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与救治措施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与救治措施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的临床现象,其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为了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采取预防措施和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源性猝死的预防与救治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常见疾病。
一、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1. 定期体检: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因此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心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2. 管理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心源性猝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患者应积极管理这些疾病,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定期检测和生活方式改变。
3. 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适量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并减少盐、糖和脂肪的摄入,有助于预防心源性猝死。
4. 积极锻炼: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疾病的发生。
但在开始新的锻炼计划前,应咨询医生并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5. 放松心情:压力和焦虑是心脏病发作的常见诱因之一。
保持积极的心态,通过休息、阅读、运动和与亲友交流等放松方式,有助于预防心源性猝死。
二、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措施1. 立即呼叫急救:在发现疑似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及时的急救将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生存机会。
2. 心肺复苏术: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如果具备相应的救援技能,可以尝试进行心肺复苏术。
按压胸部并进行人工呼吸将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有助于保护心脏和大脑。
3.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AED是一种可自动分析心脏节律并给予电击的设备。
在使用AED之前,请遵循操作说明,并确保在周围没有其他人,以免对患者和使用者造成伤害。
4. 手术治疗:对于心脏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急诊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等,以恢复心脏功能。
5. 后续康复:心源性猝死发生后,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心脏康复和药物治疗。
《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心脏康复在中国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概念。
虽然中国的心脏康复已经开展近20年,但对很多心血管医生而言,心脏康复是遥远的、神秘的、高高在上的。
实际上,国际心脏康复体系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并且经历了由被否定、质疑到普遍接受的过程。
今日,心脏康复已然成为一个非常具体细化的系统科学,一项蓬勃发展的学科,发达国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得益于冠心病康复/二级预防。
荟萃分析显示,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可使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15%~28%,心源性死亡率下降26%~31%,猝死降低37%。
同时,其通过生活方式改善,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
循证药物时代的到来和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冠心病的治疗结局得到了极大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已呈现下降趋势。
但在我国,导致冠心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尚未得到控制,使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仍在不断攀升。
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其发病后的抢救与治疗,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大量发病后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医疗开支不堪重负。
因此,开展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在中国非常迫切。
目前我国心脏康复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全国90%以上的心血管科没有开展心脏康复工作。
为了促进我国心脏康复工作的开展,提高心血管预防水平,改善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文就“共识”内容给予一定的解读。
1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密不可分心脏康复的定义为通过多方面、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包括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和社会支持,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的行为,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与救治策略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与救治策略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一种突发的、短时间内发生的心脏骤停导致的意识丧失和其他症状的情况。
它通常是由心脏电气活动紊乱引起的,而且如果不及时救治,患者可能会失去生命。
因此,预防和有效的救治策略对于心源性猝死至关重要。
一、预防策略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脏健康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病风险。
2. 排查高危人群:针对有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筛查,识别早期心脏疾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3. 推广普及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CPR是一种能够在心脏骤停发生后保持血液循环和供氧的急救方法。
通过培训民众掌握基本的CPR技能,提高普通人的救护能力,为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二、救治策略1. 增加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配置:AED是一种能够自动判断心律失常,并进行电除颤的设备。
在公共场所、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地方广泛配置AED,提供即时有效的心脏复苏措施。
2. 快速反应与联合施救:在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紧急情况下,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呼叫专业的急救人员并与之保持联系,同时由旁人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施救。
快速的反应与联合施救,可以增加患者的生存机会。
3. 开展专业培训与科学研究:加强急救人员、医护人员及相关人群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心脏骤停的识别与处理能力。
同时,积极开展心脏电生理学、心脏疾病的诊治等科学研究,不断深化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的改进。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与救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与努力。
公众要增强对心脏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心脏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源;医疗机构与急救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与救治水平;科学研究机构要深入探索猝死的病因与治疗,为预防与救治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EPCI 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EPCI 中国专家共识解读CIT(中国介入大会)期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三大学会共同起草的EPCI (Effective Practice of Cardiology Intervention)——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专家共识,在2016年9月起博电生理双年会上正式颁布草案。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EPCI(EP+PCI)即是电生理医生和冠脉介入医生携手预防冠心病血运重建后猝死。
心脏性猝死(SCD)是全球成人主要死亡原因,我国SCD发病率为41.8/10万,每年有54万人死于SCD,每天有1480人死于SCD,每分钟有1人发生SCD。
在美国,所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中,心脏性猝死大约占63%。
大多数的SCD病人的基础疾病都为冠心病,约占80%,主要包括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ACS)和慢性缺血性心肌病。
在冠心病导致的猝死事件中中,有2/3为ACS,1/4为慢性心力衰竭,其余的为慢性病变。
按性别分类,男性患者80%的SCD均和冠心病有关,在女性患者,比例为42%。
SCD的救治除了有效的药物预防外,唯一有效的措施是体外除颤器和植入性复律除颤器(ICD)。
3个SCD二级预防随机试验(AVID、CASH 和CIDS)汇总显示:ICD能够降低心律失常性死亡50%,全因死亡率28%。
所以ICD是二级预防的一线治疗。
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过持续性VT、VF或SCA但具有发生SCA高风险率的病人,在冠心病最佳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治疗基础上,ICD能够减少SCD而降低全因死亡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回顾关于ICD的重要里程碑试验研究,其中关于二级预防AVID、CASH 和CIDS的研究中有73%~83%均为冠心病病人,有关一级预防的MADIT 、MADIT-II、MUSTT试验入组的都是冠心病心梗后病人,SCD-HeFT、COMPANION中有50%以上为缺血性心肌病,所以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关键是要做好冠心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符合冠心病高危猝死人群尽早安装ICD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何预防猝死
龙源期刊网
如何预防猝死
作者:
来源:《健康博览》2016年第08期
近年来,常可看到各种“猝死”事件的新闻报道。
很多看似健康的人或病情治疗后已稳定的好转患者,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
研究表明,随着人体器官的老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的动脉管壁会变脆、变硬,管腔变窄,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加之外部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影响,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溃或脱落,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其结果就是发生“猝死”。
只要及时发现、科学防治,“猝死”是可以避免的,以下防“猝死”建议,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示。
1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坚持药物治疗是提防“猝死”发生的关键。
对于已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的高危人群来说,要根据病情坚持服用相应的降压、降脂、降糖及改善血循环的药物,中成药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等优点,如麝香保心丸作为冠心病防治的经典用药,坚持服用能起到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心肌缺血、抑制动脉炎症、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等作用。
2尽管“猝死”有发病突然,无法预测的特点,但并非所有的“猝死”都毫无预兆。
临床资料显示,八成的患者在猝死发生前有过不同程度的预兆,有22%的患者会有心绞痛,15%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余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在出现类似的预警信号时,患者应强化保健意识,立即在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等急救药物,抓紧去医院就诊。
3饮食方面,不宜过食油腻、糖类、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应尽量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以及豆类、麦芽类等富含钙、镁、铬、锌、硒、碘元素的食物,并要做到戒烟限酒。
4避免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熬夜及超负荷的脑力、体力消耗。
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
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
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
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
”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 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
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
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
”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
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
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
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作者:华伟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2期心血管疾病是导致西方国家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而心脏性猝死(SCD)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在西方国家冠心病可能占猝死原因的80%,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
患心肌梗死者75%可发生SCD。
冠心病在美国发病率最高,美国SCD的发生率为30万~40万例/年。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但因我国人口总基数大,所以发病人数实际上也很多。
公布了我国SCD流行病调查结果,第1次初步得出我国的SCD发生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年。
总的SCD人数多于美国。
此次调查还显示,在我国SCD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生率分别为44.6/10万和39.0/10万。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在西方国家,80%的SCD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即使在冠心病发病率不高的地区和国家,仍然是猝死的主要病因,因此,充分理解冠心病与SCD的关系,在猝死发生前予以识别以及治疗干预,有助于减少猝死的发生。
大多数研究表明,SCD的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理由是:①在美国约80%的SCD是由冠心病引起的;②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容易被确认,因为它们是持续作用的,但是,导致致命的心律失常或血液动力学病理特异的危险因素是暂时的。
虽然20%~25%的冠心病患者中SCD为第一临床表现,但既往有心肌梗死者中多达75%的患者死亡是突然发生的。
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对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一个最强的预测因子,射血分数≤30%是一个独立的SCD预测因子,但是它的特异性不高,还依赖于心律失常等其他因素。
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和出现室性早搏是主要的危险预测因子。
在心肌梗死后出现多形性室性早搏以及左室心功能不全均是最有力的独立的预测猝死的危险因子。
心肌梗死后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具有猝死的危险,当出现左心功能不全时,其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心脏手术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与预防
心脏手术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与预防心脏手术是治疗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手术后心源性猝死成为了患者及其家属最担心的事情之一。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的突然死亡,是术后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为了降低心脏手术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风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一、心脏手术后心源性猝死风险因素分析1. 年龄:年龄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风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心脏电活动异常的发生也变得更加容易。
2. 基础疾病:心脏手术常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疾病。
如果患者在手术前存在严重的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基础心脏疾病,那么手术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将会更高。
3. 心脏手术类型:不同类型的心脏手术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不同。
例如,心脏搭桥手术会打开心脏血管,对心脏的电活动产生一定的干扰,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4. 心脏电活动异常:一些心脏电活动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会增加术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这些异常可以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手段来诊断。
二、预防心脏手术后心源性猝死的措施1. 术前评估与准备:在心脏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等。
如果发现存在高风险因素或心脏电活动异常,应积极采取措施,如药物治疗、调整手术方案等,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 术中监测与干预:心脏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等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心脏电活动异常或其他危险征象,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等。
3. 术后监护和康复:心脏手术后患者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护,以及及时处理并发症。
在康复期间,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运动康复锻炼,帮助心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4. 生活方式的调整:心脏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同时,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猝死预防EPCI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猝死预防EPCI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猝死预防 EPCI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冠心病血运重建术(EPCI),通过搭桥或球囊扩张术等方法来恢复冠状动脉的正常血流。
然而,术后心脏猝死是一种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威胁。
因此,预防术后心脏猝死成为了EPCI 术后患者的重要任务。
术后心脏猝死是指冠心病患者在EPCI术后猝然死亡的现象。
心脏猝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术后心肌缺血、术后心律失常、术后血栓形成等。
为了预防术后心脏猝死的发生,患者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首先,患者需要继续坚持药物治疗。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患者需要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以维持冠状动脉通畅、降低胆固醇水平、控制心律等,减少术后心脏猝死的风险。
其次,患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肌功能,减轻心脏负担,同时通过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控制体重等,有助于预防术后心脏猝死。
然而,患者在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时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
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是冠心病患者的首选。
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控制血压、降低胆固醇水平、减轻体重等,从而减少术后心脏猝死的发生。
此外,患者还应该定期复查和检测。
术后定期检查心电图、心脏酶谱和超声心动图等,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患者还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减少心脏负担。
定期深呼吸、放松心情等有助于维持心理健康。
最后,家庭支持也是预防术后心脏猝死的重要因素。
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避免生活中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在积极乐观的氛围中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家人还可以帮助患者合理安排饮食、休息和活动,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心脏病突发去逝
如果能早期诊断他 为SCA高危患者,结 局会是什么呢?
直击猝死!(残酷的事实)
• 2007年6月23日 下午,著名相声 演员侯耀文在北 京家中心脏病突 发猝死
如果能早期诊 断他为SCA高危患 者,结局会是什 么呢?
直击猝死!(残酷的事实)
• 2012年11月25日上午,中国歼 15舰载机项目总指挥罗阳,在 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 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 位上殉职,享年51岁
胺碘酮在SCD 中的预防作用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amiodarone on SCD
Connolly SJ. Meta-analysis of antiarrhythmic drug trials. Am J Cardiol 1999;84:90R–3R.
胺碘酮对SCD影响的meta分析
–保持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减轻工 作负荷
SCD的一级预防
• 基础疾病治疗 • 药物治疗
• ICD治疗
SCD的一级预防(2)
• 药物治疗
- 抗心律失常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 - 胺碘酮
-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 ACEI、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他汀类药物
挪威噻吗洛尔试验及β-受 体阻滞剂心脏发作试验
Spironolactone
Total Death Risk Reduction (p-value)
SCD Risk Reduction (p-value)
26% (<0.005) 16% (0.004) 8% (0.3) 12% (p=0.018) 30% (<0.001) 8% (=0.02)
38% (<0.02) 10% (NS) 7% (NS)
冠心病猝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冠心病猝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者:郭庆伟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4年第5期郭庆伟少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凶险,来势凶猛,预后不良,有的甚至发生猝死,对此应提高警觉。
冠心病猝死的原因1.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主支突发梗塞(通常由血栓造成),致心肌大面积急性缺血和块死。
2.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肌缺乏营养,致心肌破裂。
3.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脏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纤颤)。
预防措施由于冠心病是一种老年退行性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为了避免冠心病猝死,笔者建议患者采取如下6大预防措施:1.保持情绪稳定。
要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免内分泌功能增强而引起心肌突然缺血。
2.戒烟禁酒。
要彻底戒烟禁酒。
研究证实,在心脏病死亡中有21%是由吸烟造成的。
每天吸1~14支烟的人,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67%;每日吸25支烟以上者,则死亡危险性要高出3倍。
但是戒烟以后,这种危险性可逐渐降低,3~5年后降至不吸烟的水平。
虽然少量饮酒有减少冠心病突发的作用,然而酗酒的危险性极大,人们当适可而止,不可恃强狂饮,有冠心病者更当敬而远之。
3.保持理想体重。
医学家们发现,如果超过标准体重20%,则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增加1倍。
因此,超重过多特别是肥胖者,颇有减肥的必要。
不过,减肥的最好方法不是饥饿节食,而是坚持运动。
喜欢运动的人,其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比习惯久坐者减少35%~55%。
当然,运动宜适度而持久,不可剧烈。
4.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不仅可因突然发生中风而导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
所以,从高血压的早期就应开始治疗,具体方法是:放松精神,规律生活,保证睡眠;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缓和的降压药物;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千万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而发生危险。
5.防止便秘。
大便秘结排便时增加腹压影响心脏,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故平时应多吃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及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任兴备
【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1(19)1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心脏性猝死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帮助.方法对我院2003-2009年收治的心脏性猝死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结果经过临床推论和文献资料的查阅,证实在干预或消除其相关危险性因素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有直接影响,早期预防、避免诱发因素、及时处理是预防以及提高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总页数】2页(P137-138)
【作者】任兴备
【作者单位】232072,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92.21
【相关文献】
1.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评估——CRISIS临床研究 [J], 彭丁;王韶屏;柳景华;白雪莲
2.104例心脏性猝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陆叶;宋佳贤;朱建;卞叶萍;童嘉毅;冯毅
3.二尖瓣脱垂患者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J],
4.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分析预测 [J], 韩彬;权瑛
5.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分析预测 [J], 韩彬;权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一、全民全社会角度
全民全社会要认识到心脏性猝死危害及预 防的重要性。
二、政府角度
加大投资,建立医疗急救系统以及普及公 众心肺复苏知识。
医生角度
SCD的预防随着偱证医学的 发展,经历了从药物向器械 治疗的转变,分为一级预防 和二级预防。 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多个大 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 临床试验如CAST-Ⅰ、 CAST-Ⅱ、SWORD等均显 示除β受体阻断剂外几乎所有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降低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总死亡 率和SCD的发生率。因此采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预防心 源性猝死之路走进了死胡同。
外科搭桥术后6个月,左心室功能不良(LVEF
≤0.35 ),心功能Ⅱ/Ⅲ级,接受长期优化的药 物治疗,预期良好存活≥1年的患者。 ②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如0.35 ≤ LVEF ≤ 0.40, 心电监测有非持久性室速(NSVT),应接受 电生理检查,如能够诱发持久性室速或室颤, 应接受ICD的预防治疗。 临床工作中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高危人群如 出现下列情况(不明原因的晕厥、非持久性室 速、LVEF ≤ 0.3、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每分钟室 性早搏大于10次)提示其具有更大的猝死风险。
除了药物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还有其他方法?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因此对于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措 施,如降脂治疗、戒烟、控制 糖尿病及降压对于预防SCD最 为重要。 对于冠心病者行必要的血运重 建术; 对先心病、慢性风湿性瓣膜病 尽早行介入或手术治疗; 对缓慢心律失常者植入心脏起 搏器; 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者行射频消 融术; 去除各种诱因:如纠正电解质 紊乱(尤其是低、高血钾者), 保持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减 轻工作压力等。
心源性猝死的抢救及护理 论文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及护理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2008级护理10班王颖摘要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可以有效的预防心源性猝死,降低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
方法:对3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进行性别、年龄、猝死的诱发因素、猝死前所患疾病,时间,地点等项内容临床分析。
结果:对高危人群,高危疾病,诱发因素有了一定了解,通过对这些因素的重视,以及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相信可以有效的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抢救;护理;预防一、概述我国每年有近50余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患者往往在病程中,甚至在恢复期,无明显诱因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继而心搏骤停。
心源性猝死往往具有起病急,发病严重,恶化迅速的特点,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心源性猝死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
现将我从2010年8月-2011年2月3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护理总结如下。
二、临床资料收集我在实习期间2010年8月~2011年2月的3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病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2岁,平均63.4岁,全部诊断为心源性猝死(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作者主张定为1小时,但也有人将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也归入猝死之列),对年龄、性别、猝死前主要疾病、诱发因素、猝死地点等项内容进行临床分析。
四、结果(一)年龄4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病年龄情况。
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病年龄情况年龄20~40 40~60 60~80 80~100例数 4 25 10 1(二)性别男性22例,女性8例,男性∶女性=2.75:1。
(三)猝死前主要疾病情况冠心病12例(冠心病并心功能不全9例),占40%,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例(合并糖尿病5例),心绞痛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
高血压心脏病10例,占33.3%。
风湿性心脏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糖尿病心肌病1例,健康人3例。
(四)诱发因素其中情绪激动11例,占36.7%,剧烈运动3例,占10%,过度疲劳3例,占10%,用力排便2例,占6.7%,饱餐后1例,发热1例,过量饮酒1例,诱因不明8例。
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措施
预防措施
扩大社会关注: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结论
结论
心源性猝死是严重的心脏疾病 通过预防和措施可以降低风险
结论
个人和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心源性猝死的 重视和预防技巧的普及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措施
目录 引言 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 结论
引言
引言
心源性猝死的定义:心脏原因导致突然 死亡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高死亡率和突发 性
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
高血压:需积极治疗和控制 冠心病:定期体检和药物治疗
风险因素高血脂:饮食调整和药物治 糖尿病:血糖控制和心血管保护
风险因素
吸烟:戒烟是关键 肥胖和缺乏运动:加强锻炼和控制饮食
风险因素
高精神压力:积极应对和放松 家族遗传:定期检测和监控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减少盐分和脂肪摄入 定期体检:包括心电图和血脂检测
预防措施
合理运动:每周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 、跑步等 牢记药物:按时服药,不间断
预防措施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情绪 快速处理: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处理
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全文)
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全文)8月26 H ,在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年会上,ESC颁布了《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全文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
新版指南对诊断和管理部分进行了全面更新,以促进其在日常临床决策中使用。
在诊断方面,新版指南增加了药物激发试验、基因检测以及原发性心电疾病先证者和亲属的系统检查等相关建议。
新版指南为5种常见的临床情况提供了综合流程图和建议,用于没有已知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次就诊时的诊断评估。
新版指南提出了优化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实用建议,以管理经常发生广泛复杂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电风暴的患者。
心肺复苏术和AED亟待普及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多达60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其中幸存者不到10%。
如何预测和预防心脏骤停仍然需要大量研究,而生存的直接获益将来自公众。
指南建议在商场、体院场馆和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配备更多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同时在学校和社区等进行基本生命支持的培训对于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指南工作组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Jacob Tfelt-Hansen教授表示, 公众是我们对抗社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盟友,每个人,包括学童,都应该学习如何进行心月市复苏(CPR )和使用AED ,以挽救更多生命。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OHCA ),建议旁观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I \冠状动脉疾病在西方,75%-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弓I起的。
可以通过养成有助于心脏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猝死风险,例如不吸烟、营养饮食、减重、锻炼以及减轻压力,这些措施有助于避免冠脉中的斑块积聚和血栓形成。
对于心梗患者,血运重建可以开通阻塞冠脉,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风险,还有助于通过恢复心肌的正常血供来保持心脏功能。
在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GB )实现血运重建后,与心脏性猝死发生相关的最重要因素是左心室的剩余功能。
心律失常处置与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
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置与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一、概述(一)目标人群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发作危险的患者(二)诊断/评估一、病史及体魄检查二、静息心电图(ECG)3、运动实验4、动态心电图五、心电图技术及测量[T波电交替、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心率变异性(HRV)]、压力反射灵敏性和心律震荡六、电生理实验7、左室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运动实验结合阻碍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或核素显像[单光子发射型运算机断层扫描(SPECT)])磁共振影像学心脏运算机断层扫描放射性核素显像冠状动脉造影术(三)处置/医治一、心肺苏醒二、自动体外电除颤3、致使心脏骤停的病因及诱发因素(电解质紊乱、机械因素、血容量不足)的处置4、直流电心脏复律五、经静脉置管六、药物医治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索他洛尔、奎尼丁、美西律)异丙肾上腺素钙通道阻滞剂钾及镁盐抗地高辛抗体7、临时和永久起搏八、超速起搏九、脊髓调剂10、左心去交感神经1一、冠状动脉血运重建1二、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3、ICD的辅助医治(导管消融、外科切除、药物医治)14、生活方式的改变1五、归并情形的处置1六、与特殊人群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运动员性别和怀孕老年患者儿科患者植入ICDs的患者药物致使的心律失常(四)需要考虑的要紧临床预后康复和窦性心律的维持异位病灶的成功消融血液动力学功能生活质量医治的不良反映(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毒性)心脏骤停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成功苏醒死亡率二、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分类表1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以临床表现分类血液动力学稳定无症状缺乏心律失常导致的症状症状轻微(如心悸)患者可诉在胸部、咽部、颈部有下面描述的悸动感觉:象敲打、奔跑的心跳感觉心跳引起的不舒服感觉感觉心跳有跳跃或停顿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晕厥前兆患者主诉有下列描写的晕厥前兆:眩晕头晕昏倒“灰色眩晕”VT与长QT或QTc有关,发作时心电图以QRS波群的波峰围绕等电位线扭转为特征“典型的”由“长-短-长”配对间期始动短的配对变异由正常-短配对间期始动注:bpm=每分钟心跳次数;LBBB=左束支传导阻滞;ms=毫秒;s=秒;VT=室性心动过速。
心源性猝死的防治
心源性猝死的防治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难以提防,所以使人们产生很大压力和困惑。
在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人由10年前的60万/年,降为目前每年40万~50万,其中50%左右为猝死,每天约有1200人发生猝死,几乎每分钟发生1例院前猝死。
冠心病的猝死有季节性,多发生在隆冬季节,病人多数为年富力强的中年人,猝死一般发生在家中、办公室、公共场所,有时也发生在医院。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的猝死,病人和家属难以理解和接受,极易造成医患间的纠纷。
据国际上近2万例的尸检报告,心血管病占30%~66.7%,而冠心病的猝死又居心血管病之首。
我国空军总医院心内科和病理科协作,对120例猝死者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和解剖学的研究,得出结论:心源性猝死74例占61.7%,消化系统疾病占11.7%,呼吸系统疾病占8.3%,神经系统疾病占7.5%,传染病占7.5%,其他占3.4%。
冠心病死亡迅速,患者75%死于院前,多数死于发病1小时内,来不及抢救。
病理解剖还证实,大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或者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偶见心脏破裂。
同时病理报告还提示,过度情绪紧张或应激,可以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强烈收缩阻塞血管或血栓形成,结果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猝死。
人经过白天紧张的劳动或工作,晚上要睡觉休息,惟有心脏日夜不停地跳动,一旦心脏有病变,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病等,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甚至心肌梗死猝死。
一些慢性非传染病和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代谢综合征,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如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还有吸烟、酗酒、过度疲劳、频繁在外就餐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也是直接威胁中青年生命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情绪激动、过喜过忧、发怒生气、便秘患者排便用力、饱餐等也会导致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加重致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临床常见的猝死类型,是指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随着急救医学复苏技术的发展,部分患者可以急救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运重建:包括 PCI 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CABG) 血运重建不仅能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 并能降低病死率 改善远期预后 但是即使全面采用指南建议的二级预防措施、最 佳药物治疗和完全血运重建,仍有不少患者在病 程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降低、心衰和室性心律失常,SCD 为这类患者 的主要死亡方式。
在 AMI 后早期(30~40 d 内) 为SCD高危期,但是一半以上S CD 的原因并非由心律失常所致,而是由于再梗死或机械并发症:如 左心室破裂、急性二尖瓣反流所致。在 VALIANT 试验,根据 105 例尸体解剖资料,在 AMI 发病后第 1 个月内,80%SC D 的原因是再梗死或心脏破裂,仅 20% 推测由心律失常所致 [78 ] 因此在AMI后早期(40d之内)植入 ICD,对早期 SCD 中占 大部分由非心律失常原因所致的患者并无益处,ICD 虽可降低心律 失常性死亡,但总病死率并无改善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果无明显心外原因,在出现 症状后 1 h 之内发生的意外死亡为心脏性猝死(SCD) [ 1] , SCD 是全球成人主要死亡原因,我国SCD 发病 率为 41.8/10万,每年有 54 万人死于SCD。 心脏骤停(SCA):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引起循环衰 竭的致命性事件,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能被逆转而免 于死亡。 美国每年有 32 万多人在医院外发生 SCA,发病率为 103.2/10 万,平均年龄 66岁,抢救成功率为 5. ������ 6% [3] 。 大多数 SCD 患者的基础疾病为冠心病:包括急性冠 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4]
2017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 猝死的预防
心内一科
张仁杰
2007年6月23日傍晚: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在 北京昌平家中猝死: 2006年12月20日: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因陈旧 性心肌梗死。在家中猝死; 2005年8月18日:46岁的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 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猝死; 2005年7月2日,以出演毛泽东闻名的演员古 月因突发心肌梗死去世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简化流 程
绝纸 知上 此得 事来 要终 躬觉 行浅
之陆 印游
急性期(<48 h)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 防
急性心肌梗死后(>48 h)心脏性猝死的 二级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后(>48 h)心脏性猝死的 一级预防
SAP患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监测、预防
SAP患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
①由VF或VT引起的SCA,与心肌缺血无关,也未发现其 他可以纠正或可逆的原因,应植入ICD(Ⅰ类推荐,A级证 据)[12,15,87]; ②发生持续性VT,未发现引起VT的可纠正的原因,应植 入ICD(Ⅰ类推荐,B级证据)[12,15,87]; ③与心肌瘢痕相关的无休止发作的VT或电风暴,应采用 导管消融治疗(Ⅰ类推荐。B级证据)[15]; ④对已植入ICD的患者,由持续性VT引起的反复电击,可 采用导管消融治疗(Ⅰ类推荐,B级证据)[15]; ⑤对已植入ICD的患者,发生第1次持续性VT后,可考虑 采用导管消融治疗(Ⅱa类推荐,B级证据)[15]。
AMI后随着左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的进展及心脏瘢痕的形成,梗 死区和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导致局部传导减缓或 阻滞、不应期延长、复极不一致程度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产生折返性 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SCD 的风险也将随 之增加。ICD 治疗是预防这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SCD 最 有效的方法,AMI 后 1 年左右,心律失常所致 SCD 可能占 到全部猝死病例的一半,到 30 个月可 能 达 到60% [82] ,因此,在 AMI 后早期,对预防 SCD 来说,血运重建预防和 治疗心肌缺血进展和再梗死及机械并发症、控制心衰、改善左心室功 能最为重要。而在 AMI 患者的长期管理中,在血运重建和根据指 南的二级预防治疗基础上,对 SCD 高风险的患者,ICD可以有 效降低 AMI 后 LVEF≤35%的患者在 2 年时的病死率。
SAP患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心脏性猝死预 防中的应用
(1)心功能Ⅲ级或非卧床Ⅳ级,经至少3个月最佳药物治疗后, LVEF≤35%,预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存活期≥1年:①窦性心律,完全 性LBBB:QRS时限>150 ms(Ⅰ类推荐,A级证据),QRS时限为120~ 150 ms(Ⅰ类推荐,B级证据);②窦性心律,非LBBB:QRS时限>150 ms(Ⅱa类推荐,B级证据),QRS时限120~150 ms(Ⅱb类推荐,B级证据 )。 (2)心功能Ⅲ级或非卧床Ⅳ级,经至少3个月最佳药物治疗后, LVEF≤35%,永久性房颤,QRS时限≥120 ms,预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 存活期≥1年,应考虑CRT(Ⅱa类推荐,B级证据)。尽可能保证双心室 起搏比例达到100%,为提高双心室起搏比例,可考虑经导管消融房室 结(Ⅱa类推荐,B级证据)。 (3)心功能Ⅱ级,窦性心律,LBBB,QRS时限≥120 ms,经至少3个月最 佳药物治疗后LVEF≤30%,预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存活期≥1年(Ⅰ类 推荐,A级证据)。 (4)心功能Ⅱ级,窦性心律,非LBBB,QRS时限≥150 ms,经至少3个月 最佳药物治疗后LVEF≤35%,预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存活期≥1年(Ⅱb 类推荐,A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