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合集下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和创新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1.实施学科交叉培养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人才,可以实施学科交叉培养。

具体措施包括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跨学科研究的场所和资源等。

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可以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他们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实施学科交叉培养的效果很明显。

首先,可以培养出跨学科的专门人才,适应多学科的实际需求。

其次,学科交叉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更具竞争力。

此外,开展学科交叉培养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推动学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2.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课程为单位,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设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很显著。

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容易适应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

另一方面,项目化人才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更能胜任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3.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展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计划等,培养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有着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它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在这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其实施效果。

一、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1.推行项目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实施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更符合职场需求。

2.提倡问题导向学习: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开设跨学科课程1.组织跨学科团队教学: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为学生开设课程。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增设跨学科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外,增设一些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等。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1.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教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配备相关实践教学设备和实验室。

实施效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实习实训的组织和管理: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实效。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创业孵化服务。

实施效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指导。

实施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

以上措施的实施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

3.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更具综合素质。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措施:1.产学研结合: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实践基地并与企业进行产业对接。

教育机构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也可以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科研机构可以与学校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2.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课程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引入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践项目:通过开展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团队合作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可以通过分组作业、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5.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认证。

二、实施效果:1.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实施个性化培养,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科研水平提升:与科研机构合作,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和综合实践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育质量提高:通过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的满意度和就业率也相对提高。

4.教学质量提升: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开展综合实践项目,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5.教育机构影响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教育机构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教育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能够得到更多教育机构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等具体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果。

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不断和创新。

在1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引入多元化课程设置: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引入多元化课程。

不仅包括专业课程,还应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提供实践机会:开设实践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实习、项目实训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建立创新项目申请与评审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

提供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

4.强化实用性教育:注重实用性教育,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训设备和实验室,让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

5.构建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和辅导。

导师将起到指导和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并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和职业发展。

6.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的变化,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7.提供创业支持:为有创业倾向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

建立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资源,推动其创新创业。

通过以上的具体措施,可实现1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果如下:1.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更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2.培养创新思维:参与创新项目和实践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3.提高就业竞争力:强化实用性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增加就业竞争力。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说明专业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原则,依托园艺学优势学科带动园艺本科专业发展,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利用装备先进的学科创新平台提升本科实验教学条件,构建了基于学科与专业融合的园艺本科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1依托一流学科构建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1坚持因材施教为基础,精准定位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坚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举,因材施教为基础,园艺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农业、商贸、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相关的教学与科研、经营与管理、技术推广与开发等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2实施“老带新”多举措园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素质提升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各类培训会议,建设一支科研有方向、专业知识而宽、创新素质强、教学效果好、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一流教师队伍,每年派出300余人次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合作交流。

学科还聘请知名校友为特聘教授,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各企业、生产一线优秀人员为本科生授课。

坚持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实行“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法,每名教授指导1-2名青年教师,以保证建立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课程组和教学团队。

采取各种措施,激发专业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学科前沿、专业动态、产业动向、创新创业案例等方面的内容,引导教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注重因材施教。

1.3建立“多样化、创新型、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园艺专业坚持以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进行建设与改革,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以及园艺的发展趋势、发展动态和研究热点等内容,构建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创新型”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创新型、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也需要不断创新和。

本文将介绍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措施1.引入实践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引入实践教学。

例如,增加实验课、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强化实践培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可以加强实践培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竞赛、项目研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进综合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应用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

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学校可以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这种实习实训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1.培养了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培养的创新措施,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他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实训环节,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了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前适应了就业环境。

这样的实习实训经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简历,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

3.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需要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学生在项目研究、竞赛等活动中需要与团队合作,这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教学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

省教育厅希望各高校充分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示范效应,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项目建设有机结合,立体化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多年来,我们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专业的特色化建设,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专业特色。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过程中,我们作了如下实践与探索:制定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思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基本定位,以工程机械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为特色,在保证机械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之路,重点对学生进行CAD/CAM的开发和应用能力训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开发能力。

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全面推进专业建设。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1)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方案。

自2008年11月经省教育厅审批,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以来,学院成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的日常管理、协调、落实。

同时,确定了建设进度。

明确了年度建设任务的承担和责任。

从而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起到了保障和导航作用。

2)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在原有教学管理体系基础上,加强教学管理体系的基础建设。

包括:在课务管理标准化、考务管理流程化、教学档案管理电子化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师交叉听课制度,同时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结对制度、开设优秀任课教师观摩课等,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实行公开课、学生评教、教学评估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评优制度,完善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体系,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食品加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个行业不再是单纯的食品工业,是一个集理、工、农等学科相关知识为一体,边缘性和综合应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

我国自加入世贸以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既获得了更多的商机,有助于增强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出口问题。

因此,21世纪不仅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更大,而且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适应新形势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以来,一直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改革,挖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辽宁医学院“厚德修身,精术济世”的教育思想,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一)科学认识创新内涵,解决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明确创新具有多元化的时代特点,因为创新不仅仅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也包括了体制和机制、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创新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创新也具有普遍性,创新并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人类最普遍的行为。

还要明确创新人才的素质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结构的有机统一。

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是指导思想问题,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观念,以整个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时,明确创新具有普遍性和可培养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宽厚的基本理论,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课程内容体系研究该部分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部分还可由各专业教师针对具体课程继续展开研究,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如有更为系统的体会与认识,可着手教材的编写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说明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说明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说明一、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开展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网络课程等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降低,方便新时代下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满足。

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互动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推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和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问题导向的学习和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有所欠缺。

创新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企业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了解行业需求,提前适应职业环境。

四、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较大,传统统一的培养计划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此,创新的具体措施之一是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和优势的了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特长。

上述措施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提高。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问题导向的学习以及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其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再次,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学院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具体措施在教育理念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开展学分制改革,设立创新学分,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和个性化培养的机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开展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投身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

在培养目标上,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紧密结合东北地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学人才有非常迫切需求的实际以及学校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突出培养服务于基层的基础知识牢、临床技能精、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快、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在培养思路上,遵循“整体优化、学科交叉、协调发展、质量为本”的原则,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坚持质量为本,以优良的师资、坚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教学条件,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接受全面的优质教育和实现个性培养,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高尚医德医风的合格毕业生。

在课程设置上,为达到培养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这一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

压缩必修课总课时,增设选修课,特别是人文、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验实践课课时。

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了“思想道德及人文社科课程、自然科学及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4个课程模块。

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形成性评价机制和临床实践考核体系的重要性。

改革传统考试方式侧重于知识掌握情况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开展侧重于能力和表现的形成性评价。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旅游管理专业注重专业特色的打造及实施过程的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1、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走“校企合作”之路,探索出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使人才培养真正地面向市场。

3、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出发,构建培养学生较强应用能力的特色鲜明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以企业标准和社会考核来深化证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教材选用、课堂讲授和课程安排上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二是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重新组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各门课程的要求,适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

三是加快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和社会化改革,实现培养学生零适应期。

4、采用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教材体系。

5、探索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考试考核评价方法。

6、形成结构合理且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1、构建基于综合素质提升和实践能力导向的“双轨双能”人才培养模式“双轨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双轨”是指并重相融的理论知识传授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双能”是指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既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种模式的特征在于既体现了本科生人才培养的特征(区别于“高职生”),又能与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相适应,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这种模式的具体思路从以下几点可以体现出来。

2、目标准确,面向区域,定位于应用,找准“空隙”,专业培养定位在产业链的末端。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主要培养面向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本着立足鞍山、服务辽宁、辐射全国的培养定位,主要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服务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一、培养方案的优化1. 人才专业培养定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本专业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又需掌握一定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以后工作的接轨和职业应用。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足。

从目前的学生就业反馈来看,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并且在同类的兄弟院校及二本院校里,我们并没有别明显的优势。

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旧版的培养计划存在的缺陷,教研室人员通过实地参观、电话咨询、文献调研、网络搜索等方式对兄弟院校,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及相关文件进行调研。

确定了新培养方案的定位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学构建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对应的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讲授大纲相衔接,体现一专多能的思想,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形成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如何能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和就业零距离对接,根据人才定位,最终确定本专业新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冷热源、供热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教育特色凸显”的教学理念为引导,培养“一专多能”应用技术型人才。

努力建立以施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的培养目标,辐射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相关职业岗位群。

力求达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工作化,课业文本情境化,在课堂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1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3.1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河南工程学院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区建设,以及煤炭行业、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具体措施及效果如下:1、依托我校煤炭、纺织优势,凝练专业培养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虽然是我校的一个较年轻的工科专业,成立于2011年,当年正式招生。

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我校在1954 年就已成立了化学化工教研室,承担染整技术、纺织、化纤、地质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煤炭、纺织特色。

因此,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至今,一直依托河南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凝练专业培养特色,从培养方案2011版、2013版的煤化工、精细化工两个专业方向,到培养方案2015版只设置煤化工一个方向,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根据专业培养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河南工程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

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附件1),结合学校办学宗旨、目标定位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特色(附件2),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思路、课程设置、评价方式、教学管理和职业素养教育等多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培养了一批“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依据,在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急救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临床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在医学某一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并能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能适应医学进步环境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培养学生具有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技能、公共卫生和促进健康水平、交流与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7个方面的培养要求;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等6大课程模块,并开设了选修课程,进一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附件3-4)一、具体措施1.在教育理念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开展学分制改革,设立创新学分,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和个性化培养的机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开展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投身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重精专、彰特色、创卓越、讲实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根据党对高校思想理论工作的要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使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不断自我更新,成长进步,成效显著。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渤海大学首批优势专业、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

毕业生凭借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良好的人才培养口碑源于对人才培养规律孜孜不倦的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一)根据党的高校思想理论工作要求,注意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彰显新时代特色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战略,结合质量评价的数据、信息以及改进建议,立足学生“学有专攻”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院适时应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进行了及时、必要的调整。

经过2018年的调整,目前2018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为标准,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政治立场,恪守立德树人、爱国奉献信念,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领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评价能力,良好的中文书面、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备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师职业基础与素养、良好的哲学、历史素质以及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后以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为标志,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需要的语文教师岗位,同时也可以在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各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校和教育机构必须采取创新措施,推动教学改革,以培养具备先进技能和知识的全面发展人才。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需要从课程设计入手。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定期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开展跨学科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关键。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教育。

为此,教育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经过一系列创新措施的实施,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满意度也显著高于改革前。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教学改革,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设立创新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实践活动和创业实践中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教学内容应该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最新的科学进展和技术发展,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研讨、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应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同时,还可以开设创业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实施以上措施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实施效果。

首先,学生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其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将对创新及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此外,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将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下功夫。

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关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带来学生的积极参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增强和产学研结合的促进等实施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

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

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

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2.强化课外科研活动
本专业在教学中,注意强调学生初步科研思维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基础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并通过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团队自主选题,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实验方法设计和自主开展研究工作,强调“研究过程”,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工作占据了整个第十学期的课时,是学生毕业前对其所学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学生依据创新思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检索文献资料,结合实际,研究、设计工作方案,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论文进行录入、排版,达到规范要求,实现综合训练,锻炼了学生文献检索、实验和实践能力、数据分析、组织材料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独立思考等综合能力。

4.实习基地建设
我校预防医学系积极与各疾控中心合作,建设了一批专业门类齐全、特色突出的生产实习教学基地。

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目前本专业已建立14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本专业开展了“面向基层的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质量评价与监控”的教学改革,制定了预防医学专业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和实习手册,明确了“以实践需求和职业技能为导向,区别于传统的以科学为导向,解决‘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的突出问题”的培养理念。

这些改革措施一方面提高了实习基地带教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各项专业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1.实施SPSS统计软件混合式教学改革
我校预防医学系率先在本科生中开展SPSS统计软件教学,建立了8个SPSS
统计软件教学机房,可同时满足240名学生的教学,并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主编了《SPSS14.0实验操作教程》和《SPSS统计分析应用教程》等两本实验教材;目前正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制作SPSS的慕课。

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改革,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开展PBL教学和桌面推演训练
在《环境卫生学》理论教学中,将水环境的教学由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改为了PBL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在《专业技能强化训练》中,与实际工作相对接,开展了以实际案例为例的桌面推演训练,帮助学生更快融入实习,确保了实习质量。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施效果说明
专业培养模式经过运行,期间不断改革与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特色鲜明,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十余年专业建设,预防医学学科综合实力和特色优势有了一定的发展,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被评为学校重点学科,《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被评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

“全科理念指导下的免费医学生卫生公共课程改革与实践”、“基层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实习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获赣南医学院第八批校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竞争优势明显
通过以上措施,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环节明显加强,学生实训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专业培养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

1、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三年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3.24%(2015年)、81.05%(2016年)、90%(2017年),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且就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由于自身综合能力突出,已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在各行各业的表现也十分出色。

例如:07预防医学专业廖述涛毕业后进入奉新县疾控中心慢病防治科工作,因工作出色已升职为科长;05预防医学专业陈伟,现就职于珠海市慢病防治中心,工作业绩突出。

2、毕业生继续深造情况
预防医学系应届毕业生就读研究生率从最初的10%增至近年来的20%~35%,参加研究生考试录取率为80~90%。

学生考研录取的主要院校有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郑州大学、汕头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

(三)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8届共434名学生顺利毕业。

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共调查了225人,占总人数的58.44%;其中男生105人,女生120人。

62.2%的毕业生对学校预防医学专业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仅5.3%的毕业生对本校预防医学专业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75.9%的被调查者对预防医学系教学水平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仅2.7%的毕业生对预防医学系的教学水平不太满意。

(四)获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点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17年获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点(MPH),这是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建设的一个新的突破,为提升我校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层次、推动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满足社会发展对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有重要意义。

支撑材料清单:
1. 历届培养方案
2. 实习手册
3. PBL教案
4. 设计性实验方案
5. 教学成果奖批文
6. 历年实习检查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