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_传统文化论文_

合集下载

论中华文化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中华文化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要平台。从上述文化现象来看 , 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 的, 而且 是 世 界 的 , 特别 是 中华文 化 和 谐 思想 对 于 中 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都具有当代的重要价值 , 形成 了极为 深远 的历史 影 响 。 中华 文化和 谐 思想 的历史 渊源 传 统文 化是 我们 的根和 魂 ,社会 发 展越 迅速 , 我 们越不能丢掉传统 。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 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种代代相传 、 富有民族 文化特色的和谐思想 , 成为维系我们这个民 族 的精 神纽 带 , 成 为人 们 日常 生活 的行 为规 范 。那 也 么, 中华 文化 和谐 思想 的历 史起 点又 在那 里呢 ? 和谐 思 想是 中华 文 化 的精 髓 , 内涵 丰 富 , 延 其 外 广阔 , 博大精深 , 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和” “ 字 最早见 之 于金 文 ,有关 和 谐 的思想 经久 不 衰 。《 左 传》 写道 : 八年之 中 , “ 九合诸侯 , 如乐之 和 . 无所不 谐 。” 诸子百家争论不休 , 但对 “ 和谐” 却都有一种神 往。从孔子到墨子再到孟子的一些言论和想法 , 都表 达 了社会和谐的主张 。他们反复强调 的就是人伦和

个 上
.-叉 子 阢 子 丁 . - t Ⅸ
张玲
高德钦
延 续 五 千年 的 中华 文化 是 整 个 世 界 文化 的重 要
谐、 天人 协调 。因此 古代 先哲们 所概述 的有 关 “ 的 和” 论 述 , 体现 了中华文化 尊重 差异 、 都 包容 多样 的特点 。 1“ 、和为贵 、 和而不同” 的思想。和谐是中国传统
作 者简 介: 张玲 , , 女 天津 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 室副主任 ; 高德钦 , 天津 市中华文化学院培训 交流处处长。 男,

浅析中国传统和谐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和谐思想

最 佳 的存 在 状 态 。 “ ” “ ” 和 与 谐 以一 个 词 的形 式 最 早 出 现是 在 什 么 时候 , 不得 而 知 , 在 南北 朝 时 期 “ 谐 ” 词 已有 出现 。 《 但 和 一 如 魏
书 ・ 道 成传 》 《 颐传 》 “ 初 为 太 子 时 , 萧 附 萧 :颐 特奢 侈 , 道成 每 欲废 之 , 王 敬则 和 谐 ”1又如 唐 代 房玄 龄 《 书 ・ 虞 传 》 试 之 金 赖 [ 3 。 晋 挚 中“
重视 。 可 见 , 和 谐 ” 想 早 已在 中 国孕育 而 生 。 “ 思
然 ”1 [。强调 人 要 尊重 自然 规 律 , 1 1 以崇 尚 自然 , 法 天 地作 为人 生 效 的基 本 依 归 。 天 人 合 一 出发 , 从 老子 强 调 自然 无 为 。庄子 说 :天 “ 地 与我 并 生 , 物 与我 为 一 ” 。 即认 为 天 地 万 物 与我 是 统 一 的 万 有 机 体 。 自张载 提 出 “ 人 合 一 ” 天 的命 题 后 , 颢 吸 收 庄 子 “ 地 程 天
石。 则音 韵 和 谐 ” 。 而与 “ 谐 ” 词 具 有相 同意 义 的 “ 合 ” 然 和 一 和 一 词则 出现 的 更早 , 国语 ・ 如《 郑语 》 商 契 能 和合 五 教 , “ 以保 于 百 姓 者也 。目 也是 “ ”这 和合 ” 早 的纪 录 , 思 是说 “ 契能 和 合 父义 、 最 意 商 母慈 、 友 、 兄 弟恭 、 孝 , 百 姓 安 身立 命 ” 由此 , 们 知 道 很 早 子 使 。 我 的 时候 “ 和合 ” 为 一 种 协 调 关 系 , 范 和 治 理 国 家 的 手 段 而 被 作 规
与 我 并 生 。 物 与我 为 一 ” 万 的思 想 , 出 了 “ 者 以天 地 万 物 为 一 提 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守 望 相 助 , 疾 病 相 扶 持 , 则 百 姓 亲 睦 。 方 田 而 井 , 井 九 百 亩 , 其 中 为 公 田 。八 家 皆 私 百 亩 ” 恒 产 是 有 恒 心 的 物 。
关 于 社 会 和 谐 的 思 想 ,我 国最 早 的 诗 歌 总 集 《 经 》 硕 鼠 质 前 提 。 轻 重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管 子 也 曾 说 “ 食 足 而 知 荣 诗 衣
义 。

谐 。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为 物 质 决 定 意 识 ,经 济 基 础 决 定 上 层 建

关 于 实 现 社 会 和 谐 的 物 质 基 础
筑 。 今 天 我 党 发 展 作 为执 政 兴 国 的 第 一 要 务 ,大 力 发展 社
如何实现社会 和谐 的物质基础各家的观点不尽相同,其 会 主 义 经 济 满 足人 民 日益 增 长 的 物 质 文 化需 要 ,十 七 大 强调
中孟 子 和 管 子 的 思 想 论述 的最 为 深 刻 。在 《 惠 王 上 》 中 要 牢 牢 扭 住 经 济 建 设 这 个 中心 , 坚 持 聚 精 会 神 搞 建 设 、 一 梁 孟 子 论 述 了 关 于 “ 产 ” 的 问 题 ,“ 产 ” 在 当 时 主 要 心 一 意 谋 发 展 , 不 断 解 放 生 产 力 。在 发 展 的 基 础 上 解 决 前 恒 恒
述 了 没 有 “ 产 ” 的 危 害 , 那 就 是 “ 辟 邪 侈 , 无 不 为 恒 放
性 ,但 是 一 些 具 体 的 思想 和 做 法 却 是 很 有 意 义 的 。 孔 子 在
正 , 已 ” 制 民 之 产 ” 的 具 体 内 容 是 使 民 有 “ 亩 之 宅 , 树 实 现 各 个 等 级 之 问 和 谐 上 主 张 “礼 治 ” 和 “ 名 ” 希 。“ 五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为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

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较长时间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相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发生改变,但是大体上没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并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存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
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指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和谐的理解,认为万物皆有相互联系,彼此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

和合思想认为,人类要追求的是内外和谐,即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

和合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教导人们尊重自然、团结协作、爱护他人。

在当今社会,和合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世界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要想构建和谐世界,就必须摒弃贪婪、极端主义等不和谐的思想,而是要学会尊重自然、团结协作、爱护他人,从而达到内外和谐。

和合思想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它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提醒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提醒我们,要想构建和谐世界,就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之上。

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也要团结协作、爱护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内外和谐,构建和谐世界。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一种珍贵的思想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合思想,并将其作为我们追求内外和谐的指南。

浅谈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修身养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之中,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重要基石在于“仁爱”和“道义”。

仁爱强调个人间的相互关爱和关怀,体现了人们对于和平与和睦的追求。

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这种相互尊重和关怀的精神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义”思想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指导。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提倡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的“中庸之道”倡导个体的行为以礼制约,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佛教强调无我和慈悲为怀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社会和谐的理念,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谐思想还体现在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上。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园林设计中,注重自然景色与人工构筑之间的和谐平衡,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景观。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诗词中表达对于宇宙与自然秩序的追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思想还贯穿于中国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之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从内心发掘力量,以宽容和善意对待他人。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追求和谐话语、和谐行为,避免冲突与摩擦。

相互尊重、包容理解与和谐相处成为中国古代社交生活的重要文化准则。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加,都导致了人们对于和谐的追求保持距离。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是,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谐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理念,更是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和谐思想提醒我们,尽管现代社会存在竞争和冲突,但我们仍然应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和理解,追求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确信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熟悉自然,尊重自然,爱惜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道家开创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那么,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一辈子行为的大体依归。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需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遇(《庄子·齐物论》)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

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进展。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那么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遇。

他还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也确实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

宋朝张载在《正蒙》中第一利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哲人依照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硕的爱惜自然资源的思想。

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挂网拦河打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

很显然,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平稳的。

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表现了前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和谐人际关系,制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人所共知,儒家伦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阻碍最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的和谐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贯穿于诸多领域。

这个概念源于夏商周时期,被后代传承并演变。

和谐思想包括道德和伦理观念、社会管理制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方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和谐思想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1. 道德和伦理观念。

和谐思想提倡的是道德和伦理上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讲究"仁爱"、"中庸"、"协和"等道德原则。

比如在中庸之道中,追求的就是平衡以达到事物的和谐,互相理解、宽容看待。

在家庭中,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也有规范明确的伦理要求,比如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耐心、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等等。

2. 社会管理制度。

和谐思想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

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主张的是“君民一体、和合共生”,这一原则的实现需要君臣间互相理解,天下大治。

法律制度中,也强调“和而不同”,在司法过程中主张法官和被审查者之间要求宽容、尊重和理解。

经济制度中,和谐思想强调了合作、竞争和平共存。

3. 艺术和文学。

和谐思想也贯穿于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

比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的是尺度匀称,浓淡相宜等原则。

要达到这些原则的标准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意志也有要求。

在中国文学中,也追求的是文理并重,以及诗言志、文言情等原则,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文化的和谐。

二、和谐思想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1. 在政治方面,和谐思想的实质是民主和法制建设。

中国国家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公正。

这就需要君臣间互相尊重、民众间互相理解,才能实现当今中国的社会和谐。

2. 在经济方面,和谐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发展的思维基础。

这也就是要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精神文明等多领域的共建共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 文 化 , 史 悠 久 , 大精 深 , 要 包 括 历 博 主 中 国古 代 哲 学 、 教 、 育 、 学 、 学 、 学 、 术 、 宗 教 经 史 文 艺 科 学 技 术 等 方 面 。我 们 每 个 人 从 小 就 接 受 中 国 的 传
自然 ” 原 则 上 。 他 认 为 , 大 而 无 限 的 宇 宙 是 一 个 的 广
儒 家 对 天 人 合 一 观 念 也 进 行 了许 多 阐发 。 孔 子
主 张 以 “-” 人 , 以 “ ” 物 , 所 谓 “ 己 及 4 待 也 仁 待 即 推 人 ” “ 物 成 己 ”孟 子 还 提 出 “ 亲 ”“ 民 ” “ 物 ” ,成 。 亲 、仁 、爱
步 ,合 ” 符 合 、 合 ,合 一 ” 指 对 立 的 双 方 有 着 “ 是 结 “ 是
襄樊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第 9卷 第 1 期
双 月刊 2 1 0 0年 1 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杨 毓 敏
( 樊职业技 术 学院 ,湖北 襄 樊 4 12 ) 襄 4 0 1

要: 在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的今天 , 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儒 家、 家学派思 想蕴藏着 的丰富和谐 内容, 道 对我
水 出芙蓉 , 然去雕 饰 ”就是 老 子认 为的道 和天地 天 , 都 应 效 法 自然 , 也 应 当如 此 , 仿 效 自然 的 状 态 和 人 即
性 质 , 照 自然 规 律 行 事 。 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 人 与 大 自 然 的 关 系 上 , 、 学 派 儒 道
都 主 张 天 人合 一
“ 人 合 一 ” 就 是 强 调 人 与 周 围 环 境 的 协 调 同 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启迪

[ 中图分类号] 0 ຫໍສະໝຸດ K2 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 8 8 2 0 )2 0 7—0 10 —3 2 (0 9 0 —0 8 5
On t he Enlg t n e fTr dii na d o o y o a m o y o h i h e m nto a to lI e l g f H r n nte
hr a mon n wh l o i t ”e c y i o es ce y t .To c s r c r ni uswo l on t u ta ha mo o rd,t p rtoft a ii n lna i na ul hes ii r d to a to lc — t e s ul n r t d a d a v nc d hu a ulu e s ul a n i nd la ne r m . ur ho d be i he ie n d a e m n c t r ho d be t ke n a e r d f o
管 子学 刊
2 0 年第2 09 期
古今 论 坛
中国传 统 文 化 中 的和谐 思 想对 构 建和 谐 世 界 的启 迪
王柏 松
( 东理 工 大 学 法 学院 , 东 淄博 2 5 4 ) 山 山 5 0 9
[ 要 ]和谐 世 界理 念 有 着 深 厚 内蕴 和 巨 大 张 力 的 重要 原 因 之 一 就 是 它 蕴 含 着 中 国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的 “ 而 不 同” “ 人 合 一 ” “ 摘 和 、天 、 天 下 为公 ” “ 现 大 同 ” 和谐 思 想 要构 建 和谐 世 界 , 须 继 承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的 精 神 、 鉴 和 吸 收人 类 先 进 文 化 。 、实 等 必 借 [ 键 词]和 而 不 同 ; 人 合一 ; 同 ; 谐 世 界 关 天 大 和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恩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恩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恩想及其现实意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恩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现实意义【论文摘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治国理念,其思想根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佛教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

儒、道、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立意和宗旨虽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共同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

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佛教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

儒、道、佛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同时也具有了人生的彼岸理想。

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在冲突中吸收和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

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绝大多数时期也都强词“三教”并用。

南宋孝宗皇帝赵奋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大约从东晋至隋唐,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道佛三家既各自独立,又彼此互补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兵、佛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的阐发。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纵观中国文化史。

儒家、道家、佛教主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有关和谐思想的论述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一是“和而不同”。

孔子提出“和为贵”,并以“和~同”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的集合。

它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如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礼制制度等。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社会关系、个人行为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这些价值观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道家思想追求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宁静与安宁。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对战争与争斗提出了质疑,促进了社会和平与和谐。

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精神指导。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艺术为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画以写意、隐喻的手法表现万物,追求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中国音乐注重表现情感与审美,以中国传统乐器为基础,创造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中国舞蹈注重身体的柔美与力量,以舞姿、动作、配乐等元素传达情感和意境。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礼制制度。

中国的礼制制度起源于古代,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言谈举止,传达了尊重和谦虚的价值观。

而这样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并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品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尊老敬老、重男轻女、团结友爱等观念都扎根于中国文化的礼制制度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姓名:华少帅学号:专业:年级:2013-09-24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

“社会和谐”的治国理念,其思想根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佛教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

儒、道、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立意和宗旨虽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共同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

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现实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纵观中国文化史。

儒家、道家、佛教主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有关和谐思想的论述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及“中庸之道”,“天人合一”肯定了天与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并视这种统一性为和谐的最高境界。

儒家和谐思想的特色是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从人性本身出发调解人际关系,使之趋向和谐,强调社会和谐的功能。

通过“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最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和合”境界。

儒家和谐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中庸、中和作为个体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通过谋求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足常乐”。

道家和谐思想的特色是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从“道法自然”出发,强调“天人一体”,强调人性向天道自然的复归,以之来规定人生,要求人顺应本性,返朴归真,使之趋向天人和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中华和合文化“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

已故文化巨匠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程思远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

“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证立场,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儒家和道家的和谐观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

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1.儒家的和谐观。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

《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中华先民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

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德。

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

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渊源悠久。

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民众认识自然、理解大自然力量及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精神
财富。

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一直以来,中国各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们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出,强调“君子以善为本”、“仁放以
天下”。

他们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根本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自
然和谐密切相关。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强调“大地归正”,提倡“大地
本质维”,弘扬“仁义在天”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以“光明、真实、完美、永恒”为理想,倡导以“节约、爱护、归咎”态度来面对自然,与自然环境相处和谐。

更为务实的,也是我们今天使用的,是许多经典的自然保护思想。


如《论语》中的“植彼阳谷,而来其安”、《增广贤文·地理》中的“百
果受庶,尽属于时”、《译四书正义》中的“善政在慎,利生在细”,以
及生物学家赵元任的“养育土地,赐恩于民”,都是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思想。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自然环境的思想非常深刻,从哲学观念到务实细节,从抽象理论到具体措施,都敦促人们充分认识自然的博大和不易,构筑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共存的和谐社会,持续维持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
“邹子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 水德次之。”(李善《文选》,左思《魏都赋》注引《七略》) “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李善《文选》, 沈休文《故安陆昭王碑》注引《邹子》)
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见于《吕氏春秋》:
凡帝王者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 土气胜, 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和立”是以多元开放的“自作主宰”的精神,宽 容的胸怀,承认、接纳自然、社会、人生、心灵、文 明按其适合于自己特性的生存方式、模式而自立于天 地、世界之林,及以适合于自己的实际的发展道路来 建立自己的制度、模式,舍弃二元对立,不搞一律, 而要多元共存,多样和立。
4.和达原理
“和达”是“己欲达而达人”精神的体现。达己、达 人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通达和 发达。人类曾蔽于人之不达才使己达的错误,而大搞 殖民活动,直至当今世界,仍有发达与不发达、发展 与不发展国家的分别,有贫与富、先进与落后国家的 分别,这是造成国家或国际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因 此,国际社会要共同发展、发达,要共同富裕、繁荣, 人类与自然也要共同发达、共同繁荣。
《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墨家提倡 “兼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 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
庄子讲“人和”、“天和”,“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 者,谓之天乐。”
5.和解——合作——和平
多元并立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矛盾;但多元并立 之间的矛盾不是通过斗争、通过消灭他方的方式来 解决,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通过和解的方式来解 决;由和解进而达成合作;由和解与合作进而达成 和平;和平是人类的理想状态。

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瑰宝,也是我所深深敬仰和热爱的一部分。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形式、文化符号等,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集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崇尚和谐: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这种和谐理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都有所体现。

2.尊重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它强调对祖先的敬仰,对传统的维护和延续。

这种尊重传统的态度在中国的文化符号、节日习俗、社会礼仪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3.注重人文: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社会责任。

这种人文关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4.追求完美: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完美,追求技艺精湛。

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在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深入的。

小时候,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对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大学期间,我选择了中文专业,通过对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课程的学习,我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实践项目,我也开始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工作后,我继续保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通过阅读各种经典著作、观看文艺演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途径,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丰富和深入。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三、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的认识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_传统文化论文_文化论文_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天人合一和为贵协合万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

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

《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

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

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

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

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
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孔子一生都在研究人际关系,不但提出了“和为贵”的价值取向,而且提出了忠、孝、诚、信、敬、爱、仁义、道德等准则。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人小同而不和”,(《论语•卫灵公》),可见,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孟子也十分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并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阐述他的人和思想,认为只要把人的先天本性推及于每个人,就能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和谐社会,从而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

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更是强调人际和谐,避免冲突,实现社会安定、太平。

《老子》不仅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衣、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80章)的理想社会,而且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77章),以及“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等主张,要人们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而不要“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实现社会的相对均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神形合一:个体身心和谐的思想
个体身心的和谐,在中国古代,也称人的神形合一,主要是指人生在世,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以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

儒家要求人们三省吾身,反求诸己,尽心知性,自我修养,从而进入一种高尚而又和谐的人生境界。

故此,儒家十分重视修身作用,认为普天下的人都应以“修身”为本。

其中对于“君子”即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形象,更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以孔子的“君子”标准为例,他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君子又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君子又有“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尧曰》君子又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颖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道家主张“冲气以为和”、“和其光,同其尘”,要求人们擦去世事纷争落在自己心灵上的俗尘,以一颗淡泊明净的心灵看待外物与自己。

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10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56章),强调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这样,就能“削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从而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

4.协和万邦: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协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基础上,和平共处、亲善和睦。

《尚书•尧典》中说尧对九州的政策采用“亲”,对百姓的政策采用“平
章”,对万邦的政策采用“协和”。

《周易•乾卦》中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

孔子也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主张以交往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

孟子则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主张“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总之,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个人内心和谐以及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坚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就一定能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ht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