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浅探
也谈数学学习中的“懂而不会”现象
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对一些概念 、 命题的得 出和推理 过 程 以及 一些 例 题 、 习题 的解 答 过 程 没 有 得到充分体验 他们 “ 懂” 的肤 浅 , 遇 到问题很 容易 解决不了, 更不会举一反三. 如在讲解“ 圆周角性质 的证 明” 时, 两 位 老师进 行 了如 下设 计 : 教师 A先是直接给 出“ 同弧或等弧所对 的圆周 角相等 , 都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 的一半 ” 这一命题 , 然后 分 三种 情况 逐一 给 出证 明 , 最 后 让 学 生 记 忆 该
< 数学之友>
2 0 1 4年第 2 4 期
也谈数学学习中的“ 懂而不会" 现象
冯振刚。 崔 丽
( 河北省景县广川镇 中学 , 0 5 3 5 1 1 )
数学学 习中的“ 懂而不会” 现象是数学教学活 动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王光明先生对数学学 习 中的“ 懂 而不 会 ” 现象进 行 了分 析. 认 为 衡量 “ 会” 的标志有三个 , 即“ 会说” “ 会认 ” 和“ 会用 ” . 而在实 际数学学习中, 学生很难做到“ 三会” . 究 其原 因是 多 方 面的 , 既有 教 师 的 问题 , 也有 学 生 的 问题. 本 文 拟 从教 师教 学 活动 的角 度 对 数 学 学 习过 程 中 的 “ 懂 而 不会 ” 现 象进 行 分析 , 仔细探讨成因, 并 探 究 如 何
等题 目只能望而却步. 正如章建跃先生所说 : “ 我们
・
63 ・
《 数学之友 》
2 0 1 4 年第 2 4 期
除例题之外 的一些变式题 目、 综合题 目以及考察对 新信息理解和把握能力的信息给予题、 阅读理解题
使学习者头脑 中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 ; 如果 思路不正确 , 则可作为一次尝试 , 同样可以找到错误
浅谈数学课堂中“懂而不会”的现象
浅谈数学课堂中“懂而不会”的现象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懂而不会”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所谓“懂而不会”,这里的懂是指什么东西懂了,不会是指哪方面的内容不会。
事实上,学生认为的懂,和教师要求的会是不一致的,学生所说的懂某个知识大多是表象的,是看懂这样操作的,或者是可以这样解答问题的,而不会的是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正因为“懂而不会”中的“懂”掺杂了这样一种错误的个人体验,于是对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就成为必然的表现。
学好数学的第一步是弄懂,只有对知识的懂,才能会用知识,才能对学习进一步地深入。
“懂”字好说,做到却不易。
要对公式与法则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才叫“懂”。
一些学生常常反映“我上课时听得懂,可做作业时就是做不来”,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听课时似乎懂了,其实并没有真懂,学生懂的可能只是知识性的记忆或者是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解,而不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解;二是从“懂”到“会”有一段路要走,要经历套用、变用和活用三个阶段。
套用,指直接套用公式和法则,变用指在使用公式法则时有所变化;活用是在场景陌生甚至“恶劣”的情况下能执着地、顽强地、灵活地使用公式与法则。
只有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这才叫“会”。
一、“懂而不会”现象的透析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但一做就错”、“当堂会做,也比较熟练,但检测时又不会了”这些似懂非懂的现象比较普遍,常见表现如下:1.懂思路,不会语言表达在数学学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明白、看懂解题的过程,但真的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时,往往思绪很乱,不知所云。
对于教材上呈现的例题,绝大多数学生能看懂过程,但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
数学之所以难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撰写数学教材的人因追求“精炼”,而省却诸多细节或代以抽象的字母。
教师反复指点或讲授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解题的要义是什么。
只有讲清楚了,弄明白了,学生自己真正操作时才会有条理,才会知其所以然。
2.懂知识块,不会综合运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而不会”更多地表现在对综合问题的处理。
谈数学学习中的“懂而不会”现象
案例一 : 师: 因为 = ( x y ) 2 , 9 = 3 2 , 所 以根 据平 方 差 公 式, 一 9可 以分 成 … …
生( 齐) : ( x y + 3 ) ( x y 一 3 )
例题 、 习题的解答过程没有得到充分体验 。他们
“ 懂” 的肤浅 , 遇到问题们解决不了。更不会举一 反三。 如在讲解 “ 圆周角性质 的证明时 , 两位老师 进行了如下设计 :
进而顺利完成了定理的证明。
容易看 出, 教师 B通 过设置探究活动 , 充分 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 , 使学生在学到知识 的同 时, 获得了“ 做数学” 的体验 , 也经历了“ 分类 ” “ 转
一
、
造成学习中的“ 懂而不会” 的原因
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
活动三 : 量一量 : 同 一 条 弧 所 对 的 圆周 角 与 圆心 角 的度数 , 你 有 什 么发 现 ? 活动四 : 猜想 同弧 所 对 的 的 圆心 角与 圆周 角 的关 系 , 并思 考 如何 证 明 。 经 过 上 而三 步 探究 活 动 , 学 生 自然 而然 的想
2 0 1 q 年第3 0 期倒
E
。 与 研 究 a r c h- - > > >6 0 a n dR e s e
化” 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 A则没有发挥 学生 的主体性 , 从而造成学生听“ 懂” 定理而“ 不
会” 运用 。 ( 二) 教 学活动 中前 后 知识 联 系不 够
教师 B则设计 了如下活动 : 活动一 :利用事先准备好 的学具摆一摆 : 一 条弧形所对的圆心角有几个?圆周角有几个?
“懂而不会”现象剖析及应对策略
“懂而不会”现象剖析及应对策略-中学数学论文“懂而不会”现象剖析及应对策略江苏苏州汾湖高级中学庄林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懂而不会”的现象,这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处于“似懂非懂”状态,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但理解得不够深刻,处理问题的技巧不灵活等导致不会。
这种“懂而不会”的现象直接成为了学生考试分数不理想的“杀手锏”,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地削弱。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尝试剖析一些“懂而不会”的现象和寻找应对策略。
一、看清学生“懂”的层面事实上,学生学习过程中认为的懂和老师要求的懂内涵是不一样的,学生认为的懂大多是对知识浅显的认识。
比如有些学生只会简单、零碎地记忆一些公式、定理、性质,只能直接简单地套用公式和法则,而往往不能把它们系统的联系在一起,不能进行归类、联想。
这种懂是机械的“懂”。
学生说的上课“听得懂,课后自己不会做题”,其实有很多是对“懂”的理解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教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教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出来;没有教师的提示,就想不出,这种“懂”不是真“懂”,而是似懂非懂,是依赖于教师的“懂”。
这样的“懂”表明学生对知识只是“工具性的理解”。
二、抓住学生“不会”的本质上述的“懂”,必然会造成学生的“不会”,不会的本质在于学生对知识没有真“懂”或“懂”得不透彻。
没有了教师的启发和铺垫学生做题“步履蹒跚”源于缺乏“关系性理解”的基础,学生对知识掌握不扎实、模糊不清致使难以让知识融会贯通,难以让思想迁移。
三、常见的“懂而不会”现象剖析(一)只能“旁观”,不能做“当局者”——懂意思,不会过程数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而且通常要会书写,才能表达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学生在课上很能跟上课堂的节奏,也很会“附和”老师的讲解,但是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一个问题时,却会漏洞百出,完全不符合逻辑思维。
比如,立体几何教学中由面面垂直得出线线垂直的证明过程中,学生知道先证线面垂直,才能得到线线垂直,但在由面面垂直证线面垂直的书写中,常会出现漏条件,表达很随意,没有条理的现象。
高中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浅探
高中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浅探用高中学生的学习来探讨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懂而不会”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在新知识学习时学生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下却不会灵活运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学生学习角度对“懂而不会”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具有不同的境界,“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境界,而“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本文就高中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一、对“懂而不会”现象的探讨和分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造成高中学生“懂而不会”的原因反映在备课、教学、辅导、作业批改、考试等各个教学基本环节中教师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够灵活、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教学热情和工作责任心不足;还有就是教师没有把基本的解题技巧和应用能力教给学生,导致学生不具备学习高中数学的素质.具体表现为:1.教师把备课当做完成任务;没有用心备课,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解题能力;2.教师没有花心思在讲课和解题上,只是照本宣科,用优秀教案的死套路讲课,没有做到因材施教;3.教师只管自己讲课,不能有效、及时地检查学生的作业;不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4.教师平时根本不进行课后辅导,对于布置的作业根本不检查、没有精心设计课后作业题,对于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没有做到心中有数,致使教学效果很差;5.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根本没有教学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抱着一种“混天黑”的心理工作;6.有些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外的“私事上”,比如:找关系晋升职称;进行课后有偿补课等.顾此失彼,致使教学精力不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7.相当一部分教师偏爱学习好的学生,忽略了大部分学习一般和学习差的学生,使得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以上是教师方面的原因,而学生出现“懂而不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作业、复习巩固等几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为:1.学习新内容前没有很好地预习,导致上课时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最终没有学到新的知识,长此以往,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2.上课听教师讲课时萎靡不振,精神状态差,注意力不够集中,人云亦云,不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主要靠上课听讲来获取大量知识,如果不好好听讲,将学不好数学;3.做课后作业或学习资料上的习题时常抄袭,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做作业;在做作业、解题中遇到问题,不加以认真思考就放弃,导致遗留问题越来越多;4.对不知道的知识不懂装懂,不去探讨知识的深层内涵,掩耳盗铃、叶公好龙式的学习状态最终只会害了自己;5.不注重课后复习巩固,边学边忘;6.盲目自信,对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太自信,盲目自大,上课不记笔记,遗漏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看不起任课教师,目中无人,和数学教师唱反调、对着干,最终一无所获.二、解决对策第一,教师应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打造贴心亲和的人文情怀,使教师的尊严在学生心中得以极致化体现.教师应成为敢于审视、批判,乐于质疑、思考,勇于创新、挑战的具有独到教识的老师.第二,教师令学生信赖的最直接原因是他不但课上得好,而且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要求教师和学生要不断地充电,以适应新课改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朋友和师生关系,能平等地学习和交流.第三,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以要引导学生注重听课的环节,同时帮助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在每节课之前进行自主预习,上课时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听讲,及时进行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解决疑难问题.第四,通过数学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数学任课教师肩负的重任.因此教师应重视数学解题教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第五,重视数学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感悟数学文化中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会用数学文化感悟数学与科学的关系、数学与自然的关系、数学与人文的关系、数学与艺术的关系,并用数学文化去感悟人生,思索世界,这是非功利地“会”数学的较高境界,也是一个优秀高中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责任编辑黄春香)。
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的思考
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的思考张飞飞,王童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姜堰高级中学,223900)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懂而不会”与“会而不懂”现象研究》(课题编号是D/2018/02/202,主持人程坚、王童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具有思维性、理解性的基础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进行必要的思考和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而高中数学不仅具有具体化,更具有抽象性、发散性的特点,知识的第一层次的理解也就是表面的理解再到第二层次的理解即内涵的渗透,这个飞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理解能力,其次,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接触的就是概念,对于概念的吃透和掌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知识点的相关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才能运用这个知识点去解决数学问题.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新一轮课改的主要理念首先是关注学生发展,其次是强调教师成长,最后重视以学定教.所以在新的背景下,国家对数学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数学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堂能自主学习,老师能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采取弥补措施,针对不同的学情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基于以上这些因素,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从数学概念入手,对学生进行概念教学.如何让概念课上得生动活泼,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发挥自己的智慧了,一旦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显然会印象深刻,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都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数学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发现:很多学生看似听懂了,但是在数学解题中还是存在不会解题的现象,也就是“懂而不会”的情况,即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学生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可以听懂,也可以理解,但是在面对具体题目的时候,又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体现.那么结合具体的实践来看,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懂而不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又应该如何应对呢?1 高中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产生的原因1.1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数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就像一条链子,只有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数学知识这条链子才能更加坚固,如果哪个部分出现了问题,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出现“懂而不会”这个问题,主要就是对基础知识会掌握不牢固.在高中数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并记住这个基本的概念,同时还要理解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只有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目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进行解答.1.2 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感觉能够听懂,但是自己思考的时候,又不会.这是因为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点运用能力较低,平时在学习中,训练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他们在遇到具体的题目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学习了数学知识,需要进行一定的应用训练,这样才有利于推进学生的学习.2 学生学习和教学中应对的措施2.1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重要基础,概念教学在数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懂而不会”的情况,老师需要再次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加深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数学概念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说,在学习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关于集合的知识的时候,首先要明白集合的基本含义:(下转第31页)主学习,进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5 基于泰微课的自主———合作———巩固的有效教学课堂模式 有效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心理学关于学生注意力兴奋、疲劳时间段的研究,为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设计出“基于泰微课的自主———合作———巩固的有效教学课堂模式”,就一节课而言分为六个环节:(1)明确目标(前2分钟):课堂一开始,把学生自学的内容、要求、检测方式明确出来,使学生自学有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2)自主学习(3-15分钟):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好笔记,把简单易懂的内容学会,不懂的疑难问题标出来.(3)合作学习、相互答疑(16-25分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交流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组组合作,本环节和自主学习环节界限不严格.合作交流后,各小组上讲台展示汇报本组学习成果.(4)集中讲解、归纳总结(26-35分钟):通过合作交流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给予学生点拨,或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教师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5)观看泰微课(36-40分钟):该时段为学生注意力的疲劳期,通过观看泰微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6)达标测试(41-45分钟):针对教学内容,当堂测试,由学生互批互改,或者教师边讲评边批改,做到堂堂清、人人清.“基于泰微课的自主———合作———巩固的有效教学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以个人设计为前提,导“学”为主,集体研讨优化设计,通过课后反思、不断改进等措施,达到开展有效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参考文献:[1]林日福.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张汉林,赵亚夫.高中课堂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宁连华.探究令数学变得简单[J].江苏教育,2018,(7):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79-80.(上接第29页)由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元素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基本的含义中,需要注意的是,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必须是“确定的”,同时,集合的基本特征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在具体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于集合的互异性没有一个更深的理解,那么面对具体的题目,学生可能就无法更好地结合数学概念去解决问题.2.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能够运用,新课标提出,学校教育要注意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懂而不会”的情况,老师需要结合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运用,在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比如说,在学习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关于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具体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如,在二次函数中,x2+2x=0的单调性是怎样的?在这个题目中,首先需要判断这个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二次项的系数为正,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1,这就证明这个函数在区间(-∞,-1]上是递减,在[-1,+∞)为递增,结合具体的题目,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出现“懂而不会”的情况,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牢固,二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较弱.面对这两种情况,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还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运用实例,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参考文献:[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关于高三数学教学中学生“懂而不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转 化不等式组 、 等价命题讨论 、 利用绝对值集合 意义 四种方 变为主动学 习知识 。 另外 , 高三阶段的学生除了学 习新知识 以外 , 讨论 、
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习惯 还要巩 固旧知识 。因此 , 数学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具有典 型特 征的 法。通常学生只能想到前两种方法。可见,
例题 。
不仅能拓宽学生 的知识 面, 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
综上所述 , 高 三数学教 师应该改变 教学方法 , 充分 发挥学生
教师可 以借助 多媒体 以及 其他教学辅 助工具增 强课程 的趣
生, 促使学生主动吸收数学知识 。 在此基础上 , 教师还 味性 、 生 动性 , 从 而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如 , 教 师 在 进 行 数 列 的 的主观能动 I 科学的解题方法以及举一反 复 习过程 中, 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将与数列有关 的知识通过多媒体 应 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 的学 习习惯 、
谓 的听懂知识也是 明白了某道题 目的解法 , 而并没有深刻理解其 该促使学生养成反思 的习惯 ,反思 自己为什 么找不 到思路解 题 , 中的内涵 。而且被动接受知识还 阻碍 了学 生的思维 发展 , 使得学 解这种类型 的题 目时又应 该注意些 什么 ,如果 题 目变换 已知条 生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
而, 高三数学教师应该深 入研究产 生这种现象 的原 因, 并根据 原 意思请教老师 、 麻烦其他学生 , 久而久之 , 学生 的数 学能力就会逐 因采取科学 、 合理的措施提 高学生 的学习效率 。
一
、
造成学生“ 懂而不会” 现象的原因
1 . 教学方法的错误
在教学课堂上 , 多数学 生处于被 动接受知识 的状态 , 学生所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关,当中常常存在学生“懂而不会”这一现象。
学生听懂教师讲解数学概念的含义,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法娴熟地掌握与应用。
为了克服这一现象,需要通过掌握必要的实践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获得更丰富、更具实际意义的数学实践经验。
一、产生“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1. 学习兴趣不够。
学习数学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对数学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热爱,可能会容易产生“懂而不会”的现象。
2. 缺乏实践经验。
数学是需要大量实践的科目,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概念和方法。
如果学生在实践中缺乏经验,也容易产生“懂而不会”的现象。
3. 学习方法不正确。
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就会产生“懂而不会”的现象。
4. 知识结构不完整。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一个重要原则是要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结构完整性,不能有大的盲点或缺陷,否则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就会出现困难。
1. 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应该注意将学到的概念和方法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
2. 多做题、多练习。
在数学学习中,多做题、多练习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方法和技巧,从而在实践中更为灵活地应用。
3. 建立知识体系。
在学习数学中,建立知识体系很重要。
每一个概念都应该与当前知识体系相联系,学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 注重思考。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不断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学习数学时不能简单地单纯记忆,更需要注重反思和思考。
5. 贯彻实用主义教育。
数学教育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围绕这些需求运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卓越效率的数学方法等,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方便学生进行“懂而会”的转化。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高中数学教学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仍然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
如何解决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该现象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分析我们需要对“懂而不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的出路。
1.学习动机和兴趣不足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许多学生由于对数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足,导致了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不够认真和投入,甚至是随意应付,这便成了“懂而不会”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习方法不当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概念的表层,没有深入理解和掌握其本质,导致了“懂而不会”的现象。
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公式和定理,而忽略了数学概念的内在联系和意义。
3.缺乏实践和应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只重视基本概念的讲解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无法得到提高。
二、实践策略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接下来就需要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解决这一问题。
以下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
1.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尝试多种方式,如引入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际案例或数学应用的讲解,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概念的学习中,才能避免“懂而不会”的现象的发生。
2.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如何处理数学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
如何处理数学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懂而不会”是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在新知识学习时学生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下却不会灵活运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
实际上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具有不同的境界,“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境界,而“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为什么这么做”,要避免教师代替学生思考,而且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就数学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做一些初步探讨,供同行参考。
一、“懂而不会”现象分析“懂”指知道、了解,“会”指理解、领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懂而不会”现象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未达到真正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引入新知—举例分析—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在引入新知识阶段,由于“工具性理解”易懂的特点,学生能够明白、了解新概念、新公式、新符号的指代是什么;在举例分析阶段,教师的解题步骤再次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由于“工具性理解”易模仿的特点,学生在巩固练习阶段,模仿教师的步骤便可轻松解决相似问题并得到正确的答案。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工具性理解”上,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于新概念、新公式、新符号的指代物,学生的精力常常仅集中于字面的表述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指代物的内涵;第二,尽管学生在相似练习中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但变换问题情境时又会束手无策;第三,“工具性理解”能够短时、快速地得到回报,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懂操作”就戛然而止,不会对知识进一步理解思考。
数学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知识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系性理解”本身就符合符号意义发生的过程,通过数学对象心理表象的更新,打破原有认知平衡,通过改造、整理和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动态平衡,形成融会贯通的数学知识网络。
因此,“关系性理解”还需要学生在“工具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的数学学习活动。
高一学生在数学解题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剖析
高一学生在数学解题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剖析作者:孙常青来源:《教育界·中旬》2014年第10期学生在进入高一学习后,数学成绩普遍下降。
好多学生出现了“我上课都能听懂,可是怎么不会做题呢?”面对这样的现象,老师想说的话很多,想告诉学生的原因也很多,想必每位数学老师在班会或者自习课上不止一次和同学们分析过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但往往收效不尽如人意。
那么,面对高中生对数学的这种困惑和不解,如何打破“能听懂课但不会做题”的僵局,以下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主要原因1.1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本身特点的不同1.1.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不同,体现在语言上,初中数学语言较形象,而高中数学语言却相对较抽象,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
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1.1.2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
1.1.3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
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导致成绩下降。
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性思维。
1.2学生学习方面的一些原因1.2.1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虽然不预习也能听懂课,但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听,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打无准备之仗。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引言: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中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内容的难度逐渐递增,还涉及到跨学科的知识点和各个理论的应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懂而不会”。
也就是说,学生认识了概念,但不能灵活地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个人的学习习惯有关。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中避免“懂而不会”的情况发生,并提供相关的解决策略。
一、“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
这是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的掌握,而忽略了实际的应用。
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会对“懂而不会”的现象产生影响。
(一)过分注重理论、忽略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讲解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的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难以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二)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佳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较低,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承受高强度的数学学习负担,因此更可能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
另外,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缺乏充分的规划和安排,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容易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
针对“懂而不会”的现象,应该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方法避免其发生。
具体地说,应该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角度入手。
(一)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应用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应该过于抽象,应该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
分析高中学生数学“懂而不会”的成因
分析高中学生数学“懂而不会”的成因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一中学2014级部(251700) 杨元勋●摘 要:平时学习中,懂而不会的状况经常看到和听到,上课时感觉教师讲解的内容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也能清晰地了解解题思路,更能听懂解题思路,但是独立解题时问题就凸显出来,没有思路就不能完成答题.作为高中学生,感觉很困惑,一直思考原因想要提升自己的数学数学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学生角度探寻高中数学学习中出现“懂而不会”的缘由,并探寻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从懂而不会的局面中走出.关键词:高中学生;数学;懂而不会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7)06-0021-01 现在部分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会出现“懂而不会”的状况,这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现象.其中对“会”的衡量标准能详细地划分为以下三方面,会说、会认和会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却很难做到三会.这“三会”究其真正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考虑,考虑的难点不但有教师的问题,更有学生的问题.一、学而不会的原因第一,学生们长期以来对学习的认识很模糊,特别是在教学的方法上面,多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听取为主,教师将学生的教学步骤和思路都讲出来,学生们这里所谓的“听懂”,只是听懂教师的具体讲解方法,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进程中,会混淆听懂和看懂这两方面内容,导致我们高中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不能独立地解决题目内容,只能进行模糊认识,很多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也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学习上,能做到看数学题但不是解答数学题,让感性的文科学习方法运用到理科学习中,这种认识方面的错误极易引发“懂而不会”的情况.第二,教师习惯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也是造成学生们“懂而不会”的另外一个因素.部分教师上课期间备课充分,在课堂上能够滔滔不绝地进行演讲,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却不能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导致教师讲的很热乎,但是学生学得很“懵懂”.这类包办式的学习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思维,导致学生们一切都依赖于教师,不自己动脑思考,学生们的主体思维模式受到限制,学生们只能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过程中.教师的这种教学模式也会引发学生们出现“懂而不会”的情况.二、如何避免数学教学中懂而不会的状况出现1.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展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们的学融为一体,我们高中学生要时刻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者,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这样能引发学生们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推理,教学活动开设时,需要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何谓“数学”,然后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们真正实践数学思维活动.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新课程标准已经开始逐步获得教育界认可.受到现有课程标准的影响,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也需不断地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其中最典型的教育思想是构建主义思想.所谓的构建主义思想,是将我们高中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让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围绕学生开展.但在开展构建主义教学活动时,不应完全否认教师的课堂教学客体地位.构建主义思想的应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故而,高中数学教学进程中,学生应该自己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应了解哪些学习内容,然后研究上述问题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遭遇的问题.如:学习“复数的四则运算”时,高中学生课前预习该项学习内容,并熟悉课本中每一项知识内容和要点,提出困惑的部分.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交流,集中理解知识内容后,适当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状况.2.站在系统的高度上接受知识站在系统的高度上接受知识,就要在在知识学习中正确地看待教师教和学之间的联系,并探寻新旧知识间存有的联系,学生们可以在学习中通过树木看见森林,通过森林看见大树,教与学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有着积极的影响,也让学生能积极地认识事物,了解思想品质,避免学习中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3.平时练习中的注意要点我们平时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点:第一,注意一题多解,从而配合自我发展性思维,并在解题中寻找最佳解决途径;第二,重视错解的题目,然后从错题中找到新的思路,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准确切入点;第三,做好正面和反面思维,体现出问题的变通和灵活;第四,大胆地进行猜想,通过假设或者想象的方法,做好创新.解题中做到“懂而且会”是比较现实的解题目标,但是这不是解题的终极目标,其实解题过程中不但要创新现有思维模式,更应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发展能力,若无创造能力就不会有发展能力.参考文献[1]林周贵.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南平师专学报,2009(03):11-12[2]谈恩国.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德州学院学报,2012(05):13-14[3]林贞明.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困难分析及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4):20-21—12—All Rights Reserved.。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懂而不会”的现象,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概念有所理解,但在实际运用和解答问题时却无法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现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尤为常见,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学生难以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教学过于侧重于记忆和理解,而忽视了实际运用和实践。
这种“懂而不会”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如何解决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懂而不会”的现象,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当前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1.2 问题提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懂而不会”的现象,即他们能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正确运用。
这种现象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薄弱掌握和缺乏灵活运用能力。
尤其是在高中数学这门学科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更为明显,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懂而不会”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为此,需要深入分析“懂而不会”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实践指导和教学改进方向。
1.3 研究意义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决学生“懂而不会”的困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科学习和应试需要。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并解决学生“懂而不会”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高中数学作为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之一,常常会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即学生们对于数学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在解题时却无法运用这些概念。
这种现象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有效应对这一现象并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成为了教师们所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懂而不会”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是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基本功不扎实,对于基本概念和定义理解不深刻,导致后续知识的学习出现了瓶颈。
二是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缺乏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这就导致在解题时无法把握思路和方法。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针对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训练来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基本功。
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专项训练,巩固基本概念和定义,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和掌握程度。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基本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针对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化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教师在讲授数学概念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深化对于概念本质的理解。
在解题训练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对于问题的灵活思维,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化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某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应用的时候却无法灵活运用,表现出对问题的解法和方法的不熟练。
这种现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可能是因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或者是缺乏实际运用该概念的训练等原因所致。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解决:
1. 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学生首先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常见的基础知识温习,例如整数运算、代数表达式简化等,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学习后续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数学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通过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4. 反复练习和巩固: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熟练程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反复练习和巩固的活动。
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并及时批改和讲解答案。
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常常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惑和迷茫。
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实际应用场景以及反复练习和巩固等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论文】高中数学“懂而不会”现象的理解和破解
高中数学“懂而不会”现象的理解和破解听课和做题是高中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手段,有些学生觉得听懂了,但当教师讲完课,布置习题让学生自己做时,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和题目故意设置的干扰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往往会使学生在解题的某个环节停滞不前。
我们把这种各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称之为“懂而不会”.即在新知识学习时学生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下却不会灵活运用。
1.高中数学“懂而不会”的几种现象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对“懂而不会”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具有不同的境界,“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境界,而“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1.1现象一:“似懂非懂,知其形,不知其意”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有误。
有的学生懂,只是懂得了解题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
自己想不到的地方,因为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
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提示就想不起来,说明“懂”非真“懂”.教学片段1:笔者所在的班级测试结果显示:第一题正确率有92%,而第二道题正确率只有62%,第三题正确率只有36%,为了了解学生情况,我和学生进行了谈话。
师: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是什么?生众:师:知道什么是等差数列?生众:知道,(学生把等差数列定义复述了一遍)。
师: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吗?生�酰好H弧�生乙:.生丙:在数列中,任何间隔相同的的两项的差是一样的,就是等差数列。
分析:在这个案例里,学生对等差数列这一定义的“懂”有不同层次:像学生甲这类的,只是记住了它的定义;像学生乙这类的,虽然有理解,但只是浮于表面。
只有向学生丙这类,才是对这一定义有深入的理解,真正的懂了。
懂的层次不同,学生会的题目就必然有所差别,出现上面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1.2现象二:“不懂装懂,仿其形,不知创造”“懂而不会”现象的差异性,表现在不同老师对同一内容的教学,学生所产生“懂”和“会”的效果不同;还表现在不同学生对同一老师的讲授,所出现的“懂而不会”现象的层次不同。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数学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学生“懂而不会”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虽然能够理解概念的含义,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无法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发展。
如何解决“懂而不会”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懂而不会”的原因分析1.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认为数学学习无用,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单纯地“应付”作业,而没有深入思考。
2.学习方法不当。
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只追求记忆和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他们只是停留在概念的表层,而没有进一步深入,这种学习方式导致了“懂而不会”的现象。
3.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概念的解释和讲解,而缺乏实际问题的训练,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无法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形成了“懂而不会”的现象。
4.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数学课程设置比较死板,只注重数学概念的传授和理论的讲解,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实际问题的训练,这也是造成学生“懂而不会”的原因之一。
二、“懂而不会”的实践策略1.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老师可以通过参加数学比赛、做数学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的结合,鼓励学生多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提高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学校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注重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提高课程的灵活性。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及实践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数学作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知识结构最为系统的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近年来高中数学教育中出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学生出现了“懂而不会”的现象,即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却无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背景介绍这一部分将从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和当前“懂而不会”现象的普遍存在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数学概念教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前提。
只有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数学,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虽然能够理解数学概念,却无法将这些概念灵活运用,导致了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出现困难。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从现象描述、原因分析、解决方案和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1.2 问题分析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且引起重视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够理解老师所讲述的概念和原理,但在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难以做到熟练掌握。
这种“懂而不会”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问题分析的核心在于,学生往往在接受数学教育时过于注重对知识点的机械掌握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材的抽象性也是造成“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之一。
教师往往只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需要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 的主要原 因是课前预 习、 上 课 听讲 、 课后作业 、 复 习巩 固等几 个方 面 出现 了问题. 具 体表现 为 : 1 . 学 习新 内容 前没有很 好地 预 习 , 导致 上课 时跟 不 上教 师 讲 课 的节 奏, 最终没有学到新 的知识 , 长此 以往 , 失去 了学习 的动 力和兴趣 ; 2 . 上课听教师讲课 时萎靡 不振 , 精 神状态差 ,
记, 遗 漏 了很 多 重 要 的 知 识 点 ; 看 不起任课 教师 , 目中 无
种现象 , 即在新 知识 学习时学生课 I - _ f l  ̄ , 听懂 教师讲 的 内
容, 课下 却不会 灵活 运用. 产生这 种现象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的 , 既有教师的 , 也 有 学 生 的. 我 根 据 多 年 的 教 学 经 验
( 责任 编 辑 黄春香 )
等. 顾此失 彼 , 致 使 教 学精 力 不 足 , 教学 效 果 不尽 如 人 意; 7 . 相 当一 部分教 师偏爱 学 习好 的学生 , 忽 略 了大部 分学习一般和学习差的学生 , 使得 这部分 学生失 去 了学 习 的兴趣 和动 力 , 同 时也 降低 了教 师 在学 生 心 中 的威 信.
独立完成作业 , 解 决 疑 难 问题 .
力教给学 生 , 导致 学生 不具 备学 习高 中数学 的素质. 具 体表现 为 : 1 . 教师把备课 当做完成 任务 ; 没有 用心备课 ,
不注重 学生的实际情 况. ; 不掌 握学生 的学 习基 础与解 题 能力 ; 2 . 教师没有 花 心思在 讲课 和解题 上 , 只是 照本 宣 科, 用优 秀教案 的死套路 讲课 , 没 有做 到因材施教 ; 3 . 教 师只管 自己讲课 , 不能有效 、 及 时地检查 学生 的作业 ; 不 能及时反馈 教学 效 果 ; 4 . 教 师 平 时根 本 不 进行 课 后 辅 导, 对 于布置 的作业 根本不 检查 、 没有精 心设 计课后 作 业题 , 对于学 生 究竟 掌 握 了多 少 知识 没 有 做 到心 中有 数, 致使 教学效 果很 差 ; 5 . 有 相 当一部分 高 中教师 根本 没有教学热情 , 对 学生 不 负责任 , 抱着 一种 “ 混 天黑 ” 的 心理工作 ; 6 . 有些 教 师 花 大量 时 间 和精 力 在 教学 外 的
心不 足 ; 还 有 就 是 教 师 没 有 把 基 本 的 解 题 技 巧 和 应 用 能
模式 ; 打造 贴心亲 和 的人 文情 怀 , 使教 师 的尊严在 学生 心中得 以极致化体现. 教师应 成为敢 于审视 、 批判, 乐 于
质疑、 思考 , 勇 于创新 、 挑战 的具有独到教识 的老师. 第二, 教师令学生信赖 的最 直接原 因是他不 但课上 得好 , 而 且有强 大 的人 格魅力. 这就 要求教 师和学 生是 共 同的学 习者 , 要 求教 师和 学生要 不断地 充 电, 以适应 新课 改的挑 战和机遇 ; 要求教 师和学 生之间是 平等和谐 的朋友 和师生 关系 , 能平等地学 习和交流. 第三, 上课 时听懂 学 习 内容 是学 好数 学 的关 键 , 所 以要引导学生注重听课 的环 节 , 同时 帮助学生 制订有 效 的学 习计 划 , 引导学 生在每 节课之 前进行 自主预习 , 上 课时做到注意力 高度 集 中地 听讲 , 及 时进行 课后 复 习 ,
“ 私事上 ” , 比如 : 找 关 系晋 升 职 称 ; 进 行 课 后 有 偿 补 课
第 四. 通过数学学习 , 有 效提高学 生 的运 算能力 、 逻
辑思维能力 、 空 间想 象 能力 以及运 用 所 学 知识 分 析 问 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 是每个 数学任课 教师肩 负 的重 任. 因此教师应重视数学解题教学 , 让学 生学会灵 活运用 所 学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的各方 面能力 . 第五 , 重视数学 文化 的教 育 , 让 学生 感悟 数 学文 化 中数 学的精 神 、 思想 与方法 , 会用数 学 文化感 悟数学 与 科学 的关系 、 数学与 自然的关 系、 数学 与人 文的关 系 、 数 学与艺术 的关系 , 并用数学文化 去感悟 人生 , 思索世 界 , 这是非功利地“ 会” 数学的较高境 界 , 也是一个 优 秀高 中 数学教师 的不懈追求.
、
第一 , 教师应 改变 教育理 念 , 改进 教学 方法 和 教学
对“ 懂而不会” 现象的探讨和分析
根据多年 的教学 实践 , 我们 发现造 成 高 中学生 “ 懂 而不会” 的原 因反映在备课 、 教学 、 辅导、 作业 批改 、 考试 等各个教学基本环节 中教师 教学方法 和策 略不够灵 活 、 完善 ; 教 师的知识储备 、 教学 能力 、 教 学热情 和工作责 任
从学生学习角度对“ 懂而不会” 现 象进行 了分析 , 认 为学 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具有不 同的境 界 , “ 懂” 是学生学 习 的
一
人, 和数学教师唱反调 、 对着干“ 会” 是 一个更 高 的境 界. 本 文就 高 中
一
数学学 习中“ 懂而不会” 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中学 教 学 参 考
教学 经纬 … …・
高 中数学 学 习 中“ 懂而不会’ ’ 现 象 浅 探
甘 肃会 宁二 中数 学教研 组 ( 7 3 O 7 o 0 ) 王金 川
用高 中学 生 的学 习来探讨 教 学是 高 中教学 的一 种 重要方 法. “ 懂 而不会 ” 是高 中数学教 学 中普 遍存在 的一 到 问题 , 不加 以认 真思考 就放弃 , 导致遗 留问题越来 越 多; 4 . 对 不知道 的知识 不懂 装懂 , 不去探 讨知识 的深 层 内涵 , 掩 耳盗 铃 、 叶公 好龙 式 的学 习状 态最终 只会 害 了 自己; 5 . 不注重课 后复 习巩 固, 边 学边 忘 ; 6 . 盲 目自信 , 对 自己获取 知识 的能力太 自信 , 盲 目自大 , 上 课不记 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