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建议: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 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细化至每一门课程。
2. 强化通识教育。
按照国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教育的要求,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推进专业教育。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 强化实践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课程标准1. 明确课程目标。
每门课程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 精选课程内容。
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精选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教材,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前瞻性。
3. 加强课程整合。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整合相关课程,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4. 注重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5. 推进课程评价。
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反馈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总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需要从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
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
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
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
加快 人 才培养模 式 和课 程体 系改革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 , 程 体系 与教 学 改 革是 核 心 内容 。 改革 的 目标 课
取决 于 社会需 要 、 人需 要 和职业 发展 需求 , 高等 个 使
教育更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 , 根据 目标和需要
整合 选 取知识 内容 , 据 目标 与 内容 确 定 授 课 的方 依 式 和方 法 , 通过 课 程评价 检验 目标 是 否实现 、 形式是 否合 适 、 内容是 否 合 理 。人 才 培 养模 式 和课 程 体 系 改革 还应 处理 好通 才 与专 才 的关 系 、 论 与 实 践 的 理 关 系 、 术性 与技术性 的关系 。 学
[ 关键词 】 人 才培养模 式; 课程体 系改革 ; 学分制; 网络教学 ; 工程 ; 质量 实践教 学
[ 中图分类号】 G4 [ 6 0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7 — l ( l) — 04 0 64 62 2 2o 06 — 3 oo 2
提高教学质量 , 是高等教育发展 的核心任务 , 也 是建设 高水 平大 学 的基 本要 求 ; 体现 了国家需求 , 人
民需要 , 同仁共 识 。近年 来 , 为把 河 北 师 范 大学 ( 以 下简称 : 校 ) 成 国内一 流 、 特色 、 我 建 有 高水 平 的新 型
自20 年 3 06 月起 , 在教育部 的热情关 怀、 河北
省教 育厅 的强 力推 动和 直接指 导下 , 校 实施 “ 岗 我 顶 实习、 置换 培训 ” 职前 职 后 一体 化 教 师教 育 新 模 式 , 启动 了顶 岗实 习支 教工 程 。截 至 目前 有 1 期 2 个 1 1 专业 的近 100 师范 生到 全省 1 个 地 市 8 个 10 名 1 O多 县市 的 20 10多所 县 以下 基层 中学 接 受 一 个 学 期 的
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进度及预期效果
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进度及预期效果一、项目建设进度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分三个阶段,总体进度安排如下:第一个阶段(2008年4月—12月)启动项目申报与前期建设,完成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在省教育厅、财政厅的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编制建设方案,制订建设项目任务书,并通过专家论证。
制订和完善项目管理的保证体系和相关制度,确定项目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参与示范院校建设,将建设任务落实到人。
全面启动2008年建设项目,按月落实实施计划,以工作周报、月报表的形式检查项目建设进度与质量情况。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完成4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调研报告;通过与行业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建立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院级精品课程13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门,编写工学结合特色高职教材10部。
(二)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实训条件建设各子项目的论证和实施方案的制订。
完成对所有新建项目的布局规划。
完成实训室新建项目6个,完成改扩建实训室项目6个;新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新建11个校外实训基地。
(三)教学团队建设1、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出台和修订完善学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启动院级“教学名师”、“技能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引进和聘用“襄江能人”。
2、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2名,引进和培养“双师”素质骨干教师9人。
选送27名教师到国内外一流技术大学进修,到企业顶岗实践。
聘请“楚天技能名师”1名,聘请“襄江能人”42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
(四)对口支援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对口支援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民政职业技术学院3所职业院校,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指导实训基地建设。
开展各类岗位职业技能培训7200人次,鉴定4000人次,师资培训100人次。
(五) 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初步完成教学资源库管理软件的开发或升级,对现有课程包、实训包与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源进行整理并分类入库。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施计划方案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论证可行性分析报告(一)行业背景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更新很快的行业,表现为市场规模大,发展势头迅猛。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装饰企业约有30多万家,从业人员近3000万,行业年增长速度持续在18%以上,行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
建筑装饰行业属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装饰行业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装饰热”会持续升温,再加上装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计理念的不断推陈出新,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以及由于制度性变革带来的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私人拥有住宅比例的提高,建筑装饰行业呈现出持续、迅猛增长的势头,成为成长性最好的新兴行业之一。
从2005年开始武汉的房地产行业的热度不断攀升,全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城镇居民个人拥有的住房数不断上升,“装饰热”维持高温不降。
这些都带动了武汉建筑装饰专业的发展。
而目前,武汉从事建筑装饰业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美术专业转行而来,虽然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但建筑装饰行业属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加上装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计理念的不断推陈出新,美术专业人员无法真正成为建筑装饰的行家里手。
另外,每年武汉市的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足500人,建筑装饰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赣中极少,造成本地专业的装饰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室内装修基本上还是处于游击队的状态。
我校座落在中心城区位优势明显,一是武汉市是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约为4000万人左右,住宅需求量很大,装饰市场潜力和规模庞大;二是武汉市是赣中建筑装饰材料的集散地,集中了三家规模很大的建筑装饰材料市场;三是装饰行业企业最为集中,且数量较多,约为300多家中小企业,实习和就业空间大;四是在装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新风格和新设计理念的借鉴、推广和应用上,武汉市起着最前沿,扮演着引领赣中装饰潮流的角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一、培养方案的优化1. 人才专业培养定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本专业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又需掌握一定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以后工作的接轨和职业应用。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足。
从目前的学生就业反馈来看,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并且在同类的兄弟院校及二本院校里,我们并没有别明显的优势。
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旧版的培养计划存在的缺陷,教研室人员通过实地参观、电话咨询、文献调研、网络搜索等方式对兄弟院校,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及相关文件进行调研。
确定了新培养方案的定位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学构建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对应的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讲授大纲相衔接,体现一专多能的思想,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形成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如何能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和就业零距离对接,根据人才定位,最终确定本专业新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冷热源、供热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教育特色凸显”的教学理念为引导,培养“一专多能”应用技术型人才。
努力建立以施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的培养目标,辐射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相关职业岗位群。
力求达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工作化,课业文本情境化,在课堂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一、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 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2007 年以来,学校与 ABB、格力、菲亚特、重庆国贸豪生大酒店等大型企业签订长期校企合作协议。
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专项合作,建立由企业冠名的校企合作教学班,采用“2+0.5+0.5”、“2+1”等教学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
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明确课程设置,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企业的生产现场,采取委派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任教等方式共同开展人才培养。
在企业资助激励机制下,学生经过在校和在企业的强化培训再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操作,达到专业化技能训练的效果,适应合作企业专项人才需要。
2. 以校为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实训基地严格按照企业“6S”制度进行布局管理,使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保持高度一致。
通过教学计划的设置,实行“两周理论+两周实习”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各环节实习教学相结合,使教与学紧密结合。
3. 以厂为校,把课堂安排到企业生产一线学校与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工(重庆)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在 20 余家大中型企业广泛建立起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校外教学实习、定岗实习,将课堂扩展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4. 大力开展产教结合,将企业生产实际融入教学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市内外大中型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大力开展为企业的外协加工工作。
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先进设施设备等软硬件资源,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产教结合,并将之纳入到学校骨干专业的实训教学计划之中,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完美结合。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实效1. 定向培养硕果累累近三年来,学校深入开展工学结合工作,累计开办企业冠名班 16 期,为 ABB、上菲红、格力等知名企业定向培养学生 1081 人,收到了显著效果。
同时,ABB(中国)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立了贫困生助学金制度。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先进制造技术 , 使生产 组织、 制造工艺、 制造方法等
方面都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
5 加强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积极 组织课外科技活动 ,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 学生科技活 动成效显著。 二、 制定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
培养, 我们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专业
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的培养。众所周知 , 些专 这 业方向之间是以公共基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的。 因
此 只要 基础 知识厚 实 , 重视实 践性环 节 , 再辅 以适 当
的专业知识 , 使所培养 出来的人才适应宽 口径的要
求, 按照社会和国家经济建设需求 , 改进教学方法 ,
・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周期是有限 的, 要在短 短的 四年时间内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 的复合型人才 , 不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4期
高等教 育研 究
20 0 6年 1 2月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蔡长韬 朱维兵
优化课程 体 系结构
周利平 陈守强
(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 自动化学院 四川成都 6 03 ) I 10 9
摘 要: 机械 工程与 自动化的人 才培养改革方案 , 应从 适应社 会需求 出发 , 以机 电复合型 人 才培养为 出发 点 ,
( ) 三 加强工程 实践性 环节的培养
决制造工程问题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 同时解决 好多学科知识的集成 问题 。基于这样 的理念 , 机械
探 索人 才培 养的新 型模 式。我们 经过几年 的实践 , 系统地探 索 了一条 进行 专业改革 和课程 建设 的途径 , 较 较好地 满足 了 才培 养的需求 , 拓 宽专业 口径 , 人 即: 优化教 学计 划 , 强 工程 实践性 环 节的训 练 , 养 学生 的综合 设计 能 加 培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资料
二、重点建设内容、进度和资金安排(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1)建设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和服装专业职业标准,工学结合的“课岗证融合、教学做合一、技能渐进”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内容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专业岗位群以及岗位能力要求,完善“学工一体、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及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依托现代艺术设计行业,兼顾其他几个行业,分类推进校企合作,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扎实、实用性强的服装专业人才。
③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中高职衔接“3+2”“2+3”、“5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紧密衔接,制定“3+2”“2+3”、“5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建设(1)建设目标根据高职高专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装专业岗位需求,构建适合于服装制造业、各类设计公司、杂志编辑、服装销售、电视台、演出公司、摄影、婚纱、化妆、行政事业单位等10大行业需要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超市”,实现以岗位课程代替学科型课程,学科型教材转换岗位型教材,促进学生对口就业率的提高;加强服装技能资格考试学科的课程建设,为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设内容①特色课程建设。
建设《服装结构与工艺》、《成衣设计》2门培训教材,校企合作开发《常见服装款式裁剪实训》1门行业特色实训教材,形成比较完整的特色课程体系。
②建设面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和教学互动SPOC慕课平台(兼容PC)及1门基于SPOC慕课平台的微课资源包。
③建设《电脑时装画技法》、《立体裁剪》等2门服装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数字化资源库,包括教学设计、课件PPT、部分教学视频、教学动画、教学游戏、教学案例及校本教材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实践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西安*****学院“X+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实践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为使我校“X+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推进,将“1”环节(即累计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规范“X+1”教学实践项目各环节的教学与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组织保障(一)成立教学实践项目工作小组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组员单位:教务处二级学院实训与就业指导中心财务处人事处资产处(二)各组员单位职责1.各二级学院负责各类实践教学项目的调研、计划制定、申报、实施、管理及考核工作,校内实验(训)室的建设工作。
2.教务处负责项目的审查、实施协调、管理与监督工作。
3.实训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审查指导与联系协商;配合做好实习期间的协调工作。
4.财务处负责对各类实践教学项目经费预算的审核、账务指导和报销。
5.人事处负责各类实践教学项目专职教师的课时统计及外聘教师课时费发放。
6.资产处负责校内各类实践教学项目所需器材设备的督办。
二、项目实施与管理(一)立项调研实践教学项目强调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各二级学院需结合专业特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分析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在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等开展广泛调研,选定实践教学项目,制订实践项目书。
(二)项目书内容(格式详见附件1)1.名称:根据项目内容拟定,能基本反映项目主要内容的项目名称。
2.时间:项目开展起止日期或所用课时数。
3.目标:明确对学生进行该项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4.实践内容安排:明确实践进度表,2—4学时/进度。
5.经费预算:列出支出明细(专职教师只写明工作量,不列入经费总计)。
6.管理保障:主指实践内容实施过程的监控考核和校外实践学生安全问题;7.其他:指其他需要的支持条件,如班车等。
(三)项目申报程序及要求1.二级学院院长或教学副院长审定项目计划之后,签字盖章报送教务处。
优化课程体系建构方案模板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体系建构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方案旨在优化课程体系建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方案目标1.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2.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3.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统筹协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 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团队。
三、方案内容1. 优化课程结构(1)根据教育改革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2)优化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课程内容(1)更新教材,选用高质量、前沿性的教材,提高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2)加强课程内容创新,融入最新科研成果,提升课程内涵;(3)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提高课程实用性。
3. 优化教学方法(1)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团队;(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 优化课程评价体系(1)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评估课程教学质量;(2)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加强教师教学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实施步骤1. 组织调研,明确课程体系建设需求;2. 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明确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方法等;3. 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4. 开展课程评价,持续优化课程体系;5. 定期检查,确保方案实施效果。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2. 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程体系建设顺利进行;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4.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课程体系建设氛围。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施计划方案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论证可行性分析报告(一)行业背景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更新很快的行业,表现为市场规模大,发展势头迅猛。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装饰企业约有30多万家,从业人员近3000万,行业年增长速度持续在18%以上,行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
建筑装饰行业属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装饰行业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装饰热”会持续升温,再加上装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计理念的不断推陈出新,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以及由于制度性变革带来的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私人拥有住宅比例的提高,建筑装饰行业呈现出持续、迅猛增长的势头,成为成长性最好的新兴行业之一。
从2005年开始武汉的房地产行业的热度不断攀升,全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城镇居民个人拥有的住房数不断上升,“装饰热”维持高温不降。
这些都带动了武汉建筑装饰专业的发展。
而目前,武汉从事建筑装饰业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美术专业转行而来,虽然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但建筑装饰行业属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加上装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计理念的不断推陈出新,美术专业人员无法真正成为建筑装饰的行家里手。
另外,每年武汉市的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足500人,建筑装饰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赣中极少,造成本地专业的装饰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室内装修基本上还是处于游击队的状态。
我校座落在中心城区位优势明显,一是武汉市是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约为4000万人左右,住宅需求量很大,装饰市场潜力和规模庞大;二是武汉市是赣中建筑装饰材料的集散地,集中了三家规模很大的建筑装饰材料市场;三是装饰行业企业最为集中,且数量较多,约为300多家中小企业,实习和就业空间大;四是在装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新风格和新设计理念的借鉴、推广和应用上,武汉市起着最前沿,扮演着引领赣中装饰潮流的角色。
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面临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的需求。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我们制定了以下人才培养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方案内容1.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理论学习,我们将实行以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内容的优化我们将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和创新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3.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创新项目和实践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
4.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与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需求,并为他们的就业做好准备。
5.学生评价体系的改进改进学生评价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减少单纯的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培养。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究和实践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个性化培养计划的制定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进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他们的培养课程和实践机会。
8.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
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三、实施方案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成立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推动方案的实施。
2.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
5.1.1近三年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方案、实施、总结等材料
5.1.1近三年各专业⼈才培养模式改⾰⽅⾯的⽅案、实施、总结等材料专业⼈才培养模式改⾰⽅⾯的⽅案、实施、总结等材料教育的核⼼问题是⼈才培养模式问题。
优化⼈才培养模式是⾼职院校实现根本任务和提⾼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才培养模式是在⼀定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标⽽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构造样式和运⾏⽅式,包括培养⽬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法、教育形式、培养制度等要素。
⾼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但⽬前⾼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与企业⼈才需求的⽭盾⽇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产实际脱节。
依托⼯学结合推进⼈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难题的有效⽅法。
⼀、⼯学结合⼈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从1991年10⽉17⽇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学结合”,到2005年10⽉28⽇《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的⼈才培养模式,⼤⼒推⾏⼯学结合、半⼯半读制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范性⾼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学结合作为⾼等职业教育⼈才培养模式改⾰的重要切⼊点。
⼯学结合⼈才培养模式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的全⾯素质、综合职业能⼒和就业竞争⼒为⽬的,利⽤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参加实际⼯作相结合的⽅式,培养适合不同⽤⼈单位需要的⾼素质、⾼技能⼈才的培养模式。
推⾏⼯学结合,⾼职院校可以把企业对⼈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最⼤限度地付诸于培养⽅案和教学实施当中,使⾼技能⼈才的培养⽬标细化到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企业可以通过参加教学活动,参与⼈才培养过程;学⽣可以在⼯学结合中最⼤限度地接触未来岗位。
⼆、数控技术专业⼯学结合的“专业车间”⼈才培养模式改⾰⽅案⽬前,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精确⾼效塑性成形技术、优质清洁表⾯⼯程新技术、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泛使⽤,以及⾼精机械加⼯⼯艺等多种新⼯艺的应⽤,纯机械制造的份额越来越少。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1. 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变革,高等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成为当今重要议题之一。
2.目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体目标包括:•设计并实施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研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强化行业导向和职业素养培养;•加强跨学科和综合性能力培养。
3.改革措施3.1 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通过设计不同层次、专业和修读要求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措施包括:•推行选修课程制度;•开设跨学科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
3.2 学生研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和实践能力,采取以下措施:•设立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实习实训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3 行业导向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加强行业导向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需要:•与企业合作,建立双向联系,开设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注重职场道德、沟通技巧等非学术性素养的培养。
3.4 跨学科和综合性能力培养为了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开设跨专业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提供综合性项目,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
4.效果评估与持续优化在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效果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优化。
评估指标包括: - 学生就业率、升学率及毕业后就业质量的提升; - 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 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等。
5.结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培养、行业导向和职业素养以及跨学科和综合性能力培养等措施来实施。
持续进行效果评估和优化将确保改革取得良好成果,为社会培养更加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全文)(二)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全文)(二)引言概述: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为了提升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析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方案,并提出相应的小点作为支持。
一、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1. 设立基础课程,打好人才培养的基础2. 引入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3.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4. 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程的吸引力5. 提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促进互动学习二、构建实践环节与实习基地1. 设立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2.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提供实习机会和项目合作3. 推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经验4. 定期进行实习跟踪与评估,改善实习质量5. 加强实践指导与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经验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2. 建立教师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3.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学实践经验4.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5. 进行教师评估与激励,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四、完善评估与监控机制1. 建立全面评估体系,评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2. 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3. 设立学生发展档案,记录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4. 组织定期的质量评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5. 加强同行评估与对外评估,提高人才培养的品质和水平五、建立良好的跨学科合作机制1. 设立跨学科课程,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2. 加强院系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3. 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提升综合能力4. 设立学科交叉导师制度,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顶尖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总结: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构建实践环节与实习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估与监控机制以及建立良好的跨学科合作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二级子项目名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
项目建设责任人:
一、建设团队人员组成:
二、建设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能够包括四层涵义:
(1)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设思路如下:
进行企业调研和国内外同种专业比较研究→确定现阶段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分析现用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以形成新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建设,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形成一整套新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经过试使用,经过完善和修改,完成最终的建设任务。
三、建设目标
进行专业建设调研,形成特色鲜明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调研报告及调研资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监控与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四、建设主要内容
1.构建工学结合的“岗位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形成适应新时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学生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特色所在。
要构建与本行业领域需求的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就要深入行业,全面开展职业岗位分析,构建工作任务分析表,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取舍、重构和序化课
程内容,根据认知规律和高职教育特色构建教学计划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经过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调研、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表的构建、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重构与序化等大量调查、分析、研讨、教研等工作后,确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领域需求。
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教育教学规律、认知规律和高职教育的特色,对所设置的主要课程及主要实训项目构建专业课程框架,理清各课程、实训之间的先后顺序。
再根据学院对培养方案文本格式的要求,科学编制专业教学计划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改革。
探索并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运用案例教学模式、工学结合实训操作模式,积极采用小组学习、模拟演示、现场参观、实践操作、企业实习等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
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要上校园网开放,实现校内优质资源共享。
4.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的当务之急,也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进行广泛深入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从“必须”、“够用”着手,开发出核心必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环节,确保教材、教师、课程、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保持一致。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以专业市场调研为前提,合理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经过对学生实践职业能力归纳分析,进行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整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实训项目,最后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5.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体现刚柔相济的原则。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能有效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完成。
五、建设工作进度
1. .3完成工作小组构建;
2. .4~ .6完成企业调研和国内外同种专业比较研究;
3. .7~ .8分析现阶段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分析现用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4. .9~ .12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整合课程形成新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