :大学之道 , “ 在明明德 , 在亲 民, 在止于至善 。 【 朱 等级制度 , 夫礼者 , ” l 即“ 所以定亲疏 、 决嫌疑 、 别异同 、 熹 日:大学者 , “ 大人之学也。”脚, f 大人就是上至天子 明是非也。 【 l ”】 , 4 由此 儒家隆礼的必然结果就是 : 在对待 理 的各级各类管理者 , 而管理者的治道根本就在于要培 被 1 者 的 态 度 上 ,极 为强 调 管 理 者 居 为人 上 的尊 养 自己达 到至善 的美好 道德 。 贵,即要求管理者要居上示尊。这也就是贾谊所讲 :
20 0 9年 8月
社 会 科学家
S CI o AL S E CI 1 T
Au . 0 9 g, 0 2
( 8 总第 18 ) 第 期, 4期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o8Geea .4 ) N . nrl 18 , No
儒道法上下和谐理论的比较与借鉴
从管理者 的角度分析上下和谐之道
1 3
“ 履虽鲜不加于枕 , 冠虽敝不以苴履 。”。在这种理论 可 , 谓 “ 同 所 太上 , 下知有 之 ” 。在上下 级关 系的处理 指导下 , 儒家强调要“ 鼠忌器”要 “ 投 , 刑不上大夫” 以 上 , , 管理者依其至德 , 当不求名誉 、 出谋划策 、 应 不 不 显 示 管理者 为 上 的高贵 , 维护 管理 者为上 的荣耀 。 负 责具 体 事情 、 不用 智 巧 , 掉 自己 的主 观成 见 或偏 去 儒 家居上示尊的 目的在于维护礼治 , 使管理者和 见 , 忘掉 自己可能获得的各种利益 , 做到无 己、 无功 、 被管理者在严 格区分 中各就其位 , 各司其职 , 而化 无名 , 从 所谓 “ 至人无 己 , 神人 无功 , 圣人 无名 。” 由于 解上下级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 实现上下和谐。这用 管理者之至德源 自于道而 由回归于道 ,与万物相吻 苟子 的理论来讲 就是, 人类之所 以超越 动物 , 可以形 合 , 与被管理者的所求相一致 , 以。 功成事遂 , 所 “ 百姓 成群体力量 以战胜 自然 , 其根本原 因在于人类可以形 皆谓我 自 ” , 然 一切都 自然而然。上下级之间的矛 成组织 , 而在组织中有严格的上下之分 , 所谓“ 人何 以 盾在根本上就无 由产生 , 双方的关系当然和谐 。 能群?日: 分。分何以能行?日: 故义 以分则和, 义。 和 2 . 居上谦下的待下态度 则一 , 一则多力 , 多力则强 , 强则胜物。m Ⅱ ” 果无视这 为了能够进一步抹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 种区分 , 管理者不能凸显出其优势地位而致使上下混 上下之别 , 实现上下之 间的关系和谐 , 道家在要求管 同, 则必 然 引 发上 下之 间 的矛盾 冲突 , 群而 无 分则 理者培养其至人之德的同时 , 即“ 亦从原始朴素的万物平 争, 争则乱 。” 由此 , 网 促使上下和谐的关键就在于管 等 意识 出发 ,认 为管 理者 应采 取 比较迂 回的方式 , 居 理 者必须 明 于上下之 分 , 采取居 上示尊 的待下 态度 。 上谦下。 老子 曾以江海作喻 , 认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 3 . 追求忠恕的待下方法 谷王者 , 以其 善 下 之 , 能 为 百 谷 王 。是 以圣 人 欲 上 故 由于“ 的实质是“ , 礼” 仁”而达“ ” 仁 之道就是忠恕 民 , 以言下之 ; 必 欲先 民 , 以身后之 。 ” 母 必 之 道 ,所 以儒 家 为 了实现上 下级 之 间 的关 系 和谐 , 围 道家 认 为 , 理者 的居 上 谦下 态度 必然 能赢 得 上 管 绕 仁政 礼 治 , 十分 强调 忠恕 待下 的管 理方 法 。这 也就 下 之间 的和谐相 处 。因为 管理者 和被 管理者本 是唇齿 是《 论语》 中通过曾子之 口所道 出的孔子和谐待下之 相 依 的矛 盾 双方 , 如果 管 理者 居 上 而 不顾 下 , 处 与 处 道 :夫 子 之道 , “ 忠恕 而 已矣 。” 被 管理 者争 利 , 时时 与被 管理 者争 先 , 居高 自傲 , 自不 忠道是从积极方面所讲的仁道 , 己欲立 而立 量 力 ' 0 自用 , 即“ 冈愎 就会 把 自己赤 裸 裸地 置 于下 属 的对 人, 己欲 达而 达人 。”㈣ 恕道 是从 消极 方面所 讲 的 仁 立 面 , 剧上 、 冲 突 ; 反 , 果 管理 者 处上 而 又 能 硒 加 下 相 如 道 , 其 恕乎 ! 即“ 己所不 欲 , 勿施 于人 。” 谦下 , 就可以抓住上、 下两个方面, 使上 、 下融为一体 , 总体上看 , 儒家之忠恕之道实际上是强调管理者 促 进 上 、 和谐 , 谓 “ 用 人者 , 下 所 善 为之 下 。” u 然 唧 既 要 进 行换 位思 考 , 于站 在 被管 理 者 的立 场 上 , 勇 为被 管理者的居上谦下可 以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和谐 , 管理者设身处地地考虑。如果说 , 处于主导地位 的管 那么 , 在实际管理 中, 身居上位的管理者 , 当韬光养 应 理者能够在管理中实现忠恕待人 ,凡事多求诸 于已, 晦, 谦恭温和 �


收稿 日期 :0 9 0 — 8 20 - 7 2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河南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 划项 目“ 家无为管理 的理论与实 践研 究” 编号 2 0 C X 0 ) 道 ( 0 8. 0 4 和河南科技 学院青 Z
年骨干教师资助项 目 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 基础研究 》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 介: 闰秀敏(93 ) , 17一 , 河南辉县人, 女 河南科技学院副教授, 人 民大学哲学院管理哲学博士 , 中国 从事中国管理哲学研究 。
从这个视角看各级各类管理者就应当吸取儒道法管理者素质论中的理论精华学习儒家道家关于管理者恭敬诚信宽厚无私等方面的优秀品质学习法家关于管理者众端参观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一听责下等积极向上的权谋之术去除其中的糟粕部分如法家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等玩人之术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和管理素养都可以不断进步继之为实现上下和谐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