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1-公开课-优质课(北师大版七上精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山行》教案 北师大版
第3课《山行》教案教学目标:(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
“撷”,是摘取之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
“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天的精华之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
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
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
“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他生活的时代唐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
杜牧的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
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
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苦心”说的是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
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刘熙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
其七言绝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3_山行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感情诵读。
2、一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生处”、“寒山”等,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1、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
诗人善于发现自然之美,或触景生情,或融情入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随古人一道赏景吟诗。
2、复习背诵上节课所学《赠刘景文》(示课件)师生齐诵。
3、《赠刘景文》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描写秋景的送别诗,唐代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最擅长写描写景物的古诗了,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杜牧去秋游吧--介绍一下作者(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杜牧(示课件)4、教师课件出示山行图(示课件),激情渲染:这是深秋的一天,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行驶在山路上。
山道两旁古木参天,红叶翻飞。
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
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学生自主理解课题的含义。
二、初读感悟、欣赏诗意1、听录音范读,生自由读诗(示课件),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你的快乐好吗?(生读)2、交流识字。
指导书写“枫,于”(示课件)。
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径---经---轻,于---干,猜一猜的方法,如:风吹树木枫叶红---枫,干钩“于”,加一加的方法,如:余+斗=斜,木+风=枫……3、过度: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了,学生自由练读(示课件),品析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生处”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示课件)“远上”:观察画面并提问: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的?只有一座山吗?谁能画一画呢?“斜”: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山行》一文,理解作者感受自然的心情,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法,并学会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启示。
2.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逐字、逐句、逐段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并能准确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山行》一文。
2.认识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法。
3.理解生命的意义,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启示。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感受自然的心情,并能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启示。
2.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课前预习、理解、思考、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文本主旨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2.阅读理解、分析、对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比喻、夸张、意象等语言技巧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教师的解读和讲解,让学生从多个视角深入理解文本。
3.小组学习与个人总结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讲解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你们最近是否有在户外散步或者登山的经历?”“当你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象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和情感?”由此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象的兴趣和好感,引导对本文主旨的思考。
2.预习导入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课文,并让学生看一下题目——《山行》。
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预测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手法等。
3.钩子引出老师藏在教室窗外一张卷有“山行”的纸。
老师让学生先看窗外的山以及纸上的“山行”,在对这两者的描述和解释中,体验描写和抒情的不同。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山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山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上《3山行》word教案 (1)
《山行》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扫清字词障碍。
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诗的韵味,思索诗歌哲理。
”“欣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诗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评价任务:1、通过诵读,初步理解诗意,完成目标一。
2、品味诗句,感悟情理,完成目标二、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
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让我们随杜牧一起顺着山路而上,走进深秋的山林。
学生齐读诗文。
二、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
晚唐一位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检查《助学》的预习积累。
三、交流研讨:初读:识秋物,赏美景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听读时在诗中画出)明确: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明确:霜叶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4、正是这样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明确:停车驻足5、让作者停车驻足的是霜叶的红,“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明确: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让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设计】《山行》
《山行》《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3、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4、教育同学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景,乐观面对人生的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中描绘的秋色,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1、 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其他诗歌;2、 ppt 课件;3、熟读背诵这首诗。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课:秋天有美丽的景色,秋天有累累的硕果。
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李白则把秋天描绘得十分苍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毛泽东把秋天写得改天换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看杜牧把秋天写得多么的富有生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关于作者。
3、关于诗歌的知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己试读。
2、听读《山行》,掌握正确的读音,并划分朗读节奏。
3、读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内容。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四、透过意象,感受诗情: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或“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句式说话。
《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教案设计)
《山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还是得注重量的积累,只有大量的阅读背诵古诗词,方能厚积薄发。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仍是背诵。
难点:学习并体会本诗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法:诵读为主教学过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被后人成为“小杜”,以区别杜甫,他和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诗的题目是“山行”,即山中行走,交代了地点。
2、诵读本诗。
⑴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正音。
⑵学生自读。
明确:寒山,深秋时的山。
石径,石头铺的山路。
斜,读作xiá。
生处,深处。
坐,因为。
红于,比……红。
⑶找5—7学生分别读这首诗。
三、分析前二句学生齐读前两句。
1、诗的第一句写到了哪些景物?明确:是的第一句写到了山,山路(石径)。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写出来山路的绵长,山的深远。
“寒山”点明了山行时的季节时令,暗示了秋山的颜色。
“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2、诗的第二句斜写到了哪些景物?学生读本句,找出关键字。
明确:这句诗写到了云、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发现在白云飘渺的地方有人家居住。
这里的“人家”照应“石径”,白云缭绕证明山很高。
3、(讨论)有一种版本将“白云生处有人家”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认为“生处”与“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明确:“生处”和“深处”都给人以朦胧飘渺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以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感。
因此,“生处”好于“深处”。
四、分析后二句。
学生齐读最后两句诗。
1、诗人在这崎岖不平的山路中穿行,很是疲惫,按常理说看到“白云生处”的人家时,应该欣喜若狂,到那里去歇脚。
在第三句诗中,诗人却停了下来,为什么呢?明确:诗中有交代“停车坐爱枫林晚”,只是因为喜欢这枫林晚景。
山行优质课教案模板7篇
山行优质课教案模板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方案、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learning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pla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山行优质课教案模板7篇教案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成功的教案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山行优质课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七上《山行》word教案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题:《山行》课型:新授上课日期:20XX年9月24作者:陈娟单位:滕州市尚贤中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山行》(1课时)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近体诗2.反复诵读诗文。
相关课程标准:通过反复朗读,意会该诗的诗意、诗情。
这首诗的主要学习点在作者个性化的立意:作者从独特的角度观察秋天,感受秋天,表达自我,不仅要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自己在那一时、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话语。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及近体诗。
2.通过重点语句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背诵、默写诗文。
评价任务:1.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等手段,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3.能有感情的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老师强调)三、检测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及近体诗四、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2、指导朗读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背景音乐,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
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3、自学古诗。
(1)抓住关键词“寒”、“斜”、“坐”、“霜”、“于”、等词语,用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4、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五、赏析诗歌再读全诗,思考:1. 本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找出来)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有一种版本将“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
你觉得“生处”与“深处”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你认为《山行》中哪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并且千古传诵?为什么?5. 这首诗和一般写秋诗在意境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第3、4、5题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老师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六、写一写找四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这首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默写并互相批改。
《山行》课件-公开课-优质课(北师大版七上精品)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 的地方。
句解:在白云飘浮的地方 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和“白云深处” 比较:
“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 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 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 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 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句解:四周枫叶如火,更显 得红叶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 月的花,所以诗人被这美景吸 引住了,停下车来观赏。
思考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 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 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 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 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山
杜牧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xiá)
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 解诗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 石头小路 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 斜:
的意思。 句解:在深秋时节的山上, 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 方。
“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 千古名句?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 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 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 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 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 。落脚在红色,强 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 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 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 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 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 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 “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 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山行》教案1北师大版
山行教材分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1、激情导入: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
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4、揭题解题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
山行》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北师大版七上精品)
山行》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北师大版七上精品)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研究生字“径”和“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理解;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谈话释题1、老师喜欢古诗,因为古诗有特别的美。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晚唐时期著名诗人XXX的《山行》。
XXX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
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
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发问。
二、默读古诗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1、读第一、二行: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通向深秋的高山,那白云飘动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1)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学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1、导语激情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
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
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山行》教案1 (1)
《山行》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中流露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美丽的金秋。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3.体会诗歌中流露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美丽的金秋。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世有“小李杜”之称,《江南春》《泊秦淮》《山行》均为传世名作。
2.基础字词寒山:深秋时的山。
白云生处:漂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经霜的枫树叶。
红于:比…还红。
3.吟按照诗的个性和自己的体会吟读。
比朗读更慢、更有味道、更读出感情地读。
4.译山路向上延伸弯曲又倾斜,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里的枫林晚景,红艳艳的枫叶胜过二月的红花。
5.绘请发挥想象,将这幅秋景图描绘出来。
远处,一道蜿蜒的石径,盘旋迂曲,往上伸延。
山顶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依稀望见一些竹篱茅舍,使得幽深寂静的山中显得颇有生意。
近处,路旁的山坡上,枫林一片,在夕阳的映照下,那经霜的枫叶如丹似霞,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三、研读课文1.品(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深秋。
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诗人笔下的这幅秋色图,给人怎样的感受?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林秋景图,一反寂寥冷落的悲秋格调,赞颂了让人喜爱的秋天。
(3)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红于”说明枫叶之“红”是春花不能比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是内在的精神、气质美。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上《山行》PPT课件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 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白云生处和白云深处比较:
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 那地方比较高。)
句解: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 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 比·········还红
作者:杜牧
春
夏
同学们,一年四 季,你最喜欢哪 个季节?为什么
秋
冬
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 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 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 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秋季 的名诗。
同山上满山遍野, 一片火红,你 们想不想去看 看那山上的红 叶,那就随我 到北京香山公 园一游吧。
画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山路绵长 山势高缓
远景
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飘浮 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 喜爱枫林 难抑惊喜
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点明原因 揭示中心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歌颂了枫叶不 畏严寒的精神。
霜
停
白
远
叶
车
云
《山行》 (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山行》(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即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反复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根据诗歌意境,能够借助想象,运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歌画面。
4. 歌颂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乐观向上的精神。
【资料助学】1、作者: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
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
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自学导航】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2、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3、根据学法自学古诗。
(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点拨: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山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山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教学设计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
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
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
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
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
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
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
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
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
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
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
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
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
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
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
(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
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
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