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旧事

合集下载

陈独秀的小故事

陈独秀的小故事

陈独秀的小故事陈独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坎坷,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进步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他的父亲是一位书香门第的士人,对于知识和文化有着极高的追求。

陈独秀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聪明好学,很早就展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在青年时期,陈独秀对于社会的不公和封建制度的腐败感到深深的不满。

他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进步的思想。

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章,批判了封建主义和帝制主义的压迫,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

1919年,陈独秀在北京大学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演讲,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宣称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放中国的最好思想武器,可以为中国带来真正的独立和进步。

这篇演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使得陈独秀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然而,陈独秀的政治观点和行动也引起了当时国民党和其他保守势力的不满和反对。

他被捕入狱,被迫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岗位。

但是,陈独秀并没有放弃他的信念,他继续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奋斗。

在1927年至1929年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陈独秀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他对于这些起义的策划和组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坚信只有通过武装斗争,中国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独立和民主。

然而,陈独秀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他在党内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被迫离开了中国共产党。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进步和民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独秀晚年的生活并不富裕,他过着简朴的生活,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进步事业奋斗到了最后一刻。

他于1942年在重庆逝世,享年63岁。

陈独秀的一生是充满坎坷和挫折的,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进步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正义和真理而奋斗,就能够改变世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名人故事:你不了解的陈独秀

名人故事:你不了解的陈独秀

名人故事:你不了解的陈独秀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率领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

在中国现代史上,陈独秀是以新文化运动的始作俑者、“五四运动总司令”和中共第一任总书记而着称于世的。

由于这些光环过于耀眼,淹没了他的其它光芒:清末老资格的暗杀成员、书法大家,以及对中国文字音韵之学有着很深造诣并有多种着述传世的国学大家。

直至目前,12本施通福连环画已用15种以上的语言出版,全世界已销售出2300万册。

在小孩的服装、铅笔刀以及其它许多用品上,都有这些蓝色小人的标志。

在法国洛林地区,已开始动工建设施通福游乐园,预计1988年建成开放。

到时候,爱发牢骚的施通福一定会说:“我喜欢这样了。

”老资格的暗杀成员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

及归,拜辞堕地。

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术大奇之。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怀橘遗亲读后感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190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正阳门车站军警林立,岗哨密布。

慈禧太后钦派的五大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带着大量的仆从与侍卫登上了火车包厢。

五大臣将转沪出洋考察西方国家的宪政。

年仅27岁的革命党人吴樾深恨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从乱纷纷的送行人群中挤上了五大臣的包厢,谋炸出洋五大臣,事败,壮烈牺牲。

男人对自己狠一点是对的,饮食上俭省一些也是对的,但是最好只对自己俭省,千万别对旁人俭省,否则很容易得罪人。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思想主要是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独秀故事篇一小时候的陈独秀是一个奇怪的孩子,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是一声不哭,把严厉可怕的祖父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

祖父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祖父看人看得很准,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一九零三年,二十五岁的陈独秀留学日本。

当时,清国湖北留日学子学监姚煜生活腐败、思想顽固,拼命压制进步学子。

一怒之下,三名热血青年闯入姚的房间,将他按在地上,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咔嚓一声便剪去了姚的辫子。

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的一生所走的道路在这一剪中就选定了。

他为之终身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

头上的辫子易剪,灵魂中的辫子却不易剪。

因而,这条道路是一条悲壮之路。

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

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

一九零四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编辑、排版、校核、分发、邮寄,他一一亲自动手。

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

他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

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

在《除三害》一文中,陈氏指出中国的三害是“官僚、军人、政客”,真是一针见血,比韩非之《五蠹》更能切中时弊。

而五十年代的所谓“三害”,与之相比只能算笑柄。

陈氏又云:“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无政见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政党。

”他开始认识到政党的重要性,然而他本质上是个性情中人,是不能为政党所容的,即使是他自己缔造的政党。

关于陈独秀的小故事_4

关于陈独秀的小故事_4

关于陈独秀的小故事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

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

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

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

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

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

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
结核,整日咳血不止。

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

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

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陈独秀之轶事

陈独秀之轶事

陈独秀之轶事庄子《逍遥游》所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陈独秀当之无愧!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蛰居武昌。

在中共“八七”会议上,他被撤消了总书记职务,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一座贫民窟居住下来,结识了小自己29岁的单身邻居、英美烟草公司女工潘兰珍。

虎落平阳,分外凄凉。

当时的潘兰珍不知道眼前的老先生就是赫赫有名的陈独秀,只知道他是个卖字为生的孤苦老人。

那是陈独秀最为孤寂的时期。

正逢大革命失败,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相继壮烈就义,陈独秀又犯下右倾错误,受到了党内批判,同时还遭到国民党的通缉捉拿,无奈地东躲西藏。

婚姻生活两度离合,年过半百孑然一身。

在潘兰珍的悉心照料护理下,陈独秀的生活逐渐地条理化,身体与精神均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外人眼中,他们是父女,在二人心中,他们是师生,但是在时间酵母的催化中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地发生转变,年龄已不足以成二人结合的障碍。

经过时间的磨砺,这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老夫少妻终于在1930年正式结婚,领养了一个女儿,随潘兰珍姓,叫潘凤仙。

1932年10月15日晚,在国民党巨额悬赏多年后,陈独秀第四次被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后送往南京老虎山模范监狱关押。

1933 年4月14日,国民党江苏高等法院开审陈独秀,审判后,55岁的“老青年”陈独秀被国民党以“危害民国罪”判刑13年;后上诉,减刑为8年。

报纸登出后,潘兰珍这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潘兰珍当即辞去了工作,把女儿送往南通娘家,来到南京,在老虎山附近租了一间民房,照顾陈独秀的牢狱生活。

陈独秀将监狱变成了研究室。

他在牢房里摆了两个大书架,上面堆满了经史子集。

在监狱中,陈独秀写下了《独秀文存》第九版,蔡元培亲自为这个在押犯人写序。

《独秀文存》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集之一。

八一三淞沪战役后,日本战机轰炸南京,老虎桥监狱被炸,陈独秀被提前释放。

胡适、张伯苓、周佛海、傅斯年等名流为其接风洗尘。

董必武曾去拜访,并对他说:“鄙人受中央之托,专程而来,欢迎你回党工作。

陈独秀个人事迹

陈独秀个人事迹

陈独秀个人事迹革命初期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北京大学当时有文科、理科、法科,文科是北大三科中最重要的,当时北大不设副校长,在北大,文科学长是仅次于校长的重要职位)。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前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其后在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中共四大、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主要负责人,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革命后期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陈独秀的生平和事业

陈独秀的生平和事业

陈独秀的生平和事业朱洪(本文根据安庆师范学院皖江文化历史研究中心朱洪教授给安庆英德利企业集团党员职工上的党课录音整理)光绪五年(1879年),陈独秀出生在安庆黄家操场东面,建康路小学附近(海军116医院)。

1897年,陈独秀与高晓岚结婚。

高晓岚有大家子女的风范,长相很清秀。

陈独秀和高晓岚生了三子两女,大儿子陈延年(1898-1927),中共五大政治局候补委员;二儿子陈乔年(1902-1927),五大中央委员;小儿子陈松年(1910-1990)。

大女儿玉莹(1900-1928),小名叫筱秀,后来陈独秀化名陈独秀,也有与女儿的名字一致的意思。

小女儿,比乔年小,比松年大,夭折。

一、走上革命道路1901年,陈独秀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成为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者。

1903年春天,陈独秀和邹容、张继一起,把学监姚昱的辫子给剪掉了。

之后,他们被日本人驱逐回到了上海。

这是陈独秀第一次遭受政治打击。

和邹容分手后,陈独秀回到了安庆,在安庆藏书楼发表演说,针对在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宣传反对俄国,被安庆知府通缉,陈独秀跑到上海。

这件事,是陈独秀第二次被打击。

到上海后,陈独秀协作章士钊办《国民日报》。

这是陈独秀办报之始。

1904年春,陈独秀在安庆酝酿办《安徽俗话报》。

编辑在安庆,印刷在上海,发行在芜湖。

办了不久,为了便于发行,陈独秀搬到芜湖长街,住到汪孟邹大亚东图书社小楼上办公。

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以后,安徽省都督孙毓筠邀请陈独秀回安庆,帮助自己治理安徽。

于是,陈独秀回到安庆,住在宣家花园(现在的安庆六中西边)。

1913年夏天,二次革命失败,陈独秀逃到了芜湖,生活异常困难,后来不得已,到日本帮助章士钊编《甲寅》。

他在《甲寅》上发表文章,第一次用了“陈独秀”的笔名。

二、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初夏,陈独秀自日本回到上海,开始编辑一本刊物,叫《青年杂志》。

为了办好杂志,陈独秀到处物色人才,经王孟邹介绍,联系上了胡适。

一年以后,《青年杂志》办得很好,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为中国的青年指出了救国的方向,销路大增。

名人陈独秀晚年坎坷的故事

名人陈独秀晚年坎坷的故事

名人陈独秀晚年坎坷的故事名人简介: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枀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则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

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

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步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四川)江津。

1942年5月逝世。

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

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枀其重要的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在北京小组里,邓中夏和罗章龙是积枀分子,在各项工作里都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很强的工作能力,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他们是小组的骨干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也能做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四处辗转1938年8月3日下午,一艘小客轮在江津靠岸了。

一块接一块的木跳板上,颤悠悠地蠕动着一条长龙似的人流。

陈独秀事迹——精选推荐

陈独秀事迹——精选推荐

陈独秀事迹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

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昔毛泽东主席“七大”评价,功过分明。

“五四运动总司令”、“创造了党”,两语千钧,可为墓铭。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曾是毁誉相参的人物。

不过他确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在建党之初,他又是国内一代先驱的启蒙者,追溯中共的建党不能不提及陈独秀。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

陈自幼丧父,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1914年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有人讥讽为自大,其实此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

陈独秀一生用过的名字,据查考有38个之多。

在报刊上曾用“三爱”、“仲甫”、“只眼”、“实庵”、“致中”等。

签发中共中央文件,常用“T·S·Chen”。

党内同志谈话常称呼为“老先生”、“老头子”,或在党内文件中干脆简称一个“老”字。

陈独秀少年时便痛恨八股,为敷衍母亲而去应考,却高中第一名秀才。

进入20世纪后,陈独秀作为第一代赴日留学生,于1901年自费进入东京专门学校,即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不久又进成城学校,即日本士官学校预备科。

回国后,陈独秀在上海、安徽等地参加反清革命运动,并创办民俗报刊,在当地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后办《新青年》杂志名扬全国。

蔡元培闻其大名,特聘他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陈独秀上任以后并不开课,而是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国内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大多荟萃于北大文科,陈独秀在箭杆胡同9号的寓所成立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

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大力鼓动,被师生视为领袖,曾一度被捕。

出狱后他在思想上转向共产主义,前往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共产党发起组的前身。

1921年中共召开“一大”时,正是由上海组织发起并通知各地代表到会。

尽管陈独秀因受聘广东省教育厅长(后不到职)没有出席大会,只派包惠僧代表他参加,在缺席情况下被推举为中央书记。

陈独秀少年故事

陈独秀少年故事

陈独秀少年故事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谱名庆同,青年时官名乾生,1879年生于安庆后营“一个小户人家”。

父衍中,字象五(1848——1881年)屡试不第,以教书为业,是个穷秀才,1881年在苏州教书时染上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这时陈独秀只有两岁。

母查氏,精明能干,疏财仗义,亲戚本家都称她为女丈夫。

陈独秀兄弟姐妹四人,陈独秀排行第四。

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写道:“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我记得家中有一个严厉的祖父,一个能干而慈爱的母亲,一个阿弥陀佛的大哥。

”陈独秀还写道:“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

他童年时,是随祖父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其课程《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稍长则学《四书》、《五经》。

这位祖父管教子孙是非常严厉的,人称“白胡子爷爷”。

当邻里的孩子哭闹时,只要一说白胡子爷爷来了,便停声不敢再哭。

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对自己的童年是这样描述的:我从六岁到八九岁,都是这位祖父教我读书。

我从小有点小聪明,可是这点小聪明却害苦了我。

我大哥的读书,他从来不注意,独独看中了我,恨不得我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他才称意。

《四书》、《五经》还罢了,我最怕的是《左传》,幸亏这位祖父或者还不知到“三礼”的重要,否则会送掉我的小性命。

我背书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最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

他不只一次愤怒而伤感的骂道:“这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从这段述说中可以看出,陈独秀从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很倔强的孩子。

他从《三字经》读到《左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他以后做人做事都是非常有用的。

1889年,陈独秀的祖父去世。

家里给他请过“好几个塾师”,他“都不大满意”。

到十二三岁时,只好由大哥孟吉教他读书了。

孟吉是府学廪贡生,也是中过秀才的学士。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思想主要是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陈独秀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陈独秀的故事除了革命领域的成就,陈独秀在文学界的造诣也极其深厚,当年是北大的教授,也是新青年的主编,但这样一位为人师表的大家,为什么会写乳房赋呢?这就不得不提他的风流了,陈独秀为人多情,还发生过不少艳韵情事,总而言之,他并不是符合世俗想象的那种一生正气的人物,抛开他的成就与地位不看,他在性格中只是一位好欲的男性。

乳房赋作为一件陈独秀趣事,是发生在他于北大任教时期,当时的陈独秀就对“二奶”颇有兴趣,在心中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并为之发出衷心的称赞。

不过此“二奶”非彼“二奶”,讲的不是婚内出柜的小三和外遇,而讲的是女人胸上的那对乳房。

陈独秀在这篇赋中,以一种“礼赞”的口吻去描写女性的这部分生理结构,尽管在题材上乍一看或许会令人心生羞涩,但是读起来却没有半点不雅之意。

这样主题的诗赋恐怕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极其少有的,足已显现陈独秀对女性微妙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以及强烈的渴望,同时也将陈独秀的文学功底展现得一览无余。

陈独秀主张什么思想陈独秀认为民主主义是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这是每个时代必会经过的,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他们的内容基本一样,不一样的只是他们实施的范围大小有所差别。

陈独秀认为在将来,一定会实现无产阶级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

其次,陈独秀思想中,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经过很长演变的历史阶段,它的根本目的是加快经济发展,使更多的人能过上幸福生活。

想要建立社会主义必定要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建立初期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并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

陈独秀认为在世界大战中,中国需要努力自新,如果是英、法、美胜利,那中国可能恢复半殖民国家,如果德、意、日胜利,那么中国必然沦陷为殖民地国家。

在陈独秀思想的文艺观中,陈独秀认为文学中的文采要以情感为主,词藻应该华美而不用注重实用。

陈独秀旧事

陈独秀旧事

许 德 珩是 北 大 学 生 , 听过 陈 独 秀 的课 , 在 《 和 陈 独 秀》 他 我 中讲 的那个 故 事 . 差不 多把 陈独 秀 的性 格 写 活 了 : “ 元 培 到来 之 前 的北 大 , 风 很 腐 败 , 生 自 由散 漫 , 律 松 蔡 校 学 纪
弛 。蔡 到 校 后 , 图改 革 , 力 整顿 校 风 。陈 独 秀 来 校任 文科 学 长 , 蔡 和
斑: 细致 、 格 、 重 。 严 庄 他不 是 草 草做 事 的 人 , 问题 都很 深 , 答 疑 想 解 团又颇 为 耐心 。 位 叫毕 云 程 的读 者 , 信 的后 部 分温 和 地批 评 了 有 在

过 。我 又把 第 二个 布告 牌 砸 了 , 站 在他 的办 公 室 门前 , 陈 独 并 叫
秀 出来 同他 说 理 。经过 蔡校 长 调查 , 知道 是 陈 独 秀 搞 错 了 , 陈 才 叫 收 回成命 , 向我 进行 劝 慰 , 并 此事 遂 告 平 息 。” 从处 理 事 情 的简 单 化 的一 面 看 .陈独 秀 实 在 不会 协 调 人 际关 系 。后来 创 建 共产 党 , 每 每 与周 围人 发 生 冲 突 , 于世 故 的 那 些 也 老
下 , 陈独 秀说 话 的 时候 , 挺 一挺 眉 , 宇 之 间有 一股 杀 气 。客人 见 先 眉 走 了 以后 , 亲对 父 亲说 道 : 人有 点 像绿 林 好 汉 , 母 这 不是 好 相 的 。 你 怎 么和 这些 人 打起 交 道 来 了? ” 从 一个 女 人 的 角度 , 出如 此 印 象 , 也 可见 陈独 秀 在 一般 百 得 那 姓 眼里 的形 象 。 五 四文 人 留下 的一 些 回忆 录 里 , 在 对他 的描 述都 很

陈独秀一生PPT课件

陈独秀一生PPT课件
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组织学生运动
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积极组织学生 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 播者之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
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03
陈独秀的建党历程
发起创建中国共产党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创建中国共产 党,并成为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影响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陈独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为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全面抗战
陈独秀积极推动全面抗战,主张动员全国人民、各个阶层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
加强党的建设
在抗日战争期间,陈独秀注重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 争中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其他政治力量的斗争和妥协
01
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陈独秀 领导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治力 量进行了斗争和妥协。
02
在大革命时期,陈独秀领导中 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03
在国共合作破裂后,陈独秀领 导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 武装斗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 做出了重要贡献。
04
05
陈独秀的晚年及影响
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总结词:积极参与
详细描述:陈独秀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 极参与革命活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他不仅在思 想上引领了革命的方向,还为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 人力支持。
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结词
重要地位、贡献突
详细描述
陈独秀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发挥了举足 轻重的作用。他不仅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早期 的创建,还在革命时期为党的建设和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 与国家建设和改革,推动了许多重要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改革。

说一说陈独秀不为人知的另外几方面

说一说陈独秀不为人知的另外几方面

说一说陈独秀不为人知的另外几方面说起我们安徽安庆的名人,首先就要说一说陈独秀其人。

陈独秀前半生的辉煌和他后半生反差很大。

前期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之一。

后期则是一个贫困潦倒的普通人。

他的辉煌众所周知,后半生则了解的人很少,今天我们就从陈独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来说一说陈独秀其人。

一,曾是暗杀团成员1905年9月24日,在北京火车站曾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暗杀满清五大臣亊件。

陈独秀同乡出身安庆的革命志士吴、樾因痛恨满清预备立宪的骗局,怀揣炸弹混上火车,谋炸出国考察的五大臣,事败后英勇牺牲。

现在安庆市中心还有最热闹的一条街被命名为吴越街。

这一暗杀行动是陈独秀、吴越、赵声等革命志士们多次密谋的行动。

这个吴越烈士跟陈独秀既是同乡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事发数天后,陈独秀接到了吴越派人转交的两部遗著《暗杀时代》和巜意见书》,还传来了烈士遇难前留下的遗言:“若遇难,将上述书稿转交杨笃生或陈仲甫”。

看到好友牺牲,陈独秀一连在《甲寅杂志》上发表数篇文章,盛赞吴越是“有道德、有诚意、有牺牲的精神”,并将《意见书》节录刊载于自已创办的巜安徽俗话报》,使吴越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陈独秀曾为吴越壮举写过一首诗“伯先京口夸醇酒,孟侠龙眠有老亲,仗剑远游千里外,碎身直捣虎狼秦。

”诗中的伯先即是广州起义的总指挥赵声,孟侠即是吴越。

把吴越比作古代刺秦的英雄荆轲。

在吴越临行动前,陈独秀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为其壮行“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

从这些诗和对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陈独秀、吴越等革命志士们的英雄气概。

在那个特殊时代,很多后来成为名人的人如蔡元培、黄兴、章士钊等人都曾主张过暗杀行动。

二,国学大师和书法大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领导五四运动,传播共产主义学说这些壮举很多人都知道就不多说了,这里说一说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陈独秀的另一面,即陈独秀还是一个造诣深厚的国学大师和书法大师。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王森然曾这样评价陈独秀:“若苟能专门致力于理论学习,则当代名家,实无其匹。

陈独秀的主要事迹材料

陈独秀的主要事迹材料

陈独秀的主要事迹材料陈独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陈独秀主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人履历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间小平房里。

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1901年留学日本。

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1905年创建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学长(相当于系主任)。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

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

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选举产生)。

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

在大革命中,多次反对共产国际的国共合作指示(为了保证合作,共产国际要求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但是由于缺乏有系统的、独立的阶级纲领指导,使得陈独秀等一次次被共产国际领导层错误的行政指令压下去。

最激烈的一次是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在党报上发表公开信,单方面宣布退出国民党,引起党内外轰动,因为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服从后者的纪律,是共产国际为确保国共合作的既定战略路线的中心政策(共产国际为何执行这一政策的部分原因参见百度百科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的词条)。

但不久后共产国际领导层发来的指令,使大多数中共党员继续坚持旧政策,而包括陈独秀在内的异议分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要与这种路线彻底决裂,另立独立路线的无产阶级政党,因为他们并没有形成完全有别于共产国际的另一种国际国内革命纲领,更不了解当时国际领导层内部托洛茨基一派与斯大林一派正在就同一个中国革命问题进行激烈的纲领斗争。

陈独秀少年故事

陈独秀少年故事

陈独秀少年故事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谱名庆同,青年时官名乾生,1879年生于安庆后营“一个小户人家”。

父衍中,字象五(1848——1881年)屡试不第,以教书为业,是个穷秀才,1881年在苏州教书时染上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这时陈独秀只有两岁。

母查氏,精明能干,疏财仗义,亲戚本家都称她为女丈夫。

陈独秀兄弟姐妹四人,陈独秀排行第四。

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写道:“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我记得家中有一个严厉的祖父,一个能干而慈爱的母亲,一个阿弥陀佛的大哥。

”陈独秀还写道:“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

他童年时,是随祖父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其课程《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稍长则学《四书》、《五经》。

这位祖父管教子孙是非常严厉的,人称“白胡子爷爷”。

当邻里的孩子哭闹时,只要一说白胡子爷爷来了,便停声不敢再哭。

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对自己的童年是这样描述的:我从六岁到八九岁,都是这位祖父教我读书。

我从小有点小聪明,可是这点小聪明却害苦了我。

我大哥的读书,他从来不注意,独独看中了我,恨不得我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他才称意。

《四书》、《五经》还罢了,我最怕的是《左传》,幸亏这位祖父或者还不知到“三礼”的重要,否则会送掉我的小性命。

我背书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最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

他不只一次愤怒而伤感的骂道:“这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从这段述说中可以看出,陈独秀从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很倔强的孩子。

他从《三字经》读到《左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他以后做人做事都是非常有用的。

1889年,陈独秀的祖父去世。

家里给他请过“好几个塾师”,他“都不大满意”。

到十二三岁时,只好由大哥孟吉教他读书了。

孟吉是府学廪贡生,也是中过秀才的学士。

中国近现代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陈独秀

中国近现代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陈独秀

晚年
抗战爆发后,陈独秀于1937年8月提前出狱他曾向中国共产党表示支 持,他曾向中国共产党表示支持,中共也曾发表文章《陈独秀
先生到何处去》,并曾提出只要陈可以承认当年的错误就 可以恢复党籍,但陈拒绝认错。
周恩来曾多次托人劝说陈独秀去延安均被拒绝,他拒绝出 任劳动部长,拒绝蒋介石出钱让他组织“新共党”,拒绝 胡适的邀请去美国,拒绝谭平山要他出面组织第三党的建 议。
于1927年7月被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 两年后被开除出党。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命运颇为坎坷、 经历非常丰富的传奇人物。
早年
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陈独秀出生,他2 岁时父亲陈衍中因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先后由 祖父陈章旭以及长兄陈庆元抚养成人,在家中学习 《四书》、《五经》。 1896年,17岁的陈独秀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但在次 年赴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試落榜,未能考中举人。 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 习法文和造船。同年与高晓岚完婚。 1898年,陈独秀赴东北嗣父陈昔凡处,1899年年底, 义和团在山东起事,于是陈独秀回到安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6月8日,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研究 室与监狱》,提出入监狱和入研究 室,是青年人生最高尚最优美的生 活。6月11日,陈独秀在城南新世界 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 9月16日保释出。
创立中国共产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 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 究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 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 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 产党上海发起组。8月22 日,俞秀松、罗亦农等人 在陈独秀家中成立了社会 主义青年团。
留学与办报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月 刊《青年雜誌》 ,次年更名为《新青 年》。创刊号上提出6个原则:

陈独秀的故事

陈独秀的故事

陈独秀的故事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

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

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秀没有想到。

这两个人是反对白话文的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姚叔节,均思想守旧,当初恨不得刨陈的祖坟,而此刻却为他说话。

认为陈“所著言论或不无迂直之处。

然其学问人品亦尚为士林所推许”。

若干年后,胡适还记得这件事,他在一封给陈独秀的信里写道:“在那反对白话文学最激烈的空气里,居然有几个古文老辈肯出名保你,这个社会还勉强够得上一个‘人的社会’,还有一点人味儿。

”两位老先生虽然抱残守缺,关键时刻,还是有些侠士义气。

正是这种侠士义气,才让人们看到黑暗社会里尚有一线光明,正因为“一点人味儿”,社会还是“人的社会”。

叶公超,民国著名外交家,恃才傲物。

鲁迅逝世后,他通宵达旦地读完了鲁迅作品。

虽不认同鲁迅的杂文,但十分欣赏鲁迅的散文和小说。

于是,他写就两篇长文《关于非战士的鲁迅》和《鲁迅》,极力褒扬鲁迅,认为其超越胡适和徐志摩远矣。

这引起胡适的嫉妒和不快,胡对叶说:“鲁迅生前吐痰都不会吐到你头上,你为什么写那么长的文章捧他”叶公超板着面孔告诉胡适:“人归人,文章归文章,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学的成就。

”叶公超与胡适是好友,而与鲁迅没有一点交集。

叶能够抛开投桃报李的小圈子,说真话,实属难得。

刘师培属古文学派,崔适属今文学派,上课时互相攻击对方,毫不留情。

凑巧的是,两个人在北大任教时,正好住在对门,两人相见,并不分外眼红。

每次都恭谦客气地互称对方先生,鞠躬作揖,礼让有加。

后人认为,这比“君子绝交,不出恶声”更有风度和雅量。

民国时期,正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真够黑的。

可是,侠义之风,犹如点点光亮,难说点亮黑暗,至少给黑暗撕开了几道小口子,让人感觉还是生活在“人的社会”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旧事
作者:孙郁
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19期
我一直奇怪的是,陈独秀的同代人很少回忆其生平细节。

相关的资料很少,晚年的行踪多亦难寻。

知识界对他一直有各种看法,否定者多,喜爱的有限。

初见他的,对其身上的气质印象颇深,和一般儒雅的读书人是不同的。

鲁迅的同学朱希祖之子朱偰在一篇回忆录里写道:“陈独秀那时在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也到我家吃过饭。

父亲请他上坐,谈着办《新青年》的事情。

母亲偷偷地去看一下,见陈独秀说话的时候,先挺一挺眉,眉宇之间有一股杀气。

客人走了以后,母亲对父亲说道:这人有点像绿林好汉,不是好相的。

你怎么和这些人打起交道来了?”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得出如此印象,那也可见陈独秀在一般百姓眼里的形象。

在五四文人留下的一些回忆录里,对他的描述都很简单。

人们不说或很少去说,大概和后来的政治气候有关。

陈独秀是个四面不讨好的人,所谓“国民公敌”者正是,但也有学者说过一些维护他的话。

1934年王森然出版了一本《近代二十家评传》,就写到了陈氏。

作者以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出现一个陈独秀是不易的。

向来中庸、老气的民族如果没有一两个斗士出现,那是悲哀的事情。

文中也写到了日常生活中的陈独秀:“先生本为旧家子,早岁读书有声,言语峻利,好为断制。

性狷急不能容人,亦辙不见容于人。

先生在沪与章秋桐(章士钊)……蛰居昌寿里之偏楼,对掌辞笔,足不出户。

兴居无节,头面不洗,衣敝无以易,并亦不浣。

一日晨起秋桐见其黑色袒衣,白物星星,密不可计。

秋桐骇然曰:仲甫!何也?先生自视,平然答曰:虱耳!其苦行类如此。


陈独秀的不拘小节,乃朋友的共识。

以温和闻世的胡适认为陈独秀的独断性和急躁性,是毁坏《新青年》以及新文人友谊的根由。

他觉得这是难以接受的情感方式。

陈氏身边的人,能欣赏他的尚可,否则大多要分道扬镳的。

他的个性甚至让人难堪,这是许多回忆文章中都提到的特点。

有关陈独秀的描写,都是支离破碎的。

许多形影都消散在历史的空洞里,后人已不复知之。

在现存的零碎片断里,我隐隐地感到他的气色:冷峻、沉着、机警而又迅急。

许德珩是北大学生,听过陈独秀的课,他在《我和陈独秀》中讲的那个故事,差不多把陈独秀的性格写活了:
“蔡元培到来之前的北大,校风很腐败,学生自由散漫,纪律松弛。

蔡到校后,力图改革,整顿校风。

陈独秀来校任文科学长,和蔡元培一起,积极推动北大的改革。


“陈独秀在整顿上课纪律当中,还与我闹过一场误会。

当时我们班上有一同学是黎元洪的侄子。

此人经常缺课,并叫人代他签到。

陈独秀不调查研究,误听人言,就把这件事记在我的身上,在布告牌子上公布我经常旷课,记大过一次。

我一怒之下,就把布告牌砸碎了。

陈独秀性情一贯急躁,他也大怒,对我的砸布告牌又记了一过。

我又把第二个布告牌砸了,并站在他的办公室门前,叫
陈独秀出来同他说理。

经过蔡校长调查,才知道是陈独秀搞错了,叫陈收回成命,并向我进行劝慰,此事遂告平息。


从处理事情的简单化的一面看,陈独秀实在不会协调人际关系。

后来创建共产党,也每每与周围人发生冲突,老于世故的那些手段与之是无缘的。

陈独秀的特长应是编刊物,搞学问,做政治领袖则少有计谋。

可他偏偏扔掉所长,用之所短。

《新青年》创刊不久,青年人的信雪片般地飞到编辑部,陈独秀那时候是热情回答各类问题的。

看他们的交流,则可见陈性格的一斑:细致、严格、庄重。

他不是草草做事的人,想问题都很深,解答疑团又颇为耐心。

有位叫毕云程的读者,在信的后部分温和地批评了陈氏改革社会的急躁心态,以为大可不必悲观,世间总会进化的。

陈独秀大概是动了感情,在复信里自省在“烈火焚居,及于眉睫”之时,说话不免“急不择语”。

我们这个民族,说起来有诸多悲剧性格。

陈独秀的生与死,与周围的环境多有不合。

如果打个比方,就是:鲁迅像个摸脉的人,觉出了其间的重病,且将其说出来;陈独秀呢,就像操手术刀的人,真的动起了剪子。

动了剪子,就要流血,生死难卜,是件冒险而又必做的事。

所以这后者更严峻、更残酷、更惊心动魄。

晚年的时候,陈氏不断与各类人物论战,几陷险境。

台静农曾以“洒旗风暖少年狂”为题,写陈独秀晚年的壮烈之气,真是让人动情。

在一封致台静农的信中,陈独秀表达了对学术的看法:“中国文化在文史,而文史中所含乌烟瘴气之思想。

也最足毒害青年,弟久欲于此二者各写一有系统之著作,以竟《新青年》之未竟之功。


晚年的陈独秀寓到学术之中,想的是《新青年》未竟事业,那里隐含着对政党政治上的绝望吧?政党政治需成千上万的人齐心合力去做。

但在他而言是殊难之事,可说碰得头破血流。

比之于章太炎、梁启超、章士钊诸人,陈氏一生未改年轻狂态,至死犹抱革命情怀,是鲁迅所肯定的那类人物。

我常常想,《新青年》同人分裂后,鲁迅对胡适、钱玄同、周作人均有过微词,和沈尹默、刘半农也十分疏远。

唯独未去抨击陈独秀,这里很有些意味深长。

章太炎、梁启超晚年喜谈学术,但对社会变革兴致已减。

周作人、钱玄同做了“隐士”。

陈独秀的晚年,入了监狱,仍不减锐气,是轰动一时的事件。

鲁迅写章太炎的文章,就有这样一段话,颇有余韵:“……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陈氏一生,论敌多矣:旧文人、官僚、军阀、教授、国民党、左翼文人、中国托派……几乎所有的阶层、团体都与之格格不入。

他的看事看人,亦有偏颇走眼之处,一生的失误可说不少。

可是大而言之,乃为了社会,小而见之,并非有丝毫的私心。

考其晚年形状,于贫困潦倒之中,仍不甘于沉沦,自省已身。

若说有真正革命气节者,当非他莫属。

(摘自《十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