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北京通州区高三二模试题附标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胥潮”。
14.(7分)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雨中观潮的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描绘钱塘江潮的声势作铺垫。
B.第三联正面描写钱塘江潮,以“轻舟”借代,驾驭“轻舟”的正是弄潮儿,故写“轻舟”就是写弄潮儿。
C.尾联以抒怀之虚写结束全诗,诗人借钱塘潮的典故寄予了对世事的感慨,使诗意得以深化,耐人寻味。
D.本诗写观潮时所见、所闻、所感,既绘潮水奔腾之状,又传弄潮儿之神,发诗人观潮之慨,含蕴丰富。
②简析第三联中“弄潮儿”的形象。
(4分)
15.分析“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在表达上的妙处。
(5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以来,“气候”一词几乎家喻户晓。
但“气候”一词的来源,中西方却完全不同。
例如,古希腊语中,“气候”乃是阳光倾斜程度的意思。
即低纬地区阳光倾斜度小,热力强,成为热带气候;高纬地区阳光倾斜度大,热力弱,则为寒带气候。
汉语中的“气候”一词,源自“昔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
”我国《辞海》和《汉语大词典》中的“气候”条目,第一条解释都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
我国农业生产的节奏特别快。
原来,我国盛行冬冷夏热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促,且早春、晚秋季节中因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而多霜冻,使农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缩短,农业生产节奏加快。
例如播种,如果播早了,早茬幼苗可能会受到春霜冻害;反之,如果因怕春霜而播晚了,晚茬作物到秋天还没有成熟就可能受到秋霜冻害。
常常“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这种抢种、抢管、抢收的农业称为“快节奏农业”。
而我国,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正是古代世界上春秋季气温变化最快,因而也是农业生产节奏最快的农业地区。
所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十分注意农时。
例如我国古代最早的农书《汜胜之书·耕作篇》一开头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趣时”就是掌握好农时的意思。
农字繁体字“農”中的“辰”,就有“时”的意思。
但是,掌握农时应该根据阳历,而我国古代却只有阴历。
所以我国早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的《太初历》中就已经把阳历性质的二十四节气的日期编了进去。
因此,已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文章中说:“秦汉以前古人们不得不看天上的星星定季节安排农事……秦汉以后有了节气月令,例如‘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老百姓就毋需再仰观天文了。
”实际上,从看天上行星在恒星间的位置定节气,既费事,又不准确。
所以,中国古人正是依靠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指导我国的快节奏农业生产,保证了基本收成,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中华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兴旺发达。
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5页(共8页)
(取材于林之光《从气象学角度评说二十四节气》,有删节)16.根据文意,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立法,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的《太初历》。
B.“清明下种,谷雨插秧”,是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具体指导。
C.二十四节气依靠的是古人看天上的行星在恒星间的位置定的节气。
D.二十四节气保证基本收成,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兴旺发达。
17.对于“气候”一词的来源,中西方有何不同?(4分)
18.请根据文本和下列材料,分别说说二十四节气诞生的原因和服务的对象。
(4分)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吕氏春秋》)
“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冬至为德。
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
气萌,故夏至为刑。
”(《淮南子》)
“清明、霜降前,祭奠历代帝王庙。
”(《钦定协纪辨方书》)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马站着睡觉
李国文
①我庚午年生,对于马,有一种亲切感。
②年轻时,我在工地劳动改造,有一匹早先随部队转业而来的驮马,我侍候过。
这是一匹老马,架驮将它的颈、脊、背部磨出精光的皮板,可以想见在解放战争年代,背负着给养辎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功劳。
③因为,我是“右派”,常常被打发去打扫马厩。
久而久之,它倒对我熟了,看到我来了,
多少要有点动静,倒不像认识我的朋友们那样避之唯恐不及。
那时,几乎被所有的人疏远,甚至排斥,却偏偏在老马这儿,能够获得一点无言的慰藉。
尤其它那昏暗的眼睛,盯着我,琢磨我,似乎想跟我交谈些什么,我总是忍不住激动。
④于是,便抓起一把黑豆在手心里,让它慢慢地,其实是很困难地舔食。
吃起来那副有
气无力的衰弱样子,牙口老到如此不行的程度,很替它难过。
我就想到典出三国的“驽马恋栈豆”成语,言之也许未必尽然有理。
如果你是一匹垂垂老焉的驽马,试试,你就觉得那是值得
同情,而不应受到奚落的弱点。
⑤司马懿以狠绝的口气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正处于大获全胜的巅峰状态,一个得意辉煌的人,是不大想到暮年也会气颓势弱的,更想不到他的子孙后来甚至死得更难看。
所以这种
无情嘲讽,某种程度也是拿自己开涮。
其实,从生理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成为驽马的这一天。
看到这位动物朋友,便体会到什么叫做精疲力竭,什么叫做力不从心,到这一刻,打心眼里只有同情这匹已经尽了力的老马,而生不出什么讥笑的意思。
⑥我熟悉的这匹马,其实,很通人性的,它的智商,它的情感指数,应该不比工程队养的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6页(共8页)
⑧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没有接触过任何一匹活生生的马,在我的全部记忆中,只有昭陵八骏,只有吕布、关羽的赤兔,只有韩愈论马的文章,只有李贺写马的诗,只有徐悲鸿画的马,只有与马有关的“天马行空”、“龙马精神”、“马到成功”、“春风得意马蹄疾”等等令人昂扬的词句。
我第一眼看到这匹老马,这匹老而且病弱的马,连“马瘦毛长”这四个字都当不上,令人感到十分泄气。
那稀落的毛,那残断的尾,那瘦骨嶙峋的骨架,那近乎失明的眼睛,我都替它活得累。
⑨然而,它始终站立着,不倒,活出一份尊严。
⑩从它那儿,我才知道马是站着睡觉的。
我还和一位老兵探讨过,应该让这匹老马像生产队里的牛一样,能够卧下来,得到将养才是。
那老兵断言,它要卧下来,大概也就离死不远了。
我看得出来,它太老了,它并不总能支撑得住,它有时不得不靠在拴马的桩子上,不得不倚在马厩的墙壁上,但是,我更看得出来,它在维护着一匹战马的绝不倒下的尊严,它不得不把四条腿分劈得开些,好站立得稳固些。
○11
我真被它那维护尊严的精神,感动了。
○12
不久,我离开那工程队,到更遥远的大山深处的工地去了,再也打探不到那匹老马的消息。
但我相信,它会尊严地站着,一直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3
从那以后,我也明白了许多,一个人,活到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也许未必能够完全保持这种站着活的尊严,但是,不卖弄哀苦,不炫耀屈辱,不唠叨不幸,不冀求恩典,不侥幸免费午餐,不稀罕施舍慈悲,还是应该尽量努力去做的。
○14
又到我生命中的马年了,我不禁想起那个无言的动物朋友。
(取材于李国文同名散文)注:驽马恋栈豆:出自《晋书·宣帝纪》。
“(曹)爽与(桓)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意思是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
比喻平庸的人只贪图安逸,无远大志向。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开篇写因自己属马,由此对马感到亲切,不仅点题,还引出下文对马的描写,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B.这匹老马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作者交代它曾经的身份,意在为它现在的遭遇感到惋惜。
C.第⑥段作者说他和老马互相看着,他们之间似乎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是因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
D.作者不惜笔墨描写这匹战马有气无力的衰老的样子,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了老马的坚强与老马的骨气。
E.本文以“马站着睡觉”为题,不仅点明马特有的特点,还表达出对老马的感情,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8页(共8页)
20.结合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9分)
①作者说“从那以后,我也明白了许多”,说说作者明白了什么?(4分)
②说说作者对这匹老马的情感变化。
(5分)
2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6分)
走进马厩,那些与它同住的守卫狗认出我来,情不自禁地扑跳过来,但老马,不冷不热的样子,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矜持。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限选作其中一小题。
)(10分)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送走纯真的少年,十八岁,是对懵懂幼稚的道别,是与成熟稳健的郑重相约。
十八岁,是生命航线上一个新的起点。
十八岁,迈入成年的行列,肩负责任,担起重任。
①请你描写一下看了以上这段文字的心理感受。
要求:感受真切,语言生动。
字数150字。
②学校要为十八岁的你们举行成人仪式,但你因为有某种事情,不能参加这个重大的仪
式。
请你给班主任老师写个请假条。
要求: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家”是疲惫时的港湾,是灵魂的栖息地。
“家”既是亲情的归宿,也是梦想的摇篮。
“家”既在眼前,也可能在远方。
请以“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
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9页(共8页)
高三语文二模练习参考答案
2014年5月1、共14分
1.D【A项“城府”;B项“岿(kuī)然不动”;C项“奔(bēn)回”、废墟。
】
2.B【势力: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
势利: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
窝:蜷缩或呆在某处不活动。
蜷:卷曲。
眉目:(文章、文字的)纲要;条理。
头绪: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
】
3.C(应是“倒背如流”。
倒背如流:倒着背诵像流水那样顺畅,形容诗文等读得很熟。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
)
4.C
5.B
6.D
7.A
二、共21分
8. A(因:沿袭)
9. B(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
10. A(B项“怀疑……是司马迁添加的”文中无此说法。
C项是“依附武王”,原因是王安石推测的,没给肯定结论。
D项证明《史记》的不可靠。
)
11.原因:是后世的偏见独识(个人的偏见和主观臆断)(2分)。
【评分标准:共12分。
原因:2分;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2分;认识或看法5分;语言表达:3分。
】
三、共25分
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10页(共8页)
12.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
【评分标准:共5分。
断对2处得1分,3处2分,4处3分,5—6处4分,7—8处5分。
错2处扣1分。
】
参考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难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
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
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
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
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
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
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
13.①烟笼寒水月笼沙郁孤台下清江水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⑤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评分标准:共8分。
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
14. ①B(应是“侧面描写”)
【评分标准:共3分。
】
②弄潮儿的形象:迎潮而上、本领高超、勇敢矫健、不畏艰险。
(2分)
分析:钱塘潮汹涌澎湃,可“轻舟故溯洄”,偏要投身急流之中,一个“故”字衬托出弄潮儿迎潮而上、不畏艰险、本领高超的气魄。
(2分)
【评分标准:共4分。
】
15. 钱塘潮涛声犹如千匹骏马疾驰而来,声震耳膜,使天地为之摇撼;它的气
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11页(共8页)
势仿佛卷裹着万座大山一起压来,气吞万里,使风云为之变色(诗意解释1分)。
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手法2分),使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与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更为具体可感,传神地状写出钱塘江潮恢宏磅礴的气势
(表达效果2分)。
【评分标准:共5分。
】
四、共11分
16. C(3分)
17. 西方的“气候”一词,主要指空间变化(2分);我国“气候”一词,源自一年中的时间变化(2分)。
【评分标准:4分。
】
18. 文本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专门为适应快节奏的农业需要而诞生的(1分)。
服务的对象是农民(1分)。
材料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为体现统治者的王权而诞生的。
统治者把特定的节气与统治者实行刑罚、庆赏,或祭天祭祖等国家典礼和仪式结合起来,规定一
年四季中帝王该做和不该做的事(1分)。
服务的对象是帝王(1分)。
【评分标准:4分。
】
五、共19分
19. AB(A项开篇没有点题和奠定基调的作用。
B项文中无此说法。
)
【评分标准:共4分。
每项2分。
】
20.①明白了人应该真实的活着(2分);心态平和、有尊严的活着(2分)。
【评分标准:共4分。
】
②由开始见到这匹老马的失望(泄气);(1分)到从老马那里获得无言慰藉的感动(激动);(1分)再到对他衰老得吃不下东西的难过与同情;(1分)
以及它虽然衰老得站不住,但总在尽力维护着一匹战马的绝不倒下的尊严的感
动与钦佩;(1分)离开老马后的伤感与想念(1分)。
【评分标准:共5分。
】
21. 赏析:对比、引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3分)
表达效果:3分。
(要分别分析,抓住每种修辞的特点,突出老马的形象。
)【评分标准:共6分。
】
6、作文(60分)
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12页(共8页)
标点:全文一逗到底或没有标点符号的,扣2分。
书写:全文书写极其潦草的,扣2分;文中部分书写潦草或格式不正确的,扣1分。
字数:字数不够700的,每少50字扣1分,扣完2分为止。
附:文言参考译文:
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对它的辩说非常详尽明确,可是后世不去深入的考察探究,仅凭借偏见和个人的看法,于是形成一种说法,导致失去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学者士大夫全都信守这种说法而不改变,这是有的啊,对伯夷的认识就是这样。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
因为孔子、孟子是值得信赖的而且他们又反复地加以辩说,这就更加可信了。
孔子说:“不念旧怨,求仁而得仁,在首阳山下挨饿,是德高而隐逸的人。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心目中的君王他就不侍奉,不立身在恶人的朝廷,躲避商纣王隐居在渤海边上,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是百世的楷模。
”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纣王的暴政,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
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拦着马头劝阻,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
韩愈沿袭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如果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
这是大错特错。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痛恨纣王呢?而最突出的,是伯夷了。
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去投奔他。
在那个时候,想要推翻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哪有什么不同?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伯夷却不依附周武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二位老人,都是天下高寿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
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是
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14页(共8页)
不是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呢?或许投奔西伯侯而死在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活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呢?像这样来谈
论伯夷,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对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治理天下的方法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
商纣
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
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将如何立在世上?所以我说:古圣先贤已经辩说得很明白了,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
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会仅仅是姜太公呢!
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15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