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王树锋

一、课题的提出

1.学生升入普高后,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样不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打破数学分化瓶颈,探索分化成因及对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导致学生数学分化的众多因素中,例如智力因素、社会影响、家庭因素等都是教师不可控制变量,而教师的主阵地是学校、课堂;研究表明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而从小学到初中影响学生数学分化的因素中积淀最深的主因,也是教师可控制变量即: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

3.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新课程的实施,将对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势必引发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而教师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因此使“学困生”转化的对策是,如何把导致学生分化的三个主因变量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使其正向迁移,探讨“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

本课题《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力图针对学生学力薄弱的实际,全面贯彻课改精神,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两个方面有突破:(1)探索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中教师可控制变量,即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2)学困生转化的对策是探讨“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

二、《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的理论支撑

1.依据全国初中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设计的《中学生学习水平现状和“学困生”成因调查表》,确定后进生的类型为:智力型、动力型、学习不得法型和外因导致型。

(1)智力型后进生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这些学生有一部分属遗传因素造成的智力有缺陷;另一方面也是小学初中学习和家庭教育的各种原因,造成基础学力欠缺,而导致智力发展跟不上正常要求。

(2)动力型后进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由于学习动机和意志、情感等方面原因出现偏常而引起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消极,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自制、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鹜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差,学习过度焦虑。

(3)学习不得法型后进生。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但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其主要特征是学习机械、呆板、理解慢、总是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去粗取精,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更不能在学习中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这部分学生学习很努力但很难得到学习上的成功。

(4)外因导致型后进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的疾病,家庭的变故,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出现困难,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关系出现问题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主要特征是厌学或不能坚持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作,好疲劳,懒散,有的带有思想品德作风上的不良倾向,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2.“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个人成材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都超过非智力因素不良者。优秀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以下的占67%,而差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占50%;对学生理想、动机、兴趣、意志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调查表明,优秀生和差生有显著的差异。

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育理论已被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接受,布鲁姆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

4.“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分为: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等。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6. 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生成为主动、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7.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把研究变量确定为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把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课堂教学模式中;

(2)转化“学困生”的对策是探索“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即按“三理整合”、“导学前置”、“诱思探究”、“分层评价”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界定防止学

生数学学习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 研究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因此我们积极探索“学困生”形成的主因变量包括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意志品质及“导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相互间的关系。

(1).“三理”整合,我们通过个别座谈、小组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并注意高初中衔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磨练其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使研究变量正向迁移;把课前准备过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控制、课后教学反思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导学前置”,根据“三理”整合在学生个体中的不同状况;首先设计出导学教学案,包括①、知识建构:抓住学生背景知识与新知识结合点,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线,自主学习为手段自觉完成知识建构;②、能力培养:设计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的情景材料,训练其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逻辑性问题,磨练意志品质的开放性问题,例如再现性训练题组、诊断性训练题组、探索性训练题组等;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延伸,为提高课堂效益,增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提供保障。

(3).“诱思探究”,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诱思、学生探究的教学程序;教学过程设计上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案,把问题情景化,采取设问、质疑、点拨等方法教师诱思,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设计探究的方向和路线进而得出最终结果,师生相互探讨寻找最佳路线和方法;使“导学”有效果、“诱思”达目的、“探究”遵程序;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扩大探究问题容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分层评价”,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分层教学思想,采取分层评价,使教学评价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尝试建构学生学习“分层评价体系”:包括①评价要素分层,语言能力、符号应用、书面表达、阅读思考、反应机敏度、探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

②评价时空分层,课前准备、课堂状态、课后归纳、课外活动等;③评价主体分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它科教师评、班主任评、家长评价、教师总评等;④评价形式分层,笔试测验、专题作业、面试与辩论、问卷调查等;从而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成长档案袋,形成学生学习轨迹变化数据库;这样形成立体评价网络,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