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答案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一、论述题1、评价雅尔塔体系(1).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美苏英三国尤其是美苏开始考虑如何安排战后的世界格局,从那时到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止,美苏英三国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形成大批协议、公告、宣言。

尤其以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其通过的决议密约最为重要。

因此将其称为雅尔塔体系。

(2)内容:a、有关于如何最后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b、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被他们所占领的国家的归属和边界问题;c、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组织,从而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常设机构;d、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3)雅尔塔体系的性质:a、雅尔塔体系比华盛顿体系有历史进步性,将苏联与美苏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b、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共处、民主的原则;c、特点是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以及维持战后大国之间的合作。

(4)评价:积极方面: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有助于打败法西斯,尽快结束战争;b、建立了国际组织——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方面发挥着和重要的作用;c、肯定了国际民主原则,把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d、还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对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消极方面:a、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承认了苏联与英美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b、深深的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如波兰重建的问题、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c、导致德国的分裂,欧洲也被分裂为东欧和西欧,进而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形成。

2、评价维也纳体系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国际关系史2

国际关系史2

论述题1、试论绥靖政策。

(答案一)国际关系史中的“绥靖政策”,是指两次世界大战间,即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而出现的,帝国主义的发展不平衡发展及其激烈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在争夺中处于防守、牺牲弱小国家以保全自身利益的政策。

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绥靖政策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弃卒保车”,牺牲小国利益,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祸水东引”,牺牲苏联以求西欧的平安。

其总体战略目标是求和,稳定现状。

具体来看,英、法、苏、美各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有所不同。

A、英国: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

①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拥有着最广阔的殖民地。

但是受一战、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英国已失去了世界殖民大国和金融中心的地位,无力维护庞大的殖民体系,因此只能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自身利益。

②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泛滥,是英国人普遍反战。

、③由于一战后英国实行保守的财政政策,导致军费不足而无力扩军备战。

④在传统的“均势政策”的指导下,英国坚持“扶德抑法”,认为德国的强大有助于维持欧洲各国的均势。

B、法国法国是在经济大危机中复原得最慢的大国,其所受的打击一直延续到1935年,导致国力严重下降,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政局不安。

这就使法国很难形成有效的对德政策,而只能尾随德国。

C、苏联苏联同德国于1939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就是它采取“绥靖政策的表现”,原因是:①争取与英法联系、建立犯法西斯侵略的集体安全体系失败;②出于自保需要,防止西欧“祸水东引”成功而成为德国首先攻击的目标,不得已与德国签订协定。

D、美国历史原因:受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影响;现实原因:集中精力实行解决国内经济危机的新政。

“绥靖政策”虽是各大国求和的政策,但从长远看绝不是维护和平的政策。

它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壮大侵略者的力量,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绪论国际关系史:主要指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

国际关系体系: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国际体系的结构(或称国际格局):一般最重要的是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重大变化,它们在现代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国的数目、规模及其事实上的等级排列,连同强国的兴起、衰落及其力量对比更替。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一、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国际关系的考试答案

国际关系的考试答案

三十年战争(1)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波希米亚新教徒实施镇压政策引起的。

(2)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3)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4)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5)评价:①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比约》主要内容有: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⑶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

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

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乌得勒支条约》(1)背景: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

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2)《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

国际关系史_袁明_课后答案

国际关系史_袁明_课后答案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1)威斯特伐体系性质、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答:(1)1644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召开。

经过争论,各国代表达成了协议,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2)阿尔萨斯割让给FaGuo;梅斯、土耳和凡登三个主教区归属FaGuo得到进一步确认。

(3)瑞典得到了波米瑞尼亚等地,从而控制了德意志三条主要河流的入海口。

即瑞典控制了波罗地海与北海沿岸。

(4)FaGuo与瑞典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候干涉德意志事务。

(5)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的主权,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

(6)卡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

同时,在帝国法庭上,天主教与新教的法官应人数相等。

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其签订不但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说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体系,拥有一批实力不等却相互制约的国家,注定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国际结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它的性质是各国相互妥协而建立国际格局,特点是不稳定,从而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近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意义在于: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1.试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和特点。

答:性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实际是德意志内部宗教矛盾演变为一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战争后,各国瓜分利益的条约。

该条约是在新教徒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签订的,这在它的内容中也体现出来。

该条约从政治上分裂了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力大损,而法国,瑞典增强了自身实力。

但实际上作为一场战争的结果,该条约虽然调和了原有的矛盾,但是又挑起了新的矛盾。

瑞典法国实力扩大引起了英国,丹麦等国的仇视。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之后,欧洲的局势并没有稳定,反而通过战争不断的进行着更替。

特点:l.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

2. 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3. 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如违约可集体进行制裁。

4.承认了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5. 而此后欧洲各国之间开始确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开始了外事活动。

6.它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并且促成了现代国际法的产生。

2.英、法在近代的外交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回答一:1)英国外交战略特点:英国资阶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实现国内资阶的利益,走上了大力推进海外扩张的殖民道路。

为了建立世界贸易霸权,英国商船和舰队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并与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争夺利益。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法封建王朝的同盟关系结束。

两国转而争夺欧洲霸权。

英国在这一时期在争夺海上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更为主动。

后来在西班牙、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直接将法国视为其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削弱法国,阻止其在欧洲大陆称霸。

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战略主要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拓展其海外利益,同时通过干预欧洲大陆事务,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2014年北大国关院考研攻略北大国关院考研-《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刘德斌目录国际关系史导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叙事的整体观念: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与多元论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讲大国外交思想·欧洲经验·全球视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英国与均势外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法国与欧陆霸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德国与东西方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及答案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及答案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及答案国际关系史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2、东方战线3、三十年战争4、门罗主义5、雅尔塔会议6、开罗宣言二、分析题1、结合19世纪法俄德三国关系的有关史实,分析欧洲大陆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并就据此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2、试析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

3、试析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元化转变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答案一、名词解释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文世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世人之一。

不仅是政治家,而且还是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2、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战备时间,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支配下,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17世纪初欧洲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导火线发生在东欧的波西米亚。

分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车阶段。

4、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订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主要有三个原则:反对欧洲国家瑞在美洲压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繁育原则。

5、雅尔塔会议:1945年,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在欧洲,苏联军已经收入德界,盟军也在西线对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指日可待。

在亚洲、日军在中美英的打击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胜利的发展,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

为了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美、苏、英三大国决定举行首脑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盟国首脑会议在苏联克里来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

6、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对日作战,并就战后适宜进行磋商,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举行了开罗会议。

国际关系史 试题及答案

国际关系史 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一方以法为首,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战争几乎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

战争绵延三十年,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是在新教取得相对的情优势情况下进行。

主要内容包括:(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3.神圣同盟维护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赞同,签署《神圣同盟宣言》,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大部分欧洲国家参加了同盟。

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并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并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4.四国同盟1815,英、俄、奥、普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

这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是针对法国,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条约规定: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任何一方如遭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出兵6万人加以援助;缔约国为了本国的安定和繁荣,为了维护欧洲和平,定期召开会议;条约有效期为20年。

国际关系史 答案

国际关系史 答案

东亚封贡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

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

国家间那种常见的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在东亚地区被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面纱。

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但处于体系最高点的中国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穆斯林风暴和伊斯兰教星月旗又一次席卷了欧亚大陆,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

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欧洲秩序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填空题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填空题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典型题详解(下册)一、填空题1.卡特政府推行“三边主义”的三边具体是指______。

【答案】美国、西欧和日本【解析】卡特推行三边主义,注重调整与发展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三边关系,更多关注第三世界事务,实施人权外交。

2.《单一欧洲法令》是______年通过的,是______年签署的,是______生效的,其主要目标是建立______。

【答案】1985;1986;1987;单一欧洲市场【解析】1985年12月2~3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卢森堡举行,最后通过了《欧洲政治合作草案》,并就修改《罗马条约》的内容达成协议,写成《欧洲统一文件》(又称《单一欧洲文件》或《单一欧洲法令》)。

1986年2月17日,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举行《欧洲统一文件》签字仪式。

1987年7月1日才开始生效。

《罗马条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单一欧洲法令》是其修改的内容,故《单一欧洲法令》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

3.1989年12月初,美苏首脑在______举行非正式会晤,宣布东西方“冷战时代结束”。

【答案】马耳他【解析】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

4.欧盟的三大支柱为______、______、______。

“马约”的正式名称是______,包括两个具体的条约______和______,其生效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欧洲共同体;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内政和司法合作;《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1993【解析】根据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由三大支柱组成。

第一支柱为“欧洲各大共同体”,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政策。

第二支柱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涉及外交、军事等政策。

第三支柱为“刑事领域警务与司法合作”,涉及共同合作打击刑事犯罪。

该支柱前身是“司法与内政事务部门”。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

国际关系史试题

国际关系史试题

国际关系史试题猜想【考点说明】本专题内容历年来都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本专题时间跨度大,而且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学习时要理清线索,认清国际关系的实质。

本专题的重点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冷战、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慕尼黑会议、雅尔塔会议、欧洲联盟等。

【例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得以确立,主要是依据下列哪一个条约()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C、《四国条约》D、《五国海军条约》【解析】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该体系中的主要条约是《凡尔赛和约》。

【答案】A【易错点分析】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极易混淆。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经典试题】一、选择题1、一战后,在帝国主义国家主导下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这个和约的受益国有()①德国②英国③法国④中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B【解析】德国是战败国,是巴黎和会被瓜分的对象,中国作为弱国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所以含①④的选项可以排除。

2、右图中的情景与《凡尔赛和约》中的哪一规定有关()A.不许德国拥有空军B.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C.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D.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由日本继承D【解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尽管是战胜国,但《凡尔赛合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引发了五四运动。

3、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侵犯了中国主权的条约有()①《凡尔赛和约》②《四国条约》③《五国条约》④《九国公约》A.①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④D【解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九国公约》使中国恢复到了几个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二者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以中国为主导.从前提来说,封贡体系下的国家关系是以和平外交为基础的。

封贡制度,是一种以经济、文化交流达成政治目的的特殊体制。

公元16世纪时,世界上并存着三大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和欧洲秩序)之一.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

在本质上,这种关系虽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 在经济上,封贡体系下的东亚诸国,都从中国获得了贸易的实惠,其国家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在文化上,封贡体系促进了中国向东亚诸国的文化输出,并进而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这种封贡体系下的常态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840年才开始有所松动,而封贡体系的彻底崩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欧洲秩序与东亚封贡体系同时,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以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中心的松散的宗教、政治关系。

中世纪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政治的整体,也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帝国,而是一片割裂封闭的土地。

融合了罗马文明和日耳曼文明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中新的制度:欧洲封建制。

欧洲近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在欧洲封建制时期开始萌芽。

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领域显得十分混乱,各种政治实体都与民族和宗教有内在联系。

教皇子午线教皇子午线是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

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

但实际上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答、论述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答、论述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答、论述题第一章转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1.试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⑴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⑵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⑶追认瑞士的独立,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

⑷规定卡尔文派教徒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法官各占相等的人数,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它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是国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奠定的。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从而使国家主义具有了某种法律的意义。

可以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2.简述欧洲国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

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正值三十年战争末期阶段,欧洲主要大国忙于大大小小的战事,无暇顾及英国,客观上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在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联盟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

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1918年1月8日,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维护战后和平的《十四点纲领》,其中的第十四点便是呼吁成立一个国际联盟。

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会宣布《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

1、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国际联盟在英法等大国操纵下采取了纵容态度,在中国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931年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终于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一个国联调查团到远东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

李顿调查团在中国东北活动了一个半月。

1932年9月4日调查团完成调查报告书,各委会签字。

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

报告书虽然肯定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主权属于中国,但是总体上是模糊是非、混淆黑白,充分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绥靖政策。

2、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是1937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

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

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条约主要内容为: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8、珍珠港事变
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

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简答题:
1、简述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②十月革命在世界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即无产阶级新时代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人民,世界掀起革命运动高潮,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工人运动高涨,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④,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从此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

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壮大,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越来越成为左右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从而根本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⑤鼓舞了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

2、试述二战前夕日本争霸世界的计划。

⏹首先是军部完成政治化和法西斯化,突破“统帅权独立”的原则,直接干预政治,
然后以有力的态势推动整个国家实现法西斯化。

⏹1931年策划和制造“918事变”
⏹1932年5月“515事件”,刺杀首相犬养毅,结束了持续8年的政党政治时代
⏹1934年10月,《国防之本义及其强化》一书,提出系统的政治纲领,主张建立高度
国防国家体制。

该事件标志着军部已经实现政治化和法西斯化。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发动军事政变,1934年10月,《国防之本义及其强化》
一书,提出系统的政治纲领,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体制。

该事件标志着军部已经实现政治化和法西斯化。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发动军事政变,
3、简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意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争取了对苏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22个月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陷入孤立”,“对苏联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打破了英德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而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

三、论述题
1、试比较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体系上建立的
②都是通过一系列会议确定了基本原则,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世界版图,从而确定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打上了大国强国的烙印
④都随着大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不同点:凡华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体现英法美等大国意志
②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③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④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上
⑤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⑥对于侵略战争的制裁没有具体措施,不能制止战争的发生
雅尔塔体系
①体现美苏两大国意志
②超出了欧洲范围,体现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③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妥协的结果
④是两大战胜国之间的妥协,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
⑤专门建立了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并且为制止战争的再度发生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定程度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创设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但是,也有众多的危害: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

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抑,随着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

第二,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第三,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

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