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师观概说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教师观概说
摘要:所谓教师观,即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或看法。这其中包括教师的作用、地位、职业素养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以教育家为线索,梳理概括我国古代教师观的具体内容,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师观;传道;授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199-02
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先辈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教育方面更是领先世界。不仅有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教育家,他们孜孜以求、默默耕耘,为我国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对教育的精辟见解更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认真研究、吸收并加以创新成当代所需的理论。
所谓教师观,即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或看法。这其中包括教师的作用、地位、职业素养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笔者将以教育家为研究线索,论述教师观的种种表现。
一、前专职教师时期
我国古代最早的原始人群阶段,没有专门的教育活动,原始人的教育完全在集体中进行,“依靠集体交流、传授相关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也依靠集体教养后代”。进入氏族社会后,社会中出现了“最初的部落显贵”,正是他们成为最初的“兼职教师”,我国现存
的古籍中有诸多的记载。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伏羲氏没,神农氏做。■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氏族公社末期时,生产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教育也随之分化,此时出现了“成均”和“虞庠”。“成均”相传为尧帝时期的教育场所,“虞庠”为舜帝时期的教育场所。这时期的教师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或“部落显贵”担任,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这些教师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教师,他们的出现促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初的“官师合一”制度,这一制度直接影响了夏、商、西周三代的教育。
西周时期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制度臻于完善,“学在官府”是这一时期教育的一大特色,当时西周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级,教师也相应分成两级。国学中的教师有大乐正、小乐正、大胥、小胥、龠师、太傅、少傅、师氏等。乡学中教师有大司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父师、少师等。这一时期的教师仍然没有专业化,依旧是“兼职教师”,他们一方面教授贵族子弟,一方面在国家机关中担任职务。
二、专职教师时期
西周以降,进入风云激荡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促使私学兴起。私学之中尤以孔子为盛,他不计学生的门第出身,潜心教育,为后来的百家争鸣奠定基
础。他是我国公认的专职教师第一人,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都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财富,我国古代社会将其尊称为“圣人”是有深刻道理的。笔者的论述就从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始,并从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地位、教师的条件(素养)、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陈述。
(一)教师的作用
1.“正道”
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董仲舒曾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指的是伦理纲常或者说是人伦规范,“正道”就是匡复已经混乱的人伦规范,使其归于正轨。
孔子时代正是我国社会的转折时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有感于斯,孔子渴望社会能够回归到周公时期的礼乐和谐、君臣和乐的正道上去,并为实现这样的政治目标奔波奋斗一生,渴望实施仁政。主张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施政遭遇挫折后寄希望于教育,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弟子皆明了正道、“仁”,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2.传道、授业
较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汉代的马融,他提出“师者,教人以事而谕诸德也”,说的是教师教育学生时要明确地培养其道德修为、伦理规范。郑玄也曾指出“师,教人以道之称也”,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和作用是传授政治伦理道德。杨雄对教师的作用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也”“务学不如务求师”李轨注释说
“求师者,就有道而正焉”将教师看做道之所在,学生学习即是在教师那里寻得道。
隋朝大儒王通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的首要作用就是“传道”,也就是传播王道,“事者,其取诸仁义而有谋乎?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尝师之有,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物。”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王通将教师的作用归于传授王道。此外他还认为教师的另一作用是授“德”,“德”即是“德业”也就是传统儒家强调的伦理道德,以期培养纯粹的君子。
韩愈对教师的作用有过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也是传授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授业”即是传授儒家经典著作——“六经”;“解惑”则是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一论述非常精练地说明了教师的传道作用,后人的诸多论述也没有超出这些内容。
北宋著名教育家张载认为应当教育士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里不但有王道,更体现了教育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激励后人发奋有为,担当国家大任。
杨简从“心学”体系出发,认为“教者,说以传道也。道非自外至,所以启吾心之所自有也”,教师的功能是启发和恢复学生心中固有的“道”。
明代教育大家王守仁认为,教师的作用极大,并且有两大任务:传道授业以“成德”和移风易俗以“复民性”。教师必须向学生传
“良知”之道,授“致良知”之业。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对“传道”也很重视,认为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修己治人,而成大人之德业”。
我国古代教师的教学以德育为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为,知识教学也更多地为培养道德服务,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善于治国理政的仁人君子,这与西方的重视知识教育明显不同,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特色。
3.育人
我国的教育家没有明确提出教师的作用是育人,但是从我国历代教育家提出的培养目标看,其实是隐含了教师的育人作用这一命题。孔子提出要培养君子,能够“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主张要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荀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才是“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大儒。墨子的“兼士”、韩非的“智术之才”、王充的“鸿儒”、王通的君子。此外,柳宗元在《师友箴》中说:“不师如之何,我何以成?”从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的角度阐发教师的育才功能。王夫之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负有“正人心”的重要任务。
4.引导者
朱熹在论述教师作用时,将教师视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使受教者自我觉悟“圣者千言万语,只是使人反其固有、复其性耳”,“须是圣人出来,左提右挈,原始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