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初,他就上书指出:“以卧见之,京官之力亭
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地方官)之办事
二,曰敷衍,曰茜妇页。退缩者,同官互推,
动辄清旨,不肯任咎。琐屑者,利析锚株,
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
颧预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酬分
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
尤其是清理狱讼, 在短时间内将直隶积压多
毕。他的前任官文是个典型的懒官,
拖沓,督促不严,以致“风气之坏,竟为 各省
。曾国藩在奏劝于中称:“直 隶之吏治,臣入
大约积狱太多,羁累无辜。
年余,未曾坐堂一次,讯结一案者。”
直隶全省案件的积压已到了极其严重 的程度。曾
“臣履任月余, 见直隶日行公事,讼案
就其对立面而言,“廉”要去的是浊气,
的是官气,“明”要去的则是虚气。直白
的“勤”和“明”针对的就是现今肺兑的
形式主义。曾国藩任湘军主帅时常在下属
上写批语,这就是“批犊”。他在给副将
批牍中称“作营官之要,不外‘勤’‘廉’
‘勤’ 则足以率众,使常有奋兴之象;
不致来怨眷(怨限)之声。此皆
惟 ‘明’之一字,须带有几分天性,
经查询,当天白天刘铭传带兵攻下 黄陂,至夜间
扎,并未参与作战。结果两
开单请奖,有功者与无功者都获得了嘉
另外,前两年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的死也与这种
本 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因连
很疲劳,不久前又遭遇失败,损兵折将,
需要休整。但各省的 奏报都称,捻
不敢 与之交战,或剥老念军已所
很决 就要被全歼,使朝廷得不到真实的战
国藩是清代晚期的能员千吏,作为封建时代 的
自有其历史的局限胜。不匡比思想中 还是有环
曾国藩:古往今来,为官为人做到这四点,百事可成!
曾国藩:古往今来,为官为人做到这四点,百事可成!
曾国藩任官用人不崇尚深奥,它有一条特有的“曾氏”用人法。
使他人用官员的标准,主要来说有四点。
一、有操守
古人云:“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得太平。
古今成大事者,能力次之。
最重要的是为人原则。
中国早期就形成了约束官员得标准,大致用这三个字来概括:“清”、“慎”、“勤”这三个字。
为官要有自己的操守,第一便是“清廉”,为官不清廉,何让百姓服气,何以治理地方?第二是有节操,有气节,遇事能够做到临危不惧。
二、无官气
曾国藩曾说:“如果一个人的官气很重,这个人得仕途就到头了”。
官气太重,为人就开始变得圆滑投巧,敷衍了事,不能负重,难担大事。
等真正得艰难降临时,畏畏缩缩,想逃脱的定是这一类人。
三、多条理
曾国藩认为一个能不能打是就在欲他的条理性。
庖丁解牛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
一头外人看来很复杂得牛,而在庖丁眼里解剖一头牛就像说话一样简单。
因为庖丁找到了诀窍。
我们做事情都应该这样,将复杂简单化,就是曾国藩所谓的条理。
曾国藩说:但凡处理一件事情,多多少少定会受到牵制,而重要的点便是有条理,一件事才有所成。
四、少大言
有些为官之人,觉得书读得多了,胸中有些墨水,就认为天下的事情很容易,以此经常放言高论。
说话没谱,不着边际。
所以他认为连自己的言行都管不住的人,定不能用,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
才是正道!。
曾国藩的为官处世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处世之道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
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自从曾国藩去世以后,这就成了人们苦苦追索的问题。
很多人都想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因此,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
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自从曾国藩去世以后,这就成了人们苦苦追索的问题。
很多人都想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因此,曾国藩的文集一出版,就成了当时人的必读书。
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国藩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做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苹果一部《曾文正公文集》,堪称成功学百科全书。
细读他留下来的文字,浸润着他自己对人生、事业的深刻领悟。
没有空洞无物的大话,句句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浸透着人生哲理的箴言,既是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后得出来的,同时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总结。
五千年的人生智慧,在他一个人身上得到集中展现。
此书,就是对曾国藩人生智慧最集中的诠释。
曾国藩为官之道
著作
《治学论道之经》 《持家教子之术》 《疆场竞斗之计》 《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评价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 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 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 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 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 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 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 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 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 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 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 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 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 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 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 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 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 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 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 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 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 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 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 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 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 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 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 完人。”
曾国藩的“四字官德”
曾国藩的“四字官德”作者:潘春华晚清名臣曾国藩在30余年的仕宦生涯里,为国为公。
清统治者推崇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毛泽东对曾国藩曾有较高的评价。
曾国藩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和他处世治事坚持“廉、公、谦、慎”的四字官德紧密相关。
廉,即廉洁,是为官第一要义。
曾国藩生活节俭,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一般一餐只吃一菜,所以有“一品宰相”的雅号。
曾国藩不管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宫廷掌印,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
平时与同僚的往来,也从不携礼而入,也不允许别人送礼。
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困难了,何况是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在他身后,也并未留下多少遗产给子孙。
曾国藩曾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
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
”如此看来,曾国藩此言确是掷地有声。
公,即公私分明,处事公正、正直,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是为官之道。
曾国藩在宦海生涯中能做到公私分明,树立良好的官德形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其师穆彰阿的态度。
曾国藩初入官场能崭露头角、迅速升迁,与穆彰阿的提携是分不开的。
然而穆彰阿为人并无政治操守,结成穆党,打击清流。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并没有追随穆彰阿,也没有运用手中的权力作为谢恩的筹码,而是立公立德,在政治上和穆彰阿划清界限,在私人关系上,一生执弟子礼甚恭。
特别是后来穆彰阿下台,众叛亲离,曾国藩却一直和穆家保持亲密的关系,甚至穆彰阿死后,曾国藩还对其子孙多有照顾。
后来,曾国藩在他的家训中探讨过这件事,他说,在对待自己的一些“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上级时,能做到六个字就行,就是“近其人,远其事”。
谦,即谦虚、谦和,是一种气度和胸怀。
古人认为:“谦乃君子之德”。
《易谦》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为以谦卑培育自己的德行,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
他最初练湘军,是既无权也无钱,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练成的湘军,其战斗力却大大超过大清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概述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概述简介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深,号纪晓斋,湖南湘潭人,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曾国藩从政为官期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清正廉洁的作风以及卓越的军事战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早年生活、官场生涯以及政绩等方面对其从政为官的经历进行略概述。
早年生活曾国藩于1811年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从小家境清贫但勤奋刻苦。
曾国藩自幼聪明好学,具备出类拔萃的才华,曾被乡里人视为当地的希望之星。
在家庭状况的限制下,曾国藩只能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根底教育。
他先后考入湘潭县曹家山书院和长沙东泽书院,接受了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
1831年,曾国藩参加湖南省的乡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随后,他前往江苏扬州的贡院应考,被录取为进士。
进士及第后,曾国藩回到湖南省,开始了他从政为官的道路。
官场生涯曾国藩从政以后,先后在湖南和河南两省任官。
他以廉政清正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被誉为清官。
在担任湖南巡抚期间,曾国藩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地方官僚体系、加强政府监督和整顿军事等。
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民生活。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在短时间内改变了湖南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带动了当地的开展。
随着曾国藩在湖南的成功,他于1853年被调往河南出任巡抚。
曾国藩上任河南后,依然延续了他在湖南推行的改革措施。
他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开展,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地方的政策,包括推行农田水利政策、鼓励工商业开展以及加强教育事业的建设。
曾国藩在河南的工作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繁荣和福祉。
政绩曾国藩在从政为官期间表现出色,他的政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以廉洁清正的形象示人,树立了一个正直的领导者形象。
其次,曾国藩实行的改革措施,不仅在湖南和河南两省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改革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注重农田水利和开展工商业,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也为当地经济的开展奠定了根底。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政法系2010171116 陈凯旋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
他少年得志,仕途亨通,初登官场,又与众不同,后来创建湘军,又平步青云,在洋务运动中也创下了不少功绩,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又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历史上的曾国藩,有功亦有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为官之道有很多闪光点,虽历经百余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曾国藩曾说过:“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意思即为安守本分,认真办事,淡泊宁静,不去刻意追逐名利,那么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
曾国藩认为做官者,必须安分守己,泊然如一无所求,必须耐得了“烦”。
为官者,每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麻烦事要处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事务,做好自己的工作。
同时还应该泊然无所求,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名利的牵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得到上司的赏识。
但在当今社会,却有很多为官者因为追逐所谓的名利不能做到安分竭力,处事急躁,更有甚者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的为官之道。
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官,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我想在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拥有此“四耐”,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
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
做官这玩意,若得到重用,大权在握,一呼百应,;但若不得上司赏识,则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时就更要冷官热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群众要一片热心肠,对人民负责,认认真真做好份内的事,以心热抗外冷,那么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热官”,受到人民爱戴。
曾国藩的廉洁之道,当官以不要钱为本
曾国藩的廉洁之道,当官以不要钱为本曾国藩的廉洁之道,当官以不要钱为本清朝时,已有团拜的习俗。
负责操办团拜事宜的曾国藩在工作中检讨并提醒自己,将来为国为民办事,要视作为家为身办事。
在国内,流行一种说法:“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声名显赫的曾国藩为官数十年,节俭自律,生活简朴,终身清廉自持,其“八本”家训之一就是“居官以不要钱为本”,独特的清正廉洁之风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在年轻时,曾国藩便意识到为官之道在于廉洁,而要做到廉洁,就应该把国事当成自己的家事一样来办。
在这篇日记里,曾国藩检讨自己操办的新年团拜会费用开支较多,寻找根源后发现,若将公事当作自己的私事来办理,则会尽量紧缩开支,提醒自己以后要做到“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曾国藩手迹原稿影印(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八日)核心提要:凡办公事,须视如己事。
将来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如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
◆ 同年团拜◆我们所处的时代有过年期间团拜的习惯。
一个单位,或一个集体,或年前或年后择一个日子,大家聚会一处,相互见面问好。
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拜年方式。
从这篇日记可知,至少在曾氏的时代已有了团拜风气。
曾氏这天的团拜是戊戌同年团拜,也就是道光十八年(戊戌)中的进士又同在京城为官者,大家团聚会面,互致年礼。
悬挂在曾国藩故居的家训——“八本堂”次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又记载:“饭后仍至文昌馆,本省甲午团拜。
”曾氏在道光十四年(甲午)中举,同一年中举而此时又同居京城者一起拜年。
官场也罢,商场也罢,人脉是第一等重要的。
没有人脉,做官做不好,经商也经不好,所以每到过年过节时,热衷于摆酒请客的,非官即商。
社会风气的浮华虚荣,也多半是官商两界弄起来的。
当年,曾氏负责值办团拜事务。
检讨其工作,他认为有两点需反思:一是费用上开支多了点,一是希望博得别人的夸奖。
分析此中根源,是把团拜当公事而没有当私事,若是在办一家一身的私事,则会尽量地紧缩开支,也不会存前鉴之心。
由此,曾氏提醒自己:将来为国为民办事,要视作为家为身办事。
曾国藩从政八经-如何在官场纵横捭阖
曾国藩从政八经-如何在官场纵横捭阖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他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从政经验呢?今天笔者带大家领略一二。
1、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太像官做人,就要有做人的原则,不能做太过离谱的事;做官的时候官气太重,和谁都摆官架子,就做不长久。
2、把所有人得罪了就谁也不得罪了谁都得罪,就谁也说不出什么,前提是你的决策一定是正义的。
3、有油水的地方往往最滑,站稳很难大家都能理解,油水多的地方往往很多人虎视眈眈,所以很难长期经营下去,若想站稳,需要费番心机。
4、沉默是一种态度,拖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尤其在一个组织中,很多时候需要沉默,有时候只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武器;拖,这是很多大人物,很多政企领导都惯用的方法,有些难题,用时间就可以解决,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5、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如果一个老板,一个领导,下属都躲着你,那么可以想象你们的沟通有多困难,很难想象他会不会对你讲真话,原因就在你自己。
如果群众能主动谈自己的想法,那你就是可以广开言路的领导,集思广益,你的组织会很有发展。
6、可以得罪忙人但不能得罪闲人很简单,闲人无所事事,你得罪他,他正好有个事干,你将陷入与他无休止地纠缠当中。
反之,真正的忙人不会顾及小事。
7、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不用说了,智慧能带给你的成功是有限的,想有大成就大作为必须靠德行。
8、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这是价值观的问题,凡事有度,对钱的追求既要有勇气,敢冒险,又要规避风险,要取之有道;太重视钱会伤身体、伤感情......“钱不是万能”,把握好自己的欲望,就是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一、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可见曾国藩深谙为官之道,很会处理君臣关系。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就曾经告诫他们,官场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 就是在官场上,你要讲究人事关系,尤其面对领导、面对上级,你要学会坚忍,不要那么张狂,不要那么孤傲。
否则的话,你就处处寡合,处处不如意。
一是血诚。
本质上讲忠诚,就是因为他认为忠君就是爱国,核心观念就是忠诚。
做人要守做人的本分,人的根本就是忠诚,守住了就可以在纷繁的世务中成就自己。
二是讲原则性也要灵活。
他的一生讲原则,但是有时也会权变。
三是摆正思想位置与心态。
与咸丰有别扭,但是始终把自己摆在臣下的位置上,不因耿介不把领导放在眼中。
处理天津教案,知道慈禧居心叵测,但是他坚守忠诚,摆正下级心态,硬着头皮去做这个,这叫忠诚。
忠诚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所在。
团队组织中没了这个,就没了凝聚力。
二、内断于心自为主持曾国藩的家训里有句名言,就是“凡危机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只有自己靠得住。
纵观中外历史,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人有主见,处事敢决断。
一个人云亦云,遇事毫无主见的人永远都不会走近成功。
有主见难,能够坚持主见则更加难,当事情越变越复杂,困难也越来越多的时候,怎么做才能既内持定见,又不会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呢?一是,遇事时要有主见,不要简单地被事态左右。
不人云亦云容易做得到,但不被事态左右则很难。
第二,懂得权变。
别人开辟洋务运动,好理解,曾国藩是标准的理学传人,儒家知识分子,不懂四学,却能积板开展洋务运动。
曾国藩没有这种知识储备,却能大力兴办,就因为心中有定见,是对大原则大趋势的把握,这就是变。
像建船厂上,曾国藩主张建船,比买船,就能真正学到手。
自家的事自家来做,自家的难自己承担,这才是自强之道,不能急功近利,引进外援,请神容易送神难。
正是因为心中有定见,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洋务运动积极的倡导者。
曾国藩为官修身之道
闲得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忙得要命
曾国藩既然被当作官场的典范,那么他关于做官的言论就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为官者,闲起来闲得要死,忙起来忙得要命。清闲时可以从从容容,忙碌时焦头烂额。”没有事情的时候,他不知道要想什么,可是一有事的时候,就头昏脑涨,焦头烂额,想不明白,所以不管有事还是没事都不好。曾国藩专门指出了之所以会这样的病根。
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听别人说话,基本都能马上感觉到对方是在谈理想还是在谈实际,是有实际经验之后再谈理想,还是空有理想而乱评实际,这些他都能知道。可是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就听不出这些了,他不仅听不出所以然来,而且自己说的话也大多都不实在,都是空话,过于理想化,甚至还可能会害死人,对这种人就要随时提高警觉。
这就叫“中国式”,“中国式”就是没有预算,“不过你真的要,我可以拨给你名额”,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的。曾国藩怎么说?他的回答简直可谓妙不可言。他就对那位公差说:“你在我这里,跟我这么久了,我始终没给你安排一个好职位,现在难得他新官上任又有空缺,你去跟他好了。”所以你说曾国藩是个老好人吗?绝对不是,那他是为人狡诈,喜欢整人吗?也不是,你慢慢去体会他为人处事的艺术。一个人要老实,但是不能太老实,一个人要认真,但又不能太认真,这才叫中国哲学。
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时务的一生,他的一生之所以走得那么漂亮,那么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识时务”,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该潜伏积累,什么时候该当仁不让出山。每一步都处理和表现得近乎完美,将负面因素降到最低,甚至使自己化险为夷,最后才得以善终。当然曾国藩也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这种能力的,他也是慢慢才修炼出来的。大家可以结合前面讲的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作具体分析(详见第一章第二节),看他究竟是如何识时务的。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界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清代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当时之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曾国藩其事1、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曾国藩一贯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官者,一定要根据情理处理事情,不能以一己之好恶处理事情,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服。
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一事,充分说明他是遵循这一原则的。
金陵,乃六朝金粉之都,不仅是旅游的胜地,更以其富贵繁华为天下人瞩目。
六安郡的太守涂廉访思想比较保守,对秦淮河的画舫尤其看不顺眼,下令各县严厉禁止秦淮河的画舫灯船,并征求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意见。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谨慎保守的曾国藩是主张严禁的,谁知曾国藩却说:“叛乱初平,国家处在太平之时,游船画舫不应该再禁了。
我身为两江总督,处理事情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务要为金陵百姓恢复一个游乐场所,重建一个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
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的消息传开后,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整个金陵出现了一派丰乐昌盛的气象。
曾国藩是一个封建官吏,但能与时俱进,从大局出发看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真正强调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现了一个官员应有的素质,也与现在提倡的公务员为人民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思路是一致的。
2、时时牢记“谨慎”二字。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起初作战的时候,几乎总是失败,多次的败仗让曾国藩不得不谨慎起来,不断总结,终成大器。
战场上需要谨慎,官场上更需要谨慎。
曾国藩对“慎”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专门的阐述,在《书赠仲弟六则》中说:“古人曰钦、曰敬、曰谨、曰惧,皆“慎”字之义也。
慎者,有所畏惮之谓也。
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作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
曾国藩管理之道为官从政
曾国藩管理之道为官从政引言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他以其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为官从政的道德准则而闻名于世。
曾国藩的管理之道为官从政,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探讨曾国藩的管理之道为官从政,并分析其对现代管理实践的启示。
一、以德为首曾国藩在为官从政的过程中,始终把“以德为首”作为最重要的准则。
他注重修身养性,坚守道德底线,从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曾国藩认为,一个官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才能够有效地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以德为首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激励着管理者们始终以诚信、友善和公正的态度对待工作。
二、勤政为先曾国藩官运亨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极其勤政。
他认为,一个官员必须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勤勉工作,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
曾国藩时时刻刻都把公务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解决人民的需求和问题。
他注重实事求是,在工作中勇于担当,敢于面对和解决困难。
勤政的精神在现代管理中同样重要,只有勤勉工作,才能够获得良好的业绩和口碑。
三、科学决策曾国藩在管理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决策,注重依靠事实和数据来进行决策。
他鼓励下属不怕犯错误,只要敢于探索和创新,并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方法。
曾国藩倡导理性思维,注重分析和推理,遵循客观规律,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这种科学决策的理念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同样重要,只有依靠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方法,才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四、培养人才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提倡“德才兼备”,认为一个官员必须既有高尚的品德,又具备出色的能力。
他注重发掘潜能,注重培养和提拔年轻人,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曾国藩致力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执行政策和使命。
在现代管理中,培养人才同样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培训和发展,才能够培养出一支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团队。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的正文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引言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复礼,号古田,湖南衡州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中国近代农业改革的奠基人之一。
曾国藩一生致力于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富强的伟大事业。
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以及外部的列强侵略,使得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选择了从政为官,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开展做出奉献。
曾国藩的从政道路曾国藩从政的道路可以追溯到他求学时期。
在传统士人的培养下,他对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开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曾国藩并不满足于仅仅是学问上的追求,他更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才能用于实践,效劳于国家和人民。
曾国藩的从政之路可谓曲折而不平坦。
他先后在江西、安徽等地任职,通过各种政治任务的履行,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才干。
1846年,他被派往湖南任巡抚,开始了他在湖南的从政生涯。
在湖南时期,曾国藩致力于推行农业开展和教育改革,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
他注重实践,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开展的政策措施。
同时,他还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学校、修建学堂,提升人民的教育水平。
这些努力为湖南的社会经济开展和人民的福祉作出了重要奉献。
曾国藩的政绩不仅仅停留在湖南,他还被调往其他省份,继续为国家的开展奋斗。
他曾任湖北巡抚、武昌提督等职,不断推动各地的改革和开展。
他坚决反对英法等列强的侵略,积极抵抗外来势力的渗透,为中国保卫国家利益做出了重要奉献。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曾国藩非常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
他提倡儒家的仁爱和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成为好的政治家,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奉献。
曾国藩还关注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问题。
他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和制度改革的方案,旨在建立起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秩序。
曾国藩的为官与为人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与为人之道曾国藩作为一名农家子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蒋介石称他“足为吾人之师资”;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是中兴第一名臣、近代最后一名大儒,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他的为官与为人是分不开的。
其为官与为人之道,我们可用六个字概括:忠、恕、勤、廉、诚、忍。
V 丿心。
忠,是理学最高的道德准则。
理学认为, 道德伦理是理的体现。
曾国藩说: “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则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
”(《曾国藩全集》第14卷第133页, 岳麓书社,1994 年版)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 忠无疑是他践履的最高道德准则。
早在京官时期, 严格深厚的理学修养就使他从谋求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升华到了谋求国家发展挽救清朝倾堕的境界,冒死上“三疏” ,为国忘身忘家就是明证。
太平天国爆发,清帝国风雨飘摇, 是忠使他以一介书生投入血与火之中,组建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殊死斗争。
曾国藩对清帝国的忠集中体现在“三个不顾”。
1、不顾性命。
曾国藩墨绖从戎, 从荷叶塘踏上赴团练大臣任的第一步,就下定了效命疆场的决心。
就任长沙, 曾国藩在《与州县公正绅耆书》中就发表就职宣言: “国藩奉命以来,日夜悚惕。
自度才能浅薄,不足谋事,唯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即以藉以号召吾乡之豪杰,”以后,曾国藩曾多次表白誓死效忠的心迹。
1851年5 月,为国藩篱的血诚的曾国藩于上了一个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折,他在给家人的书信中说,自己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上折的,自己身为二品大员,此时不尽忠直言,对不起国家,对不起黎民。
曾国藩进行这次冒死的犯言直谏,几乎因此而丢失了前程甚至是脑袋。
曾国藩操着不易听懂的湖南口音,唯恐皇帝听不清说得很慢,在百官面前指责皇帝苛求小节,疏于大计,文过饰非,不求实际,骄矜,出尔反尔,刚愎自用,骄傲自满,言行不一,而且举出了大堆例子。
曾国藩说当官的句子
曾国藩说当官的句子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言论深受后人的推崇,被认为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经验,并对当
官的方式和行为有着独特的见解。
下面是一些关于曾国藩说当官的句子,以期能够将他对
官场生活的思考传达给更多的人。
1. 当官者应以忠诚正直为本,以公正廉洁为根本,以勤勉务实为基础,始终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2. 官官相护,腐败滋生;官清民自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 官员应该善于倾听民意,了解民生,勤政廉政,以赢得民心。
4. 当官者须知道知耻而后勇,知错能改,肯负责任,绝不能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5. 官员要心怀忠诚,时刻自勉,恪尽职守,才能为国为民,造福社稷。
6. 当官者须知勤政为先,以实际行动解决具体问题,为民造福,以实绩树立声誉。
7. 官员要勇于担当,不惧风险,承担责任,不推诿扯皮,为人民解难题。
8. 官员应谦虚谨慎,在平时勤学多问,履职时坚守廉洁之心,不为功利所动。
9. 当官者要学会礼让,多体谅他人,以谦和之心待人,以民生之心为己任,保持清
正廉洁的身心。
10. 官员要常思己过,不以权谋私,不纵情恣欲,以善良之心待人,以公道之心行事,以廉洁之心为官。
曾国藩关于当官的句子可以概括为:忠诚正直,廉洁勤政,以民为本,以人为师,勇
于担当,坚持自律,心存感恩,肩负责任。
这些句子传达了曾国藩对官场生活的深刻思考
和高尚品德的追求,对于现代官员和普通人士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曾国藩六戒原文】曾国藩的权术:见死不救,只为推举一人上位
【曾国藩六戒原文】曾国藩的权术:见死不救,只为推举一人上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名臣曾国藩是公认的唯一的圣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在这三不朽中,尤其被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德行。
从当时留下的诸多描述曾国藩的文字中,可以轻易发现这一点。
但是,大家都知道,曾国藩身居那么高的位子,立下那么大的功劳,仅靠“温良恭俭让”是不可能做到的。
为官之道(尤其是大官),少不了权术,这是基本的常识。
曾国藩很高明,总能把事情做得高大上,很少留下权术的痕迹。
但有时候,迫不得已,也会露出马脚。
网络配图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受命督办苏、皖、赣、浙四省的军务,与太平军对战。
当时,浙江已经全部落入太平军手中,浙江巡抚王有龄率军拼死抵抗,但力量悬殊,被太平军团团围困在杭州。
当时,王有龄最期盼的,是得到曾国藩湘军的救援。
但是,曾国藩未发一兵一卒。
是因为曾国藩自顾不暇吗?并不是。
曾国藩见死不救,因为他有别的想法。
早在曾国藩接到令他督办苏、皖、赣、浙四省军务的奏折后,曾国藩就感到自己力不从心,需要为每个省份派去一员能够独当一面的湘军大将,协助自己扫平那里的太平军。
曾国藩打算派去浙江的,是左宗棠。
曾国藩先是将此事告诉了左宗棠,然后奏报朝廷,举荐左宗棠“专办浙省军务”,朝廷准了。
心比天高、才具超人的左宗棠闻讯后,高兴不已。
他早就想独当一面了,以证明自己不输曾国藩的才能。
所以,接到任命的圣旨后,他摩拳擦掌,加紧筹备,随时准备率军开赴浙江。
网络配图而就在此时,传来了浙江巡抚王有龄被困杭州的消息。
曾国藩立即给准备出发的左宗棠发了一封急信,令他暂时按兵不动,等候他的命令。
几天后,王有龄自知难以回天,自杀身亡。
这时,曾国藩命令左宗棠立即出发。
同时,他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举荐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
反正原来的巡抚已经死了,清廷正倚仗曾国藩剿灭太平军,当然没有不准的道理。
就这样,湘军大将左宗棠一举获得了浙江的军政大权。
而这正是左宗棠仕途的真正起点,直至后来的封侯拜相。
为官必学曾国藩,曾国藩的职场七法
为官必学曾国藩,曾国藩的职场七法一【曾大局为上】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识大局,明大体曾国藩指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可见晓明大局和大体,对于成就事业的重要性,要想明识晓体就要首先认真分析形势和发展趋势,根据自己的实际地位和客观条件,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明智的做出自己的决策,以求利国利民利己,以尽一个从政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二【和谐为本】和谐才能造就良好的成事环境,曾国藩在为人处事上坚持以和谐为先,在待人接物中与人为善,诚挚待人,在治国治军治家中,坚持原则,以和为贵,这使他能够轻易理地顺各种关系,获得家人朋友上级和下属的鼎力支持,形成和气致祥的氛围,做出了一番顶天立地的伟业。
三【知荣识辱】曾国藩被誉为道德修养的完人,这与他是荣是辱的功夫分不开,在他看来,忠诚为国,爱民如子,是一个为政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平时须为国家和民众尽心竭力,在时局需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名利以及生命来报效国家,这也是一个为政者最大的荣誉,相反如果不忠诚自己的国家,不热爱自己的民众,那是一个从政者最大的失败和耻辱。
四【务求实效】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大凡做出大功业者,皆是务求实效之人,曾国藩深受经世致用理念之熏陶,他力主实事求是,不讲空言,不尚虚名,于小处、实处着手,专务朴实,事事力行,做一件便算一件,行一步,便算一步,务求实效,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立业者,纵观曾国藩一生各方面的成就,都体现在他的务实力行功夫上。
五【慎独克欲】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曾国藩作为道德修养的楷模,他在修身养性方面可谓是参透了传统智慧的精华,他志存高远,时刻保持学习,每日三省其身,主静慎独,,息心去欲去傲,不断改正过失,这让他的内心越来越强大,从而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六【徐图自强】自古有大为之人,每遇艰险,坚忍支撑,才做得非常事业。
人生逆境居多,如不能坚忍挺住,就可能轻易被困难击倒,最终一事无成,一业无立。
曾国藩所以成就大的功业,其关键在于他能够坚持屡败越战,徐图自强,在危急之处坚持得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语录】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语录精解】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宁静如一无所求的,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
曾国藩认为: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这是因为身在官场都会遇到许多烦事,还必须要处理许多烦事,有的人处理一件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烦事也还凑合,但三件或三件以上的烦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烦还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烦就挺不住了;有的人处理别人的麻烦事还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烦就受不了了。
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来,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做官要耐烦,第一件事就是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无怨,清醒。
头脑清醒才能保持安静,保持安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断。
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加混乱。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
”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说,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
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1862年,曾国藩率部追击捻军。
一天夜晚,捻军突然来袭,湘军护卫仅千余人,湘军开始不耐烦了,惊惧不已。
幕府文书钱应溥急忙向曾国藩说:“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
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
”曾国藩于是高卧不起,钱应溥也镇静若常。
守护曾国藩的卫兵见主帅若无其事,于是也都平静下来,恢复常态。
捻军见状,果然怀疑曾国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进,最终匆匆撤去。
曾国藩认为,做官能做到耐烦,这主要来源于平时对心性的修养,下面的这些话就基本包括了曾国藩训练人耐烦的主要内容。
美名曾国藩引用庄子的话说:“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
”骤然为人信服的人,那么这种信任是不牢固、不可靠的;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的人,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
品德高尚、修养很深的人虽然没有赫赫之名声,也无突然而得的美名:这就像一年四季的更替,是逐渐有序地完成一年的运转,让人们不知不觉。
因此,一个人诚实而具美质,就像桃李,虽不说话,但由于它的花果美好,自然会吸引人们慕名前来。
他还曾经说:吴竹如教诲我说“耐”。
我曾经说过做到了“贞”,足够干一番事业了,而我所欠缺的,正是“贞”。
竹如教给我一个“耐”字,其意是让我要在急躁浮泛的心情中镇静下来,达到虚静的境界,以渐渐地向“贞”靠近。
这一个字就完全能够医治我的心病了!平实曾国藩好用“平实”二字教育人,我们从他的《批牍》中可以知道。
他曾在《批管带义字营吴主簿国佐禀》中说:“本部堂常常用‘平实’二字来告诫自己。
想来这一次必能虚心求善,谋划周全以后再去打,不会是像以前那样草率从事了。
官阶有尊卑,阅历有深浅,这位主簿一概置诸不问,本来是个生手,但自充是熟手,没有学问自夸有学问,志向很高但不去实践,让他去办的事情都不行,更何况于打恶仗那样的危险呢?”“凡是做一件事,无论艰险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去做。
掘井只要不停地去挖,终究有一天会出水的……如果观望犹豫,半途而废,不仅对于用兵会一无所成,就是干别的事也会因自己停止而完不成。
”不忮不求为了去掉好胜好名的私念,曾国藩常用“不忮不求”作为治心的重要内容。
他说:“我这一辈子粗读儒家经典,看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中最重要的是‘不忮不求’。
忮,就是嫉贤害能,妒功急宠。
所说的‘怠惰的人自己没有修养,忌妒人的人又怕别人有修养’的人就属于这一类。
求,就是贪利贪名,怀士怀惠。
所说的‘没得到的时候想着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的人就属于这一类。
‘忮’不常常表现出来,每逢发生显露都是在那些名声事业相等,权势地位相当的人之中;‘求’也是不常表现出来的,每逢发生显露都在事物相互承接,升迁相互妒忌的时候。
要想造福,先要去掉‘忮’心,所以说‘人能够完全没有害人的心,那么仁就用不完了’。
要想树立品德,先要去掉‘求’心,所以说‘人能完全没有偷窃的心,那么义就用不完了’。
不去掉‘忮’,满怀都是荆棘;不去掉‘求’,满腔天天都是卑污。
我对于这两项常常加以克服,只恨没能够扫除干净。
你们要想心地干净,应当在这两项上狠下工夫,并希望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警惕,每天都在功利场里,能够不忮不求的人,真可以说是大彻大悟了。
可惜这番道理太高了,不能向平常人说罢了!”不但当官要耐烦,而且人做任何事都要耐烦。
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符合心意,怨天尤人总不是办法,只有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慎重处理才是根本之道。
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混乱,个人就越控制不住大局。
【曾国藩语录】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
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
【语录精解】用严谨精微的态度,去做树立威严之事,是期望被处死的人没有怨恨,活着的人知道警戒自己,这样寸心之间才能得到安宁。
对待属下的方法,有两个方面应该宽。
应该宽的:一是使用银钱之事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钱财充裕的时候,要挥金如土,一掷数十百万;当穷困窘迫的时候,也要慷慨解囊,分利于人,而自甘困苦。
二是不与人争功,遇到打了胜仗,要将功劳全部归之于别人,遇有保举的事,就通过保举优奖笼络人。
厚饷养兵的统军方式曾国藩一生不爱钱财,因而他在用人选将上也反对选用为名利而来的人。
他的四条选将标准中,第三条就是所选将领要不汲汲名利。
他说:为名利而来的人,提拔得稍迟一点就怨恨不已,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就怨气冲天;他们与同僚争薪水,与士兵争毫厘;小肚鸡肠,干不了大事。
所以对带兵的人来说,不热衷于名利,是第三要务。
曾国藩在用兵上,却主张以“利”来获得军心,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
因此他不惜财力,多方努力,坚持实行了一种厚饷养兵的统军方式,因而得到了一支勇猛无比的军事力量,这是他军事上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国藩认为,绿营兵腐败无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兵饷太低。
绿营步兵月饷银一两五钱,绿营的守兵月饷一两,绿营马兵月饷二两。
这种情况在清朝初年,勉强可以维持生活,至道光以后,米价上涨,绿营兵饷已不够维持五口之家的食用,加之绿营兵饷日薄,就更无法依靠兵饷来维持生计了。
因此绿营兵就不得不经常出营寻求生计,便忽视了军营训练,最后导致战斗力下降。
绿营军官为了聚敛财富,也常常扣军饷或冒领军饷,导致绿营军军心不稳。
湘军的军饷是相当优厚的,湘军士卒的月饷几乎是绿营兵月饷的三倍或三倍以上。
统计各项总的收入,营官每月为二百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人以上者每月为三百九十两,五千人以上者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者六百五十两。
连曾国藩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过于丰厚。
王闽运在《湘军志》中指出:“故将五百人,则岁入三千,统万人,岁入六万金,犹廉将也。
”湘军将领中除多隆阿“统万人,而身无珍裘、麻葛之奉,家无屋,子无衣履”以外,“人人足于财”。
曾国藩通过厚饷养兵的原则,收到了一些成效。
湘军士兵的兵饷,除个人生活外,还可贴补家用,因此能够安心操练,提高战斗力,一改绿营兵因口粮不足,而常常离营兼做他事,荒于训练的弊病。
同时,曾国藩也希望通过给予将领丰厚的收入,来减少克扣兵饷的事情发生,达到“养廉”的目的。
曾国藩在奏疏中阐述了这一想法,“臣初定湘营饷项,稍示优裕,原冀月有盈余,以养将领之廉,而作军士之气”。
曾国藩如此厚饷养兵,自然“陇亩愚氓,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急出效命,无复绿营征调别离之色”。
于是,当兵——卖命——发财成了湖南贫苦农民的一条新的出路,湘军也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武装。
至于文人好名,曾国藩幕中也养了一批“鸿儒硕学”之辈,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以为他自己服务。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利用高薪可以激励下属、创造财富。
以高薪养人,以人创利,可谓最明智之举。
利用金钱不仅是手段也是战术,对一个人的付出是有限的,但这个人所带来的利益回报却是无穷的。
曾国藩官场厚黑术:想“跳龙门”先“钻狗洞”【核心提示】:曾国藩认为,人要想“跳过龙门”,享受成功,就必须“先钻狗洞”,忍受生活带来的委屈。
其实不止是曾国藩,凡是有大志向的人,都能忍受命运的不公。
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他们会忍辱负重,以曲求伸,等待时机,寻找获胜的机会。
本文摘自《晚清第一权臣厚黑之术:曾国藩官场笔记》作者:王磊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官场上,每个人都向往更高的位子。
可是那些大官并非一开始就“高人一筹”的,他们也曾有过艰难曲折的经历,但他们能够忍受“低微卑贱”的考验,并在低微中养精蓄锐、奋发图强,然后他们才攀上官场的巅峰。
所以,处于低谷的人,不要因为现在的遭遇就放弃了自己。
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咸丰二年,皇上钦点曾国藩为湖南帮办团练大臣。
当时,曾国藩正在为母亲守孝,接到圣旨,不敢怠慢,赶紧收拾行李,去了长沙。
在长沙城里,驻扎的不仅有湘军,还有清廷的主力子弟兵,俗称“绿营兵”。
自打“康乾盛世”后,绿营兵早已没了当年的英勇,战斗力极差。
可是,清廷一向娇惯绿营兵,平日里他们不是喝酒就是吸大烟,根本就不参加正规的训练。
这让曾国藩颇感为难。
他将绿营兵和湘军放在一起训练,那些平日里被惯坏了的绿营兵根本不愿意在烈日下训练,那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
为了训练出更好的战斗力,曾国藩特意让湘军将领塔齐布做总指挥,负责两支军队的训练。
这样的安排引发了绿营兵将领的不满,在他们的教唆之下,绿营兵更加憎恨曾国藩和塔齐布。
所以,绿营兵总是喜欢找湘军的麻烦,军营里也常常发生两军的械斗事件。
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每一次曾国藩都会对参加械斗的湘军进行严惩,但是绿营兵的将领对其部将犯下的错误不闻不问。
这样,绿营兵更加有恃无恐地对湘军进行挑衅。
有一次双方械斗时,绿营兵的将领趁机煽风点火,说了很多曾国藩的不是,结果愤怒的士兵又冲向了曾国藩的府邸,想要杀了他。
曾国藩听闻消息后,躲进了巡抚衙门,才逃过这一劫。
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大臣,却屡屡受到排挤,甚至险些丢掉性命,换成一般人也许无论如何也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但是曾国藩忍了下来。
他忍下了这口气,率领湘军移师衡州。
在以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很快训练出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军队。
曾国藩把与别人钩心斗角的精力都用在了团练上,终于以一支相对强大的正规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现在的低头只是为了以后把头抬得更高。
只有把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是最强劲有力的。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当年的“低人一等”,他哪里会有后来的“高人一筹”呢?曾国藩认为,人要想“跳过龙门”,享受成功,就必须“先钻狗洞”,忍受生活带来的委屈。
其实不止是曾国藩,凡是有大志向的人,都能忍受命运的不公。
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他们会忍辱负重,以曲求伸,等待时机,寻找获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