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儒》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完成下列小题。

父爱之舟吴冠中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②朦胧中,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

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

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

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③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冬天太冷,同学们手上脚上长了冻疮,有的家里较富裕的女生便带着脚炉来上课,上课时脚踩在脚炉上,大部分同学没有脚炉,一下课便踢毽子取暖。

毽子越做越讲究,黑鸡毛、白鸡毛、红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后来父亲居然从和桥镇上给我买回来一个皮球,我快活极了,同学们也非常羡慕。

夜晚睡觉,我将皮球放在自己的枕头边。

④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

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

⑤初小毕业时,宜兴县举办全县初小毕业会考,我考取了鹅山小学,这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

但在这里读书就得住在鹅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

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父亲借了姑爹的渔船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⑥第一学期结束,我名列全班第一。

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刘梦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

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

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

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

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

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

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

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

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人教版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人教版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第II卷(非选择题)一、文言文阅读。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到了逼近高二语文月考的日子,做好每份语文月考试题,能有效的检查出你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

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

“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

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

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9.2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9.2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docx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儒者欲尊.德性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

D.阳明得之为事功..事功:事业和功绩。

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而讲学..者必有事事C.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A项,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

今义:做事。

B项,古义:谈论学问。

今义: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D项,古义:社会现实。

今义:事理人情。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朱陆异同,干戈..门户B.后人贵.经术C.马牛而襟裾..D.而讲学者必有事.事解析: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其他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考前阅读冲刺《群文通训练3篇》含解析 (2)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考前阅读冲刺《群文通训练3篇》含解析 (2)

群文通训练一礼乐思想主题解说儒家的礼乐思想是指:主张以“礼”确定人的社会身份与规范人的行为,以“乐”陶冶人的心性与沟通人的感情。

礼教主要从外规范和疏导人们的行为,乐教则从内陶冶和沟通人们的情感。

礼乐思想中礼教与乐教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有序的和谐或和谐的有序。

但形式和方式不同。

在儒家看来,乐教的目标当然不能脱离礼教,由于音乐所特有的亲和感与和谐性,礼教只有同乐教相结合,才能更深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秩序达到最大限度的协调与和谐。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

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

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注①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用工细,故贵。

②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

③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④泰:骄纵傲慢。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__________的社会现实。

2.材料(2)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你如何理解?答: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记·曲礼上》)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 3.《礼记·曲礼上》的“贫贱而知好礼”,可以看作是对《论语》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__________(人名)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__________(人名)的高度评价。

4.梁朝皇侃在其《论语义疏》一书中将《论语》中的“未若贫而乐”改为“未若贫而乐道”。

有学者认为改得恰到好处,请你揣摩一下,这样改好在哪里?答: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邗江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023.11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三角梅刘成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对它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

我们高兴极了。

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

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2010月月考高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先立德而后文艺詹福瑞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德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

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

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

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

”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

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

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

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

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①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

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②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

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

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

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③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④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

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⑤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6年《百科知识》,有删改)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

说儒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儒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儒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说儒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原文“儒”本来是亡国遗民宗教,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所以“儒”的古义为柔懦。

到了孔子,他对自己有绝大信心,对他领导的文化教育运动也有绝大信心,他又认清了那六百年殷周民族同化的历史实在是东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历史—一西周民族的新建设也都建立在“周因于殷礼”的基础之上——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这不再是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柔道所能包涵的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_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柔顺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

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

”可见,孔子提倡的儒道是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

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论语》记载了一次对话——于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又记着一条有趣的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这便是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观察。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新精神,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的。

那种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是几百年来的儒者遗风,孔子从来不曾抹煞这一套,他只是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

《中庸》中有子路问“强”一节,这里说的话,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道。

一个人自信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深信“鬼神害盈而福谦”,他也可以不计较偶然的横暴。

滑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

滑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滑县2020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

战国时代,儒、墨学说并称“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较墨家更大。

秦始皇采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秦朝“二世而亡”。

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多数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

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的一套。

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复返了。

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还是应该承认的历史事实。

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应如何评价呢?这就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如何评价的问题。

在近代,中国与西欧相比,确实是落后了;在古代,中国与西欧相比,应如何看待呢?近来出现一种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认为“在中国对人的设计的传统中,缺乏人格的概念”“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这无异于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人”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算不得文化。

这个问题涉及民族的价值和尊严,不可以不辩!究竟是中国传统中缺乏个人的人格概念,还是某些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呢?中国传统中“人”的观念的问题可以说是关于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

儒家基本上是肯定人的价值、要求提高人的自觉的。

以孔孟为例,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显然把人与鸟兽区别开来了。

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可以说是对于个人的肯定。

儒家的学说确实不是主张“自我中心”,而是主张从自我出发,由己推人。

这种由己推人,可以说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浙东学术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浙东学术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儒者欲尊.德性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

D.阳明得之为事功..事功:事业和功绩。

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而讲学..者必有事事C.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A项,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

今义:做事。

B项,古义:谈论学问。

今义: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D项,古义:社会现实。

今义:事理人情。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朱陆异同,干戈..门户B.后人贵.经术C.马牛而襟裾..D.而讲学者必有事.事解析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其他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能力提升一、阅读鉴赏(一)导学号5495004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2020年福建省福州市玉融职业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福建省福州市玉融职业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福建省福州市玉融职业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孟之间的学术连接孔子、孟子是先秦儒学的奠基者,孔孟之道为后世所艳称,但孔孟之间也存在诸多思想差异。

孔子单讲仁,孟子仁义礼智并举。

在孔子那里,仁与人性未曾连接,而孟子却言性善,以仁规定人性的本质。

孔子虽然讲天人合一,人的德性来自天,但天人交通的具体理路,孔子并没有明确地阐述。

《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认为天通过命的形式赋予人美好的德性,人可以通过“尽性”上达天道。

在孟子时代,天命与人性已成为不可分割的理论整体。

从孔子到孟子,相隔一百多年,孔孟学术突兀之处如何衔接,是学术史上十分重要的问题。

过去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人们把《礼记》《大戴礼记》等古书定为汉代文献。

由于资料匮乏,孔孟之间竟成了学者不可企及的研究区域。

孔孟之间学术链环的衔接,根本无从谈起。

1993年,郭店儒简出土,庞朴先生兴奋地把它称为孔孟之间的“驿站”。

而上博简《内礼》出土,证明《曾子》十篇不是伪书:这样孔孟之间的学术“驿站”就是两个,而不是一个。

我们知道,从孔子到孟子,儒家的传承谱系是孔子—曾子—子思—(子上)—孟子。

《曾子》十篇反映的是第一代孔子弟子的思想面貌,郭店儒简展现的是二、三代孔子弟子的思想世界,孟子为孔子第四代弟子,因此将《曾子》十篇与郭店儒简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就能从早期儒学发展谱系的角度,实现孟子与孔子学术的真正对接。

郭店儒简以人性为中心,从人性与物的关系、情与礼的关系入手,以物、悦、势、故、教、习、道、义等概念的提出为标志,体会出一系列砺性、修心的原则与方法。

人性成为孔子仁学的内在本源,心术上升为儒家仁义之道的大体,心性论逐渐从早期儒家思想的幕后走到前台,成为孔子仁学理论建构的必备环节与重心所在,实现了由理论配角到主角的角色转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2+4分)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②,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仇。

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注]①国人:路人。

②服:穿丧服,守丧。

【1】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

(2分)【答案】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

(2分)【解析】回答此题,可先从文段中筛选出符合题目中“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要求的词语,比如,孟子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一语,说明国君对臣子抱什么态度,臣子才会对国君报什么态度。

答案只需据此归纳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结合以上文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

(4分)【答案】正反对比分析。

(1分)先提出君对臣若做到“三有礼”,臣就能为旧君“有服”,(1分)再从反面分析君若对臣残暴、使用极端手段,臣则“何服之有”。

(1分)君臣关系的关键在于君对臣的态度。

(1分)【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回答孟子进行分析的方法,从孟子的回答中可看出,孟子先说“谏行言听”,然后小结“如此,则为之服矣”;然后又以“今也为臣”开始说另一面,以“何服之有”作结。

可见这是用了对比的方法。

答题时,应先总提一句,再分开以原文作具体论述,最后再总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8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杂言-孔子观于吕梁》(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杂言-孔子观于吕梁》(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杂言·孔子观于吕梁》(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四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能过,鼋鼍[注]不敢居。

有一丈夫,方.将涉之。

孔子使人并.崖而止之曰:“此悬水四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敢过,鼋鼍不敢居,意者难可济也!”丈夫不以错意,遂渡而出。

孔子问:“子巧乎?且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曰:“始吾入,先以忠、信;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

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

吾所以能入而复出也。

”孔子谓弟子曰:“水而尚可以忠信而身亲之,况于人乎?”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

孔子曰:“由,记之:奋于言者,华也;奋于行者,伐也。

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不能为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则知.,行要则仁。

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子路问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无也。

君子之修其行,未得,则乐其意;既已得,又乐其知。

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小人则不然。

其未之得,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

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孔子见荣启期,衣鹿皮裘,鼓瑟而歌。

孔子问曰:“先生何乐也?”对曰:“吾乐甚多。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是一乐也;人以男为贵,吾既已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不免襁褓,吾年已九十五,是三乐也。

夫贫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终也。

处常待终,当何忧乎?”(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注]鼋鼍(yuán tuó):中国神话传说中是指巨鳖和扬子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B.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C.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D.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将涉之”与“方六七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方”字含义不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一机一中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

一机一中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

一机一中高三语文 8 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9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假设说浙东的文化在人文理性上有值得称量的人物的话,王充无论如何都可算是一个。

鲁迅在为许寿裳儿子许世瑛开的必读书目中,就有这位先贤的《论衡》。

内中加注说:“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

”鲁迅在文章里屡次讲到王充这个人,对其看法颇佳。

王充的文笔有豪迈之气,言理多奇语。

他对儒家学说的抨击,对迷信之风的抵抗,在东汉可谓是个奇观。

他的特点是不迷于虚妄,非耽于幻像。

那时候世间迷信盛行,独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神灭。

”这样的看法,都远离虚妄之见,对后来的文人多有影响。

我们看鲁迅对中国民间迷信的抨击,就能够看到王充的影子。

读王充的著作,可以感受到他身边猛烈的鬼神气息,那些巫风与惊奇主义的遗存包围着他,使其不得不面对它们。

与谶纬话语对话,是不得已的选择,那结果是与之彻底决裂,走另一条路。

而我们看鲁迅在绍兴的记忆,也是被迷信、鬼魂那些谣俗所困,他直面的,就有那些飘忽不已的神之所,灵魂的有无,思想的明暗。

浙东文化几千年有很大变化,但惊奇主义的气息不绝,也算一种传统。

只是在面对这些传统时,鲁迅没有被同化,而是在对抗里找到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我们由他的特点而联想起王充,实在有一种内在的依据。

鲁迅与周作人后来在文章里不断抨击旧说,对民风里残忍的存在进展解析,已非王充式的反诘,而是借用了人类学的眼光,思想自然有别于古人了。

可是我们看看东汉以来浙东人在礼俗中挣扎、抵抗的例子,也自然会得到一个印象,绍兴消灭了周氏兄弟,实在也不是惊异的吧。

从鲁迅的性格看,他不属于孔子的传统里的人物,与庄子、韩非子的传统倒是略有吻合之处。

但庄子、韩非子太学者气,鲁迅不宠爱那样的论道,而是更为散漫而无所认真。

倒是六朝人的眼光让人感动,他对阮籍、嵇康的态度,就更为亲切,彼此是有深的关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儒》阅读附答案
儒本来是亡国遗民宗教,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所以儒的古义为柔懦。

到了孔子,他对自己有绝大信心,对他领导的文化教育运动也有绝大信心,他又认清了那六百年殷周民族同化的历史实在是东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历史一西周民族的新建设也都建立在周因于殷礼的基础之上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这不再是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柔道所能包涵的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_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柔顺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

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

可见,孔子提倡的儒道是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

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论语》记载了一次对话于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又记着一条有趣的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这便是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观察。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新精神,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的。

那种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是几百年来的儒者遗风,孔子从来不曾抹煞这一套,他只是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

《中庸》中有子路问强一节,这里说的话,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道。

一个人自信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深信鬼神害盈而福谦,他也可以不计较偶然的横暴。

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

但柔道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

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只能柔而不能刚;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而不能有踽踽凉凉的特立独行。

孔子从柔道的儒风里出来,要人柔而能刚,恭而有礼,要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中庸》说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这才是孔子要提倡的那种弘毅的新儒行。

(选自胡适说儒》,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灭殷之后,殷儒就成了亡国遗民,他们柔顺是为了取容于新的朝代。

B.殷儒在周的主要职责是治丧相礼,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一讨生活。

C.孔子没有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这是因为他洞察了历史的规律。

D.西周民族的新建设是在东部殷商文化特别是殷礼的基础上进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刚毅的人格是担当重任、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条件。

B.孔子长期深受武士风气的影响,这使他的新儒主张也具有了武士的色彩。

C.孔子说自己没有做到君子三道,而子贡却认为这些品质正是老师的写照。

D.无论是门徒还是时人,孔予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刚毅勇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自信可能也影响了孔门学者的思想:一个人自信心强,遇事往往能刚毅坚忍。

B.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与孔门柔道是一种强道的看法有一致性。

C.孔子具有变革精神,他振衰起儒,使柔顺取容的殷儒发展成为弘毅进取的新儒。

D.孔子提倡的新儒人格的内涵,既包括柔懦、谦卑、虚心,也包括刚毅、勇敢、进取。

参考答案:
1. C(原因缺失。

根据文本中的又,可知原因还包括他的双重信心。


2. B(曲解原意。

原文表述为我颇疑心,为臆测,选项为论断。

原文几百年修饰的是风气,选项将几百年曲解为长期深受。


3. D(推论不当。

孔子并不提倡柔懦等人格。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