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十三岁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激发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十三岁的际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激发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十三岁的际遇》。

请大家猜一猜,这个题目可能讲述了什么内容?(2)对,十三岁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难忘的事情。

那么,作者在十三岁时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十三岁际遇。

2.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大意。

(2)阅读过程中,可以做一些笔记,将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标记出来。

3.课堂讨论(1)阅读完毕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课文内容。

请大家谈谈对作者十三岁际遇的理解。

(2)我们分析一下课文中的关键句子。

比如:“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十三岁,刚刚小学毕业。

”这句话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同学们还注意到了哪些细节描写?它们对表现作者十三岁的际遇有什么作用?4.感悟成长(1)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十三岁的际遇。

那么,同学们,你们十三岁那年都经历了哪些难忘的事情呢?请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2)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你们的成长故事。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十三岁的成长历程。

那么,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悟,以及如何珍惜时光、努力成长。

6.作业布置(2)阅读课文《十三岁的际遇》,完成课后练习。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表现积极,课堂氛围活跃,大家对作者的十三岁际遇有了深入的了解。

2.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同学们更加珍惜时光,激发了努力学习的动力。

3.课后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word教案1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word教案1

八、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课前预习:1、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共17个自然段。

2、把下面的生词在文中划出,拼音也要标上。

不理解的生词,借助《现代汉语词典》解决,并把意思写在书本上。

ti sì yí际遇抽屉.湖光塔影目不转睛似.曾相识莫名阿姨.zhì chén jū xì tán mò固执稚.气十足尘.缘白驹.过隙.弹.指一瞬蓦.然回首浪漫zhì bènɡ qiónɡ qiǎo掷.下迸.溅穹.隆不胜凉意悄.立茫然若失朝夕相处zǎn diàn yìng zhòu jīn yè亭亭少女积攒.沉淀.映.衬骤.然津.津有味呜咽.xī lüè清晰.抽泣小心翼翼校徽影像一掠.而过不折不扣shè chánɡ yánɡ duò xù xiánɡ bìnɡ迷离涉.足徜.徉.书垛.絮.语安详.摒.弃轻灵fù xī束缚.伏案争辩敏感犀.利生机勃勃海报juàn fēn xiào shēn ǎi永不厌倦.气氛.肖.像一视同仁绅.士风度和蔼.可亲pì xiāo qiánɡ怪僻.潇.洒谈笑风生樯.橹灰飞烟灭古朴凝重qū jìng jǐn tǎnɡ duò liáng耳目一新通幽曲.径.严谨.治学流淌.舵.手衡量.gui jì tián wēi xié玫瑰.不系.之舟千言万语凝聚安恬.依偎.撷.取bǔ wéi jiè wèi chóu chànɡ哺.育帆桅.一届.抚慰.惆.怅.3、仔细默读课文,读时你能体会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是怎样一种情感?答:4、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两个问题。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作者: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北大的深情。

2、学习积累丰富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十三岁,正与我们同龄!田晓菲的“际遇”令我们羡慕——那知识的海洋,那教育的启迪,那使人的心灵、智能得到充分提高的海阔天空!老师相信,读完这篇文章,同学们也会像田晓菲那样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二、阅读主场(一)自由阅读,勾画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在喜欢的句段旁边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略读第一部分(1—5段)。

在老师指导下捕捉阅读信息,并作思考。

1、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2、进入北大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3、最后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三)重点阅读第二部分(6—12段)。

分别朗诵,仔细感受对北大描写的几个典型片段,通过班上讨论完成阅读交流。

1、北大的图书馆——展示对知识的感情和对这一“知识海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读书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2、北大的同学——反映北大的读书、争论和校园气氛(专注——敏感——清新自由)。

3、北大的老师——反映老师的个性、风格(绅士风度、和蔼可亲、怪癖、潇洒、谈笑风生、古朴凝重——平易自然、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四)略读第三部分(13—17段)。

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依恋北大又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三、阅读尾声(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语句积累本上)蓦然积攒絮语不折不扣不系之舟安恬惆怅摒弃茫然若失白驹过隙校徽轻灵迸溅穹窿弹指一瞬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

颇为雄壮的豪言……在……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浓厚的感情学习重点: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讨论、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

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整体感知(一)速读测试。

快速读完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二)让学生。

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联系课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际遇:尘缘:穹隆:呜咽:迷离:涉足:徜徉:絮语:犀利:古朴: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淀:似曾相识:白驹过隙:茫然若失:二、探究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3.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4.阅读6—6段,请理清“我“对北大图书馆的感表线索。

最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word文档

最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word文档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解读教材: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预习本课字词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达标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朱苏兰【教学目标】1.能了解初中语文的学习适应,如要积极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响亮、要讲完整而流畅的话;阅读文章,要善于圈点勾画;要勤于写作、经常诵读等等。

本课尝试着培养这些适应。

2.通过阅读,能用流畅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北大的了解。

3.通过阅读,能用完整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作者精神世界的认识。

【教学重点】语文学习适应意识的树立,对北大的了解,对作者精神世界的认识。

【课前预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的读音、词语的讲明等,但老师不作数量上的要求。

2.老师预备好〝语文追星学习活动〞的有关资料。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一、组织学生谈在初中时期学习语文的目的。

〔老师能够结合着«语文课程标准»来关心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于学生个人来讲,能使大伙儿获得更好的进展;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来讲,是为了能专门好地传承辉煌的文化;于来讲,更好地传承文明。

〕二、组织学生谈如何样学重点抓住适应来谈。

〔出示课文题目,并工整地板书到黑板上。

〕解读课文题目在本堂课上的双关意义。

三、组织学生了解〝语文追星学习活动〞的有关要求1.发言之星:平均每节语文课有效发言2次,9月底达到40次。

有效的标准:积极举手并被老师指名发言,没有举手并被老师指名发言。

〔合格:平均每周发言2次,9月底达到8次。

〕尝试推行一个月,10月开始可能在标准方面有调整。

临时不计发言的正确与否。

2.课外阅读之星每月阅读量不低于2万字,本学期阅读量达到8万字。

〔合格标准为每月阅读量11000字,本学期阅读量达到44000字。

〕举荐阅读书目:«汤姆·索亚历险记»、«繁星春水»3.写作之星每一周写作字数不低于800字,9月底达到3200字。

〔合格标准为每一周写作字数不低于450字,9月底达到1800字。

〕4.诵读之星朗诵得到老师的夸奖,每周不低于2次,每月不低于8次,一学期不低于32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十三岁的际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十三岁的际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

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2)课文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

(交流中可穿插对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悟对学校的评价个人的成长北大的人学生师长对学校的评价个人的成长肖像品质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

(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体会的深刻性,只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提升就可以了)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

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
课后小结
同学们说的很好,这样的情感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
同学们说的很正确,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呢?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并作批注。
北大如此让我们向往是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精神魅力:一是知识的魅力,拓宽视野、开启智慧。二是人格魅力,清新自由、通幽曲径。
补充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来说说田晓菲笔下的北大是怎样的?
田晓菲笔下的北大是这样的让人神往,那么作者对它又怀着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语段或某几段来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同学们读了这么多优美的语句,感受出了作者的情感,你能来说说作者对北大有着怎样的感情吗?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朗读语段,体会情感。
四、具体分析,研读语段。
五、写作练笔。
六、朗读诗歌。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看下列一组图片,说说这是哪儿?
放映北大图片。
你心目中或是你了解的北大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看看作者笔下的北大和你的想象是否相同呢?田晓菲这位十三岁就上北大的才女,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同学们向往这样的北大吗?希望大家也会有机会能去你理想中的高等学府。如果你真的考上了你理想的大学,那么你也不能忘了你的母校是它们培育了你。
模仿田晓菲的写法,写一段话送给你的母校或是朝阳中学。
示范朗读诗歌。
文章结尾用梦想暮年归来而收束,请你想象暮年的作者立于三十五楼前会想些什么,写一小段话。
学生回答北大。
十三岁的际遇
课题
十三岁的际遇
授课时间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优秀8篇】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优秀8篇】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优秀8篇】《十三岁的际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3、培养自己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品味诗化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整体学习思路点拨]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第二课时主要是品味语言,我们要把把精彩的`语句逐一找出来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考,并在全班交流。

再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读中把握感情。

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对作者的影响,我们要先划出相应的语句,在讨论后归纳出要点。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弹指()迸溅()沉淀()积攒()呜咽()摒弃()怪癖( )哺育()稚气( )安恬()蓦然()3、根据注音写字词并解释词义尘yuánqióng隆zhòu然xī利xié取Chángyángchōuqìxùyǔmílíchóuchàng二、欣赏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激发自己对北大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时,思考: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2、“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3、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四.课堂小结。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课堂实录(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课堂实录(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课堂实录(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师: 正式上课之前我先咨询大伙儿一个小咨询题: 大伙儿今年多大啦?生: 13岁。

〔少数学生答: 12岁〕师: 嗯, 大部分同学今年差不多上13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三岁的际遇»。

13 岁,正是由青年向青年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 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期望的年龄。

13岁的我们开始了美好的中学学习生活, 而本文的作者田晓菲在13岁时就差不多被我国闻名大学——北京大学录用, 开始了她美好的大学学习生活。

本文确实是她在北大读三年级还不满16岁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要求我们运用在前几课学到的知识、方法通过自学读明白这篇课文, 大伙儿能做到吗?生〔齐声〕: 能。

师: 好。

接下来我们先自己制定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请大伙儿快速默读〝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归纳一下: 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们应把握哪些知识?生〔读后〕:明白我们期望什么, 把握生字词。

师: 还有没有补充意见?生: 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定出了三个目标, 同学们看一看, 其中有没有不妥当的目标?生: 〝明白我们期望什么〞一条不恰当。

师: 对, 〝我们期望什么〞只是〝自读提示〞让我们学课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点看法, 不能算作学习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可定为如此两个目标: 把握生字词, 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板书〕接下来, 我们就围绕这两个目标来学习这篇课文。

第一请同学们把各段标上序号, 然后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并用铅笔在书中标出生字词, 读完后查字典弄明白字音词义。

〔生默读课文, 标记生字词, 师查看生读书情形〕师:书看完的同学就查字典, 弄清生字词的字音词义, 由于本课生字词较多, 为节约时刻, 相邻的同学能够结合成小组, 将任务分解一下, 每人查几个, 共同完成, 我们看哪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实录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实录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实录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积累并运用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探究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将作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这是一篇学生的同龄人写的散文,通过创设情境,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一、导入二、默读全文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5.朗读10、11段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小结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积累并运用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探究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将作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这是一篇学生的同龄人写的散文,通过创设情境,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思路:
1、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而我们的课题也是“研究性学习”因此结合课题本节课力争在指导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去了解文章的大意,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努力体现教学相长的思想。

2、新教材的特点就是不仅突现工具性,而且要突现人文性,而两者又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处处贯穿人文性,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3、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北京大学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圣殿,其中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挖掘,这就更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因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出的思维的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而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特级教师李卫东语),因此力争在课前的备课中有比较完备的储备。

课前预习:
1 把本课的字词以卡片的形式积累起来。

2 查阅有关北京大学以及作者田晓菲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向往北大吗?
生:向往。

师:那么你了解北大吗?
生:了解一点。

师: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让你查找有关北大的资料,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的有关情况?
生:我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中找到这样一段资料: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它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如今有8个学院,22个系,在校生2万余人,校长是许智宏院士。

生:我今年夏天曾经跟随旅行社到过北京大学(出示照片),这所我国最著名的大学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北倚圆明园,西临颐和园,东面与清华圆衔接,南面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占地230公顷,学校内湖光塔影,风景秀丽,为美丽的燕园增添了无限的神韵,校内还有蔡元培、李大钊等人的铜像,是读书和做学问的好地方。

生:我从互联网上查到了国家领导人给北京大学的题词:其中北京大学的校名是毛泽东在1950年的时候题写的,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给设计的,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名是邓小平在1978年给题写的。

江泽民还为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而题写了“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作出更大贡献”
生:我这里有一枚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它的中心图案就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是我国最大的图书馆,始建于1902年拥有藏书400万册。

生:北京大学的学术力量雄厚,创建于1955 年的北大物理系,是我国培养原子能的机构,1958年改名为原子能系,为我国的国防科技战线培养了第一批领导和科技人才,特别是我国“两弹”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56——1957年有二百多名大学毕业生在北大进修,这些人大多成为了研制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基层技术骨干。

生:我从《读者》杂志上看到这样的一份资料:1984 年,在国庆45周年的庆祝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们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标语,表达了全国人民衷心拥护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心情,同时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同自己的领袖之间的亲密朴实的感情,这正是北京大学师生爱国情怀的延续和真实体现,1997年,北大师生在悼念邓小平时又打出了“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横幅,反映了北大师生对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生:北京大学人才辈出,她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应和着国家和民族的脉搏的跳动,从这里曾经走出了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一代宗师,也为新中国培养了六十多名院士,以及在各行各业的毕业生12万人。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棒!丰富多彩的答案体现了同学们的创新
精神,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才智,让灵动的思维飞起来,使自己的答案富有个性。

(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师:(放映北大资料)的确如此,风雨百年,北京大学始终伴随着中华兴盛历程中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的大厦,民主广场上爆发五四运动的吼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涌动……数十年来,北大又以无数的英才、累累的硕果,投入到共和国的建设与革新事业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北大更逢盛世,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一个安定团结、开拓进取、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北京大学经过数代北大人的不懈奋斗,已赫然立于世人面前,但作为北大学子,置身于湖光塔影的未名湖畔,其感受肯定会有所不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田晓菲一起走进北大,一起去感受北大特有的精神魅力。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二)投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积累并运用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师:为什么我们把作者称之为小作者?
生:因为作者在写作此文时仅仅是十六岁,田晓菲是天津人,从小就喜爱读书和写作,六岁时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在十三岁的时候,刚上初中三年级的她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为中文系的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她上大学三年纪的时候,为建校九十周年而写的。

师:可见你的预习很到位,也希望你在这一节课中有出色的表现。

(抓住作者的“小”引出作者介绍,可谓独辟蹊径。


(三)、检查预习
师:同桌之间用我们固定的卡片积累的方式进行自我检测。

(大屏幕展示学法指导)
词语积累的方法有:
1、横向比较法:如按照词性、词义、词的感情色彩等来区分。

2、纵向联系法:按照注音、解释、例句、写话来积累。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积累,恰倒好处的学法指导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羽翼。


(四)新授
整体感知:
师:田晓菲十三岁进入北大学习,到写作此文时已经十六岁了,两年的时间里北大给予了她什么,她生活得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整体感知课文。

同时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大屏幕投影)1理清作者与北大的关联。

2勾画出作者对北大的真挚的情感的句子。

三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岳萌华读得最好
师:那么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把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