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改造措施和启示

合集下载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08城市规划0841502014 杨青青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

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

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

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整治措施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德国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德国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兴旺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衰落的原因:1.消费构造单一。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消费以煤炭工业为根底,钢铁工业为主导,高度集中于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在这样的消费构造中,假如某一工业部门消费衰落,将引起全区消费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渐下降,从而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的下降,这是造成煤炭工业的衰落的主要原因。

炼钢耗煤量的降低是次要原因。

3.世界性钢铁过剩。

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剧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这是传统工业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德国鲁尔区开场施行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主要从五个方面进展:1.产业构造调整.这是综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对煤炭、钢铁工业进展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为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钢铁公司甚至将高炉建到荷兰海边.3.加强交通建立.鲁尔区有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莱茵河的水运也很便利.4.开展科技.这是维持经济开展的重要手段.5.美化环境.通过治理工业污染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改变了重工业区污染严重的场面,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区.。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论文报告题目: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鲁尔区改造的分析,探讨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鲁尔区的历史背景、改造计划、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以及环境保护,剖析其改造经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

此外,本文还列举五个案例,对鲁尔区改造的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阐述和分析。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鲁尔区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德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20世纪初,该地区的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占据了德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枯竭,工业部门逐渐衰落,鲁尔区也由此陷入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德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更新。

第二部分:改造计划德国政府在改造鲁尔区时,采用了多项措施。

首先是重工业转型,即将传统的钢铁、煤炭、化工等产业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其次是城市更新项目,包括住宅和商业区的改造以及公共设施的升级。

第三是环境保护,即开展环保工作,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部分:产业发展鲁尔区在重工业转型中十分成功,今天成为了德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之一。

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技术等领域,为整个地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该地区依托自身优势,还建设了多个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知名企业落户。

第四部分:城市更新鲁尔区的城市更新非常成功,十分注重民生、环保和文化建设,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对市容市貌进行了全面改善,公共设施得到了升级,街区和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更加合理,文化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建设齐头并进。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鲁尔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与企业合作,共同努力,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良性互动。

在环保工作中,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清理土壤、整治污水、限制工业排放、推广绿色能源等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从废墟到乐园_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_G_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

从废墟到乐园_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_G_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

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几年前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公园的魅力。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起,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改变,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并取代了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

传统工业逐渐衰落,其厂房、仓库等建筑设施失去原有的功能而被大量闲置。

很多工业企业被改造为高科技产业, 而集中在城内的大片旧工业区相继被改造为高新产业区、居住区和公共活动区:一些旧厂房及其老环境被改造成住宅、商店、新型企业会馆和各种公共建筑。

1980年代后期真正掀起了以功能置换等灵活方式再利用旧工业建筑的热潮,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革命时大量兴建的轻工业厂房及少量的重工业厂房,诸如酿酒厂、水力面粉厂、制造厂、谷仓、发电站等,种类繁多。

改造后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如办公楼、公寓、商店、美术馆、工作室、博物馆、体育馆、剧院等。

改造的实践活动也由单一的单体建筑的改造扩展到整个街区的更新和改造。

如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贝特IBA开发计划,柏林的Oberbeaum城改造。

本文所介绍的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就是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贝特IBA开发计划的一个成功案例,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

建设背景 杜伊斯堡公园所在的埃舍姆地区是德国鲁尔工业区最落后的地方。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密集地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

其人口大约535万,面积4430km2,是欧洲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仅次于欧洲的文化密集区巴黎。

鲁尔工业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其显著特点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也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

由于煤炭、钢铁以及后来兴起的化学工业,德国鲁尔区的埃森、多特蒙德、波鸿、盖尔森和杜伊斯堡等主要城市得到迅速的发展。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示摘要: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

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由此想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于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机械、冶金、化工和能源基地,建国以来,东北三省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老的夕阳产业,加之长期过度的开发使得能源基地资源枯竭,大批国营企业工人下岗失业,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如何重振东北工业的雄风,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是摆在东北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我们从鲁尔工业区建设经验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以促进东北工业的发展。

一、鲁尔区的发展鲁尔区正是经历了兴——衰——兴的周期过程。

其经济衰落,归根到底是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结构造成的。

(一)鲁尔区衰落的表现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成为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重整经济的措施制定规划,统一整治。

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在转型改造的同时,注意保持本地区传统历史文化。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当资源枯竭以后,当地政府不是简单地拆毁工厂,回填煤矿,而是政府投资,将工厂和矿山改造成为风格独特的工业博物馆,变成旅游资源,成为当地的著名风景线,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减少了拆迁所带来的工业垃圾的污染,而且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丰富的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考察报告:关于德国鲁尔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考察报告:关于德国鲁尔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考察报告:关于德国鲁尔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德国鲁尔地区在德国北威州境内,位于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占地44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0万。

鲁尔地区并非独立的行政单元,而是由11个区级城市和4个农业区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人口和历史关联性的地理空间。

历史上,鲁尔地区曾经是欧洲乃至全球著名的工业区,也曾经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居民生活质量差、人口文盲率高而广为人知。

今天,鲁尔地区日益成为生命力顽强的产业和人口聚集区,因有着特殊的工业遗产、丰富的文化产品、大片的公园和绿地、大量被再开发的工业废地以及高品质的居民生活,而作为转型发展成功的地区而受到全球关注。

当前,中国不少老工业基地陷入了发展困境之中,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地区在转型的基础、转型的时代背景和外部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从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方向来看,两者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可以充分借鉴鲁尔地区的经验。

为了学习借鉴德国鲁尔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考察组到杜伊斯堡等地,就鲁尔地区的转型发展开展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和案头研究,我们认为,鲁尔地区的转型发展经验,至少可给出如下六点启示:一是转型不可延宕,但也需要时间,不可操之过急。

鲁尔地区面临的困境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那时,因为煤炭开采成本的上升和由于石油作为替代能源之重要性的上升所导致的煤炭需求的下降,煤矿开始关闭,煤矿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大幅度减少。

在70年代中期,由于全球市场上低成本钢铁供给的增长,对于鲁尔地区钢铁产品的需求也开始快速下降。

这对鲁尔地区明确地提出了转型发展的要求。

尽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鲁尔地区采取了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开展教育培训、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应对困难局面,但是,整个社会还抱有“好日子还会再来”的期望,特别是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又唤回了煤炭作为国家替代能源的“梦想”。

这使得实施系统的应对结构变化的区域战略和政策要在相当程度上晚于经济开始衰退之时,导致鲁尔地区在80年代陷入了更为严重而且不断加重的困难之中。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一、德国鲁尔区。

1. 背景。

德国鲁尔区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以煤炭和钢铁产业闻名。

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里的传统工业走向衰落,城市面临着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等一大堆头疼的问题。

2. 更新措施。

产业转型:把以前的煤矿和钢铁厂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

比如说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它现在是一个集艺术、设计、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地方。

旧厂房变成了时尚的工作室、艺术展览厅,还有创意餐厅。

那些巨大的钢铁架构不再是冰冷的工业设施,而是充满艺术感的背景墙。

这里还保留了一些煤矿设施,做成工业遗产博物馆,游客可以坐着小火车下到矿井里去体验以前矿工的生活,这可太酷了。

环境治理:鲁尔区以前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河流也被污染得不成样子。

在更新过程中,他们大力治理环境,清理河道,种树造林。

现在的鲁尔区,蓝天白云下,绿树成荫,以前的工业废墟变成了美丽的公园。

像杜伊斯堡北部景观公园,以前是钢铁厂,现在是一个有湖泊、草地、树林的大公园,那些废旧的高炉就像巨大的雕塑一样立在公园里,孩子们在旁边的草坪上玩耍,这种对比真的很有趣。

3. 效果。

鲁尔区通过这些更新措施,成功地从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转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区域。

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创意人才,经济也开始复苏,旅游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二、上海杨浦滨江。

1. 背景。

上海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众多的老厂房、码头和仓库。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工业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功能,而且还占据着宝贵的滨江地段。

2. 更新措施。

保留与再利用:他们没有把这些老建筑一股脑儿拆掉,而是保留了那些有特色的厂房和仓库的外立面,在内部进行改造。

比如杨树浦水厂,这可是个百年老厂,它的英式建筑风格特别漂亮。

现在水厂还在正常运营,同时它的一部分空间被改造成了工业文明展示馆,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上海的供水历史。

还有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以前是十七棉纺织厂,现在变成了时尚的购物中心和秀场。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摘要: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探索,同时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为我们改造、建设老工业基地服务。

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得,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

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后德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重建。

目标仍是把它建成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

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

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

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

由于技术的发展。

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才减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

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

煤炭工业就业人数从1962年开始下降,到1996年已减至7万人。

炼钢业失去了4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3。

70年代末期,鲁尔区已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 。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1、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生态治理实践及启示1.鲁尔工业区概况鲁尔工业区是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河-威斯特法伦州境内的一个区,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欧洲最大的经济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工业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从地理概念上讲,现在的鲁尔工业区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所属北威州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的所辖区域。

面积为4430平方千米,占北威州总面的1/10,人口约540万,占全国的6.6%。

区域内的主要城市有多特蒙德、波鸿、埃森等。

鲁尔区工业区是《凡尔赛条约》的产物。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必须用富产煤炭和铁矿资源的鲁尔工业区的煤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

从下面这张剖面示意图上可以看出,鲁尔河区域煤层较浅,可以产生大露天煤矿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无尽的能源。

由此开始的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业为鲁尔工业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

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工业区再度繁荣并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煤炭、钢铁和能源工业生产基地,其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德国战后经济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表1)。

但是与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一样,鲁尔工业区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退的全过程。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世界煤炭产量大增,加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被迫缩小煤矿开采规模。

70年代中期,全球爆发经济危机。

鲁尔区的钢铁大幅度减产。

这就是“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迫使传统产业转型,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铸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

1955年,鲁尔区有,40个煤矿基地,81座炼钢炉,数十万产业工人。

到了2003年,煤矿基地、炼钢厂各只剩下7座,产业工人只有几万人。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成为每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经过长期的阵痛,鲁尔工业区终于获得了转型的成功。

论文: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经验及启示

论文: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经验及启示

浅谈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经验及启示摘要: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与政府的治理是密切相关的。

在德国鲁尔区治理发展的过程中,德国各级政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模式和路径。

为了改变鲁尔区高耗能的老路,德国政府明确政策导向、设立专业机构、重视科技的成果转化、建设基础设施、加大了环保力度。

而且通过培植新兴产业,拉动结构转型,解决了由大规模工业衰退带来的环境恶化等问题。

鲁尔区整治的政府治理路径对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方法借鉴。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资源型区域经济;政府治理;新兴替代产业;借鉴一、鲁尔工业区整治的政府治理路径(一)政府治理的行为方式1、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建立多种相关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政府已经意识到鲁尔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压力。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等问题,德国政府采取了一些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德国政府设立了“新企业投资项目”,“欧洲复兴计划”等项目,向中小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不断扩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帮助中小企业引进先进的设备,增强中小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由于政府的扶持和保护,鲁尔区的中小企业实力增强,数量也明显增多。

2、政府财政补贴。

德邦州政府为了缩小各地区的差异,促进地区的平衡发展,加强了对老工业地区的改造。

在整治初期,联邦政府通过对煤炭、造船、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辅助想重新焕发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但投入高的结果却是鲁尔区仍在不断的衰弱。

于是,政府又进一步的调整对传统工业的资助方法,减少了对煤炭、造船、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资助,将资助对象转向环保、废弃场等项目,把废物重新回收再利用,将节约下来的资金扶持新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服务业的发展,以便创造新的岗位,让更多德国人民有工作。

3、重视教育、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

德国鲁尔区在复兴的过程中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传统教育方法,创新新兴学科,加强对建设地区的创新和研究,建立了一个贯穿全区的“技术之路”,把区域内的经济和研究两个中心联系起来,不断加快研究创新的脚步,将当地高等院校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非常重视教育、技术和科技成果之间的转化。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论文标题:1.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2. 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策略与路径3. 鲁尔区经济升级转型的路径与措施4. 鲁尔区绿色发展与环保治理的实践案例分析5. 鲁尔区产业升级与人才引进的成功实践一、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德国鲁尔区是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其曾经的经济建设主要以钢铁、煤炭等传统重工业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转型,鲁尔区开始面临经济转型的压力。

然而,在长期的努力下,鲁尔区的经济陆续实现了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实践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改革开放,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鲁尔区的经济转型 largely来自其高度开放、硬件配套设施完善、人员素质高等因素,其确立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模式。

实践表明,开放经济对于地方经济尤为重要,通过外部资源和企业等支持优势,增加本地经济结构、产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促进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2. 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升级一直以来,鲁尔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引进大量高技术人才,将传统的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

3. 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兴起鲁尔区适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脱胎换骨式地升级,并不断提升其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4. 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引领鲁尔区的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形象,大多数都进行绿色转型,采取环保治理措施,并为生态系统保护的环境建设和保护投入大力。

植物绿地覆盖面积增大,高速公路、桥梁等从功能性、建筑美学的角度进行设计,将“生态环保”融入到经济建设中,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5. 人才引进,优化产业结构鲁尔区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提升高层次人才储备和智力资本积累,搭建了一批“国际型人才高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融合发展。

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启示在德国学习研修期间,我们考察了曾经支持德国二战的著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530万,是欧洲现在最大的经济区。

鲁尔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是由北威州中部的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组成,因坐落于鲁尔河两岸而得名,其中较为著名的城市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波鸿、格尔森基尔欣等。

鲁尔区富有煤炭、铁矿等资源,著名的克虏伯家族创造的钢铁神话迄今仍是鲁尔人的骄傲。

鲁尔区的概念首次进入官方文件是出现在一战结束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中。

根据该条约,战败国德国用鲁尔区的煤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

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业为鲁尔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

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区再度繁荣。

煤炭、钢铁和能源工业使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更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煤炭储量急剧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环保压力加大,百年不衰的鲁尔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和钢铁危机。

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鲁尔区陷入了低谷。

鲁尔区原本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这里先后遭遇“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使鲁尔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矿区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

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大量人口外流,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负债增加等,使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对此,德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对老工业区的改造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是德国和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为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参加的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物质基础,战后又为德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欧洲经济最发达国家,面积4593平方公里,人口570万。

鲁尔区虽属内陆,但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总长达425公里,大小河港众多,加上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矿和生产钢铁,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传统工业区。

但到了二战后,当时已经历经百年的鲁尔工业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冲击下,爆发了煤业危机和钢铁危机,原有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也因资源的日益枯竭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大量工厂停业,工人失业,鲁尔区深陷低谷。

德国政府从60年代末开始着手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下结合公关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依次介绍.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传统的重工业进行清理改造,对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我们知道,传统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这些行业的清理,涉及的产业工人人数众多,还有许多工人来自于同一家庭,一旦工人大量失业,家庭日常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就容易造成社会动荡。

而对传统行业的清理又不得不进行下去,传统行业的衰弱已成必然。

德国政府深知公众心理,采取了几个方面措施:1.政府对大企业的改革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式改革,谨慎对待大企业的破产,企业越大,意味着对社会、对公众的影响越大,政府就越谨慎。

2.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社会保障,为民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涵盖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在民众与可能面临的危机之间建立起一道屏障。

一旦有工人失业,不至于过多影响日常生活水平,公众因此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改革的行为。

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的经验和启示

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的经验和启示
2 鲁尔区的转型战略 2. 1 再工业化和锁定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鲁尔区的 政党采取的结构转型战略大致可分为 两类 再工业化和新工业化 后者是 比较成功的 1984年前鲁尔区工业复 兴策略大都针对保护传统的区域经济 结构 结果在六七十年代区域大部分 工业再工业化了 此外 自从1960年 代以来 区域基础产业的合作增加 以前 的 竞争 者 之间 出 现了 合 并的 趋 势 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的联系更紧 密了 简言之 鲁尔区的结构转型方 法仅仅是防卫型的 地方行动者仍然 相信区域的未来还 是得依靠煤和钢
第一 鲁尔区的单一结构导致了 经济锁定 麻痹 了企业精神 创新和灵活性 鲁尔区的大多数公司都与控 制区域经济的大公司有直接联系 这些紧密联系弱化了公 司向区域外发展和创新的需求 也弱化了工人的企业精 神 因为他们一生都被雇主照顾 这种 严格专门化的陷 阱 导致鲁尔区思想僵化 阻碍了公司对外在动力的迅速 有效反应 比如衰减的煤钢需求
是在过去的 20 年 鲁尔区才有机会
在欧洲重新建立它的竞争优势 虽然
新的 就业 岗位正 在被不 断创造 出来
但是在鲁尔区最 严重的社会问题仍然
是其 超高的失 业率
1. 2 经济发展
鲁 尔区独特的经济历史以及世界
经济的发展共同造 就了它现阶段的经
济结构 发生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煤 铁危机 影响了整个鲁尔区的经
济 在过去的40 年中已有超过50万人
在这些基础产业 煤炭 钢铁工业 失
去工作 在未来的几年中 关闭煤矿的
进程将继续在鲁尔区推进 煤矿已经
从最初的136个减到现在还有 9个在正
常运作
随 着欧 洲范围 的服 务业的 扩张
第三产业现在成为 鲁尔区经济的主导

老工业区的蜕变与启示——德国鲁尔工业地域变迁模式之启示

老工业区的蜕变与启示——德国鲁尔工业地域变迁模式之启示

高取 代 规 模 扩 大 成 为 西 方 城 市 发 展 的
主题 。越 来越 多 的城市 开始 尝试 从社 会 、
经 济 、 环 境 、 文 化 等 多 方 面 入 手 , 解
决 大 规 模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所 引 发 的诸 多 问题 ,包 括 城 市 经 济 衰 退 、 生 态 环 境 恶化 、城 市 景 观 败 落 、 就 业 岗位 不 足 、
措 施 包 括 对 钢 铁 工 业 联 合 兼 并 、扩 大
变 了鲁 尔 区 的经 济质 的从 业 员 工 和 创 新
型 的 科 研 生 产 一 体 化 , 使 鲁 尔 区 跻 身
的 规 模 生 产 为 主 ( 康 采 恩 , 卡 塔 尔 如 等 大 公 司 ) 企业 之 间等 级 森 严 , 关联 , 度 缺 乏 灵 活 性 ,产 业 部 门 的经 济 增 长 缓 慢 甚 至 呈 下 降趋 势 。2 0 0 0年 的 G P D 和 19 年 的相 近 ,即 近 1 年 来 ,该 地 91 O 区 的经 济 发 展 没 有 任 何 增 长 ;3 工 业 . 化早 期遗 留下 来 的庞 大 的 固定资 产 , 矿 区 地 形 的 沉 陷 , 地 裂 缝 等 严 重 的 环 境 问题 , 以及 缺 乏 规 划 , 混 杂 分 散 的 居 住 区分布 ( 主要 以 E sh 区为 主 ) mc 地 :
维普资讯
变 与振 兴
德 国 鲁 尔工 业 地 域 变迁 模 式 考 察 与 启 示
国 际产业 结构调 整背景 下 的老 工 业 区 改 造
自工 业 革 命 以 来

传统 工 业

直是
西 方 工 业 化 国家 城 市 发 展 的 主 要 动 力 之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20 世纪50 年代末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我们振兴东北,重振中国重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鲁尔工业区的基本情况介绍鲁尔地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内,面积4432.79 平方公里,人口540 万,处于德国以及整个欧洲交通枢纽地带。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以及整个欧洲重要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工业史,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在20 世纪50—60 年代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钢铁工业迅速膨胀,呈现出空前繁荣,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有12 座工业城市、12,000 个工厂和600 多个矿井。

矿山地下交通线总长6,800 公里。

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采掘量占联邦德国总采掘量的80%,钢铁生产占全国总量的1/3。

从20 世纪50 年代末起,由于以煤、钢为主单一经济结构受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革命的冲击,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生产萎缩,失业大幅增加等其他一系列问题。

60 年代以来,鲁尔工业区围绕着发展多样化经济,开展了区域全面整治与更新。

二、鲁尔工业区的整治规划与措施(一)以法治区、整体规划德国在鲁尔工业区改造振兴中先后制定了《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等。

有效保证各项整治政策的实施,纳入到法制轨道。

1920 年,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现在简称KVR),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

这个权力机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员中60%是市、县政府代表,40%是企业代表,有利于其决策顺利贯彻落实。

1960 年该机构提出了鲁尔工业区整体发展规划,担负起全面规划,决定整治措施并组织实施的重任。

1966 年,鲁尔开发协会编制了鲁尔工业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

1969 年又对它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且予以正式公布。

这是联邦德国第一个在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区域整治规划。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本科学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环境规划学院系:旅游学院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年级:13级规划姓名:王妍学号:1306040117成绩:评阅教师:晓霞时间:2016年12月28日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开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况简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

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开展优势2.1、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开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兴旺的“金三角〞: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照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样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2.2、煤炭资源丰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德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德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工业废弃地改造案例分析

工业废弃地改造案例分析

南部公园
面积约172公顷,该园的 特点是拥有巨大的体育休 闲空间,包括足球场、山 地自行车道、赛马场、野 餐区等,游人也可以攀登 到南部垃圾山顶欣赏风景。
西部公园
占地220.7公顷,设有自然保护地,巨大的垃圾山构 成了该园最大的特征,垃圾山顶上将建造一座巨大 的大地艺术纪念碑,尺寸、长度均与原来的世贸中 心双子塔楼一样。
中心区
中心区是清泉湾南岸的一片平坦 区域,提供会议场所、艺术工作 室、滨水散步道、饭店、宴会厅 和露天市场等设施,展示清泉垃 圾填埋场的器械设备是其最大特 色,比如把旧驳船改装成漂流在 水面上的移动花园,这里还提供 来往曼哈顿的轮渡服务。
东部公园
占地195.2公顷,除了分 布着公园基础设施和几片 湿地之外,该园的最大特 点是包含一条东起里士满 大道、向西连接西海岸高 速的景观车道。
便捷的水陆交通
---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鲁尔区的铁路网
鲁尔区有最稠密 的铁路运输网,铁路货 运量占德国铁路货运总 量的40%。鲁尔区的高 速公路已交织成网,区 内任何地点距离都不超 过六公里。莱茵河鲁尔 区段是莱茵河航运最繁 忙的地段,这里运输量 的一半是铁矿石。
丰富的炭资源
鲁尔区煤炭
鲁尔工业区改造与国内外 工业废弃地改造案例分析
2014.9.18
鲁尔工业区区位分析
鲁尔区概况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 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 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 区。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 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 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 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 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 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 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和杜 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区南 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 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 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