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做人不要锋芒毕露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做人不要锋芒毕露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古人云:毁或无妨,誉则可怕。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则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生观尚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而言,很容易走入死角。
在对待名利上,曾国藩真无愧是一面'人镜',他可以识人、识事,尤其可以恰到好处地修行自己,坦然应对不利的局面,化不利为有利。
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居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湘军的。
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
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
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
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
'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
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
'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而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
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
'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
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
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
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
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
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
今贼未平,军不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
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
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初,他就上书指出:“以卧见之,京官之力亭
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地方官)之办事
二,曰敷衍,曰茜妇页。退缩者,同官互推,
动辄清旨,不肯任咎。琐屑者,利析锚株,
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
颧预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酬分
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
尤其是清理狱讼, 在短时间内将直隶积压多
毕。他的前任官文是个典型的懒官,
拖沓,督促不严,以致“风气之坏,竟为 各省
。曾国藩在奏劝于中称:“直 隶之吏治,臣入
大约积狱太多,羁累无辜。
年余,未曾坐堂一次,讯结一案者。”
直隶全省案件的积压已到了极其严重 的程度。曾
“臣履任月余, 见直隶日行公事,讼案
就其对立面而言,“廉”要去的是浊气,
的是官气,“明”要去的则是虚气。直白
的“勤”和“明”针对的就是现今肺兑的
形式主义。曾国藩任湘军主帅时常在下属
上写批语,这就是“批犊”。他在给副将
批牍中称“作营官之要,不外‘勤’‘廉’
‘勤’ 则足以率众,使常有奋兴之象;
不致来怨眷(怨限)之声。此皆
惟 ‘明’之一字,须带有几分天性,
经查询,当天白天刘铭传带兵攻下 黄陂,至夜间
扎,并未参与作战。结果两
开单请奖,有功者与无功者都获得了嘉
另外,前两年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的死也与这种
本 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因连
很疲劳,不久前又遭遇失败,损兵折将,
需要休整。但各省的 奏报都称,捻
不敢 与之交战,或剥老念军已所
很决 就要被全歼,使朝廷得不到真实的战
国藩是清代晚期的能员千吏,作为封建时代 的
自有其历史的局限胜。不匡比思想中 还是有环
曾国藩:古往今来,为官为人做到这四点,百事可成!
曾国藩:古往今来,为官为人做到这四点,百事可成!
曾国藩任官用人不崇尚深奥,它有一条特有的“曾氏”用人法。
使他人用官员的标准,主要来说有四点。
一、有操守
古人云:“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得太平。
古今成大事者,能力次之。
最重要的是为人原则。
中国早期就形成了约束官员得标准,大致用这三个字来概括:“清”、“慎”、“勤”这三个字。
为官要有自己的操守,第一便是“清廉”,为官不清廉,何让百姓服气,何以治理地方?第二是有节操,有气节,遇事能够做到临危不惧。
二、无官气
曾国藩曾说:“如果一个人的官气很重,这个人得仕途就到头了”。
官气太重,为人就开始变得圆滑投巧,敷衍了事,不能负重,难担大事。
等真正得艰难降临时,畏畏缩缩,想逃脱的定是这一类人。
三、多条理
曾国藩认为一个能不能打是就在欲他的条理性。
庖丁解牛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
一头外人看来很复杂得牛,而在庖丁眼里解剖一头牛就像说话一样简单。
因为庖丁找到了诀窍。
我们做事情都应该这样,将复杂简单化,就是曾国藩所谓的条理。
曾国藩说:但凡处理一件事情,多多少少定会受到牵制,而重要的点便是有条理,一件事才有所成。
四、少大言
有些为官之人,觉得书读得多了,胸中有些墨水,就认为天下的事情很容易,以此经常放言高论。
说话没谱,不着边际。
所以他认为连自己的言行都管不住的人,定不能用,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
才是正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语录】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语录精解】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宁静如一无所求的,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
曾国藩认为: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这是因为身在官场都会遇到许多烦事,还必须要处理许多烦事,有的人处理一件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烦事也还凑合,但三件或三件以上的烦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烦还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烦就挺不住了;有的人处理别人的麻烦事还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烦就受不了了。
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来,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做官要耐烦,第一件事就是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无怨,清醒。
头脑清醒才能保持安静,保持安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断。
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加混乱。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
”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说,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
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1862年,曾国藩率部追击捻军。
一天夜晚,捻军突然来袭,湘军护卫仅千余人,湘军开始不耐烦了,惊惧不已。
幕府文书钱应溥急忙向曾国藩说:“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
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
”曾国藩于是高卧不起,钱应溥也镇静若常。
守护曾国藩的卫兵见主帅若无其事,于是也都平静下来,恢复常态。
捻军见状,果然怀疑曾国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进,最终匆匆撤去。
曾国藩认为,做官能做到耐烦,这主要来源于平时对心性的修养,下面的这些话就基本包括了曾国藩训练人耐烦的主要内容。
美名曾国藩引用庄子的话说:“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
”骤然为人信服的人,那么这种信任是不牢固、不可靠的;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的人,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
曾国藩的为官处世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处世之道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
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自从曾国藩去世以后,这就成了人们苦苦追索的问题。
很多人都想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因此,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
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自从曾国藩去世以后,这就成了人们苦苦追索的问题。
很多人都想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因此,曾国藩的文集一出版,就成了当时人的必读书。
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国藩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做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苹果一部《曾文正公文集》,堪称成功学百科全书。
细读他留下来的文字,浸润着他自己对人生、事业的深刻领悟。
没有空洞无物的大话,句句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浸透着人生哲理的箴言,既是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后得出来的,同时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总结。
五千年的人生智慧,在他一个人身上得到集中展现。
此书,就是对曾国藩人生智慧最集中的诠释。
曾国藩为官之道
著作
《治学论道之经》 《持家教子之术》 《疆场竞斗之计》 《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评价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 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 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 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 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 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 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 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 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 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 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 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 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 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 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 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 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 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 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 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 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 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 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 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 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 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 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 完人。”
曾国藩 从官为政之道
曾国藩从官为政之道引言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脱胎换骨,打造湘军【忠告】: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
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时代的任何“变局”都可能成为我们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
任何一种新旧“体制”及政策的转换都可能成为我们个人营造发展舞台的“好风”。
任何想有作为的人,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召唤。
如果墨守成规,拘泥旧的体制束缚,就难以成功。
曾国藩在京时以理学家自居,理学讲孝道。
按礼制的规定,曾国藩无论时局发生什么变化,他都应该在家乡为母亲守丧3年。
但儒家礼法也有变通的办法,即当确实需要时,为官者可以不必等到守丧期满就去任职,这被称为“夺情”。
后世这种“移孝作忠”的事虽屡见不鲜,但当事人仍要遭到士人的白眼。
明代宰相张居正的“夺情”,曾引起朝政的大波澜,以至于张居正成为言官们攻讦的对象。
清代康熙时期,大学士李光地也有一次“夺情”,时人也争相攻击他,并说这是李光地的平生三大耻之一。
因此,当曾国藩最初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请他出山时,他委婉坚拒。
当咸丰帝的朱谕诏示他时,他也三缄其口。
为什么?这就是礼制的限制。
恰巧在这一天,郭嵩焘赶到湘乡为曾母吊唁。
县令朱孙诒知郭与曾的关系非常,故不敢怠慢,立即传官轿送郭嵩焘往曾国藩家。
120里的路,赶到曾家时已是深夜。
两人秉烛畅叙,当谈及时事时,曾国藩说明自己要守制,不能出来主持团练。
郭嵩焘则“力止国藩曰:…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绖从戎,古制也’”。
郭嵩焘素知曾国藩野心勃勃,以整治封建秩序为己任,现在面临“乱世出英雄”的机会,你为什么不大大施展抱负,尽忠皇帝呢?郭又拿出“古已有之”的例子来说服曾国藩,情真意切,不可言表,给标榜“忠孝”的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台阶下,但曾国藩为了表示尽孝的“决心”,仍表示不同意。
郭嵩焘又反复与曾国藩的父亲谈“保卫家乡”的大道理,曾父认为讲得对,便把曾国藩叫到面前教训了一番。
曾国藩为官之道
• 为官当守六大原则:
• • • • • • 平争:平息争端,不翻前任旧帐,只做不说 因势:肯定前任的成果 善习:保持良好的习惯,摈弃恶习。 从俗:顺应地方民俗,溶入地方民俗,不招至民怨; 便民:事而利民,不便民的事情不做,以免失人心所向; 救弊:改革不合时宜的弊端;
• 为官当守三不原则:
• • 不与:不参与下属的具体工作,做事要做重点; 不遑:做事要有紧迫感,工作讲求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情贵在诚,湘军有家人父子之情,所以千人同心万人同力。(例:塔其布 李续宾) 不能因情感而失去理性。
用人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人除了精神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 的欲望。合众人之私,才能成一人之公。 凡是遇到有利的事情,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有名的事情,要注意分享。 利益的引导是一把双刃剑,不可不用,必须慎用。
• • • 不得凌辱下州县,人无贵贱贤愚,皆宜以礼相待。 不许不受银礼:不论大小、贵贱,均不得受;初收茶果、小菜, 再收鞍马,最后见诉求便索。 不许荐用私人:不给下属推荐人员,避免私人狐假虎威,为祸一 方,下属不敢治之,最终反害荐者;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 首要之地:
冲:要害咽喉地域;繁:繁忙的部门;要:重要地方;简:边缘的地方;因势择人而用。
【忠告】
•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 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 冀。 • 壮勇忠精而不贵多,设局宜合而不宜分。 万人离心,不如百分同力。 • 天下事无实意者鲜有成效,务虚名者多 后患。
执理不移 遇事敢争
• 卧薪尝胆 不轻易出底牌 • 外圆内方 刚柔互用 争让适度 • 舞台与作为 无权断不能有所为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概述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概述简介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深,号纪晓斋,湖南湘潭人,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曾国藩从政为官期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清正廉洁的作风以及卓越的军事战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早年生活、官场生涯以及政绩等方面对其从政为官的经历进行略概述。
早年生活曾国藩于1811年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从小家境清贫但勤奋刻苦。
曾国藩自幼聪明好学,具备出类拔萃的才华,曾被乡里人视为当地的希望之星。
在家庭状况的限制下,曾国藩只能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根底教育。
他先后考入湘潭县曹家山书院和长沙东泽书院,接受了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
1831年,曾国藩参加湖南省的乡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随后,他前往江苏扬州的贡院应考,被录取为进士。
进士及第后,曾国藩回到湖南省,开始了他从政为官的道路。
官场生涯曾国藩从政以后,先后在湖南和河南两省任官。
他以廉政清正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被誉为清官。
在担任湖南巡抚期间,曾国藩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地方官僚体系、加强政府监督和整顿军事等。
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民生活。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在短时间内改变了湖南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带动了当地的开展。
随着曾国藩在湖南的成功,他于1853年被调往河南出任巡抚。
曾国藩上任河南后,依然延续了他在湖南推行的改革措施。
他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开展,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地方的政策,包括推行农田水利政策、鼓励工商业开展以及加强教育事业的建设。
曾国藩在河南的工作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繁荣和福祉。
政绩曾国藩在从政为官期间表现出色,他的政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以廉洁清正的形象示人,树立了一个正直的领导者形象。
其次,曾国藩实行的改革措施,不仅在湖南和河南两省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改革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注重农田水利和开展工商业,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也为当地经济的开展奠定了根底。
曾国藩的为官与为人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与为人之道曾国藩作为一名农家子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蒋介石称他“足为吾人之师资”;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是中兴第一名臣、近代最后一名大儒,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他的为官与为人是分不开的。
其为官与为人之道,我们可用六个字概括:忠、恕、勤、廉、诚、忍。
(一)忠。
忠,是理学最高的道德准则。
理学认为,道德伦理是理的体现。
曾国藩说:“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则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
”(《曾国藩全集》第14卷第133页,岳麓书社,1994年版)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忠无疑是他践履的最高道德准则。
早在京官时期,严格深厚的理学修养就使他从谋求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升华到了谋求国家发展挽救清朝倾堕的境界,冒死上“三疏”,为国忘身忘家就是明证。
太平天国爆发,清帝国风雨飘摇,是忠使他以一介书生投入血与火之中,组建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殊死斗争。
曾国藩对清帝国的忠集中体现在“三个不顾”。
1、不顾性命。
曾国藩墨绖从戎,从荷叶塘踏上赴团练大臣任的第一步,就下定了效命疆场的决心。
就任长沙,曾国藩在《与州县公正绅耆书》中就发表就职宣言:“国藩奉命以来,日夜悚惕。
自度才能浅薄,不足谋事,唯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即以藉以号召吾乡之豪杰,”以后,曾国藩曾多次表白誓死效忠的心迹。
1851年5月,为国藩篱的血诚的曾国藩于上了一个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折,他在给家人的书信中说,自己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上折的,自己身为二品大员,此时不尽忠直言,对不起国家,对不起黎民。
曾国藩进行这次冒死的犯言直谏,几乎因此而丢失了前程甚至是脑袋。
曾国藩操着不易听懂的湖南口音,唯恐皇帝听不清说得很慢,在百官面前指责皇帝苛求小节,疏于大计,文过饰非,不求实际,骄矜,出尔反尔,刚愎自用,骄傲自满,言行不一,而且举出了大堆例子。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一、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可见曾国藩深谙为官之道,很会处理君臣关系。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就曾经告诫他们,官场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 就是在官场上,你要讲究人事关系,尤其面对领导、面对上级,你要学会坚忍,不要那么张狂,不要那么孤傲。
否则的话,你就处处寡合,处处不如意。
一是血诚。
本质上讲忠诚,就是因为他认为忠君就是爱国,核心观念就是忠诚。
做人要守做人的本分,人的根本就是忠诚,守住了就可以在纷繁的世务中成就自己。
二是讲原则性也要灵活。
他的一生讲原则,但是有时也会权变。
三是摆正思想位置与心态。
与咸丰有别扭,但是始终把自己摆在臣下的位置上,不因耿介不把领导放在眼中。
处理天津教案,知道慈禧居心叵测,但是他坚守忠诚,摆正下级心态,硬着头皮去做这个,这叫忠诚。
忠诚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所在。
团队组织中没了这个,就没了凝聚力。
二、内断于心自为主持曾国藩的家训里有句名言,就是“凡危机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只有自己靠得住。
纵观中外历史,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人有主见,处事敢决断。
一个人云亦云,遇事毫无主见的人永远都不会走近成功。
有主见难,能够坚持主见则更加难,当事情越变越复杂,困难也越来越多的时候,怎么做才能既内持定见,又不会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呢?一是,遇事时要有主见,不要简单地被事态左右。
不人云亦云容易做得到,但不被事态左右则很难。
第二,懂得权变。
别人开辟洋务运动,好理解,曾国藩是标准的理学传人,儒家知识分子,不懂四学,却能积板开展洋务运动。
曾国藩没有这种知识储备,却能大力兴办,就因为心中有定见,是对大原则大趋势的把握,这就是变。
像建船厂上,曾国藩主张建船,比买船,就能真正学到手。
自家的事自家来做,自家的难自己承担,这才是自强之道,不能急功近利,引进外援,请神容易送神难。
正是因为心中有定见,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洋务运动积极的倡导者。
曾国藩为官修身之道
闲得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忙得要命
曾国藩既然被当作官场的典范,那么他关于做官的言论就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为官者,闲起来闲得要死,忙起来忙得要命。清闲时可以从从容容,忙碌时焦头烂额。”没有事情的时候,他不知道要想什么,可是一有事的时候,就头昏脑涨,焦头烂额,想不明白,所以不管有事还是没事都不好。曾国藩专门指出了之所以会这样的病根。
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听别人说话,基本都能马上感觉到对方是在谈理想还是在谈实际,是有实际经验之后再谈理想,还是空有理想而乱评实际,这些他都能知道。可是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就听不出这些了,他不仅听不出所以然来,而且自己说的话也大多都不实在,都是空话,过于理想化,甚至还可能会害死人,对这种人就要随时提高警觉。
这就叫“中国式”,“中国式”就是没有预算,“不过你真的要,我可以拨给你名额”,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的。曾国藩怎么说?他的回答简直可谓妙不可言。他就对那位公差说:“你在我这里,跟我这么久了,我始终没给你安排一个好职位,现在难得他新官上任又有空缺,你去跟他好了。”所以你说曾国藩是个老好人吗?绝对不是,那他是为人狡诈,喜欢整人吗?也不是,你慢慢去体会他为人处事的艺术。一个人要老实,但是不能太老实,一个人要认真,但又不能太认真,这才叫中国哲学。
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时务的一生,他的一生之所以走得那么漂亮,那么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识时务”,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该潜伏积累,什么时候该当仁不让出山。每一步都处理和表现得近乎完美,将负面因素降到最低,甚至使自己化险为夷,最后才得以善终。当然曾国藩也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这种能力的,他也是慢慢才修炼出来的。大家可以结合前面讲的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作具体分析(详见第一章第二节),看他究竟是如何识时务的。
曾国藩励志名言警句:一勤天下无难事_励志名言
曾国藩励志名言警句:一勤天下无难事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
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
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
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
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之道:一曰身勤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
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
”《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
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
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
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
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中国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曾国藩从政为官之略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 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 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 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 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 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 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 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曾国藩管理之道为官从政
曾国藩管理之道为官从政引言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他以其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为官从政的道德准则而闻名于世。
曾国藩的管理之道为官从政,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探讨曾国藩的管理之道为官从政,并分析其对现代管理实践的启示。
一、以德为首曾国藩在为官从政的过程中,始终把“以德为首”作为最重要的准则。
他注重修身养性,坚守道德底线,从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曾国藩认为,一个官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才能够有效地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以德为首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激励着管理者们始终以诚信、友善和公正的态度对待工作。
二、勤政为先曾国藩官运亨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极其勤政。
他认为,一个官员必须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勤勉工作,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
曾国藩时时刻刻都把公务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解决人民的需求和问题。
他注重实事求是,在工作中勇于担当,敢于面对和解决困难。
勤政的精神在现代管理中同样重要,只有勤勉工作,才能够获得良好的业绩和口碑。
三、科学决策曾国藩在管理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决策,注重依靠事实和数据来进行决策。
他鼓励下属不怕犯错误,只要敢于探索和创新,并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方法。
曾国藩倡导理性思维,注重分析和推理,遵循客观规律,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这种科学决策的理念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同样重要,只有依靠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方法,才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四、培养人才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提倡“德才兼备”,认为一个官员必须既有高尚的品德,又具备出色的能力。
他注重发掘潜能,注重培养和提拔年轻人,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曾国藩致力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执行政策和使命。
在现代管理中,培养人才同样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培训和发展,才能够培养出一支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团队。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的正文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引言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复礼,号古田,湖南衡州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中国近代农业改革的奠基人之一。
曾国藩一生致力于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富强的伟大事业。
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以及外部的列强侵略,使得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选择了从政为官,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开展做出奉献。
曾国藩的从政道路曾国藩从政的道路可以追溯到他求学时期。
在传统士人的培养下,他对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开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曾国藩并不满足于仅仅是学问上的追求,他更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才能用于实践,效劳于国家和人民。
曾国藩的从政之路可谓曲折而不平坦。
他先后在江西、安徽等地任职,通过各种政治任务的履行,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才干。
1846年,他被派往湖南任巡抚,开始了他在湖南的从政生涯。
在湖南时期,曾国藩致力于推行农业开展和教育改革,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
他注重实践,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开展的政策措施。
同时,他还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学校、修建学堂,提升人民的教育水平。
这些努力为湖南的社会经济开展和人民的福祉作出了重要奉献。
曾国藩的政绩不仅仅停留在湖南,他还被调往其他省份,继续为国家的开展奋斗。
他曾任湖北巡抚、武昌提督等职,不断推动各地的改革和开展。
他坚决反对英法等列强的侵略,积极抵抗外来势力的渗透,为中国保卫国家利益做出了重要奉献。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曾国藩非常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
他提倡儒家的仁爱和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成为好的政治家,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奉献。
曾国藩还关注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问题。
他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和制度改革的方案,旨在建立起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秩序。
为官必学曾国藩,曾国藩的职场七法
为官必学曾国藩,曾国藩的职场七法一【曾大局为上】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识大局,明大体曾国藩指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可见晓明大局和大体,对于成就事业的重要性,要想明识晓体就要首先认真分析形势和发展趋势,根据自己的实际地位和客观条件,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明智的做出自己的决策,以求利国利民利己,以尽一个从政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二【和谐为本】和谐才能造就良好的成事环境,曾国藩在为人处事上坚持以和谐为先,在待人接物中与人为善,诚挚待人,在治国治军治家中,坚持原则,以和为贵,这使他能够轻易理地顺各种关系,获得家人朋友上级和下属的鼎力支持,形成和气致祥的氛围,做出了一番顶天立地的伟业。
三【知荣识辱】曾国藩被誉为道德修养的完人,这与他是荣是辱的功夫分不开,在他看来,忠诚为国,爱民如子,是一个为政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平时须为国家和民众尽心竭力,在时局需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名利以及生命来报效国家,这也是一个为政者最大的荣誉,相反如果不忠诚自己的国家,不热爱自己的民众,那是一个从政者最大的失败和耻辱。
四【务求实效】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大凡做出大功业者,皆是务求实效之人,曾国藩深受经世致用理念之熏陶,他力主实事求是,不讲空言,不尚虚名,于小处、实处着手,专务朴实,事事力行,做一件便算一件,行一步,便算一步,务求实效,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立业者,纵观曾国藩一生各方面的成就,都体现在他的务实力行功夫上。
五【慎独克欲】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曾国藩作为道德修养的楷模,他在修身养性方面可谓是参透了传统智慧的精华,他志存高远,时刻保持学习,每日三省其身,主静慎独,,息心去欲去傲,不断改正过失,这让他的内心越来越强大,从而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六【徐图自强】自古有大为之人,每遇艰险,坚忍支撑,才做得非常事业。
人生逆境居多,如不能坚忍挺住,就可能轻易被困难击倒,最终一事无成,一业无立。
曾国藩所以成就大的功业,其关键在于他能够坚持屡败越战,徐图自强,在危急之处坚持得住。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政法系2010171116 陈凯旋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
他少年得志,仕途亨通,初登官场,又与众不同,后来创建湘军,又平步青云,在洋务运动中也创下了不少功绩,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又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历史上的曾国藩,有功亦有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为官之道有很多闪光点,虽历经百余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曾国藩曾说过:“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意思即为安守本分,认真办事,淡泊宁静,不去刻意追逐名利,那么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
曾国藩认为做官者,必须安分守己,泊然如一无所求,必须耐得了“烦”。
为官者,每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麻烦事要处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事务,做好自己的工作。
同时还应该泊然无所求,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名利的牵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得到上司的赏识。
但在当今社会,却有很多为官者因为追逐所谓的名利不能做到安分竭力,处事急躁,更有甚者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的为官之道。
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官,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我想在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拥有此“四耐”,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
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
做官这玩意,若得到重用,大权在握,一呼百应,;但若不得上司赏识,则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时就更要冷官热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群众要一片热心肠,对人民负责,认认真真做好份内的事,以心热抗外冷,那么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热官”,受到人民爱戴。
为官法则
为官法则做官,实非易事,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将自己平时所积累的摘录一些,与读者共享。
曾国藩的为官法则:1、好汉打脱牙和血吞;2、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3、自己拯救自己;4、在“忍气”上倍加用功;5、承受千挫百折之阻;6、善于控制自我气度;7、人生的第一件事是择友;8、防止愤激行事;9、慎之又慎,深思远虑;10、反省自我;11、“勤”“俭”两字最实用;12、为官第一要义--“耐烦;13、做官大法:一个“清”字;14、权利是一场精明人的游戏;15、心广天下就宽;16、“勤学”两字当头,才能成功;17、学会给人留面子;18、务求稳慎;19、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20、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自己就打败了自己;能度过极困难之境,方是大英雄;21、直木先伐,甘井先竭;22、心明眼亮,能容不能容之人,能存不能存之事;23、有难同当,有功独享,是事业的大忌;24、最不喜欢经常发牢骚、怨天尤人的做法;25、藏锋是为了再出击;26、不可进逼,要停一步;27、不羡慕位高名大;28、把“改”字放在第一位;29、积累学识;30、在小处让人,在大处胜人;31、切忌卖弄自己;32、该依靠就依靠;33、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和珅的为官法则:1、年年升迁有靠山,朝中无人难做官;2、官场波诡云谲,小心地雷;3、借助他人力量,补充自己实力;4、大小事均需铺垫;5、紧睁眼、慢说话,总会有办法;6、话有千万种,委婉最动听;7、不可外露其才华,不可外露其锋芒;8、投皇帝其所好,体贴入微;9、掌握皇帝内心的秘密;10、把皇帝内心的秘密攥在自己手里;11、事事想到皇帝的前面;12、精于办事,肯为皇帝背黑锅;13、敏于事而胜于言,给皇帝买名,替圣上立“德”;14、对待小人,要恩威并施;15、为下属谋发展使人效忠;16、对异己者表面应付,寻找时机彻底打垮;17、恩威并施,收异己为同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政法系2010171116 陈凯旋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
他少年得志,仕途亨通,初登官场,又与众不同,后来创建湘军,又平步青云,在洋务运动中也创下了不少功绩,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又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历史上的曾国藩,有功亦有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为官之道有很多闪光点,虽历经百余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曾国藩曾说过:“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意思即为安守本分,认真办事,淡泊宁静,不去刻意追逐名利,那么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
曾国藩认为做官者,必须安分守己,泊然如一无所求,必须耐得了“烦”。
为官者,每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麻烦事要处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事务,做好自己的工作。
同时还应该泊然无所求,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名利的牵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得到上司的赏识。
但在当今社会,却有很多为官者因为追逐所谓的名利不能做到安分竭力,处事急躁,更有甚者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的为官之道。
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官,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我想在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拥有此“四耐”,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
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
做官这玩意,若得到重用,大权在握,一呼百应,;但若不得上司赏识,则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时就更要冷官热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群众要一片热心肠,对人民负责,认认真真做好份内的事,以心热抗外冷,那么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热官”,受到人民爱戴。
而耐苦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更为重要,若一个官员耐不了苦,那么就必定会滋生腐败,贪污受贿,因此耐苦是一个好官员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纵观现在的官场,很多官员就是因为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耐不了苦,才逐渐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腐败贪污的路。
曾国藩做了几十年的官,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立誓不靠做官来发财;曾国藩贵为将相,每食只蔬菜一品,绝不多设,极其节俭,因此被誉为“一品宰相”,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廉”和“俭”的思想作风,曾国藩生平也极其痛恨贪污受贿者,主张要严厉打击这些人,以正社会风气。
曾国藩的这种为官之道,在当今这种日趋追逐名利的社会里更需具备,为官者只有清廉了,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向前发展,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
人在官场,自然免不了有很多诱惑,会有很多的身不由己,而为官之道又有许多禁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大祸。
曾国藩在官场能够屹立不倒,其实也得益于他的“为官三不”。
即“不事事参与”,“不终”,“不胜”,做领导的不是他处处和他人比试,而是要让他人充分发挥才能。
曾国藩引用《论语》的话:“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做官就还要有居安思危的精神。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曾国藩虽然身居高位,但也时时如履薄冰一般,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更是如同踏上了危局,而这种时时有着危机感、时时审视自己处境的心态反而使曾国藩得到了该得到的,保住了该保住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战战兢兢、时刻处于危机之中的心态,曾国藩最后才得以善终。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今,学学古人的为官之道吧,这样可以净化官场,改进作风,提高执政能力,提升官员的人格品位,使官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有很多的积极因素,特别是他为政清廉的品格,值得当今的从政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