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为什么不行

合集下载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际会的杰出人物。

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竟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的给现代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供大家阅读!曾国藩曾国藩成功之道:1、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2、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3、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4、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5、用人: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曾国潘反面评价

曾国潘反面评价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

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

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

”••曾国藩也是心狠手辣之军事家,他在家书中即自称“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

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

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当时金陵士大夫有隐语:“昨夜诸侯今庶人,江宁民家尽死人!”(昨夜诸侯今庶人,指“曾”为“国藩”)。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形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打南京时,屠杀平民无数。

•“汉奸”和“刽子手”是范文澜对曾国藩的基本评价,他这一认识出自谭嗣同和孙中山等抗清志士,结合曾国藩的一生,范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范老称曾国藩为“汉奸”的理由。

范文澜说:“曾国藩是被清廷付与大权的第一人,因为他以血腥的手腕暂时扑灭了汉族人民的大反抗,暂时丞救了清朝的大危机。

”“曾国藩从此不但与清皇帝更亲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与外国侵略者也结合在一起,厉行所谓‘安内攘外’,终于将太平天国的革命火焰淹没在几千万人民的血泊之中。

关于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探索救亡道路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相关论述

关于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探索救亡道路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相关论述

关于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探索救亡道路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相关论述关于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探索救亡道路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相关论述1.农民阶级的代表:太平天国、义和团2.农民起义的大背景:(1)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的激化晚清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不仅没有缓和,而且更加激化了。

清朝统治阶级重要成员曾国藩曾在一份奏折《备陈民间疾苦疏》中谈到当时民间的疾苦:“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在这份奏折中,曾国藩着重谈到了“银价太昂,钱粮难纳”、“盗贼太众,良民难安”、“冤屈太多,民气难伸”几个问题。

(2)外国的侵略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第一、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支出了巨额的军费,《南京条约》中又规定向英国赔款,迫使清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剥削程度,新增加的捐税最终都落在农民头上;第二、鸦片输入使“银贵钱贱”问题进一步加剧,农民出售农产品获得的是铜钱,交纳赋税却必须是白银,实际的负担进一步加重;第三、五口通商使两广、福建、湖南、江西原来依靠内地通往广州商路谋生的成百万下层群众失去生计,这几个省份成为农民起义最猛烈的地区。

3.探索的活动与结果:以太平天国为例1金田村起义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3月,洪秀全称天王,9月攻占永安之后,封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并颁布诏令3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上过程中得到农民的拥护,起义军不断扩大,1853年3月19日,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

4颁布《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5军事全盛为了巩固和扩大革命成果,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粉碎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实现了军事上的全盛。

6太平天国的覆灭从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的天京事变开始到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太平天国实力大为削弱,直至当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全面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现代化尝试,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但是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为晚清王朝埋下了更深重的危机,促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更为动荡的时期。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清朝政府官员普遍持有保守的思想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包容万象,足以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曾国藩等人也持有这一观点,在洋务运动中缺乏对现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对洋务运动的推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他们重大器械和武器生产,却忽视了教育、科技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国家实力不足洋务运动初期,大量使用外国专业人员对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外国专家仅在基础建设方面提供了帮助,而中国的选人标准低,缺乏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人才。

加上中国的国力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从而无法推动洋务运动的全面发展。

三、各地官员反复无常清朝中央政府虽然大力推动洋务运动,但各地官员对此的态度却常常反复无常。

一些地方官员甚至为了贪污私利而破坏洋务发展,对洋务事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此外,历次政变的发动,也加速了洋务运动的停滞和退步。

四、洋货抵制运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礼”是其中一项,它强调的内容包括吃、穿、用皆应“循经习俗”,“不可失祖宗之业”,这导致了一些人对洋货的抵制,人们不愿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这种思想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而愈发强烈,导致了抵制洋货的运动在各地兴起。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不过,洋务运动不管其成败,都有其历史价值,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全面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状况。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不过洋务运动最后还是失败了,下面小编就整理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探索救国道路失败的原因总结

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探索救国道路失败的原因总结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惊醒了还在醉梦中中国人,使得有识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很多仁人志士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民族意识开始探索救国道路。

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这场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借着“宗教”的形式喊出“平均地权”的口号,过于理想化的革命口号,最终非但没有使得封建势力的消亡,反而使得国内经济雪上加霜、生灵涂炭、人口急剧减少,为以后的军阀混战埋下了祸根。

而在这场起义中帮助清政府镇压农民军的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却因此成为了清末重臣、地方实权派,成为清政府的这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的主干力量。

虽然洋务运动兴建企业、训新军、办新学、派留学生,对于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其建立在腐朽的封建制度基础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造就的浓厚的封建性质以及对于外国技术的过分依赖也使得其最终失败。

“经改政不改”虽然减小了改革的阻力,然而最终制度的落后使得经济改革的成果完全丧失,腐朽的制度还是走向了灭亡,经济改革最终还得政治改革来保障其成果。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绝对是中国近代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甲午战争中国被邻国的小日本大大刺激了国人,国人的自尊心大大受挫,使得中华民族的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了救国图存的队伍中去了。

而其后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却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与强大的守旧势力斗争,且过于急躁的改革措施以及对于西方势力的过分幻想,最终这个由上层官僚以及知识分子发起的救国运动也以失败告终。

事实证明,仅仅由社会上层发起,没有实权派支持、没有广大群众参与的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果的。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使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中华民国成立。

后来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的果实(个人认为将其归因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有失偏颇,孙中山等人应该充分当时的形势非常慎重地做出的决定)、各地军阀混战(这也显得军队的国家化尤为重要,否则会沦为个人权势斗争的武器,这对于国家与公民的伤害是明显的。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称他是“中兴勋臣冠”有人骂他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卖国贼”也有人说他“褒之则为圣像,贬之则为元凶”。

言罪者说:曾国藩效忠的清王朝,代表着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没落势力,并在外国侵略势力面前一再屈服求和,其大方向是反动的,性质是非正义的。

言功者说: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

我们的观点:1.如果说,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都是封建政权,我们则可以认为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

巩固哪一个也都是一样的。

2.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上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同情。

3.这样一个标榜空想的平均主义的封建主义加神权主义的专制腐败政权,如果统一了中国,难道能比腐败的清王朝好吗?4.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完成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所以其历史功过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的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它的历史局限性也不容质疑:政治:建立起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专制统治,延续着专制统治的黑暗。

因此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社会: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经济:以分散的小生产力为经济基础,未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文化: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自身努力;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外交: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洋务运动:●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与李鸿章共同创办了江南制作总局●筹划中国海军建设,促进海防●派幼童到美国留学,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智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阙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还是他。

我们的观点:◆洋务运动虽然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且以失败告终,但其主流是中国人强国御辱的活动,是中国工业、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因此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历史趣谈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何救不了旧中国?

历史趣谈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何救不了旧中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何救不了旧中国?
导语:湘帅之殇!在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上,真正得到历史好评的大臣其实并不多,而享有前后“湘帅”之称的林则徐左宗棠,无疑属于凤毛麟角。

他们无论
湘帅之殇!在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上,真正得到历史好评的大臣其实并不多,而享有前后“湘帅”之称的林则徐左宗棠,无疑属于凤毛麟角。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清朝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启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带兵之道总结

曾国藩带兵之道总结

曾国藩带兵之道总结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将领和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功地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清朝的巩固和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总结曾国藩带兵之道,以揭示其成功的秘诀。

1. 坚守战略定力曾国藩懂得在战争中保持战略定力的重要性。

他注重制定战略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保持稳定。

他相信,只有坚持战略目标,才能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取得胜利。

曾国藩经常与部下研究军事战略,讨论进攻和防守的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以确保最终胜利的取得。

2. 依靠军事专业知识曾国藩在带兵之道中非常重视军事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他在培训和选拔军事人才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高度重视军事学校和军事训练。

曾国藩鼓励部下学习军事理论,提高战斗技能,同时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领悟。

这种重视军事专业知识的态度使得曾国藩的部队能够在战场上运用科学的战术和技巧,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3. 严明军纪,保持纪律性曾国藩深知军纪的重要性,他要求部队的每个士兵都要严守军纪,保持纪律性。

曾国藩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加强军纪教育,并采取严厉的纪律措施,确保每位士兵都能够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任务。

他注重激励士兵遵纪守法,同时也严惩违纪行为。

这种严明的军纪保持了部队的整体纪律性,为曾国藩的作战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注重部队建设,关心士兵福利曾国藩深知部队建设的重要性,他注重改善士兵的生活条件,关心士兵的福利。

曾国藩大力推动军事基地和营房建设,改善了士兵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他也注重提供良好的膳食和医疗保障,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

此外,曾国藩还注重士兵的思想教育,鼓励士兵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关心士兵福利的做法,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 灵活运用兵力,善于协同作战曾国藩善于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运用兵力,善于协同作战。

他重视与其他军队的协作和配合,注重统一指挥,并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队形和编制。

论曾国藩

论曾国藩

论曾国藩在谈及湖南省所出的杰出历史人物时,我们很容易想到毛泽东,然而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墨绖出山,办团练,创湘军,镇压杨洪,开出清朝中兴的局面,最终位极人臣,建立不世之功业,对于汉人出生的他来说,能在满族统治的天下创下这样的丰功伟绩,实属不易。

对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曾国藩,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

曾国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

他率领湘军,经过10余年的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把“诚”的道德范畴,泛用于与洋人的交涉之中,又多了一顶媚外的帽子;他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他一宗宋儒,有极深的理学修养功夫,在学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无论曾国藩属于哪种类型的人,从政治上对他的所作所为应当如何评说,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曾国藩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曾国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竞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后人有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其高度赞誉。

关于这位伟人的出身之道,又被后来者赋予了传奇色彩,有人说他是蟒蛇转世,有祥瑞之兆。

关于转世之说并没有考证的必要,倒是在其少年时期其母对其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曾国藩一生继承了他母亲的刚强性格,敢于与困难周旋,有股冲天的倔强之气。

人们常言: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有一个成功地女人。

其实,成功男人的背后,常常有两个女人的身影。

一个是他的妻子或女友,一个则是他的母亲。

曾国藩从小在全家的期望中成长,他发奋读书,二十二岁时考取了秀才,次年,又考中了举人,最终高中进士。

清朝自救的革命运动为什么最后的纷纷失败

清朝自救的革命运动为什么最后的纷纷失败

清朝自救的革命运动为什么最后的纷纷失败
本文导读: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和革命,如由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还有就是由晚清政府发动的自救运动改革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但是这一系列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了,这又都是什么原因呢?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方针,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维新派又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把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搬到了台前,变法维新的政令没少发布,但是各级官员都阳奉阴违,最后慈禧太后重新训政,囚禁了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被迫流亡海外,戊戌变法运动也宣告失败了。

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民主的思想进一步传播。

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欺骗人民,缓和日益激化的各种矛盾,又推出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

这两个革命运动名为民主,实为欺骗百姓,延续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台,标志着预备立宪的彻底破产。

在孙中
山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
总之,晚清自救运动无一成功,全部失败了,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这才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范文一: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让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在我的很多阅读和研究中,曾国藩是一个有利益冲突的人,并非完全好人或者坏人。

首先,曾国藩的早期生涯非常光辉。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示了超群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在军事领域的表现也很出色。

这些经历让他成为一个备受尊敬的人,也帮助他赢得了后来的成功。

然而,在他的政务生涯中,曾国藩更多的是在平衡各项利益。

他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他的家族和家庭,同时试图在清朝政府中争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

他对于政策的执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经常取决于他的个人利益和政治偏好。

这些问题并不表明曾国藩企图欺骗和伤害他的同胞,但它表明了他在决策时具有复杂的动机和考虑。

在我看来,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也绝不是一个完全糟糕的人。

写作重点:本文通过客观地分析曾国藩的人物形象,既展示了他的优点,也坦诚地纠正了他的缺点,这符合了写作的客观性原则。

用词分析:本文用了较少的修辞手法,更注重逻辑的清晰性和文字的简洁明了。

这种文风展示了作者的扼要表述和条理性的写作风格。

范文二: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让人们众所周知的问题,但我认为答案比较复杂,我们需要在情境下理性地进行评估。

事实上,曾国藩是在一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

他在南方的反叛势力中,包括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都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

此外,他精通文学、法律等多个学科领域,也使他成为一个十分杰出的人物。

然而,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

作为一个官员,他经常不遵守法律,经常和其他人贿赂。

此外,他在广西剿灭少数民族暴动中,屠杀了大量的当地居民。

这些行为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严重的污点。

取决于从哪个角度去看,曾国藩可能会被看成是一个好人或者坏人。

在我看来,评估一个人的历史角色是非常主观的结果。

我们需要考虑当时的情境,历史背景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做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结论。

写作重点:本文秉持了客观立场,透过展示曾国藩的优点和缺点并将它们纳入到相关背景和情境中,达到了评估他的人物形象的更全面和准确的目的。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总体而言:功大于过!虽然按阶级立场或者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曾国藩是有过的,而且这个过很大,因为曾国藩在打倒太平天国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曾国藩的过失或者罪责是延续了封建社会,延续了满族人主政的清朝。

但从国家利益而言,他是功不可没的大功臣;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强大了军事力量,影响了后来的知识分子;例外,曾国藩的文才也很出色,为后世留下了一笔财富;如果不是因为乱世,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像鲁迅一样的文人让人永远记住;但他用他的方式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影响了整个中国。

因此他的一生应该是功大于过。

史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人物曾国藩进行评价,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但所有的评价最终都应归结到这样一个标准上来:研究对象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他是否能向社会提供比前辈更多的东西。

立足于这个标准,正确评价曾国藩还应客观地解决三个问题。

其一,对金田起义的辩证评价;其二,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是创新思想的提出者还是实践者?其三,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是否超越了前人?只有对以上三个关键性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将曾国藩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冷析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冷析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维普资讯
冷 析 曾国藩 的用人 之 道
■ 熊建勤
曾国藩从湖南湘 乡县边远 山村——荷 叶塘 的一个耕读之家
断人的吉凶 前途 。对于他的大将杨载福重用就是 如此 。看到

走 出来 ,三次进京会试 ,两 次失败 ,2 8岁中进士 ,从此踏上仕 杨载福在洞庭湖大风浪 中救人的一幕 , 便判断他 舍已救人 品
对于洋人傅兰雅向曾国藩推荐的聂伸芳 ,称他将来是一个


曾国藩的人才观
大企业 家,很有经营管理才能 。曾国藩听后 .就 问聂伸芳 ,为
什么在广州做洋务而不 继续读书 ,考功名 。伸芳当时 2 O多岁,
曾国藩 对历史上的权术有深入研究 ,自身学 问修养极高 ,
这为他的正确用人 创造 了条件 。 认为用兵之道 在人不在器 , 他
造就, 尽管曾 国藩舅舅 ( 才的 江庆 父亲) 生前有 恩于他, 但他 凳 t , r
谈吐举止 ,尤其看重对方的为人行事 .几 方面结合起来 ,去判
!兰 垒
笙! 旦
维普资讯

还是打发江庆才回老家种田去了。 对于武将 .则不问品德 .不管此人是 海盗 罪犯 .只要武
才若水之 波.德若木之根 .才若木之枝 。德而无才 .则近于愚
人 :才而无德 ,则近于小人 ,二者不可兼时 .与其无德而近于 小人 , 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 毋 。这里 .曾国藩的 ” “也含有忠 德 于他 .服从指挥 .不背叛他 ,效忠他和清王朝 的意思 ,而不是
现在意义上的 ” ” 德 。
高级军 官 . 保荐塔齐布担任提督 。 曾国藩之举 , 可谓一箭双雕 .
既使塔 齐布对曾国藩 感恩戴德 . 又达 了控制绿营的 目的 . 同时 . 又取得 了满州贵族 的信任 .使他的兵权更加巩固 李鸿章是曾国藩唯一亲 自传播过学 问的人 .并且是亲 自培 养提拔 的接 班人 .曾国藩最初是让李鸿章 留在身边处理文 书 、 奏折之类的事 .让其学习 . 观察后知他思维敏捷 ,能见风 使舵 , 对 军事 交际有一定才能 。有件事加深 了曾国藩对李鸿章 的认 识 。曾国藩要查办败军之将 .李鸿章 出面说情反被训 斥 .离开 了曾的幕府 .在 江西 闲住一年 多,期 间,-  ̄ 清朝高级 官僚 多 -L L 次 邀请 李鸿 章去他们处 .且许 以高 官.并未使他 动心 .曾国藩 知道后 ,坚定 了重 用李鸿章的决定 ,把李鸿章作为 自己的接班 人来培养 ,不断向朝 廷保荐李鸿章 .建议李鸿章 自立 门户 .建 立淮军 。从 此 .李鸿章 的淮军接替 了曾国藩的湘军 .在仕途上 飞黄腾 达。在李鸿 章淮军前 ,向曾国藩请教如何 看人和识兵勇 , 曾国藩把一生的经验 总结 了几条传给李鸿章 .说 : 相人识人 , 奥妙甚多 .复杂得很 .有些不 能言传 ,只能意会 ,关键在相识 者阅历 ,我偏几句 口廖 ,念给你 听。 邪正看眼鼻 ,真假 看嘴 ” 唇 ,功名看 气概 ,宝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 .风 波看脚盘 ,若

历史趣谈:清朝曾国藩是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尴尬时代的人

历史趣谈:清朝曾国藩是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尴尬时代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曾国藩是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尴尬时代的人导语: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属半个圣人,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人,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话说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属半个圣人,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人,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话说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的封建文化,带有一定的迷信思想。

封建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儒家文化,其特点为“重视伦理,重视“术”,重视传统,重视保守”,在于保持与传承。

正所谓“重道轻器,重本轻末,重义轻得”。

中国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相通,相同的地方。

清朝末年,是两种文化交汇与融合的时间,处在这一时间的文人墨客,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两种文化的交替影响。

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

曾国藩从一个芝麻小官,晋升到一名朝廷重臣,仅仅只用了五年时间。

而打败太平天国,让他的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

对曾国藩的评价不得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他既是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也是历史的缔造者,功臣。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为的是推翻封建的,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但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是造反运动,曾国藩作为清朝官员,也是不得不去镇压。

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重朝廷。

但是,清朝政府比太平军神权政府要优秀一些,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其实是缩短了社会发展的时间,导致了社会的停滞。

但是对社会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让社会避免了神权的统治,避免了进一步的封建迷信。

生活常识分享。

评价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评价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评价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争议甚大的历史人物。

但这正说明其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令人争议的严重作用并占有重要的历史位置。

我以为,要认明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位置,首先要认明曾国藩所处的历史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历史义务是什么?为了完成其历史义务,历史提供的条件又是什么?总之,不能拿一把超时空的尺子来权衡一个详细时代的详细团体。

要看其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充任什么角色,于历史的开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才干确定其人的历史位置。

曾国藩生于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死于同治十一年(18 72),阅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62年的时期里,这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是中华民族与本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末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时期,是中西文明大抵触和大交汇的时期,是封建社会片面衰落和资本主义末尾在中国发生的时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炽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未有之〝奇变〞、〝剧变〞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义务,一是资本主义近代化,一是捍卫民族独立;或许说,一是反封,一是反帝。

这两个义务是相反相成的。

在这个时期,曾国藩阅历了鸦片战争,对立了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洋务运动,处置了天津教案。

曾国藩在这些历史事情中的表现和作用,同完成此两个历史义务的关系决议了他的历史位置。

一团体的历史作用和位置是多方面的,即使在一个事情一个运动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呈不同的颜色,在处于不同时代的先人眼里其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曾国藩。

所以,称曾国藩为〝中兴勋臣冠〞者有之,颂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者有之;骂曾国藩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汉奸〞、〝卖国贼〞、〝刽子手〞、〝革命头子〞者有之;说曾国藩〝誉之那么为圣相,谳之那么为元凶〞者亦有之①。

我以为,这些说法不能说都没有道理,没有依据。

曾国藩九字箴言: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曾国藩九字箴言: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曾国藩九字箴言: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纵观曾国藩一生经历,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在这九个字里: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农家子弟出身,最终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还让子子孙孙都能获福。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曾国藩的半部家书,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纵观曾国藩一生经历,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在这九个字里: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1、事不拖:一勤天下无难事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

梅兰芳最初也资质平庸,但他不甘于此,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

庸人败于懒惰,天才却输于狂傲。

李自成勇猛有才略,起义称王,却因胜利滋生骄傲,最终惨败。

曾国藩在军中时,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

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

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他还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曾国藩还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三次救国方案失败的启示

三次救国方案失败的启示

三次救国方案失败的启示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及其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具体为: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②维新派的局限性。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惧怕人民群众。

(2)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而且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3)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及其意义(1)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曾国藩为何不救江忠源

曾国藩为何不救江忠源

曾国藩为何不救江忠源咸丰三年(1853)十一月,江忠源被太平军围困在庐州,弹尽粮绝,情况万分危急。

江忠源写信向曾国藩求救,咸丰皇帝也诏令曾国藩迅速出兵。

可是,曾国藩按兵不动。

他的下属王錱主动请缨,带兵去救江忠源,也被曾国藩制止。

湖南巡抚骆秉章命江忠源之弟江忠濬与刘长佑率一千楚勇火速增援。

江忠濬与刘长佑率部奋力博杀,由于兵力薄弱,无法靠前,受阻于城外五里墩。

援军总计十余支,筑营四十里外,观望不救。

陕甘总督舒兴阿兵有万人,畏缩不前。

咸丰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太平军炸塌水西门城墙,并乘势杀入。

城内兵勇抱头鼠窜,乱作一团。

江忠源知大势已去,引刀自刎,为部下所阻。

转战至水闸桥,身受七伤,投古塘而死,时年42岁。

江忠源被困庐州,危在旦夕,其他援军隔岸观火,畏缩不前,似乎还能理解,因为“胜则相争,败不相救”是官军的痼疾;但曾国藩按兵不动,却大有深意,值得玩味。

曾国藩不但和江忠源是湖南同乡,而且私交很深。

江忠源客居京城期间,开始几年,由于生活落拓不羁,一般士人不屑与之交往。

可是,有两个人却另有见解,并不人云亦云。

一个是欧阳兆熊,他认为江忠源将来必有建树。

另一个是黎樾乔,他在京城当侍御史,第一次看见江忠源,便说此人是个勇士,将来必定驰骋疆场、马革裹尸。

欧阳兆熊的必有建树论,大家虽不以为然,却也听之任之,不予置喙。

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江忠源进入了曾国藩的生活圈子。

曾国藩是个京官,在京城湖南人的圈子里影响很大,接触面较广,他虽未和江忠源谋面,耳边却早就有了许多有关江忠源的微词。

可是,曾国藩和黎樾乔交往颇深,黎樾乔的所谓预言引起了他对江忠源的注意。

那天,江忠源跟随郭嵩焘来见曾国藩。

宾主谈话非常活跃,却没有切磋学问,尽聊一些市井琐事。

江忠源非常随意,不时开怀大笑。

当时出了一个小意外,江忠源的衣袖将茶杯扫落在地,跌得粉碎。

江忠源并不拘谨,继续谈笑自如。

如此胸襟坦荡,侠气酣畅的情怀,深深打动了曾国藩,竟使他有相见恨晚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历史上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为什么不行
导语:19世纪,“中原王道”穷途末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走入死胡同。

晚清名臣曾国藩是中原王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在造反的
19世纪,“中原王道”穷途末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走入死胡同。

晚清名臣曾国藩是中原王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在造反的农民军眼里,他是嗜血的头狼——“曾剃头”;曾国藩攻下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当时称天京)时,制造了早于日本侵华七十年的浩劫——南京大屠杀。

他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不对部下的胡作非为稍加制止,而且指使其弟曾国荃参与其中。

史料记载,湘军进入南京后,见人就杀,见屋就烧。

直杀得南京城内血流成河,尸体涌进长江,几乎使江水不流。

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所谓伏尸百万,除了战死者,就是曾国藩在城内外屠杀的平民。

“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

”这次屠杀最保守估计也应该在50万人以上,清人所说的伏尸百万也是有可能的。

而屠城和对城市的毁坏程度也是历史之冠。

屠城、焚烧城后,南京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了。

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城最多有100万人。

但到光绪登基的1875年,人口还不到50万。

后来李鸿章署理两江,认为南京城需要百年方可恢复。

据传,由于曾国藩在南京的屠杀手段残暴,当时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立刻收声。

可见,这是一匹多么令人恐怖的“头狼”。

但在“夷人”眼中,曾国藩却是另一张“温良”的面孔。

“天津教案”验证了曾国藩“窝里横”的“圈中狼”本性。

1870年6月21日,因怀疑法国天主教堂“贩卖人口、虐杀婴儿”,天津发生数千名群众攻击教堂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