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及进展

合集下载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问题
• 不允许同类药物联合应用,如: • • 心律平+利多卡因 慢心律+奎尼丁 胺碘酮+索他洛尔 多非利特+依布利特
• (2) 不同类别的药物,必要时可以联合,如: • 胺碘酮+-阻滞剂 • 慢心律+-阻滞剂
• 心律平+ -阻滞剂
• 胺碘酮+慢心律 利多卡因+胺碘酮
谢谢
地位难撼!!
仍有顾虑 宽QRS-VT难 作为”王牌” 于定性,且无 器质心
特殊室性心律失常类型的紧急处理
• ACS 相关的心律失常,急诊PTCA和β -阻滞剂的应
用显著减少ACS室颤的发生,肯定了β -阻滞剂的早 期预防性应用。
• 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应被废弃, 因其虽可减少ACS
室颤发生, 但会增加与之相关的如心动过缓原因
特殊室性心律失常类型的紧急处理
尖端扭转型VT(Tdp):
(3)对于LQTS,Tdp发作时可以静脉给予硫酸镁,而 QT间期正常者,镁剂无效;合并窦缓的Tdp者,急性
期治疗可予以临时起搏和β -阻滞剂联合应用。
(4)反复的长间歇依赖的Tdp患者,给予紧急长期的 起搏治疗;长间歇依赖的Tdp患者,如除外先天性 LQTS,可临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IIa类)。
特殊室性心律失常类型的紧急处理
尖端扭转型VT(Tdp):
(1)可见明显的QT延长, 形态上区别于多形性VT的
Tdp常见于三种情况: 先天性LQTS、药物诱发的以
及原有的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进展为心脏阻滞。 (2)首先要停用所有诱发该心律失常的药物, 并纠 正电解质紊乱。Tdp与心脏传导阻滞及有症状的心 动过缓有关,宜紧急和长期的起搏治疗(I类)。
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心律失常
特发性VT :

早后除极与室性心律失常

早后除极与室性心律失常

早后除极与室性心律失常作者:汤宝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董丽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许国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临床上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主要包括工程学策略的应用,例如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技术装置。

随着CAST[1]和SWORD[2]临床试验的结果,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已经山穷水尽。

调查显示,在30万有植入ICD临床适应症的患者中,每年只有20%可能发生猝死[3]。

虽然导管消融术可以治愈室性心律失常,但它不能有效的防止心脏性猝死。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在室性心律失常的生物学治疗上取得进步,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在蛋白水平上,通过多种途径研究相关事项,因为蛋白是组成药物和遗传干预的主要生物靶点。

需要研究细胞、组织和机体新出现的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基质。

根据近年来国际上对心律失常机制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越来越清楚。

本文将探讨一种致心率失常的机制,叫做早后除极(EADs)。

大约半个世纪前,早后除极在完整的心脏组织中被描述为一种触发活动[4],被认为是促进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制,它在肌细胞水平导致心律失常。

然而,人们仍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机制。

本文将对有关早后除极相关机制的一些新进展进行综述。

早后除极的离子机制早后除极被定义为在动作电位2期或3期正常复极的减慢或者逆转。

早后除极在复极储备减少时发生,外向电流的减少或者内向电流的增加,或者二者兼有,会使得肌细胞再极化所需的净外向电流被中和,会导致复极储备减少。

在这些情况下,任何可以正反馈的增加净内向电流的机制都有可能克服甚至逆转复极。

在早后除极标准电压范围中,L 型钙电流(ICa,L)和Na-Ca交换电流(INCX)是这一正反馈的潜在的主要的电流。

ICa,L在窗口区(稳定状态的活化以及失活重叠的区域,大约在-30—0mV)显示它的这一特性。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指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
性大,发作时临床上几乎都 有血液动力学和体征的表现 (如:晕厥、心功不全、低 血压等),包括长QT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常见的有五种类型: 1.心室率≥230bpm的持续单形室速; 2.心室率逐渐加速的室速,或有蜕变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早期电重构是离子通道适应 心房率加快的电生理现象容 量逆传。
到后期出现解剖学重构,而 演变为不易逆转的病理现象。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针对房颤的不同机制,以心电 生理证据为依据,可采用不同 方法来各个击破。
如:导管射频消融、体内心房 除颤、心房多部位起搏和心外 科迷宫手术等。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随着较简单的心律失常得以根 治,房颤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 之一,是新世纪亟待攻克的领 域之一。目前对房颤机制的认 识突破了“多发小折返”学说 的“一言堂”。其机理主要有 两种
(1)多子波心房内析返;
(2)单源异位激动(局灶性房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单源异位激动: 包括局灶触发(focal trigger), 局灶驱动(focal driver)引起的房 颤,阵发房颤大部分为局灶性。当 房颤时间延长(48h or 72h)时,心 房电生理发生重构(电位↓不应期↓ 传导速度↓),致房颤更易持续。
新标测技术和消融技术临床应用
随着心脏磁电解剖标测,非接 触性多电极三维立体标测以及 心腔内超声成像等技术的临床 应用,一些复杂心律失常的解 剖基质将逐步确定,为体外消 融提供定位依据。
新标测技术和消融技术临床应用
Ensite 3000三维立体彩色标测 系统: Ensite 3000 能在完成传 统心电生理记录分析的基础上, 实时显示立体心腔解剖图和心 腔电活动过程,可完成心电活 动复杂,心脏解剖结构异常的 电生理标测。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英卡胺/氟卡胺 安慰剂
(n=730) (n=725)
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 33(4.5%) 9(1.2%)
其他心源性
14 (1.9%) 6(0.8%)
非心源性
9 (1.2%) 7(1.0%)
总死亡
56(7.3%) 22(3.0%)
英卡胺、氟卡胺组治疗VA有效率分别为 83%和79%,优于安慰剂组的37%。
▲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或严重心衰频发NSVT ——胺碘酮
对器质性心脏病如需应用Ⅰ类抗心律失 常药物,要特别慎重,尽量采用短期少量用 药,并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注意QT间期的 延长、新近出现的心律失常,还要注意防止 和纠正低钾、低镁血症,及时处理心肌缺血 ,控制严重高血压,以免发生严重副作用。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FCA:
▲特发性VT(IRVT和ILVT) 心动过速起源的准确定位。 靶点标测方法: 体表12导联ECG 心内标测: 采用心内起搏和心内激动标测法。
采用温控消融方式对消融的安全性及效 果的判断有帮助。消融终止VT或频发VPC后 ,作巩固放电,宜覆盖有效靶点周围2~3mm ,重复剌激不再诱发VT或同形态室早,作 为消融成功的标志。
迄今为止, 已有20余万例心脏骤停和心脏 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接受了ICD治疗。我国植 入ICD的病例中绝大多数为第一类适应症, 总有效率达91.3%-100%。由于多种原因的限 制,我国植入ICD数量远远少于实际需要, 有适应症的病人还得不到治疗,仍有猝死的 危险,其主要原因是价格昂贵,多数病人负 担不起。另外一个原因是医务人员对ICD缺 乏足够的认识。
▲治疗的评价:
以减轻或消除症状为判断标准。
有预后意义的室性心律失常:
主要指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VPC或NSVT ▲不宜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应对基

室性心律失常病因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室性心律失常病因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描 述 了 心 律 失 常患 者 的 自觉 症 状 , 更 严 重 者 表 现 为“ 心 中儋 儋 大 动” 。《 素问 ・ 痹论 》 亦 指 出: “ 脉痹 不 已, 复感 于邪 , 内舍 于 心 ” , “ 心痹者 , 脉不 脉痹 阻之 证 。
通 路 及 与 血 浆 高儿 茶 酚胺 、 自主 神 经 支配 失衡 、 冠 状 动 脉 痉 挛 等 因素 所 致 心 脏 电不 稳 定 有关 _ 1 。
抑郁症状态容易发 生室性 心律失 常 , 特 别 是 伴 有 心 血 管 疾
以 其 疗 效 明显 、 不 良反 应 小 而成 为 研 究 治 疗 V A 的新 方 向 , 而 中 西药合用则可 达到使疗效快 速 而持久 , 且 减 轻 西 药 不 良反 应 的 效 果 。现 对 VA 的 中 西 医 结 合 诊 治 认 识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了充分利用 其抗 心律 失 常作 用 外 , 还 应 全 面 关 注 其 安 全 性 。 射 频 导 管 消融 又 有 严 格 的适 应 证 限 制 , 并 且 患 者 接 受 程 度 各 不 相同l _ 2 ] , 因 此 西 医 治 疗 VA 受 到 极 大 限 制 。在 此 背 景 下 , 中 医 药
安, 引发惊悸 、 怔 忡 。 而 五 脏 六 腑 的疾 病 均 能 引 起 心 悸 , 治 疗 不
律 失 常 的关 系 [ J ] . 中 国心脏 起搏 与心 电生 理杂 志 , 2 0 0 7 , 2 1 ( 6 )
5 3 8—5 4 O .
同病 因 的心 悸 需 用 不 同 原 则 , 例 如 冠 心 病 者 需 七 分 益气 , 三 分 活
寒、 虚、 瘀等, 以气 虚 、 血虚 、 阳虚 为 本 , 以痰 凝 、 血瘀为标 , 属 本 虚

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历史与展望(2020完整版)

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历史与展望(2020完整版)

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历史与展望(2020完整版)1.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史: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心室颤动(室颤)。

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诊断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患者,但在心脏正常的人群也并非少见。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能无症状,也可能有明确的心悸或黑蒙,甚至心脏性猝死。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正常自律性增加、异常自律性、由早期与晚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和折返[1-2]。

室性心律失常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阜外医院华伟与张澍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年[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

尽管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从经济学、治疗效果、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上,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我国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利多卡因、索他洛尔和胺碘酮等。

尽管β受体阻滞剂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效果并不好[4],但因不良反应低,因此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

普罗帕酮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德国引进中国市场,常被应用于治疗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患者。

索他洛尔可明显延长QT间期,国内一些医生与患者因过度担心该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应用谨慎,导致进口的索他洛尔退出中国市场。

胺碘酮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5],虽然有明确的心外不良反应,由于其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目前仍是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药物。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中药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2007—2008年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心律失常抑制试验(SSCAT)”、2012—2014年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心功能不良合并频发室早研究”和2012—2015年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合并症状性室早研究”均为随机、双盲、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6-8]。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作者:江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上传时间:2008-6-3 15:17:46关键词:2008东北会江洪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药物治疗除颤器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是引起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心梗幸存的人群中, 50%以上仍死于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已得到较深入的研究,而早期治疗和预防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也成为降低心梗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本文就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1.1 心脏交感神经重构心梗后交感神经发生重构已得到广泛的认同。

研究发现,心梗后心脏交感神经发生损伤,周围神经纤维经过Wallerian变性,梗死区域去神经支配,继而梗死周边区发生神经鞘细胞增殖和轴突再生(神经芽殖),导致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高分布,交感神经密度增加。

在发生心梗的心脏中,去神经支配区域(梗死区)和高神经支配区域(梗死周边区)以及正常神经支配区域的共存可能在交感神经活动中增加心脏的电生理异质性,促进自律性异常和触发活动的发生以及折返的形成,从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目前认为,心脏交感神经激活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可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结合激活钙通道,促进Ca2+内流,导致4期除极加速,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

心梗后,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密度增高,交感神经激活时梗死周边区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将明显高于梗死区和正常区域心肌细胞,因而梗死周边区很可能成为一个异位兴奋灶发放冲动,引起心律失常。

交感神经重构可以促进触发活动的发生。

Pinto等研究表明,梗死周边区心肌细胞静息电位水平,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动作电位时程和复极离散度以及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明显不同于正常区和梗死区,其原因可能在于三个区域的交感神经密度不同。

高神经支配区域局部交感神经递质——NE浓度增加可以增加IcaL密度,减少复极K+电流密度,使交感神经高密度部位的动作电位延长(主要是复极化时间延长),交感神经刺激时使心肌细胞内Ca2+负荷增加,促进早期后除极(EAD)或延迟后除极(DAD)的发生,引起触发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引言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心律失常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风险,还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针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传统的心电图、Holter监测等方法已经成为日常临床工作的基本手段,同时还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检查技术,如心电生理学检查、心脏磁共振等。

这些新的技术使得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全面。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一直是主要的手段。

然而,随着药物疗效的有限和不良反应的出现,非药物治疗方式逐渐受到关注。

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相继出现,为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其诊断和治疗难度增加。

同时,一些新的药物和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验证。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的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心律失常的预后和并发症。

同时,还将对心律失常的新进展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背景介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变化,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

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疾病等。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心律失常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对个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据统计,心律失常是导致中风、心力衰竭和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那些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

目前,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传统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仍然是常用的诊断手段,但其对心律失常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有一定的限制。

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1. 介入治疗基于临床电生理发展70年代初用于临床,已成熟。 2. 药物治疗基于细胞和分子电生理发展 80年代开始,发展较快。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窦房传导阻滞/窦缓/窦停/sss ●房内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三度) ●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 左 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七)心室晚电位: ★心室晚电位阳性反映心肌组织结构的不均一性所导致电活动异常,有潜在致室速、室颤的危险。 ★这在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及动物模型的心外膜或心内膜面直接标测已充分得到证实,但从体表记录所得的结果,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与直接心表标测者判别甚远。 ★临床各家报告心肌梗死后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在7.7%~42.4%之间,其中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占有较大比例。
心脏电生理检查
★1999年MUSTT试验结果发表后,其应用价值已趋否定,即经电生理检测诱发出持续性室速的猝死高危患者只有应用ICD可降低死亡率,而应用经筛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与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并不能改善生存率。
六、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律失常的治疗: 近年来有不少进展,主要在非药物治 疗方面,包括除颤、起搏、消融、手术等。
★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应加强随访,不能单独作为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的根据,对心室晚电位阴性者也不能认为是“安全”的。 ★特发性室速的患者心室晚电位大多为阴性,如心室晚电位阳性往往提示有心肌病变的基础,应进行进一步检查。
(八)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分析作为定量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已公认为预测心源性猝死的一个独立的因素。 ★Circulation2000年元月发表的一篇述评再一次肯定了这一结论;但同时也指出,经大量临床研究严格按敏感性、特异性统计,其猝死阳性预测值尚不足30%。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分类及室早、室速、室扑和室颤等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急诊处理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分类及室早、室速、室扑和室颤等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急诊处理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分类及室早、室速、室扑和室颤等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急诊处理定义与分类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和室颤。

室速主要包括:NSVT。

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30s,能够自行终止,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SMV。

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s但室速发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PMVT。

QRS波形态可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30s,或虽然<30s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立即终止的室性心律失常。

室早室早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运动实验、增强磁共振成像等可协助危险分层、治疗、判断预后等。

频发室早常是潜在的心脏基质异常的标志,对于频发室早患者,应转诊并由心血管病专家进行进一步评估,以排除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

室速NSVT的诊断依据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建议应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有无结构性心脏病,必要时考虑MRI及运动试验检查。

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可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形态判定双向性和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等多形性室速,及室速起源部位。

SMVT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成像、有创检查,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持续室速患者均应记录静息状态下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室速的确定性诊断,提供关于室速发生机制的重要信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如心电图中出现的异常Q波或碎裂QRS波等常提示有潜在的心脏结构性病。

有创检查若在基层医院难以施行,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后进一步完善。

PMVT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心电图特征表现为QRS波形态不一、无明显等电位线和(或)电轴多变。

治疗原则①治疗基础心脏病, 纠正诱因;②ICD是不可逆性原因所致PMVT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PMVT且暂不适合植入ICD的患者,可考虑穿戴式ICD治疗;③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④由室早触发PMVT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ppt课件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ppt课件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窦律
• 转复窦律药物—胺碘酮 —— PAF<48h,转复率不低于IC类药物 —— 适用于血流动力学障碍、AMI、HF、宽QRS波, 电复律不能转复,或转复窦律不持久,属I类C级推荐 —— 用法:150-300mg iv+20mg/kg/24h静滴 600mg/d口服一周 400mg/d口服2-3周 200mg/d口服维持 ——有效率可达55-95%
•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VT 患者, 如电转复效果不佳,或给予普鲁卡因胺或其它 药物后复发,建议静脉给予胺碘酮(证据级别: C)
• 对于电转复效果不佳,或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后反复发作的持续单形性VT,经静脉导管起搏 终止可能有用(证据级别:C)
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2006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指南
• 未诱发持续室速: 药物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药物治疗: • 治疗器质性心脏病 • 纠正如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
诱因 • 应用β-阻滞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 • 应用非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
-ACEI、ARB、醛固酮拮抗剂、抗栓、降脂 • 对于上述治疗措施效果不佳且室速发作频繁,
• 对于反复的长间歇依赖的Tdp 患者,给予紧急 和长期的起搏治疗
• Tdp 患者,血钾应补至4.5~5.0 mmol/L
无休止的室性心动过速
• 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反复发作或无休止的 VT,推荐静脉应用胺碘酮,随后给予β阻 滞剂并血运重建
• 反复发作的或无休止的单形性VT,静脉 给予胺碘酮及消融治疗有效
二、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的中医认识 • 心悸的辨证证论治 • 抗心律失常的中药、中成药研究

肾去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肾去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肾去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杨稳;蒋志新;周秀娟【摘要】Sudden cardiac death is commonly induced by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t present,the main methods of trea-t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re drugs and cardiac catheter ablation. However,these treatments are not effective in some patients and they experience frequen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fter cardiac 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 Therefore,it is urgent to explore a new method to treat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effectively. The increase of sympathetic excit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So searching ways of reducing the excitability of sympathetic nerve,aiming to decrease the occurr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 Among them,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c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by reducing sympathetic excitability,reconstructing cardiac muscular structure and stabilizing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therefore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strategy to treat ventricular arrhythmias.%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目前,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及心脏导管消融术,但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在植入除颤器后仍频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因此,探索新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迫在眉睫.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故寻找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方法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肾去交感神经消融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心肌重构、稳定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等机制可明显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望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新策略.【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16【总页数】5页(P3240-3244)【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肾去交感神经消融术;交感神经【作者】杨稳;蒋志新;周秀娟【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血管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病因[1]。

心律失常诊疗进展

心律失常诊疗进展

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戚文航急性心肌梗死由于缺血性心电不稳定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或加速性心室自主心律;由于泵衰竭或过度交感兴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窦速)、房性早搏(房早)、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缺血或自主神经反射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缓、房室传导阻滞)。

首先应加强针对急性梗死、心肌缺血的治疗。

血运重建(溶栓、急诊PTCA) ,β阻滞剂、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电解质纠正均可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一、急性心肌梗死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一)房性早搏:与交感兴奋或心功能不全有关,房早本身无特殊治疗。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心室率,必须积极处理。

1.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或美托洛尔静脉用药。

2.合并心力衰竭、低血压者可用直流电复律或心房起搏治疗。

洋地黄制剂有效,但起效时间较慢。

(三)心房扑动:少见且多为暂时性。

(一)心房颤动:常见且与预后有关。

1.若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如出现血压降低、脑供血不足、心绞痛、心力衰竭者需迅速作同步电复律。

2.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以减慢心室率为首要。

无心功能不全、支气管痉孪或房室传导阻滞者,可静脉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多心安2.5-5mg 5分钟内静脉注入,必要时可重复,15分钟内总量不超过15mg。

同时监测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如收缩压<1OOmmHg或心率<60次/分,终止治疗。

也可使用洋地黄制剂,如西地兰静脉注入,其起效时间较β受体阻滞剂静脉注射为慢,但1-2小时内可观察到心率减慢。

心功能不全者首选洋地黄制剂。

如上述治疗无效或禁忌、且无心功能不全者,可静脉使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维拉帕米5-1Omg(0.075-0.75mg/k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30分钟可重复;地尔硫卓静脉缓慢注入,然后静脉滴注,用法见前述。

以上静脉推注时必需同时观察血压及心率。

胺碘酮对中止心房颤动、减慢心室率及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均有价值,可静脉用药并随后口服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临床表现】1.可有心悸,脉搏脱漏等2.听诊心律不齐3.各种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二尖瓣膜脱垂、高血压心脏病等4.电解质紊乱,过量烟酒,药物,麻醉,手术等5.正常人,心室内假腱索等辅助检查】1.心电图2.动态心电图3.病因及诱因检查诊断】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大于0.12s。

2.配对间期固定(若配对间期不等,可见于多源性室早或室性并行心律)3.完全性代偿间歇(插入性室性早搏例外)5.室性早搏可分为单形性,多形性或多源性;二联律,三联律;成对,成串等。

6.室性并行心律:配对间期不等,相差大于0.12s;长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是短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的整数倍;可有室性融合波。

治疗】1.纠正一过性可逆诱因,如电解质混乱,缺氧,药物中毒等。

2.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必利用抗心律变态药物;减轻患者焦虑与不安;需要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

3.急性心肌梗死:出现频发、多源、配对、成串或R-On-T室性早搏,并不是引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变态先兆,不主张利用利多卡因,除非引发血液动力学混乱,不然不必急于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初期利用β受体阻滞剂。

若合并心力衰竭,则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侧重改良血流动力学障碍。

4.慢性心脏病变:病因治疗;二尖瓣脱垂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心肌梗死后病人频发室早,有过晕厥史,可考虑ICD 或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对室早疗效不显著,但可降低心梗后猝死率、再梗率和死亡率。

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1.可无症状或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低血压,晕厥,阿斯综合征等2.第同心专心音强弱不等,可闻及大炮音,颈静脉搏动与XXX专心音纷歧致3.各种心脏病,冠心病、心急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脏瓣膜病等4.电解质混乱,代谢障碍,药物中毒等5.遗传性病变,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6.少少数未发觉病因,称为特发性室速辅助检查】1.心电图2.动态心电图3.心电生理检查4.病因及诱因检查诊断与鉴别】1.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连续出现2.QRS波群形态异常,时限大于0.12s。

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进展马楠第一作者李萌通讯作者王君张新钰马佳乐张溪

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进展马楠第一作者李萌通讯作者王君张新钰马佳乐张溪

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进展马楠第一作者李萌通讯作者王君张新钰马佳乐张溪发布时间:2023-06-19T09:01:33.128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5期作者:马楠第一作者李萌通讯作者王君张新钰马佳乐张溪[导读] 室性心律失常(V A)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尤其是恶性V A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CCU 北京东城区 100700【摘要】室性心律失常(V A)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尤其是恶性V A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该类患者在入院后应根据病况及其身心状态予以正确的用药指导,并做好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稳定患者病情的同时,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心律失常症状的出现,这也是降低V A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在AMI病症中,V A是普遍出现的并发症之一,该症状若长期未能好转还会导致患者血压下降,使之产生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的不适感,更有严重者会出现昏厥和休克等临床表现[1]。

而恶性V A则是造成AMI患者猝死的关键诱因,加强对该类患者的护理与检测尤为重要,应实施严密监护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

基于此,本文将综合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护理研究,并作如下综述。

一、AMI并恶性V A 特征心律失常是指从心脏起源部位、冲动频率、节律以及传动速度等方面出现的一种异常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其中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AMI患者中高达70%以上,且具有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是猝死和急性死亡的主要原因[2]。

临床研究表明,造成AMI并恶性V A的原因错综复杂,当患者没有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不但无法控制病情,而且会导致新的心律失常。

另外,若患者本身处于心力衰竭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心律失常;针对心肌梗死伴有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则会进一步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变化,造成心律失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及进展吴波综述张书富审校(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心内科,200090)Therapy of Ventricular Arrhyt h m iaW U Bo,ZHANG Shu-f u(D epart men t of Card iology,T he CentralH osp ital of Yangpu D istrict i n Shanghai,Shanghai200090,China)文章编号:1004-3934(2005)增刊-0114-04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摘要:自从认识到心脏骤停作为心脏性猝死的机制具有很高的发生率以来,医学和临床医生一直在追求一种方法来预测及预防这些心血管事件。

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已经完成的一些安慰剂对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试验并没有一致地认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总病死率。

近几年发表的临床随机试验证明,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治疗相比,可降低高危亚组患者的病死率。

然而,在患者中识别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及衡量使用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的价-效比已经成为当今的社会医学问题,尤其在美国。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仍是将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Abstrac t:Si nce t he recognition of the h i gh i nc i dence o f card i ac arrest as the m echan is m o f sudden card i ac death(SCD),m ed ica l sc-i entists and cli n i c ians have sought me t hods to pred i c t and prevent these ev ents.M any p l acebo-controlled anti arrhyth m ic drug tr i a ls have been comp l e ted i n ventricular arrhyth m i c pati ent groups,but these tria l s have no t un if o r m ly repo rted a benefit from antiarrhyth m i c drugs in reduc-ti on o f al-l cause m orta lity.R ecentl y publi shed random i zed studies de m onstra ting that the i m plantab l e card i overter de fi brillator(ICD)prov i des a m orta lity benefit co m pared w it h conven tiona l drug therapy in h i ghly spec ifi c subsets o f patients.H ow ever,i dentify i ng r i sk of f a tal ven tricu lar arrhy th m ias among the patients and cost-effec tiveness o f ICD has become a soc i a lm ed ica l prob l em,espec i a lly in U S A.It is still needed t o pay attenti on to t he t herapy of v entr icu l ar arrhy t h m ia and prevention o f SCD i n t he f uture.K ey word s:V entr i cular arrhyth m i a;Therapy;I m plantable cardi ove rter defi br ill a t o r心律失常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病症,多发生于心血管病和内科各种疾患的急性期、活动期和危重阶段,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长期以来,室性心律失常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病症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的关注。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大多是以经验为主,即根据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或临床状态等的作用来推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自80年代以后,一些国际大规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表明,心律失常的抑制不是治疗的最终目标,治疗要个体化,要了解病理基础以及治疗的必要性。

自从90年代一些大型循证医学研究应用于临床以来,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较以往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1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早期证实,冠脉多支病变,左室功能不良,频发室性早搏(VPC)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死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认为如果消除可改善预后。

过去曾用H olter来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PVC)的频发性、持续性及其预后意义,比较其与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率的关系,发现频发者(>10次/h)平均为11%,非频发者(<10次/h)为4%,且总的心脏病死率前者是后者的2倍。

另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PVC> 10/h和EF<40%是有意义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说明H o lter检测到频发、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对于心肌梗死后恢复期患者猝死有预测价值,因此认为消除或抑制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后幸存者的病死率。

但是80年代一些研究显示阻滞钠通道的I 类抗心律失常药并未有效预防心肌梗死后幸存者的病死率[1,2],随后C AST、CAST II、I M PACT试验[3,4]得出了同样结论。

CAST试验揭示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性死亡的显著预测因子,但是由于英卡因、氟卡因组虽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却增加了猝死风险而提前终止;同样,使用莫雷西嗪的C AST II试验在初期研究即发现治疗组病死率更高而提前终止。

CAST试验显示了心律失常抑制与生存率的矛盾现象,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些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及促心律失常等不利作用抵消并超过了心律失常的抑制的有利作用本身,从而认识到心律失常的抑制不是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最终目标[5],而且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具有致#114#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年第26卷增刊Adv C ard i ovasc D is,A ugust,2005,V o.l26,Supp l I心律失常方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6]。

来自138个抗心律失常试验的病死率数据的荟萃分析显示,心肌梗死生存者接受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过高的病死率[7]。

因此,自90年代,除了B受体阻滞剂外,唯一允许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是胺碘酮。

B ASIS(B as-alAnti a rr hythm ic Study o f I n farct Surv i v a l)试验[8,9]评价了预防性抗心律失常治疗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病死率和心律失常事件的影响,使用小剂量胺碘酮(200m g/d)与个体化治疗(奎尼丁或莫雷西嗪等I类抗心律失常药或索他洛尔),其结果显示小剂量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心律失常事件和病死率。

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减低是心血管病(包括心脏性猝死)病死率的最有力的独立的预后因素。

E M I AT 试验[10]入选了1486名患者,评价胺碘酮对于左室功能不良的心肌梗死后幸存者的总病死率、心脏性死亡和心律失常性病死率的影响,随访21月结果发现,胺碘酮对于总病死率影响与安慰剂没有区别,而对于心律失常性死亡降低了35%的危险性。

E M I A T试验建议:对于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低下的患者不支持系统性预防使用胺碘酮,但对于有抗心律失常治疗适应证者建议使用。

C AM I A T(Canadian Am i o darone M yocar-dial I nfarcti o n A rr hy th m i a Trial)试验[11]显示胺碘酮可减少具有频发、反复室性期前收缩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者心室颤动或心律失常性死亡的事件。

胺碘酮对心肌梗死存活者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成串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室性期前收缩\10次/h,或\1次室性心动过速)可显著降低复苏性心室颤动或心律失常性死亡的作用。

关于另一种Ó类抗心律失常药d-索他洛尔的S W ORD(sur v ival w ith oral d-so talo l)试验[12]提示由于d-索他洛尔可增加死亡或引起早期促心律失常的危险而提前终止。

利多卡因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关于14项9036例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随机对照试验[13]证实:利多卡因可降低心室颤动的发生,但总病死率并不降低,较对照组反而增高,因此不主张常规预防性使用。

2心力衰竭中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据报道成对和多型性室性早搏发生率为71%~98%,非持续性室速发生率为28%~ 80%,其中由于自发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者为35%~50%,是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重要因素。

对于心力衰竭中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首先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包括基础病变、诱发因素,防治心肌缺血,矫正血流动力学异常与代谢紊乱,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改善心功能,停用诱发或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

C leland等[14]报道,在心力衰竭中,心脏性猝死约占心力衰竭总死亡的30%~70%,主要与心力衰竭时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EPAM SA试验[15]评价了预防性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对有左室功能不全(LVEF<35%)和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能否降低1年病死率,其结果表明,胺碘酮对于总病死率及猝死率较对照均有降低(Log rank检验P分别为0.02、0.04)。

同样,GESI CA试验[16]证实对于慢性心功不全患者(伴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服用小剂量胺碘酮(600m g/d,14d,300m g/d,2年)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和住院率。

但是STAT-C HF(Surv i v al Tr i a l of Antiar-rhy t h m ic Therapy in Congesti v e H eart Fail u re)试验[17]显示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800 m g/d,14d,400m g/d,50周,然后300m g/d),随访2年发现,胺碘酮治疗组虽可显著抑制室性心律失常,但并不能降低总病死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