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哲学常识教案大全
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条件教案
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条件教案1. 课程背景政治《哲学常识》是一门重要的政治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哲学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本课程第七课将讲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通过探讨哲学思想中的相关观点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目标•理解人生价值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规划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3.1 人生价值的概念•人生价值的定义和内涵;•人生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价值观。
3.2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社会条件:包括教育环境、职业发展机会等;•个体条件:包括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
3.3 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规划•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如何根据人生目标调整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4.1 讲授通过讲解人生价值的概念和实现条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相关理论的基本认知,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质疑。
4.2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即人生目标的制定和规划。
5.2 讲解人生价值的概念通过讲解人生价值的定义和内涵,向学生介绍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和实现的必要条件。
5.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和个体条件,并展示各组的思考结果。
5.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所涉及的人生目标和条件,并提出个人见解。
5.5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人生规划中。
6.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自己人生目标和实现条件的论文,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高中政治备课哲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基本概念:哲学的定义、哲学的任务、哲学的范畴。
2. 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3. 哲学的主要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
4. 哲学的基本原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存在与本质。
5. 哲学的应用:哲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哲学的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哲学流派代表,体验不同哲学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视频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哲学的定义、任务、范畴。
(2)哲学的发展历程:讲解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的主要特点。
(3)哲学的主要流派:介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的观点。
(4)哲学的基本原理:讲解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扮演不同哲学流派代表,体验不同哲学观点。
(2)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政治哲学万能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在我国的历史地位。
2. 提问:什么是哲学?哲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哲学的基本概念a.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问。
b. 哲学的特点:追求真理、理性思考、批判精神。
2. 哲学的基本问题a.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作用于存在。
3. 哲学的基本方法a. 哲学的基本方法:辩证法、唯物史观、实践观。
b. 辩证法的特点: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4.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a. 哲学是生活的指南: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b. 哲学是智慧的源泉: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批判精神。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主题: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讨论成果。
(四)巩固练习1. 课堂练习: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2.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
2. 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论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考试成绩:对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5
第五课第一节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三政治组一.教学目标:1.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以及它的表现2.能结合实例,说明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3.能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二.知识结构:人区别于物的特点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同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同自身主观因素的关系三.解疑释难:1.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概括的说,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以及想和做的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仅仅限于想,主观能动性还包括做,即实践。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1)坚持既唯物又辨证的观点,规律的客观性必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正因为这种制约,人们才需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以便做到按规律办事,给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2)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不尊重客观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二是反对“认为客观规律妨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机械唯物主义。
四.典型题解析: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民缺乏商品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参与市场,改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常受“小富即安”等观念的影响。
这表明( 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察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从题干材料看,主要是说影响影响农民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因为农民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很显然,是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制约,故选C项,而不选A项,B项,因为A.B项主要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不符合题意,D项的说法错误。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恰当地挑选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落后生,使全部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政治哲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政治哲学教案1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说教材:本框题是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框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该课题与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生活与消费》密切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修内容。
教材环绕为何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怎样建立正确消费观念顺次展开,介绍了五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重视精神消费;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节俭节省精神。
教材第一从提倡适度消费入手,适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指明了消费主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消费。
其次提出要重视精神消费,提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家庭消费只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种不安稳、不和谐的消费现象,指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必须和谐发展,不可一轻一重。
接着要求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仍旧大量存在,因此要求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消费习惯。
最后,教材提出要发扬艰苦奋壮斗、节俭节省精神。
这一点实际是对“建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运用如何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进程与方法:在分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取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
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公道、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节俭节省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注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动,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修正自己,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2. 教学难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哲学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它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新课讲授1. 哲学的起源(1)教师介绍哲学的起源,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等。
(2)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起源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何关系?2. 哲学的发展历程(1)教师展示哲学发展历程的图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哲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2)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3. 哲学的基本问题(1)教师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人的本质等。
(2)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人类认识世界有何意义?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我们有何启示?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哲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 写一篇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讨论、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高中政治教案大全 高中政治教案范文(优秀7篇)
高中政治教案大全高中政治教案范文(优秀7篇)政治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7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希望在高中政治教案大全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高中政治教案篇一★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学重点:信用工具外汇★教学难点外汇汇率★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
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1、信用工具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复习教案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复习教案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全集
联系——(认识对象相同)都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区别——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自觉学习才能具有;世界观是零散的无系统的,人人自发形成的。
3、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观点和方法;方法论是方法。
4、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划分。
2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7、2对4派的分歧。8、唯物主义的3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9、唯心主义的2派。
10、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表现——主观主义,其2个表现及各自的区别和联系。
人类的2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和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其中,改造自然界是为了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造社会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建设和谐世界。)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能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和精神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克服错误的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意识反作用的对象?两重性?方法论?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其中,对社会、人的进步的意义?对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板
书
设
计
1.2之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2个
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对象;实践证明;“没有只有”
3、意识的反作用:含义;对象;两重性;方法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哲学教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以及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派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派别。
2. 教学难点:哲学思维的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资料,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例如:“什么是哲学?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享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哲学的本质。
(二)新课讲授1. 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2.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阐述哲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哲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哲学的基本问题: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存在与本质”、“认识与真理”、“价值与意义”等,使学生掌握哲学的核心问题。
4. 哲学的主要派别:介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等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多样性。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2. 角色扮演:模拟哲学家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哲学家的角色,展示各自的观点和论证。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哲学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深入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2. 思考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哲学与生活的论文。
政治哲学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
2. 掌握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内容。
3. 培养学生对政治哲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 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的理解。
2. 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材《高中政治》3. 相关案例和视频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学生:“什么是政治?”引发学生对政治哲学的兴趣。
2. 介绍政治哲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哲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哲学学科。
二、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1. 介绍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如:国家、政治权力、公民、自由、正义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应用。
三、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1. 介绍政治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核心观点,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
2.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政治哲学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政治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政治哲学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哲学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
二、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1. 介绍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如:逻辑分析、历史分析、比较研究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
三、政治哲学的研究内容1. 介绍政治哲学的研究内容,如: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
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政治哲学的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政治哲学教案模板高中版
年级:高中学科:政治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2. 掌握政治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能够运用政治哲学的知识分析现实政治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2. 政治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政治哲学相关教材、PPT、视频资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政治哲学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政治哲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二、新课讲授1. 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a. 介绍政治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b. 分析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如自由、平等、正义等。
2. 政治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a. 介绍古代政治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b. 介绍近代政治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
c. 介绍现代政治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哲学的知识分析现实政治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观点。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政治哲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政治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政治哲学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政治哲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二、新课讲授1. 政治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a. 分析政治哲学在政治决策、社会改革、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应用。
b. 举例说明政治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
2. 政治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 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b. 分析政治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观点。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图片、案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详细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对哲学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3. 教师总结各组讨论成果,强调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哲学原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教师点评各组讨论成果,强调哲学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提出疑问或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哲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合作情况,评价其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注意】1. 本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政治哲学备课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 掌握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哲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 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
2. 教学难点:- 哲学思维的应用。
- 对哲学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哲学基本概念、流派介绍、代表人物和思想等内容。
-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
2.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流派。
- 收集相关资料,如哲学书籍、文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
2. 新课讲授- 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 介绍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如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
3. 案例分析- 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流派。
- 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哲学书籍、撰写哲学论文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考试成绩:- 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 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之处。
3. 教学内容:- 评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4. 教学资源:- 评估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优化教学资源。
高中哲学政治讲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哲学政治年级:高中授课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2. 能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多媒体设备、相关案例资料。
2.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知识和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哲学有什么了解?2. 简要介绍哲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新课导入1. 介绍哲学的基本概念,如存在、真理、价值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历史脉络。
2. 介绍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
四、课堂讨论1. 提出问题:哲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实践练习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哲学思维进行分析。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哲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
七、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哲学的理解。
2. 收集生活中的哲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政治哲学课程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2.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三、教学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教材3. 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哲学了解多少?什么是哲学?2. 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哲学的世界,探寻哲学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1. 哲学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哲学?(2)哲学的特点是什么?2. 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中世纪哲学:以基督教哲学为代表,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3)近现代哲学: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等为代表。
3. 哲学的流派(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4. 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生活中的问题?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2.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高中政治新版哲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哲学概念和原理。
- 学生能够理解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哲学概念和原理。
- 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难点:- 学生对哲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 将哲学思维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三、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教学内容的展示、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
- 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 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相关哲学概念和原理。
- 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讲故事、观看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按照教学目标,系统地讲解本节课的核心哲学概念和原理。
-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课堂互动:- 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题、课堂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引导学生将哲学思维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撰写一篇关于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论文或心得体会。
3. 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 评估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反思:- 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心得,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高中政治哲学优秀教案
高中政治哲学优秀教案【篇一:高中政治哲学教案全集.doc】哲学教案全集教案【篇二: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价值与价值观》教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方案邻水二中周胜军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能力目标: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2、努力实现个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实现人生的价值”,学好本框节的“价值与价值观”是掌握好整个章节课的基础和前提。
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到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的价值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之后,教师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
三个框节内容构成一体,联系密切。
根据教材的编写体例,本框节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等内容。
第二部分要介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哲学常识教案大全复习要求:(1)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识记、理解每一个高考知识点;(2)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重大热点问题。
复习重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方法:自学、讨论法。
复习时间:2009年9月1日—2009年10月15日,共47课时。
课时安排:第1课时哲学概述第2课时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第3课时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第4课时意识的能动作用第5课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第6课时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第7课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第8课时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和整体联系第9课时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第10课时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第11课时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第12课时矛盾的普遍性第13课时矛盾的特殊性第14课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第15课时矛盾的不平衡性第16课时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17课时内外因辩证关系第18课时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第19课时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第20课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21课时人的主观能动性第22课时认识的根本任务第23课时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第24课时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第25课时科学的思维方法第26课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27课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第28课时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第29课时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第30课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31课时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第32课时人生价值的实现第33课时理想与现实第34课时实践的特征、作用第35课时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第36课时积极投身于群众的实践之中第37课时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第1课时哲学概述教学内容: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识记:1、哲学的含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难点:哲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的基本含义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人们要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离不开人的智慧,离不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如物质、规律等。
可见哲学不涉及到具体科学知识,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即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本质、状态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它一般不涉及具体的领域或学科。
如运动就是指万事万物的运动,而不是讲分子或特定物质的运动。
当用某种理论形式(逻辑地、系统地)将世界观表现出来时,便形成了哲学。
可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零散、自发、缺乏理论论证的世界观,不是哲学。
因此哲学上所讲的世界观都是可以进行论证的。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当世界观运用于实际之中去指导观察、分析、处理、解决问题时,它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因此运用哲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时便出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实际问题”的基本模式。
其中方法论作为“中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学科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其科学性源于:(1)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
(2)实践性,一方面我们要运用它来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基本内容。
主线: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物论:解决一个问题——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物质是可知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强调了客观。
落脚点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怎么样、发展规律如何。
强调了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落脚点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联系、发展、矛盾三大观点。
认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如何认识客观、改造客观的。
强调了主观能动性。
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受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哲学常识学习的最终归宿和目的是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造主客观世界。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根本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在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时,得出正确的结论;有助于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有助于搞好学习和指导工作。
3、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重地理解、重在应用。
高考范题: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D )A、人类哲学体系中惟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总和C、全部科学的总和D、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统一第2课时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教学内容:1、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3、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4、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基本要求:识记:物质的概念。
理解:1、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说明,自然界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2、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3、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4、通过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物质概念;论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情境一: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缀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而缀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情境二: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克隆技术,培育出了克隆羊。
但是科学家离开了体细胞核克隆羊无论如何也是培育不出来的。
上述情境共同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分析情境一(荀子语):第一句说明自然界是客观的。
理论论证:一、自然界是客观的1、三大起源(天体、生命和人)表明:自然界先于人类而产生,自然界是统一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第二句说明社会是客观的。
人类产生后,在社会实践中出现了意识,有了意识是否意味着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呢?2、从人们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来看:都必须以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结论:第一,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第二,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如果无视自然界的客观性,自然界就会对人类进行无情的报复。
洪水、沙尘暴、荒漠化等。
综上所述,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分析情境二:说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由主观意识任意支配的。
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1、从社会的产生来看,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猿在劳动中进化成人——从而产生人类社会。
这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1)生产力是客观的。
它的发展是由多种客观因素决定的。
(2)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它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社会的运行来看,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如价值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等等。
可见,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总结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三、正确理解和把握物质的哲学涵义: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世界上除了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概括和抽象,是最一般的物质概念。
2、撇开各种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经过抽象我们可以知道,万事万物(除意识外)唯一的共性是“客观实在”。
3、物质“客观实在”的特性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现实中的许多物质之谜,不是意识不能反映而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认识水平没有达到这一高度。
即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可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情境三:恩格斯指出:“人类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但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1)恩格斯的话主要说明了什么?(人们在改造世界时尊重自然规律)(2)恩格斯的话给我们改造世界有何启示?(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高考范题:选择:1、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从根本上说,决定这种客观性的是( D )A、自然界的客观性B、社会生产力的客观性C、社会生产关系的客观性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2、哲学的物质概念①是千千万万事物的总和②其外延是指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③其内涵是指万事万物的“总和”中概括抽象出来共同的唯一特性④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第3课时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教学内容: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理解: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意识的本质。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情境一:在印度多次发现小孩被母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现象。
这些“狼孩”中有些已八九岁了,但还不会说话,不能思维,其习惯与狼的基本一致。
上述情境材料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物质决定意识(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情境一分析:离开社会客观实际,人的意识无法产生。
理论论证:一、从意识的起源看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自然界进化——人——才可能产生意识。
2、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