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中兴名臣
最新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近代中国产生过不少矛盾人物。
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具有多面性的人物。
他维护传统又越出了传统;他保守旧物同时却抉破了旧物。
作为“中兴名臣”之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代表;作为“自强新政”的始作俑者,他又不自愿地为西方以技术为先导的文化开了引接的门洞。
“世事别来一番新”。
这种富有历史内容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儒学中人的忧患困惑及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分化。
曾国藩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首开“私家军队”之先例;他亦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誉大毁之人—肯定之言,谓之成就“震古烁今”;否定之言,则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
誉之而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最具争议的历史近代人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充满屈辱和悲愤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在屈辱和悲愤中不断清醒、不断理智、不断抗争的历史。
而曾国藩在省视中西方文化、以及对湘军的组件和治理、外交、人生哲学、对子女的教育、诗文造诣、人才观七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史、甚至现实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对待中西方文化(1)曾国藩以理智的心态去审视中西方文化的优长劣短,以务实的学风去思考现实和未来。
他抛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之情,把西方列强当做既可学习又须竞争的对手看待。
尽管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但他对传统文化并非一味盲从。
他不仅对一些前世前人的东西主张取舍,还主张对前世前人的东西进行变更和创新。
并且他还提出经世致用之学而经世之学是由传统文化转向近代文化的桥梁;正是具有经世思想的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率先接受、传播西方先进文化。
而在对待西方技术文化方面,他把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思想从理论层面付诸实践,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久之利”的认识水平。
(2)但是,尽管曾国藩提倡经世致用,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是保守的程朱理学的“义理”。
这“义理”的核心就是怎样做合乎正统规范的人,怎样维护现存秩序,怎样维护纲常礼教。
曾国藩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 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 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 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 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曾文正家书及书札......, 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 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
唐浩明,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南衡阳人, 1946年生,先后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华中师范学院, 后入岳麓书社工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唐浩明以82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 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湘乡派”是近代古文 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 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 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 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 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 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 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 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 奇偶并用,舒展雄厚。
清代姚鼐所编 各类文章总集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 家杂钞》,补充了姚 鼐《古文辞类纂》摒 弃经史的缺陷
曾国荃 左宗棠 胡林翼 彭玉麟 李鸿章 刘坤一 罗泽南 李续宾
两江总督,一等伯爵,湘军重要将领 闽浙总督,楚军首领,二等恪靖侯 湖北巡抚,湘军重要将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侯,淮军首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湘军将领 湘军将领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 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 运动就此失败。曾国藩、 曾国荃以及湘军的声望此 时达到顶点。
左宗棠: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梁启超: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 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 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 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 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 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 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 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 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作为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臣,他脸上的烙印是抹不掉的;作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满手腥秽是洗刷不掉的。
但是,这位生于清嘉庆年间,显赫风光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中国晚清社会“第一名臣”,却以“立功”、“立德”、“立言”昭著于世,被传统文人士子尊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谭嗣同、梁启超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其推崇师法,礼为“楷模”。
作为著名的岳麓书院的学人弟子,他继承了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师崇程朱理学,倡导湖湘文化,又身体力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先躯。
他的身上,附着了厚重的封建礼教色彩和传统道德观念,是一位集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大成的代表人物。
小说的力量是巨大的,唐浩明一部《曾国藩》让曾国藩这个已经沉睡了几百年的人物又重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近代人的评说和现代人的崇拜,让我们感觉也许真正的伟人都不曾离开过。
曾国藩其人曾国藩(19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死后被追谥为“文正”,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曾文正公。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虽然没什么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私塾的秀才,满腹经伦。
他们对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期待非常高,所以曾国藩从小便是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下长大。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曾国藩:清芬世守盛德日新
曾国藩: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清廉品格世代遵守,崇高美德弘扬光大。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卒谥“文正”。
论学主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遗稿经后人编为《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标本式人物,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一生奉行“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曾国藩亦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之一,他倡导洋务运动,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建立了第一家新型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生前身后,备受推崇。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座落在湖南省现双峰县荷叶镇境内涓水河畔,全宅占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
富厚堂为土石砖木结构,明清回廊式风格,大气而不显豪华,简朴而不失庄重。
宅内有山有水,古木参天,亭阁相映。
后山的鸟鹤楼和荷花池中的凝芳榭等5座亭阁交相辉映,使富厚堂成了一座国内保存无几、仿泮宫(学宫)风格建造的乡间侯府。
富厚堂正宅又称八本堂,取自曾国藩“八本”家训,其住房简单、朴素、大方。
而富厚堂的精华所在,应数它的四座藏书楼,即公记藏书楼、朴记藏书楼、芳记藏书楼和思云馆,曾氏后人称之为“曾家人的精神中心”。
藏书楼飞檐重叠,防虫、防潮、防火、采光,功能齐全,精巧实用,体现了我国近代藏书楼建筑的高超艺术。
虽历经150余年风雨,至今旧貌依稀。
曾氏家训曾国藩祖父曾星冈少时纨绔,因有长辈讥讽他会是“败家子”而幡然醒悟,自此讲求农事,并提出“治家八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奠定了曾氏家族耕读孝友的家风。
曾国藩作为家中长子,尤其重视对诸弟及子侄的教育。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晚晴四大名臣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
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求学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号少荃、仪叟,别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肃毅侯。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在职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最终却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签署《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
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后3次参加进士考试均落第,遂绝意科举,留心农事,研究舆地和兵法。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左宗棠应邀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幕府,为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
咸丰十年(1860年),由曾国藩保荐,以四品京堂襄办皖南军务,左宗棠收集王鑫“老湘军”旧部,增募新兵,组成约5000人的“楚军”,开赴江西…。
曾国藩人物简介
[键入文字]
曾国藩人物简介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姓名:曾国藩
生卒年:18111872 年
籍贯:湖南湘乡
曾国藩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曾国藩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日以读书为业。
28 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10 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可谓官运亨通。
曾国藩是清王朝由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过渡、动荡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才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毕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学文化最典型的实践者,他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了书生报国的愿望。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在湘潭集结组建陆军13 营、水师10 营,加上勤杂人员共1.7 万余人的湘军,担负起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
曾国藩历尽千辛万苦,几度出生入死,后勾结列强,终于在同治三年(1864 年)攻破天京,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因此,他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衔,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取得军政大权。
由一介书生而成为一个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
1。
曾国藩 中国近代名人介绍
持家教子之术
八本曰:“读书以训诂为本; 作诗文以声律为本;事亲以 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 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 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 为本”,三致祥曰:“孝致 祥,勤致祥,恕致祥。”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 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 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 饷愈多,则国愈贫”。他购买洋枪、洋炮、 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 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 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 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 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 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 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中兴名臣—— 曾国藩
曾国藩简介 1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 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 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 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 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 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简介 2
姓名:曾国藩 别名:曾剃头,曾伯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长沙 出 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职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毕业院校:私塾 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 《持家教子之术》
后世评价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 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 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 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 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 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 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 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 至。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 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生平
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1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
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分不开的。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的革命风暴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反革命武装不堪一击,完全丧失了抗拒革命大军的能力。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1月,清廷命曾国藩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团练。
曾国藩顾不得守制三年的大礼,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他一生反对太平天国的事业。
他知道,如果按照历来办团练的老办法,是对付不了大规模有坚强组织的农民力量的,因此他建议重新建立一支在绿营以外的正规军-湘军。
湘军的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团结军队内部的纽带。
湘军的官兵,大抵都是通过同乡、同族、亲友、师生等关系挑选募集。
各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二是湘军的将领,大多选自受过孔孟之道熏陶,在科举道路上失意,一心想借军功猎取功名富贵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
这些人平日以程朱理学相标榜,把保卫封建统治秩序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
三是湘军以“卫道”为名,实际上却是一伙杀人放火的强盗。
在长沙团练的时候,曾国藩因杀人很多,就已经得到了“曾剃头”的绰号。
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
1854年初,湘军组成陆军十三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七千多人,同年正式出师与太平军作战。
曾国藩以自己的名义,发出了一道檄文,诬称太平天国为“粤匪”,说他出来镇压革命,不仅是为了保卫清王朝,而且是为了保卫整个的旧传统。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彭玉麟
● (1816—1890)清末湘军将领,湖南衡阳人。字号,雪岑、雪琴。
● 早年曾参与镇压新宁李沅发起义。1853年(咸丰三年)从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并购洋炮。 次年于湘潭之战击败太平军,任知县。后随军攻陷岳州,在武汉、田家镇连败太平军水师。 1855年2月在江西湖口为石达开所败。于是整顿水师,配合陆军于1856年败太平军于樟树镇、 临江等地,升广东惠潮嘉道。1857年,同杨载福等攻湖口,继夺九江、安庆,升安徽巡抚, 力辞,1861年擢为水师提督,复授兵部右侍郎。1862年(同治元年)率水师策应曾国荃陆师 沿江东下,堵截天京护城河口。次年与杨载福等破江浦、九洑洲、浦口,断绝天京粮道。攻 陷天京,加太子少保。1868年会同曾国藩奏定长江水师营制。次年春回籍。1872年奉命巡阅 沿江水师,疏陈整理事宜,并荐李成谋为长江水师提督,又奉命嗣后每年巡阅一次。1881年 (光绪七年)署两江总督,再疏力辞,仍留督江防、海防。1883年晋兵部尚书,受命赴广东 办理防务,整修虎门要塞,加强沿海完备,遣部将防守钦州、灵山。多次上疏主战,战后疏 请严备战守,以防后患。1888年巡阅长江水师,至安庆。后以疾病开缺回籍。以平民之身逝 于衡阳江东岸寓所。赠太子太保,谥刚直。并为他建了专祠。著有《彭刚直公奏稿》、《彭 刚直公诗集》。
左宗棠
●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 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民起义 [1] 和收复新疆等重 要历史事件。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 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 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 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为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他经常为一 件小事而与人大吵大闹;在当上巡抚,官及三品时,脾气却越来越小。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这句著名的话 就是他说的。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 功,命以兵部郎中用。
曾国藩简介资料
曾国藩简介资料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曾国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中兴四大名臣”为曾国藩、李鸿章...
“中兴四大名臣”为曾国藩、李鸿章...“中兴四大名臣”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这里的中兴指的是“同治中兴”。
严格说起来,也只有左宗棠算善终。
曾国藩(1811—1872)去世前,受命处理1870年的“天津教案”是写了遗书去的。
原因很简单,老百姓听信一些流言,认为教堂的慈善活动其实是挖小孩眼睛、“采生折割”之类。
一件小事引起百姓的愤怒,屠杀了很多洋人。
外国兵舰兵临城下,满朝文武,谁也不敢处理。
因为朝廷不准谈判中丢脸、也不准开战,百姓不准官员向洋人低头。
曾国藩秉公处理,很显然落下骂名。
两年后去世。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1823——1901)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后,不久吐血。
两个月后去世。
张之洞(1837—1909)活到最后,没有什么奇怪,他是四人之中最年轻的。
去世前,他在满清立宪活动中,得知满族亲贵载洵负责筹办海军,载涛训练禁卫军,知道大局不可挽回,与载沣力争至吐血。
载沣在他病中还曾去探望,载沣走后,身边的人问张之洞,载沣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张之洞只回答:“国运尽矣!”原因是他已明白,载沣的意图强硬,绝不会更改。
那么这个完全没有诚意的亲贵内阁一定会招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大清必亡。
他就是在这种心情中去世的。
左宗棠(1812—1885),他生前立过大功,尤其是收复新疆,算是没有遗憾。
但去世的那年,因为镇南关大捷后中法议和,左宗棠很不满。
9月5日去世。
他临终时说:“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
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171赞踩 28评论分享举报国史馆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12-13 00:04 关注这话说的,看题主的意思,张之洞是善终,其他人都是死于非命吗?他们四个人,曾国藩活了61岁,李鸿章活了78岁,左宗棠活了73岁,张之洞活了72岁。
这四个人没有一个是死于非命。
按照晚清中国男人的人均寿命45岁来算,基本上都是寿终正寝。
只不过,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他们临死的前一刻,都还在为国操劳,四个人都是死在任上,没有一个是告老还乡的,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曾国藩读书四法
曾国藩读书四法
曾国藩,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兴名臣”,他的学问和修养深受后世敬仰。
他提出的读书四法,更是被广大学子奉为圭臬。
第一法:专一。
曾国藩认为,读书首先要心无旁骛,集中精力。
如果今天读这本书,明天又换另一本,最终只会如猴子掰苞米,收获甚微。
他主张读书要专一,深入研读,充分理解。
只有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把知识真正吸收进去,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二法:恒心。
曾国藩认为,读书需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他常说:“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进。
如果只是偶尔心血来潮地读一读书,那是无法真正领悟到书中的精髓的。
第三法:勤记。
曾国藩非常注重读书时的笔记。
他认为,只有通过笔记,才能更好地消化书中的知识。
同时,笔记也是自己思考和整理思路的过程。
他主张读书时要勤于记笔记,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加深记忆。
第四法:实践。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能学以致用,那读书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
他主张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
曾国藩的读书四法不仅是他个人治学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宝贵财富。
通过这四法的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简介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统帅者曾国藩生平
[键入文字]曾国藩简介晚清重臣湘军创立统帅者曾国藩生平曾国藩(1811 年11 月26 日-1872 年3 月12 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1811-1872 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 岁入塾读书。
8 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 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 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
他曾对4位弟弟说:“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
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
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
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晚清四大名臣“驭人术”各有高招,一人一句口诀,看谁更高明?
晚清四大名臣“驭人术”各有高招,一人一句口诀,看谁更高明?自古以来,都是乱世多英雄、多思想家,而且越是乱世的历史越丰富多彩,比如三国时期、晚清时期等等。
正如清代道光年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在诗句中所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晚清时期便是一个人才辈出、名臣辈出的年代。
要说晚清名臣,最出名的非“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莫属,他们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因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曾国藩家书》而永垂青史;左宗棠因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收复新疆而被众人皆知;张之洞因为在洋务运动中大力兴办教育和发展重工业而流芳百世;李鸿章是办洋务运动领袖之一,深得慈禧太后信任,多次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而臭名昭著。
不管怎么说,这四人能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想必他们都有过人之处。
鬼谷子先生说:“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所以我们要研究一个人的思想和智谋,得先从他所说的言语下手。
琢磨君在研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所说过的名言时,发现四人都说过如何驾驭人心的警世箴言,说明四人都有“驭人术”高招。
下面我们来一起对比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的驭人术口诀,从一人一句的口诀,看看谁更高明?★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曾国藩释义:驾驭手下将领的最好方法不是使用权术、阴谋诡计,而是要以诚相待、推心置腹!“诚”字和“忍”、“恒”、“敬”、“勤”一样,始终如一得贯穿于曾国藩一生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也是铸就他成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的秘诀之一。
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晚清重臣,他深知驾驭人心的重要性,但是他的“驭人术”有点“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的意思,这便是“以诚待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诚,则可驾驭天下人才!这也正说明了曾国藩是集儒释道一体的大思想家:“诚”是儒家思想,“不争”又是道家思想,“诚”和“不争”加起来又是佛家思想!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曾国藩驾驭人心的高明之处,正如他所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的驭人术还是顺应天道而为,难怪他能够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都做到了“不朽”,比肩圣人孔子和王阳明!★2、驾驭人才之道,患其无欲,苟有所欲,便有可用。
曾国藩——历史人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曾子城,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家书》一书收录了曾氏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用人等章。
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由于树大招风,功高盖主,封建王朝随时都有再上演“走兔死,狡狗烹”的时代悲剧,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
薄冰,如临深渊。
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国藩复杂的内心世界,该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活在当下——学习理解曾国藩的三句话
活在当下——学习理解曾国藩的三句话曾国藩在谈到他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公务和人际关系时曾经说过三句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我把这三句话浓缩一下,用一个时髦的说法,叫做“活在当下”。
——题记曾国藩是清代中兴名臣,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立功、立德、立言”的典范。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
曾国藩在做人、做事、做官诸方面都有一套大智慧。
这些智慧在他的著作《家书》、《冰鉴》中有集中反映。
曾国藩在谈到他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公务和人际关系时曾经说过三句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意思是,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后,我绝不再想它,而是聚焦处理当下的新的事情。
我把这三句话浓缩一下,用一个时髦的说法,叫做“活在当下”。
有一则禅宗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活在当下”。
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年轻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呀?”师父说:“我就是砍柴、挑水、烧饭。
”小和尚问:“那得道开悟之后,你都干些什么呀?”师父说:“我还是挑水、砍柴、烧饭。
”小和尚问:“那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老和尚说:“不对,有进步。
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烧饭。
现在呢,砍柴的时候只砍柴、挑水的时候只挑水、烧饭的时候只烧饭。
”原来,专心致志地做好手头的事情,既不杞人忧天,又不好高骛远,就是开悟和得道,就是“活在当下”。
小和尚与师父的境界差距,其实就是这么一丁点儿。
如果在平地上画出一条半米宽的通道,请你从中间走过去,有没有问题?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如果把这条通道换成是万丈深渊上面的同样宽度的一座桥,你还能不能走过去?你会不会心慌腿抖?为什么会心慌腿抖?因为你会想到未来,向左一步会掉下去,向右一步也会掉下去。
其实是你想多了,如果你不想的话,半米的宽度足够你走很长的距离,完全不会掉下去。
为什么有的人既不聪明、也没有贵人提携,但做事却很顺利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活在当下”,完全专注于当下,集中精力面对和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处理当前的事务,不是“前怕狼后怕虎”,没有想太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
曾国藩简介 1
•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 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 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 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 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 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 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 等毅勇侯。
曾国藩简介 2
姓名:曾国藩 别名:曾剃头,曾伯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长沙 出生日期:公元 1811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 3月12日 职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毕业院校:私塾 代表作品: 《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曾国藩用人识人之术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 学问极深。曾国藩用人的学问,是 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 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 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 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 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 才智和管理才智。 用人四法:做、省、学、禁; 摸透人的精、气、神; 任用智、言、劳三种人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 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 作字、夜不出门。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 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 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 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 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 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 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 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 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 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修身 齐家 治国 中华 千古 第一 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 功(完成大事业)、 立德(成为世人的精 神楷模)、立言(为 后人留下学说)“三 不朽”之说,而真正 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 辰,曾国藩就是其中 之一。
屡遭坎坷,立下不世 之功 宦海沉浮,是非后人 评说
点十 页,虽有事 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 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 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 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 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 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 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 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 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 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 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 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 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 (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 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 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 “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 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 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 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 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 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 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 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 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 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 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 的旗臶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 了最后胜利。
曾国藩与《冰鉴》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 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 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 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 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 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 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 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 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 喜爱。
后世评价1
梁启超对曾氏倾 心推崇,称“吾谓曾 文正集,不可不日三 复也。”梁在《曾文 正公嘉言钞》序内指 曾国藩「岂惟近代, 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 之大人也已;岂惟我 国,抑全世界不一二 睹之大人也 已。……」。
后世评价2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 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 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 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 将《曾文正公全集》常臵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 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 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 备至。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 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认 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 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 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 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 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 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身居高 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义”,“德以 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 “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 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 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 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 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 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 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 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 极深。他说:“盖真能 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 力也”,要有“旧雨三 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 常青”的精神。文章写 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 “气能挟理以行,而后 虽言理而不灰”。清韵 不匮,声调铿锵,乃文 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通过对家庭成员的 八本三致祥教育,曾家 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 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 族,100多年来未见有 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 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 功。 八本曰:“读书以 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 律为本;事亲以得欢心 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 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 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 以不扰民为本”,三致 祥曰:“孝致祥,勤致 祥,恕致祥。”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 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 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 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 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 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 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 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
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 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 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 团练,称为湘军,湘军攻破天京 (南京)。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 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 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 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 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 饷愈多,则国愈贫”。他购买洋枪、 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 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 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 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 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 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 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 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 的是其战略战术
思想学术
•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 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 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曾 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 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 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 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 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 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 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 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 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 公。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 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 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 以丰年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