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游子
人教版六年级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教学实录
六年级古诗《泊船瓜洲》《游子吟》教学实录人教版六年级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教学实录运用课堂实录教学,不仅给老师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下面是关于人教版六年级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教学实录的内容,欢迎阅读!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师:读读两首古诗生读师:“泊船瓜洲应该怎么理解?生:坐着船停在瓜洲。
师:诗人在瓜洲停船靠岸,出门在外的人称为游子,你现在能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吗?师:两位诗人相差三百年,两首诗一样的是什么?生:离家在外。
师:王安石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对照注释理解大意,与同桌交流。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大意。
生: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条长江,我的家乡只隔几重山,春风……师: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生:想家师:哪句话中体会到的?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听,从哪些诗句看出想家。
生:“绿”很美,能让人想到家。
生:“何时”体会到迫切回家之情,请你读读。
师:听出特别强调“何时”,一起读。
师:家在哪?从哪几行诗知道的?生:钟山。
师:身在何处?一水之隔是瓜洲,与瓜洲隔着几重山的是钟山,从“数重”和“只隔”体会到什么?师:这么近为什么不回家呢?师介绍王安石当时写诗的背景,当时王安石当宰相的心情怎样?哪个词体会出来的?生:“绿”,看出喜悦,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
师:把美和生机读出来。
生读。
师:把王安石任宰相的心情读出来。
生:失落生:喜悦师:读出失落师范读。
师:假如成功,心情会是怎样?把激动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离家在外,最渴望的`是什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想家应该怎么样读?生读。
师引生读:忧虑时可以这样读……想到成功时可以这样读……一位年迈的老人思念家中的亲人可以这样读。
师:站起来,高声吟诵。
师:诗人看到什么引发自己的情感?生:江南风景。
师:见眼前的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师:刚才怎么学这首古诗的。
生说师点:读诗,走进诗人内心,记住诗歌。
出示学习诗歌的方法。
师:请按方法自学孟郊的《游子吟》。
六年级上语文评课古诗两首游子吟_苏版
六年级上语文评课古诗两首游子吟_苏版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张君香老师执教的《游子吟》的体会。
一、语文教师的起点在哪里?我喜爱语文,因为语文课看起来永久也没有尽头。
然而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当一名语文教师的不容易,你永久没有现成的语文案例供你使用。
然而张君香老师依旧靠着自己的永不褪色的激情和日益丰厚的储备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钦佩之余,不仅思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到底需要什么?(一)教师的情感积存语言是情感的载体。
情感应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因为任何形象的树立差不多上以情感为基础的。
本节课教学中,不管是教师对学生真诚地悦纳、诗文的范读、诗句的剖析,依旧背景的解读,无不迸发着教师的激情,有了这种激情才造就了滨州市教坛新星的成功。
(二)教师的知识储备语文课应该每天差不多上新的,因为它传递着思想而思想天天都会更新、变化。
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有应对这种更新和变化的预备。
本节课的导课,不正是张老师读书、看报,关怀时政的结果吗?“沉默的英雄”“一首诗确实是确实是一段生活,确实是一段专门的经历”“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等连珠的妙语所展现的,正是一个语文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语文课堂成功的关键在哪里?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什么缘故学来令人恹恹欲睡,纵身跳崖的英雄什么缘故总不能打动小孩们的心灵?我想,确实是学生没有进入情境,明白得不了当时所处的背景。
而这节课却令小孩们激情奋发、眼中含泪。
除去教师的情绪感染,还因为张老师为学生成功地架设起走进文章情境的桥梁。
“吴越风俗”让我们了解了“密密针脚”的希望,有关孟郊的“背景链接”把一份人一辈子的艰辛熔进了学生心中,与“春晖”“母爱”形成了鲜亮对比。
游子对母亲的那份爱恋,对浩荡母爱无以回报的情绪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三、语文课最需要什么?真实。
真实的话,专门的感受自由的表达。
平常在课堂上,我们往往听不到发自小孩心中的话语,更多的是:祖国我爱你!母爱真伟大!师恩似海等等的口号。
在感恩母爱的文章中,学生描写不出母亲的模样,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人真地观看过母亲,没有观看就没有情感。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课堂实录《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课堂实录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
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师板书诗题,生读题)师: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读出声音。
谁愿意来?指名读。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
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
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师: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能不能把下面两句读出来?(生深情朗读)(一片掌声)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生:吹,拂,碧,到,满。
师:其实,王安石在写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字,但他最后选择了“绿”,你们知道为什么?(学生讨论)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生:表示家乡的美,有动感,有力量。
生: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找资料。
师:对,读书就应该从多方面吸取。
(齐读)师: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在江南,但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风光。
(放录像,欣赏江南美景)师: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
通过王安石改字,你觉得我们可以向他学什么?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对字词的推敲实际上是我们小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我们进行读诗比赛,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生练读诗。
师: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
生:我会想:我的家乡是多么美。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歌很相似。
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师: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
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
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生:第一首,是李白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师:第二首是──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生:是。
师:是吗,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黄鹤楼送孟浩然使广陵、送元二之安西。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3古诗词三首名师教学设计片段◆多种学习方法,感受词的意境(教学关键点)师: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
生:老师,我想再有感情地朗读一次,因为它实在太美了。
师:好啊!我来给你配上音乐吧。
(生配乐朗诵,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
)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生:老师,我和同桌能通过表演来展示吗?师: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们读懂了。
(生通过表演进行展示。
)师:除了读,除了演,还有什么方式?生1: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2: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学生合作在黑板上展示绘画:一个人画人,一个人画茅店、社林、山,一个人画稻田等。
)生3: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
(生用《虞美人》的曲调唱《西江月》。
)师:唱得很抒情。
具有古代诗词的味道!(掌声!)其他的同学也可以选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你对这首词的诠释。
如书法、改写成记叙文等。
师:通过同学们的唱、画和写,我发现你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学习的激情。
看来大家都把这首词读懂了!赏析:“如何才能学好语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即使同胞兄弟姐妹性格也不完全一样,全班同学的性格也不尽相同,所以成绩千差万别。
学习方法与人的性格有关,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我们处在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即掌握好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找到与自己性格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发扬其中的长处,克服其中的短处,就像人要过河得有桥和船一样,学习方法就是到达知识彼岸的桥和船。
这个教学实录展示的就是学生根据不同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得兴致盎然。
同时也实现了语文与不同学科的整合。
通过这个片段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有效掌握知识的策略。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无疑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诗人杜甫因听到收复失地而喜出望外,喜极而泣。
在宋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渴望收复失地,但一直到临终前都未能如愿。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身边,听一听他临终前的嘱托。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师:这位老人是谁呢?生齐:陆游。
师:你能用一句话简要地介绍一下陆游吗?生1:陆游是个多产作家,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生2: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生3:陆游是个忧国忧民的人,他一生为国担忧,为民着想,曾经拨粮给灾区,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
师:是呀,陆游的心中装着穷苦百姓啊!生4:我还知道陆游是个书法家,只不过书名为诗名所掩,他的书法飘逸潇洒。
连朱熹也赞不绝口。
师:看来,陆游还多才多艺呢!生5陆游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不仅诗词写得好,到四十多岁时,还亲自上战场杀敌。
师:对,陆游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很勇敢。
师:同学们对陆游知道得真多!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所以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
《示儿》这首诗(出示3)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又称为绝笔诗。
二、读通全诗,理解诗意。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首诗,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加点词4)看显示红色的字,你弄懂了下面哪些词语的意思呢?生:我知道“元”是指本来,原来。
师:是呀,这个字跟原来的“原”相通,是中国古书的一种用字现象,叫“通假”,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之《冬夜读书示子聿》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9页,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书中的这幅图,你认识图上的这位老人吗?生(争先恐后):他是南宋诗人——陆游。
师:谁能把这句话再完整地说一遍?生:图上的这位老人是他是我国南宋诗人——陆游。
师(启发、期待):是南宋——生:是南宋爱国诗人。
师(赞许地点点头):他用了一个什么词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的特点?生:爱国。
师:本学期我们曾经学过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生:《示儿》。
师:“示儿”的意思就是——生:训示自己的儿女。
生:是告诉自己的儿子。
师:谁来把《示儿》这首诗背一背。
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师:这是陆游临终时对子女的嘱托、告诫,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是(出示诗题《冬夜读书示子聿》)生:读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师:这首诗,也是写陆游对子女的教育、告诫,并且被世人津津乐道。
(谈话导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熟悉诗中的主人公,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齐读诗题)。
师:子聿是陆游最疼爱的小儿子。
“示子聿”的意思就是——生:告诉子聿。
师:告诉子聿,那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呢?——生:从冬夜读书我明白了这是在冬夜读书时告诉子聿的。
生:在寒冬的夜晚他刻苦读书悟出的道理,然后告诉儿子的师: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目。
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讲一遍?生:陆游在冬夜读书的时候,把自己的感想和启发告诉了他的小儿子子聿。
师: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77岁了。
在八百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夜晚,他想告诉他儿子什么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诗,把它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谁来读——生:(朗读古诗)。
师:他读得很准确,我们读古诗时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能读出诗的韵律和节奏,谁能读出它的节奏?生:(注意了诗歌的节奏,朗读古诗)。
师:老师能听出一点节奏,谁能把节奏读得再明朗一点。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实录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古诗两首》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学古诗,屏幕上、黑板上都有,你们也预习过了,肯定能学好。
师: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有三个生字,哪三个?生:涕泪的涕,洛阳的洛,巫峡的巫。
师:会读了,会组词么?生:鼻涕,师:鼻涕和涕泪意思不一样的,涕在古代意思是眼泪,所以有涕泪涟涟这个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眼泪汪汪。
生:巫师,巫婆。
师:还有巫山,巫峡,都是地名。
怎么写的?生:工,旁边两个人。
师:两个工人。
这个呢?生:洛阳,洛杉矶。
师:可以。
生:洛阳纸贵。
师:行,是成语。
洛阳的得名谁知道?师:一条河,洛河,古代叫洛水,城在洛河的北岸,阳光多,就叫洛水之阳,简称洛阳。
师:生字会读了,谁来读诗?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把最后一句“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襄阳”读错了,有学生笑了)师:一笑就有意思了,谁再读最后一句?生: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一起来。
生: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好的,还有这个字,谁来读?生:即。
师:好,他读的是既,两个不同的字。
这“即”什么意思?生:立即。
师:马上,即刻。
好,再请人来读,因为这是诗,读的时候多少有点儿节奏,它每句七字,通常的节奏是前四后三,我们做一个记号,在这儿顿一顿,就有诗的味道了。
好,请你——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较前有进步。
师:好多了,是吧?自己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
生:自己读古诗。
师:生字学了,诗会读了,哪些内容你已经读懂了?生:它里面的妻子指的是夫人和孩子。
师:对,所以读妻子(子,第三声),不是现在的妻子(子,轻声),那就剩下一个人了。
其他呢?生:蓟北是河北的一个地方。
师:蓟过去是一个州名,蓟州,蓟北就是蓟州北部,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
生: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生:题目的闻是听说。
师:那这个闻呢?生:也是听说。
师:听说什么呢?生: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师:你解释了收,就是收复。
不过,这里收河南河北,下面说收蓟北,不一样呢?怎么理解?生:这里的河是黄河,河南河北是说黄河两岸,蓟北就在黄河北岸的。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2022年10月15日,我校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如下: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整理好书包,起立,等待老师进入教室。
老师徐徐进入教室,同学们恭敬地向老师鞠躬致敬。
老师微笑着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古诗三首》。
”说完,老师拉开幕布,展示出三首诗的书面。
同学们好奇地观察着幕布上的三首古诗。
老师先将第一首《悯农》背诵给同学们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语音铿锵有力,音节分明,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真实感染力。
老师询问同学们是否了解这首诗的含义,同学们开始踊跃举手回答。
张同学说:“这首诗主要是在叙述农民的辛苦生活,虽然每年种地,但是收成很不容易。
”老师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回答,表示赞同。
接下来,老师背诵了第二首《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表达了诗人李白的豪迈与深情,让同学们感到振奋。
听完《将进酒》后,老师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娓娓讲解了这首诗的意义和背景。
同学们也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这首诗的深刻含义。
最后,老师背诵了第三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人类永远向上的愿景。
课堂最后,老师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对这三首古诗的思考和体会,同学们纷纷举手分享。
小舒同学说:“通过《悯农》这首诗,我更加珍惜我所有的衣食住行,感恩所有为我付出的人。
”小娟同学说:“《将进酒》这首诗,让我勇敢面对挑战,鼓起自己的勇气。
”小明同学说:“《登鹳雀楼》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深层含义,不停止向上进取,追求自己的梦想。
”看着同学们的思考与分享,老师布满在脸上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同学们积极思考和讨论,亲手和思想交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养。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之《观书有感》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出示名言:(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活到老,学到老。
(3)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师:这儿有几句名言,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成功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采用名言导入的方法,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自由读(让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师:知道名言是谁说的吗?生:朱熹[板书:朱熹]师: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二、理解诗意师: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喜欢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池塘边。
一塘池水引起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
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观书有感》(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齐读课题)师:请你来读读自学要求。
指名读。
生根据要求自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师: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
]师: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而在于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指导朗读,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感受诗人鲜活的心灵。
)师:诗中描写的是哪里的景物?生:池塘。
师:诗中有一个表示池塘的词,它是?生:方塘(板书:方塘)师:诗人坐在塘边,放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师:谁来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生1:诗人坐在塘边,放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像一面镜子。
生2:诗人坐在塘边,放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清澈见底。
生3:诗人坐在塘边,放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连水里游的鱼儿都能看得见。
师(惊喜):呀,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方塘?谁能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生:清(板书:清)师:诗中哪几句写了它的清?生1:半亩方塘一鉴开。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之一_四年级语文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之一_四年级语文师:听,(课件出问题)好,没关系,老师准备的是一首送别的歌曲。
(师唱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生:赠汪伦——。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生:桃花潭尺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师:你觉得怎样能表现出情谊深。
生读。
师范读。
生:我想起草的后四句……。
师:真好。
还有吗?还有想起的古诗吗?生:我想起了《送友人》——师: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遍,所以写送词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
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
打开书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
生书空。
板书课题。
师: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是送别诗吗?生:能。
师:再看看题目告诉我们送的是哪些内容。
生:是从黄鹤楼送走的。
师:告诉我们送的地点。
生:送孟浩然去杨州师:送的目的地。
生:送的孟浩然。
师:黄鹤楼了解吗?说说看。
生:三大名楼之一。
生:我来补充一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生:它分古楼和现楼。
古楼是三十多米,现楼是五十多米。
生:在武汉。
师:知道了地点,而且在长江边上。
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下。
(课件出了问题)师:不要紧,看来这天下名楼是一时看不见,没有关系,我们来说说广陵生:广陵师:是的,广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师:黄鹤楼也好,杨州也罢,我们所说的黄鹤楼就在长江与武汉的交口处。
如果地理位置我们了解了,学习古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如果了生:孟比李大十二岁。
师:不仅仅是大了十二岁,而且名气也很大,李白当时还是新秀。
生:孟浩然送了李白一幅画。
师:古诗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
能说说诗的意思生:李白送孟浩然去杨州师:下面我们从具体的诗句当中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真挚的感情。
读得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生自读。
师: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的,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指名读。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一.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学习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内涵。
•分析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古诗词的能力。
2. 教学重点•学习三首古诗词的字词意思和意境。
•分析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3.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4.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教具:黑板、白板、挂图、录音机。
5. 教学过程(1)导入与新课呈现•教师出示《3.古诗词三首》的课文标题,让学生猜测本课可能讲什么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定义,并与学生分享一些著名的古诗词。
(2)学习三首古诗词•教师首先播放第一首古诗词的录音,让学生聆听。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第一首古诗词,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第一首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重复以上步骤,学习并讨论第二首和第三首古诗词。
(3)鉴赏古诗词•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如韵律、意境等,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鉴赏古诗词的几个技巧。
•教师以第一首古诗词为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鉴赏,并相互交流和分享。
(4)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与巩固。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纠正错误。
(5)课堂总结与小结•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并提供反馈和评价。
•教师展示一幅古诗词的图片,鼓励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6)课后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如默写古诗词、仿写古诗词等,以巩固所学内容。
二. 教学实录这是一节关于《3.古诗词三首》的语文课。
本节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与新课呈现、学习三首古诗词、鉴赏古诗词、练习与巩固、课堂总结与小结以及课后作业布置。
…[接下来,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和实录。
在描述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时,可以使用Markdown的引用文本区块功能。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游子吟_人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游子吟_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游子吟人教版教材简析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
的确,这份爱让儿女们刻骨铭心,不尽感激。
我们用“舐犊之爱”来颂扬母爱,孟郊用《游子吟》来抒发自己对母爱的感叹。
看,油灯下,母亲将深情倾注在那细密的千针万线之中。
此刻,母亲心里满是别愁,真是虽未分离,已盼归期。
这份拳拳之情,犹如春阳对小草那样深厚,可是儿子如小草一样细微的孝心,又怎能报答博大的母爱呢?作者用简短的诗句抒写着游子对慈母火一样的热情,又表现了自己有心报母恩而深感难以兑现的无限惆怅的心理。
反复诵读诗句,让我们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联系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去体会、揣摩诗句的意境,让诗人对母亲真诚的感激,激起我们心中对父母最诚挚的热爱和感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母亲对儿女的关爱,激起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解题:游子,是指离家外出或久居他乡的人。
* 简洁直白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慈母不辞辛苦,为临行的孩儿飞针走线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关心和爱护。
这样的母亲怎能不让我们深情赞颂?* 把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和太阳对春草的恩情相比,抒发了作者对母爱难以回报的感叹。
联系生活细细想来,我们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体会。
让我们把对父母的愧疚、对父母的热爱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相信这些表现母子之间“深深的爱”的经典名句一定会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 本课要认识的生字以学生自识为主,通过多种游戏巩固检查。
注意“迟”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_苏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_苏版师:中国是诗的国度,今天学两首古诗。
打开书,齐读,注意读准字音生:生读课文师:多音字“间”读四声,看看你们读准了吗?生读。
师:你明白意思吗?生说明师:你是在课文中哪里找到的?生:课文下面的注释。
师:看注释是种好方法,再读课文。
师:如何明白得题目的意思?生:作者的船停在瓜洲。
师:谁?生:王安石师:王安石坐家中依旧出门在外?把出门在外称作“游子”。
师:《游子吟》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他们写诗的情形吗?生:离家在外的人想起家里的情形。
师:两首诗中两位诗人情感不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
师:先读《泊船瓜洲》看课文大意,体会诗人王安石写诗的心情。
生自学师:用自己的话说诗的大意。
生:说明大意。
师: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诗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生:想回家的情感师:从哪儿体会的?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哪个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生:“何时”师:诗人的家在哪?生:钟山师:你从哪明白的?生: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诗人在哪里?生:瓜洲。
师:这确实是一水间。
出示图师:诗人的家在哪里?这么想回家,诗人什么缘故不回家呀?(出示资料)教师配乐读。
师:王安石任当朝宰相,他的心情如何样?在这首诗中哪个字最能反映他兴奋地心情。
生:绿,有生气师:体会到欢乐的心情,看起来使你看到了什么?生:朝气蓬勃的春天。
师:把朝气蓬勃的春天读出来(生读)师:还不够美,还不够绿再读师:推行变法,可能有两种结果,假如失败了会如何样?生:失落沮丧师:能把失落沮丧读出来吗?生读师:更失落更沮丧生读师读师:失败了是如此的,变法成功了,心情会如何样?生:快乐。
师:比快乐更强烈的是什么?生:兴奋师:读出兴奋来。
(生读)师:你确实是王安石,你的变法成功了,你如何样师:一位老人,不管变法是否成功,他最想干什么?生:回家师: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生读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想要回家呀生读师:当诗人衣锦还乡时,能够如此读(生读)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期望回家呀,我们能够如此读。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片段及评析古诗两首游子吟_人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片段及评析古诗两首游子吟_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学片段及评析-古诗两首游子吟人教版人教版第十一册《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吟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
为了让这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者设计了一堂网络课,经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师: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孟郊,他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他要接母亲来溧阳,以尽孝心。
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并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进入网络学习平台“指导栏”出示全诗,教者配乐朗诵)在这首诗中,孟郊采撷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呢?请大家认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并观察插图,发挥想象,进入“写一写”栏目,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生:(通过网络读、看、写;教者播放琵琶古曲)【评析】课始,教者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将写作背景娓娓道来,随之配乐配画感情朗读,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继而学生在悠悠琵琶古曲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
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媒体中含蓄潜在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浮动起来,生发开去,促使学生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鲜材料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体验。
片段二:欣赏交流,加深心灵体验师:已经发表的同学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你特别欣赏谁写的,请有感情朗读,呆会儿可以向同学推荐,最好说说欣赏的理由。
【评析】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每个学生直接进入交流区域,一展风采。
上传后,人人直面所有学习成果,交流就成了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
师生之间以学习成果为中介,产生交流和对话的欲望,无论是津津有味地诵读同学的作品,还是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的成果,抑或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充满美好的情趣和氛围。
师生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情境中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更进一步加深心灵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游子吟人教版一、谈话激趣,引入正题师: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尤其到了唐朝古诗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猜猜唐诗大概有几首?生:300首。
师:差远了,300首是唐诗中的精华,唐诗还有很多。
生:800首师:太少了,使劲往上猜。
生:1万首。
师:猜得还不够,告诉你们整理出来的唐诗大概有四万多首。
生发出一片惊叹声)师:1992年,香港举行了“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公众调查,你们猜哪一首会名列榜首?生齐答:是《xx》.师:对,是《游子吟》,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研究它,(板书课题:游子吟)注意“吟”右半部是“今”不是“令”。
(点评:猜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拓展认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多媒体出示全诗)师: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两名学生先后读诗,基本读正确,但字音不饱满。
)师:每个字都读得很正确,谁能够读得更加自信,底气更足,充满自信地读,老师也来试试。
(xx题目,再指名读,效果不错。
)师:经过五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今天是个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对这首诗有哪些了解?生:这首诗讴歌了伟大的xx。
师:你透过字眼读懂了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了不起。
生:诗人孟郊,唐朝诗人,字东野,唐代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人,孟郊出生寒微,……(学生拿着资料介绍了很多)师:你是从哪儿了解到的?生:从网上了解到的。
师:介绍得很详细,不过今后介绍的时候,不要全盘照搬,要选取主要的资料稍加整理一下再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才能听得更清楚、明白。
学生出现一阵沉默)师:知诗人,解诗题,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谁知道诗题的意思?生:我知道题目的意思,“游子”指出门远行的人,“吟”是吟诵、吟咏的意思,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生接:《暮xx》《石灰吟》。
生:我知道“意恐”的意思是心里担心、害怕。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课文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生:我知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是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女的微小的心意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师:“寸草心”指——生:指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师:“三xx”指——生:指春天的温暖的xx,xx指xx之恩。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生:比喻句生:诗句的原意:那些绿茵茵的小草,怎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比喻意是说母亲对儿女的恩情,我们微小的心意怎能报答呢?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了解诗人理解诗题,理解时可以借助书本网络等,诗意可以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但要注意古诗和现代诗不一样,串讲诗意时,有时要增删、调换等,使它更通顺。
来,带着我们各自初步的体会,一齐把诗歌读一读。
(生齐读整首诗)师:诗歌是讲究韵律美的,能吟,能唱,所以仅仅读通顺还不够,还得读出味儿来,下面我们来细细地品一品。
(点评:此环节从了解预习情况入手,引导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成果,变单向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单纯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自我发展。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这首古诗,而是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学能力。
)三、品读诗句,深入悟情师: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慈母对儿子的关爱的?找出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指名读)师:学习古诗需要细细地品味,你从哪些字眼体会到伟大的母爱?生:我从“手中线”体会到母亲亲自为儿子缝制衣服。
生:我从“密密缝”看出年迈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儿子缝制着衣服,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生:我从“意恐”体会到母亲担心儿子不能早早归来。
师补充: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
所以母亲才——(生接读:密密缝)师:把你对前四句诗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
指名读不是很理想——师范读——再指名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背诵,而应是一种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文本所承载的浓浓文化内涵,感悟母爱之伟大。
)师:同学们读着诗句,看着插图,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生看图思考)师引:明天儿子就要远行了,年迈的老母亲在昏暗的小油灯下,——生:为儿子缝制衣服。
生:微弱的灯光下,母亲眯着眼,拿着针,穿着线,慢慢地为儿子赶制衣服,她缝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师:是啊,母亲眼睛已昏花,动作越来越迟缓,但她仍坚持一针一线为儿子缝制衣服。
缝着缝着,母亲心里会想什么?生:母亲心里会担心儿子不能早早回来。
师:是啊,意恐——生:迟迟归生:母亲心里会想,儿啊,你要好好用功,不要辜负了母亲的一片心意啊。
xx:她还会担心什么?生:担心儿子在外是否吃饱、穿暖。
生:担心儿子考取不了功名。
生:担心儿子考取不了功名会灰心丧志。
……师: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爱与忧都化作一针一线,缝制在游子衣上。
她缝制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颗牵挂儿子的爱心哪。
你能再有感情地朗读前四句古诗吗?(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述: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远行,半夜醒来,蒙胧看到鬓发斑白的老母亲在微弱的小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你密密缝制着衣服,你的心中会怎样想呢?生:尽自己所学考取功名,报答母亲。
生:母亲啊,虽然您好缝制的衣服没有绫罗绸缎的高贵,但这衣服包含着您对我浓浓的关爱,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考取功名,让您过上好日子。
生:母亲啊,是您默默的支持,才让我有勇气坚持至今,谢谢您母亲。
师引读:是啊,xx无边,报答得了吗?生:报答不了。
师:所以孟郊才会道出发自肺腑的声音——(手势指引)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xx师:是啊,游子走多远,母亲的视线便走多远,淋浴着母爱的阳光,我们一同道出游子的心声——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xx师:用心感受温情,用爱传递感激,让我们倾心心中的爱,高声诵读——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师: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xx。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人们还如此钟爱这首诗?生:因为它表达了平凡而又伟大的xx。
生:因为这首诗并没有写眼泪也没有写言语,只写了生活中的一个感人的细节,一针针一线线,这细微之处更加能表达深沉而伟大的母爱。
生:因为这首诗从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出发,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所以千百年来传唱不已。
师:是啊,虽然时空飞逝,但不变的是母爱。
其实不仅唐代的孟郊笔下有母爱,清代溧阳有两位诗人也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
”、“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
”现代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肖复兴的《荔枝》都是感人至深的母爱篇。
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挚爱与感激再读这首诗歌。
(播放音乐,生齐读全诗)点评:古诗具有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品读体验,加强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受到熏陶,一步步深入感受母爱的伟大,把诗人爱母亲,母亲爱儿子之情充分表达出来。
)四、展开想象,读写结合1.师:看着这似曾相识的画面,读着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你肯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烛光里的妈妈》音乐起)让我们闭上眼睛,让母亲关心我们的往事在眼前浮现。
2、交流想到的往事师:谁先来说,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xx。
生:我发烧时,妈妈很着急,背着我去医疗所看病,喂我吃饭,吃药,晚上还陪伴在我的身边,给我盖被,帮我敷脸,一整夜都没合眼。
师:是啊,儿女是母亲的心头肉,病在儿女身上,疼却在母亲心里。
生:扫地、洗衣、做饭,妈妈每时每刻都在为我忙碌着,没有一点的空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妈妈的额头多了几条皱纹,那几条皱纹包含了妈妈对我无数的爱。
师:妈妈的爱没有豪言壮语,日常生活中的一针一线,一茶一饭都是妈妈默默的、无私的奉献。
生:有一次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来,放学后妈妈冒雨来接我,走在路上妈妈为了不让我淋到雨,倾斜雨伞让我安全行走,自己却淋湿了大半个身子。
师:噢,妈妈的爱是那倾斜的伞。
生:妈妈为了让我上好学校,四处奔波,到处求人,我才能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的教育,取得很大的进步。
师:妈妈的爱为我们铺开前进的道路,使我们在这条道上走得越来越远。
生:当我退步时,妈妈会批评我,逼着我找缺点,让我明白自己错在哪儿。
但我取得进步时,她的眼睛总会发出兴奋的光彩,会高兴地为让我享受大餐。
师:关心是一种爱,批评也是一种爱,我们的成长风帆离不开这两股来自不同方向的风。
3、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母亲说,把你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请拿出卡片(事先准备好)来,把你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在卡片上,提醒:你可以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可以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还可以使用名言。
3.学生写话、交流生:妈妈,谢谢您。
为了让我读这个学校,您到处奔波,四处求人,而我竟然为了生日时,您没有给我买蛋糕而跟您赌气。
学了《游子吟》这首诗,我懂得了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对不起,妈妈,我以后一定不再这么无理取闹了。
师:孟郊如果知道他的诗能使你变成一个有孝心、懂事的孩子,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生: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比山高比海深,冬天怕我着凉,夏天怕我中暑,您对我的的爱就像三月的春光对小草的恩情,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尽我所能来报答您,哪能怕只是万分之一。
评:xx,伟大的现代xx。
生:妈妈,虽然您人在北京,但您还经常打电话关心我,还给我邮寄我爱吃的东西,嘱咐我要好好学习,吃饱穿暖,,谢谢您,妈妈。
师:真高兴,我们班的小皇帝也长大了,懂事了。
生:妈妈的爱像一股芳香四溢的蜂蜜,让我精神焕发;妈妈的爱像春天的和风细雨,时刻滋润着我的心田;妈妈的爱像明亮的灯光,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谢谢您,妈妈!我在您爱的淋浴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的。
生:在我最孤独的时候,是您陪伴我度过那阴暗的日子,使我不致消沉颓废,重新振作起来。
在我春风得意的时候,是您在我耳边敲响警钟,使我不被一时的成功而冲昏头脑,谢谢您,妈妈!教师小结:同学们,任何语言都比不过母亲对我们的爱。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何况我们人呢?还是让我们现在用心去观察,去领会伟大的母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母爱吧!最后,让我们在现代版的《游子吟》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欣赏歌曲《儿行千里》)(点评:读完诗歌后,抛出问题:“让母亲关心我们的往事在眼前浮现。
”使学生在问题中、在音乐的激发下回忆母亲关爱的往事,在回忆的基础上,写下想对母亲说的话,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良好美德。
)五、作业1、回家把首诗背给妈妈。
2、课后收集歌颂母亲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