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https://img.taocdn.com/s3/m/ac0048b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8.png)
心脏骤停是心脏停止跳动的紧急情况。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 电击等。心脏性猝死是无预警的心脏骤停,往往导致死亡。
心脏骤停的定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血液循环。它可以由许多 原因引起,包括心肌梗死、心脏病、肺栓塞等。
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电击、呼吸道阻塞等。这些情况会导致心脏无法正常跳动,使得全 身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1 心脏病
2 家族史
3 年龄
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 疾病的人更容易发生心脏性 猝死。
如果家族中有心脏病或心脏 性猝死的患者,个体发生心 脏性猝死的风险会增加。
年纪越大,发生心脏性猝死 的风险就越高。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方法
1 生活方式改变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减少心脏病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2 监测心脏健康
定期体检,进行心脏疾病的筛查和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风险。
3 急救培训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术,可以提高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心脏骤停的症状
1 突然昏倒
2 无呼吸
3 无脉搏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人们会 突然昏倒,失去意。
由于心脏停止跳动,人们无 法进行正常呼吸,没有呼气 和吸气的动作。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人们 的脉搏会消失,无法感受到 心跳。
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心脏性猝死是指在没有任何先兆和警告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它通常是由心 脏骤停引起的,往往发生在心脏病患者身上。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https://img.taocdn.com/s3/m/0c73aa3310661ed9ad51f366.png)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
匡 希 斌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概 述 病 因 病 理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一) 心脏骤停处理(一)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一) 心脏骤停的预后 心脏骤停病人的预防
概
述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病人突发 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 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活称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1小时内 小时内( ),亦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 小时内(WHO),亦 ), 小时。 有24小时。 小时 机制:心室颤动( 机制: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lutter)70-75% ) % 心室停顿( 心室停顿( ventricular pause)20-25% ) % 无脉电活动( 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ivity activity, , PEA)5% ) % ▲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三)
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排除肾前性少尿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 ,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 ),提示急性肾衰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提示急性肾衰
1、严格限制水入量 、 2、防止高血钾 、 3、必要时血液透析 、 4、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钠 、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
病
因
冠心病 80% %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 %~15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心辩疾病( 5%~ % ) %~ 充血性心力衰竭, 低于30% 充血性心力衰竭,如EF低于 %是猝死最强 低于 预测因素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QT间期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 间期 延长综合征、 综合征、 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神经内分泌等 综合征 因素 ▲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https://img.taocdn.com/s3/m/c6270c01227916888586d712.png)
临床表现
临床经过(4期): 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 一、前驱期: 发作时间:猝死前数天至数月 表现: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症状。也可无表现,瞬间 发生心脏骤停。 二、终末事件期: 发作时间:瞬间或持续1小时不等 表现: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 1.典型表现: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2.心脏骤停瞬间发生,心源性。 3.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 如先有室性心动过速,继之发生室颤而猝死。 4. 循环衰竭发病,少见。
①降温:低温治疗是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的最重 要策略。 昏迷患者应将体温降低至32—340C,并维持 12—24h;
②脱水:应用滲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 轻脑组织水肿和降低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 ③防治抽搐: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 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
④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 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⑤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抗凝以疏通微循环,用 钙通道阻滞剂解除脑血管痉挛。
2.各种心肌病 占5%—15%,是35岁前心脏性猝死 的主要原因,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 右心室心肌病。
3.离子通道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理
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陈旧性心肌梗死:常见 可伴左心室肥厚。
病理生理
1.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多见 2.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 :较多见 3.无脉性电活动:少见,见于AMI 时心室破裂、大面 积肺梗死 4.非心律失常性,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 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导致。
难治性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快速单形性室速 或室扑(频率>260次/mins)及难治性室颤,可试用静脉ß-受体 阻止剂。异丙肾上腺素或心室起搏可能有效终止心动过缓和 药物诱导的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当室颤/无脉室速心脏骤 停与长QT间期的TDP相关时,可以用硫酸镁剂。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停博的处理: 1、给予基础生命支持后设法稳定自主心律,或设法起搏心脏。 常用药物为肾上腺素; 2、心脏停搏或无脉电生理活动患者,考虑用阿托品。如有条 件,可行临时心脏起搏。 上述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可逆性低血容量、 低氧血症、心脏压塞、高钾血症等,并给予相应治疗。
心跳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跳骤停与心脏性猝死](https://img.taocdn.com/s3/m/2152b3030b4e767f5acfce30.png)
CPR成功 >90% 60% 40% 20% 0%
1.2 心跳骤停、心脏性猝死的心电图表现
正常心脏电活动及心电图
心室颤动心电图特征 1. 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 齐的颤动波; 2. 频率达200-500次/分
2.徒手心肺复苏
1950 1960 1966 1985 2000 2015
准确判断、评估 正确的姿势 有效地人工呼吸 深而快的压
选能量,充电,放电 避免不当接触 选择非同步模式
5.1 思考题
1 徒手心肺复苏的按 压部位、按压频率 及深度? 2 室性颤动的心电图 特征? 3 电除颤术的操作过 程及注意事项?
5.2延伸阅读
唐子人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25卷第1期
美国的Peter Safar和Jame s Elam医生 开始采用人 工呼吸来复 苏病人
封闭式胸部 心脏按压与 人工呼吸相 结合,心肺 复苏术诞生
ZOLL提出电 击除颤,和 人工呼吸胸 外按压构成 了现代心肺 复苏术
强调了心肺 复苏术中脑 和神经系统 功能的恢复, 诞生了心肺 脑复苏的新 标准
发展为心肺 复苏学,每 隔5年更新 心肺复苏指 南
3.1 心脏电除颤术
电极位置
电除颤术视频演示
3.2 除颤仪使用注意事项
• 除颤时尽量使用盐水纱块或导电糊, 免灼烧皮肤。 • 除颤时,除颤者及其他医务人员应与 病床保持一定距离,免触电 • 室颤除颤应选用“非同步”模式
4.小结
心跳骤停
A
心肺复苏
B
电除颤术
C
患者突然倒地 意识丧失、抽搐 典型的心电图表现
3.心脏电除颤术 4.小结 5.延伸阅读及思考题
1.1 心跳骤停、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考点总结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b495ecf52ea551811a6871d.png)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一、定义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二、临床表现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但亦可无前驱表现。
2.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三、心电图表现①心室颤动:系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心脏停搏;④无脉电活动。
四、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
(一)识别心脏骤停①意识消失;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⑤心音消失。
早而可靠的确立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呼救(三)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
1.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强调胸外按压在CPR中最重要,与抢救成功率息息相关,高品质CPR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2.开放气道。
3.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首先给予2次人工呼吸,建议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最好方法。
高品质CPR要点①以100~120次/分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
②按压深度至少达为5~6cm。
③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
④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⑤避免过度通气。
(四)高级心肺复苏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https://img.taocdn.com/s3/m/af067a3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d.png)
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搏
无脉性电活动电-机械分离
• 心脏有持续的电节律性活动,但无有效的 机械功能.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
临床表现
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 前驱期 2. 终末事件期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
期,瞬间至通常不超过1小时.
3. 心脏骤停 4. 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的处理 一. 识别心脏骤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除颤后检查心律。①如恢复自主心律,继续监测生 命体征,静脉给予药物,维持有效血压、心率、心 律。若无脉搏电活动,心室停顿见后详述。②如持 续或复发室颤/室速时,继续行有效基础心肺复苏, 并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同时从静脉给予肾上 腺素lmg推注,无效时推注剂量可增加2~5mg,最 大剂量不超过0.1mg/kg;随后再给予电除颤(200~ 360J),仍无效可静脉给予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推 注1mg/kg,复苏不成功,2分钟后重复此剂量,后 应静脉滴注维持。上述治疗失败,换用溴苄胺或普 鲁卡因胺或胺碘酮;若为尖端扭转室速或可疑低镁 或难治性室颤可给予硫酸镁;考虑有酸中毒或高血 钾存在可给予碳酸氢钠(剂量1mmol/kg),每次用 药30~60秒后,可再行除颤。
• 频率80-100次/min,每次挤压和放松的时间对 等,.
三.高级复苏
⒈加强生命支持措施,与此同时仍应继续基础复苏 治疗,逐步向第二阶段过渡。 ⒉具体措施: ①气管插管; ②除颤复律和(或)心脏起搏; ③建立静脉通路。
四.抢救流程
心脏骤停后,按心电活动形式,抢救流程 分述如下: ⒈心室颤动与无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基 础心肺复苏后,待心电图示室颤或无脉搏 室速时,紧急给予电除颤(200J、200~ 360J),根据需要可电除颤3次。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https://img.taocdn.com/s3/m/c5afa07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0.png)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6页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7页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8页
二.深入生命维持
(一).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好方法, 以人工气囊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 低氧血症。
(二).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复苏药品。
(三).恢复有效自主心律,是复苏成功关键。 依据心电监护确定心跳骤停电生理机制,采 取不一样伎俩。
维持有效循环和呼吸功效,预防再次心跳骤停。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
对全部心肺复苏后均适用。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27页
一.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 (一).降温:宜尽早实施,以头部降温
为主。头部降温使脑组织更加快到达较 低温度。体温下降至32℃时,脑代谢率 降低50%,颅内压下降27%。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24页
• 表2 心搏停顿或严重心动过缓处理步骤
连续心肺复苏 建立静脉通道 马上气管插管 心电图多于1个导联心搏停顿
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缺氧 低钾血症 药品过量 高钾血症 酸中毒 低温
考虑紧急经胸壁心脏起搏
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 每3-5min重复使用
阿托品1mg静脉推注,每3-5min重复 使用至总量0.04mg/kg
2.心梗存活者频发与复杂室性期前收缩、 预示猝死危险。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9页
(二).心律失常
室上性早搏不增加猝死危险性。有室性 早搏者猝死率为无室早2-4倍。
但起搏于左室、室性并行心律、RONT 现象频发多源性室早伴短阵室速室早猝死危 险性更大。
(三).心室增大
左室肥大是众多心脏性猝死中一个独立 危险因子,可能是潜在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电 生理机制。
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https://img.taocdn.com/s3/m/454f0e8610a6f524cdbf8546.png)
持续心肺复苏,气管插管 建立静脉通路
肾上腺素增加剂量 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 碳酸氢钠1mmol/kg
肾上腺素1mg iv, 3-5分钟重复
失败
失败 除颤 360J
除颤 360J
药物 除颤 药物 除颤
心室停顿或严重心动过缓的处理
持续心肺复苏 建立静脉通道
气管插管 心电图两个或以上导联示心室停顿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心脏骤停的处理
四、高级心肺复苏(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进一步生命支持。
1.纠正低氧血症 及早气管插管,充分通气。 机械通气,给予纯氧,充分纠正缺氧。
2.除颤和复律 一旦监视心律为室颤,立即用 200J能量进行电除颤。若无效,可增加能量至 300-360J,进行2-3次除颤。如果连续3次除颤 无效,提示预后不良。仍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 通气,同时肾上腺素1mg,iv后再用360J除颤 一次,如仍未成功,肾上腺素每3-5分一次,中 间给予除颤,此间应努力改善通气,纠正血液 生化指标,以利重建稳定的心律。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的定义
Cardiac arrest
概念: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终止。
原因:室速和室颤或者是缓慢的心律失 常。由于脑血流的突然终止,10秒左右, 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过积极的心 肺复苏,其生存率,在5%--60%之间。心 脏性猝死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 女性为3.6/10万。
*心脏骤停的处理
一、识别心脏骤停:突发意识丧失伴大动脉(颈 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主 要诊断标准。
二、呼救: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通 知急救医疗系统。
三、初级心肺复苏(Basic life support, BLS) 一旦确定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开通气道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https://img.taocdn.com/s3/m/d88585f04693daef5ef73d37.png)
心脏骤停的处理
(四)高级心肺复苏 即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 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主要 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 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 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 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等必须持续监测, 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除颤电极的放臵。 电击能量:如采用双相波电除颤可以选择150~ 200J,如使用单相波电除颤应选择360J。一次 电击无效应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5个周期 的CRP后(约2分钟)再次分析心律,必要时再 次除颤。 心脏骤停后电除颤的时间是心肺复苏成功最重 要的决定因素,有条件应越早进行越好。
四、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四个 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 与生物学死亡。不同患者各期表现有明 显差异。
临床表现和诊断
前驱期:猝死前数天至数月,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 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多数患者无前 驱表现,为突发性心脏骤停。 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 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由于猝 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 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 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1200ml
初级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胸外按压时, 血流产生的原理主要是基于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通过 胸外按压可以使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而维持一 定的血液流动,配合人工呼吸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 提供一定含氧的血流,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血管系统》第三单元讲义1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血管系统》第三单元讲义1](https://img.taocdn.com/s3/m/97b72e6a0b1c59eef8c7b4a1.png)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血管系统》第三单元讲义1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一、定义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
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105.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A.心室颤动B.室性心动过速C.电机械分离D.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E.心室停顿[答疑编号502732030101]『正确答案』A二、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75%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长QT 间期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自主神经张力和反射改变(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电解质紊乱(高血钙、低血钾、低血镁等)、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药物等因素都能诱发心脏骤停。
106.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C.主动脉瓣狭窄D.冠心病及其并发症E.急性心肌炎[答疑编号502732030102]『正确答案』D107.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C.主动脉瓣狭窄D.冠心病及其并发症E.急性心肌炎[答疑编号502732030103]『正确答案』D108.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1.定义和病因心脏骤停系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其次是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电机械分离。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突然死亡。
病人过去可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抢救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心脏性猝死是突然自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美国所有心脏性猝死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征所致者高达80%以上。
心肌病占10%~15%。
其余5%~10%的心脏性猝死可由各种病因酿成。
2.临床表现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致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期开始、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不同病人各期表现有明显差异。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病人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终末期是由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至发生心脏骤停,持续约1小时以内。
此期内可出现心率加快,室性异位搏动与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导致意识突然丧失。
下列体征有助于立即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意识丧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如听诊心音消失更可确立诊断。
以上观察与检查应迅速完成,以便立即进行复苏处理。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室颤动发生后,病人将在4~6min内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持续性室速引起者时间稍长些,但如未能自动转复或被治疗终止,最终会演变为心室颤动或心搏停顿。
心搏停顿或心动过缓导致的心脏骤停,进展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更为短促。
3.心脏骤停的处理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1)识别心脏骤停: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标准。
(2)呼救: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通知急救医疗系统。
(3)初级心肺复苏: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即ABC三部曲)。
1)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可采用仰头抬法。
2)人工呼吸:经上述处理无效,判断病人无呼吸,必须立即开始人工通气。
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应超过10秒。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
当时间与条件不允许时,口对口呼吸不失为一项有效而简易的人工通气方法。
两人进行心肺复苏时,迎每5秒使肺扩张一次;单人15次:连续2次,交替进行。
3)胸按压;胸外按压之前,也可先尝试拳击复律。
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
人工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
使胸骨压低约3~5cm,速率约100次/分。
胸按压的并发症包括;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血胸、气胸、肺挫伤、肝或脾破裂以及脂肪栓塞等。
(4)高级心肺复苏1)纠正低氧血症。
2)除颤和复律:中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
一旦心电监测显示为心室颤动,应立即用200J能量进行直流电除颤,若无效可立即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除颤,能量分别增至200~300J和360J。
如果连续3次除颤无效提示预后不良,应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并同时给予1mg肾上腺素静脉注射,随之再用360J 能量除颤一次。
上述可重复。
此时应努力改善通气和矫正血液生化指标的异常,以利重建稳定的心律。
3)药物治疗:在继续复苏的过程中可通过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达到稳定心电的作用。
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1~1.5mg/kg,静脉注射),无效可给予胺碘酮或溴卞胺治疗。
急性高钾血症引起的顽固性心室颤动,可给予10%葡萄糖酸钙5~10ml静脉注射(速率为2~4ml/min)。
对于心脏骤停复苏时间过长或早已存在酸中毒、高血钾可补充5%碳酸氢钠。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顿的处理给予基础生命支持后,应尽力设法稳定自主心律,或设法起搏心脏。
常用药物为肾上腺素及阿托品1~2mg静脉注射,亦可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可选择气管内给药或心内注入肾上腺素。
心内注射的主要危险为冠状血管或心肌撕裂。
若有条件,应争取施行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如低血容量、低氧血症、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药物过量,低体温及高钾血症等,并给予相应治疗。
经过心肺复苏使心脏节律恢复后,应着重维持稳定的心电与血流动力学状态。
利多卡因、胺碘酮持续静脉滴注,有助于维持心电稳定性,亦可选用普鲁卡因胺。
儿茶酚胺不仅能较好的稳定心脏电活动,而且具有良好的正性肌力和外周血管作用。
其中肾上腺素为首选药,可考虑使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异丙肾腺素可用于治疗原发性或电除颤后的心动过缓,以提高心率,增加心排血量。
4.护理1.抢救配合1)掌握心脏骤停的判断及正确的心肺复苏术。
当患者意外发生意识丧失时,首先要判断是否由心脏骤停引起。
可先用数秒钟观察患者对声音和周围环境的反应、皮肤的颜色、呼吸运动,同时立即触诊大动脉有无搏动。
突发意识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指标。
对于心电监护的病人,可见正常的波群消失,出现室颤波或成一直线。
发现上述情况,立即呼救,同时顺序行心肺复苏: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人工胸外按压、纠正低氧血症、除颤和复律、药物治疗等。
2)熟练的急救技术。
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的使用,静脉通道的建立,氧气吸入,心脏起搏技术,心电图检查等。
3)熟练掌握常用复苏药物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及呼吸兴奋剂的用法、用量、作用、副作用等。
4)抢救过程中分秒必争、动作敏捷、忙而不乱、及时准确地执行每一项医嘱,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复苏成功后做好低温护理,防治脑水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预防再次心脏骤停。
2.护理体会1)消除诱发因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明显的诱发因素是情绪波动、劳累、饱餐、排便等,做好这几方面的护理,能够减少猝死的发生。
护士要向病人耐心讲解疾病知识,告诉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不可过劳;减少探视;饮食要少量多餐,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刚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者常规口服缓泻剂来预防便秘,已发生便秘者,在采取口服缓泻剂、肛注开塞露、灌肠、扣出大便等排便措施前,可先吸氧、含化硝酸甘油、心电监护等,以预防和及时发现心脏骤停的发生。
2)加强病房巡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先兆症状:白天人多,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整体护理。
夜间护士少,任务重,又是猝死发生的高峰期,巡视病房应重点突出,发现病人有胸闷、胸痛、烦躁、疲劳等不适时要及时报告处理。
对睡眠中的病人注意脉搏、呼吸、面色的观察。
3)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工作5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是值夜班的主要力量,这些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差,往往抢救过程比较混乱,延误抢救时间,而复苏的及时与否与复苏措施的切实性是影响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制订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患者抢救流程图,使她们除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外,头脑中还有一套合理、严谨、有序的抢救流程,从而使整个过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4)提高护士素质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是临床急症,作为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及时的抢救和护理,最大限度提高复苏成功率,减少猝死的发生。
5.心脏骤停的预后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
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
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 % ~89 % ,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
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6.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很关键的一步是识别出高危人群。
鉴于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冠心病患者,减轻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或缩小梗死范围等措施应能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B受体阻滞剂能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后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对扩张型心肌病、长QT 综合征、儿茶酚胺依赖性多形性室速及心肌桥患者,B受体阻滞剂亦有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可能有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主要基于两个假设:频繁的室性期前收缩作为触发机制,可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改善心电不稳定性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胺碘酮没有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心肌梗死后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的患者能显著减少心律失常导致的死亡,但对总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胺碘酮在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中优于传统的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治疗通常包括电生理标测下的室壁瘤切除术、心室心内膜切除术及冷冻消融技术,在预防心脏性猝死方面的作用有限。
长QT 综合征患者,经B受体阻滞剂足量治疗后仍有晕厥发作或不能依从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行左侧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对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或心脏骤停存活者,其预防心脏性摔死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年的研究已证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能改善一些有高度猝死危险患者的预后。
伴无症状性非持续性室速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及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或室速所致心脏骤停的存活者、持续性室速及明确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患者,ICD 较其他方法能更好地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