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pt课件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 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 方法,也包括列宁继承和发展,推 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 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 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
荒地和改良土壤。 8.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
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 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业,促使城乡对
立逐步消灭。 10.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
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 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等等。
7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 1、美国约翰·卡西迪在《马克思的回归》一文中指出:在马克思死后 的一个世纪里,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推进了许多旨在提高工人水平的改 革:劳动法、最低工资立法、福利救济、公共住房、公共卫生体制、 遗产税、累进税等等。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些改良措施会被贴上“社 会主义”的标签;他确实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许多这样的改革 措施,没有这些改革,很难想象资本主义还会继续存在。
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 摸索。
9
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
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
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
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 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
• 不管他有什么错误。他确实是一个通晓我们经济制度的人,只要资 本主义继续存在,他的作品就值得拜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 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 方法,也包括列宁继承和发展,推 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 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 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
荒地和改良土壤。 8.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
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 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业,促使城乡对
立逐步消灭。 10.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
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 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等等。
7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 1、美国约翰·卡西迪在《马克思的回归》一文中指出:在马克思死后 的一个世纪里,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推进了许多旨在提高工人水平的改 革:劳动法、最低工资立法、福利救济、公共住房、公共卫生体制、 遗产税、累进税等等。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些改良措施会被贴上“社 会主义”的标签;他确实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许多这样的改革 措施,没有这些改革,很难想象资本主义还会继续存在。
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 摸索。
9
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
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
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
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 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
• 不管他有什么错误。他确实是一个通晓我们经济制度的人,只要资 本主义继续存在,他的作品就值得拜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秀PPT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 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 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 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再次,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
社会形态更替。
5
真题练习
11年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 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 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6
06年单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 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 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 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原理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 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揭示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
1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7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 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唯物 史观
4
(二)社会存在
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 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 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 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 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再次,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
社会形态更替。
5
真题练习
11年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 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 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6
06年单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 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 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 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原理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 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揭示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
1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7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 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唯物 史观
4
(二)社会存在
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 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开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①新事物:符合历史前进 ②旧事物: ③区别根本标志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理
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联系和开展的规律性
1、规律的含义: 事物开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
稳定的联系。 〔1〕本质联系 〔2〕必然联系〔非偶然联系〕 〔3〕稳定的〔重复性〕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2、规律的类型
➢ 一般规律 ➢ 特殊规律 ➢ 个别规律〔微观规律〕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3、三者的联系
✓ 自然规律 ✓ 社会规律 ✓ 思维规律
相互渗透,穿插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4、唯物辩证法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1〕根本规律 ① 质量可变:提醒两种状态〔属性〕量变——质变 ② 对立统一:提醒内容、动力:内部矛盾同一性 ③ 否认:前途方向
第二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二、人的活动辩证法与客观事物
辩证法的统一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 四、联系和开展的规律性 五、开展的决定性
一、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唯物辩证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开展的历史形态 ①朴素辩证法 〔唯物、直观、猜测〕 ?老子?:“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
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 之间 的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 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3〕联系的普遍性 〔4〕联系的多样性 〔5〕联系的条件性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事物的永恒开展
〔1〕联系与运动、变化、开展的关系 ①联系导致运动、变化、开展 ②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 ③变化:指运动的一般内容〔过程、状态、趋势〕 前进的上升运动 后退的运动 ④开展:前进的运动、变化、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课件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 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 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 完善。
介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
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马克思主义》 ppt课件
目录
• 马克思主义概述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科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01
CATALOGUE
马克思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包括阶级性、科学性 和实践性。
02
CATALOGUE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总结词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 物质,以及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和辩证法。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 有能动作用,能够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辩证 唯物主义还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 内部的矛盾运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推动事物不断发展。辩证法则是解决矛盾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事物 的矛盾运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 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决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 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是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政治 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 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 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 完善。
介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
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马克思主义》 ppt课件
目录
• 马克思主义概述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科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01
CATALOGUE
马克思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包括阶级性、科学性 和实践性。
02
CATALOGUE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总结词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 物质,以及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和辩证法。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 有能动作用,能够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辩证 唯物主义还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 内部的矛盾运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推动事物不断发展。辩证法则是解决矛盾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事物 的矛盾运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 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决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 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是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政治 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1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科学揭示:实 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 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 为革命的实践。”
1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基本特征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实践的基本特征
➢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 的能动性;
2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实践的基本特征
➢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 史性的特点。
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主 世界万物的本原。
义
的
物
质
观
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 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 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部PPT演示课件
可见,马克思主义原理就是研究这种共性的东西(哲学: 世界共性。例如:道、绝对精神、物质、理念;政治经济 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跻身会发展的 共性问题),具体科学研究的个性的东西。
11
2020/3/4
马
马克思给夫人燕妮的信
我的亲爱的: 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跟你交谈,
的共性 4、“白马非马”(白
指 颜色,马指形状,颜 色+形状=形状)
10
2020/3/4
马
小结:
1、所有的概念指的是这一类物的共性,失去这一一共性, 此物也将不存在。
2、共性的特征: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但又客观存 在的
3、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个别之中
4、一般和个别的作用:一般更为重要,精神灵魂,决定 此物的存在,大凡称上“家”的人都能达到一般这种境界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4、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7
2020/3/4
马
(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1、理论联系实际 (世界、国家、个人;过去、现在、未来) 2、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 3、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4、知——理解——运用
8
2020/3/4
马
复习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能样才能学 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
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
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无论如何,这些阴
11
2020/3/4
马
马克思给夫人燕妮的信
我的亲爱的: 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跟你交谈,
的共性 4、“白马非马”(白
指 颜色,马指形状,颜 色+形状=形状)
10
2020/3/4
马
小结:
1、所有的概念指的是这一类物的共性,失去这一一共性, 此物也将不存在。
2、共性的特征: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但又客观存 在的
3、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个别之中
4、一般和个别的作用:一般更为重要,精神灵魂,决定 此物的存在,大凡称上“家”的人都能达到一般这种境界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4、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7
2020/3/4
马
(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1、理论联系实际 (世界、国家、个人;过去、现在、未来) 2、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 3、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4、知——理解——运用
8
2020/3/4
马
复习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能样才能学 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
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
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无论如何,这些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的能力,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和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 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4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分歧 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0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 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 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
0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意识和物质 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 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 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 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 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 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中有动、动中 有静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时间与空间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绝对的、有限的 空间:物质运动的延展性和伸张性、相对的、无限的 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
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联系
含义: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 用、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是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环节
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必然性与偶然性: (转后) 可能性与现实性: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可能出发;可能性可以转化 为现实性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 动性。 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 者割裂,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 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 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时间与空间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绝对的、有限的 空间:物质运动的延展性和伸张性、相对的、无限的 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
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联系
含义: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 用、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是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环节
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必然性与偶然性: (转后) 可能性与现实性: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可能出发;可能性可以转化 为现实性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 动性。 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 者割裂,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 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 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课件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维护社会 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出 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 唯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强调物 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
2 辩证法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包括矛 盾的普遍性、转化和统一。
3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强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得到广泛应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 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本课件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1
当代世界形势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指 导意义。
2
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维护社会 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出 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 唯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强调物 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
2 辩证法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包括矛 盾的普遍性、转化和统一。
3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强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得到广泛应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 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本课件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1
当代世界形势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指 导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规则。虽然合理的规则是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它总是由人制定的,如果它不符合 实际,就可以修改和取消。规律则是客观存在的,它既不能创 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普遍规律
起作用的 范围
特殊规律
规 自然规律
律
起作用的 领域
社会规律 思维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因为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到它,还是没有认识到它,它都存在,都 在那里起作用。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 地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这是说,规律表示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
趋势。飞翔在空中的鸟类,飞机以及其他一切物体,当它的动 力作用消失时,必然顺着引力方向降落到地面上来,这就是地 心引力规律的作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的赵县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从这 里北上可抵重镇涿郡(今河北涿州市), 南下可达京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 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河水所阻断, 影响了人们来往,每当洪水季节甚至不 能通行,公元605年李春奉命在河上建设 一座大型石桥以结束长期以来交通不便 的状况。(善)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美)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
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卡尔•亨利希•马克 思
(1818-1883)
虽然你的诗歌“天分着 实使我感到高兴,对它 我寄予很多期望,但是, 如果我看到你成为一个 平庸的诗人,我会感到 伤心的。”
——亨利•马克思
马克思的诗集《爱之书》 (第一部)、《爱之书》 (第二部)、《歌之书》 (第三部)都是献给燕 妮•冯•维斯特华伦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konomisch-
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K.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 批判性研究,并对共产主义作初步论证的一 部早期著作。又称巴黎手稿。1844年夏写于 巴黎。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
法国 雷蒙•罗维
Raymond Loeway (1889-1988)
忍受饥饿的人(食物) 忧心忡忡的穷人(最美的风景) 贩卖矿物的商人(矿石)
功利主义(美被遮蔽)——去功利主义(美被解蔽)
三、劳动异化和美的异化
1、劳动异化
2、美的异化
四、马克思关于美的复归的思 想
1、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 放的思想
西方美学史上的看法
客观论:形式说 理念说 典型说 完善说 主观论:快感说 判断说 直觉说 情感符号说 关系论:美在关系 美在距离 美在生活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美学
人 本质力量 对象化
关系
审美对象
二 马克思论美的本质 1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a 人和动物的区别 b 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的自觉性、自由 性 和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c 美是人类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 化的感性显现
2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巴黎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3个 笔记本组成,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马克 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作了分析批判。肯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的功绩在于:把劳动提高为政治经济学的唯 一原则,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 并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反比关系。同时批判 了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 把私有财产当作前提,以及把私有财产的规 律看作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 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立场。
马克思后来他不主要从事文学创 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浪漫派的诗歌是理想主义的,诗歌把他 的艺术同爱情变成了某种彼岸世界的存 在,诗意的想象不能代替对社会的批判。
从事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著述以及共产 主义理论的建立而无暇顾及 。
一、马克思的美学观
1、什么是美?
2、美和审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马克思论美的复归
2.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19世纪文艺思潮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及其他理论资源
案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马克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德国古典美学
古希腊以来的文艺传统 案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古典文学传统 的借鉴和吸收
2.1.1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19世纪文艺思潮
1、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2、马、恩论文艺的一般的社会性质和规律 3、马、恩论文艺的特殊性质 4、马、恩论历史悲剧 5、 恩格斯论现实主义及典型 6、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苏联和中国的传播和发
展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论文艺)
7、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西方的传播、发展和演 变
第一部分 马克思的美学观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手稿》对于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 重要意义。《手稿》全文发表后,特别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 广泛注意,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它 的丰富内容。但在对《手稿》的评价上存 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这部著作在马克思 主义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估计不足,另一种 则把它看作马克思思想的“顶峰”。这两 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人的生产——不受肉体需要支配——人的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内在尺度:全面生产)
人的本质力量
体力 智力
世界、历史(劳动)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核心:劳动产品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劳动创造了美
河北省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全长 50.82米,宽9米,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 全桥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1000多 块,每块石重达1吨 。全桥仅一个大孔, 四个小孔……(真)
二、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 核心命题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劳动)了美
1、美的规律——“人也按照美的规律 来建造”
动物的生产——蜜蜂、海狸、蚂蚁
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口生 产
动物的生产——肉体的需要支配——肉体 的生存与种族的繁衍 (种属尺度:片面生 产)
马克思恩格斯与无产阶级文学 马克思恩格斯与19世纪文坛作家 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等
思潮的批判和论争
2.1.2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及其他理论资源
马克思恩格斯与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英国古典经济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 背景介绍 2 美的本质 3 美的根源以及美感的形成 4 审美能力的形成及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5 《手稿》对美学和文艺学的启示
第一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 背景介绍
1 时代背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社会 矛盾日益突出,工人运动层出不穷。法国里昂 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 工人起义
2 美学研究状况 主观派 客观派
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美)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
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卡尔•亨利希•马克 思
(1818-1883)
虽然你的诗歌“天分着 实使我感到高兴,对它 我寄予很多期望,但是, 如果我看到你成为一个 平庸的诗人,我会感到 伤心的。”
——亨利•马克思
马克思的诗集《爱之书》 (第一部)、《爱之书》 (第二部)、《歌之书》 (第三部)都是献给燕 妮•冯•维斯特华伦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konomisch-
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K.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 批判性研究,并对共产主义作初步论证的一 部早期著作。又称巴黎手稿。1844年夏写于 巴黎。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
法国 雷蒙•罗维
Raymond Loeway (1889-1988)
忍受饥饿的人(食物) 忧心忡忡的穷人(最美的风景) 贩卖矿物的商人(矿石)
功利主义(美被遮蔽)——去功利主义(美被解蔽)
三、劳动异化和美的异化
1、劳动异化
2、美的异化
四、马克思关于美的复归的思 想
1、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 放的思想
西方美学史上的看法
客观论:形式说 理念说 典型说 完善说 主观论:快感说 判断说 直觉说 情感符号说 关系论:美在关系 美在距离 美在生活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美学
人 本质力量 对象化
关系
审美对象
二 马克思论美的本质 1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a 人和动物的区别 b 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的自觉性、自由 性 和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c 美是人类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 化的感性显现
2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巴黎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3个 笔记本组成,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马克 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作了分析批判。肯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的功绩在于:把劳动提高为政治经济学的唯 一原则,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 并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反比关系。同时批判 了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 把私有财产当作前提,以及把私有财产的规 律看作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 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立场。
马克思后来他不主要从事文学创 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浪漫派的诗歌是理想主义的,诗歌把他 的艺术同爱情变成了某种彼岸世界的存 在,诗意的想象不能代替对社会的批判。
从事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著述以及共产 主义理论的建立而无暇顾及 。
一、马克思的美学观
1、什么是美?
2、美和审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马克思论美的复归
2.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19世纪文艺思潮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及其他理论资源
案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马克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德国古典美学
古希腊以来的文艺传统 案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古典文学传统 的借鉴和吸收
2.1.1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19世纪文艺思潮
1、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2、马、恩论文艺的一般的社会性质和规律 3、马、恩论文艺的特殊性质 4、马、恩论历史悲剧 5、 恩格斯论现实主义及典型 6、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苏联和中国的传播和发
展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论文艺)
7、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西方的传播、发展和演 变
第一部分 马克思的美学观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手稿》对于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 重要意义。《手稿》全文发表后,特别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 广泛注意,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它 的丰富内容。但在对《手稿》的评价上存 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这部著作在马克思 主义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估计不足,另一种 则把它看作马克思思想的“顶峰”。这两 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人的生产——不受肉体需要支配——人的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内在尺度:全面生产)
人的本质力量
体力 智力
世界、历史(劳动)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核心:劳动产品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劳动创造了美
河北省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全长 50.82米,宽9米,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 全桥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1000多 块,每块石重达1吨 。全桥仅一个大孔, 四个小孔……(真)
二、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 核心命题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劳动)了美
1、美的规律——“人也按照美的规律 来建造”
动物的生产——蜜蜂、海狸、蚂蚁
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口生 产
动物的生产——肉体的需要支配——肉体 的生存与种族的繁衍 (种属尺度:片面生 产)
马克思恩格斯与无产阶级文学 马克思恩格斯与19世纪文坛作家 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等
思潮的批判和论争
2.1.2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及其他理论资源
马克思恩格斯与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英国古典经济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 背景介绍 2 美的本质 3 美的根源以及美感的形成 4 审美能力的形成及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5 《手稿》对美学和文艺学的启示
第一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 背景介绍
1 时代背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社会 矛盾日益突出,工人运动层出不穷。法国里昂 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 工人起义
2 美学研究状况 主观派 客观派
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