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证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证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但其发展历程却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所领导的工人运动,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英化的步伐。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掀起了努力学习哲学的热潮。
这是一次真正的比较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
这有赖于党的领导、工人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
其中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工人;哲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43-0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但其发展历程却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所领导的工人运动,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英化的步伐。
其在城市的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极其短暂,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公开地广泛融入工人的生产与生活当中,并最终开花结果,成为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朵奇葩。
然而,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却日渐式微。
纵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市工人中的实践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其成功经验对于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说不无裨益,值得思考。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证——天津工人学哲学运动1958年6月,天津市兴起了工人学哲学的群众运动,1958年秋,1959年夏、秋,1960年春、夏都是高潮[1]。
这是在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的胜利和生产“大跃进”基础上,特别是在“两参一改”的直接推动下普遍开展起来的。
1958年6月8日,天津仁立毛呢厂工人哲学学习班成立,仅一个月时间,全市就有57个单位成立哲学学习班,1.5万余名工人参加学习。
到10月份,全市有组织学哲学的工人达到17.2万人。
许多工厂设立了哲学学习骨干班,市委高级干部自修班也附设工人哲学学习班,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还举办业余政治师范学校,对工人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教育。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要抓好这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新境界。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要求。
科学的理论总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前提,并依据实践发展不断拓展其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态。
《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其间实现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精细考察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时代趋势的基础上,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
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异常活跃,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发展态势。
围绕如何看待社会贫富分化、改革的成就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等问题,一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争论从思想界、学术界向普通群众扩散,给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大限度地统一各方思想、形成社会共识、打牢思想基础带来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概括提炼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回应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的心得体会[小编推荐][修改版]
第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的心得体会[小编推荐]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的心得体会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论,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武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
首先,在听取张晓忠教授的讲座时,我们能够逐渐深刻意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深刻阐述了再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以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的大政方针。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但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既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
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解决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的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浅析
“ 经济 ’ 的特 性在 人们 的身上 社会主义教育工作, 帮助农民树立正确 的民族 意识以及危机和 随着 市场 经济 的不 断深 入 发展 , 反抗意识 , 并用 马克 思 先进 理论 武 装 自身 , 投 身革 命 实 践活 动 越 来 越 明 显 , 很 多人 的精 神 世 界受 到 了腐 朽物 质 文化 的腐 蚀 , 这 些 事 实 都在 不 断地 提 醒 着党 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 党结合实际, 进行理论创新, 并为广大群 并影 响着 人们 的思想 以及行 为 。
众提供改造社会、 建设新中国的先进指导思想。
和政府, 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速度, 为人们提供正确
激发群众的精 神动力。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 和可靠的精神动力以及思想保证。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促使人 层面上 , 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对人民 们更好的发展自己, 实现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
I
民的, 其不能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既要 政 治 建 设 工作 的顺 利 开 展 , 并为 其 发 展 指 引方 向 , 同时 , 还 能
在数 量上实现理论 的普及化 , 扩大理论学 习范围, 并且, 这种 够有效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确保社会主 范 围不应该局限在某一个职业领域 或者是某一类社会活动范 义政治文明建设顺利实施 。 围内, 而应该遍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同时还 要做 到内容上 引领文化 建设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能够 使群众更加坚 定
社会 的精神 动力, 有利于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 为人 的全面发展
来 推 动其 走 入 人 民 群众 。 而 实现 这一 目标 的 根本 途 径 就 是 不 打 下 坚 实基 础 。 断 地 进 行 理论 宣传 和 普及 。 革 命 时期 , 党 通 过 对 群 众 有计 划 的 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是 实现 人 的全面发 展 的重要 思想保 障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
品牌策划理论版3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文/侯周梓(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根本遵循,是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因子。
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联系,并从现实问题和矛盾出发,提出推进“三化”进程的路径选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三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运用至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
“三化”是一个循序发展、层层递进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本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化”是正确认识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三化”是马克思主义在顺应时代潮流、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的。
科学认识“三化”基本内涵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时代发展要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发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也经历了一个提出、发展、修正、重新提出、继续发展的曲折发展过程。
从发展进程来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此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随后的延安整风是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普遍教育的思想解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成为全党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新提出和运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之后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下来,持续发展,生生不息。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行制度化的绩效分析
体 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为 民众起 到精神 向导引 领作用 ;- 6利于提高政党 与政 府的信誉 和形 象。
马 克思 主义 作 为人 类 社 会发 展 的文 明成果 之
它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进行客观分析 和科学论断基础之上的真理 , 它代表 了广大工人阶 级和农 民阶级等无产阶级的利益, 因此作为科学和 反 映基层 民众 利 益 的马 克思 主义 在 中国传播 的初 期, 就能 够为 广大 中 国人 民所 接受 , 而很快 地 成 从 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成为中国革命 的指导思 想。 革命 胜利后 , 中国共 产党 成为执政 党 , 马克 思主
(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心 , 安徽 芜湖 2 10 4 0 3)
喃 要】 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行 的制度化, 得广 大党员和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学 习和贯彻步入常规 化、 当 使 制度化和有序化
轨道 ,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 培育 了大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工作者,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有 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 , 固了 巩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流意识形态 的地位。同时, 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进 高校制度化、 部分机关单位制度化学
习、 对基层群众利益的代表上 、 群众性话语系统建立上 尚存在 些薄弱环节, 有待改进。 【 关键词】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 ; 制度化; 绩效分析
[ 中圈分类号】 6 D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4 l ( 0) —0 0 1 7一 l2 09 50 1- 4 6 02 0 0
当代 中国马 克 思主 义 即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理 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和 科学 发展观 。在 当代 中国坚持 马克思 主义 , 运用 制 度化 的手段 、 道 和方 法 , 渠 将对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理论 的通俗化 、 层次化、 生活化以及信息化的宣传 逐步地向规范化 、 有序化和制度化 的方 向发展和转 化, 从不 固定 的形 式转 向固定 模式 化 的过 程就 是 当 代 中 国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运 行 的制 度化 。 对 于 当代 中 国马克 思 主 义大 众 化运 行 制度 化 过 程 中取得 了哪些 成效?还 有哪些 问题 ?效果 与党 中央预期 目标 之间有 多大 差距 ?差距 在什 么地方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作者:张博颖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04期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及其关系,以及“三化”中的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此,对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过程,也包含这个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实践、为了应用、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邓小平在谈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这也是强调要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根据具体实际和实践,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下的中国风格和特色,那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鲜明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过程中的世界眼光、时代视野。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2009152班 20092701 吴俊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强调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的的。
至此我国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新的认识,今天我会对这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实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重要指导理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三个涵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一层涵义是它的革命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认识世界和说明世界的科学,更是革命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和现实地改造世界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达到。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二层涵义是它的实践的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要求所做的应用性处理,就是把马克思所规定的革命的实践形式和路线方针,转化为具体能够完成时代使命的实践形式和路线方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三层涵义是它的科学的系统性。
这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时代主题、实践形式和根本纲领,转化为革命的科学学说和根本纲领相统一、人的解放的实践形式和时代主题相一致的理论体系,形成一个完备的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纲领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与启示
“ 两论” 发表 以后 , 哲 学工 作 者们 积 极 投 入 到 以学 习
、
新 中国成 立 初期 马克 思 主义 大众 化 和研 究“ 两论” 为 中心 的 新 哲 学 的宣 传 和普 及 工作
中, 其 中李达先后写 了《 ( 实践论 ) 解说》 和《 ( 矛盾 论) 解 说》, 以通 俗 的 形 式 、 浅 显 易 懂 的语 言 , 对“ 两
第 1 2卷
第 1 期
大连 海事 大学 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D a l i a n Ma r i t i me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主义教 育 。 以往 的理论 学 习仅仅 局 限 于党 内和 领导 会 , 掀 起 了全 国学 习 和 宣传 “ 两论 ” 的 热 潮 。可 见 , 干部 , 那 时“ 要让 人 民群众 系统 地去学 习辩 证 唯物 主 新 中国成立 初期 的马克思 主义哲 学 普及 运 动是 在 党
义和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理 论 , 都 是 困 难 而 不 现 实
新中国存在着学术批判政治化的错误在不同程度上混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论从党内的整风运了敌我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使动还是从党外的哲学普及和文化思想批判运动来中国成立后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倾向但是看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下进行的这体积极意义是主要的通过批判对扫除各种唯心主现了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思想宣传工作的思想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确立毛泽东思基本原则
刻 的影 响 。为 了配合 群 众 的学 习运 动 , 中央 人 民广 播 电 台从 1 9 5 0年 4月 1 0 日起 举 办 “ 社 会 科 学 讲 座” , 帮 助群众 学 习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一 些 机 关 、 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研究
人 自高 自大 , 觉得 自己 了不起, 甚至看不起 工人农
民, 这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差距较大。
义建设 的执政党 。社会改造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的首要前提是共产党在政治上要巩 固自己的统 治。 然而 , 近代 中国的封 闭半封闭状态及 中国共产党长
2 新中国成 立初期 马 克思主 义大 众化 的主
度的干部则参加中央规定 的理论学习; 其次 , 调整党 校, 把全 国党校分为高级 、 中级 、 初级, 分别有计划、
有步骤的把党的干部依 照级别调入党校进行培训;
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 列宁全集》 1 ( 卷)《 第 、 2 、9 ,斯 大林全集 》 1 ( 1 2 3 4 68 9 82 卷 《 1 卷 第 、、、、、、、 1 、l 1 、3卷 )。这些著作 的系统 出版 , 0 1 、2 1 为这一
习运 动
毛泽东在 民主革命时期就指 出“ 革命力量的组 织和革命事业 的建设, 离开革命 的知识分子参加 , 是 不能成功 的” ] [ 。新中国成立后 , 2 党和政府组织他们
学 习 马克思 主义 、 毛泽 东思想 的基本 理论 , 习党 和 学
政府 的政策文件 , 参加 各种实践活动 。后 来, 结合 “ 三反运动” 采取群众运 动的方式, , 进行 思想改造 ,
第 2卷 第 2 1 期
2011 6月 年
陕 西 国防工 业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S a n i n tt t f c n lg o r a h a x siu eo h o o y o I Te
Vl .21No 0 】 .2
J n.2 0 1 1 u
李富江 : 新中国成 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研究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62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杨赠卉/西安科技大学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也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为了更好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将会对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概念做出界定,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期望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概念 关系 必要性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我国的发展实际相互结合。
而具体来说,中国的实际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社会进步的历史实际;第二,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实际;第三,我国发展面对的国际环境实际;第四,我国社会发展未来面临的实际。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等内容的提炼,将其与中国不同阶段的改革实际结合在一起,来探索其未来改革的规律,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与时代的背景相互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其应用的价值,因此,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根据国内外发展的实际,打破传统与时代背景不相符的观念,解脱形而上学的桎梏,解决当前科学时代背景下的难题,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离不开大众对其的渗入理解,因此,必须通过通俗化的语义解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精神实质的体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的通过马克思主义来对世界形成新的认知并不断改造世界,形成更为系统且具有条理的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的一个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之间的联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与大众化的核心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才能让其在时代化与大众化的过程中更具实践性。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应用离不开对中国国情以及其革命历史实践过程的深入剖析,这样才能将其内里的实质在现实的时间中得到更好的转化。
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思考
且 传播 者 自身 的态 度 和 行为 也 起 到十 分 重要 的作
用。根 据传播理 论 , 在群体 传播 中 , 人们总倾 向于追 随权 威 , 权威 对传 播信 息 的态度 决定 了追 随者 的意
化, 首 先就要 党 员领 导干部 要作真 学真懂真信真 用的表 率 , 着 力提 高理论 素养和解 决 实际 问题能 力 ; 其 次就要
以正在做的事情为 中心 , 理论联 系实际, 运 用马克思主 义理论正确解决 实践 中的问题 。
关键词 : 党的先进性和 纯洁性 ; 马克思主义 ; 大众化 ※基 金项 目 : 2 0 1 0 年 国 家社 科 基金 一般 项 目“ 马 克 思主 义魅 力及 马 克 思主 义信 仰 的理论 与 实证 研 究”
-堂 黑
以 党 的 先 进 性 和 纯 洁 性 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问 题 思 考 ※
摘要: 党的十八 大提 出加 强党的先进性 和纯 洁性 建设 , 这 是 中共适 应新形 势和新挑 战对党 建提 出的新要 求, 同时也 为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的 实现提供 了重要保证和 途径 。以党的先进性和 纯洁性推 进马克 思主 义大众
囫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C H E N G D U M U N I C I P A L P A R T Y C O L I E G E O F C . P . C
载体 和政治 载体 , 其社 会地位 、 作 用和形 象只有与 民 众 的期待和要 求相 一致 , 其推动的意识形态社会化 才 能有号 召 力。如果党 自身的建设不 力 , 廉洁 为 民的品 质和 宗 旨得不到应有 的体现 , 广大人 民群众 无论如何 也难 以确立对党的认 同和信任 , 作为党 的指 导思想的 马克思 主义要为广大人 民群众所认 同信服 , 就会 困难 重重。就社会主义 国家而言 , 政党认 同与对马克思主 义认 同是紧密联 系在一 起的。 “ 政 党认 同是政党 的政 治行 为基础 和现实前提 , 任何政党在缺 失认 同的情况 下都无法构成组织体 系 , 更没有 力量实现政 党的纲领
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及启示
这一时期 , 经典 著作被广 泛翻译 出版。1 9 2 1 年9 月, 中共中央局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的 普及 , 在 上海成立 “ 人 民出版社 ” , 由李达 担任社 长 。在 一年 多 的时间里 , 该社 先后 组织 出版 了马 克 思的《 共产党宣言》 、 《< 资本论 >出版序言》 、 《 工 钱、 劳动与资本》 , 列 宁的《 劳农会之建设》 、 《 讨论
第3 2卷第 1 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1 3年 2月 J o u na r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Ma n a g e m e n t (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1 . 翻译 出版著 作
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 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由抽象到具体、 由被少数人理解转变为通俗易懂 并被 广 大人 民理 解 和 掌握 的 过 程 。 … 推 进 马 克 思
主义 大众 化 ,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本 质 属 性 和 内在 要
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 而是人 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 是人们认识世界、 改
大 众化 的特点 主要 有 以下 四个 方 面 :
试论建国后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与特点
摘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 内在要求。 国以后 , 建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革命 、 建设和改革 时期 的不 同特 点 , 而将 推进 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的 事业 , 思想观 念 变革转 向文化 素质提 高、 转 向 从 再
“ 以人 为本 ” 的解放 与 发展 文化 生产 力 , 关键 是通 过 三个 “ 准确 把握 ” 而对 四 个“ 重大 问题 ” 进行 理 论创 新 , 以不
民共 和 国的文化 教 育 为新 民主 主义 的 , 民族 的 、 即 科
马克 思主 义大 众化 ,是 中 国共 产 党人 把 马克 思 主义 的普遍 真理 与 中 国革命 的具体 实 际和 时代 特征
相结合而 制 定 正确 的路 线 、 方针 、 策和 策 略 , 以 政 而
人 民群 众 所 通 俗 易懂 和 喜 闻乐 见 的语 言文 风 进 行
顿干部作风 ” [ 9 1 2月, 。2 5 年 1 中共中央在 《 关于加 强 理 论教 育 的决 定 ( 案) 中指 出 :全 党 的 马克 思 列 草 》 “
宁主义 毛 泽东 思想 的教育 , 必须极 大 地加 强起 来 。这
是提高干部、 改进工作的根本方法” 跚 。 民主革命时期 的历史经验证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水平 和加强思想与工作作风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
建主义的复古思想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 的法西斯思
想 的顽劣 影 响。马克 思主 义大众 化 , 必须 首先完成 思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编号:D0-4  ̄阶段 [ B J20 ]
性成果。
收稿 日期 :0 9— 2 0 20 1 -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价值与启迪
(三)要重点突出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直面需要回答和解决的时代课题,始终瞄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对所有问题提供现成答案。正因为如此,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离开本国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这些深刻论述告诉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掌握其中的理论精髓,更要将蕴含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推动实践的科学指南。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党也就不能称其为共产党了,自然而然也就丧失了在中国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苏共内部自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直接引起党内外指导思想混乱。与此同时,西方思想的渗透趁机而入,为转向资本主义提供了思想土壤,其中的教训极为深刻。鉴于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执政党的地位并能够领导我们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事业,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断巩固和提高。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时代价值
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考量
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考量作者:王留玉张立地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1期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坚持自身的主导地位,采取了融理论教育于文艺娱乐的方式、使思想教育生活化等多种方式立体联动推进,取得了成功,积累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98-0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基本国情,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举措新中国建立,拉开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序幕。
1949—1956年,为顺利实现中国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新政权通过多种方式,在全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435。
把执政指导思想推广为民众的共同思想,使执政理念转化为社会共同意志,对巩固执政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深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单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关系到新中国的人民政权能否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建立的根本性问题,是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问题。
所以,中共坚持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要求“党的当地的最高机关(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委、市委)宣传部,应领导出版部门的党组”[2]857,掌握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1951年召开全国第一次出版工作会议。
之后,相关企业如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出版发行研究所、中国印刷公司等等均置于了中共中央领导下,职能就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关命题辨析范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关命题辨析.2011-1-17 汪信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为此,有必要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中出现的关涉到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对命题作深入辨析和正确区分。
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并不断发展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则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貌合而神离的命题。
当然,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可涵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多种可能的境遇,而其中之一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也正因如此,有些人使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提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其所指的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但专门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人并不属于此列,他们明确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题来代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程,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及中国人宣传、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即使是像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那样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的标志。
因此,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人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全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提出者们不仅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性,而且也完全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他们认为,按照毛泽东关于“‘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被化为乌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2 .3 2 C N 2 1 2 /
党 的创 立 时 期 马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效 果 分析
李文婷 , 高正礼
( 安徽 师 范大学 马克思 主义研 究 中心 , 湖 2 10 ) 芜 400
摘
要 : 用 系统 的 方 法 , 历 史 的视 角 出发 , 析 采 从 分
“ 四” 五 运动 到 中国共 产 党 成立 前 的丽 年 间 , 中 国工人 的斗争继 续 向前 发 展 , 首先 是 参 加 反 帝反 封
其 次是 阶级 基 础 , 实 上 ,9 1年 中 国共 产 党 事 12 成立 时 , 已经具 备 了所 必要 的 阶级 基础 。建 党前夕 ,
钊就率先传播 马克思列宁主义 , 先后发表 《 法俄革 命之 比较观》 < 民的胜利》 《 、庶 、 布尔什维 主义的胜 利> 等文章 , 并最早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此 时 在 中国 出现 了很 多传 播 马 克 思 主义 的报 刊 和 杂志 , 如《 新青年> 杂志 已逐渐成为宣传 马克思列 宁主义 的阵地 , 出版了《 并 马克思 主义研究专号》 。此外 , 北 京 《 年 中 国 > 《 社 会 》等 , 海 的 《 期 评 少 、新 上 星 论> 广州的《 , 中华新报》 天津 的《 , 天津学生联合会 报 《 、 觉悟> , 等 都在不 同程度上 宣传 了马克思主
俊也 发表 了 6篇论述 工人运 动 的文章 。这一批 文 章 都是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同 工 人 运 动 相 结 合 的 有 力
证 明。
的阶级觉悟 , 这种使命感随着同工农群众 的最初接
触 而迅 速强 化 , 是 出现 了一批 最早 的农 民协 会 , 于 遗
憾的是 , 党成立之初 , 主要精力放在搞工人运动方 把 面, 很大程度 匕 忽略了农民及农民问题 , 只有少数共产
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这样 , 为在 中国建 立共 产党 准 备 了一定 的思 想基 础 和阶级
基础。
首 先是 思想基 础 , 以说 12 年 中国共产 党成 可 91 立 时 已经具备 了必要 的思 想基础 。 十月革命一声 炮
响, 给中国送来 了马克思主义 , 11 从 98年开始李大
文 献标 志码 : A
关 键词 : 的创 立 时期 ; 党 马克 思 主义大 众化 ; 思想
中图分 类号 : 1 B5 文 章 编 号 :0 98 7 (0 1 0 -0 10 1o - 6 2 1 )20 0 -3 9
展, 具体表现为 : 第一 , 罢工次数和频繁程度大为增 加 。据 统计 , “ 四 ” 动 爆 发 到 12 从 五 运 9 1年 7月 , “ 全国共发生经济性质的罢工斗争为 34次 , 中, 1 其 11 9 9年 5月至 l 有罢 工 17次 ,9 0年 14次 , 2月 0 12 3 12 9 1年前 7个 月有 罢工 7 3次 ” 。第 二 , J 罢工 遍及
全 国许 多地 区和产 业 、 产 业 部 门。从 产 业 工人 罢 非 工和非 产 业 工人 罢工 的 分 布 上 看 , 这 个 时 期 共 发 “
生产 业工 人 的罢工 斗 争 12次 , 产业 工 人 罢 工斗 5 非
一
、
发 动 了 民 众 , 发 了 民 众 的 思 想 启
觉 悟
7 .% ; 4 8 其余 为反对 苛刻 待 遇 和军 警 压 迫 的罢 工 3 0
新 考虑 自己 的问题 , 迫切 要 求 为 改 善 自 己的生 活 和
次, 反对拖欠 、 克扣工资和增加租税 的罢工 2 次 , 4 反
对 延长 工时 、 裁剪工 人及 其他 压迫 的 罢工 2 1次 。在 要 求增 加工 资 的 罢 工 中 , 明 斗 争 结 果 的共 计 16 载 3 次 , 中胜利 的 19次 , 败 的 1 , 其 1 失 7次 分别 占总数 的
阶级也 逐 渐被 马克 思 主义 的科学性 和 真理性 所 吸引 并 有 了新 的改 变 。在 五 四运 动 以后 , 他们 已经 开 始
用 无产 阶级 的宇 宙 观 作 为 观察 国 家命 运 的工 具 , 重
争 12次 ” 。从地 区分 布 上 看 , 个 时期 除西 南 、 6 … 这 西北未 见 罢工记 载外 , 余 上海 和华东 、 其 华南 、 中 、 华
不但如此 , 这时期 , 还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投 身到工人运动 中去 , 深人厂矿企业进行调查 , 先后写
出一批关 于工人状况 和工厂企业 的调查报 告。如 “ 陈独秀的《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莫如 的 , 《 南京劳动状况》 高君宇的< , 山西劳动状况> 李幽 , 影的《 北京劳动状况》 李次山的《 , 上海劳动状况> ,
高语罕的《 芜湖劳动状况》 钱 民的《 , 江苏江都劳动 调查表》 无我 的《 山劳动状 况》 一 ) 许元启 的 , 唐 ( , 《 唐山劳动状况 》 - ) 【 等等。这些报告 反映了 ( ”4 中 国工 人阶级 的状 况 , 同工 人 运 动 和工 人 实 际生 是 活相结合 的结 晶。
建 的政 治 斗争继 续 发展 , 主要 有 全 国人 民强 烈反 对
了在 党 的创 立 时期 马克 思主 义大 众化 工作 所产 生 的
效果 , 出这 一 时期 的 马克 思主 义 大 众 化工 作 主 要 指 启 迪 了民众 的思想 , 党 的成 立做 了一定 的准备 , 为 同
北京政 府 与 日本 直 接交 涉 山东 问 题 、 东 工 人参 加 广 反对桂 系 军阀统 治 广东 的斗 争 、 中东 铁 路 中 国工 人 和俄 国工人 共 同反对 国际 帝 国主义 和 自卫 军进 攻 苏
8 . % 和 1 . % 。除 了上 面这 几 点表 现 以外 , 75 25 许
保障 自己的人格而进行斗争 , 同时对国家前途和政 治现状也更加关切了。这种改变付诸在行动上主要 是 工人 斗争 的继 续 向前发 展 。
收 稿 日期 :0 1— 2—2 21 0 3
多经济 罢工都 引起 了社 会 各 界 的关 注 , 别 是 有 些 特
俄 的斗争 。
时有力 地促 进 了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 国工 人 运 动 的结 合 , 中国 的革命 事 业开 辟 了新 天地 , 为 为推 动 当代 中
国 的马 克 思 主义 大众 化 工 作 提 供 了宝贵 的 经 验 和
借鉴。
“ 四” 五 运动后 , 国工人 除 了继续 参 加 反 帝反 中 封建 的政 治斗争 外 , 们 的 经 济 斗争 也 有 了较 大发 他
动, 从而开 始 了在 中 国以人 民大众 为实 践 主体 的历
史进程。
始 , 是既 面向知识分 子 , 就 又面 向广 大工 人群众 。李
李 大钊 最早提 出这 个 问题 , 强 调 : 中国是 一 他 “
个农国, 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 他们若是 不 解放 , 是 我们 全体 国 民不解 放 。 【 中国共产 党 就 ”3
墨 !
! 鱼
长春:程学 院学报 ( 【 社会科学版 ) 01 第 l 卷 第 2期 21 年 2
J C aghnIs T e . Se SiE i) 2 1 , o.2 N . . hne u t eh ( o. e. d. ,0 V 11 , o2 n. 1
14 /5
13 .
罢工 斗争 , 在进 步舆论 和 青年 知识 分子 的影 响 、 助 帮
下, 表现 了工人 群众新 的觉醒 。 中共 创建 时期 马克思 主义 是 以共产 主义 知识 分 子 为桥梁 , 迅速 与工 人 运 动 相 结合 并 影 响 了农 民运
2
长春工程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成 立后 , 以主要力 量开展工 人运 动的 同时 , 在 也开始 注 重农 民问题 。 同时 意识 到 , 工农 结 合 的首 要 内 与 涵就 是 向工 农 大众灌 输 马克 思 主义 真理 , 起 他们 唤
大钊于 1 1 年 1 月在< 98 1 新青年> 5 第 卷第 5 号上发 表了《 庶民 的胜利》 一文 , 既是最早宣传 马克 思主 义, 又是最早论述工人运动的文章。文章指 出: 社 “ 会的结果 , 是资本 主义失败, 劳工主义战胜 ” 要把 , 世界“ 变成劳工的世 界” 9 9年 2月, 在《 年 。1 1 “ 青 与农村》 他提 出要改造 中国社会 , 非把 知识阶 中, ‘ 级与劳工阶级 打成一气不可 ’ ‘ , 知识 阶级 ’ 要加人 ‘ 劳工团体 ” 的思想。11 年 l 月 1日, 99 2 陈独秀 发表《 告北京劳动界》 一文 , 提出学生要和各种 劳动 团体互相接近、 交朋友。以后 , 陈独秀又发表 了《 真 正的工人 团体 》 多 篇 论 述 工 人运 动 的 文章 。 汉 等 李
经过 五 四爱 国运 动 , 国人 民 有 了新 的 觉 醒 。 中
而这 时 马克思 主义 逐渐 以它 高 度 的科 学性 和革命 性 吸 引着 众 多 的人 , 并一 步一 步地 扩大 了 自己的阵地 。 这一 时期 , 克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效 马 果 就是 对 广大 民众 的发 动 以及思 想上 的启 发 。 这 一 时 期 , 过 以李 大 钊 为 代 表 的革命 知识 分 经 子 所开 展 的马 克思 主义 理 论 的 研究 和宣 传 , 进 了 促 马克思 主 义与 中 国工人 运动 的结合 。而 中国 的工 人
华北、 东北等地 区的 1 4个省 、8 4 个城镇 , 曾或 多 都 或少地发生过罢工斗争。第三 , 多数罢工 是要求增 加工资和改善待遇 , 并且大多取得了一定胜利。据
统计 , 个时期 载 明原 因的 罢工斗 争共 计 2 8次 , 这 9 其 中主要 是 要 求增 加 工 资 的罢 工 为 23次 , 2 占总数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