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合集下载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是适应国际现代工程、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

但其相对重点本科院校而言,办学水平和实力较低,竞争力明显不足。

积极探索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相互适应、共生共荣的发展方式,破解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形成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具有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学校在激烈竞争中走出困境、赢得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必要性在知识、科技、经济时代里,大学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泉”和技术、管理、文化等的创新基地[1-2]。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大多是在高职高专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建立起来的。

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多数处于二、三级甚至四线城市;多数院校作为所在城市唯一的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错综复杂的关系[3]。

一些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不断探索和建设,服务区域发展,探索越界发展,加强协调创新,促进科教结合,着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这既有助于提升高校自身的办学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强大的驱动力。

转化科研成果,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新的机遇将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时代前沿。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各地掀起了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兴建大学科技园或大学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以及科技孵化园的高潮。

许多高新企业通过产、学、政、研方式,借助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依托科研科技人才优势,开展协同研究[4]。

这既解决了企业技术攻关的难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又为地方高校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优势学科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可谓一举多得,实现了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孙文琦(河南工学院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河南新乡453003)摘要:随着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更好地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文章对其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在人才结构、知识与能力储备等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并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提出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定位、紧扣区域产业脉搏打造专业(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搭建政校企行合作实践育人平台等有效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18)03-0102-06收稿日期:2018-03-13基金项目:河南省2017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研究项目“面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2017SJGLX003);河南省2017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研究项目子课题“新建本科院校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2017SJGLX003-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文琦(1972-),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D01:10.19329/ki.1673-2928.2018.03.028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8年5月第17卷第3期(总第93期)May,2018Vol.17No.3(Gen.No.9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既是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也是得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必将愈发密切,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也需主动肩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任。

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院校着力在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抓好学科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对接、科技项目与支柱产业的对接,可以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创新能力,是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对策如下:1 调整结构,增强能力科学构建学科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要科学构建学科专业结构,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要求,实行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培育地方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群。

瞄准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

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综合优势,以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为重点,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科研教学团队,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增强高等教育服务能力。

高等院校要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推进技术与资本融合、成果与市场对接、专家的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企业家的管理创新与市场创新相结合,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

开展面向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引导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农村和社区开展科技服务;大力开展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活动,全面实施十百千万社会服务工程。

2 加强协调,促进合作全力支撑产业发展。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实践探索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实践探索
走特 色办学之 路 ; 以学生为育人之 本 , 建立长期稳 固的实习实训基地 , 强化实践教 学环节; 突出特 色优势, 走特色发展之 路 , 拓展 外部市 场。 增强办学实力和服务能力。 关键词 : 大庆油田; 高校; 黑龙江省 ; 服务 地方; 服务型高校 作者简介: 刘江红 ( 1 9 6 6 一 ) , 女, 黑龙江绥化人 , 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 工学院, 副教授 ; 芦艳 ( 1 9 6 8 - ) , 女, 黑龙 江安达人 , 东北石油 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3 1 8 )
随着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 发展 , 地方高校 已占全 国普 通高
校总数 的9 5 %以上 , 成 为我国高等教育非 常重要 的组成部 分。 为确保我 国政 府提 出的建设创新 型国家 、 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 社 会战略 目标的实现 , 我国政府提 出要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 义现代 化建设 服务、 为人 民服务, 与生 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 德、 智、 体、 美 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 I l l 《 黑 龙 江 省 中长 期 教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 0 1 0 — 2 0 2 0 ) 》 指出:“ 高校要以 “ 三地 ” 为主要面向, 培养落地人 才, 为 农村和基层培养留得下、 待得住、 用得上、 干得好 的专 门人才, 为 企业培养培训高层次管理人员 、 高层 次科 研人员及技 术骨 干。 ” 高等 院校 培养大学生成 为 “ 落地 人才 ” 是我 国加快 新农村建 设

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 对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创新型城市和高校谋 求自 身发展 具有重大的意义。 高校必须以教 学科研并进、 注重
教育特色、 规模 质量并重的服务型高校 为目 标, 大力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城发展 的留得下、 待得住、 用得上 、 干得好 的 “ 落地” 人 才, 为当地 经济服务。东北石油大学从规 划层面对接黑龙 江省及 油田经济社会发展 对学校的需求 , 立足 本土, 转 变办学理念, 以学科 建设 为龙头,

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如何让大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体现在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而大学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例如,在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大学可以加强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技术人才。

同时,大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地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地方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秀的科研人才,能够开展前沿性的科学研究。

大学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例如,针对地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学可以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同时,大学还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自主创业,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学可以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

大学中的专家学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视野,能够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例如,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大学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调研和论证,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此外,大学还可以开展各类培训和讲座,提高地方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也是大学服务地方的重要职责之一。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能够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可以通过开展文化研究、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挖掘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大学还可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将地方文化推向世界,提升地方的文化影响力。

应用文-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应用文-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服务于地方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000年以来,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云南先后新建了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院、红河学院、云南警官学院、昆明学院、文山学院、保山学院共8所普通本科高校。

这8所普通本科高校建立后,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

但从目前全省高校的分布状态看,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仅有2所建于省会城市昆明,其余6所建于州市,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办学水平和实力相对较低,竞争力明显不足。

面对高等教育区域化渐次演变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的局面,重视并研究这种影响和趋势,进而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探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且共生共荣的途径及方式,以形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颇具生命活力的发展模式,无疑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激烈竞争中走出困境、赢得主动、求得发展的新的战略选择。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大学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器。

这种推动器的作用表现在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和技术、、等的创新基地。

因此,地方高校要强化区域意识,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关系,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实力为基础。

地方高校要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新理念,与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业界及公众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显然,有无区域意识,或区域意识是否到位,对于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前景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可以通过开设实习基地、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质量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教师和学者,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发展特色专业。

学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地方特色和自身优势,合理规划和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的质量和适应性。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推出学生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好的专业,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

学校还应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竞争力。

第四,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校际合作,提高办学水平。

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还可以与其他本科院校开展合作,共享资源,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办学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社会服务,积极参与地方社会发展。

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学校还应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为校友提供职业发展和学业发展的支持,形成良好的校友网络。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质量教育,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校际合作,注重社会服务等方面。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思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思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思考作者:谢安国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1期【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应库和科技支撑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之所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明确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在彰显办学特色、拓展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实现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对策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JK0308)。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使命,如何以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真正“有所为、有所位”,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的现实问题。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支撑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设在地级市,最容易了解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和科技需求,可以通过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最快地响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社会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人才保障。

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聚集了大量的、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如果能立足地方特点和资源优势,为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合适的研究环境和有力的经费保障,就能有效引导这些技术人才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和技术开发,从而形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

衡水学院是2021年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所地方高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学院坚持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的办学思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注重实践教学与实训技能,培养出一批批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转变办学理念,强化服务地方意识,科学定位。

衡水学院是2021年由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新建本科院校走向新型本科院校,学校以“守正出新”为校训,坚持“进步教育”理念,坚持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的办学思路,依靠并服务地方,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发挥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学校建设成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2.适应社会需求,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2.1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突出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统筹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与企业共同设计见习、实习和实训项目,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优化专业结构为使本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社会需求等密切联系,学校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紧跟行业科技进步改造老专业,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订2012修订版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根据当地发展的需求改造老专业,在同一专业下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使其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拓展学生的就业面;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设一些新专业。

新建本科院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探讨

向。新建本科 院校要 清楚 自己在整 个高 等教 育体 系的位置 , 准确把握 自身角 色、 分工和使命 。只有明确 了办学定位 , 新建
本科 院校 才能确定 自身发展 目标 、 类型、 层 次、 服 务 面 向等 问题 。 地域 的优 势可 以让新 建本 科院校 能 更好 地 为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服 务 。 传 统 本 科 院校在 办学过程 中,由于受传 统办 学理
展 的 道路 。
发展
关键词 :新 建本科 院校 地方经济 服务 能力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4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4 9 1 4 ( 2 0 1 6 ) 1 1 — 2 1 2 — 0 3
科 院校有许 多相 似之处 ,我 国新建本科 院校 的前 身往往是 高职 高专,德 国应用 科技 大学的前身是高级专业 学校 和工程 师 学院 ,高级专业学校和 工程 师学 院与 我 国的 高职 高专类似 ,我 国新 建本 科院 校在人 才培 养 目标上与德 国应 用科 技大 学一致 , 都是培养应用型人 才。成都_ r - _ , I k 学 院长期 以来一直十分注重 学习借 鉴德 国应用科 学大学的办 学经验 ,不断强化 学科特 色和优 势 ,一直 坚持产 学研 相结 合的应 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 ,注重培 养学 生的学 习、 实践 、 创新能力 。学校 目前有 1 8个本科 专业 , 3 0余 个专科专业 。本文 以成都工业 学院为例探讨 新建本科 院校

新 建 本 科 院校 应 以 立 足 地 方 、服 务 社会 的 宗 旨, 坚持 面向地 方、 面向经济建 设 主战场 , 走产 学研合作教 育之路 , 努 力 为地 方经 济社 会发展 提供 人 才支持 、 智 力支持 、 技 术支持 。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 校要 以服 务地 方作 为 自己的 重要使命 . 着重建立 高校与地 方之 间的互动 关 系和 互动模 式 ,实现 高校 与地方经济 建设 之 间 的 密切 结 合 ,形 成 高校 自己的 地 方 特 色。面对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 对 高等教 育 的新要 求与期待 ,新 建地方本科 院校要 依据 高等 教 育大众化 生态重新 定位 , 培 养应 用型人才 ,服务 于地方经济建设 发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办学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教育资源等因素,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以培养本土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定位;而一些科技创新型城市可以以服务科技产业、促进科技创新为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的明确有助于院校的特色发展,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专业设置和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采取市场导向的方式,开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

新建本科院校还应加强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对接,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还要鼓励创新,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新建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师和学者,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可以通过培养一批青年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师德教育,倡导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如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项目。

可以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就业和科研机会,有效提高就业率和科研成果转化率。

新建本科院校还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教师培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纷纷成立,如何使这些本科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流本科院校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本科院校应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本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本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院校还应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活动,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

本科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科院校应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人员。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引导教师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优化教师的职称评聘机制,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本科院校应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

科研和创新是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和发展方向,本科院校应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建立科研团队和创新实验基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

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科院校应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责任。

本科院校是地方智力支撑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

与企业合作,共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要使本科院校成为一流本科院校,需要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和创新能力、社会服务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使本科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傅 忠 贤
( 四川文理 学院 四川革命 老 区发 展研 究 中心 , 四川 达 州 650 ) 300
摘 要 : 学发展观是新建本科 院校 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 先争优 活动是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 科 创
观的重 大举措。新建本科院校 在创先争优 活动 中一定要 牢记为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 的神圣职 责, 以服 务地 方经 济社会发展 为办学导 向, 构建服务地 方经济社 会发展 的长效机 制 , 固树 立服 务意识 , 实增强服务 矗 牢 切 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 的针对性 、 协调性 和可持 续性 , 不断提 高服务 的水平和能 力, 强化 与地方政 府和企 业之 间的
提供 了重 要支 撑 。 5 科 研 实力 显 著增 强 , 务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发 . 服
教 职工 总数 由 30多 人增加 到 7 0多 人 。现有 l 0 0 5

成效与收获 : 建服 务地方 经济社 构
会发展长效机制为 我院开辟 了更广 阔 的发
展 空间 , 推动 了我院又好又快地发展
1 办学 思路 更 加 清晰 、 地 方服 务 的 指 向 更 . 为
加 明确 。我 院 自 2 0 0 6年 独 立 升 本 以 来 , 为 新 作
建、 省属 、 地方 性 、 学应 用型本 科院校 , 刻感 受 教 深
收稿 日期 :0 l O一 2 2 1 一1 1 作者简介 : 忠贤(9 5 ) 男, 傅 16 一 , 四川平 昌人 。教授 , 主要从 事区域 经济 学研 究。
傅 忠贤 : 新建本科 院校 服务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 长效机制的 实践 与探 索
21年第 1 02 期
到 80亩 , 校 区建设 初 具规 模 , 0 新 基础 设 施基 本 齐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试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发展策略】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试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发展策略】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试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发展策略】【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已经走向了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己成为一种共识。

文章针对如何建立两者良性互动关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一、概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已走向了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成为一种共识。

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的关系:(1)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和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区域发展需求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互补,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等教育是营构区域软环境的重要力。

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技术和信息支持。

以高校间的交流为纽带,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增强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高等教育规模对带动消费需求的作用较为明显,通过学生消费和学校基建投资直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对策建议(1)树立地方高校区域经济意识,区域也更应该重视高校的区域经济作用。

地方高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转化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也是未来决定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因此,区域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地方高校的区域经济职能,应该吸收地方高校参与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并鼓励区域内各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2)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分布在地级市,而地级市的经济社会转型大多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并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中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正在探索中起步。

应用文-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应用文-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中国联盟编辑。

\r\n 摘要高校学科建设为地方建设服务的运行机制应是高校自主办学、参与、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机制。

目前这种机制还不太完善,服务模式也没完全形成,但高校在服务途径与方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学科建设经济服务途径服务方式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发源地,是知识经济的动力源,是企业改革的驱动器,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因而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中心。

早在19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人士就提出,用大学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大学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龙头,从其建设内容上来看,包含了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学科建设的内容决定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

1 地方经济建设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1.1 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校学科建设水平(1)建设资金的投入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

我国由于长期受经济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主管部门,近几年虽然开始实行收费制,但这只能是对高校办学成本的一种补偿。

所以地方经济的投入及对本地区高校建设的发展牵动作用十分重要。

比如,我国地方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等地区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而在西部如西藏、新疆、宁夏等地区,其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2)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因素,特别是对地方院校。

受地利、人和之便,高校培养的人才的出路和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来源的主体是地方企事业单位,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

因此,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出路及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1.2 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受历史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的设立都是由所在部委直接设立的,并直接为所在行业的地方企事业单位服务,即行业办学,行业办学为行业服务的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面临着不少困难。

例如,由于办学历史短,学科建设不完善等原因,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办学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一、完善师资力量完善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应在任用、培养等方面进行重视。

1.任用方面,应把握重点支持的机会。

也就是说,应将多数招聘名额分配到学科重点上。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高校、行业界的合作,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科研骨干。

2.培养方面,应注重创新培养方式。

在传统的培养方式基础之上,应增设研究生奖学金、专业教学博士后工作站、面向产业的教育实践等一系列新的培养体系,从而吸引、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加盟。

二、提高教学质量1.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才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培养更加优秀的毕业生。

因此,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室建设、图书馆藏书规模等方面的升级和提升,以提高教学效果。

2.完善与实践的结合。

建立更加紧密的职业教育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与到具体的项目研究、技能培训、就业招聘等联系实践的环节中,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实际运用状况。

三、提升产学研一体化水平本科院校要融入社会、服务产业、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促进重点学科和人才培养与实际社会需求更贴合,提高教育质量与发展水平。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与各产业领域连结起来,引导产业人才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提供更加实践性、有价值的平台。

2.助推科研创新。

在学科建设方面,应加强实际应用的探究,不断推进科研创新工作,以加强对于社会热点、行业发展的了解,切实提升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

综上所述,提升本科院校办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建立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打造科研平台与产业培训中心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提升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完善发展模式,为高等教育事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地方
的对策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是适应国际现代工程、工程
发展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工程
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地方的经济
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

但其相对重点本科院校而言,办学水平和实力较低,竞争力明显不足。

积极探索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相互适应、共生共荣的发展方式,破解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形成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具有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学校在激烈竞争中走出困境、赢得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
(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必要性
在知识、科技、经济时代里,大学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泉”和技术、

等的创新基地[1-2]。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大多是在高职高专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建立起来的。

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多数处于二、三级甚至四线城市;多数院校作为所在城市唯一的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错综复杂的关系[3]。

一些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不断探索和建设,服务区域发展,探索越界发展,加强协调创新,促进科教结合,着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这既有助于提升高校自身的办学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强大的驱动力。

(二)转化科研成果,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新的机遇将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时代前沿。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各地掀起了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兴建大学科技园或大学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以及科技孵化园的高潮。

许多高新企业通过产、学、政、研方式,借助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依托科研科技人才优势,开展协同研究[4]。

这既解决了企业技术攻关的难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又为地方高校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优势学科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可谓一举多得,实现了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

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定位不准确
目前,一些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仍然一味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即规模大、学科全、层次高的综合性大学。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由于受自身条件、经费资助渠道、区域条件的限制,客观上在人才、学术成果、科研经费等方面是很难与重点大学相比。

这也是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之大忌[5]。

发展定位不准确,导致学科建设缺乏准确定位和发展方向,不能充分认识自身学科、学校、行业在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能很好地定位本校的学科建设方向。

不少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同质化严重,能明确自身特色优势学科定位从而打造出自身特色的学校可谓少之又少。

(二)课程设置不全面
1.缺乏
知识
对实践重视不够,缺少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以基础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
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不能充分体现课程设置与
需求之间的关系,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线。

不能突破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内容与顺序的固有模式,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2.盲目新增学科
过于追求专业的丰富,没有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在未能充分认识新增学科的学科背景、基础条件以及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情况下盲目增设学科,从而造成部分新增学科发展困难,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

另外,由于没有给新增学科的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就业方向盲目,给毕业生求职择业造成了较大障碍。

此外,盲目新增学科必然伴随着盲目增加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缩短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机会,反而不利于创新型工程类高等人才的培养[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