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

合集下载

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

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

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进行了一项对欧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 park)。

它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的衰落带来的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这一意义深远的实践,为世界上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

由德国慕尼黑工大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Landschafts park Duisburg Nord)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该地区的开发始于1899年,当时蒂森(Friedrich Thyssen)公司在那里建了第一个矿井,1905年又建成投产了第一座炼焦厂。

1959年矿井关闭——这是鲁尔地区关闭的首批矿井,1977年炼焦厂也关闭了,并于1980年拆除。

冶炼厂于1985年停产,到那时它已经生产了3700万吨生铁。

如果要全部拆毁冶炼厂,成本将是巨大的,整个矿区原属于蒂森公司,他们于1989年将其交给杜伊斯堡市。

得到所有权之后,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

拉茨的事务所赢得了国际竞赛的一等奖,并承担设计任务。

从1990起,拉茨与夫人──景观设计师A·拉茨领导的小组开始规划设计工作。

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

1.1.2面临问题(1)污染问题:土壤方面,因为长期发展工业,场地中有大量含砷或氰化物的土壤,部分污染严重者必须全部清除,另外一些有毒土壤也必须深埋在烧结池里,并用新土覆盖。

水方面,艾姆舍河流经整个工业区,成了一条公共排污渠,吸纳各厂排出的污水,形成了一条绵延400千米的污染带,影响着整个工业区的环境质量。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得衰退与复兴鲁尔区位于德国得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得内河港口、铁路与公路运输条件。

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得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得引擎”之称。

鲁尔以煤炭开采与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得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得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得资源生产与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得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得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得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得转变与科学技术发展得冲击,鲁尔区传统得采煤与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得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得转变与地区复兴。

在鲁尔区复兴得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得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得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得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得内容与模式鲁尔区得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得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得命运。

当时保护工业遗产得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得工业设施与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就是多方共同努力得结果。

德国最早得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就是对多特蒙德市得“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得保护。

此后得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得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得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工业场地与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

例如,哈姆市得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得“宝瓶”水博物馆就是由废弃得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得(图2);埃森市得“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得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得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得“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德国鲁尔区工业改造的启发

德国鲁尔区工业改造的启发

经济视野Economic Vision 德国鲁尔区经济成功转型,旧工业改造成功,成为世界经济转型的典范,对于山西的经济转型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德国鲁尔区多特蒙德市凤凰湖景观区(Phoenix See),凤凰西区(Phoenix West)旧工业区域成功改造的典型,来探寻我们希望的答案。

一、多特蒙德市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改造目标为振兴经济,推动城市转型,同时解决关闭工厂所带来的问题,2000 年多特蒙德市启动了“多特蒙德计划”。

凤凰旧工业区改造是这个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计划包括4 个方面目标:1.高科技企业,打造新的城市支柱产业。

2.增加就业人数,解决关闭旧厂带来的影响;3.更高层次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4.改造城市旧区,将旧工业区改造成为新的生活场所和科技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二、凤凰湖改造过程及情况2000年4月13日 决议凤凰东区及凤凰湖区进行改造,2001年4月Hermannshuette 炼钢厂停业;2001年1月 开始城市建设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调研(水域经济、环境承受能力 、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土地测量管理等);2001年6月凤凰湖发展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多特市全资市属子公司;2002年2月起 钢厂拆解,在中国张家港组装再建,重新再利用;2003年7月进入水域规划法律程序;2004年4月 通过发展公司购进Thyssen Krupp 钢铁公司的整片场地;2005年6月水域建设规划得到批准;2005年9月开工奠基;2007年9月矿区安全工作的开始,最后的地上建筑拆解,地下建筑及地基的拆除,原煤气厂地面的重新开发;2009年4月科技工程建设的开始;2009年 设计工程开始;2009年7月建设工程(引流、街道、广场)开始;2009年 湖区南坡开始销售;2009年12月埃姆舍尔河向地面引流;2010年秋,造湖阶段正式由地下水供应湖水。

为了解决原有工业用地土壤严重污染的问题,项目在土地的整理过程中,挖掘了250万立方米的土壤与4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开发启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开发启示

412019年6月 第22期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开发启示文_邵进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及开发,是世界上较为成功的案例。

上世纪中期,部分发达国家开始逐渐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

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企业开始搬离城市,随之出现了大批工业闲置厂房。

但并不是所有的废弃工业厂房都需要拆除、变卖,可以试图挖掘这些老工业遗址的综合经济价值,其中,德国鲁尔工业区就是一例。

德国鲁尔区是德国能源、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随着二战的结束和结构老化等多种因素,鲁尔工业区面临危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鲁尔区开始了工业遗产的综合开发,整体上采用区域一体化开发模式—制定一条区域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将全区主要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起来。

其中,包含十几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和工业聚落,以及国家级工业技术和社会史博物馆和用废弃工业设施改造而成的瞭望塔等,形成了一条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

鲁尔区所有工业遗产旅游地(点)的开发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工业历史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场所模式和综合开发模式。

工业历史博物馆模式以一些废弃的钢铁厂和采煤厂最为典型,将亨利钢铁厂改造成大型露天博物馆,游客可在一些工业设施内,参与其中的活动,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旅游者;将一些规模较小的工业设施厂房改造成为极富吸引力的个性化博物馆供游客观光,并有导游对这些工业历史博物馆进行解说介绍,增加了这些博物馆的历史感。

公共游憩场所模式主要是将废弃的工业厂区开发成公园、游乐场等公共休闲场所。

较有影响力的是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该公园最原始的面貌是一个大型钢铁公司,被改造成工业景观公园供游客休闲娱乐。

综合开发模式主要是将原有的废弃厂区改造成兼具购物与旅游功能的综合服务场所。

在位于奥伯豪森,建成于1758年的鲁尔区第一家铁器铸造厂中,保留较好的厂房设施被打造成了一个工业博物馆。

在铸造厂废弃工业场地上新建的大型购物中心内,配套的服务休闲场所包含了美食文化街、咖啡馆、酒吧、游乐园和体育中心等,成功地将购物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结合起来。

德国,不能拆掉的旧工厂

德国,不能拆掉的旧工厂

德国,不能拆掉的旧工厂作者:郭洋唐志强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20期一座高117.5米、直径67.6米的大型煤气罐耸立在德国鲁尔区小城奥伯豪森,如今这里是一个艺术展览馆,也是小城的标志性建筑。

里面的大型空间可用作光影等特殊展示,站在顶部的观景台还可俯瞰整个鲁尔区。

煤气罐所在地原是一处钢铁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国际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鲁尔区传统的钢铁工业开始没落,钢铁巨头蒂森公司关闭了位于奥伯豪森的钢铁厂,几乎所有设施都被拆除,仅剩下了这个煤气罐。

但不少当地人不舍得拆掉它,一场关于是否以及如何保留这一建筑的争论就此开始。

“有些东西拆掉就再也没有了”当年,专家们提出,可将工厂里废弃的煤气罐改造成艺术馆。

改造想法得到了奥伯豪森市政府的同意,但市政府仅同意成立市属企业“奥伯豪森煤气罐公司”,却拒绝为此掏一分钱。

据奥伯豪森煤气罐公司发言人托马斯·马霍策克介绍,煤气罐改造在1993年至1994年完成,花费大约1600万马克,改造费用部分由州政府支付,部分来自蒂森公司,后者把拆掉煤气罐所需资金交给煤气罐公司用于改造。

如今,这座号称欧洲最大的煤气罐每年吸引大约40万游客参观,成为奥伯豪森小城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鲁尔区工业文化路线25个“锚点”之一,欧洲工业遗产路线中德国境内的一站。

马霍策克告诉记者,9欧元的门票足以让煤气罐公司正常运营,虽然公司较难盈利,但成立以来也从未亏损过。

作为土生土长的奥伯豪森人,马霍策克对改造煤气罐等工业遗产的做法非常支持。

站在煤气罐顶部,望着眼下这座被绿树包围的城市,他说:“鲁尔区的工业遗产能够实现再利用真是棒极了,有些东西拆掉就再也没有了。

”欧洲的“文化首都”如果说奥伯豪森煤气罐是德国鲁尔区众多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案例之一,鲁尔区则是德国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最为抢眼的地区之一。

如今行走在鲁尔区,高炉、煤气罐、井架、厂房建筑依然可见,这些德国150年工业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并被改造为博物馆、展览厅、歌剧院甚至生活办公场所。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一、德国鲁尔区。

1. 背景。

德国鲁尔区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以煤炭和钢铁产业闻名。

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里的传统工业走向衰落,城市面临着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等一大堆头疼的问题。

2. 更新措施。

产业转型:把以前的煤矿和钢铁厂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

比如说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它现在是一个集艺术、设计、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地方。

旧厂房变成了时尚的工作室、艺术展览厅,还有创意餐厅。

那些巨大的钢铁架构不再是冰冷的工业设施,而是充满艺术感的背景墙。

这里还保留了一些煤矿设施,做成工业遗产博物馆,游客可以坐着小火车下到矿井里去体验以前矿工的生活,这可太酷了。

环境治理:鲁尔区以前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河流也被污染得不成样子。

在更新过程中,他们大力治理环境,清理河道,种树造林。

现在的鲁尔区,蓝天白云下,绿树成荫,以前的工业废墟变成了美丽的公园。

像杜伊斯堡北部景观公园,以前是钢铁厂,现在是一个有湖泊、草地、树林的大公园,那些废旧的高炉就像巨大的雕塑一样立在公园里,孩子们在旁边的草坪上玩耍,这种对比真的很有趣。

3. 效果。

鲁尔区通过这些更新措施,成功地从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转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区域。

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创意人才,经济也开始复苏,旅游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二、上海杨浦滨江。

1. 背景。

上海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众多的老厂房、码头和仓库。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工业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功能,而且还占据着宝贵的滨江地段。

2. 更新措施。

保留与再利用:他们没有把这些老建筑一股脑儿拆掉,而是保留了那些有特色的厂房和仓库的外立面,在内部进行改造。

比如杨树浦水厂,这可是个百年老厂,它的英式建筑风格特别漂亮。

现在水厂还在正常运营,同时它的一部分空间被改造成了工业文明展示馆,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上海的供水历史。

还有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以前是十七棉纺织厂,现在变成了时尚的购物中心和秀场。

工业遗址改造案例分析

工业遗址改造案例分析
拉兹的意图是让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里面的植物 自我生长,让它们重新找回自己的地盘,不是将废 弃的工业用地修葺一新,而是结合生态修复的手段, 加入某些设计要素,营造的独特景观
(3)植被保护
在厂区与周围环境的边缘地带,有大面积的植被环境,成为多种植物 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
(4)工业废弃物利用
利用工业生产形成的沉积在厂区内的废渣铺筑道 路、广场以及新的净水河渠的河床。
总结与反思

景观公园在完成场地功能结构转变的同时还建立 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系统。与传统的园林景观不同, 它没有过多的植物造景来点缀,取而代之的是自由 和发展。
背景:杜伊斯堡市的规划
鲁尔区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70年 代后煤炭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杜伊斯堡市的内港逐渐 荒废,为重新繁荣这个地区,带动整个杜伊斯堡市的发 展复兴,对杜伊斯堡市内港进行规划更新.
目的是实现就工业区功能置换、使城市产业成功转 型,治理工业污染,带动城市整体繁荣。
规划策略
考珀活动场地
原来作为堆放废渣的场地,现更新改造为林荫广场, 作为举办多种活动的场所。
广场地面利用废渣铺筑,并在广场中均匀栽 植桦树
开放绿地
主要指分布在厂区东西两侧的田野、林地等大尺度的开放空间 主要用作体闲区域和学校社团的生态中心。
公园绿地
优化环境的生态对策
(1)水污染净化和雨水收集
改造后将污水由地下直径 4m的污水管道排走,经过净化 的水则采用水渠的形式以避免与 受污染的土壤接触;
(二)废弃工业场 地和设施综合利用
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 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 能。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 得到尽可能地利用。
1、博物馆模式
布局结构和各节点要素得到全面保护,废弃场地和设施可以作为有关 工业技术与文化的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巨型博物馆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背景: 2006年4月18日,中国文物局在无锡主持召开了中国首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并通过了《无锡建议》,工业遗产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得到保护,从而使工业遗产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雅之堂。

因此中国从真正重视工业遗产至今只有短短8年,因此,中国对于如何如何保护工业遗产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修复技术上的不成熟,如思想上过于重视物质成分而忽视非物质成分。

这些是不利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本文想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案例研究中得到对于我国如何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

关键词:工业遗产、德国鲁尔工业区、保护、利用1、工业遗产的概念: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根据《下塔吉尔宪章》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1.1、国际工业遗产发展的历史进程工业遗产始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19世纪末,英国开始出现“工业考古学”学科。

此学科强调应该记录和保存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

人们萌发了应该保护工业遗产的最初意识。

但当时这门学科所做的工作也仅限于对工业遗迹进行简单的调查和记录而已。

直到20世纪70年代,较为完整的保护工业遗产的理念才逐渐形成。

之后,虽然研究人员强调对工业遗迹进行记录、研究和保护,然而,工业考古学家们所做的工作依然是物质面上的工业遗存体。

在后期,研究人员慢慢意识到仅仅是去调查工业实体不能够完全反映出工业考古这项研究工作的内涵与价值。

研究工作应当更加关注以前被大家忽视的非物质成分. 于是1978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次国际工业考古会议将会议名称修改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大会,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摘要】本文以北杜伊斯公园为例,着重探讨德国鲁尔区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具体方法,并总结归纳出德国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求对我国城市规划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一、背景解读—衰败与复兴德国的战后重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针对大型工业废弃地的复兴计划,赋之以现实的使用功能,并突出它们的景观美学体验和对生态的贡献。

其中,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Duisburg- Nord)是这一社会潮流中的代表作。

它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在原梅德里希钢铁厂(Meiderich Ironworks)的遗迹上重建而展现出蓬勃生机。

20世纪60-80年代,随着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钢厂逐渐衰败,面对高污染的土壤、恶臭的河流、数目庞大的废旧厂房以及大量的失业工人,政府当局需要解决包括振兴经济、安排就业和住宅改造、修复生态环境等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杜伊斯堡市将该地规划为公园用地,十几年间,规划和设计大师们利用创意和专业技巧,在这片曾让人束手无策的废墟之上,创造出诸多不可思议的变革。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因此成为世界工业遗产集保护和再利用于一身的经典范例。

二、厂区遗址保护和再利用的对策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项目运用了多种层次和模式,将厂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后工业景观的重构与组织、空间布局结构的整合、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交通系统的梳理等相结合,营造具有工业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重功能的后工业景观公园。

与鲁尔区其他工业遗址改造不同,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项目并非“场景式的景观”而是着眼于彻底的与公众分享使用。

厂区中有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与工业设施得到了恰当的保护和再利用,但是它们没有被开发成收取门票的博物馆或展示厅,而是极有创造性的被改造为公共运动设施与儿童活动场地,常年免费面向人们开放。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观后感(公关心理学)181231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观后感(公关心理学)181231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观后感观看了影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对鲁尔工业区有了一些较好的印象。

靠着公关行为、攻心策略,鲁尔工业区成功改造,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德国鲁尔工业区作为德国最大的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北部,距离柏林大约5小时的车程。

对于邻近的主要城市,东边是汉诺威,南面是法兰克福。

整个工业区涵盖了恩瑟尔河流域,宽67Km,长116Km,占地面积约800Km2。

这一地区共有十余个城市,人口540万。

德国在二战当中的可怕战力,就是仰赖这个工业区的支撑。

由于有着丰富的煤矿以及便利的水运,整个恩瑟尔河流域被开发成采矿,炼焦,炼钢,军火制造以及化学工业的超级工业带。

而且这里不仅曾是最大的淘金移民区,在20世纪初也是德国经济的火车头。

光鲜的经济效益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未来发展隐患。

由于太过资源丰富而在开发是完全忘记了都市规划。

没有城市规划,没有空间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甚至连城市景观规划,都没有。

一切仅仅为了经济效益,整个工业区成了冷漠而杂乱的被污染严重的造钱机器。

但一味的向自然索取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而且毫无考虑的开采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工业区煤炭储量急速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

环境压力加大,百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爆发了历时十年之久的煤业,钢铁业危机。

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工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

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光煤矿和钢铁厂的失业人数便高达68万,鲁尔工业区陷入了低谷。

其实每个城市在初建构的时候都会出现城市规划完全成分的不足而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漏洞。

我感觉其中的理由有三: 1.在各个时期中会有对城市规划某方面的,由于科技不发达与知识的盲点不完整性所导致的,在决策者决定方案甚至在参与者制定方案的时候便存在基础性不足;2.大多数对于新建城市的目的都是以经济为契机的,若无利益则被开发的可能性在当今并不大,换句话说开发者对于新地区的看法往往仅仅为牟取利益,就好像当初对鲁尔工业区的目的一样。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20 世纪50 年代末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我们振兴东北,重振中国重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鲁尔工业区的基本情况介绍鲁尔地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内,面积4432.79 平方公里,人口540 万,处于德国以及整个欧洲交通枢纽地带。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以及整个欧洲重要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工业史,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在20 世纪50—60 年代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钢铁工业迅速膨胀,呈现出空前繁荣,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有12 座工业城市、12,000 个工厂和600 多个矿井。

矿山地下交通线总长6,800 公里。

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采掘量占联邦德国总采掘量的80%,钢铁生产占全国总量的1/3。

从20 世纪50 年代末起,由于以煤、钢为主单一经济结构受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革命的冲击,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生产萎缩,失业大幅增加等其他一系列问题。

60 年代以来,鲁尔工业区围绕着发展多样化经济,开展了区域全面整治与更新。

二、鲁尔工业区的整治规划与措施(一)以法治区、整体规划德国在鲁尔工业区改造振兴中先后制定了《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等。

有效保证各项整治政策的实施,纳入到法制轨道。

1920 年,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现在简称KVR),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

这个权力机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员中60%是市、县政府代表,40%是企业代表,有利于其决策顺利贯彻落实。

1960 年该机构提出了鲁尔工业区整体发展规划,担负起全面规划,决定整治措施并组织实施的重任。

1966 年,鲁尔开发协会编制了鲁尔工业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

1969 年又对它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且予以正式公布。

这是联邦德国第一个在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区域整治规划。

谈工业遗迹的景观改造与经营——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

谈工业遗迹的景观改造与经营——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
2009年第9期 第25卷(总第193期)
改革与战略
REFORMATl0N&STRATECY
NO.9.2009
(Cumulatively,NO.193)
谈工业遗迹的景观改造与经营
——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
沈浚1’2
国际经验与由.国发展 一
(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分院,浙江湖州 313000;2.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早重视T业遗迹改造的国家之一。自20 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建立遗产彩票 基金和SITA环境信托基金,该基金提 供税收、资金以及担保方面的支持,对 国家、区域和地方各个尺度的遗迹保护 项目进行资助。 地方政府是大部分工业遗迹的直接 拥有者和管理者,目前我国政府一方面 在遗迹的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 面由于地方政府担负着经济发展和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或多或少地希望 通过遗迹的改造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 的一种动力和手段。在市场经济背景 下,地方政府更多地倾向于利用市场机 制对工业遗迹进行市场化经营,在符合 总体规划的情况下规范严格,在不影响 遗迹保护与改造下获得更大的经济收 益,从而为城市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提 供资金保证,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 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环境治理和工业遗迹适 度的开发利用 污染问题涉及大气污染、土壤污 染、水污染、生物稀少、缺乏多样性 等。北杜伊斯儇公园改造的生态原则体 现在:基地的材料(红砖、焦炭、矿 渣、铁板等)同时作为建筑材料和植物 生长的媒介加以循环利用;水的循环利 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最大限 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 地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对生产材 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当地生态系统的 改进:园区植被是优良的本地品种(白 桦树和柳树)和外来品种的有机混合。 适应性再开发利用面临着紧迫的保 护和改造的任务。在老工业遗迹景观改 造过程中,必须始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 护与治理,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使自然 与环境达到协调统一。加强土地资源管 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加强老城 区和废弃工业用地的开发整理,注重建 设用地的多功能综合开发。支持矿山废 弃地、重度污染地的土地整理和再利 用。对工业遗迹的再利用有利于可持续 发展,工业遗迹能够在衰退地区的经济

从废墟到乐园_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_G_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

从废墟到乐园_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_G_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

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几年前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公园的魅力。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起,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改变,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并取代了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

传统工业逐渐衰落,其厂房、仓库等建筑设施失去原有的功能而被大量闲置。

很多工业企业被改造为高科技产业, 而集中在城内的大片旧工业区相继被改造为高新产业区、居住区和公共活动区:一些旧厂房及其老环境被改造成住宅、商店、新型企业会馆和各种公共建筑。

1980年代后期真正掀起了以功能置换等灵活方式再利用旧工业建筑的热潮,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革命时大量兴建的轻工业厂房及少量的重工业厂房,诸如酿酒厂、水力面粉厂、制造厂、谷仓、发电站等,种类繁多。

改造后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如办公楼、公寓、商店、美术馆、工作室、博物馆、体育馆、剧院等。

改造的实践活动也由单一的单体建筑的改造扩展到整个街区的更新和改造。

如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贝特IBA开发计划,柏林的Oberbeaum城改造。

本文所介绍的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就是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贝特IBA开发计划的一个成功案例,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

建设背景 杜伊斯堡公园所在的埃舍姆地区是德国鲁尔工业区最落后的地方。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密集地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

其人口大约535万,面积4430km2,是欧洲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仅次于欧洲的文化密集区巴黎。

鲁尔工业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其显著特点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也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

由于煤炭、钢铁以及后来兴起的化学工业,德国鲁尔区的埃森、多特蒙德、波鸿、盖尔森和杜伊斯堡等主要城市得到迅速的发展。

观《城市的远见—德国鲁尔工业区》有感

观《城市的远见—德国鲁尔工业区》有感

观《城市的远见—德国鲁尔工业区》有感第一篇:观《城市的远见—德国鲁尔工业区》有感觀《城市的遠見—德國魯爾工業區》有感工業區在全世界的很多國家都可以看到。

而工業區的改造對於每個國家都是重中之重並且希望其可以帶來更多的效益和創新的事項。

而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改造,我們看到IBA對於整個主題的把握和創新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加上德國政府對於恩瑟爾河花大力氣,決心改造的魄力。

我們看到了一個工業區改造的很好的範本。

改造後的魯爾新區,是一個在完好保存原有景觀的前提下,發展為融遺跡觀賞、旅遊度假、文化娛樂、科學展覽、體育鍛煉、培訓教育、商貿購物和市民宜居等於一體的區域。

2001年12月,魯爾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後,它還榮膺“歐洲2010年文化首都”的稱號。

觀看這樣一個範本的時候,在一邊觀看,一邊總結對於自己有警醒作用的一些東西:由IBA的競圖來看,我們可以從更多的人那裏汲取到更多東西。

若是依照房子原來的構造來貼切的設計有時候更得甲方的青睞。

1、好的燈光效果可以給夜間景觀加很大的分。

2、平時多留意生活的各種點點滴滴,說不定這些點滴可以進入到你下一個創新的設計,如:以工廠的老牆作為攀岩練習的場所。

3、要以新舊結合,文化和內容不局限在特定的範圍。

如:那個非常獨特的UFO辦公室。

4、以舉辦各種活動來完善設計的公園和開放空間。

5、群聚效應的產生是需要好的策略的,以低廉的租金吸引有創造力和潛力的公司進入到我們打造的地方,可以是未來有很大的增值。

6、以每個身份的視角來看待一個地方可以打造很多令人心動的景觀和設計,不單單是以設計師自己的眼光。

如:礦工住宅打造成婦女、單親媽媽的社區;老人社區;兒童社區。

7、以新能源進入到設計地區,等等。

這些自己總結的淺顯經驗對於自己以後的設計有很大的提示和開拓了自己對於設計的想法。

而在觀看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的內容時候我就在聯想說我自己見過的工業區改造的例子。

如四川成都的東郊記憶和北京的798創意園區。

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与思考

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与思考
12年1878制造的刨床重要文化财在名古屋铁路公司的支持下1962年日本特别成立财团法人投巨资保存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建筑师谷口吉郎的规划下把明治时代的建筑物及其相关设备设施移建搬入之后1965年正式建立博物馆明治村这样一座内涵极为丰富的大型郊外博物第四高等学校物理化学教室明治23年1890博物馆明治村明治时期的蒸汽机明治时期的车床仍在使用中的明治时期电车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是丰田集团利用其发祥地原丰田纺织公司总部的厂房遗址建设的专业性博物馆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发展 • 70年代英国的工业考古活动有许多进展,而且理论探讨 也由明显突破。出版有关工业考古方面的权威著作,如 A.雷斯特里克的《工业考古学:一次历史探索》,伦 敦(1972年)和R.A.布坎南的《英国工业考古学》,哈 蒙兹沃思(1972年)。AIA发行的《工业考古评论》杂志 (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创刊于 1976 年, 开始刊载工业考古的论文与报告。 • 60末到70年代,工业考古研究与工业纪念物调查保护也 先后在其他发达国家展开,各国工业考古学术团体也相 继建立起来。如美国工业考古学会(SIA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rcheology, )于 1971 年 10 月在美 国史密斯学会举行的学术大会上成立。澳大利亚的“工 业考古委员会”(IAC,Industrial Archaeology Committee,简称)于 1968 年成立。日本的产业考古 学会也于 1977 年成立。
第三届“城市规划历史 与理论 ” 高级研讨会
对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与思考
冯立昇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 2011.12.24 于东南大学
• 工业遗产主要是指工业化进程中留下的各类工 业遗存,它们是工业文明的载体和见证。工业 革命和工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 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 的历史进程。然而,工业遗产的价值和功能很 长期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随着城市化进程和 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业遗存不断遭到毁坏, 大量工业成果的实物形态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流 失,许多有重要工业遗产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此外,工业化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 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不少人对于工业成果 有些厌恶。从科技进展的角度看,工业遗产多 是需要淘汰的东西,而从传统的考古学看,将 其作为研究对象又不够久远和古老,所以也导 致相关的研究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的模式及启示课程名称:国际旅游案例分析考查学期: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名:***学号: **********院系专业: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成绩:指导教师:***2014年月日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摘要: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

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模式;启示。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

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注意分析目标市场,产品不能雷同要有创新,打造工业旅游带,发展为镶嵌在城市中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明珠。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工业生产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以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企业的文化等为依托而开展的游览、学习的体验活动。

而工业遗旅游是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

具体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形式。

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关系如何?中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我国国内的工业生产旅游大多数为工业生产仍在进行,而工业旅游并非这些企业的主业,是为了宣传本企业产品而为之。

国内发展工业生产旅游比较成功的例子有青岛海尔、上海宝钢等;而国外的工业遗产旅游多数是在废弃的工厂上所运营的一种循环经济。

要提升的不仅是科技:德国改造老工业基地的启示

要提升的不仅是科技:德国改造老工业基地的启示

要提升的不仅是科技:德国改造老工业基地的启示
顾钢
【期刊名称】《企业科协》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 德国的鲁尔地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步形成了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为核心的重工业基地.二战时期,鲁尔区是第三帝国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和经济命脉,当时几乎2/3的军火和钢铁制品都是由鲁尔地区著名的克虏伯公司、蒂森公司等生产.为此,鲁尔地区曾遭到盟军毁灭性轰炸,变成一片废墟.二战后,鲁尔地区在"马歇尔计划"的带动下重新崛起,20世纪50-60年代,这一地区曾扮演着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高速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当时,鲁尔河两岸烟囱林立,马达轰鸣,一片经济繁荣景象,老工业基地为创造"德国奇迹"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顾钢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 [J], 付天海
2.德国工业4.0——不仅是一场科技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 [J], 李佳琪
3.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对我国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J], 王珏
4.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 [J], 付天海
5.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J], 杜峥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

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

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

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

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

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研究

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研究

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研究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德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要战略。

该地区曾经是德国工业重镇,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大量的旧工业基地逐渐废弃,形成废弃工业区域。

这些废弃工业区域面积较大,资源条件好,但存在环境污染、设施老化等问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因此,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德国政府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工业遗产保护、城市更新、创新产业发展等。

首先,工业遗产保护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核心内容之一。

德国政府设立了许多工业遗产保护基金,用于保护和修缮一些传统的工业遗产,如老厂房、水泥制品厂、煤矿井口等,这些工业遗产成为当地特色建筑和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利用。

其次,城市更新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造措施。

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将废弃工业区域进行改建,建设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住宅区、公园等,使这些区域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在城市更新中,政府逐步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最后,创新产业发展也是改造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政府投入巨资扶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老工业区域从以前的传统工业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政府积极引导创业公司和创新团队承担起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政府开展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政府在改造计划中明确规定对污染土地进行清理,采用现代技术对污染水体进行治理,还立法规范工业废物的处置和环境保护等。

总的来说,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改造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

通过政府的努力,废弃的工业区域得以重获新生,成为各种创新产业和特色文化的发源地,并得到环境的保护。

这不仅为地区发展注入生机,还为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进行了一项对欧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 park)。

它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的衰落带来的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这一意义深远的实践,为世界上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

由德国慕尼黑工大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Landschafts park Duisburg Nord)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该地区的开发始于1899年,当时蒂森(Friedrich Thyssen)公司在那里建了第一个矿井,1905年又建成投产了第一座炼焦厂。

1959年矿井关闭——这是鲁尔地区关闭的首批矿井,1977年炼焦厂也关闭了,并于1980年拆除。

冶炼厂于1985年停产,到那时它已经生产了3700万吨生铁。

如果要全部拆毁冶炼厂,成本将是巨大的,整个矿区原属于蒂森公司,他们于1989年将其交给杜伊斯堡市。

得到所有权之后,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

拉茨的事务所赢得了国际竞赛的一等奖,并承担设计任务。

从1990起,拉茨与夫人──景观设计师A·拉茨领导的小组开始规划设计工作。

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

1.1.2面临问题(1)污染问题:土壤方面,因为长期发展工业,场地中有大量含砷或氰化物的土壤,部分污染严重者必须全部清除,另外一些有毒土壤也必须深埋在烧结池里,并用新土覆盖。

水方面,艾姆舍河流经整个工业区,成了一条公共排污渠,吸纳各厂排出的污水,形成了一条绵延400千米的污染带,影响着整个工业区的环境质量。

生态方面,因为大量污染物的产生使得该区域生物稀少缺乏多样性。

(2)经济问题:原先的厂房及设备已颇具规模,要拆除重建的成本非常昂贵;治理污染需要大量资金;公园的管理费用庞大。

1.1.3面临机遇(1)地理位置: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区和汉博恩(Hamborn)区之间,可以解决两地沟通不足的问题。

同时公园地处IBA艾姆舍公园打造的所有文化/娱乐通道上——地标艺术走廊、工业化自然走廊、工业文化走廊以及建筑走廊,它还处在一条与大城市杜塞尔多夫和多特蒙德相连的自行车道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深厚的文化环境。

(图1)(2)工厂遗留下来的东西,像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可以成为公园建造的基础,加以利用。

(图2)(3)该处历史悠久是具有文化记忆的场地,可以对游人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4)虽然生物种类不多但已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群落,具有研究和教育意义。

(5)之前一些资源保护主义者已将废旧船只和设施视为工业纪念碑,攀岩俱乐部开始在铁矿贮料仓的厚重墙壁上练习攀岩,潜水俱乐部也开始在煤气罐里练习潜水。

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场地功能的延伸。

4.1.4改造的指导原则(1)最少的破坏。

上述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设计试图对场地本身进行最少的破坏,而是对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重新解释。

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历史。

(图3)(2)生态原则。

首先基地上的材料同时作为建筑材料和植物生长的媒介加以循环利用。

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工厂原由的红砖磨碎后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也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图4)第二,水的循环利用。

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

(图5)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第三,当地生态系统的尊重的改进。

公园的植被主要由杂草构成,这些杂草早在公园修建前就生长在那里了。

炼焦厂和铁轨两边长满了白桦树和柳树。

另外,还引进了一些适合在铁矿石地区生长的植物品种,种植在工厂附近。

总之,园区植被是优良的本地品种和外来品种的有机混合。

1.1.5改造成果(1)有重要意义的构筑物得到了较好的修复和保护。

如位于玛埃特里希的前蒂荪鼓风炉炼钢厂的遗址。

(2)大部分景观元素的功能得到扩展和利用。

废弃的铁路线路堤被处理成草地,并成为一项大的景观;原先贮存焦煤的仓库场地被改造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另类攀援基地(图7),是欧洲一家拥有最多会员的攀援俱乐部的训练基地;基地一座原先拥有巨大体量的煤气罐现已经被改造成一座水上救援训练中心;原有变电站也被改造成餐厅喝旅客咨询中心。

碉堡似的墙体变成了山地景观中的“岩石”,生锈了的熔炉上哪些到处缠绕的港英的金属看起来像是正在捕猎的巨龙,在景观的意义上,原有的构筑物也产生了新的含义。

(3)原有材料得到了充分再利用。

一座45.7米高的塔楼被拆除,用拆除后的材料在原地点创造了一个开放的聚集空间,一个小型的露天剧场;曾经作为工业残渣的红色混凝土被用于建造剧院、铺地材料等等用途,不仅仅是材料费用上的节省,更加使公园本身与历史上的工业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4)场地内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扩展,并且产生教育功能。

厂区中有多面体的标志牌,每一面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了在厂区生长的植物,表明该公园非常重视本地生态环境的展示。

(5)场地的历史记忆得到延续。

场地完整性的保留使得该地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并产生时空上的延续,场地作为公园的开放性加深了这种延续。

对于曾经在此工作过或对德国重工业发展有强烈记忆的游客来说,这里是过去与现实交汇的场所;对于对此地并无记忆的人来说,这里是探寻历史的珍贵场所。

(6)成为埃姆舍公园整体的一个协调良好的组成部分。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埃姆舍公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身在思想上与功能上与整体有着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且在整体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使得整体的效果得到叠加,成为整个区域新的城市建筑及景观序列上的重要一环。

(7)人们对于公园改造情况的普遍认同。

据公园管理公司估计,1998年有大约30万游客光顾了公园,这个人数以后将逐年递增。

1999年6月,该公园组织了两场每场为时一天的露天游览活动—分别吸引了5万游客和2万游客。

常来的游客包括许多自行车运动者和遛狗者。

人们对于公园的广泛认同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公园建设的成功。

1.1.6对我们的启示(1)尊重场地原貌和历史,不是抹杀它而是为其赋予新的意义和诠释。

公园改造保留了场地的完整形态,经济上节省了巨大的拆除及重建的开支,并切保留了场地的记忆,使得场地的深度得到拓展,同时追加新的功能也使场地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与国内一些大拆大建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

(2)建立完整的景观序列,使部分与整体相互协调。

场地本身需要景观序列,以达到内部时空及功能上的完整性;场地的建设还要考虑周边环境,以更明确地定位与周围形成有机整体,其中,彼得·拉茨提出的“景观句法”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

(3)设计与自然结合。

场地改造要尊重自然,保护自身特有的生态体系,植被尽量本土化,结合场所需要进行植物培植。

(4)公园管理者要有意识地整合到工业遗迹的再开发和利用中。

公园中的植物生长状况不受人为干预,管理者有意识地树立标牌等对植物进行保护并教育公众,这一点与中国当前普遍存在的将公园人为美化、净化、纯化的开发理念有着本质的差别。

(5)公园需推行积极的市场策略,保证活动的场所的实用性。

该公园积极开展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并且建立了非常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如潜水场、舞台、攀岩地等使游客可以切实感受到公园带给自己的便利,从而愿意前往。

因此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从场所出发尊重游客需求,加以积极市场策略的辅助,才能赢得成功。

国外的工业遗产研究比中国早,并且有许多成功的经典案例,比如英国1986年的铁桥峡谷,比如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并且在如何保护和开发方面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研究国外案例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为我所用,而在中国,我们的工业遗留是十分丰富的:从时间角度上看,在中国至少有3个阶段的工业文化和遗迹具有社会资本价值,应当加以保护,并可开展工业旅游: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时期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工业;民国时期崛起的民族工业;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20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体系。

从空间角度上看,有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如何把工业遗留物变成遗产,如何延续并开发出它们的价值成为一个现实的热门话题,国外的经验这对于中国来说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就工业遗产本身而言,它们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1)历史价值:工业遗产本身是历史的遗留物,它见证了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文化记忆甚至时代精神。

因此在设计改造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割裂这种记忆,而是通过特定的手法延续这种记忆,让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忆往昔,思来着,以加深场地在时间上的深度。

(2)建筑学和技术价值:工业构筑物本身的技术复杂,结构严谨,因此在保留场地原貌和构筑物的时候,它们同时也可以成为后人参考和借鉴的对象。

(3)审美价值:工业遗产的美是一种特殊的时代精神,一种钢铁构建起来的几何美学,一种复杂与简练的综合体,比如统领20世纪工业设计的包豪斯主义。

(4)经济价值:工业遗产的改造免去了拆除重建的巨大费用,改造之后也可以作为游览地或者其他功用以产生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吸纳闲置的劳动力,制造就业机会。

(5)教育价值:在工业遗产的参观过程中,从技术、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游客都可以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对于青少年了解当时的经济生产历史状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利用方面,我们须尊重以下几个原则:(1)尊重场地原貌和历史。

这意味着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场地的历史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不应盲目地大拆大建,而是将场地作为一个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实体,延续历史面貌和记忆。

(2)适应性。

场地的改造必须要适应周边环境,适应当地经济社会政治发展,适应当地居民的需求。

这意味着,有些功能需要扩充,有些地方需要改变,但不是做形象工程,而是寻求最为合适的改造方案,以达到多方面的协调。

(3)生态性原则。

改造必须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尽量保存当地动植物群落,不仅不应破坏自然还要保护和提升自然环境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