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

合集下载

2006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ACC/AH加SC指南解读

2006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ACC/AH加SC指南解读

美 国 心脏 病 学 院 ( C ) 美 国心 脏 学 会 ( H AC、 A A)
停 ;C 其 中“ S D。 血液 动力学 不稳 定 ” 在广 泛使用 但 虽 尚没有 严格 定义 . 其含 义是 : 心律 失常伴 有 低血压 和
和 欧洲心 脏病学 会 ( S 联合 欧 洲心 律学 会(HR ) E C) E A
1 根 据 电生 理分 类 有 非持 续 性 室 性 心 动 过速 . 2 ( T 包括 单型 和多 型性 V 、 V ) T 持续 性 V T包括单 型 和
多 型 V 、 支 折 返 性 V 双 向性 V 、 端 扭 转 性 T束 T、 T尖 V ( d ) 室扑 、 TTp 、 室颤 ( F 。 V )
死 ( ) 和心 功能受 损 的患者 。 MI史
理 、心 肌病 和心力 衰竭 以及遗 传等 情况 下室 性心 律 失 常 的治疗推荐 。还有对 心脏 结构 正常 与特 殊人群
如 孕妇 、老人 和儿 童等 的治疗 推荐 。指南 还 明确指
出, 临床 医 师在具 体室 性 心律 失常 和 S D 患者 的风 C
脏病学 会组 织都 认可 的学 术性 文件 。 指南 于 2 0 该 06
年 9月正 式 发表 在 Jun l fh mei nC l g f o ra o e t A r a ol eo c e
C ri oy Crua o ado g 、 i lt n和 E rp a e rJun l l c i uo enH ato ra。
天 性心 脏病 、 心脏结 构正 常 、 肌病 ( 心 扩张 型心肌 病 、
肥厚 型 心肌病 、 心律失 常性右 室心 肌病 ) 。 致 等
应该 注意 。室性 心律 失常 的临床 表现 与器质 性 心脏 病 的类型 和严 重程度 之 间有 很 多 的重 叠 .如 血 液 动力 学稳 定 的 、耐 受 良好 的 V T可 见 于有 心肌 梗

ICD电风暴

ICD电风暴

ES治疗

祛除促发因素:首先纠正患者潜在的触发因素 ß-blocker:



一线治疗药物,是目前唯一证实可降低心源性猝死 的药物。 2006 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与心脏性猝死预防 (ACC/AHA/ESC) 指南指出, 静注β受体阻滞剂是治 疗心室电风暴的唯一有效方法。 尽可能地使用或加大此类药物的用量,抑制 交感神经活性,可与苯二氮类镇静药物合用



目前对ICD电风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 潜在的预后意义,电风暴可能预示了患者 不良的预后。 多个临床研究均对ES死亡率进行了观察, 多数研究发现了长期预后不良、死亡率增 加,另一些则发现对死亡率无影响。 ES究竟导致死亡率增加、是一个参与因素 或仅是旁观者,目前仍不能完全确定
ES死亡率
Credner et al: 14例, 随访13mo , 死亡率 25% Exner VS Credner ß -B应用 40% 76% ES发病率 10% 20% ES死亡率 38% 25% Greene: ES组死亡率轻度增高 (25%、16 %、7%),但3 组间无统 计学差异 Bansch: 随访3yr, 死亡率及心脏移 植率显著增高(54% 2yr)尤其伴有 心功不全者(88% 2yr) Verma:ES使死亡率增加,且与心 功恶化相关
ICD电风暴



自1996~2006年一系列的临床试验探讨了 ES在ICD患者中的发病率及预后意义 多为单中心试验、样本量较小,缺乏大规 模临床研究 部分为回顾性研究
发病率



早期研究提示ICD电风暴发生率约为20% , 发 生于ICD术后早期,见于心外膜片状电极的开胸 置入术。 经静脉置入的ICD电风暴 ,由于定义及随访时间 不同,报道的ES发生率范围较大,介于10- 60% 按照目前ES定义24h≥ 3 VT/VF ,发病率为10 -28%(随访2-3yr) 植入ICD的一级预防患者与二级预防相比,ES 发病率相对低(5% VS 28%),并具有统 计学意义

东北国际医院王光亮讲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处理策略

东北国际医院王光亮讲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处理策略

东北国际医院王光亮讲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处理策略作者:王光亮单位:东北国际医院原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作为年轻医生,值夜班时最怕的就是遇到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恶性心律失常。

对于恶性心律失常时,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流程,大家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

宽QRS波的鉴别诊断又需要一定时间的临床功力。

那么怎么才能快速掌握一些临床上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处理要点呢?接下来是个人的一些心得,希望对大家能够有帮助。

一、首先我们要“明明白白”两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利多卡因和胺碘酮的区别。

1、利多卡因:(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本品也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亦可用于洋地黄类中毒、心脏外科手术及心导管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本品对室上性心律失常通常无效。

(2)抗心律失常常用量:①静脉注射1〜1.5mg/kg体重(一般用50〜100mg作首次负荷量静注2〜3 分钟,必要时每5分钟后重复静脉注射1〜2次,但1小时之内的总量不得超过300mg②静脉滴注一般以5%葡萄糖注射液配成1〜4mg/ml药液滴注或用输液泵给药。

在用负荷量后可继续以每分钟1〜4mg速度静滴维持。

③极量静脉注射1小时内最大负荷量4.5mg/kg体重(或300mg最大维持量为每分钟4mg(3)不良反应:可引起低血压及心动过缓。

血药浓度过高,可引起心房传导速度减慢、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下降。

(4)禁忌:①对局部麻醉药过敏者禁用。

②阿-斯氏综合征(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严重心传导阻滞(包括窦房、房室及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静脉禁用。

(5)注意事项:本品严格掌握浓度和用药总量,超量可引起惊厥及心跳骤停。

心电图P-R间期延长或QRS波增宽,出现其他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者应立即停药。

2、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商品名称:可达龙):①适应证:当不宜口服给药时应用本品治疗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下列情况:房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室性心律;W-P-W综合征的心动过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颤相关心脏停搏的心肺复苏。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主要内容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主要内容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主要内容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其官方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 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及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该指南的重点关注内容为心源性猝死(SCD)的预防。

鉴于指南篇幅过长,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官网撷取了该指南的重点内容,作者为来自美国康卡迪亚大学的Thomas C Crawford。

1. 全球来每年有1700 万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SCD 占了25% 左右。

女性的SCD 发生率为1.40/1000 人- 年,男性为6.68/1000 人- 年。

约50% 的心脏骤停发生在无已知的心脏病个体中,但大部分患者有未诊断的缺血性心脏病。

2. 建议尸检用于明确猝死原因。

对于所有的遇难者,毒物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查时,建议组织学检查和血液分析。

如果怀疑特定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或心肌病,应该考虑有针对性的尸检遗传分析。

3. 心源性猝死遇难者一级亲属的家庭筛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干预措施,它不仅可以识别有风险的家属,对可用的治疗作出建议,还可以充分预防猝死。

在高达50% 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遇难者的亲属中,可作出遗传性致心律失常性疾病的诊断。

4. 建议在心脏骤停相对常见的地方制定公众启动除颤,如学校、体育馆、大型车站等地方。

5. 年轻运动员参赛前筛查可考虑体格检查和12 导联心电图(ECG)。

建议在成年运动员中注意既往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晕厥发作或SCD 的家族史。

当心电图异常提示结构性心脏病时,建议使用超声心动图或心脏磁共振扫描。

6. 心肺复苏后的治疗应在有足够多专家的中心进行,中心应能够提供直接冠脉介入、电生理、心脏辅助设备、心脏和血管外科以及低温治疗。

7. 建议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出院前)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

建议在心梗后6-12 周再次评估LVEF,以评估是否有植入式心律转复器(ICD)一级预防的潜在必要。

在既往存在LVEF 下降、部分血运重建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48 小时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下,或许可以考虑早期(<40 天)植入ICD 或使用可穿戴的心律转复器(WCD)。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胺碘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多种离子通道作用和β受体阻滞作用,几乎适用于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很多指南中为Ⅰ类推荐或是首选药物。

一、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房颤发生率高、危害性大。

近年来其致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

已成为心脏病学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

房颤的治疗有多种方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线治疗。

房颤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心率、转复心律、预防血栓。

初步治疗策略为心率和心律的控制,胺碘酮在这些治疗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房颤心室率的控制(1)治疗的必要性:很多房颤发生时心室率过快而引发症状,长期持续的快速心室率可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使心功能减退,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房颤的治疗首先要把心室率减慢。

抗心律失常药物能使80%房颤的患者快速心室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后静息心率达到60—80bpm,适量运动时心率达90~115bpm为宜。

(2)指南的推荐意见:2006年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中,在控制心室率的治疗中,对胺碘酮的推荐意见如下:A.Ⅰ类推荐:无旁路的房颤患者,心衰时静脉注射地高辛或胺碘酮。

B.Ⅱa推荐:其他方法不成功或有禁忌症时,静脉注射胺碘酮能有效控制心室率。

C.Ⅱb推荐:当单独或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洋地黄不能很好控制静息和运动状态下心室率时,可口服胺碘酮。

房颤合并预激旁路前传时,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

(3)胺碘酮应用时的优势:A.70%的房颤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甚至心衰,其使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增加4倍。

胺碘酮的负性肌力作用弱,兼有抗心肌缺血作用。

用药后在有效控制心室率的同时,可使总死亡率明显下降,故在最新指南中被作为Ⅰ类推荐。

B.指南中静脉注射地高辛也被作为I类推荐,但地高辛仅能控制心室率,无转复房颤的功能,而胺碘酮二者兼有,故优于地高辛。

因此,心衰伴房颤需要控制心室率时,应当首选胺碘酮。

C.房颤时的心室率取决于房室结本身特性及植物神经的影响,胺碘酮兼有β受体阻滞和钙通道阻滞的作用,不仅减慢房室结传导。

心电风暴诊疗

心电风暴诊疗

心室电风暴的诊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翠兰一、定义根据 2006 年 ACC/AHA/ESC 这三大心脏学科的学术机构提出的关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以及心脏猝死的预防指南,对心室电风暴的定义是, 24 h 内≥ 2 次持续性 VT/VF ,需要紧急干预(包括 ICD 治疗)的临床症候群,而心室电风暴又称室速风暴、交感风暴、儿茶酚胺风暴、 ICD 电风暴他是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

二、病因学首先是器质性心脏病,以及非器质性心脏病,还有遗传性心律失常,以及植入 ICD 后。

(一)器质性心脏病这一类病包括冠心病,包括 AMI 、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冠状动脉痉挛等,其中以 ACS 的电风暴发生率最高。

还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

(二)非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包括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急性重症胰腺炎、心脏型过敏性紫癜、嗜铬细胞瘤危象、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上述疾病通过加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氧血症、来损害心肌的一些因素,使血流动力学发生障碍或者电解质失衡等诱发电风暴。

第二种是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这些因素可使心肌细胞处于电病理状态(如自律性增高、室颤阈值降低等)、另外也可以加剧原有的心肌病变和或增加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受体兴奋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其中重度血钾、血镁过低或过高和重度酸中毒这些都极易诱发电风暴。

第三种非器质性心脏病情况是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患者,在极度愤怒、恐惧、悲痛、绝望等状态时,由于儿茶酚胺过度分泌增加,使冠状动脉痉挛或阻塞、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失衡等这些因素诱发电风暴。

(三)遗传性心律失常遗传性心律失常主要指原(特)发性离子通道病等遗传性心律失常,包括原发性长 QT 综合征、原发性短 QT 综合征、 Brugada 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特发性室速、家族性阵发性室颤、家族性猝死综合征等。

ICD一级预防的应用现状

ICD一级预防的应用现状

ICD一级预防的应用现状关键字:ICD 心脏猝死冠脉介入在过去的三十年中, 心血管疾病防治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尤其是冠脉介入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风险。

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冠脉介入术后存活病人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持续恶化,导致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发生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美国大约每年有45万人死于SCD。

相当于每天有1000例左右,或每两分钟有1人发生SCD。

目前美国每年植入ICD的数量超过20万台。

而最近根据中国SCD发生率抽样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每年SCD的发生率为每百万人有41.84人, 相当于每年发生SCD的患者为54.4万人。

就是说每天将近有1480例患者死于SCD, 每分钟有1人发生SCD。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植入是目前减少SCD的最确切而有效的方法, 故对SCD高危人群予以植入ICD的预防治疗策略应运而生。

一级预防的对象是指针对从未发生过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

预防的重点是潜在的、可能引起SCD的心律失常。

决定预防效果的关键是循证医学试验证明其临床疗效和高危人群的识别与筛查。

关于ICD在猝死预防中的循证研究证据已经比较充分。

对于CASH 、CIDS 和A VID等ICD 猝死二级预防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 比较具有二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单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乙胺碘呋酮与植入ICD对于猝死预防的疗效发现, 植入ICD病人的猝死发生率较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明显减少25%, 且总病死率减少7%。

而且在A VID研究中由于ICD治疗组明显降低病人的猝死发生率,研究设计者甚至决定提早终止试验, 因为对存活改善的曲线在植入除颤器组与给予索他洛尔或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很早就拉开了距离。

同时该研究还发现, 左心室射血分数(EF)≤35%的病人组其病死率较EF>0.35组显著下降。

此外, 将年龄>70岁及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III级或IV级患者为两组, 分别予以ICD及单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比发现,ICD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接受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组。

交感风暴

交感风暴

交感风暴的诊治进展交感风暴又称儿茶酚胺风暴、室速风暴、ICD风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国外资料显示该病总发生率为10%~40%,平均每月发生率为1%~2%。

本文将从临床特点、发生机制、治疗等方面作介绍。

1、交感风暴的定义交感风暴又称儿茶酚胺风暴、室速风暴、ICD风暴,它们是同义语,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其发生率国内尚无统计资料,国外只有植入ICD患者的相关资料(总发生率为10%~40%,平均每月发生率为1%~2%)。

2006年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将“室速风暴”定义为24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速或室颤,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但不同的研究定义不同。

2、交感风暴的临床特点交感风暴发生时心脏电活动出现急剧严重的紊乱,表现为快速室速和室颤反复发作,常需反复多次的电复律,反复发作的时间间隔有逐渐缩短的趋势,每次室颤发作前窦性心率有升高的趋势;原来治疗室速有效的药物此时可能无效或疗效不佳,并且常伴有血压急骤升高、呼吸增快等全身症状。

患者多存在病因基础和诱因,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颅脑损伤、躯体或精神应激,以及遗传性心律失常等。

3、病因基础和诱因一些发生交感风暴的患者可有促发因素。

其中心肌缺血/梗死占4%~14%,电解质/代谢紊乱占4%~10%,心力衰竭占9%~19%,但亦有57%~87%的患者不能找到明确的促发因素。

4、交感风暴的心电图特征:4.1 室速、室颤发生前常有窦性心率升高;4.2 可见T波电交替或T波极度损伤性改变,如T波宽大畸形、Niagara样T波,伴发ST段改变;4.3 可有联律间期不等、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4.4 室性心动过速可以是多形性或尖端扭转型室速,也可能是快速的单形性室速或室颤。

5、交感风暴发生的机制5.1 交感过度激活时广泛而有害的离子通道作用交感过度激活时过量的儿茶酚胺与受体结合,通过酶促反应,使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构型发生改变,导致大量钠、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AHAACCHRS发布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及心源性猝死预防新指南

AHAACCHRS发布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及心源性猝死预防新指南

AHAACCHRS发布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及心源性猝死预防新指南2017年10月30日,AHA/ACC/HRS联合更新并在线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管理及心源性猝死(SCD)预防指南。

指南编写委员会主席、杜克大学医学中心Sana Al-Khatib教授指出,该指南为VA的治疗及SCD的预防提供了以证据为基础的推荐,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在怀疑患者SCD风险增加时应如何对其进行评估与治疗。

新指南强调,心搏骤停及其最常见的后果——SCD是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心血管死亡的50%,过去二三十年,美国每年有230 000~350 000人死于SCD。

对于VA患者及SCD风险增加的患者,新指南建议临床医生采用共享决策法,基于最佳可用证据及患者健康目标、偏好及对未来的预期来决定治疗策略。

此外,新指南建议有心搏骤停或持续VA病史的ICD患者,若因感染等原因需移除ICD时应佩戴穿戴式心脏复律除颤器(WCD)来预防SCD。

去年AHA发布的首项WCD相关科学咨询报告认为,对于有暂时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患者和存在植入永久性除颤器适应症但暂时存在禁忌症的患者,WCD 可作为一种临时性手段用于预防SCD,这一声明也得到了美国心律学会认可。

此外,新指南就可增加VA患者SCD风险的特定疾病及综合征管理作了详细推荐。

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新指南推荐对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植入ICD作一级预防。

新指南指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若经指南指导药物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为1级、LVEF≤35%,其预期寿命超过1年,则可考虑植入ICD。

另外,新指南承认,尽管SCD风险分层及SCD、VA防治均取得很多进展,但仍存在很多知识上的空白。

例如,我们需进一步研究新型标志物及标志物联合来识别可最可能从ICD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以及进一步了解ICD在不同亚组患者(如年龄≥80岁、肾脏疾病患者尤其是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及伴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中的作用;需寻找可识别及治疗现有ICD适用标准不能发现的SCD高危人群(如心肌梗死发病40天内的患者)的方法;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尤其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确定ICD对于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脏结节病及遗传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作用;确定因电池耗尽而需择期更换ICD generator但心搏骤停风险较低的患者之最佳处理方法,以及积累有关与经静脉ICD相比皮下ICD疗效方面的更多数据和有关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等其他新技术的更多数据。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AHAACCHRS指南解读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AHAACCHRS指南解读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AHA/ACC/HRS指南解读心脏骤停(SCA)是心脏性猝死(SCD)的常见原因,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生率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的50%[1,2]。

心律失常性猝死是SCD的最直接原因,其中约80%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VA),20%为心脏骤停及各类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作为预防高危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I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SCD的高危患者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及SCD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猝死者防治其再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

ICD二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包括AVID 研究、CIDS研究、CASH研究,研究结果均显示对于心脏骤停幸存者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或室颤患者,ICD比抗心律失常药物更有效。

在AVID试验[10]中,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比,幸存的SCD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VT的患者,ICD改善了总体生存率(主要是胺碘酮),在其为期2年的研究中发现死亡率相对降低27%,绝对风险降低7%。

基于ICD的良好获益,目前在VA的管理和SCD的预防上持续助力,为此指南首次专门开辟一个章节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治疗(尤其是ICD治疗)的价值。

例如,经静脉ICD推荐用于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当根据患者的并存疾病和心功能状态推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风险很高而非心律失常(心源性或非心源性)死亡风险低时,患者更能够从ICD中获益。

下面将从与特定疾病状态相关及其他相关情况的VA和SCD风险的持续管理方面逐一阐述。

缺血性心肌病(IHD)新指南在缺血性心肌病二级预防的内容上涵盖了2008/2012年ICD 指南二级预防的内容,同时明确了对于患者预期寿命大于1年的要求。

对如下三种情况均给予了I类推荐:1、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因非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VF)或室速(VT)所致的心脏骤停,以及非可逆性原因的伴有[3-6]或不伴[7]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预期寿命1年以上应推荐植入ICD。

心室电风暴的治疗策略

心室电风暴的治疗策略


患者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心电图 示:胸前导联QS型。血清心肌损伤标志 物均在正常范围。
ICD程控显示:频发多形性室速。室速 有三种形态。



给予胺碘酮、硫酸镁、利多卡因、艾司 洛尔等静脉注射,但均不能终止室速。 将ICD程控为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 电转复。但抗心动过速起搏无效。 44小时后第一台ICD在经历了418次电击 (总能量5700J)后电池耗尽。
因此在起搏器治疗时,稍快的心室起搏 消除这种长短周期现象,因而可预防和治 疗这种恶性心律失常。
病例4
某男,50岁。因“频发身体震动感”入院。该 患于发病前70天患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显 示左冠前降支闭塞。并行急诊PCI治疗。 支架术后18天因LVEF降低(25%)植入ICD。
术后一直服用华法林、呋塞米、辛伐他 汀、赖诺普利和小剂量卡维地洛。

病例1(黑龙江省医院病例)

患者尹xx,女,59岁,2008年6月25日, 因“阵发性呼吸困难1年,加重半月伴一 过性意识障碍3次”收入院。


心电图 V1-V3呈rS,V4呈Rs,无病理q波,ST-T无明显改 变,QT间期 0.34s。

胸部X片 肺部淤血,右侧胸腔积液,心影略大。 心脏彩超 左室壁心肌节段性运动减弱,LA47mm, LV58mm,RA38mm,RV37mm, EF47%。

入院初步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亚急性心肌梗死 左心衰

病人入院后即给予扩冠、抗凝、抗血小板、 抗心衰等治疗

2007年11月8日因与家人争执后突然出现阿斯发作,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心电监护
示室速。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急检心肌
酶、离子。心肌酶在正常范围,血钾:3.0 mmol/L,给予氯化钾静脉滴注。

交感风暴

交感风暴

临床表现
心电图特征(发作时表现)
室速、室颤的心电图特点:
①室速/室颤反复发作,呈连续性,需及时药物干预或多次 电复律。
②反复发作的时间间隔有逐渐缩短趋势。
③室速起始搏动的形态与室性早搏相似:室速多数为多形 性、尖端扭转型,极易恶化为室颤。
④室速频率极快,一般在250~350次/分左右。心室节律不 规则。
2、非心源性系统性疾病
2.1. 严重的非心源性系统性疾病 包括: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 急性重症胰腺炎 嗜铬细胞瘤危象 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上述疾病通过严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氧血症、损
害心肌因子、血流动力学障碍或电解质失衡等可诱发 电风暴。
2、非心源性系统性疾病
心脏解剖结构异常性心脏病。
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β2受体的反应性增高
肾使上心腺肌素复可极能离通散过度β增2加受,体离触激子发活通心,道的改变会引起希浦系统的传导异常, 室电风暴 参与交感风暴的发生。异位起搏点产生的电激 动不仅能诱发心室纤颤和室性心动过速,而且
阻止正常窦性起搏点激动的下传,促使恶性心
临床表现
心电图特征(预兆表现)
1、窦性心动过速,VT、VF发生前常有窦率升 高,提示交感激活
2、单形、多源或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增多, 可呈单发、连发、频发
3、当偶联间期逐渐缩短时,可出现“R on T” 致VT/VF,室性早搏可伴有ST段呈“巨R型”抬 高或ST呈“墓碑型”抬高等
因室性早搏引发的心室电风暴
起搏器术后4天的反复室颤;D为出院时正常体表心电图
4、遗传性心律失常
遗传性心律失常主要指原(特)
发性离子通道病等遗传性心律失
常,包括原发性长QT综合征、原发性短QT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 特发性室速、家族性阵发性室颤、家族性猝死综合 征等。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SCD)的诊治心源性猝死(SCD)被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在症状出现后一小时内的院外、急诊室或者入院途中出现的死亡,其直接原因可能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无收缩或者非心律失常性。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4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SCD),占所有心源性死亡63%,而SCD的幸存者仅为1-5%。

在我国,SCD 的发生率为0.42‰,若以13亿人口计算,每年SCD的总人数约为54万人。

SCD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血流不稳定室速、室颤等),其中包括缺血性心脏疾病、左室功能减退、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Brugada综合征和长QT 综合征等等。

在这些高危患者,SCD的年发生率在10%-20%,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可以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ICD治疗作为SCD的一级预防,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同时也会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甚至有些是致命的。

ICD也存在有感染、错误放电、设备故障等一些并发症。

所以指南建议对存在有猝死的高危患者,常规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EPS),进行SCD危险分层,指导治疗。

电生理检查预测猝死的发展史1970s Josephson和他团队成功对室速进行了研究并进行标测。

1983年,Roy等发现,在心脏骤停后存活下来的患者,61%能够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

1980s成功植入第一台ICD,同时也证实了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1990s出现了两个标志性的研究:MADIT和MUSTT,共同揭示了左心功能不全合并冠脉疾病的患者,具有猝死的高危风险,可植入ICD作为SCD的一级预防。

同时也强调了在EPS中,对于可诱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SCD的高危患者。

电生理检查预测猝死的适应症在Brugada综合征、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史的严重冠状动脉疾病、心脏停搏的幸存者和特发性室颤患者中,EPS能诱发出多形性室速和室颤,对SCD有预测价值。

心室电风暴的心电图表现

心室电风暴的心电图表现

心室电风暴的心电图表现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作者:卢喜烈郜玲一、定义心室电风暴又称室性心动过速风暴、交感风暴、儿茶酚胺风暴、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

2004年已有人提出电风暴这个概念,指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

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首次对心室电风暴做出明确的定义:24h内自发逸2次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间隔窦性心律,通常需要电转复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证候群。

二、心电图表现1.预兆表现心室电风暴发作前常有窦性频率升高,出现单形、多形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增多,室性期前收缩呈单发、连发、频发,偶联间期多不固定。

心电图上可伴有呈“巨R型”或“墓碑型”ST段抬高,缺血性ST段可显著抬高或压低,T波电交替或T波极度缺血性改变,如T 波异常宽大畸形或呈尼亚加拉瀑布样T波改变等。

2.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主要表现为自发、反复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可以是尖端扭转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也可能是快速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频率极快,一般在250~350次/min,心室节律不规则。

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反复发作时,电转复效果不佳,静脉应用茁受体阻滞剂可有效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生(图1、图2)。

图1 缺血性ST段压低出现R 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心室颤动的心电图患者男性,51岁,临床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前降支病变。

支架植入术后第2天,突然发生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

动态心电图显示ST段显著下降,提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诱发了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图2 急性心肌损伤型ST段抬高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恶化为心室颤动的心电图患者男性,67岁,临床诊断:冠心病。

A.心绞痛发作时,窦性心律,ST损伤型抬高,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与心脏性猝死预防PPT课件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与心脏性猝死预防PPT课件

原因不明的猝死综合征 (SUDS)和原因不明的 婴儿猝死综合征(SUDI)
无明显病因且未经尸检证实死因的猝死为原因不明猝死综合征 (SUDS),死者小于1岁则称为原因不明的婴儿猝死综合征(SUDI)
心脏性猝死(SCD)
该术语适用于以下情况: • 已知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的潜在致死性心脏病;或 • 尸检证实心血管异常为可能死因;或 • 尸检未见明确心脏外病因,因此心律失常事件可能为死因
B
已知有运动诱发的VA患者,如需评估药物或导管消融疗效时,应考虑进行运动负荷试验
IIa
C
影像学
所有疑似或已知有VA患者,推荐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LV功能及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 病
I
B
在有发生严重VAs或SCD的高危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右室心肌病、急
性心肌梗死患者或发生SCD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的家属,建议进行超声心动图 I
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中出现连续变化的多种形态的 QRS 波,心率在100〜300次/分之间
心室提前除极,心电图表现为一个提早出现的、 之前无 相关P波的宽QRS波群
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多30s和/或因血液动力学 不稳 定需要紧急终止的< 30s的室性心动过速
以QRS波群围绕等电位线扭转为特征的室性心动 过速, 可能与长QT综合征相关
当VAs患者依据年龄、症状判断存在中度可能罹患CAD但因躯体原因无法完成运动负荷试 验时,推荐进行药物激发负荷试验+负荷显像以明确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
I
B
当超声心动图检查不能精确评估LV及RV功能和/或心脏结构改变时应考虑进行心脏MR或 CT检查
IIa
B
ARV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CAD=冠状动脉疾病;CMR=心脏磁共振;CPVT=儿 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 性心动过速;CT=计算机断层显像;ECG=心电图;LBBB=左束 支传导阻滞;LV=左心室;RV=右心室;SA-7 ECG=信号平均心电阍;SCD=心脏性猝死; SPE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VA =室性心律失常;WPW = Wolff-Parkinson-White.预 激综合征 a推荐等级 B证据水平

交感风暴

交感风暴

起搏器术后4天的反复室颤;D为出院时正常体表心电图
4、遗传性心律失常
遗传性心律失常主要指原(特) 发性离子通道病等遗传性心律失 常,包括原发性长QT综合征、原发性短QT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特 发性室速、家族性阵发性室颤、家族性猝死综合征 等。 该类心脏病的电风暴发生率高,可发生于任何时间, 但由于总体人数较少,故电风暴总发生人数少于心 脏解剖结构异常性心脏病。
发作时的治疗
2、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能有效协助电除颤和电复律 控制心室电风暴的发作和 减少心室电风暴的复发。 推荐应用药物为以下几种:
发作时的治疗
(1)首选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常选用美 托洛尔)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 SCD预防指南》(ACC/AHA/ESC)指出, 静注β受体阻滞剂为治疗心室电风暴的唯 一有效方法。使用β受体阻滞剂应注意:① 及时给药。给药越及时,控制病情所需的 剂量越低;②短时间内达到 受体的完全阻 滞;③剂量个体化。应用剂量应与患者体 质量、对药物的敏感性、临床情况等综合 考虑。
1、器质性心脏病 见病因。
是电风暴的最常
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②心肌病; ③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左心室肥大伴心功能不全 ④瓣膜性心脏病; ⑤急性心肌炎; ⑥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包炎、急性感染性心 内膜炎等。 其中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电风暴发生率最高, 国内曾有报道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反复持续性 室性心动过速等在1d内电复律50余次,20d内 电复律700余次。
2.2 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
该类患者在极度愤怒、恐 惧、悲痛、绝望等状态时,由 于儿茶酚胺过度分泌增加,冠 状动脉痉挛或阻塞、自主神经 功能严重失衡等可诱发电风
暴。

电风暴新认识

电风暴新认识

交感神经兴奋的特点
三、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神经节内与数 十个神经元发生接替,因此节前纤维 兴奋时,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瀑布样 放大式传导。交感神经功能的活动范 围不局限于个别神经,而是涉及整个 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的特点
四、交感神经的作用特征
交感神经对外周效应器的作用特点 : 具有持久的紧张性,使作用发生后不 是瞬间即逝。交感兴奋时,各脏器广 泛反响,但心脏和血管的反响最敏感 最显著,因此交感风暴的早期典型表 现是快速心律失常和血压明显升高。
交感神经兴奋的特点
一、交感神经的起源 交感神经起源于延髓、丘脑及脊髓胸 腰段侧角,通过白交通支进入交感神 经节,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和 延髓受损时,可累及交感神经中枢引 起交感神经激活
交感神经兴奋的特点
二、交感神经的分布 交感神经在体内分布广泛,几乎所 有的内脏器官都受其支配,交感神 经过度兴奋时,将损伤多脏器的功 能。
目前ICD具有分层治疗功能即: 1、起搏功能——注意律缓慢时具有起搏器的功能 进展按需起搏;
2、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功能——即超速抑制自动 复律功能;
3、低能量电复律——即用2~5J的能量将适性心 动过速体内复转为窦性心律;
4、自动电除颤的功能——即确诊室颤存在时自动 用10~30J的自动放电将室颤复律为窦性心律。
稳定期的治疗
1、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心室电风爆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及时的缺血心肌再灌注治疗,对冠 心病急性心肌堵塞且有适应证者,给予 经冠脉内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可 改善缺血性心室电风暴的病理根底,有 效治疗心室电风暴。
稳定期的治疗
2、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和交感-肾上腺系统〔SAS〕拮抗 剂、瓣膜性心脏病的瓣膜矫治、应用抗 焦虑消除精神心理障碍、电解质紊乱和 酸碱平衡失调的纠正治疗,驱除医源性 致病因素等,常可使心室电风暴易于纠 正和防止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于2006年9月正式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Circulation和European Heart Jo urnal杂志发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SCD)预防指南,ACC ()、AH A ()、ESC ()网站发布全文。

这是第三个美国和欧洲联合发表的指南,其他两个是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和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该指南是美国和欧洲主要心脏病组织ACC、AHA、ESC合并和更新过去有重叠、差异的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SCD的19个临床指南和4个专家共识,依据目前医学上能提供的最佳的医疗手段,共同制定的一个新的意见一致的指南,指南包括的诊断过程、治疗和管理或特殊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预防SCD的策略推荐均来自临床证据和专家共识。

指南不推荐医疗实践者,像对待教科书一样,对室性心律失常和SCD风险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必须逐条按推荐执行。

在具体执行指南推荐的治疗原则时,可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差异的情况有所改变。

指南的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起源于心室的快速心律失常,常常会导致SCD。

指南内容包括有或可能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评估包括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检查,包括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等。

逐步介绍了药物治疗、ICD和CRT+ICD装置、导管消融(破坏受累区域)、外科手术和冠脉血管成型术的治疗选择;指南也指出,个体除了临床表现外,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症状负荷决定治疗和预后;指南除了详细的对特殊心律失常急性治疗策略推荐外,也论述了特殊病理、心肌病和心力衰竭以及遗传等情况下的策略推荐,还对心脏结构正常特殊人群如运动员、孕妇、老人和儿童的治疗推荐。

即指南从室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治疗手段几个方面交叉性的全面论述,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

指南的一个关键的更新是对植入装置ICD、CRT+ICD的选择按射血分数划分,正常的左室射血分数范围是50-70%。

指南首先根据欧洲ESC和美国ACC/AHA发布的指南如ACC/AHA/NASPE 2002的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ACC/AHA 2004 ST抬高心肌梗死指南、ESC 2001,2003预防心脏性猝死指南、ESC 2005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ACC/AHA 2005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植入性复律器-除颤器(ICD)植入减少SCD的一级预防的推荐的差别,旗帜鲜明的确定了新的统一的治疗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

指南详细描述了室性心律失常的不同分类方法,包括:临床特征分类、电生理分类、疾病单元分类。

临床特征分类:1)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无症状或有轻微的症状如心悸,包括患者描述在胸、喉、颈部的被捣碎或快跑时的感觉,不令人愉快的心跳感觉,心跳跳跃或停止的感觉;2)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晕厥前症状(眩晕、头晕、晕厥感、灰色眩晕)、晕厥、心脏性猝死、心脏骤停事件。

电生理分类: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频率超过100次/min、连续3个以上心室激动、30s内自行终止,包括单型和多型性VT(非持续性VT,QRS形态改变、周长在600ms±180 ms间变动)。

2)持续性VT(时间超过30s,或因血液动力学原因在30s内被终止,包括单型和多型VT。

3)束支折返性VT,通常由于心肌病、His-Purkinje折返所致,VT表现为LBBB形态。

4)双向性室速,室速时的额面QRS电轴交替变换,通常与地高辛中毒相关。

5)尖端扭转性室速(Tdp),长QT或QTc患者,VT表现为QRS峰值围绕等电位线扭动。

包括典型的------由“短-长-短”配对间期触发,和通过正常-短配对间期使短配间期可变触发。

6)室扑,单型、规律、频率约为300bpm的室性心律失常(周长差异≤30ms),QRS波群间没有等电位间歇。

7)室颤,显著不规则的室性心律失常、QRS波群周长、形态、振幅显著易变,频率通常超过300 bpm/200ms(周长≤180ms)。

疾病单元分类: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神经障碍、心脏结构正常、婴儿猝死综合征、心肌疾病〔扩张性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 VC)〕VT。

指南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室性心律失常风险评估所有的冠心病死亡原因大约50%为猝死和意外的、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时间短(立即到1小时)。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在美国与欧洲慢性心脏病患病率增加,调整年龄后冠心病的心脏原因或SCD的病死的绝对数没有显著降低。

不同地区,由于冠心病发病率不同,SCD发生率也不同。

在美国,通常认为SCD发生率为200,000-450,000/年,通常认为是300,000-350,0 00/年,约为1-2/1,000人(0.1%-0.2%)/年。

SCD发生率有这样大的差别在于SCD入选时间的标准不同;欧洲SCD发生率与美国类似。

指南支持用1小时做为评定SCD的时间。

SCD 在以下人群中依次增加:正常人群、高危亚组人群、有任何冠心病事件史、LVEF≤30%、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复苏者、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但在总的人群中,因为不同亚组的人群绝对数目的显著降低而总死亡人数随之减低。

室性心律失常在有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均可发生,在表现上与器质性心脏疾病的严重性和类别有很大的重叠。

如血液动力学稳定的、能耐受的VT可在有心梗史和心功能受损的患者。

预后和治疗除了决定于临床表现外,决定于征候和心脏疾病本身。

2.室性心律失常侵入性与非侵入性检查手段2.1 12导联心电图心电图是常规评定室性心律失常的手段,为首要的一类推荐。

标准12导心电图不仅有助于识别各种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和SCD的高危者如长QT综合征(LQTS)、短QT综合征(SQTS)、Brugada综合征、ARVC,同样也可发现其他情况如电解质异常、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束支传导阻滞、房室阻滞、心室肥厚、心肌梗死或浸润性心肌病的Q波等。

2.2 运动试验在从年龄、性别、心肌缺血导致的症状等方面高度怀疑有冠心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存在运动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对儿茶酚胺敏感的VT的诊断并判断患者在心动过速的反应,判别药物或消融治疗对运动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建议运动试验。

其中前二条做为Ⅰ类推荐,后一条为Ⅱa类推荐。

但对中老年、没有冠心病证据的孤立室性早搏(PV C)患者或年龄、性别、症状判断冠心病可能性低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推荐运动试验。

2.3 动态心电图确定心律失常的诊断、QT间期的改变、T波交替、ST改变,并可判断疗效;判断是否患者的症状与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相关;对偶尔发生的怀疑与心律失常相关的症状如晕厥但传统诊断技术不能诊断的,推荐用植入记录仪检测。

2.4 心电图检测和技术指南把T波电交替作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发展到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IIa类推荐)。

而心电图技术如平均信号心电图、心率变异、baroflex sensitivity、heart rate turbulence做为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的推荐强度仅为IIb类,即认为不可靠的检测技术。

2.5左室功能和影像学检查对所有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需要心脏超声检查,尤其是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SCD高危者如DCM、HCM、右室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生存者或亲戚中有SCD相关的遗传性心脏疾病者。

因为应用地高辛、左室肥厚、静息下ST段压低超过1mm、WPW综合症、左束支阻滞情况下常规心电图不能确定心肌缺血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时可以通过运动试验+SPECT检查;不能行运动试验检查的可通过心脏超声或心肌灌注SPECT的药物应激试验完成;不能通过心脏超声正确地评估左室、右室的结构或功能改变时,可以用MRI、CT或放射性核素显像术,必要时可以用冠脉照影直接确定冠心病的诊断。

双室起搏患者的左室影像学检查是有用的,但推荐强度降低为IIa。

2.6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脏电生理检查(EP)是通过记录基础状态和应用药物时的心内电刺激对心律的影响,评估室性心律失常和对SCD进行危险分层的技术,用来记录VT诱导窗口、指导射频消融、评价药物疗效、评估再发VT或SCD的风险、评估心律失常是否失去意识的原因、评估ICD治疗的适应症。

2.6.1冠心病的心脏电生理检查用以评估心肌梗死后的症状如心悸、晕厥前症状和晕厥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指导冠心病治疗和对VT消融进行评价以及确定冠心病宽QRS波群的机制;也可对心梗后非持续VT、LVEF≤40%者进行危险评定。

2.6.2晕厥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左室功能受损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晕厥原因不明时,推荐电生理检查。

非侵入性检查不能确定,怀疑晕厥的原因是缓慢性或快速心律失常导致的,也推荐心脏电生理检查,但降为IIa类推荐。

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估指南肯定了在多种器质性心脏病,无论有无心力衰竭,β-阻滞剂抑制室性异位搏动和心律失常,减少SCD方面,是主要的安全和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指南指出,尽管通常认为,在有心梗史和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功能受损情况下,胺碘酮可以减少SCD,但心力衰竭心脏猝死研究(SCD-HeFT)结果提示其与没有带来生存益处。

索他洛尔,尽管有类似于胺碘酮的有效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但表现出的显著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不能证实可以增加生存率。

指南指出,对有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但不符合植入ICD者,指南推荐β-阻滞剂做为一线治疗药物,如果治疗剂量无效,可试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前提是用药期间,密切监测其副作用。

对已植入ICD者,因反复VT/VF而ICD频繁放电,这个极端的表现称为除颤(心动过速)风暴,需要增加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射频消融来控制VT的反复发作和减少与之相关的ICD电击。

索他洛尔可以有效的抑制心房和心室快速心律失常,β-阻滞剂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是可替代的方案。

静脉注射胺碘酮是有效的。

4.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非ICD治疗4.1体外自动除颤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通过体外除颤在VF发生数分钟内终止VF而挽救生命,是院外心脏骤停的有效的救治手段。

AED放置在适当的地方可以减少心脏骤停到除颤的时间。

指南推荐每个州、县和社区的共同努力,把AED放在学校、体育场所、人口密度高的社区、机场以及飞机和警车和救火车上。

4.2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单型VT、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或不愿长期药物治疗者推荐射频消融(RFCA)治疗;束支折返性VT者也可行RFCA;ICD植入者,反复发作VT多次放电、不能有效程控、或药物无效、或不希望长期药物治疗者,W-P-W预激综合症房颤经旁道下传、快速心室率诱发室颤心跳骤停复苏者可考虑行RFC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