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
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65+45)×5 65×5+45×5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
(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
(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索、发现规律。
(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体会、认识乘法乘法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
预设过程一、引入1、学校要买25副乒乓球,每个乒乓球4元,每个乒乓球板9元,一共要多少元?2、理解题意二、探新1、学生独自列式2、小组交流想法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5×(4+9)=25×4+25×9=32525×(4+9)=25×4+25×9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4+9)×25=4×25+9×25=325(4+9)×25=4×25+9×254、改题:如果改为买45副,你又可以怎样算?45×(4+9)=45×4+45×9(4+9)×45=4×45+9×455、观察: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这几题,6、你们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都是两个数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不同点:算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联系:算式左边和算式右边有什么联系?6、举例:这样的算式你能再举出一些吗?7、概括:你们能把上面的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b×ca×(b+c)=a×b+a×c8、质疑:还有什么问题?三、巩固1、做一做判断并说明理由2、第5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3、第6题103×1220×5524×20525×24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1、口算2、作业本3、寻找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例子。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9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9篇)《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埋伏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某25=6某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某25+2某25=100+50=150(人)4某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某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某c=a某c+b某ca某(b+c)=a某b+a某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4+2)某25(2)4某25+2某25=6某25 =100+50=150(人)=150(人)(4+2)某25=4某25+2某25┆(学生举例)(a+b)某c=a某c+b某ca某(b+c)=a某b+a某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篇一:《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一、设疑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优秀8篇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优秀8篇《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采摘园图片。
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
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
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
交流学生作品后,出示60米30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
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米()米()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6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作者整理了6篇《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一、创设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算比赛怎么样?A组B组(1)135×6+65×6(1)(135+65)×6(2)9×37+9×13(2)9×(37+13)在A组同学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教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A组B组(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
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小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
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
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海安县首届批发王杯少儿才艺大赛”了,声乐兴趣小组的于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评析:玩是学生的天性。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集合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红点内容信息窗2第1课时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教学过程:一、拟定自学提纲自主预习1.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
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
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3.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看图上同学的对话。
思考:(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
(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4.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
1.小组交流: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班内汇报: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
预设: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乘法分配律》教案(通用14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通用14篇)《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
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3、汇报交流:(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
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
列式为:(100 70)×5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
即:上衣价钱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2)探讨第二种方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14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征途为大伙儿分享的14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配套资源实施资源:《乘法分配律》教学课件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题目:有一个长方形的果园,原来宽20米,长8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
问:现在这个果园的面积有多大二、学习新知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怎样的呢把你想到的图形画在练习本上。
并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③全班反馈(课件动态演示)先来看一种方法:可以先算出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长,再算出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面积,即(80+30)×20=2200(平方米)(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展示出这道题目的示意图,进行动态演示,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一步的计算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理解另一种方法打下基础。
) 再来看第二种方法,可以先算出果园原来的面积,再算出后来增加的面积,较后把原来的面积和增加的面积全起来就是果园现在的面积。
即80×20+30×20=2200(平方米)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从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方法和一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同时又真正的明白,虽然方法不同,但所要求的结果完全一样)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大家是不是已经发现了尽管这方法不一样,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得例题和第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口算125×53×8 25×44指名说出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便2出示两组算式(6+4)×7 6×7+4×720×(5+2)20×5+20×2(10+25)×4 10×4+25×4先口算,再说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结果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等号)谈话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的另一个定律。
二、探究新知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
出示课件:(课本第54页例题情景图)2、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每件短袖32元每条裤子45元每件夹克衫65元)3、提问: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4、学生试做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
教师板书:(65+45)×5=110×5=550(元)65×5+45×5=325+225=550(元)6、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和思路解法一: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解法二: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7、提问: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7篇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8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8篇)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生1:(72+28)×2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生:可以板书:(72+28)×2=72×2+28×2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生计算,汇报)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常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独具一格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1一、说教材: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觉规律、知道含义上。
二、说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部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肯定了以下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进程中发觉、探索、知道乘法分配律。
2.进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觉和概括的进程中,培养视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肯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爱好,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觉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换。
三、说学情: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觉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简便运算的体会,本节课遵守“解决问题—发觉规律—交换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出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发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想,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控本节课内容。
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视察、比较、猜测、分析、知道、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进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换的和谐氛围中知道算理,一步步发觉与成功、探索与知道。
四、说教法和学法: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A组的题,右边的两组做B组的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9×( 37+63) 9×37 + 9×63(2)评出胜负。
(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可以看出左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9×( 37+63) =9×37 +9×63(3)将学生的发现以他(她)的名字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组织数学热身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昨天,老师去超市里买东西,看到下面这些物品。
橙子每箱28元,苹果每箱22元。
如果橙子和苹果各买3箱,一共需要多少钱?(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学情分析: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
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1.情景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
(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③交流算式的意义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
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2、汇报: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4+2)×25=6×25=150(人)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100+50=150(人)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三、巩固练习1、P27做一做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验证:18x5-5x8(18-8)x5265×105-265×5265×(105-5)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一般安排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后面学习,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和加法的联系,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具有特殊的意义。
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只是一种乘法运算内部的规律。
翻阅现行的教材,在编排上不再是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
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规律,并会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二、设计意图
以前曾经上过乘法分配律,基本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1、出示一个问题:
学校要换新校服。
新校服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条18元。
请大家帮忙算一算,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
2、观察分析,提出猜想
观察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式,最后用等号连接。
并提出猜想
●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在猜想的基础上,学生用举例的方法验证
2、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这个规律,(a+b)c=ac+bc
●探索拓展,应用规律
让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感受乘法分配律能够使计算简便。
当时的设计意图是想努力呈现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说——举例验证——建立模型——综合应用,
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历程,因为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但学生面对乘法分配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到了以后的学习中,这样的问题是经常出现的:
25×101—25 45×73+45×29—45×2
=25×(100+1)—25 =45×(73+29+2)
=25×100+25—25
(简单问题复杂化)(对乘法分配律不理解)
66÷(22+3)
=66÷22+66÷3 (意义不理解,产生负迁移)
等等错误
究其原因,我想可能上课过程中过多让学生从形式上归纳,而没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因此,我想“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可以建立在“乘法的意义”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对以后乘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分数运算中,我想也是有利的。
鉴于以上的认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数学思考: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抽象过程,发展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
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问题,在具体问题中能灵活选择方法.
情感态度:
感受问题探索过程的条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重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过程
难点:抽象概括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师:世界上都通用的语言是哪种语言?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在研究数学语言当中发现一些规律.
二、展开
1、出示算式4×9,能不能说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可以画图,也可以用语言来说明。
在此基础上出示
4×9+6×9 10×9
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2、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
1)可以分别计算出两个算式的答案,再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计算,能否用别的方法来解释左右两个算式的结果肯定是相等的。
2)可以用图来解释
10×9表示全部的方块个数,4×9表示左边白色方块的个数,6×9表示右边蓝色方块的个数,左右两边加起来肯定等于全部的瓷砖。
3)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4)引导学生从算式的意义上去理解
10×9表示10个9,4×9表示4个9,6×9表示6个9,4个9加上6个9当然是10个9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板书改成:4×9+6×9 =(4+6)×9
3、出示8×12+12×7 12×15
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吗?不计算,说说为什么相等?15是怎么来的?
4、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要说明为什么是相等的。
(学生写了之后进行交流)
如7×6+6×8=(7+8)×6,引导学生从算式的意义上去理解:7个6加上8个6等于15个6
5、师:20×15+12×15=(),右边可以怎么填呢?
(理解32怎么来的,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
★×3+★×4=
12×a+12×b=
a×c+b×c=
根据算式的意义得出a×c+b×c=(a+b)c,a个c加上b个c
等于(a+b)个c
6、刚才是把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现在能不能反过来,把一部分拆成
两部分,如12×10=
12×10=12×4+12×6把10个12分成4个12加6个12。
12×10=12×3+12×7 12×(3+7)=12×3+12×7
12×10=10×10+2×10 (10+2)×10=10×10+2×10
7、在草稿本写出这样的式子,并说说为什么相等。
8、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类算式吗?
学生能概括出(a+b)c=a×c+b×c
9、观察a×c+b×c=(a+b)c (a+b)c=a×c+b×c,能否说说
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规律?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0、深入研究乘法分配律,作出猜想:这样的算式是否成立
(a—b)c=a×c—b×c (a+b+c)×d=a×d+b×d+c×d
a÷( b+c)= a÷ b + a÷c
引导用举例的方法或算式的意义来说明
如:22×32—32×12=
26×25+64×25+25×10=
三、在应用中深化理解
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分配律?
情景:
商店老板:每支钢笔25元
小明:我买14支,一共350元,对吗?
老板:你怎么算得那么快?
你想小明是怎么算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