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医学院教案

合集下载

湖南省医药学校教案

湖南省医药学校教案

湖南省医药学校教案一、课程名称:基础医学知识二、课时安排: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各大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医学现象。

四、教学内容:1. 人体各大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

3. 医学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体各大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医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加深对人体的基本认识。

2. 提问:你们认为人体最重要的是哪个系统?为什么?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人体各大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等。

2. 讲解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包括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内分泌、神经调节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生活中的医学现象,如贫血、感冒、高血压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解释现象背后的医学原理。

四、小组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和见解。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绘制人体各大系统的示意图,加深对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课程名称:药物学基础七、课时安排:45分钟八、教学目标:1.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2. 掌握常见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沙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第八章微生物生态授课教师罗琼所属系(部)基础医学系所属教研室生物技术职称助教授课时间 2011年 11月2日第9周星期三第1-2节第 7次课授课时数 2授课班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 2010 级 1 班教学课型理论课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微生物学、袁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微生物遗传物质基础及其特性,基因突变的类型和规律以及突变体的筛选。

2、熟悉原核微生物细胞间基因转移的几种方式。

3.了解遗传育种的几种类型以及微生物基因组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核酸的特性,质粒的几种类型,基因突变的两种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基因突变体的筛选。

难点:微生物的接合作用,转化作用,转导作用。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其他□教学手段(请打√选择):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第二节微生物间及与其他生物间相互关系三.寄生关系定义: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取得营养和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现象。

(一)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真菌、细菌、噬菌体以及原生动物等之间的寄生关系。

发现最多的是病毒对各种微生物的寄生。

此列为提示栏重点内容示图:蛭弧菌寄时间分配(分钟)5(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关系植物病原微生物:专性寄生(与共生区别)半专性寄生腐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关系寄生于人类和高等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和内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

寄生于昆虫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杀虫剂,冬虫夏草。

四.拮抗关系定义: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他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非特异拮抗关系:如乳酸菌能产生乳酸,能抑制腐败菌的生长。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 沙 医 学 院 教 案
课程名称 局部解剖学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 题) 教授教师 刘阳名 所属系(部) 基础系 所属教研 室 授课时间 2014 课 授课班级 教学课型 理论课√ 临床医学本科 专业 2013 实验课 见习课 级 1 班 讨论课 其它
2008 年 11 月
胸部
解剖学教研室
职称
讲师
年 9 月 22 日 第 周星期 一
1.彭裕文,局部解剖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12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2.柏树令 系统解剖学,第 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严振国 正常人体解剖学,第 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教研室意见:
符合本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同意在本科教学中使用。
教研室主任签章: 课后记(即通过收集教学督导专家、同行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认真整理分析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在课程 结束后填写)
教学手段(请打√选择) : 板书 √ 实物 标本 挂图 模型 投影 幻灯 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此列为提示栏(包括重 点、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 容、教书育人等) 时 间 分 配
第三章 胸部 第一节、概述
一、胸部的境界与分区 二、胸部的表面解剖(体表标志,标志线) 。 第二节、胸壁: 一、 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浅血管,皮神经。乳房的位置、 形态结构和淋巴回流) 。 (一) 皮肤:胸部皮肤各部厚薄不一,前外侧薄,背部较厚。 (二) 浅筋膜:内含脂肪组织、皮神经、浅血管、淋巴管和乳腺。 (三)乳房: 1.位置:女性位于胸肌筋膜前方, 第 2~ 6 肋之间,内至胸骨旁线、 外达腋中线,男性乳头平对第 4 肋间隙,女性略低,并偏外下。 2.形态构造 ① 形态:女性乳房的大小和形态变化较大。 ② 构造:由皮肤、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和乳腺构成。每侧乳房由 15~20 个乳腺叶组成,每个乳腺叶有一输乳管,末端开口于乳头。小叶 间之间有小叶间隔,皮肤与胸大肌之间有乳房悬韧带,对乳房起固定 和支持作用。 3.淋巴引流 ① 外侧部、中央部:注入胸肌淋巴结(主要,早)。 ② 上部: 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③ 内侧部:注入胸骨旁淋巴结。 ④ 深部: 注入胸肌间淋巴结或尖淋巴结。 ⑤ 内侧部:内侧部的浅淋巴管和对侧乳房的吻合淋巴管交通。 ⑥ 内下部:与腹前外侧壁淋巴管,膈下间隙和肝淋巴管吻合。 (4)常用切口 ① 乳房后脓肿,应沿乳房下皱襞作弧形切开引流。 ② 乳晕深面,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引流。 ③ 一般乳房脓肿应作放射状切口,以免切断输乳管。 二、 深层结构 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内血管,胸内筋膜。膈:位置和分部, 裂孔(腔静脉孔,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血管、淋巴和神经) 。 (一) 深筋膜 分浅、深两层,深层在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形成锁胸筋膜。 (二)胸廓外肌 前有胸大肌、胸小肌及腹外斜肌上份;侧面有前锯肌;背侧有斜方 肌、背阔肌、竖脊肌。 (三) 胸廓和肋间隙 肋间隙结构: ① 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浅层,肌纤维方向从外上斜向前下方。 ② 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垂直。 ③ 肋间最内肌:于肋间内肌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肋间内肌相同, 肋间的神经、血管就位 于两者之间。肋间最内肌薄弱不完整,仅存在于肋间中 1/3 部,因此在 肋间后部,肋间神经、 血管直接与胸内筋膜相邻,故胸膜炎时可刺激神经引起肋间神经痛。

湖南省医药学校教案

湖南省医药学校教案

湖南省医药学校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基础医学2. 课时:45分钟3. 年级:大一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b. 培养学生对细胞的观察和分析能力c.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细胞膜的功能b.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c. 细胞器的分类及功能2. 教学难点:a. 细胞核的内部结构b. 细胞器的详细功能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b. 示教法:展示细胞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细胞结构c.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2. 教学手段:a. 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胞结构图谱,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b. 细胞模型:让学生触摸和观察细胞模型,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c. 实验器材:显微镜、细胞培养皿等四、教学内容1. 细胞的概念与历史2. 细胞的基本结构a. 细胞膜b. 细胞质c. 细胞核3. 细胞的功能a. 细胞膜的功能:物质交换、细胞信号传递b. 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的存储与调控c. 细胞器的功能:细胞代谢、能量供应、物质合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学的基本知识2. 讲解:详细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重点讲解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3. 示教:展示细胞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细胞的结构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 实验: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细胞结构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细胞基本结构与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细胞学说的历史与发展:介绍细胞学说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对现代生物学的影响。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沙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生理学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授课教师
所属系(部)
基础系
所属教研室
生理教研室
职称
授课时间
2014.2
授课时数
2
授课班级
临床专业(本科√专科□)级班
教学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习题课□讨论课□其它□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生理学朱大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教学目的要求:
二、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1.1理化性质保持在恒定的性质。
1.2这种恒定并不是保持在某一值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有微小的波动。如人体体温在24小时内就有波动,但均在生理值范围内。
一旦稳态不能维持时,比如说机体缺氧、高热时,机体就会发生疾病,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所以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它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其研究对象是细胞和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水平的研究一般采用离体实验的方法,在这个水平上进行研究和获取知识的学科称为细胞生理学或普通生理学。它的优点是可以研究细胞内生物分子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揭示生命现象中最本质的规律。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
人们对生理学的研究最早是从器官和系统水平开始的,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这一水平的研究可应用多种方法,包括我们前面讲的急性慢性动物实验,在这个水平上的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和理论,就称为器官生理学。它的优点是能方便准确的把握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3.生理学与医学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骨干课程,学好生理学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CHANGSHAMEDICALUNIVERSITY教案

CHANGSHAMEDICALUNIVERSITY教案
6.镜检
在低倍镜选择唾腺细胞多且染色体分散好的视野,换高倍镜仔细观察唾腺染色体的染色中心、染色体臂和横纹以及可能有的疏松区、裴氏环、或因易位而形成的十字形图象和因倒位而形成的倒位环等各种结构。
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
讲授
注意:提醒学生预习之前理论课的内容。
注意:改良卡宝品红要提前2周配制,效果才佳
注意:取材时间十分重要,果蝇幼虫的培养在低温状态下能生长更肥大,否则唾液腺的剥离难度较大
3.体联会:类似有丝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由于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几乎相互融合,使果蝇的唾腺染色体只有二倍体染色体数目的单元数。
4.横纹结构:染色体上有横纹结构,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可用于基因定位;
5. Puff结构:幼虫的不同发育期,浓缩的染色质纤维会成群解旋、松开,形成泡状松散结构,使相应的基因得以表达,这种泡状结构称Puff结构,亦称染色体的疏松。
3.解离
将剥好的唾腺移到载片中央,加一滴1 mol/L HCl于腺体上,解离2~3min,使组织疏松,以便压片时细胞分散,染色体展开。
4.染色
用吸水纸吸去HCl,加1滴蒸馏水轻轻冲洗后,小心吸干。加1~2滴改良卡宝品红,染色20min。
5.压片
染色完成后,盖上干净的盖片,并覆一层滤纸。将片子放在实验台上,用大拇指均匀用力压片。(注意不要使盖片移动。)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 讨论法 □ 启发式 □ 自学辅导法 □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指导法 □ PBL教学法 □ C B L教学法 □ 其他 □
教学手段(请打√选择):
板书 □ 实物 √ 标本 √ 挂图 □ 模型 □ 投影 √ 幻灯 □ 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案-长沙医学院

教案-长沙医学院
G+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破伤风梭菌(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梭菌(肉毒毒素),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等。
G-菌,如:大肠埃希菌(肠毒素),痢疾杆菌(志贺菌素),霍乱弧菌(霍乱毒素)等。
(2)主要特点:蛋白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绝大多数不耐热;抗原性强,可脱毒为类毒素
A亚单位是毒性部分,进入胞内决定毒素的致病作用。免疫原性弱,可被甲醛灭活;
致病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感染或宿主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的感染
一、感染类型
1.病原体来源
外源性感染:致病菌来源于病人、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体内正常菌群或潜伏的致病菌在免疫力低下时致病。如结核分枝杆菌。
2.感染发生地点
B亚单位介导外毒素分子与靶细胞结合,对靶细胞受体有选择性。免疫原性强,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毒素),B亚单位不能被甲醛灭活,可被提纯为亚单位疫苗。
0.3%甲醛作用外毒素,去除A亚单位,制成类毒素。类毒素失去了毒性作用部分,但是仍保留免疫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抗毒素),所以常将类毒素作用预防接种。
长沙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
授课教师
所属系(部)
基础医学院
所属教研室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职称
讲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第次课
授课时数
1.5学时
授课班级
专业(本科√专科□)级班
教学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习题课□讨论课□其它□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一、细菌的毒力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沙医学院教案
3、常用制剂
1、抗毒素(antitoxin):免疫动物(马)的球蛋白。
马血清抗毒素的两重性:
①特异性抗体----中和毒素
②为异种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马血清抗体,引起超敏反应(I,III)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1)肌注用于甲肝、丙肝、麻疹等病毒性疾病的预防;
2)静脉注射用于原发或继发免疫缺陷病。
3、细胞因子制剂:IFN、G-CSF、GM-CSF、IL-2,可用于治疗肿瘤、艾滋病等
*已有HIV、疟疾DNA疫苗在志愿者中奏效的报道
(4)转基因植物疫苗:
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在植物细胞稳定表达和积累有效免疫原,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
用马铃薯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已在动物试验中获得成功
六、疫苗的应用
1、抗感染
抗感染仍是未来疫苗的首要任务。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其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居各类疾病之首
2、抗肿瘤
3、计划生育HCG疫苗、ZP3疫苗
4、防止免疫病理损伤
血吸虫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以Th2应答为主,联合使用虫卵疫苗和IL-12,诱导Th1应答而抑制Th2的免疫损伤
第二节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
一、概述
(一)概念
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所采取的治疗方案。
区别点
死疫苗
活疫苗
制剂特点
死,强毒株
活,无毒或弱毒
接种量及次数
量较大,2~3次
量较小,1次
保存有效期
易保存,有效期约1年
不易保存,4℃冰箱数周
免疫效果
较低,维持数月~2年
较高,维持3~5年甚至更长

(1)长沙医学院教案公共关系的内涵与要素

(1)长沙医学院教案公共关系的内涵与要素
同时,各类国家宣传片及爱国电影,比如国内外流传舌尖上的中国、目前热播的国家宝藏、“中国制造”为主题的国家宣传片,电影《战狼》、《红海行动》等,无不展示了中国的实力与大国形象,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
又如“一带一路”的倡议,体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思想文化层面也在塑造和引领周边和沿线国家的理论认知。
随着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对全球政治、外交、金融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在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国家形象的转变有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政务微博应运而生,其兴起既符合了主动构建国家形象的要求,也以“卖萌”等方式建立起政府与民众的有效链接,进而唤起民众内心的认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按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划分:顺意公众、逆意公众、独立公众
2.4按公众发展过程划分: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3、中介要素“传播”
传播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信息传递及共享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传递的过程。
传播类型: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自身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在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运用现代传播沟通的手段来争取内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以实现共同利益的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管理科学和艺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其他表述可以从书本上了解下。
3、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庸俗关系的区别
区别
人际关系
公共关系
出发点不同
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出发点,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2、公共关系的定义
3、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庸俗关系的区别
二、公共关系的要素
1、公共关系三个要素:社会组织、公众、沟通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沙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基因工程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授课教师
罗琼
所属系(部)
基础医学系
所属教研室
生物技术
职称
讲师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7日-2015年9月18日
授课时数
8
授课班级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2013级1班
教学课型
理论课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基因工程、文铁桥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
教学手段(请打√选择):
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因工程工具酶
1定义:应用于基因工程的各种酶的总称。
2限制性内切酶
定义:指限制修饰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酶统称为限制性内切酶。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基本用途:缺口前移标记法、制备32P标记的探针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大片段(Klenow)、反转录酶
5碱性磷酸酶
用途:用于5`端标记32P、用于防止载体的粘性末端的自连
6末端转移酶:用于人工接头及探针标记
7S1单链核酸酶:内切单链DNA或RNA
此列为提示栏
重点内容
时间分配
(分钟)
分类:根据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顺序与切割位置是否一致,将它们分成三类:Ⅰ型型限制性内切酶、Ⅱ型限制性内切酶、Ⅲ型限制性内切酶。
Ⅱ型限制性内切酶:3个基本的特征:①识别双链DNA分子中4 -8对碱基的特定序列。②识别切割序列呈典型的旋转对称型回文结构。③大部分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内部或两侧。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沙医学院教案
1.作用相对特异性
2.信使作用
3.高效作用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
首先,特异性,这是指不同的激素虽然可以经过血液循环广泛到达各部位的器官,腺体,组织和细胞,但各种受体只选择与这种受体亲和力比较高的激素相结合,亲和力高的结合激素的能力就强,亲和力如果较低,结合的能力就比较弱。各种激素作用的范围也不尽相同,有的激素作用范围比较广泛,有些激素作用比较局限,比如我们熟知的腺垂体分泌的促某某激素只作用于外周靶腺轴(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轴),而有些激素作用就比较广泛,比如生长激素,它主要由促进全身骨骼和肌肉生长的作用,因此它作用的范围就比较广泛。另外,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也不是绝对的。
PTH对骨的作用主要由两个方面:一,加强破骨细胞溶骨;二,促进破骨细胞生成。
2.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调节
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主要受血钙水平,血磷水平以及降钙素的调节。血钙降低可以促进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主要是由于甲状旁腺主细胞分布有钙受体,对血钙浓度变化很敏感。血磷升高可以促进甲状旁腺素mRNA的表达,也可以通过降低血钙和钙三醇水平,间接刺激PTH分泌。
3.2心血管系统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腺垂体和甲状腺的调节,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经垂体门脉系统运送至腺垂体,能使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能促进甲状腺分泌T3和T4,还能促进甲状腺细胞滤泡细胞的增殖和发育,如果碘缺乏,TSH可以使甲状腺显著增生肥大,形成单纯性甲状腺肿。
二、维生素D的活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用及其生成调节
1.钙三醇的生成
钙三醇可以从食物中获取,也可以在紫外线照射下,由皮肤中所含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成D3,最后经过2次活化,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3,。

长沙医学院教案

长沙医学院教案
特异性:同一种属动物中,同一类或同一型Ig分子其C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针对不同抗原刺激产生的人IgG抗体,它们的V区特异性不同,但其C区的抗原性是相同的,因此,制备抗人IgG抗体,均能与不同人的IgG结合。补充图示。
1.3铰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伸展弯曲和被一些酶类水解,其作用是使抗体的两臂易于移动和弯曲,从而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可利用多个抗原结合位点,多位点的结合将增强捕捉抗原的强度。各类或各亚类Ig铰链区所含氨基酸数目不尽相同。
以下详细介绍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1重链和轻链
(1)轻链: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每条轻链有两个由链内二硫键所构成的环肽(功能区)。
分型:κ和λ型。现在还不了解分别具有两种不同轻链的抗体在功能上有何不同。λ链根据C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分为λ1~λ4四个亚型。
种属特异性:*一个天然Ig分子上的两条轻链的型别总是相同的。
1.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补充图示)
(1)含义:Ig分子的每条肽链均可折叠为几个球形的环肽区域,叫功能区或结构域。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每个功能区形成免疫球蛋白折叠(2个β折叠小片)。
(2)数目:轻链:VL和CL,2个。
重链:IgG、IgA、IgD有4个,即VH、CH1、CH2、CH3;IgM和IgE有五个功能区,即VH、CH1~CH4。
1.2Ig亚类:同一类Ig根据铰链区氨基酸组成、重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不同,可分为不同类。IgG1~IgG4,IgA1~IgA2。
1.3Ig型:根据轻链C区所含抗原表位不同,可分为κ和λ两型。
1.4Ig亚型:根据轻链C区N端氨基酸排列的差异可分为亚型。
2.抗体的血清型
免疫球蛋白既可能是抗体,其本身具有抗原性。将其作为抗原免疫异种动物、同种异体或在自身体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根据免疫球蛋白不同抗原决定基存在的部位不同以及在异种、同种异体和自体中产生免疫反应的差别,可把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分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医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授课教师
所属系(部)
基础医学院
所属教研室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职称
讲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第次课
授课时数
1学时
授课班级
专业(本科□√专科□)级班
教学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习题课□讨论课□其它□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五)乙型溶素
乙型溶素是血清中一种对热较稳定的碱性多肽,在血浆凝固时由血小板释放,故血清中乙型溶素的浓度显著高于血浆中的水平。乙型溶素可作用于G+菌的细胞膜,产生非酶性破坏效应,但对G-菌无效。
第二节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一、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即刻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感染O~4小时之内。(1)皮肤黏膜及其分泌液中的抗菌物质和正常菌群作为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屏障,可阻挡外界病原体对机体的入侵,具有即刻免疫防御作用。(2)当少量病原体突破机体屏障结构,进人皮肤或黏膜下组织后,可被局部存在的巨噬细胞迅速吞噬清除。有些病原体如G-菌可通过直接激活补体旁路途径而被溶解破坏;补体活化产物C3b/Cb可介导调理作用,显著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C3a/C5a则可直接作用于组织中肥大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和前列腺素D2等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和炎性介质,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3)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抗细菌、抗真菌感染的主要效应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是细菌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在感染部位组织细胞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IL-8、IL-1和TNF等)和其他炎性介质作用下,局部血管内中性粒细胞可被活化,并迅速穿过血管内皮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发挥强大吞噬杀菌效应,通常绝大多数病原体感染终止于此时相。
3.γδT细胞
γδT细胞是执行非特异免疫作用的T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和上皮组织。作用特点:(1)γδ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缺乏多样性,识别的抗原种类有限,主要是某些病原微生物或感染/突变细胞表达的共同抗原,如感染后产生或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热休克蛋白、CDl提呈的脂类抗原、某些磷酸化抗原和病毒蛋白等。(2)它们对抗原的识别也与仪αβT细胞不同,即可直接识别结合某些完整的多肽抗原,且不受MHC限制。αβT细胞生物学功能:是皮肤黏膜局部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机制与CD8+CTL基本相同。此外,活化γδT细胞还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一)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是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最重要的一类免疫效应分子。研究证实,多种病原微生物逾越屏障,侵人机体后,可通过旁路途径和MBL途径迅速激活补体系统,并由此而产生溶菌或病毒溶解作用。此外,某些补体裂解产物(如C3a、C5a)具有趋化和致炎作用,可吸引吞噬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发挥吞噬杀菌作用和引起炎症反应;有些补体裂解产物(如C3b,C4b)具有调理和免疫黏附作用,可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清除。上述作用可在特异性抗体产生之前,即病原体侵人机体后迅速产生,因此,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病原体特异性抗体产生后,侵人体内的病原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也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溶菌和促进病原体清除等抗感染免疫效应。
3.诱导和增强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本身杀瘤作用较弱,但经细菌脂多糖和某些细胞因子如IFN-γ和GM-CSF等作用激活后,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INFα/β、IL-1和IL-12能促进NK细胞增殖并使之活化,可有效增强其杀瘤作用。
(三)防御素
防御素(defensin)是一组耐受蛋白酶的一类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对细菌、真菌和某些有包膜病毒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存在的a-防御素为阳离子多肽,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小肠潘尼细胞产生,可通过以下作用机制杀伤某些细菌和有包膜的病毒:①通过与病原体带负电荷的成分如G-菌的脂多糖、G+菌的磷壁酸和病毒包膜脂质等的静电作用,使病原体膜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导致病原体死亡;②诱导病原体产生自溶酶,干扰DNA和蛋白质合成;③具有致炎和趋化作用,可增强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杀伤和清除作用。
(二)细胞因子
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刺激免疫细胞和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多种免疫功能。
1.诱导产生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
炎症起始由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C)产生IFN-α/β,随后由活化的NK细胞等等产生IFN-γ。干扰素的生物学功能:干扰素是诱导机体产生抗病毒作用的主要细胞因子,可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并通过干扰病毒蛋白合成的作用方式,抑制病毒增殖或扩散;亦可通过激活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方式,杀伤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已对体内执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固有免疫细胞已经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主要的细胞有以下一些:
1.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这些细胞是执行固有免疫的效应细胞,可及时清除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感染发生时,在局部某些细菌或其产物(如LPS)、某些补体裂解片段(如C3a、C5a)和促炎细胞因子(如IL一1、IL一8、MCP一1、TNF等)作用下,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可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间隙,迁移募集至感染部位,对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形成“围歼”之势。这些聚集在炎症部位的吞噬细胞可通过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与病原微生物表面相应配体,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PAMP)结合,或通过表面调理性受体与IgG抗体和C3b结合的病原微生物结合,而迅速产生吞噬杀菌效应,使病原微生物在胞内氧依赖/氧非依赖杀菌系统和多种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被杀伤破坏、消化降解。中性粒细胞寿命短,发挥吞噬杀菌效应后裂解破坏。巨噬细胞兼备吞噬杀菌和抗原加工提呈作用;活化后具有杀瘤效应,同时还可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产生免疫调节作用或介导炎症反应。
5.B1细胞
B1细胞是指表面具有CD5和单体IgM分子的B细胞(CD5+mIgM+B细胞),来源于胚肝,主要存在于腹腔、胸腔和肠壁固有层,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作用特点:B1细胞抗原受体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谱较窄,主要识别某些细菌表面共有的多糖类抗原。B1细胞接受相应多糖抗原刺激后,4 8小时内即可产生以IgM为主的低亲和力抗体,但不发生Ig类别转换,也不产生免疫记忆。
(四)溶菌酶
溶菌酶是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外分泌液和吞噬细胞溶酶体中。作用机制:溶菌酶能够裂解G+菌细胞壁中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的重要组分肽聚糖破坏,从而导致菌细胞溶解破坏。G-菌由于在其肽聚糖外还有脂多糖和脂蛋白包裹,所以对溶菌酶不敏感。但在相应抗体和补体存在条件下,G-菌也可被溶菌酶溶解破坏。.
2.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K)属固有免疫细胞,是执行机体免疫监视作用的重要效应细胞。它们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就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也可通过ADCC效应定向杀伤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NK细胞对上述靶细胞的识别机制与CD8+CTL不同,但它们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即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表达FasL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和发生凋亡。NK细胞可被IFN-γ、IL-12和IL-18等细胞因子激活,活化NK细胞不仅细胞毒作用显著增强,而且还可通过分泌IFN-γ、IL-2和TNF等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2.难点: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特点。
3.解决方法:
⑴对模式识别受体(PRR)及其相应配体(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的概念和常见种类采用对比式、启发式讲解,并配以图表进行说明。
⑵对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结合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并采用图示的方式并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2.化学屏障
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主要包括: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汗腺分泌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及唾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液中的溶菌酶、抗菌肽和乳铁蛋白等。这些抗菌物质在皮肤黏膜表面形成抵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
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的作用方式,或通过分泌某些杀、抑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抵御作用。例如:正常菌群可对局部细菌的生长产生拮抗作用,临床不适当地大量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因消化道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杀伤或抑制,致使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大量生长,而引发葡萄球菌性肠炎和白色念珠菌性肠炎;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能产生H202,对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具有杀伤作用;肠道中大肠杆菌产生的细菌素对某些厌氧菌和G+菌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第一节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1.物理屏障
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可有效阻挡病原体侵入体内。黏膜物理屏障作用相对较弱,但是黏膜上皮细胞纤毛的定向摆动及黏膜表面分泌液的冲洗作用,均有助于清除黏膜表面的病原体。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其他□
教学手段(请打√选择):
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概述
固有免疫应答在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调节和效应阶段也起重要作用。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如补体、细胞因子及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蛋白和酶类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