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北京通州区高三二模试题附标准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胥潮”。

14.(7分)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雨中观潮的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描绘钱塘江潮的声势作铺垫。

B.第三联正面描写钱塘江潮,以“轻舟”借代,驾驭“轻舟”的正是弄潮儿,故写“轻舟”就是写弄潮儿。

C.尾联以抒怀之虚写结束全诗,诗人借钱塘潮的典故寄予了对世事的感慨,使诗意得以深化,耐人寻味。

D.本诗写观潮时所见、所闻、所感,既绘潮水奔腾之状,又传弄潮儿之神,发诗人观潮之慨,含蕴丰富。

②简析第三联中“弄潮儿”的形象。(4分)

15.分析“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在表达上的妙处。(5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以来,“气候”一词几乎家喻户晓。但“气候”一词的来源,中西方却完全不同。例如,古希腊语中,“气候”乃是阳光倾斜程度的意思。即低纬地区阳光倾斜度小,热力强,成为热带气候;高纬地区阳光倾斜度大,热力弱,则为寒带气候。

汉语中的“气候”一词,源自“昔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我国《辞海》和《汉语大词典》中的“气候”条目,第一条解释都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

我国农业生产的节奏特别快。原来,我国盛行冬冷夏热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促,且早春、晚秋季节中因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而多霜冻,使农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缩短,农业生产节奏加快。例如播种,如果播早了,早茬幼苗可能会受到春霜冻害;反之,如果因怕春霜而播晚了,晚茬作物到秋天还没有成熟就可能受到秋霜冻害。常常“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种抢种、抢管、抢收的农业称为“快节奏农业”。而我国,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正是古代世界上春秋季气温变化最快,因而也是农业生产节奏最快的农业地区。

所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十分注意农时。例如我国古代最早的农书《汜胜之书·耕作篇》一开头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趣时”就是掌握好农时的意思。农字繁体字“農”中的“辰”,就有“时”的意思。

但是,掌握农时应该根据阳历,而我国古代却只有阴历。所以我国早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的《太初历》中就已经把阳历性质的二十四节气的日期编了进去。因此,已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文章中说:“秦汉以前古人们不得不看天上的星星定季节安排农事……秦汉以后有了节气月令,例如‘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老百姓就毋需再仰观天文了。”实际上,从看天上行星在恒星间的位置定节气,既费事,又不准确。

所以,中国古人正是依靠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指导我国的快节奏农业生产,保证了基本收成,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中华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兴旺发达。

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5页(共8页)

(取材于林之光《从气象学角度评说二十四节气》,有删节)16.根据文意,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立法,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的《太初历》。

B.“清明下种,谷雨插秧”,是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具体指导。

C.二十四节气依靠的是古人看天上的行星在恒星间的位置定的节气。

D.二十四节气保证基本收成,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兴旺发达。

17.对于“气候”一词的来源,中西方有何不同?(4分)

18.请根据文本和下列材料,分别说说二十四节气诞生的原因和服务的对象。(4分)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吕氏春秋》)

“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

气萌,故夏至为刑。”(《淮南子》)

“清明、霜降前,祭奠历代帝王庙。”(《钦定协纪辨方书》)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马站着睡觉

李国文

①我庚午年生,对于马,有一种亲切感。

②年轻时,我在工地劳动改造,有一匹早先随部队转业而来的驮马,我侍候过。这是一匹老马,架驮将它的颈、脊、背部磨出精光的皮板,可以想见在解放战争年代,背负着给养辎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功劳。

③因为,我是“右派”,常常被打发去打扫马厩。久而久之,它倒对我熟了,看到我来了,

多少要有点动静,倒不像认识我的朋友们那样避之唯恐不及。那时,几乎被所有的人疏远,甚至排斥,却偏偏在老马这儿,能够获得一点无言的慰藉。尤其它那昏暗的眼睛,盯着我,琢磨我,似乎想跟我交谈些什么,我总是忍不住激动。

④于是,便抓起一把黑豆在手心里,让它慢慢地,其实是很困难地舔食。吃起来那副有

气无力的衰弱样子,牙口老到如此不行的程度,很替它难过。我就想到典出三国的“驽马恋栈豆”成语,言之也许未必尽然有理。如果你是一匹垂垂老焉的驽马,试试,你就觉得那是值得

同情,而不应受到奚落的弱点。

⑤司马懿以狠绝的口气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正处于大获全胜的巅峰状态,一个得意辉煌的人,是不大想到暮年也会气颓势弱的,更想不到他的子孙后来甚至死得更难看。所以这种

无情嘲讽,某种程度也是拿自己开涮。其实,从生理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成为驽马的这一天。看到这位动物朋友,便体会到什么叫做精疲力竭,什么叫做力不从心,到这一刻,打心眼里只有同情这匹已经尽了力的老马,而生不出什么讥笑的意思。

⑥我熟悉的这匹马,其实,很通人性的,它的智商,它的情感指数,应该不比工程队养的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6页(共8页)

⑧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没有接触过任何一匹活生生的马,在我的全部记忆中,只有昭陵八骏,只有吕布、关羽的赤兔,只有韩愈论马的文章,只有李贺写马的诗,只有徐悲鸿画的马,只有与马有关的“天马行空”、“龙马精神”、“马到成功”、“春风得意马蹄疾”等等令人昂扬的词句。我第一眼看到这匹老马,这匹老而且病弱的马,连“马瘦毛长”这四个字都当不上,令人感到十分泄气。那稀落的毛,那残断的尾,那瘦骨嶙峋的骨架,那近乎失明的眼睛,我都替它活得累。

⑨然而,它始终站立着,不倒,活出一份尊严。

⑩从它那儿,我才知道马是站着睡觉的。我还和一位老兵探讨过,应该让这匹老马像生产队里的牛一样,能够卧下来,得到将养才是。那老兵断言,它要卧下来,大概也就离死不远了。我看得出来,它太老了,它并不总能支撑得住,它有时不得不靠在拴马的桩子上,不得不倚在马厩的墙壁上,但是,我更看得出来,它在维护着一匹战马的绝不倒下的尊严,它不得不把四条腿分劈得开些,好站立得稳固些。

○11

我真被它那维护尊严的精神,感动了。

○12

不久,我离开那工程队,到更遥远的大山深处的工地去了,再也打探不到那匹老马的消息。但我相信,它会尊严地站着,一直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3

从那以后,我也明白了许多,一个人,活到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也许未必能够完全保持这种站着活的尊严,但是,不卖弄哀苦,不炫耀屈辱,不唠叨不幸,不冀求恩典,不侥幸免费午餐,不稀罕施舍慈悲,还是应该尽量努力去做的。

○14

又到我生命中的马年了,我不禁想起那个无言的动物朋友。

(取材于李国文同名散文)注:驽马恋栈豆:出自《晋书·宣帝纪》。“(曹)爽与(桓)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意思是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比喻平庸的人只贪图安逸,无远大志向。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开篇写因自己属马,由此对马感到亲切,不仅点题,还引出下文对马的描写,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B.这匹老马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作者交代它曾经的身份,意在为它现在的遭遇感到惋惜。

C.第⑥段作者说他和老马互相看着,他们之间似乎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是因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

D.作者不惜笔墨描写这匹战马有气无力的衰老的样子,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了老马的坚强与老马的骨气。

E.本文以“马站着睡觉”为题,不仅点明马特有的特点,还表达出对老马的感情,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高三语文模拟(二)试卷第8页(共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